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二战时期德国全称是什么

二战时期德国全称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7-23 00:11:25

㈠ 二战期间德国属于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纳粹党的全称是“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它宣称自己是“超阶级的党”或是“中产阶级的政党”,并称它统治的下的“大德意志国”为“超阶级的元首制族民共同体”。这一系列概念似乎都为纳粹德国带上了“社会主义”的光环。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以下将通过对纳粹德国各阶级的分析来揭露这一欺世谎言!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家经济的“领袖” 希特勒上台后,并没有将垄断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国有化,相反,由于希特勒本身就是依靠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和资助上台的,因此,他便理所当然地把垄断资产阶级捆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 工业界和经济界的巨头们,大都被任命为国家官员,领导并控制着整个经济部门。1933年7月15日 ,纳粹在原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最主要的组织“德国工业家协会”基础上设置“德国经济总会”。这是当时德国最高经济机关。包括克虏伯、梯森、伏格勒、西门子、波施、施罗德等在内的12名当时德国最主要的垄断资本家都是该机关的成员。此外,另有5名纳粹党人,却没有中、小资产阶级、工人和农民的加入。1934年11月27日,该机关颁布《德国经济有机建设条例》,把全德经济按行业分为六大组,即工、商、银行、保险、能源和手工业;按地域分为18个经济省,各省设经济院。除手工业组外,各组组长和各经济院院长皆由国家任命的垄断资本家担任,从而达到了垄断资本家对德国国内市场的瓜分。 政治中的“领袖原则”也被应用于经济。1934年1月21日颁布的《民族劳动制度法》规定企业主是企业的“领袖”,是企业全权的统治者,全权负责企业的供产销和人事安排。工人必须无条件服从领袖,对领袖无限忠诚。这样,工会被解散了。原本就残酷剥削工人的资本家对工人的人身控制和压迫更进一步了。工人联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也被剥夺了。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农村。农户的各项民主权利被剥夺,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大地主和容克。大地主和容克成为了土地的“领袖”。国家鼓励容克和大地主任意兼并和买卖土地,向他们提供补助,豁免了他们为雇工缴纳的每年为4000万马克的失业保险金,但这些优惠政策不适于农户。于是,到了1939年,全德25万农户中3/4的贫下中农共占有的土地比38000个大地主所占有的土地还少。纳粹还在1933年9月29日颁布《农田继承法》,保护大约60万富农的利益。这样,大地主和容克共占有耕地总数为37%,富农占耕地总数为约40%,广大贫下中农所占耕地不到1/3! 在纳粹政权下,德国垄断资本家获取了巨额利润。法本公司经理卡尔·克劳赫作为“四年计划”总委员会成员之一,是德国向东南欧进行石油资本输出的主要受益人。德国军工巨头克虏伯的个人资产到1943年已达20亿帝国马克,战前其公司获纯利润达2387万帝国马克!这都是纳粹同传统垄断资产阶级紧密结合的典型。

新地主、新资产阶级:平民出身的纳粹党员 随着纳粹法西斯统治体制的形成,希特勒、戈林、希姆莱、戈培尔等原先出身中小资产阶级、农民,甚至无产阶级的纳粹领袖,摇身一变,成为一批新的垄断巨头。希特勒本人每年从国库里抽调数亿帝国马克作为他个人开支之用。他从来就分不清楚个人财产、国家财产和党的财产,俨然是一个掌握全国生产资料的封建皇帝。原本是一个养鸡户的希姆莱如今成为拥有全国耕地数最多的大地主之一。当然,最典型的例子是纳粹德国第二号人物,赫尔曼·戈林。1933年以前,戈林和生产资料占有毫无关系。1937年,他在德国西北部的萨尔茨吉特建立了“赫尔曼·戈林工厂”,它是由许多国家资金建立起来的冶炼贫铁矿的企业组成的。这个康采恩不断地吞并德国的工厂企业,特别是夺取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等外国工厂而日益扩大。1934年初,有177家工业企业、69家采矿冶金企业、156家贸易公司、46家运输公司和15家建筑公司属于戈林的工厂。这样,戈林就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家之一。戈林本人的生活也非常奢华。他的个人别墅就像一座博物馆,收藏着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和艺术珍品。 这些德国新贵们与旧资产阶级和地主互相勾结,继承“第二帝国”的种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反马克思主义、反犹太人,打着为德意志民族争取“生存空间”的旗号发动罪恶的殖民侵略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消失、被兼并 纳粹宣称自己是“中产阶级的政党”,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纳粹的上台,却预示着中产阶级企业被垄断企业所兼并,城市中小资产阶级纷纷破产、消失,成为大资本家的剥削对象。1933年3月12日颁布的《保护零售商法》规定从1934年7月1日开始,不得再开设新的零售商店。1933年10月,在克虏伯、基尔道夫、梯森等垄断资本家的敦促下,当年由纳粹组织的“工商界中产阶级战斗同盟”被希特勒强行解散。国家订货对象不再像纳粹上台以前那样优先给予中产阶级,而是由垄断企业承担。于是,在1933年—1939年间,有70万个小商店和手工业企业倒闭、破产。其全部生产资料和从业人员这都被大企业所收购和招募。中产阶级的纳粹党此刻完全变成垄断资产阶级的纳粹党。

