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蓝色方案什么时候形成

德国蓝色方案什么时候形成

发布时间:2022-07-21 23:54:43

⑴ 纳粹德国蓝色方案

进攻斯大林格勒——“蓝色方案” 蓝色方案拟订的最终计划是夺取高加索地区的石油和矿石,谷物资源,破坏掉支撑苏联继续战争的能力。理论上,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如果德国有足够兵力攻击下来,在有足够的人去守住攻下来的地盘的话。但在实际过程中,你就会发现重重困难;首先是距离遥远。德国人在苏联南线的起始点是哈尔科夫地域,而他们的目标是直线距离约千多公里外的高加索。这样长距离的攻击行动,中途必须得有补给中转基地,不然攻击部队打不了多远就得打道回府。这样的基地一个被定为罗斯托夫,另一个就是斯大林格勒。 为什么会选他,不是因为他的名字特别。而是因为斯大林格勒不仅是一个由高加索运输物资到莫斯科的交通枢纽,而且还是一个伏而加河流域上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兵工基地。里面有大量的兵工企业。正是这里生产的大量武器装备使得德国人不敢对此漠然无视——就是在斯大林格勒巷战打得最激烈的时候,这里都还在源源不断地生产T34坦克和大炮。 试想,如果任由德国通往高加索那漫长的交通线暴露在如此规模的兵工基地面前会怎样。苏军新生力量甚至可以在斯大林格勒集结和装备后,在他们喜欢的地点集中力量切断这条脆弱的补给线,而要被动地防守这条补给线对德国而言无疑是痛苦和无望的。所以,攻占斯大林格勒并不象很多人说的那样没有必要,实际上苏德两方谁得到这个兵工城市,谁就可以在高加索和伏而加河流域为所欲为。

⑵ 回忆“蓝色方案”,真的有错吗

更有人认为当时是两个独裁者为了一个城市的名字而争强斗气,是两个国家命运实力的决定性碰撞。 在此,请让我先提出我的看法。我觉得蓝色方案在当时不算最好的战略计划,但于纳粹德国而言,也没有什么能好过他的方案。我认为以1942年初的态势,德国在东线最有可能也是最应该划定的战略方向只有两个:一个是高加索的石油,另一个则是列宁格勒的威望和芬兰盟友。只能从这两个中选一个。莫斯科是不要想的呢!还不要说德国军队在1941年末苏军的大反攻中退了二百多公里,更重要的是苏联的大量部队还在向此方向集中。要是硬碰,最多不过再演一次1941年冬季的溃退。而放弃进攻打防守反击更是自暴自弃,凭着苏联惊人的恢复能力,庞大军工企业的制造能力和丰富的资源。德国不进攻,不把当面的苏军人数或技术装备消耗一些,怕就只有等死。对当时的德国而言,暂时放弃战略主动权都是不行的。苏联已经实行了全民动员,全国转入了战争体制。而德国还要等到1943年末。所以,德军必须进攻。 蓝色方案拟订的最终计划是夺取高加索地区的石油和矿石,谷物资源,破坏掉支撑苏联继续战争的能力。理论上,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如果德国有足够兵力攻击下来,在有足够的人去守住攻下来的地盘的话。但在实际过程中,你就会发现重重困难;首先是距离遥远。德国人在苏联南线的起始点是哈尔科夫地域,而他们的目标是直线距离约千多公里外的高加索。这样长距离的攻击行动,中途必须得有补给中转基地,不然攻击部队打不了多远就得打道回府。这样的基地一个被定为罗斯托夫,另一个就是斯大林格勒。 为什么会选他,不是因为他的名字特别。而是因为斯大林格勒不仅是一个由高加索运输物资到莫斯科的交通枢纽,而且还是一个伏而加河流域上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兵工基地。里面有大量的兵工企业。正是这里生产的大量武器装备使得德国人不敢对此漠然无视——就是在斯大林格勒巷战打得最激烈的时候,这里都还在源源不断地生产T34坦克和大炮。 试想,如果任由德国通往高加索那漫长的交通线暴露在如此规模的兵工基地面前会怎样。苏军新生力量甚至可以在斯大林格勒集结和装备后,在他们喜欢的地点集中力量切断这条脆弱的补给线,而要被动地防守这条补给线对德国而言无疑是痛苦和无望的。所以,攻占斯大林格勒并不象很多人说的那样没有必要,实际上苏德两方谁得到这个兵工城市,谁就可以在高加索和伏而加河流域为所欲为。 了解了攻占该市的意义,那么是不是就要凭此给希特勒翻案呢?不是的,其实正是这位元首犯的大错,因而过早地结束了蓝色方案(之所以说是过早,是因为我相信就是德国人夺下了他们计划里的所有地盘,他们也守不住,丢掉是迟早的事)。说错误,很多人就想到这位元首在局势悲观的时候死撑着不让第六集团军冲出来,或者片面地相信戈林的空话等等。其实,错误并不在此或者说不全在此。真正的大错是在德军兵锋到达斯大林格勒城外时分兵攻击目标:第六集团军打斯大林格勒,第四装甲集团军打高加索;两个都想要结果两个都要不到。 以往德军的厉害是在于其机动部队能在野战中快速消灭或大量消耗敌有生力量,所以包围圈里的城市不攻而破或者因消耗太大无力防守而放弃。但这次就不同,直接以机动部队去攻取苏军重兵防守的城市不说,更重要的是第六集团军无力单独对斯大林格勒形成包围。于是双方大打消耗战,各自采取兵家大忌——“添油”战术往里填人。只是苏联消耗得起德国就消耗不起这种战争。而作为最高军事领导人的希特勒;在战役中先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战前分兵;其次在发现第六集团军无力合围该市时不果断命令其撤除或将第四装甲集团军主力凋回迂回攻击苏军后方,反而不断往里投入德国新的精锐部队。本身就已造成大错。后面的灾难可以说全是因此而致。 至于后来人们常常指责的希特勒相信戈林的鬼话和死顶着不许德军冲出,与其说是为了脸面,不如说是被迫的丢车保帅之举。 德国空军当时有多大的运载量,作为当时的三军最高统帅希特勒来说,不会不知道。退一步讲就是不知道他也可以推算出来。2年前打克里特岛,德国空军拼了老命一次也不过送了近两个团的伞兵下去。现在却一下子要为20多个师30多万人投给养,本身就有一个巨大的落差。所以说是希特勒信戈林的话,不如说是他需要戈林的话去堵那些要他撤退的陆军将领的嘴。 “斯大林格勒是必须守下去的,直到德国后备兵力编组完成。” 因为当时德国远没有进行战争总动员,而在苏联战线的南线上却有兵力枯竭的迹象。在这里德军虽然有号称百万之众,但有相当一部分却呆在苏军的包围圈里。如果任由他们冲出,必将付出惨重代价,就是冲出来也还需花大量时间重新重组不能立即投入战斗。另外更重要的是包围德军的苏军庞大兵力如果跟踪追击,极易冲散后方正在集结和训练的新部队,进一步扩大悲观情绪。因此这么一增一减,不仅对南线是灾难,可能对整个苏德战场造成严重的连锁反映。事实上也正是德国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坚守,确实以自己覆灭的代价做到了消耗了大量苏军力量的目的。使得德军能在哈尔科夫稳住战线,使得东线的战争还可延续两年。 我认为,希特勒在这个战术决定上没有错。但在战略上迟迟不进行全国战争总动员却是一个大错。实际上在1941年末该做的这件事一直拖延到1943年末到1944年初,实际上还是犯了战略上逐步添油的错误。打倒最后,生产的武器和每次培训的人员很快被送往前线,根本形不成一支对敌占压倒性优势的力量,德国就是先进的武器和军事理论,也是无力回天的。 至于斯大林格勒是不是如同很多人说的那样是苏德的决定性战场。我认为不是,斯大林格勒是一个英雄的战场,一个悲壮的胜利,但要论真正的决定性战场却是1943年的库而斯克,这是苏军首次在野战环境下大规模使用德国的战术击败德国人,彻底粉碎了德国在东线重夺战略主动权的幻想。由此以后,就只有挨打的份了。

