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发展的为什么那么快
现代德国是欧洲最重要的国家,并两次给世界带来了战争的灾难。尽管德国发展模式在政治方面的失败令人感到十分惋惜,但对德国人始终能够在经济方面保持异乎寻常的活力,学者们普遍持一种赞赏的态度。德国人在基础理论,重工业,化学,精密仪器,以及军事武器制造方面的成就,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德国人为什么能够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期内,无论在何种体制下,都能始终保持自己的经济活力?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分析了以下几个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或许能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些有用的素材。 一,以农业为依托的发展 工业化以前的德意志以农业为主,且处于分裂状态——保持德意志的分裂一直是英法等大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而德意志的分裂的确对德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坏的阻碍作用,但这种作用在德国统一后便转化为推动工业化的巨大动力,德国社会中所有要求工业化与都市化的力量迅速地占领了德国的政治舞台。其资本投资率在1850年前后估计只有5%,在1850-1860年间则增长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70年代则为12.5%。 不过,与英国相比,德国没有因为工业的发展而牺牲其农业。一旦如美国这样的国家其农产品开始威胁德国农业的基础──谷物市场时,德国政府便使用关税等方法对农业进行援助。虽然这种保护是由于物价引起城市居民生活费用上涨才使用的,但它却使德国的农业能够在迅速工业化的时代从新的农业发展中获益,并能稳步地发展。在德意志帝国建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谷物和马铃薯的产量几乎增加了一倍。产量的增加部分地来自耕地面积的增加,但主要还是其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结果。根据统计,1878-79年间的产量与1901-1910年间10年间的平均年产量进行比较,平均每公顷小麦的产量从1.35吨提高到1.86吨,黑麦从1.06吨提高到1.63吨,薯仔从7.11吨提高到13.51吨。 尽管农业部门在不断地吸收新技术以利于农业部门的现代化,但工业化过程中的农村人口流失问题依然产生了。如同其他工业化社会一样,农村生活逐渐失去了它的吸引力。一场离开土地的大逃亡开始了,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这种变化的原因十分简单:城市需要劳动力,工资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自然向往令人愉快的城市生活环境。下表显示了这种人口变化的趋势: 各部门就业人口变化表; 年代1882 1907 1925 1939 1950 1964 就业人口百分比 农业和林业 42.2 33.9 30.3 25.0 24.6 11.4 工业和手工业 35.6 39.9 42.3 40.8 42.7 48.3 商业、交通和服务业 22.2 26.2 27.4 34.2 32.7 40.3 当然,西方学者尚无法得出十分精确的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自从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工业和农业已经交换了它们在德国经济生活中的相对地位──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而农业日益下降成为一个国民经济中的小伙伴。 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容克将自己的土地作为自己的财产并不断地扩大,但他们不再将土地租给农民,而是雇佣自由劳动力做工,这使得很多新技术有可能被应用,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德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的增加。从1820年至1875年,小麦和黑麦的产量翻了一倍。 同时,德国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下表可以看出这种变化: 德国经济结构图:1850-1913。 各行业在国内生产所占的份额(马克) 各行业所雇佣的从业人口 1850/4 1870/4 1910/3 1849/58 1878/9 1910/13 农业45.2 37.9 23.4 54.6 49.1 35.1 工矿业 21.4 31.7 44.6 25.2 29.1 37.9 运输0.7 2.1 6.4 1.1 2.0 3.6 服务30.0 25.0 20.5 19.1 19.8 23.6 住房2.9 3.3 5.1 总计9.6百万 15.7百万 45.6百万 15.1百万 19.4百万 30.2百万 德国工业中的传统行会势力强大,真正的职业自由在1869年后才开始出现,而德国的传统行会和手工匠的地位并未被替代,结果形成了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特点,即“双重经济”的特点。即便在1870年,手工匠人与产业技术工人的比例仍然是一比一。 因此,德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农村未受到如同英国圈地运动那样的冲击,农业人口是逐步地离开土地,加入城市的就业大军的。同时,城市的工业构成也十分复杂,并非单一的现代工业经济。这种逐步演化,多种性质行业并存的现象,尽管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保持了社会在转型时期的基本稳定,有利于德国人将自己传统的精细作风融进新的行业中。 二,以铁路建设为龙头的工业化进程 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逐渐形成后,从19世纪中期起,产生了一批大公司,它们是德国现代工业的标志,尽管德国的大公司形成的速度极快,其形成过程与英国和比利时等国却没有什么不同。最初都是从纺织部门开始,因为雇佣了大量的劳动力,毛织业也慢慢采取了现代的模式,但其对整个经济结构的转轨影响不大,主要是棉织业和丝织业在机械化的进程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而手工业尽管落后,但也坚持到了80年代,才被迅速出现的大公司所取代。
