① 人活着究竟为什么 尼采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站在地球上,永远也看不见整个地球。当你还在蛋壳里时,问你蛋是什么样子的,你能回答吗?有些东西是不能言传的,只能自己体会。六祖慧能讲,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一念迷时佛是众生。老子和庄子讲,道,幽深晦暗,无形无相,道可道,非常道啊。如果这个问题可以给别人讲解的话,那么古代那么多的大德先贤早就讲给我们了。这个需要自己去悟。听起来好像有点玄,不过真的只能这样。当你超越它的时候,你才能看懂它,包容它。别想着不劳而获(无恶意),最美好的东西,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得到。朝闻道,夕死可矣。。。。。。。 生死可以带走一切,但不能消灭我们的心灵。人活着的意义和目的,就是要升华自己的心灵。
② 尼采 如果一个人能知道为什么而活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他就可以忍受承受这个世界所带来的一切。
③ 尼采所说,一个人若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一个人 活着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当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以后 你就会向这个目标奋进 不顾一切去实现他
④ 尼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尼采,德国着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
我曾经在博文里说过:守住健康,远离疾病(包括癌症等),尽享天年,并不是很难、很难,高不可攀!难的只是在于如何“知行合一”。
而要做到知行合一,须认识生命的真正意义,理解生活的真正情趣,领悟人生的真实价值,通常,在此基础上人们才会义无反顾地信守准则,好好地活着!
哲学家尼采曾说到:“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因为只有如此,他才能知晓生命/活着的意义,从而有了动力和目标。
法国学者曾做过一项民意测验,结果显示:89%的被访者承认,人需要某种东西(动力),才能活下去;另有61%的人,自认为自己的生活中确有某种较神圣的东西,驱使自己好好活着(或愿意为之献出生命的)。
经历过法西斯臭名昭着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之苦难侥幸活下来,且后来成为世界级心理学大师的维克多·弗兰克尔,曾特别关注过集中营中最后极少数能够活下来的难民的共性特点。他发现:集中营里能够幸免于难的,并不是拥有强烈求生欲望的,而是有坚定生活信念者。“只有那些经历过的数次磨难,在生存斗争中已经无所顾忌的人才能活下来”。
用弗兰克尔的总结性语言说:“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而他自我拷问,认为自己能够活下来是因为寻找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凭借这些,他们(含其他活下来的难民)拥有一个活下去的充足“理由”,让这些虚弱不堪的难民能够承受如此折磨而活着。因为他们坚信:生活是充满意义的!生活是有终极目的存在的。
这些,驱使这位当年在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把自己的磨难、经历及体验写了下来,写就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后者成了影响全球的精神食粮。书中传递了这么一种信念: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诸如集中营这样最为恶劣的情形下。
弗兰克尔在书中指出:人们要摈弃环境的侵扰,学会追寻生活的意义,才可能活得更好。弗兰克尔的告诫,对大病后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人,同样有意义。
经历过与无数挣扎在死亡边缘的癌症患者之深入交往,我们也认为:寻求生命的意义,重要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探寻,意义就寓于探寻过程之中。
即使一个人天资并不十分聪慧,只要他锲而不舍、愿意思考,且持之以恒,同样可以领悟生命的意义。走红网络的脑瘫诗人余秀华,
⑤ 用加缪尼采或其他哲学家的观点阐述人为什么而活
Camus是absurdist,相信人生没有意义,或者有意义但是人是人是认识不到的,加缪的反抗三部曲很好的说明了这种观点,acknowlegement, acceptence, accomplishement. 分别指的是认识到人生的荒谬,无意义,然后在这种无意义之中依然选择生活下来,然后去死。
尼采更多的是相信人可以创造出意义,追求一种自由,最好的体现就是尼采的超人主义。
如果真想详细了解的话可以去读The myth of Sisyphus, 还有Twilight of the Idols,Thus Spoke Zarathustra。
本人不才,不善于总结,见谅。
⑥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实录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思想家、哲学家、曾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罗素作品《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标题“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个设问句,运用设问句作为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语言说一说。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生:运用设问句为题,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设问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
师:是的,设问类文题,确实有像你们说的这些好处。你们还见过类似的文题吗?
