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来说公平吗
由于德国是战败国,凡尔赛条约对于德国来说当然是不公平的啊!
凡尔赛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6月28日协约国与德国在法国凡尔赛宫镜殿签署的和平条约,于1920年1月10日生效。
1918年10德国政府请求美国总统威尔逊协调停战时,宣称接受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作为公正和平的基础。
但是协约国要求“德国赔偿一切从陆海空入侵协约国时对人民及其财产所造成的损失”。
条约是在1919年春巴黎和会时起草的。当时决策者为“四大领袖”:英国的乔治、法国的的克列孟梭、美国的威尔逊及意大利的奥兰多。前三人事实上握有决定权。战败国根本无权过问条约内容,其他协约国也只起配角作用。
条约规定:德国的人口和领土均减少10%。西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河流域由国际联盟代管到1935年。北方有三小片土地割让给比利时。石勒苏益格公民投票后,北石勒苏益格归还丹麦。在东方,波兰复国,并向它提供直达波罗的海的“通道”。上西利西亚的部分土地则由公民投票决定附于何国。宣布但泽为自由市。德国海外殖民地全部被瓜分:在中国以及太平洋赤道以北者归日本;在南太平洋、东非和西南非者归英国;在西非刚果河以北者归法国。条约起草时,很难计算德国人赔偿损失的精确数字,特别是对法国和比利时。
但到1921年,有一专门机构估定老百姓的损失总额为330亿美元。尽管当时的经济学家认为筹集此项巨款,势必扰乱国际金融,协约国仍然坚持要德国赔款。条约还规定:如果德国拖欠款项,协约国可以采取惩罚措施。四大领袖,尤其是克列孟梭,打算确保德国永远不对世界造成军事威胁。和约包括许多保证和平的条款,如:德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撤销总参谋部;禁止制造装甲车、坦克、潜水艇、飞机和毒气;只指定少量的工厂生产武器弹药。拆除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的一切堡垒和工事。
⑵ 对德和约内容
对德和约一般指凡尔赛和约 ,全称《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以战胜国英、法、美、日、意等为一方和以战败的德国为另一方,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西南凡尔赛宫签订,1920年1月20日生效。
凡尔赛和约规定:重划德国的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的独立,不得同它合并;承认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②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形式加以瓜分:其中的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上的岛屿大多被日本占有。②在军备上,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④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对德国的军备,和约规定:它的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用于维持国内秩序和边境安宁;海军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得拥有空军;此外,解散总参谋部,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关于德国的赔款总数,和会未达成一致的协议,仅规定建立赔款委员会,由它在1921年5月以前确定赔款总数。在这以前,德国应交付价值相当于200亿金马克的实物或现金。
在和会上,中国要求收回从前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和会不顾中国的反对和抗议,竟然决定把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这种强权政治大大激怒了中国人民,引发了“五四运动”。在全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中国代表固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7
分享评论
踩
完成点赞任务,奖励10财富值
加入战队答题,平均奖励翻1.5倍
⑶ 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凡尔赛条约》(英文:Treaty of Versailles,又称:《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的势力。主要内容如下:
(1)领土: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
(2)军事: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规定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
(3)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波兰等国的独立。
