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国的慕尼黑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慕尼黑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是一座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的山城。也是德国最瑰丽的宫廷文化中心。世界着名的啤酒城。12世纪以来的将近800年中,这里一直是拜恩王国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王城之地。作为拥有125万居民的德国第三大城市,慕尼黑一直保持其由众多教堂塔楼等古建筑组成的城市风貌。慕尼黑是一座文化名城,除拥有一家规模巨大的国家图书馆、43个剧院及一所拥有8万多学生的大学外,慕尼黑还有四多,这就是博物馆多、公园喷泉多、雕塑多和啤酒多。 慕尼黑全市大约有50个公共博物馆和收藏馆。其中的德意志博物馆建于1925年,是自然科学和技术博物馆。它设有33个展厅,在按自然规模介绍大千自然现象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人类技术进步的丰硕成果。这座被人们称之为"科技迷宫"的博物馆实际上已成为一部学习和了解人类科技发展史的很好的教科书。 慕尼黑是座多水的城市,伊萨尔河从城中穿过,众多的湖泊形成了无数的大小公园。慕尼黑有各种喷泉2000多个,许多喷泉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如位于巴赫广场的维特巴赫喷泉、勒歇尔-安娜喷泉等。这些具有古老历史的喷泉已成为游客参观的着名景点
‘贰’ 德国统一后为什么首都在东德呢
1992年年6月21日,德国众议院以338票对320票,达成历史性的决定:将首都由波恩迁至柏林。
第三,地理方面。
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是德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德国的政治、文化、交通及经济中心,人口约363.4万。
城市面积883平方公里,其中公园、森林、湖泊和河流约占城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整个城市在森林和草地的环抱之中,宛若一个绿色大岛。
柏林位于欧洲的心脏,柏林扼东西欧交通要道,是东西方的交汇点,往北距离波罗的海、往南距离捷克均不到200千米。
如果二战后德国不被割占东普鲁士西里西亚和波美拉尼亚等地区,那么柏林也大体位于德国的中心位置。
总之,德国统一后将首都从波恩迁往柏林,是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现在来看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叁’ 德国海德堡是个什么样的城市,请详细点
奥登山峡中的内卡河在这里流入莱茵平原,在几十公里外的下游流入莱茵河。青山绿水间的海德堡,石桥、古堡、白墙红瓦的老城建筑,充满浪漫和迷人的色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海德堡是浪漫德国的缩影。八百多年间,有许多诗人和艺术家来到海德堡,为海德堡深深心折过。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在海德堡发源和发展,海德堡成为了德国浪漫主义的象征地和精神圣地。有许多伟大诗人和艺术家的传记不能略过海德堡,没有一部世界文学史的着作可以略过海德堡。 历史上海德堡地区很早就有凯尔特人定居,后来罗马帝国在此筑有军事要塞。海德堡这个名字在1196年正式出现在历史文献中,当时是个小城邑。1214年开始成为法尔茨选帝侯的宫邸所在地。其后几百年间,海德堡虽不断被争夺,饱受战争破坏,却得到了快速发展。1386年海德堡大学设立后,逐步成为当时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18世纪后海德堡的重要地位逐渐失去,1720年选帝侯的宫邸迁移,而在文化方面,海德堡开始走向辉煌的时代。二战时期,海德堡幸运地躲过了盟军飞机的轰炸,据说是因为盟军空军上层中,有些人曾经是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不知是真是假。不过,战后海德堡成为了驻欧美军总部所在地,这是真的。现在海德堡是欧洲文化和科技中心之一。 海德堡实在有太多理由值得被人宠爱,这是一个“偷心”的城市。诗人歌德“把心遗失在海德堡”,马克·吐温说海德堡是他“ 到过的最美的地方 ”。
‘肆’ 德国的主要城市是什么
主要的城市:柏林、科隆、德累斯顿、杜塞尔多夫、法兰克福、汉诺威、汉堡、莱比锡、慕尼黑、纽伦堡、斯图加特
德国主要城市
柏林Berlin -- 是德国的首都, 是世界上着名的大都市之一; 也是游客到德国必到的地方. 现有人口近340万. 柏林作为德国主要的工业城市,主要工业部门有电子、机器制造、化工、印刷、纺织和食品加工等。柏林还是国际交通枢纽. 1838年柏林-波斯坦铁路通车, 揭开了欧洲铁路时代的序幕, 1881年, 世界上第一辆有轨电车在柏林投入使用。 1994年4月5日, 柏林与北京结为友好城市.