生: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师:一看到这样的题目,首先就要我们先作一思考,激发我们阅读文章的兴趣。像我们的《语文读本》中就有这样的一些题目。如摩罗《巨人何以成为巨人》宗春山《男女分班有必要吗?》贺仲明《阿Q为什么是农民》。在高考作文中,好多考生也用设问式的命题来提高阅卷老师的注意力。如《既生亮,何生关张?》《谁偷了玉坠?》等。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通读文本,明确“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问题。
(学生通读课文,教师巡视)
生:寻求爱情。
生:寻求知识。
生:同情心。
师:刚才三位同学说出了“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原因?但我发现,前面两点的表述在结构上是一致的,同学们能否把第三点也改为结构一致的短语呢?
生:富有同情心。
生:同情人类苦难。
师:同学们回答非常好,这样就使这三个原因,在语言结构上保持一致,都是动宾结构。同学们,你们从这三个原因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三个分论点都处在每段文字的开头。
生:虽然都处于开头,但在表述上有所变化。第二个分论点加上了“以同样的热情”,第三个分论点加上了“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
师:分论点处于开头,观点鲜明醒目。但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述呢?不如用结构一致的短语表达更为简洁吗?
(学生思考,相互讨论)
生:这样表达是为了使各个分论点之间,在结构上衔接紧密,逻辑性强。同时也说明这三个分论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有一定的层进关系。
师:是的,这三个分论点是一种层进式的关系。“对爱情的渴望”是就个体自我而言,是人类最原始的感情;“对知识的追求”是就自然与社会而言,是提高自己素养必须的精神活动;“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就整个人类或宇宙而言,是最高的情感。刚才我们说了,主体内容不是并列式结构,是层进式结构。那么你们还知道,议论文的结构方式还有哪些呢?
生:对照式和总分式。如本文在文章的整体结构上看,就是总分总结构。第一段总起,提出人生的追求三个方面;接着的三段分述寻求爱情、寻求知识、同情人类苦难的理由;最后总结,再次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了议论文另外两种结构方式。且举了本文的例子,说明是总分式结构。那么哪位同学能举出对照式结构的例子?
生:我们高一学过的韩愈的《师说》中就用了对照式的结构方式。文章在引论中明确提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中心之后,一正一反地展开文章。第二段段首提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论后点,后面列举了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种种现象做说明。第三段段首提出“圣人无常师”的分论点后,以孔子的言行来证明。这里,二三段就构成了正反对照。
师:对的,这位同学对课文的理解非常深刻,高一的内容现在还记忆犹新,真是了不起。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下发的爱尔兰巴克莱的《幸福》一文。认真阅读,请从行文结构和论证方法上与《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进行比较。
(学生先自学《幸福》,然后小组讨论,最后班里交流)
生:这两篇文章在结构上都呈现出思路清晰的特点。《幸福》一文在整体结构上采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幸福的生活有希望、有事做和能爱人的三个因素,提出总的观点;接着从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而《我为什么而活着》则是总分总的结构。
生:我觉得两文不光在整体结构上有所不同,在文章主体结构上也有所不同。《幸福》的主体是并列式结构,这三个分论点有希望、有事做和能爱人是可以变换次序的。而《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主体分论点是不能变换的,它是层进式结构。
生:两文主体部分的分论点所处的位置都在开头,《幸福》一文比较清楚,结构也一致;但与《我为什么而活着》相比,显得逻辑性不够严密,过渡性不好,缺少富有变化的特点。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比较的很到位。作为议论性的文章在表述上各有特点,各显异彩。下面请同学们再从论证的方法上看看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生:我还觉得这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论据的使用上。《幸福》一文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先用了亚历山大和英国老妇人作事实论证,论证前两个分论点,最后用诗人白朗宁的话论证最后一个分论点。论证方法呈现出多样性。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显得单一。
生:《幸福》一文在分论点论述中还有一个比较显着的特点,就是在每个论据的后面,还加上一些精要的分析。
师:同学们比较分析非常精当。尤其是最后一个同学比较得更为细切。好的议论文写作,我们不光要找出论据,更要有自己的分析,打通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使文章充分体现出论证严密性。刚才同学们说了《幸福》一文,议论文的论据体现了多样性,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既有例证又有引证。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论据的使用极为单一。同学们是否可以把其中某一个分论点的论据丰富一下。
(学生思考,组内讨论交流)
生:对爱情的渴望这个分论点,可以增加一些事实论据,进行摆事实论证。《边城》中的翠翠对傩送的爱的执着、《梁山伯和祝英台》中的祝英台对梁山伯的爱的坚守;《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罗密欧对朱丽叶的爱的坚贞;《长亭送别》中莺莺对张生的爱的痴情。都可以用来论证对爱情的渴望的分论点。
生:对爱情的渴望这个分论点,我们还可以用莎士比亚等一些名人名言加以论证:
①莎士比亚说: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恋人眼中有它净化了的火星。忠诚的爱情充溢在我的心里,我无法估计自己享有的财富。
②张爱玲说: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并从中得到快乐。
③摩路瓦说:爱一个人原来就是在冰箱里为她留一个苹果,并且等她归来;爱一个人就是拨通电话时忽然不知道要说什么,才知道原来只是想听听她那熟悉的声音,原来真正想拨通的,只是自己心底的一根弦。
④席慕容说: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
生:对知识的渴求这个分论点,可以用这样的一些名言加以论证:
斯特恩:对知识的渴望如同对财富的追求,越追求,欲望就越强烈。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苏霍姆林斯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
生:对人类富有同情心的这个分论点,可以用这样的一些名言加以论证:
①德国尼采说:同情是一切道德的基准。
②美国马尔登说:同情是你所能给别人的最佳礼物。
③意大利薄加丘说:对不幸的人寄予同情,是一种德行。
……
师:同学们,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的学习就告一段落了。可以说人为什么而活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希望各位同学既要明白“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的道理,还要学会议论文写作的常见结构以及论证的方法。
二、教学反思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这两个命题,随着新课改的到来引发了一些争论。我认为这两个教学命题,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对立中的统一。“教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基础,“用教材教”是对“教教材”的拓展、延伸、扩充和深化。其实说白了,“教教材”就是走进教材;“用教材教”就是走出教材。而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认识到“走出教材”与“走进教材”是有机联系着的,是达到两相宜的,不是随意衍生的,是相互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的。“走出教材”绝不走出课时教学目标,是从教材文本自然地“走出”,而不是虚假、生硬地强行安插。为了做好这两个命题的有机结合,我以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作一教学尝试,通过实践我有下面一些启示:
1.教学目标确立要准确。《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文章主旨比较清晰,学生从文章标志性语词,就可以看出,此文表明了“我”为了寻求爱情、寻求知识和富有同情心而活着的这一主旨。同时文章结构也非常明朗,总分总式的结构,层次清楚。但由于是哲理性散文,且是外国作家的作品,所以语句比较艰深,学生比较难懂,即使教师加以点拨,恐怕也是理解不透彻。鉴于此,我作了这样的设想,干脆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对文章结构的学习和论据的使用上,以读促写,帮助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架构以及论据的积累和组织,把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也符合教学要求。高二学生作文训练是议论文为主,同时单元“写作指导”是《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是就议论文的论述深刻性的指导。再者,我们的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结构凌乱,论据不会使用上。
2.教学内容选择要妥当。为了体现“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也就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有机结合的特点,我首先立足课本,让学生走进教材,选取了文题、结构以及论据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大胆地放弃了文句内容的分析,这体现了“教教材”的要求,为学生走出教材打了基础、作了铺垫。同时这样选取也符合“用教材教”的思想,一篇文章可学习的内容很多,关键要选取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光让学生走进教材,最好还应该让学生走出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宽、延伸、扩充、丰富。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引导学生研讨设问性的题目妙处,学生通过回溯以前学过的篇什以及了解高考作文拟题,提高学生对设问性题目的认识。“走出教材”这一点,我在在学习文章结构时,适时的选取了爱尔兰巴克莱《幸福》一文,引导学生作了比较性的阅读。由于此文在文章结构和论据的使用上与《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有一定的异同点,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帮助了学生很好地把握了议论文的结构以及论据的种类。
3.教学方法选取要科学。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把地球撬起来。课堂教学更是如此,给学生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投入文本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明晰文题的精妙和结构的清晰。为了更好地理解议论文的结构和论据相关知识,选取了《幸福》一文,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学生更好地指出两篇文章在结构和论据上的异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丰富课文的论据,也比较好的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要学会多角度地运用论据和论证方法。
⑦ 尼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何而活
你说你才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何而活。
其实我认为并不是这个意思。
尼采说过
我思,故我在。
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有思想
我才知道我是存在的。
这并不代表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
代表着他有思想,
他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活着。
对尼采来说那些傻子基本上是不存在活着的概念呢。
⑧ 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活出生命的
哲学家尼采曾说到:“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因为只有如此,他才能知晓生命/活着的意义,从而有了动力和目标。
用弗兰克尔的总结性语言说:“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而他自我拷问,认为自己能够活下来是因为寻找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凭借这些,他们(含其他活下来的难民)拥有一个活下去的充足“理由”,让这些虚弱不堪的难民能够承受如此折磨而活着。因为他们坚信:生活是充满意义的!生活是有终极目的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