(4)赔款:由协约国建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5)殖民地问题: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被英、法、日等国瓜分。
1918年11月11日,双方宣布停战,在经过长达6个月的谈判之后(也即巴黎和会,Paris Peace Conference),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这项条约得到了国际联盟承认,并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这也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中国代表因对会上欧洲列强处理中日青岛问题时故意偏袒日本,无视中国利益,愤而离席(转而与德国另签和约),这一事件进而引发了震动全国的五四运动。美国在国会表决时多数反对,也未签署凡尔赛条约。
⑷ 二战后签订了哪些和平条约
二战后签订的条约主要有:
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8月23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与纳粹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所秘密签订的一份协议。条约也称为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
2、《苏日中立条约》:1941年4月13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与日本在莫斯科签订的相互保证中立的条约。条约是在苏联为了避免东西两线作战、日本减少北方压力而实施南进战略的背景下,以牺牲中国的国家利益为前提签订的。
3、《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1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签署。
4、《开罗宣言》:1943年11月27日,由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开罗发表,并在1943年12月1日以新闻公报形式发表的对日作战宣言。
5、《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包括《关于中国长春铁路之协议》、《关于大连之协议》、《关于旅顺口之协议》、《关于中苏此次共同对日作战苏联军队进入东三省后苏联军总司令与中国行政当局关系之协议》等附件,1945年8月14日,国民政府代表王世杰和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签订。
6、 《雅尔塔协议》:1945年2月4日-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雅尔塔会议中签订的协议。协调盟国对德、日作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和促进战后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积极作用,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7、《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会议上,美国总统杜鲁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和英国首相丘吉尔联合发表的一份公告。这篇公告的主要内容是声明三国在战胜纳粹德国后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等对战后对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
⑸ 《凡尔赛条约》具体有什么内容
凡尔赛和约 即《巴黎和约》。全称《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条约。1919年6月28日,英、法、美、日、意等战胜国与战败国德国在巴黎西南凡尔赛宫签订。1920年1月20日生效。和约共分十五部分,四百四十条。国际联盟盟约为第一部分。其他部分主要规定:德国将阿尔萨斯—洛林交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萨尔区由国联管理十五年,期满后经公民投票决定归属。莱菌河左岸由协约国占领十五年,右岸50公里为不设防地区。德国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其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日本。德国须支付巨额赔款,并可保留十万官兵。美国代表虽在和约上签字,但美国国会未予批准。中国代表因中国人民抗议,未在和约上签字。由于凡尔赛和约是在帝国主义大国反对苏俄、宰割战败国和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订立的,它本身就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全称《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以战胜国英、法、美、日、意等为一方和以战败的德国为另一方,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西南凡尔赛宫签订,1920年1月20日生效。