汉堡Hamburg -- 是德国最大的港口城市, 全称为“自由汉萨城汉堡”(Freie und Hansestadt Hamburg) 是德国第二大城市. 汉堡人口约190万.汉堡是北德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也是西欧通向北欧、东欧的桥梁,陆海空交通都很发达. 汉堡是世界最大的贸易中心和集散地之一,有近3000家外贸公司,许多工业企业也直接从事进 出口业务。许多世界闻名的贸易集团在汉堡设有总部。汉堡是德国第三大旅游城市。市内有博览和会议中心(CCH),每年举办约40个博览会和专业展 览会以及近400个各类会议,使汉堡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会议和博览会举办地之一. 博览会和 会议带动了旅游、宾馆和餐饮业. 市内仅中餐馆就达300家。
慕尼黑Munich -- 是德国第三大城市,人口约130万, 它是德国也是欧洲的一座着名旅游城市, 是德意志南部最瑰丽的宫廷文化中心, 已有800 多年历史。慕尼黑盛产啤酒, 饮用量为世界第一, 因此人们惯称慕尼黑为“啤酒之都”。对慕尼黑人来说不可一日无啤酒, 啤酒节是慕尼黑民间的传统节日, 已有170年的历史. 每当节日来临, 游行队伍在大街上载歌载舞, 街头有戏剧表演、民歌表演和音乐会. 人们拿着啤酒杯涌上街头,逢人便喊“干杯”, 男女老少皆狂欢豪饮. 节日期间, 本国和外国游客纷纷涌入慕尼黑, 为该市带来巨大收益。
法兰克福Frankfurt -- 位于德国的中部, 是德国商业及制造业的中心, 也是重要的国际金融城市. 人口约59万, 这里财经机构包括德国联邦银行、全国主要的证券交易所和唯一的黄金交易所等. 国际贸易亦占重要地位. 工业包括机械、化工、医药、印刷、制革和食品加工等. 水陆空交通非常发达. 法兰克福是德国重要的文化中心。
杜塞尔多夫Dusseldorf -- 位于德国西部的一座城市, 是有[小巴黎]之的德国时装都会, 也是[日资企业]的欧洲基地, 故有许多日本人经营的商店.
‘伍’ 德国城市风土人情
德国的确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国家,判断一个国家是否优秀是否伟大的一个标准就是看这个国家孕育了多少个大师,而德国称得上是大师的人物实在是太多太多,比如:音乐家贝多芬、巴赫,文学家歌德、席勒、格林兄弟,思想家、经济学家马克思,科学家爱因斯坦,哲学家黑格尔、康德、尼采、弗洛伊德、叔本华、海德格尔……数之不尽,他们就像一颗颗明亮的恒星,闪耀在德意志的天空。
德国是老牌的欧洲传统大国,德国人严肃认真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德国人的时间观念非常强,在德国生活,跟德国人交往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另外,德国人特别反感嘲笑别人的行为。
德国人不喜欢赠送贵重的礼物,跟德国友人交往时,不要赠送太过贵重的礼物,否则会使德国友人很不安,送一份有纪念意义的小礼物是最好的选择。
跟中国不同,在德国,接受服务的时候给服务人员小费是一种礼貌的体现,小费也是服务人员的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不要在小费问题上斤斤计较,几马克的小费就会使你得到热情周到的服务。
德国人很注重个人隐私,包括年龄、职业、薪水、信仰等等,跟德国朋友们交往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像很多西方国家一样,德国人忌讳数字“13”,同时对星期五也是十分忌讳,这种习俗跟西方的宗教传说有关。 德国风俗习惯:德国的择偶方式
今天,德国的男女青年有各种机会进行接触,他们或经亲友、同学、同事介绍,或在舞会、旅行等文娱活动中相识,然后经过一番交往的恋爱过程,最终决定结为夫妇。他们享有充分的恋爱自由,这一点同西方现代国家没有什么不同。 不过在择偶方面,德国有一些有趣的风俗。
1.橡树月老