2. 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为何迅速崛起它为什么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
1.尽管德国成立时未能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了德国一个巨大的机会。德国统一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德国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节省了德国两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和消耗,并且从一个高起点开始。
2.在德国发展到20世纪初的过程中,德国的经济实力一直仅次于美国,跃居欧洲第一。此外,快速发展所实现的高度工业化为德国带来了大量的技术工人,这使得德国的领土在两次世界大战后不但没有扩张,反而缩小了,但此后却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使德国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把整个欧洲作为其原材料来源和市场。德国回到欧洲后,以自己的力量掠夺了欧洲许多地区的财富,这也成为后来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原因。
3. 德国统一后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
1990年10月3日0时,分裂长达45年之久的德国重新统一1990年10月3日零时,对于8000万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时刻,在柏林帝国议会大厦前,伴随着联邦德国的国歌声,特制的旗杆上徐徐升起了黑红黄三色的联邦德国国旗。这一仪式向全世界宣告,分裂长达45年之久的德国重新统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个国家。1955年又分别加入华沙条约组织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两德长期相互对峙。1989年底,民主德国政局发生激烈变化。1990年3月,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德梅齐埃上台组阁,两德政府正式谈判统一问题。5月18日,签署了关于建立两德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规定从7月1日起,两德都使用西德马克,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市场经济,实行西德的劳动法规。8月31日,又签署了关于两德实行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规定民族恢复1952年7月行政区划改革前的5个州建制,东西柏林合并成一个州,于10月3日按西德《基本法》集体加入联邦德国。
9月12日,两德外长又与美苏英法外长签署最后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使德国的统一得到前战胜国的同意。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两德实现统一。12月2日,全德举行议会选举。基督教民主联盟获胜,科尔任统一后德国的第一任总理。
4. 德意志为何在统一后,可以迅速崛起,最终成为欧洲一霸呢
阿拉伯人有一部童话故事集《天方夜谭》,德国也有一部《格林童话》。可是与《天方夜谭》的故事多取材于民间不同,《格林童话》里有数不清的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德国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王子和公主呢?
这可就说到了德国人的伤心事。
曾经在上千年的历史中,德国都游离在主流世界之外,是不折不扣的一盘散沙。虽然挂着一个“神圣罗马帝国”的名头,但是就像伏尔泰所说,它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是帝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300多年,在欧洲兴起了一大堆的短命的王国。古罗马帝国的文明在这些蛮族国家的手中被摧毁殆尽,欧洲甚至要倒退回原始文明,直到一个叫做查理的人出现,建立起了查理曼帝国。
在源头上,德国、意大利、法国都衍生自查理曼帝国,可是与西法兰克原为查理曼帝国的本土不同,东法兰克是查理大帝在800年前后打下来的。为了镇压当地民众的反抗,查理大帝就像周武王一般封建了很多诸侯。可是查理大帝还没有完成帝国的整合就去世了,他的三个孙子瓜分了帝国各自发展,欧洲此后再也没有统一。
5. 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输了,为什么它还发展的那么快
德国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19世纪中期,德意志统一,推行“铁血政策”大力发展军事、经济,还展开灵活的外交政策。 二是:德国正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既应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又积极更新创出新的发明。当然德国还有丰富的资源和外来资金。 所以德国的迅速发展在一战前军事位居世界之首爆发大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间政治经济发展部平衡,当然属于非正义性战争。 一战站败后,世界形成两极格局,也就是美国和苏联两分天下,美国为了对付苏联,拉拢了欧洲的几个国家,对其实行马歇尔计划,援助了德国的经济。 加上德国国内对一战处置的复仇情绪,和自古以来的军国主义传统,积极的发展军事,实现国民经济军事化。 最后就是绥靖政策助长了德国的野心。 二战结束后,只有美国利于,英法皆沦为二流国家,这一时段大家经济文化政治都遭到了损坏,所以都是自己国内的改革和调整 我记得的就这么多了,正应了那一句话: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6. 为什么二战后德国发展那么快
两个基本点(最重要):