主要内容:德国将阿尔萨斯-洛林交还法国,萨尔谋矿归法国;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德国向美、英、法等国支付巨额赔款;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限制德国军备,并规定莱茵河以东50公里为非军事区。美国代表虽在和约上签字,但美国会未予批准。1921年8月,美国单独同德国签订了一项内容几乎相同的条约。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但和约却规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交给日本,中国政府未签字。
凡尔赛和约
treatyofversailles
凡尔赛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6月28日协约国与德国在法国凡尔赛宫镜殿签署的和平条约,于1920年1月10日生效。1918年10德国政府请求美国总统威尔逊协调停战时,宣称接受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作为公正和平的基础。但是协约国要求“德国赔偿一切从陆海空入侵协约国时对人民及其财产所造成的损失”。条约是在1919年春巴黎和会时起草的。当时决策者为“四大领袖”:英国的乔治、法国的的克列孟梭、美国的威尔逊及意大利的奥兰多。前三人事实上握有决定权。战败国根本无权过问条约内容,其他协约国也只起配角作用。条约规定,德国的人口和领土均减少10%。西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河流域由国际联盟代管到1935年。北方有三小片土地割让给比利时。石勒苏益格公民投票后,北石勒苏益格归还丹麦。在东方,波兰复国,并向它提供直达波罗的海的“通道”。上西利西亚的部分土地则由公民投票决定附于何国。宣布但泽为自由市。德国海外殖民地全部被瓜分:在中国以及太平洋赤道以北者归日本;在南太平洋、东非和西南非者归英国;在西非刚果河以北者归法国。条约起草时,很难计算德国人赔偿损失的精确数字,特别是对法国和比利时。但到1921年,有一专门机构估定老百姓的损失总额为330亿美元。尽管当时的经济学家认为筹集此项巨款,势必扰乱国际金融,协约国仍然坚持要德国赔款。条约还规定:如果德国拖欠款项,协约国可以采取惩罚措施。四大领袖,尤其是克列孟梭,打算确保德国永远不对世界造成军事威胁。和约包括许多保证和平的条款,如:德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撤销总参谋部;禁止制造装甲车、坦克、潜水艇、飞机和毒气;只指定少量的工厂生产武器弹药。拆除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的一切堡垒和工事。 转载--------------
⑹ 凡尔赛和约主要内容是什么
凡尔赛和约主要内容是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重新划定德国疆界。德国放弃其全部海外殖民地。限制德国军备。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
早在巴黎和会之前,法国、英国和美国已经表明了对和会的不同目的。法国因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而成为凡尔赛和约主要签约者。
历史评价
法国普遍的意见是和约对德国的惩罚太轻,不足以防止德国东山再起,特别是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原则导致东欧碎片化,没有强大的邻国制衡德国,因而是愚蠢的。法军元帅斐迪南·福煦批评《凡尔赛和约》是对德国的“投降”和对法国的“叛卖”,并预言“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停战”。
美国代表团成员威廉·布里特(William C. Bullitt)谴责《凡尔赛和约》严重违背了民族自决和国家平等的原则,批评威尔逊“没有把我们的战斗进行到底”,默许“世界遭受痛苦的各民族再次被投入到压迫、奴役和瓜分之中”,并愤而辞职。
又有一种观点称德国在条约中获益匪浅,如史学家格哈德·温伯格在其着作《手边的战争》中提到,由俾斯麦一手建立的德国政治体系不但未被摧毁反而得以保存,而且德国避免了战后被战胜国大规模军管(特别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形势对比)。
⑺ 凡尔赛条约背景‘内容