在德国的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罗姆有一棵远近闻名的老橡树,人们称它"橡树月老"。关于这棵老橡树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六百多年前,一位王子在与敌人遭遇中遇险,被一位美丽的姑娘救起,王子与姑娘一见倾心,结成良缘。为报答姑娘的救命之恩,王子在森林中种下了这棵橡树。后人羡慕王子的奇遇,纷纷到此观赏,并希望巧识意中人。还真有一些男女通过橡树传递情波,并在树下举行了婚礼。久而久之,老橡树充当起了"月老"的角色。每天都有收信地址为"D-2420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罗姆的橡树"的情书被邮递员投进老橡树的树洞中。这些信是公开的,人人都可以拆阅,守候在"月老"身旁的青年男女通过阅读来信,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如找到情投意合者,便可通信联系,约期相会。据说通过橡树月老已使五千多对青年男女玉成佳偶。现在老橡树的故事越传越远,以致其他国家的年轻人为寻找配偶也把情书投寄给这位橡树月老,这种情书每年有八百封之多。
2.棋艺定终身
在柏林西南有个小镇叫希乔贝克,这里的入几百年来都非常热衷于国际象棋活动,并且到了痴迷的程度,连值勤民警的帽徽都被设计成棋盘图案,教堂的塔尖上也安装了一个棋盘来表示风向。人们一早起来,就可以看到用棋盘夹着公文去上班的地方官员。这里的人从小学习下象棋,学校里设有"棋课",以辅导孩子们从小学习下棋。正是由于这一棋俗的缘故,姑娘们在选择配偶时,小伙子棋艺的高低成为一个主要条件,一个小伙子在向姑娘求婚之前必须先同姑娘的父亲对奔一盘。如果小伙子赢了,会受到姑娘全家的热情款待,至于婚事也就十拿九稳了;如果小伙子输了,那么对不起,婚事只有等到棋艺长进以后再说了。
3.白桦树寄深情
在德国波恩,小伙子向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慕之情,是通过赠送白掸树这一富有诗意的形式来实现的。每逢春暖花开的季节,小伙子要砍伐一株嫩叶满枝的小白桦树在4月30日或5月1日这天半夜放置在姑娘家的阳台或庭院中,借翠绿的小树来表达自己深深的爱意。每到这一季节,波恩的大街小巷、家家的庭院和阳台都可以看到绿油油的小白柳树。有些漂亮姑娘家的庭院中会同时放着好几棵白桦树。遇此情况,姑娘自会喜不自禁,而送白桦树的小伙子们则只能耐心等待姑娘的回音,不能操之过急。一旦得到姑娘首肯的回音,小伙子就可再赠送给姑娘一枚宝石戒指,姑娘以亲吻表示谢意并接受这枚求爱戒指。过一段时间,当双方深信彼此间情投意合时,便互赠银戒指,表示订婚。到结婚时再互赠金戒指,表示双方的爱情像金子般纯洁。
4.电影择偶
在德国,婚姻管理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年轻人解决婚姻问题,其中有一种方法是以拍电影广告的形式帮助一些"待字闺中"的姑娘解决婚姻大事。姑娘们可以在影片中充分展现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尤其是烹调、缝纫、清洁房间等家政方面的特长。一位十分平常的姑娘通过摄影师和导演技巧高超的处理,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往往是一位非常可爱、非常完美的姑娘。这些影片被拿到由孤男寡女组成的"寂寞的心协会"去放映,单身男子可从影片中选择自己可心的配偶。美丽的电影往往能给人们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但许多人在与真人相见后,会觉得并不像电影中的人物那么理想。
德国风俗习惯:德国人出生的风俗习惯