1,二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给西德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让德国活了过来。马歇尔计划性输血,是德国可以进行规划性和大规模战后重建的基本要素。要知道,德国在45年是彻底被打成白痴了,工业体系全毁。发动战争所造成的国际债务,货币体系崩溃。这种境遇下,如果给德国人单干,神都恢复不起来。。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不仅仅是对于德国的物资援助,财政借款,还有工业基础材料等等外贸的让利,以及用强大的战后美元信誉给德国的债务陪绑。并且通过“援欧”时期的统一协议,把整个欧洲重建统一起来。
2,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基础保障。这本质也是马歇尔计划在德国援助中,计划输出的一种“秩序”,而德国在这个秩序基础上,开始进行复苏。二战结束后建立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重点在于确保市场的自由竞争以及市场的有序发展,而国家也作为参与者加入其中,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框架之内发展经济。而正好马歇尔计划所引起的,欧洲趋于“统一重建”所产生的庞大市场容量,以及美元资本对于德国在外部的陪绑,此时建立社会市场经济,正好内外无缝连接,产生极大的发展动力。
两个基本保障:
1,人才储备和教育体制重建。
重新建立起技术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和技术研发为主的综合教育,加大教育投入,以“需求”导向,进行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
2,科技政策的倾斜,极度扩大财政支出中的科技产业投入。政府主导产业化科技,鼓励工业企业和研究部门合作,高度市场化需求,政府用税收等政策进行配合(听起来耳熟不?我朝也是这么干的),后期转向大公司主导科技产业。
四项基本原则(对外):
战后德国的外交处境很尴尬,四处被仇视,必须改善这种困境。
1,对内肃清“纳粹元素”,摒弃绝大部分纳粹时代决策方式,在内政上否定纳粹历史,并主动严打纳粹残留。摆出一个“新德国”的姿态。
2,外交上,放低姿态,将自己定格为“罪人”,用“赎罪”的态度,对待周边国家,尤其是对于欧洲大陆上的小国,尽力弥补。
3,放弃战前所有的德国利益,这个政策一直延续到两德统一,把历史结点定格在“新的德国”,外交上转为保守,紧跟美国老大哥的步伐,听从老大哥安排,保证跟随但可置身事外。。
4,积极解决“法德矛盾”,这是欧洲大陆上最需要解决的“大国矛盾”,法德关系缓和是德国无论经济还是地缘上都需求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以法德牵头,进行欧洲一体化的一些合作设想。在后期,想借此脱离“完全服从美国”的局面,有自己的话语权。。
把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产业恢复:19世纪末,德国快速的工业成长,除了有爆发性的技术革命外,在具体措施上干了两件事情:山寨和仿冒英国产品做积累和规模化发展基础工业再图其他。。
战后的德国也干的这些事情,英美在50年代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已经开始对周边国家进行工业品输出了,那么德国最初进行欧洲大陆外贸的工业品,依然是仿照英法产品而来,通过工艺升级和成本控制,压低产品售价,对大陆市场进行竞争。。这种仿冒在格申克龙的定义中就变成了后发优势。后发优势名义上是借助已有科技然后促进科技进步,本质上就是仿冒和抄袭已有的科技成果,然后形成产业群进而消化创新成自己的品牌
其次,规模化基础工业发展,尤其是政府牵头的几个工业区,进行规模化,质量化的基础工业品生产,不到十年就在欧洲大陆市场的基础工业品的品质上占了绝对的上风,而基础工业品的发展,和外贸的成功,也推进了德国工艺技术的改进。
2,产业升级:
在依靠基础工业品和产品的外贸,有了经济基础以后,开始谋划产业升级。
首先是,工艺技术的升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煤炭和钢铁制造业非常兴旺,到了60年代末企业就思考如何的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核心工艺”和“核心产品”,尤其是当时德国处以中小企业围绕基础工业为经济主导的环境下,这种产业升级很有性价比。例如钢铁大王克虏伯不再做钢铁的初级生产,而要做精细加工,其中无缝钢管非常厉害,后来没有哪个国家无缝钢管的质量是超过克虏伯的(当然他后来还是悲剧了,而后重组)。再有中小企业,每个企业至少有一项核心技术或产品,
其次是,应用技术的升级。联邦德国对科技的资助激增到所有公共开支的5%。在政府的巨额支持下,大量的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开始繁荣,而工业界对于更高级产品的需求,也促进了工业部门在研究方面的参与。属于先由政府牵头,再有市场导向。。
7. 德国在19世纪中后期迅速崛起的原因。
① 19世纪70年代德意志统一事业的完成,扫除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障碍。
② 德国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德国经济的发展
④ 19世纪后期在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推行福利化的社会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⑤ 对外推行稳健的“均势外交”政策,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8. 二战结束后,德国和日本为什么会崛起这么快呢
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后的迅速复兴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二战的战败国,无论德国还是日本,在二战后都遭到了同盟国的严厉清算。但为何两国都能迅速复兴和崛起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底子好还是运气佳?为何二战后德国和日本仅用20年便迅速崛起?
更有意思的是,虽然美军对日本的各大中城市进行了狂轰滥炸,但日本长期以来实行小作坊式的发展模式,原材料及零配件都在乡村地区完成,这也使得日本保留了相当的工业基础。
2、运气好
虽然二战时期的美国对德日法西斯恨之入骨,但二战后的美国却成了德日两国最亲切的大哥。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极争霸的格局随即形成,因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割占领,德国成为欧洲地区美苏争霸的最前沿。
9. 德国二战后为何经济发展那么快
网上搜索拷贝而来。
