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德国厨师烤乳猪,切到最后为什么要摔盘子
德国菜我只吃过烤猪肘,烤乳猪还没吃过。第1次吃德国烤猪肘的时候,确实让我味觉惊艳了一把。外皮焦脆,里面肉质又很有汁水,外酥里嫩真的是一绝。很遗憾从来没吃过烤乳猪,但我觉得烤乳猪应该比烤猪肘还要好吃。
比如叫花鸡,因为叫花鸡制作的时候外面是包了泥土的,烤出来泥土已经变硬了。吃的时候服务员会端上一个锤子现场把叫花鸡给砸开,把里面的鸡取出来。所以跟摔盘子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B. 为何德国婚礼上,要砸碗摔盆
结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每个地方的婚礼也都有着不同的风俗,比如跨火盆,吃生饺子等,德国的婚礼上要砸碗摔盆,也是当地的一个风俗,寓意着喜庆,热闹,砸碗摔盆的声音就像放鞭炮的声音一样,为新娘和新郎祝福。
也有人在婚礼当天举办这个仪式。新人们从婚姻登记室走出来后,通常已有家人在门口准备好画有大颗心形的床单,两个人要把这颗心剪开,然后新郎要抱着新娘跨过这颗心,此举象征着共同跨入幸福的生活。
婚礼举行当天,新娘的身上会出现旧的、新的、借来的和蓝色的东西。“旧的”代表新娘迄今为止的生活,一般会是件祖传的首饰。“新的”寓意着即将开始的幸福婚姻生活,通常就是新娘的婚纱。“借来的”是从母亲或已结婚的闺蜜那得到的沾有喜气的东西。“蓝色”则代表忠诚。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了解德国独具特色的婚俗,更加感觉到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民俗文化的无限魅力。
C.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
网上搜搜就有啦。
德国人的精细,让大大咧咧的中国人不太容易与他们亲近,没关系,您注意以下几十个生活习惯就不会让您觉得德国人不可思议了,克服了心里问题,也就自然了。
1)中国人晒衣物,通常是挂满户外阳台,临空而飘,犹如彩旗高高飘扬,手法高调,张扬.德国人晒衣物却是在地下室,若天气好的话,则晒在自家花园里.
(2)中国人晒衣服用衣架撑着,德国人则用小夹子夹在绳子上,而且衣服和裤子都是倒着晒的.
(3)中国的窗户向外开或是左右开,德国的窗户向里开.
(4)中国人家庭夏天没空调不行,睡凉席,吹风扇,闷热蚊子多.德国人家庭不装空调,夏天中午热一阵,晚上还要盖被子,不闷不热蚊子少.
(5)中国人骑自行车爱怎么骑就怎么骑,带人载物,管它有灯没灯,只要自己不摔交就OK.德国人骑自行车有专门自行车道,夜间得亮起自行车灯,假如骑远途的还带上头盔,穿上自行车服,就象一个专业赛车族.
(6)中国加油站有专门的工人为车主加油.德国的加油站车主就得自己动手加油.
(7)中国的地摊可以讨价还价,喊价上天还价下地,复杂但其乐无穷.锻炼人脑.德国的地摊没人讨价还价,明码销售,简单,不用动脑.
(8)中国人干活靠眼力.德国人干活靠工具.
(9)中国人累了蹲地上.德国人累了坐地上(因为街道干净)
(10)中国的周末街上热闹非凡.德国的周末街上冷冷清清,死气沉沉.
(11)中国的汽车在路上多按喇叭.德国的汽车在路上很少按喇叭(在欧洲车主按喇叭等同骂人,是不礼貌的行为).
(12)中国人开车大多是抢道,,抢红灯,抢车位,抢空间.什么次路让主路,拐弯让直行,汽车让行人,都是瞎扯.德国人开车习惯把步行者当作重要角色,在路上行使的各种车辆各行其道,遵守秩序是德国人认真,严谨的一种表现.
(13)德国人大夏天爱烧烤,烤肉,烤香肠,烤玉米,烤辣椒,每到周末家家户户在花园里,烤得"乌烟涨气",炭烤得肉上的油吱啦吱啦的冒.中国人大夏天爱吃清补凉,绿豆汤,苦丁茶,龟令膏,小米粥.
(14)德国人做菜少不了牛油和黄油.中国人做菜少不了盐和酱油.
(15)德国的鸡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中国的三黄鸡又嫩又鲜,吃了让人回味.
(16)德国的鸡旦壳薄,无腥,质嫩,个大,(德国人喜欢水煮鸡旦7成熟加盐加胡椒粉拌着吃)中国的鸡旦壳厚,个小,有腥味.
(17)德国人吃生番茄爱撒点盐和胡椒粉.中国人吃生番茄爱撒白糖.
(18)德国人吃完美食,遗留在手上的还要舔手指.中国人把遗留在手上的美味,赶快用纸擦,用水洗
(19)德国的小孩是先吃早饭后刷牙.中国的小孩是先刷牙再吃早饭.
(20)德国人吃冰淇淋爱伸舌头添个圆滑.中国人吃冰淇淋不伸舌头用牙齿咬.
(21)中国人吃面喝汤的声音吓德国人一跳.德国人拧鼻涕清鼻子的声音吓中国人一跳.