德国人口的年出生率始终是世界最低的,战后人口的增长主要靠外来移民。在这样一个低出生率的国家,一个家庭的添丁进口真可算是一件大喜事。 其实早在妇女怀孕之时,她便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保护,有许多风俗习惯都是为了保护孕妇的身体健康及胎儿的茁壮成长。在德国符滕堡地区的农村,孕妇是倍受敬重的贵客,她可以进入别人家的果园摘果品尝,可到邻家就席用餐。那里的人认为孕妇的光临象征着新生和丰收。此外,还有这样一些习俗:孕妇晚上不可出门,怕黑夜里的巫婆鬼怪伤及胎儿;孕妇不能看丑陋的东西,怕婴儿日后长得难看;孕妇不能走十字门、不能从晾衣绳下穿行,否则会造成难产、伤害胎儿。这些风俗虽不乏封建迷信的色彩,但从中也可看出人们对孕妇的关心。 在以基督教为主的德国,新生儿出生前,父母已为他找好了教父和教母;孩子一出生,家人便和教堂约定时间,由牧师或神甫为孩子施洗。
(一)教父和教母
在德国,新生儿的父母早在孩子出生前便会在亲友中为孩子物色教父教母。由于教父教母与孩子的一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婴儿的父母在选择时是很审慎的。孩子的父母在为孩子选择教父教母时不一定要选一对夫妇,但他们要由正直可靠、行为端正、受人尊敬的、名声较好的人担任。当然首先要取得他们本人的同意。一般被邀请做孩子教父教母的人会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信任,是一种荣誉,而乐意承担这份责任。 认教父教母的原意是为了在宗教信仰方面帮助孩子。如今,教父教母的责任已不仅仅局限在宗教方面,他们可使孩子在一出生后就有多位长辈关心他的成长,在他有困难时给予照顾,万一在孩子未成年时父母双双早逝,那么教父教母还要担负起抚养他成人的义务。
(二)新生儿洗礼
洗礼是基督教接受入教时举行的一个重要仪式。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须经过洗礼除去污垢,变得纯洁,方能被接受为基督教的人,日后才有资格进入天堂。受洗的人不一定是婴儿,耶酥本人就是在成年后接受"施洗者约翰"为他施洗的。但在基督教国家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婴儿时由家长抱到教堂受洗的。 婴儿正式起名与洗礼同时进行,所以洗礼也叫"命名礼"。婴儿父母在教堂定好日期后,即发请帖邀请亲友参加,一般只请至亲近友,人数不会太多。 施洗礼时,婴儿由教母抱着站在教堂内圣坛前的"圣水盆"旁,孩子的父母等人围拢过来,由牧师或神甫宣读《圣经》中的有关章节,口诵规定的礼文,并接过孩子,用手蘸圣水滴在孩子头上,口称:"我奉圣父、圣子、圣灵之名给你施洗。"然后,再说几句愿孩子长大后要博爱人类、侍奉上帝之类的话,洗礼遂告完毕。 洗礼之后自然是要庆祝一番,婴儿的父母要举行一次午宴或茶会,邀请施礼的牧师或神甫、孩子的教父教母及亲朋好友参加。被邀请者要给孩子带一些礼物,如玩具、衣服、儿童画册等等。教父教母的礼物照例要贵重些。在巴伐利亚地区,在洗礼日那天,教父不仅自己要胸佩迷迭香,还要把迷迭香放在婴儿的摇篮里。据这说这种香气浓郁的药草能祛病降妖,教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同时,他还会在教子尿布或枕头下塞点儿钱,作为孩子日后操办婚事的本金。有的教父送孩子书和笔,希望孩子聪明勤奋。如今,时髦的礼物是送男孩一个小巧玲珑的银制啤酒杯,送女孩子一条项链或一只银制咖啡杯,上面刻着孩子的姓名和洗礼日期。 在巴伐利亚农村,孩子的洗礼聚餐有个习惯,那就是餐后餐桌上要有剩余的面包,饭后要给宾客包装点儿吃的东西带走。给男客带点儿香肠、烈酒,给女客带点儿糕点、糖果,对教父则更是要厚礼相赠,以此来表示生活富裕、绰绰有余。 在德国,洗礼用的蜡烛是要精心收藏的,它对孩子的一生具有特殊意义。据说点燃洗礼烛可逢凶化吉、祛除百病。在德国的一些农村,至今仍虔诚地遵循着这一古老的习俗。 在德国妇女生孩子可获得一年的休假,可本人休,也可以夫妻双方各休假六个月,共同担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
德国风俗习惯:德国人的临终慰藉和葬礼安排
在德国莱茵河地区,至今仍遵循着一个自中世纪流传下来的古老习俗:喝临终酒。人在临终之时,必须喝一口陈年老酒。据说这种酒是圣酒,可唤醒死者亡灵,驱散围绕在病床前的招魂魔鬼,使临终者得到安宁。 人在临终前,家人会将洗礼烛、圣餐烛、圣光烛点燃,并同时点燃一支红色大蜡烛,把它们放在死者身旁,一是用烛光为亡灵祝福;二是为亡灵照亮通向天堂之路。