无产阶级:残酷剥削的对象 纳粹政权最喜欢吹捧自己“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但其实,这只是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普遍复苏的大环境下,纳粹政权略微缓解国内阶级矛盾的一种策略罢了。广大无产阶级只是从“失业的濒死状态”转变为“有工作的被剥削状态”而已。这种所谓的“国家就业”实质上依然是为垄断资本家打工,因为那些公共劳动项目的投资方是私人企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根据纳粹德国“劳工阵线”的统计材料,德国工人在三十年代中期的工资增长率为6.9%,而同期食品价格却上涨了13%!可见,广大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几乎没有提高。从1936年开始,德国工人工资就被完全冻结了。 此外,垄断企业和国家银行还依靠发行期票和国债疯狂集资,并以大量印刷纸币的通货膨胀方式来消除债务,从而把从劳动人民手中榨取的财富用于满足个人野心的军备扩充。

综上所述,纳粹德国是丝毫不带任何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非但没被收归国有,反而越聚越多。纳粹政权甚至公然把国有财产廉价地出让给垄断资本家。而无产阶级则在狂热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支配下,不经意间成为垄断资本家侵略外国的帮凶,尽管他们本身仍被残酷的剥削、控制、压迫着。 也许有人会误把纳粹德国的“计划经济”政策看成社会主义的特征之一。但是,请别忘记,德国这些所谓的“国家计划”都是垄断资本家制定的。这就意味着这些计划只能为一小撮垄断资本家服务,广大人民是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的。 总之,纳粹德国非但不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比西方民主资本主义国家更为落后。“第二帝国”那种官僚资本主义加垄断资本主义的封建军事帝国主义特征在“第三帝国”又重新死灰复燃。正如季米特洛夫在1933年预言的那样:纳粹德国是金融资本的极端反动、极端沙文主义、极端帝国主义分子的公开恐怖统治!

㈡ 二战时期,德国的全名什么

虎王坦克
PzKpfwVI“虎王\/虎II”重型坦克是二战中威力最大的坦克。到二战结束,盟军始终找不到有效对付它的办法。“虎王”重型坦克将威力强大的火炮和盟军坦克、反坦克炮几乎无法射穿的装甲结合在一起,结果就是产生了这么一个战场上的可怕怪物。

㈢ 德国在二战后分为了东德和西德,介绍一下

东德:全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东德”。是1949年到1990年之间存在于现在德国东部的社会主义国家。 西德:全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西德”。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分裂45年之久的德国重新统一。简单形成过程: 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战后,根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公告,德国分别由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1949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㈣ 二战时为何叫“德意志第三帝国”怎么不用第一或者第二的称呼

二战时候德国之所以叫第三帝国是因为希特勒认为,他的第三帝国是继“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一帝国”与威廉一世和俾斯麦创立的“第二帝国”之后的第三帝国。

1、1923年阿图·莫勒·凡登布鲁克(ArthurMoellervandenBruck)在“第三帝国”一书中主张创建一个取代魏玛共和国、同时在传统上与神圣罗马帝国(第一帝国)以及由普鲁士主导建立的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一脉相承的新国家。这个概念在魏玛共和国时代被反民主份子与激进右派团体(包括纳粹)广为引用。

2、根据一本由一位保守派作家亚瑟(ArthurMoellervandenBruck)所写的书,神圣罗马帝国是第一帝国,1871-1918普鲁士帝国为第二帝国。亚瑟认为魏玛共和国在1919年的失败后,德国人要为德国重夺荣耀,建立“第三帝国”。

3、第三帝国也称纳粹德国,这是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间由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所统治的德国。纳粹德国先后有两个官方国名,分别为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国与1943年到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国。

4、1933年5月10日,亲纳粹的学生响应纳粹党号召,在柏林市内,公开焚烧两万本被认为违背日耳曼民族精神的书籍。9月1日,希特勒在纽伦堡召开的纳粹党代表大会上首度使用“第三帝国”指称纳粹统治下、“国祚千年”的德国。

(4)二战时期德国全称是什么扩展阅读

在1934年8月2日,保罗·冯·兴登堡死后,希特勒顺理成章地控制德国(宣布为第三帝国之帝国总理并代行总统职权),废除总统制,立法成为德国元首,并派出100,000名间谍,监察国内的评论家及异见者。

1938年,萨茨的日耳曼人以纳粹礼致敬德国士兵。

1938年3月,德国合并了奥地利(Austria)。希特勒首先对奥地利下手的理由是:奥地利与德国原本就有同民族的血统,可以说德军入驻奥地利是伴随着鲜花和掌声的,加之奥地利有丰富的石油,是战争所必须的。就此而言,这也是“第三帝国”兴盛的原因之一,巧妙地掌握民族间的情谊。

1939年7月10日,宣传部长戈培尔正式宣布不再使用“第三帝国”作为官方名称,改以“大德意志帝国”(GroßdeutschesReich)取代。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纳粹德国

㈤ 二战时德国,意大利和中国各叫什么名字(全名)