(22)中国女人做月子,吃好休息好,整整一个月不出门.德国女人不知月子是啥东东,生完小孩一周后又去游泳,又去散步吹吹风.
(23)德国人爱点蜡烛.中国人爱挂灯笼.
(24)德国人的枕头都是80x80cm正方形.中国人的枕头都是长方形.
(25)德国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薄,人与狗之间的感情特别深厚.中国人亲情友情浓厚,富有人情味.
(26)德国人与家人朋友吃饭买单AA制(平摊分帐),中国人与家人朋友吃饭抢着买单.
(27)德国人同事,朋友,熟人分得清清楚楚.中国人喜欢称兄道弟,相识即是朋友.
D. 德国人性格形成的原因
成长形成性格。 德国人认为, 孩子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自闯一片天地, 与其让他们面对措折惶恐无助, 不如从小摔摔打打 , "撞"出面对人生的勇气和本事。因此, "残酷教育" 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驱势。 苏珊娜博士说:" 德国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他们需要自然的生长环境,不可过于控制,给孩子留下尽量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比如,抱孩子时孩子的脸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视野基本一样,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动,全身能充分地与阳光和空气接触,有利于他们适应自然环境,茁壮成长。 " 性格影响个人,个人又汇聚成民族。于是,德国人严肃拘谨、诚恳坦率、热情耐心的性格就成为一种传统、一种民族品性,代代相传。
E. 德国波恩地区流行婚前摔盆砸碗,有何寓意
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在德国的波恩地区就流行着这样的一个传统,在新娘新郎结婚前要摔锅砸碗,这种习俗在我们国人眼中看起来是百思不得其解,不懂得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这就是别国的文化与我们国家的文化的不同之处。其实,在婚前摔锅砸碗是有着非常吉祥的寓意的。
对于别国不同的文化,我们要保持尊重。每个国家所处的大陆不同,而且文化发展的旅程也不同,这就注定了每个国家都有些自己专属的文化。可能这些具有特色的文化会不被别的国家的人所理解。面对这种文化差异时,我们要有写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要学会尊重别国的文化。
F. 用筷子敲击一个好瓷碗和一个有裂纹的瓷碗,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一样
因为声在传播的时候收到了裂缝的干扰,音色发生了改变。
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一、声音本身的因素:
声音的波长和频率对传播的影响
先说明,在同一种介质当中,声音的速度是一定,所以波长越大则频率越小,这两个同时改变声波是可以衍射的,即遇到障碍物的时候,可以不是沿直线传播,波长和障碍物的尺寸越接近,则衍射现象越明显 。
二、介质的影响
1、介质的弹性越好(越软),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小(一个没有弹性,及其硬的物体,声音在其内传播的速度是无穷大)
2、障碍物的影响
上面说过,障碍物的尺寸越接近声波的波长,声音越容易被衍射,至于穿透性,声音的直线性越好,穿透性越好,也就是说声音在中途衍射的少,直线传播的多,就具有穿透性,这就要求障碍物的尺寸远离波长。
(6)德国人为什么摔碗筷扩展阅读:
在空气中传播的声速,因空气的温度、湿度、密度…等不同而不同。温度愈高,声速愈快。湿度较大时,声速也较快。已知在 2O°C,干燥、无风的空气中,声速约为 343公尺/秒,而在 O°C 时,则为331公尺/秒。若物体移动的速度,超过当时空气的传声速度时,称为超音速。
有关声速的测量,早在西元 1636年 港人 梅尔森 便已量出,在空气中的传声速度为 316 公尺/秒,其间虽经各国不断测试,但正确求出在气体或固体中传声速度的方法,则是1868年德国人孔特发现设计的,此即为着名的“孔特实验”,至于现今一般惯用的声速 ( O°C 的空气 ) 331公尺/秒,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修订沿用至今的。
G. 德国人的生活习俗是什么
德国人的生活习俗