凡尔赛和约 即《巴黎和约》。全称《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条约。1919年6月28日,英、法、美、日、意等战胜国与战败国德国在巴黎西南凡尔赛宫签订。1920年1月20日生效。和约共分十五部分,四百四十条。国际联盟盟约为第一部分。其他部分主要规定:德国将阿尔萨斯—洛林交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萨尔区由国联管理十五年,期满后经公民投票决定归属。莱菌河左岸由协约国占领十五年,右岸50公里为不设防地区。德国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其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日本。德国须支付巨额赔款,并可保留十万官兵。美国代表虽在和约上签字,但美国国会未予批准。中国代表因中国人民抗议,未在和约上签字。由于凡尔赛和约是在帝国主义大国反对苏俄、宰割战败国和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订立的,它本身就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全称《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以战胜国英、法、美、日、意等为一方和以战败的德国为另一方,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西南凡尔赛宫签订,1920年1月20日生效。主要内容:德国将阿尔萨斯-洛林交还法国,萨尔谋矿归法国;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德国向美、英、法等国支付巨额赔款;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限制德国军备,并规定莱茵河以东50公里为非军事区。美国代表虽在和约上签字,但美国会未予批准。1921年8月,美国单独同德国签订了一项内容几乎相同的条约。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但和约却规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交给日本,中国政府未签字。
凡尔赛和约
treatyofversailles
凡尔赛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6月28日协约国与德国在法国凡尔赛宫镜殿签署的和平条约,于1920年1月10日生效。1918年10德国政府请求美国总统威尔逊协调停战时,宣称接受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作为公正和平的基础。但是协约国要求“德国赔偿一切从陆海空入侵协约国时对人民及其财产所造成的损失”。条约是在1919年春巴黎和会时起草的。当时决策者为“四大领袖”:英国的乔治、法国的的克列孟梭、美国的威尔逊及意大利的奥兰多。前三人事实上握有决定权。战败国根本无权过问条约内容,其他协约国也只起配角作用。条约规定,德国的人口和领土均减少10%。西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河流域由国际联盟代管到1935年。北方有三小片土地割让给比利时。石勒苏益格公民投票后,北石勒苏益格归还丹麦。在东方,波兰复国,并向它提供直达波罗的海的“通道”。上西利西亚的部分土地则由公民投票决定附于何国。宣布但泽为自由市。德国海外殖民地全部被瓜分:在中国以及太平洋赤道以北者归日本;在南太平洋、东非和西南非者归英国;在西非刚果河以北者归法国。条约起草时,很难计算德国人赔偿损失的精确数字,特别是对法国和比利时。但到1921年,有一专门机构估定老百姓的损失总额为330亿美元。尽管当时的经济学家认为筹集此项巨款,势必扰乱国际金融,协约国仍然坚持要德国赔款。条约还规定:如果德国拖欠款项,协约国可以采取惩罚措施。四大领袖,尤其是克列孟梭,打算确保德国永远不对世界造成军事威胁。和约包括许多保证和平的条款,如:德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撤销总参谋部;禁止制造装甲车、坦克、潜水艇、飞机和毒气;只指定少量的工厂生产武器弹药。拆除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的一切堡垒和工事。
⑻ 第二次德国对苏联开战前是什么时间签订费苏和平条约的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英文:Molotov–Ribbentrop Pact,又称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
⑼ 对德和约的内容有哪些
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吵,6月28日,协约国在凡尔赛宫的镜厅签订了极为苛刻的《对德和约》。德国政府只是到6月24日休战期限届满前15分钟才勉为其难地答应签字。和约的主要内容有:(一)重定德国的疆界。德国归还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15年,期满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归属;莱茵河左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右岸50公里以内不得设防;欧本和马尔梅迪归比利时,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部分归丹麦;波兹南、西普鲁士大部分和西里西亚一部分交给波兰;但泽作为自由市;上西里西亚南部归捷克。这样,德国丧失了原有领土的八分之一和人口的十分之一。(二)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德国交出全部殖民地,并按委任统治原则交给有关国家:东非的坦噶尼喀归英国;多哥和喀麦隆由英法瓜分;卢旺达和布隆迪归比利时;德属西南非洲归南非联邦;德属太平洋岛屿赤道以北的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归日本;赤道以南的新几内亚归澳大利亚;萨摩亚归新西兰。(三)限制德国军备。德国应解散总参谋部,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德国陆军不超过10万人,禁止德国拥有重炮、坦克、潜艇、军用飞机等,德国海军只能拥有36艘轻型舰只。(四)关于赔款问题。和约规定德国及其同盟国赔偿协约国因战争所受的一切损失。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应在1924年5月1日前确定赔款总额;在此之前,德国应先支付200亿金马克。此外,还规定了德国应交付的船只、机器、牲口等实物。