在德国的民间传说中,镜子被视为魔鬼的工具,是死神隐蔽的场所,妖魔利用镜子的反照能力,扰得人不得安宁。因此,人在临终前要将镜子用布蒙住,以使亡灵能安详地解脱尘世罪孽,升入西方极乐世界。 在德国南部山区,人在3临终时,家人要打开窗户,揭开楼顶砖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死者敞开一条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通道,因为他们相信人在脱离凡尘之后,将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人们通过这些临终慰藉,使亡者能安详地离去。
葬礼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葬礼一般都在教堂举行。家里如有人去世,先要与教堂商定举丧日期,并要用适当的方式通知亲友。此外,尸体要用清水洗净,他们认为水有着无限的神力。它能净化人的躯体、净化人的心灵和灵魂,并能祛邪镇妖。人降临尘世要洗礼,离开尘世也要洗尸,洗刷尘世间的一切罪孽。
在教堂举行葬礼的这一天,亲朋好友手持鲜花或花圈陆续来到教堂。首先由牧师或神甫主持追思礼拜,参加葬礼者按事先的安排唱圣诗赞诗、奏哀乐、祷告、宣读由丧家提供的死者生平。 教堂葬礼只是整个葬礼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是在墓地举行,只有死者的家属、近亲和亲密的朋友参加,-般好友在参加完教堂葬礼后即可离去,不必去墓地。 在德国,葬礼多以土葬为主,亲朋目送灵柩安葬在事先指定好的墓穴中安葬。人们围绕在墓穴周围,为死者祷告,愿他安息、灵魂升入天堂。 应邀参加亲友家的葬礼,惟一可送的礼物就是鲜花。可送成束的鲜花,也可送用鲜花做成的花圈(德国人不用纸花做花圈)。在鲜花的饰带上要写上死者、吊唁者的名字及"安息吧"、"永别了"之类的题词。
在德国(以至整个西方国家)出席葬礼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尽可能穿黑色的衣服,男子要系黑色无花图案的领带,如果没有黑衣服就穿颜色暗淡、深沉的衣服,切忌鲜丽的服装。同时,在葬礼上要保持肃穆、安静,切不可大声谈笑,否则就被视为对丧家的不尊重,也显得自己缺乏教养。整个葬礼自始至终都沉浸在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没有捶胸顿足、嚎陶痛哭的场面。除了小声的抽泣声,多数人都在沉思默祷,默默地为死者送行。 与人们肃穆的神情和暗淡的服装相反,德目的墓地是万紫千红、鲜花盛开的。墓地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主要是四季常青的苍松翠柏。在和暖的季节,百花齐放,鲜花既代表了人们对死者的追思,也是对生者的慰藉。每当想起死者,人们会到墓地去扫墓、献花,静静地呆上一会儿,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葬礼举行后,丧家还有一个丧期。虽然近些年对这方面的要求已不那么严格,但作为一名新寡的妇女在丈夫刚死之后就打扮得花枝招展,频繁应酬,难免不招来非议。一般要求新寡的妇女所穿衣服要以素雅的颜色为主,除小型聚会外不要参加舞会、宴会及场面热闹的大型应酬,亲友也要注意不要邀请她参加喜庆的聚会,以一段宁静的生活度过丧期。对增值偶的男子要求不如寡妇严格,但也要求他在一定时期内穿着要规矩些,避免花天酒地的交际。
德国风俗,了解并知道德国人的生活习惯对于去德国学习、工作或者访问的人来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果事先一无所知,到时免不了会闹出笑话,或者给自己带来不便。所谓 入乡随俗 ,就是这个道理。但怎么才能 随 得好呢?这就要事先有所了解。
*守纪律 讲整洁*
德国人非常注重规则和纪律,干什么都十分认真。凡是有明文规定的,德国人都会自觉遵守;凡是明确禁止的,德国人绝不会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许多情况下,德国人近乎呆板,缺乏灵活性,甚至有点儿不通人情。但细细想来,这种"不灵活"甚为有益。没有纪律,何来秩序?没有规矩,何有认真?