在德国,忌讳“13”。要是13日碰巧又是个星期五,人们会特别小心谨慎。此外,德国人祝贺生日的习惯也是不同于中国人。在中国,友人生日临近,你方便时,送他生日礼物并祝他生日快乐,他一定会为你的关心及热情而感激不尽。但如果这事发生在德国,则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是因为按德国的习俗,生日不得提前祝贺。
在原联邦德国,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宗教信仰、政治面目甚至个人收入,除关系极亲密的人以外,别人是绝不得提出这类问题的,尤其对女性,更得十分注意。在这里,相识或共事多年而不知对方底细的是司空见惯的事。另外,别人买到一样东西,即使喜欢,也不要问价格。遇到别人生病,除伤风感冒或外伤等常见的病外,不要问及病因及病情,否则会招来好窥视别人秘密之嫌。访友时,切不可搞“突然袭击式”的登门拜访,都要事先约定。在他人的办公室或家中,非经邀请或同意,不要自行参观,更不要随意翻动桌上的书籍或室内的物品。
原民主德国居民楼的烟囱都比较大,因此,城市中有一种专门从事清扫烟囱的工人。人们相信,谁要是出门在半路遇见烟囱清扫工,谁一整天就会顺利;如果有人在和烟囱清扫工擦肩而过时在他身上摸一下,他这一天就会交好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过去德国人的房子都比较简陋,炉灶、烟道都比较简单,很容易引来火灾,有烟囱工人清扫就会避免这类灾难。这种习惯延续至今,就逐渐演变成了这种吉兆观念,而且烟囱清扫工在众人的心目中也就变成给大家带来幸福的人。
H. 德国人的习俗
德国人的生活习俗
http://www.cyol.net 2007-01-12 09:57:12
在德国,忌讳“13”。要是13日碰巧又是个星期五,人们会特别小心谨慎。此外,德国人祝贺生日的习惯也是不同于中国人。在中国,友人生日临近,你方便时,送他生日礼物并祝他生日快乐,他一定会为你的关心及热情而感激不尽。但如果这事发生在德国,则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是因为按德国的习俗,生日不得提前祝贺。
结得起,离不起:德国法定结婚年龄为16岁,而且男女平等。但有一条:若
未满18岁,必须有家长同意方可结婚。如果家长不同意,则不能结婚。年满18
岁后拥有公民权,自己有权决定,无需征的父母同意,就可登记结婚。
登记时,必须出示有效个人身份证以证明年龄,及未(离)婚证明。一旦登记
就受法律保护。特别是对妇女。若是离婚,不论是男方还是女方主动提出,一律由男方
承担费用。若是离婚后,女方无工作或是未再婚,男方将一直承担女方的生活费用
。同时自然还得承担子女的费用。若是婚后女方未再工作,不论离婚与否,男方的
退休金及养老金中,法律明文规定有一定比例归女方,即使男方去世,只要女方活
着,就可得到这一部分。除非女方声明放弃。因此德国男子一旦结婚后,对离婚特
别慎重,离不起。因此,现在许多德国人不去登记结婚,但是在一起生活,按中国
的法律叫事实婚姻,但德国无此法律。因而也不受法律保护。
许多德国人信奉基督,因此他们要进行三次结婚仪式。首先,到政府部门领取
结婚证成为受法律保护的夫妻。然后去教堂举行婚礼,最后是家里举办婚礼。
领取结婚证时,除个人身份证外,按法律规定还得有证人。证人不得是结婚双
方中任一方的亲属,而且该证人也得在留档文件上签字。故在德国的电影电视剧中
,经常有这样的镜头:父母陪子女去领结婚证
路行人来当证人。发证的政府办事员要按规定询问双方是否自愿结婚等。
第二步就是到教堂。许多人选在周末。开上车来到教堂附近,然后新娘新郎乘
坐双轮马车在教堂附近的街上绕一周才进教堂,由教堂神职人员为其主持。自然新
娘着白色婚纱,新郎穿黑色礼服。完后,乘车回家举行家庭婚礼。车上均挂有白纱
,有时还不时的鸣喇叭,新郎新娘向行人招手。车队招摇过市。
回家后,一进院子,婆婆公公就将早已准备好的碗和碟子等从楼上扔下来,弄
的满地都是。数量很多,来宾们也帮着扔。有些客人来拿的就是碟子盘子等,一并
扔到地上。新娘子就赶紧去拾,扔到垃圾筒里。意思是从今天起,媳妇就进门了,
日后难免有不愉快,摔碗摔碟子。现在就把碗碟子等摔了,日后就不摔了,和睦相
处。当新娘捡的差不多时,新郎也上场了。在院子里早已准备好了一堆垃圾杂物等
,新郎拿铁锨铲,新娘用扫把扫。把庭院打扫的干干净净。以表明一对新人日后爱
劳动爱整洁。然后双双来到一事先早已准备好的地方,低下埋藏有许多硬币。新郎
新娘要用双手把土或沙子挖开,把所有的硬币全都找出来。寓意要靠自己的双手来
使自己富。
几起同事的婚礼,没听说有闹洞房。从第二天起度蜜月,大多外出旅行。回来后择
一日子,在单位请同事们吃点心,喝葡萄酒,及看旅行中拍的照片等。自然了,有
人结婚大家都得凑份子,一般由秘书出面收钱,买礼物,具体操办。
在原联邦德国,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宗教信仰、政治面目甚至个人收入,除关系极亲密的人以外,别人是绝不得提出这类问题的,尤其对女性,更得十分注意。在这里,相识或共事多年而不知对方底细的是司空见惯的事。另外,别人买到一样东西,即使喜欢,也不要问价格。遇到别人生病,除伤风感冒或外伤等常见的病外,不要问及病因及病情,否则会招来好窥视别人秘密之嫌。访友时,切不可搞“突然袭击式”的登门拜访,都要事先约定。在他人的办公室或家中,非经邀请或同意,不要自行参观,更不要随意翻动桌上的书籍或室内的物品。