对德的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后,战胜国还相继与德国的盟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1919年9月10日对奥地利的《圣日尔曼和约》;1919年11月27日对保加利亚的《纳伊和约》;1920年6月4日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和约》;1920年8月10日对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这些条约与《国联盟约》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秩序。
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根据新的力量对比在斗争与妥协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它只是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的矛盾;相反,必然加剧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苏俄之间的矛盾。因此,凡尔赛体系只是一个“建立在火山上的”极不稳固的暂时秩序。各种矛盾演变的必然结果只能造成新的战争。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指出:“这个和约,正如任何其他和约一样,只不过是战争的继续而已。”
⑽ 凡尔赛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 (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凡尔赛条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中国在五四运动后,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但与德国另签订和约。美国则因其国会表决多数反对,所以也不签凡尔赛条约。
一、战胜国的目的
早在巴黎和会之前,法国、英国和美国已经表明了对和会的不同目的。法国因深受战争伤害及对历史上德国数次对法国的侵略主张严惩并尽可能的削弱德国;英国出于传统的政策考虑希望能保持一个相对强大并在经济上能够自立的德国以保持欧陆均势;美国则希望尽快建立一个能保证长久和平的体系并从该体系中获益,同时主张德国进行战争赔偿。
三个主要的协约国的目的是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的,虽然三国都做出了让步最终达成了一致,但结果是各方都做出了妥协但却没有任何一方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德国没有被彻底削弱也没有得到安抚,这个结果预示着无论是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以至于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都是个不安定的因素。
一、法国的目的
法国为战争付出了巨大代价,500余万军民伤亡,而且西线战场绝大部分在法国。因此法国希望能取得德国工业的控制权以补偿自身损失。克列孟梭总理的观点也代表了法国民意。
战后法国军队迅速控制了鲁尔工业区的重要城市如盖尔森基兴等,造成大批居民无家可归,同时法国将该地出产的煤通过铁路运至法国。德国铁路工人组织了罢工以对抗法国占领者,其中约200人被法国当局处死。
克里孟梭的主张可以简单归为以下:德国对战争中法国的损失(包括人员、财产等)进行战争赔偿,将其军力削减至不再对法国构成威胁,象征性的惩罚德国军国主义以使德国再也不能恢复到1914年以前的政治格局,当众处死德国皇帝(在战争结束前退位并流亡至荷兰)。法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建立莱茵非军事区,由战胜国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将德国军力削减至较低水平。同时他还希望签订封锁德国海岸线的秘密条约,以便法国能控制德国的进出口贸易。因为这些严苛的条件,克莱蒙梭也得到了“老虎”的绰号。
二、英国的目的
尽管英国本土在战争中未遭战火,但仍有许多英军士兵在战争中丧生,因此英国国内广泛的民意仍希望严惩德国。英国首相戴维·劳合·乔治支持惩罚德国,但在具体措施上较法国为轻。乔治认识到,一旦法国提出的条件全都得到满足就会成为欧陆的超级强国并破坏欧陆均势,这和英国意图维持一个均衡的欧洲的传统政策相悖。同时乔治对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政策感到忧虑,因为英国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但他赞同签订秘密条约封锁德国海岸线。