德国人很讲究清洁和整齐,不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环境的清洁和整齐,而且也十分重视大环境的清洁和整齐。在德国,无论是公园、街道,还是影剧院或者其它公共场合,到处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德国人也很重视服装穿戴。工作时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里虽可以穿得随便些,但只要有客来访或外出活动,就一定会穿戴得整洁。看戏、听歌剧时,女士要穿长裙,男士要穿礼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装。参加社会活动或正式宴会更是如此。
*守时间 喜清静*
德国人非常守时,约定好的时间,无特殊情况,绝不轻易变动。德国人应邀到别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访朋友,都会按点到达,不会让主人浪费时间干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则的话,就是不礼貌,如有特殊原因无法准时赴约时,都会向朋友表示歉意,并请求原谅。
德国人多喜欢清静的生活,除特殊场合外,不大喜欢喧闹。比方说,许多人虽在城里上班,但却把家安在乡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镇,图的就是一个清静。就是那些住在城里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围的无噪音。例如,晚上8时至第二天早晨8时不可以演奏乐器、大声喧哗。如果晚上要搞聚会活动,事先要向邻居讲明情况,请求他们谅解,并尽可能安排在周末,尽可能不大声喧闹。否则,受干扰的邻居会十分恼怒,可能会当面提出抗议,个别人甚至会请警察出面干预。
*待人诚恳 注重礼仪*
通常来讲,同德国人打交道没有太多的麻烦。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比较干脆。凡是他们能办的,他们都会马上告诉你"可以办"。凡是他们办不到的,他们也会明确告诉你"不行",很少摆架子,或者给人以模棱两可的答复。当然,人际关系和努力的程度对办事也绝非没有影响。
和西方许多国家相似,德国人比较注意礼仪。两人相遇时,不管认识不认识,也不管在路上,或者办公室、宾馆、电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问声"您好"。餐馆吃饭时,也要向已就坐的顾客点头问候,真的是"斯文对斯文,礼多人不怪"。朋友见面以握手为礼,告别时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长时间未见的朋友相见或长期分开时可以相互拥抱。正式场合,仍有男子对女子行吻手礼,但多做个吻手的样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在交往过程中,大多数人往往用"您"以及姓氏之前冠以"先生"或"女士"(也作"夫人"讲)作为尊称。只有亲朋好友和年轻人之间互相用"你"以及名字称呼。对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长幼,都可以称"某女士",但对已婚妇女应以其夫姓称之。
送礼在德国也很受重视。应邀去别人家做客时,一般都带礼物。大部分人带束鲜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带瓶葡萄酒,个别人带一本有意义的书(或者是自己写的书)或者画册之类等。在欢迎客人(如车站、机场等场所)、探望病人时,也多送鲜花。在祝贺他人生日、节日或者婚嫁等时,可寄送贺卡,如送贺礼,则以实用和有意义为原则,而不是以价格高低论轻重。所送之礼物都要事先用礼品纸包好。许多人常在收到礼后会马上打开观看,并向送礼人表示感谢。