原民主德国居民楼的烟囱都比较大,因此,城市中有一种专门从事清扫烟囱的工人。人们相信,谁要是出门在半路遇见烟囱清扫工,谁一整天就会顺利;如果有人在和烟囱清扫工擦肩而过时在他身上摸一下,他这一天就会交好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过去德国人的房子都比较简陋,炉灶、烟道都比较简单,很容易引来火灾,有烟囱工人清扫就会避免这类灾难。这种习惯延续至今,就逐渐演变成了这种吉兆观念,而且烟囱清扫工在众人的心目中也就变成给大家带来幸福的人。(澳际出国留学国际市场部 伊老师)
德国人勤勉矜持,讲究效率,崇尚理性思维,时间观念强。他们不喜欢暮气沉沉、拖拖拉拉、不守纪律和不讲卫生的坏习气。多数德国商人都具有上述性格。在商务活动中,德国商人讲究穿着打扮。一般男士穿深色的三件套西装,打领带,并穿深色的鞋袜。女士穿长过膝盖的套裙或连衣裙,并配以高统袜,化淡妆。不允许女士在商务场合穿低胸、紧身、透明的性感上装和超短裙,也不允许她们佩戴过多的首饰(最多不超过三件)。我们与德国人打交道时,如在这些方面加以注意,则有助于赢得好感和信任。反之,则会被视为待人无礼和不自重。
在公关谈判中,德国商人不仅讲效率,而易急钢芟辏�撇黄稹傲僬竽デ埂比狈ψ急傅亩允郑幌不对谏烫盖凹醋既返刈龊锰概幸槌贪才牛辉谔概兄兴�蔷箨窈檬ぃ�硐值媒衔�讨矗�岩酝仔��蚨�灰字泻苌偃貌健5��侵睾贤��残庞��院贤�跷难芯康眉��邢赣胪赋梗�贤�坏┣┒��魏味院贤�母�囊�蠖疾换岬玫剿�堑睦砘幔��侵葱泻贤�彩�盅细瘛5鹿�嗽诮惶钢泻芙簿坷衩病K�潜冉峡粗厣矸荩�乇鹗强粗胤ü佟⒙墒Α⒁缴�⒉┦俊⒔淌谝焕嘤猩缁岬匚坏耐废巍6杂谝话愕牡鹿�耍�Χ嘁浴跋壬�薄ⅰ靶〗恪薄ⅰ胺蛉恕钡瘸坪粝喑啤5�鹿�嗣挥斜怀莆�案笙隆钡南肮摺?
德国人爱吃油腻食品,且口味偏重,香肠、火腿、薯仔是他们最爱吃的东西。他们还爱饮啤酒,但在吃饭、穿衣、待客方面都崇尚节俭。给德国人赠送礼品,务须审慎,应尽量选择有民族特色、带文化味的东西。不要给德国女士送玫瑰、香水和内衣。因为它们都有特殊的意思,玫瑰表示“爱”,香水与内衣表示“亲近”,即使女性之间,也不宜互赠这类物品。用刀、剪和餐刀、餐叉等西餐餐具送人,有“断交”之嫌,也是德国人所忌讳的。在服饰和其他商品包装上禁用于或类似符号,忌讳茶色、黑色、红色和深蓝色。
婚丧嫁娶是人生旅途中的大事,一个人一生可不嫁不娶,独身终生,但万物之中,有生就有死,这是无法避免的。人与尘世告别是痛苦的,人死了就要办丧事,这是天下皆然的风俗,为了让死者能安详地离去,各国民问都有种种习俗。
(一)临终慰藉
在德国莱茵河地区,至今仍遵循着一个自中世纪流传下来的古老习俗:喝临终酒。人在临终之时,必须喝一口陈年老酒。据说这种酒是圣酒,可唤醒死者亡灵,驱散围绕在病床前的招魂魔鬼,使临终者得到安宁。 人在临终前,家人会将洗礼烛、圣餐烛、圣光烛点燃,并同时点燃一支红色大蜡烛,把它们放在死者身旁,一是用烛光为亡灵祝福;二是为亡灵照亮通向天堂之路。
在德国的民间传说中,镜子被视为魔鬼的工具,是死神隐蔽的场所,妖魔利用镜子的反照能力,扰得人不得安宁。因此,人在临终前要将镜子用布蒙住,以使亡灵能安详地解脱尘世罪孽,升入西方极乐世界。 在德国南部山区,人在3临终时,家人要打开窗户,揭开楼顶砖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死者敞开一条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通道,因为他们相信人在脱离凡尘之后,将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人们通过这些临终慰藉,使亡者能安详地离去。
(二)葬礼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葬礼一般都在教堂举行。家里如有人去世,先要与教堂商定举丧日期,并要用适当的方式通知亲友。此外,尸体要用清水洗净,他们认为水有着无限的神力。它能净化人的躯体、净化人的心灵和灵魂,并能祛邪镇妖。人降临尘世要洗礼,离开尘世也要洗尸,洗刷尘世间的一切罪孽。
在教堂举行葬礼的这一天,亲朋好友手持鲜花或花圈陆续来到教堂。首先由牧师或神甫主持追思礼拜,参加葬礼者按事先的安排唱圣诗赞诗、奏哀乐、祷告、宣读由丧家提供的死者生平。 教堂葬礼只是整个葬礼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是在墓地举行,只有死者的家属、近亲和亲密的朋友参加,-般好友在参加完教堂葬礼后即可离去,不必去墓地。 在德国,葬礼多以土葬为主,亲朋目送灵柩安葬在事先指定好的墓穴中安葬。人们围绕在墓穴周围,为死者祷告,愿他安息、灵魂升入天堂。 应邀参加亲友家的葬礼,惟一可送的礼物就是鲜花。可送成束的鲜花,也可送用鲜花做成的花圈(德国人不用纸花做花圈)。在鲜花的饰带上要写上死者、吊唁者的名字及"安息吧"、"永别了"之类的题词。