⑶ 蓝风行动是个什么行动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蓝色行动(又称蓝色方案,德语:Fall Blau)是德意志国防军于1942年夏季在苏联南部实施的战略性进攻行动代号。该行动是巴巴罗萨行动的延续,在行动中,德意志国防军中的南方集团军被分成A集团军及B集团军,德军的进攻面临两个问题: 一是苏联红军在伏尔加河西岸斯大林格勒(一个重要的运输中心)建立了坚强防守以继续抵抗,二是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要求攻占在高加索地区的油田。
希望能帮到你,求采纳。

⑷ 希特勒 绿色方案 白色方案 黄色方案 蓝色方案

白色方案——进攻波兰

黄色方案——进攻西欧诸国

蓝色方案——进攻斯大林格勒,从而夺取高加索地区的资源

⑸ 1942年德军夏季攻势,铁木辛哥如何成了光杆司令

1942年6月28日,德国元首亲自拟定的“蓝色方案”经过多次延期后,终于开始实施。由于苏联统帅的误判和固执,将防御的重点依然放在莫斯科方向,致使德军进攻有了出其不意的效果,2天推进苏军纵深40公里,分2个方向直指沃罗涅日。

消息传到莫斯科,如梦初醒的苏联统帅急忙派出3个坦克军驰援布良斯克方面军,试图以1000多辆坦克的绝对优势挽救局面,结果却事与愿违,德军的“闪击”战术依然犀利。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德军抓获的苏军俘虏很少,这是怎么回事呢?


关键是德军耽误了“48小时”。

考虑到“蓝色方案”的规模过于宏大,德军需要在顿河-伏尔加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区同时发起进攻,而在两个战略方向上作战,单由一个集团军群司令部执行这项复杂的计划,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必须将南方集团军群拆分为A、B集团军群。

按照德国元首的计划,一旦打通沃罗涅日的通道后,先由步兵师沿顿河防守,不急于渡河占领该城,而霍特的第4装甲突击群迅速南下,配合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实施快速穿插,包围顿河以西的苏军重兵集团,尽可能多地消灭其有生力量。

眼看局势恶化,苏联统帅命令前线部队连夜后撤。然而,苏军与其说是撤退,不如说是溃逃。以铁木辛哥的西南方面军为例,当该部被改编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时,其所属部队早被打得混乱不堪、七零八落,大多数部队都失去了联系,不知所踪。

也就是说,铁木辛哥在一片混乱中成了光杆司令,被苏联统帅逼问和大骂了好几天,他只得硬着头皮利用几个新集团军在顿河一线设防。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失踪很久的3个集团军突然又冒了出来,逃跑的位置正好是铁木辛哥建立的新防区。

此次战役,德军仅俘虏了8.8万人,没能实现消灭苏军主力的目的。有意思的是,苏军公布的减员数却高达37万人,相差的28万人去了哪里?说明了什么?其实很简单,苏军冬季征集的低劣兵员根本无用,他们只会胡乱逃跑,而且跑得无影无踪。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

阅读全文

与德国蓝色方案什么时候形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3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0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6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8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2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0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6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9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