在德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女士在许多场合下都受到优先照顾,如进门、进电梯、上车等,都是女士优先。男士要帮女士开轿车门、挂衣服、让座位等。女士对此只说声"谢谢",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认为对方不怀好意。在同人交谈时,德国人很注意尊重对方。不询问人家的私事(如不问女性的年龄,不问对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场的人开玩笑。就餐谈话时,不隔着餐桌与坐得较远的人交谈,怕影响别人的情绪。
‘陆’ 德国城市建设 的特点,最好是战后德国城市建设的特点~~
德国除了柏林外没有特别大的城市,慕尼黑、汉堡也就100来万人口,与中国城市比起来就小多了,但是非常知名。其他像法兰克福、科隆、不莱梅、斯图加特、纽伦堡、汉诺威、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杜伊斯堡等都不是很大,但是都非常发达,城市建设以尽量保护历史风貌、历史遗迹为主,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
‘柒’ 1945年的德国首都柏林,战后一片废墟 你是如何看待的
1945年7月,在德国首都柏林,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整座城市却成了一片废墟,到处都是碎砖瓦。
此时,柏林刚刚经历了一场全面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的最后一次战役——柏林战役,又称柏林战役。
1945年春,盟军入侵德国。1945年3月9日,柏林当局颁布了《保护首都的基本条例》。这项法令的开始是,为了保护柏林,所有的德国人都被号召“战斗到底,直到所有的炸弹都用尽,所有的人都被杀死……”他还宣称“柏林的胜利就是整个战争的胜利”。这和日本玩的那块国玉,真的有一个比较。
这些德国人有几年不吃肉了,马上连肉汤都喝不下去了。
德国,一个产生康德、尼采、黑格尔等世界级哲学大师的国家,一个战争狂人希特勒怎么可能出来?二战结束多年后,这个问题仍然令人费解。
‘捌’ 欧盟第一大成员国德国,为何首都远不如巴黎伦敦那么出名
感觉还好吧,柏林存在感也不低,先后五次分别成为普鲁士王国、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纳粹德国和如今德国的首都,是可以看出这所城市地位之重要。不过论国际影响力跟经济实力,跟巴黎和伦敦比还差些就是了。
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从历史层面讲,柏林于1307年诞生,距今不过几百年。而巴黎的命名可追溯至公元3世纪,伦敦则作为一个重要城市,其已知的存在将近两千年。从时间的沉淀上看就丝毫没有可比性啊,因此文化底蕴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不过自1990年德国统一后,柏林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现在已过去了30年,其植被覆盖率位居欧洲前列,十分适宜居住。至于经济层面,由于历史上的割裂,还存在比较大的地区差异,负担沉重。
现在德国的经济中心是法兰福克,其也是重要的工商业、交通中心,实力十分强劲。柏林相比之下,金融实力就比较落后,因此再跟巴黎和伦敦比,自然显得出名度没那么高。但不管如何,柏林仍然是一个值得前去一看的城市。
‘玖’ 为什么二战后德国许多被炸成一片废墟的城市又能修复得和原来一样
从高空俯瞰地面颜色明显偏黑,再加上德国基础设施完善, 大多数为灰色的马路和建筑,把房屋涂成黑色使其与大体环境基本融合, 混淆敌机视觉,使其找不到轰炸重点(毕竟当时都靠人眼寻找轰炸目标, 根据航拍照片判断,加上防空力量干扰,敌机在慌乱之中只能看见一片灰黑, 找不到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