在德国(以至整个西方国家)出席葬礼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尽可能穿黑色的衣服,男子要系黑色无花图案的领带,如果没有黑衣服就穿颜色暗淡、深沉的衣服,切忌鲜丽的服装。同时,在葬礼上要保持肃穆、安静,切不可大声谈笑,否则就被视为对丧家的不尊重,也显得自己缺乏教养。整个葬礼自始至终都沉浸在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没有捶胸顿足、嚎陶痛哭的场面。除了小声的抽泣声,多数人都在沉思默祷,默默地为死者送行。 与人们肃穆的神情和暗淡的服装相反,德目的墓地是万紫千红、鲜花盛开的。墓地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主要是四季常青的苍松翠柏。在和暖的季节,百花齐放,鲜花既代表了人们对死者的追思,也是对生者的慰藉。每当想起死者,人们会到墓地去扫墓、献花,静静地呆上一会儿,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葬礼举行后,丧家还有一个丧期。虽然近些年对这方面的要求已不那么严格,但作为一名新寡的妇女在丈夫刚死之后就打扮得花枝招展,频繁应酬,难免不招来非议。一般要求新寡的妇女所穿衣服要以素雅的颜色为主,除小型聚会外不要参加舞会、宴会及场面热闹的大型应酬,亲友也要注意不要邀请她参加喜庆的聚会,以一段宁静的生活度过丧期。对增值偶的男子要求不如寡妇严格,但也要求他在一定时期内穿着要规矩些,避免花天酒地的交际。
I. 德国的婚礼上怎么都摔碗砸盆
在德国的一些地方,至今依然沿袭着某种古老婚礼的习俗,例如波恩地区流行的婚前摔盆砸碗的“普特阿班”仪式便是一例。
砸碗盆以图吉利,新婚夜不得安宁庄重喜庆的气氛中,身着笔挺礼服的新郎和身披白色婚裙的新娘手挽手,在男女傧相护送下,进入婚礼现场,宾客们向新婚夫妇表示祝贺,新郎新娘一一向客人表示谢意。突然间,“叮叮咣咣”的砸盘、摔碗的声音响起,而且接连不断,持续很长时间,犹如中国春节除夕之夜的鞭炮声一样。原来,按照当地传统习俗,新婚之前要举行辞旧迎新的仪式。应邀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们,每人都带着几样破碗、破碟、破盘、破瓶之类的物品。仪式上,人们竞相摔盘砸瓶,此起彼伏,响声不息。客人们带来的破烂物品被摔得满地,新娘的父母笑嘻喀地将这些碎片破纸扫成一堆,装进一只破旧的铁皮箱里,在院子中央点燃,众人围着唱歌跳舞,欢呼雀跃。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喜庆的日子里是忌讳打破东西,德国人的传统观念恰好与此相反。他们认为玩命地猛砸猛摔一通,可以帮助新婚夫妇除去昔日的烦恼、迎来甜蜜的开端,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上,夫妻俩能够始终保持火热的爱情、终身形影相伴、白头偕老。更为有趣的是,新婚夫妇不能享受静谧的初婚之夜,而是精神高度集中,密切注视四周的动静。左邻右舍总有人隔一会摔碎一件瓷器,新婚夫妇听到后,必须立刻砸碎一件物品响应。仿佛对方砸一件物品是对他们恭喜祝贺,他们砸一件物品则是表示谢。
J. 印度,日本,德国的饮食习惯,见面礼节是什么!!!!
国
美国成立时间不长,国内各类移民又不计其数,因此美国的礼仪文化可以说是多种文化的汇合,有不少都与中国人的习惯截然相反。
一、见面的礼仪。
美国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美国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在美国,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美国,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美国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但在中国人与美国人打交道时,在中国人看来很普通地问对方一些家庭情况,美国人就很可能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别有用心,一桩生意很可能就这样泡汤了。
二、送礼、约会、作客的礼仪。
一般来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礼物通常不很贵重,只是些书籍、文具、巧克力糖之类的物品,在探病时则以送鲜花与盆景为主。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人以为单数是吉利的,有时只送三只梨也不感到菲薄,而中国则讲究成双成对。美国人在收到礼物时,一定要马上打开,当着送礼人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并立即道谢。另外,美国人的礼物重视包装,很可能你收到一份里三层外三层精美包装的礼物,打开却只能是几颗巧克力糖而已,你也不要因此觉得失望,或者认为美国人小气,相对于礼物的价值,美国人更注重的是心意。