纳粹德国(Nazi Deutschland),正式国名为德意志帝国( Das Deutsche Reich)和大德意志帝国(Großdeutsches Reich),当时帝国政府的宣传部也称第三帝国(Drittes Reich)。指1933年1月30日至1945年5月8日在阿道夫·希特勒的所谓国家社会主义(纳粹主义)集权统治下的德国。

意大利王国1900-1946年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意大利文:Repubblica Sociale Italiana),由于其政府所在地于萨罗,亦称萨洛共和国(意大利文:Repubblica di Sal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贝尼托·墨索里尼在阿道夫·希特勒的扶植下于意大利北部建立的法西斯傀儡政权,正式成立于1943年9月23日,灭亡于1945年4月25日。

中华民国(1921-1949)

㈥ 我记得有个二战的德国标志是只鹰的,那个标志叫什么

是独首鹰,二战的纳粹德国的全称为德意志第三帝国,之前是威廉大帝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最早的前身是神圣罗马帝国,而古罗马的族徽初为母狼,后改为独首鹰。东罗马帝国成立后,又改为双首鹰。德国继承罗马传统,以独首鹰为国家象征.

㈦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叫做"第三帝国"

在此之前,德国历史上曾存在两个帝国: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和德意志普鲁士帝国。希特勒上台后,认为一定要为德国重夺荣耀,重新建立一个强大的德国,因为历史上德国有过两次鼎盛时期,所以就将这种目标定为“第三帝国”。

1、第一帝国:962-1806 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962年至1806年地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君主制帝国,版图以日耳曼尼亚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北部(原属中法兰克王国)和勃艮第还有弗里西亚(今低地国家)。

(7)二战时期德国全称是什么扩展阅读:

“第三帝国”一词源于意大利末世神学家、佛罗伦萨教派创始人尤阿兴姆·菲奥雷斯与其他中古世纪神学家对圣经经文的解释,原初意义是指“圣父之国”、“圣子之国”之后的“圣灵之国”,即上帝拯救世界后,完美、无尽止、由圣父、圣子、圣灵统治、以基督为王的第三阶段神国。

到了近代,“第三帝国”的概念已脱离神学领域,而被运用在浪漫主义文学甚至保守政治革命中。

希特勒认为,他的第三帝国是继“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一帝国”与威廉一世和俾斯麦创立的“第二帝国”之后的第三帝国。

㈧ 二战德国的问题

纳粹德国(Nazi Deutschland),1933.1-1945.5正式国名为德意志帝国(Deutsche Reich)和大德意志帝国(Großdeutsche Reich),又称第三帝国( Drittes Reich)。通常指1933年至1945年间的德国,当时它处于阿道夫·希特勒的独裁和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变体)的意识形态的坚固统治之下.
第三帝国的起源
希特勒认为,他的第三帝国是继“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一帝国”与威廉一世和俾斯麦创立的“第二帝国”之后的第三帝国。
纳粹德国国徽“第三帝国”一词源于意大利末世神学家、佛罗伦萨教派创始人尤阿兴姆‧菲奥雷斯(Joachim von Fiores)与其他中古世纪神学家对圣经经文的解释,原初意义是指“圣父之国”(Reich des Vaters)、“圣子之国”(Reich des Sohnes)之后的“圣灵之国”(Reich des heiligen Geistes),即上帝拯救世界后,完美、无尽止、由圣父、圣子、圣灵统治、以基督为王的第三阶段神国(Reich)。
到了近代,"第三帝国"的概念已脱离神学领域,而被运用在浪漫主义文学甚至保守政治革命中。1923年阿图·莫勒·凡登布鲁克(Arthur Moeller van den Bruck)在“第三帝国”一书中主张创建一个取代魏玛共和国、同时在传统上与神圣罗马帝国(第一帝国)以及由普鲁士主导建立的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一脉相承的新国家。这个概念在魏玛共和国时代被反民主份子与激进右派团体(包括纳粹)广为引用。
http://ke..com/view/769771.html?wtp=tt

㈨ 二战时的德国

在工业时代,工业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从工业实力来看,德国的工业也并不逊色于美国。二战前,德国已经是欧洲第一工业强国、第一经济体,实力仅次于美国。二战爆发后,德国占领了法国、捷克、比利时等国家。这些国家都是着名的工业强国,工业水平很高,产能也很强,不是一般的小角色。以法国为例,二战前法国的工业产值约占世界总份额的4.3%。但实际上,法国的工业产能约占世界总额的8%。法国工业产值低只是受大萧条影响,法国开工率不足,如果开足马力,法国的工业产值能增加一倍。二战前,德国的工业产值就占到世界总份额的13.2%,如果加上法国、捷克、比利时等国家的产能,其工业产能接近世界总产能的30%,与美国不相上下,其实力不比美国弱。如果二战中,德国有美国那样的环境,安心发展生产,其产能未必比美国差。德国后期节节败退的主要原因就是美英的轰炸摧毁了德国的矿山和工厂,大大降低了德国的工业产能。如果德国没有遭到轰炸,苏联想把德国赶出本土肯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阅读全文

与二战时期德国全称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0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6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8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2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0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6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9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