一般认为乔治希望在威尔逊的理想主义主张和克莱蒙梭严惩德国的主张中找到一条中间路线,但其政治地位相当微妙。乔治本人在赢得1918年大选时为迎合英国民众提出了德国需为发动战争负责的主张,同时联合政府中的保守党也要求严惩德国以保证其不再对英国构成威胁。在这种背景下,乔治竭力主张提高英国在战争赔款以及德国殖民地的份额。他和克莱蒙梭因英法两国都拥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都不赞同“民族自决”政策。
同时乔治清醒的意识到过于苛刻的条件会激起德国强烈的复仇心理,这对争取长期的和平局面不利。另外德国还是英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过分削弱德国的经济同样会使英国经济受损,而他和克莱蒙梭都认识到此时的美国已经成为经济强国,而且在未来也会成为一个军事强国,所以“民族自决”主张在和会召开时被二者有意的忽略。
乔治的主张可归为如下几点:保证英国的海上霸权,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以加强英国;削弱德国军力至较低水平;德国进行战争赔偿但不可过分以免激起德国的复仇心理;帮助德国重建经济。
三、美国的目的
在1917年4月美国参战前后,美国国内盛行孤立主义,民众普遍认为应及早从欧洲事务中脱身。因美国在一战中通过贸易受益并成为第一经济强国,政府倾向于安抚德国并保证平等的贸易机会并顺利收回战争债务。
在战争结束前,威尔逊总统就提出了十四点建议,该建议比英法两国的条件都更宽松,更容易被德国民众接受。
美国民众普遍不希望再次发生世界大战,基于此威尔逊总统感到过分苛刻的条款会造成德国的复仇心理,战争将无可避免。因此他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以维持国际秩序,即国际社会提供保证以避免弱国遭到强国侵略。但欧洲强国普遍认为这种构想过于理想主义且不符合欧洲各国的实际。而且这种政策将会导致美国军事力量过分卷入国际事务。
威尔逊意识到为了达到建立国际联盟的目的,他的十四点建议需要做出妥协。而且他坚持“民族自决”政策,例如刚从一战后的德国和俄国中重新获得独立的波兰。同时他极力反对建立秘密条约,例如秘密军事联盟等。不过他同意要削弱德国军力到一个较低的水平。
威尔逊的十四点建议具体如下:
·公开的和平条约应该以公开的方式缔结而成。
·在各国领海以外的大洋和水域,有绝对的航行自由,不管是在平时或战时都一样。
·尽最大可能地消除经济障碍,并在所有同意接受和平及协同维持和平的国家之间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互相充分的保证各国的军备减少到符合保卫国家内部安全的最低程度。
·各国对各殖民地的权利的主张,应该做自由,开明和大公无私的调整。
·撤退现在在俄罗斯领土上的所有军队。
·在比利时的占领军应该撤退,其领土应该恢复,并不得企图限制她与其他自由的国家同样地享有主权。
·法国全部的领土应该获得自由。被侵占的法国地区应该归还。
·意大利和原奥匈帝国的疆界必须依照民族特性加以清楚的确定。
·东欧人民按照民族自决原则建立独立国家。
·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及蒙地内哥罗独立。同时巴尔干半岛诸国的政治及经济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应透过国际条约予以保障。
·奥斯曼帝国各民族自决前途。
·波兰独立,并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
·建立国际联盟以保证国际秩序。
二、谈判过程
谈判于1919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镜厅开始。1870年德国取得普法战争胜利并统一德国后德皇曾在此举行加冕仪式。来自38个国家的70名代表参与了谈判。战败国德国、奥匈帝国被排除在谈判之外。俄国因于1917年和德国单独媾和且布尔什维克取得国家政权也被排除在谈判之外。
从1919年三月开始,谈判由五个战胜国(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政府首脑和外长组成的“十人委员会”主导,该机构组成复杂,矛盾重重,难以做出有效决定。谈判过程中日本和其余各国外长先后退出十人委员会,实际上只剩“四巨头”,后意大利因对南斯拉夫的阜姆(现里耶卡)的领土要求被拒绝也退出时,最终的谈判由三大国(英国、法国、美国)的政府首脑,即英国首相乔治、法国总理克莱蒙梭、美国总统威尔逊把持,意大利首相维托里奥·奥兰多的作用微乎其微。德国甚至不准参与条约讨论。因为各国谈判目标不一致甚至存在冲突,每个决定都是经过“不愉快的妥协”后才能达成。亨利·基辛格称之为“美国式理想主义和欧洲式偏执狂之间的脆弱妥协”。
1919年4月29日由德国外长乌尔里希·格拉夫·冯·布鲁克多夫-兰祖率领的德国代表团抵达凡尔赛宫。5月7日德国代表团接受战胜国提出的条件,内容包括将德国领土分割一部分给邻国,战胜国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限制德国再次发动战争的能力等。但因德国被排除在谈判之外,德国政府认为以上条件不公并提出抗议,随即退出和会。
6月20日以古斯塔夫·鲍尔为总理的德国新政府成立,在23日德国国会举行的投票中支持接受条约者以237票比138票胜出,28日德国新外长赫尔曼·穆勒在和约上签字。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宣告成立。
三、主要内容
一、总览