美国人办事重效率,往往每天都有严格的计划,因此去美国家庭作客都要提前预约,否则打乱了别人的计划,就会被认为是不速之客,吃闭门羹。所以应该提前一两天写信或打电话预约。一旦约定,就要准时到达,不能迟到,也不要太早到,因为客来之前,主妇都要布置客厅准备茶点,如果去早了,主妇尚未准备好,又要接待你,就造成许多不便。而那些规模较大的正式场合,守时更为重要,万一去早了,也应在外面等几分钟后再进去。
在进门之前,应该把鞋上的泥土擦干净,以免弄脏地板。进门后要摘帽。并把雨衣雨伞留在室外。然后先向女主人问好,再向男主人问好。若主人家宾朋满座,只需与主人和相识者握手,对其他人点头致意即可。如果主人请你坐,你就应该马上坐下,不要推托不坐下,也不要随意翻动主人的用品,更不可问用品的价格。作客时,不要轻易吸烟,如想吸时应问在座的女士是否介意,并先向其他人敬烟。若主人向你敬烟,即使你自己有烟,也要接受主人的烟,这与中国人的习惯不同,中国人往往会因为客气而有所推拒,但这在美国人眼里,他就会认为你看不起他,而使朋友之间关系变坏。作客时间一般不宜过长,但饭后不要立即告辞,应再与主人攀谈一会儿。若夫妇同去作客,应由妻子先起立告辞。如果你与主人不太熟,作客后应打电话或写短柬以表谢意。这样美国人会认为你很懂礼貌,从而留下一个好印象。
三、餐桌上的礼节。
在用餐时,应等到全体客人面前都上了菜,且女主人示意后才开始用餐。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勺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而中国人往往习惯一边上菜一边用餐,女主人往往是最后开始坐下进餐的。在用餐时,始终保持沉默在美国是不太礼貌的,但咀嚼食物时也不要讲话,讲话时不应放下刀叉,但也不要拿着刀叉乱晃。在餐桌前不应擤鼻涕或打嗝,如果打喷嚏或咳嗽也应向周围的人道歉。取菜时,最好每样都取一点,这样会使女主人愉快。用餐完毕后,女主人应先离座,客人再一起随着离开,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来的样子折起,除非主人请你留下吃下顿饭。
在席间,主人应使谈话始终活泼而风趣,使每个客人都不受冷落。主人的吃饭速度不可太快,如果多数人已吃完,而少数人尚未吃完,更应放慢速度,以免使客人感到不安。席间,客人将刀叉掉在地上,应礼貌地为其换一把。若客人不慎将盘碗打碎,女主人应镇静地收拾干净,安慰客人,绝不能显出不悦之色。最后,主人绝不能在客人面前计算请客的花费。
四、服饰的礼仪
美国人的服装以体现个性为主,很难从穿着上看出他们是富有还是贫穷,他们的身份地位如何。如果是一位穿着时髦笔挺西装的男士,看上去似某大公司的老板,其实他可能是演艺界的艺员,甚至是一个美容美发师。穿着牛仔裤运动鞋旧T恤的,看似流浪汉,其实却可能是一位不修边幅的教授。因此,在美国,万万不可先敬罗衣后敬人。曾经有美国外商来华,接待人员乍一见便以为那西装笔挺的一定是老板要员,而忽视了一行人中的大胡子。虽然把热情过多地倾泻到了“西装笔挺”上,还好,也没冷落了“大胡子”。稍后,一介绍身份,方知道谁是真正的老板,而那个“西装笔挺”不过是雇员。因此在美国,穿得好的不一定有钱,穿得不好的不一定没钱。若简单地以衣帽取人,不仅会主次不分,使自己陷入窘境,而且会让美国人轻视。
虽然美国人穿着随便,不像欧洲人这么讲究,但在美国的穿着可谓“不怕穿破,不许穿错。”有许多场合,服饰有很严格的规定。例如,美国许多公司上班有专门设计订做的制服,在律师楼和银行上班的老板和职员们天天都是西装笔挺,而且每日均需要换,若两日相同,就容易被人误会是个夜晚没有回家更衣的人。再例如在美国举办各种宴会,往往在请柬上注明是否“黑领结”。如果注明了“黑领结”,男士则一定要穿无尾礼服,系黑色领结,女士必须穿晚礼服。这时,男士的长条领带,女士的裤装都上不了台面。如果没有注明“黑领结”,而表示是“正式穿着”,那么西服就可以上场。如果写的是“白领”,表示要穿燕尾服,系白色领带。因此什么宴会穿什么样的衣服,是很有讲究的。试想,如果在一个不怎么正式的场合,每个人都是一身短打扮,唯独你一个人身着深黑笔挺的燕尾服;或者每一个都云鬟高挽,长裙及地,唯独你一人一袭T恤,这种巨大的不协调,你自己不觉得张狂,别人也会看着你在人堆里悠悠晃晃不像个东西。而且在美国,这是对宴客的主人大不敬的明确表示,主人也会因此对你感到厌恶,从而与你断绝来往,这会是你的一大损失。因此注意场合与服装的搭配在美国尤为重要。
总之,美国与中国之间有不少不同的交往习惯,同样其它的西方国家,也有各自的文化习惯,因此在与外国人交往或者到别的国家去之前,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给自己带来了便利,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以便在多方竞争中争取主动,并能取得良好的结果。