二战后战败的德国不仅面临着因战争遭受的严重经济衰败局面,而且因美苏冷战而导致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致使统一的经济被割裂。但战后,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在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发展再次超过英法。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又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
2、利用外国资本。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增加了联邦德国的工业发展资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3、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战后德国人不能在国际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很短时间里在经济上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
4、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的发展走出了冤冤相报的怪圈,并走上了“欧洲自主”的发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国、联邦德国(西德)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至此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它结束了两国争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纠正。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和德国经济的发展。
5、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6、进行社会政治改革。战后,德国清除法西斯主义,建立民主化的国家,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形势。
7、联邦德国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和他们的辛勤劳动。1950年联邦德国的在校大学生为10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学生,到1970年增加到41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学生。此外,联邦德国还非常重视职工的业余教育,由于教育和训练,联邦德国就业的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联邦德国人民的敬业精神,极大地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腾飞。
二、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以联邦德国为代表的西欧经济的发展,开始改变了战后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开始走向多极化。
2、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随着联邦德国经济的发展,西欧经济在很多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不愿意受美国控制和操纵,开始为提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希望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希望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开始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促使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3、有利于加强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联邦德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认为只有联合的欧洲才能发展,所以从建立欧洲煤钢联营,到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德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德国经济的发展赶超英法后,德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迫使英国组织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破产,使英国于1973年正式加入欧洲共同体,从而加强了欧洲的团结和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参考资料:http://www.vse.com/eca/unvisity/zxxzt/20070523/zt/gz/ls/49.htm
10.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国损失严重,为什么德国能在一战后快速崛起
世界第一次大战战败后的德国签订了条约,军事上也被限制了发展,但它仍能够只用21年的时间就再次快速崛起,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点就是当时德国的工业比较发达,而且德国本土并没有受到战争迫害。在当时第一次大战之前,德国的工业已经尤为发达,仅次于美国之下。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本土地区并不是主要的战争场所,所以很多的工业设备都被完好的保存下来。最重要的是在战争前期德国是优于其他国的,因此他的伤亡也比较少。所以说即使在战败后赔了很多钱,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但是德国仍然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除此之外,德国能够快速的恢复还有许多的原因。这其中我认为最基本还是在于德国的底子比较丰厚,作为工业大国的实力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