《凡尔赛条约》共分15部分,440条。根据条约规定,德国损失了10%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喀麦隆、多哥以及德属新几内亚),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
二、疆界的决定
·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战时,就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恢复法国在普法战争前的疆界。
·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公投,回归丹麦。
·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予波兰海岸线。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归还,包括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东上西里西亚予捷克斯洛伐克。
·但泽由国际联盟管理,称为但泽自由市。
·割让尤本及萨尔梅迪给比利时;克莱佩达地区给立陶宛(1923年)。
·萨尔煤矿区由法国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永远不得与它合并。
·承认卢森堡的独立。
·归还在山东的权益给中国;但后来因为二十一条的关系,则转交到日本。这触发了五四运动,拒签《凡尔赛和约》。中国于1919年宣布与德国的战事结束,并于1921年与德国另签和约。
·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分配。
[编辑本段]三、军事上的限制
·莱茵河西岸的领土(莱茵兰)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西岸50公里以内德军不得设防。
·陆军被限制在100,000员以下,并且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取消德军总参谋部的设置。
·海军员额限制在15,000员以下,船舰方面只能有6艘排水量10,000吨战列舰、6艘巡洋舰和12艘驱逐舰,并不准拥有潜水艇。
·不得组织空军。
·不得进出口武器。
·不得生产、储存化学武器。
·为了限制接受军事训练的人数,废除义务兵役制,士官士兵的役期延长到12年、军官25年。
[编辑本段]五、战争责任
·德国必须承认全部战争责任,承认对协约国平民犯罪。
·前德皇威廉二世被审判为战争罪首犯。
·部分德军被审判犯有战争罪,其中一些被判处死刑。
六、战争赔偿
根据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共需赔偿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且以黄金支付,后减至1320亿帝国马克。1921年赔偿金额确定为49.9亿英镑,即1320亿马克。
一般认为这笔沉重的赔偿给德国经济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并间接导致了纳粹党在德国的崛起,但对此观点史学界仍有不同评价。
七、各方对条约的反应
一、战胜国对条约的反应
法国认为自己没有完全得到满足,克里孟梭在随后的大选中下台。从整体而言英国对条约比较满意,德国东部边界得到了一定的安全,如波兰的独立和但泽自由市的成立。在某种程度上英国甚至认为条约对德国过分苛刻,这可能导致德国的不满并成为未来的不稳定因素。美国认为条约是欧洲的麻烦所在,而且对德国过于苛刻。1919年美国国会投票决定拒绝签署凡尔赛条约并拒绝加入国际联盟。
二、德国对条约的反应
当德国了解到条约内容后,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国国内蔓延,似乎德国并未意识到他们对发动战争负有责任而且他们已经战败,起初德国政府拒绝接受条约,德国海军以自沉舰艇的方式表达对条约的不满。
后来成立的魏玛临时政府陷入两难境地,总理谢德曼被迫决定接受条约,随后陆军总司令兴登堡称德军已无力再战。1919年6月28日协约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总统弗雷德里希·艾伯特决定接受条约。
随后保皇派、民族主义者和前军队将领开始质疑条约。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家、社民党人、共产党人、犹太人被他们视为叛国者,因为这些所谓的“十一月罪犯”是魏玛政权的既得利益者,也是他们“在背后捅了德国一刀”。这种论调在德国投降后具有广阔市场,因为当时德国已经取得了东线的胜利并和俄国布尔什维克政权签订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而西线德军仍在法国和比利时境内。但实际上西线德军的春季攻势因给养不足而被迫停止,在批评者眼中这次失败被归罪于后方的罢工,尤其是犹太人。而他们却忽略了交战双方已经卷入了总体战中,前线的局部战术优势无法扭转德国在战略上的失败。尽管如此,这种论点在德国国内仍引起了广泛共鸣并被纳粹党所利用。
八、德国对条约的破坏
战后的德国经济非常羸弱,只支付了条约规定的赔偿金额中的一小部分,但即使这一小部分也给德国经济造成了极大负担并导致了近1/3的通货膨胀。条约规定德国以矿产资源和工业设备赔偿未能以现金支付的部分更激起了德国民众的不满。
以下是对条约比较明显的违反:
·1919年德军总参谋部在形式上被解散,但其核心仍以“部队局”的形式存在和运作,并依据一战的经验继续完善德军军事学说、组织训练。