美国人在吃午餐和吃晚餐之前,通常要喝点鸡尾酒,但在加利福尼亚州,人们大都喝葡萄酒。
同时,在吃主食之前,一般都要吃一盘色拉。炸蘑菇和炸洋葱圈可作为开胃食品,牛排、猪排和鸡(腿)为主食,龙虾、贝壳类动物以及各种鱼类,甚至包括淡水鱼被统称为海鲜。炸薯仔条则是深受人们喜爱且几乎成了必不可少的食物。
另外,应特别注意的一点,如有吃剩的食物,一定要打包带回家,以免浪费。
美国人在吃饭的时候是刀具并用,而且他们的用餐方式也是很有讲究的。因此,在应邀与美国朋友一起吃饭时,应特别注意他们的用餐习惯。一般情况下,餐桌上摆放有一幅餐刀和两幅餐具,外边的餐具供你吃色拉,里边的餐具用于吃主食和其它点心食品,餐刀用来切肉食。如果你两手并用,应左手握具,右手握刀,而且一次握刀时间不能太长。
美国人的早餐有:炒或煮鸡蛋、香肠、油炸薯仔片、薄煎饼、果子冻、烤面包、松饼、桔子汁以及咖啡等。
如果你是初到美国餐馆用餐,那么应该注意如下事项:
1、选择合适的餐馆(如:家庭式餐馆、特色餐馆以及自助式餐馆等);
2、餐馆营业时间(上午11:30开门营业,直到夜晚);
3、一般都应事先预订餐位;
4、到达餐馆后,不能径直地到餐桌旁入桌,除非餐厅有“随意就坐”的告示;
5、付款时,别忘了留给服务员一定比例的小费(一般为实际总额的10%~15%)。
随着美国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食品便应运而生。其快餐连锁店遍及世界各地,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麦当劳快餐连锁店。供应的快餐食品有:汉堡包、烤牛肉、牛排、火腿、三明治、肯德鸡、油炸薯仔片、烘馅饼、冰淇淋以及各种碳酸饮料等。
在麦当劳,千万记得,吃完要把垃圾自己清理,拖盘放到垃圾箱上,香港,大陆都不管,否则会是白眼.!
美国人用餐的戒条主要有以下六条:
其一、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
其二、不允许替他人取菜;
其三、不允许吸烟;
其四、不允许向别人劝酒;
其五、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
其六、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
印度
印度交际应酬礼节繁多:合十礼、拥抱礼、贴面礼、摸脚礼、举手礼等。也流行握手礼。印度人迎接嘉宾往往要向对方敬献用鲜花编织而成的花环。印度人以往对等级、地位、身份极其关注。印度所特有的种姓制度分为四个等级:其一,“婆罗门”,即僧侣;其二,是“刹帝利”,即名门、贵族;其三,是“吠舍”,即平民;其四,是“首陀罗”,即贱民。此外,还有 “不可接触的贱民”,叫作“哈里真”。传统的种姓制度广遭非议,但影响犹在。
印度人主食有大米及面食,烹调方式有炒、煮、烩三种,喜加入各种香料,尤其是辛辣类香料。印度食素者特别多,而且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忌荤食。根据教规,印度教教徒和锡克教教徒不吃牛肉,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耆那教徒则既忌杀生,又忌肉食。
印度人用餐习惯右手抓食。
日本
日本人通常以鞠躬作为见面礼节。在鞠躬的度数、时的长短、次数等方面还有其特别的讲究。行鞠躬礼时手中不得拿东西,头上不得戴帽子。日本有时还一面握手一面鞠躬致敬。一般日本妇女,尤其是日本的乡村妇女,只是鞠躬。
在日本乡村民间,送别亲友往往还会向对方行跪礼或摇屐礼。妇女所行的为跪礼,即屈膝下跪,男子所行的摇屐礼,手持木屐在空中摇动。
日本人与他人初次见面时,通常都要互换名片,否则即被理解为是不愿与对方交往。
在交际场合,日本人的信条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因此,忌讳高声谈笑。但是在外人面前则大都要满脸笑容。日本人认为这是礼貌。
日本饮食一般称之为和食或日本料理,可归纳为“五味”、“五色”与“五法”。“五味”为:春苦、夏酸、秋滋、冬甜,涩味。 “五色”是:绿春,朱夏,白秋,玄冬,再就是黄色的广泛运用。所谓“五法”指烹饪方法:蒸、烧、煮、炸、生吃五种。
日本人的饮食禁忌为:不吃肥猪肉和猪的内脏,也有一些人不喜欢吃羊肉和鸭肉。日本人非常爱喝酒,人们普遍爱好饮茶。
日本人在用餐时,有“忌八筷”之说:其一,是忌舔筷;其二,是忌迷筷,即不准拿着筷子在饭菜上晃来晃去;其三,是忌移筷,即不准夹了一种菜又夹另一种菜,;其四,是忌扭筷,即不准将筷子头反过去,吞在口里;其五,是忌插筷,即不准将筷子插在饭菜里,或是把它当作叉子,叉起饭菜吃;其六,是忌掏筷,即不准用筷子在饭菜里扒来扒去;其七,是忌跨筷,即不准把筷子跨放在碗、盘之上;其八,是忌别筷,即不准用筷子当牙签用
德国