·1922年4月16日魏玛共和国和俄国苏维埃政府在意大利拉帕洛签订拉帕洛条约,双方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而且,两国也同意外交正常化并“友好合作,在经济上互惠互利”。在双方于29日签署的秘密附件中规定德国可在俄国训练部队、试验凡尔赛条约中禁止的坦克和飞机等武器。
·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恢复兵役制并扩充德国军队,包括建立凡尔赛条约中禁止德国拥有的海军武器、装甲部队和空军。
·1936年2月希特勒宣布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兰非军事区。
·1938年3月希特勒宣布德国与奥地利合并。
·1939年3月希特勒宣布占领捷克斯洛伐克除苏台德地区的其余部分。
·1939年9月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九、历史评价
一般认为虽然一战西线战事绝大部分发生在法国,法国因此遭受了重大损失,但克莱蒙梭的政策仍过分激进,对德国过分苛刻。而且条约是胜利者强加于失败者的和平,是对德国的一种羞辱。时至今日史学界对此仍有不同观点。
凯恩斯在其着作《和平的经济后果》中说,这是“迦太基式的和平”,意即将战胜了德国的法国比作与在布匿战争中战胜了迦太基并将其彻底摧毁的罗马帝国。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埃蒂涅·曼托索在给凯恩斯的公开信中发表了他的不同观点,并指出凯恩斯的战后预言并未成真,如凯恩斯预言欧洲钢铁产量会下降,实际上1929年的产量较1913年增加了10%,凯恩斯预言德国钢铁产量会下降,实际上1927年德国的钢和铁产量较1913年分别增加了30%和38%,且1913年的数据包括了战后德国割让的领土。又如凯恩斯预言战后德国国内储蓄不会超过20亿马克而实际上1925年的数字是64亿,1927年76亿。凯恩斯预言德国在条约生效30年内无法支付高于20亿马克的赔款,曼托索称在1933至1939年间德国在重整军备上花费了7倍于此数的金钱。
近来又有一种观点称德国在条约中获益匪浅,如史学家格哈德·温伯格在其着作《手边的战争》中提到,由俾斯麦一手建立的德国政治体系不但未被摧毁反而得以保存,而且德国避免了战后被战胜国大规模军管(特别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形势对比)。
现在回顾一下,在1919年时德国其实取得了较五年前战争爆发时更有利的战略态势,尤其是德国的东方,原来在经济和军事上都不断膨胀且亲法的俄罗斯帝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外交上孤立,内部纷争不断且卷入内战的苏维埃俄国。在南方,德国的前盟友奥匈帝国分裂为数个弱小的共和国,对德国的再次崛起已经无法构成威胁了。
英国军事史学家科热里·巴尼特声称,与德国所期待的一旦赢得战争后他们强加于协约国的和平条约相比,凡尔赛条约实际上是相当仁慈的。对比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俄国失去了1/3的人口,一半的工业,90%的煤产地以及50亿马克的战争赔偿。巴尼特同样认为德国在签订条约后的战略态势较1914年更好,以前在德国东方可以起到平衡德国作用的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消失,而且德国和新生的俄国之间有波兰作为缓冲。在西方只有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人口都不如德国的法国和比利时。巴尼特还认为英法两国应通过一种彻底摧毁俾斯麦一手创立的统一的德国并使其重新分裂为多个较弱小的政治实体的方式实现欧洲大陆的永久和平,只有这样做才能彻底解决德国给欧洲带来的麻烦,但英国并未达成自己参战的目的。
如果不以现代的战略或经济角度思考问题,凡尔赛条约在德国人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随后在纳粹党的培育下生根发芽,这也是希特勒一上台就开始明目张胆的践踏条约并赢得国内的一片喝彩的原因。史学家丹·洛林说,凡尔赛条约的连锁反应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十、不同观点
史学界对凡尔赛条约削弱并羞辱德国的观点有争议,一些观点如下:
1、凡尔赛条约中规定的裁军委员会名存实亡,德国的战争赔偿数额不断减少直至彻底取消,这笔财政负担和受害国的战后重建费用实际上从德国转嫁到了受害国身上。
2、与协约国相比,德国的经济和工业潜力受战争影响更小。虽然德国在战争中也收到损失,但1919年时德国经济较其邻国的优势比1913年更明显了。
3、一些对凡尔赛条约持否定意见的批评者们认为波兰的建立使德国免受其最大的潜在敌人俄国影响。1920的华沙战役阻挡了布尔什维主义向战后虚弱的欧洲前进的步伐,特别是此时的德国正面临着共产主义思潮的泛滥。
4、战后德国境内仍有以波兰语为母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这种情况加剧了德国历史上持续不断的种族冲突。
5、战后德国保持了对巴尔干诸国的比其东南方的邻国更大的影响,而其他国家并没有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简而言之,尽管德国在一战中失败了,但仍有在二十年后再次主导欧洲局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