德国人在待人接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往往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一,纪律严明,法制观念极强。
第二,讲究信誉,重视时间观念。
第三,极端自尊,非常尊重传统。
第四,待人热情,十分注重感情。
必须指出的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对礼节非常重视。与德国人握手时,有必要特别注意下述两点。一是握手时务必要坦然地注视对方,二是握手的时间宜稍长一些,晃动的次数宜稍多一些,握手时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重视称呼,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鲜明特点。对德国人称呼不当,通常会令对方大为不快。一般情况下,切勿直呼德国人的名字。称其全称,或仅称其姓,则大都可行。与德国人交谈时,切勿疏忽对“您”与“你”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对于熟人、朋友、同龄者,方可以“你”相称。在德国,称“您”表示尊重,称“你”则表示地位平等、关系密切。
提起德国美食,不能不提起德国香肠,德国人喜欢肉食,尤其喜欢吃香肠。他们制作的香肠有1500种以上,许多种类风行世界,像以地名命名的"黑森林火腿",可以切得跟纸一样薄,味道奇香无比。德国的国菜就是在酸卷心菜上铺满各式香肠,有时用一整只猪后腿代替香肠和火腿,那烧得熟烂的一整只猪腿,德国人可以面不改色地一个人干掉它。
德国菜以酸、咸口味为主,调味较为浓重。烹饪方法以烤、焖、串烧、烩为主。蓝格的桌布上摆着一筐面包,客人在等待中可以慢慢享用,德国面包很有咬劲,牙齿好的人才能品尝出味道。德式的汤一般比较浓厚,喜欢把原料打碎在汤里,这大概与当地天寒地冻的气候有关。据说德国人生性比较俭朴,水煮香肠,一锅浓浓的马铃薯豆子汤,加上有名的腌制酸菜和面包,一顿饭便打发了。
此外,德国美食还有着名的德式清豆汤、德式生鱼片、德式烤杂肉、德式肉肠、酸菜、德式苹果酥、煎甜饼等。
一日三餐
德国和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在七点,午餐一点,晚餐七点。有的地方午餐和晚餐之间喝午后咖啡,吃蛋糕。
与中国的饮食习惯不同,德国人最讲究、最丰盛的不是午餐、晚餐,而是早餐。在旅馆或政府机构的餐厅,早餐大都是自助形式,有主食、肉类、蔬菜、饮料、水果等,不仅品种丰富,且色香味俱佳。而在普通百姓家,不论其家境穷富,其早餐的内容一般般都大同小异:首先是饮料,包括咖啡、茶、各种果汁、牛奶等,主食为各种面包,以及与面包相配的奶油、干酪和果酱,外加香肠和火腿。德国人吃饭的效率很高,他们可以在短短的10分钟内把这些丰盛的食品搭配完毕并吃完,为其一上午紧张的工作提供能量。
德国的午餐一般多在单位食堂或快餐馆就餐,是名副其实的快餐,如一个由薯仔、沙拉生菜和几块肉组成的拼盘,外加一杯饮料。在有家庭主妇和未成年孩子的家庭,午餐也较简单,如一块熟肉、肉饼配煮菜和面包,或炖牛肉配米饭和生菜,再简单的就像中国的打卤面一样,用肉汁拌意大利面条,饭后喝一杯咖啡或吃一个冰淇淋。德国人简化午餐并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节省时间。
德国人的家庭晚餐通常是冷餐,内容是很丰盛的:一盘肉食的拼盘;鲜嫩可口的蔬菜,如小萝卜、西红柿、黄瓜;新鲜的水果,如葡萄、樱桃。有的家庭主妇还摆出各种风味的于酪,主食是面包。晚餐时间比较宽余,一家人围坐在桌前,边吃边聊。
除了一日三餐外,有些德国人习惯在下午四五点钟“加餐”,即喝杯咖啡或茶、吃块蛋糕或几块饼干。中上层家庭喜欢在此时邀请朋友来家里品茗聊天。在这样的聚会上,客人可以品尝到饮誉四海的德国糕点,德国妇女一般都练就一手烤制点心的手艺。不过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这种午后清闲的享受也只有在周未、假期或休假时才有可能。
大餐菜谱
德国大餐的典型菜谱是:
冷盘:奶油、干酪、鲜鱼或罐头鱼、灌肠制品、火腿、鱼(肉)冻配鬼子姜、鱼或肉拼盘、煮的或烤的家禽、蒜烤猪里脊、红烧肉、煮舌头、沙拉、稀奶油、酸奶、鸡蛋沙拉、半烹鸡蛋。
第一道菜:肉、鱼、蔬菜、米或豆类等做的浓汤,家禽或野味汤,各种肉、米、通心粉和蔬菜等做的清汤,有摊鸡蛋和馅饼的鸡蛋清汤,家常面条鸡汤,肉或鱼做的稠辣汤,农民汤,酸黄瓜汤。
第二道菜:煮的或烤的鱼配薯仔和蔬菜 ,焖或烤的牛肉,烤家禽或野禽,肉饼炸猪排,煎薄猪排、鸡肉饼、肉饼或炸肉饼;小香肠和短粗香肠配熬白菜、荷包蛋、摊鸡蛋以及焦烤菜肴。
甜食:新鲜水果和草莓;新鲜水果或罐头水果,煮草莓或果冻、果酸、乳脂果汁冻,加水果汁和甜汁的露酒、布丁、苹果泥,冰淇淋;各色各样的点心。
每个人进餐时,桌上必须备有奶油,午餐一定要以黑咖啡或牛奶咖啡结束。午餐和晚餐则用啤酒。水果凉菜必须是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