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战德军装甲兵为何没有装备防撞坦克帽呢
在有关二战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苏美等国的装甲兵佩戴坦克防撞帽,因为坦克内部空间狭小,在战斗和行军当中免不了颠簸。佩戴坦克帽的目的就是防止撞伤内部人员的头部。但是有的朋友会问,二战德军军工那么发达,为什么少见德国坦克兵佩戴像苏美等国家的坦克防护帽?其实德军不是没有装备,而是士兵们很少佩戴出境。所以造成了德军没有装备防撞帽的错觉。
贝雷帽式样的黑色盔布是由一块毛料制成,分为几种尺寸,以配合同样分为好几个尺寸的头盔。盔布底部装有松紧带以箍在头盔上,顶部还有一个小绒球,与盔布是一体的。黑色盔布的正面有帽徽。早期的帽徽只是一个机织的白色橡叶环加一个金属冲压圆形三色徽,也有人用大檐帽上的全金属帽徽,不过都没有另加国家鹰徽。
德军在1935年10月30日颁布的命令为黑色装甲兵贝雷帽确定了帽微佩带标准,命令规定帽微由一个橡叶环和一个圆形三色徽组成一体,再在其上增加一个国家鹰徽,它们全都是用白、红、黑色棉线机织而成,而军官可以使用银色铝线刺绣的版本。后来帽徽上的白色部分都改成了使用银灰色线。
㈡ 请问坦克里面舒适吗
国外的不知道,80主战以后的不太清楚。国产59式知道,里面很不舒服,冬天还好说,开动后还算暖和,夏天就遭罪了,最高能到45℃。另外里面空间很小,坦克行驶中经常磕磕碰碰。驾驶员坐的是铁椅子,车长只有巴掌大的一张翻转椅,一炮手只能站着。。
㈢ 为什么纳粹德国装甲兵在1940年开始用软帽代替头盔
克装甲车辆乘员所佩带的头盔或软帽通常有两个用途,一方面作为头部防护装备,可防止因剧烈颠簸而撞伤:另一方面也是作为乘员的通信终端进行车内或车际联络。有趣的是,长期以来,似乎坦克盔和坦克帽也成为划分东西方阵营的标志。西方装甲兵通常采用头盔;而装备苏式坦克、战车的“东方阵营”通常采用坦克帽.
㈣ 中国,俄罗斯和德国三种坦克帽的区别
中国是纯软式坦克帽,防撞性能好 俄罗斯的大多是加防寒坦克帽.德国是带头盔比较多.因为西方坦克较大,而俄罗斯,中国二代坦克内部较小,坦克帽设计防撞比较好。
㈤ 为啥二战德国坦克兵不戴头盔呢
德国人当然不傻。工业技术也足够,生产个坦克头盔还不是事。你注意观察下波兰战役、法国战役期间的德军装甲部队,在那些早期的一号、二号坦克炮塔里冒出来的德国兵,都戴着一定硕大的黑色贝雷帽,好好回忆有木有?那就是有橡胶内衬的的坦克头盔,正是因为里面塞了东西鼓囊囊的,所以这型坦克头盔看起来真心丑陋,也难怪德国兵不爱戴。
(美军坦克头盔)
到了二战后期,随着兵员的增加和物资大量消耗,德军装甲兵也有部分换装“M1942野战帽”和1943年以后生产的“标准野战帽”(M1943等),显着特点就是带檐了,上面还有俩纽扣,按德国军制,军帽是两年才发一次的,所以战争末期装甲兵的帽子多少有点乱。
㈥ 船形帽的帽子典故
对于普通中国人而言,提到船形帽,大家可能最先映入脑海的景象就是老电影里斜挎小手枪、歪戴船形帽的国民党女军官。而事实上,船形帽由于设计简洁、功能实用,长期以来都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军队的标准军帽,而且还在解放军的军服系列中存在过一段时间。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有的国家继续将船形帽作为军队的重要装备,而有的国家却已经开始取消长期使用的船形帽。小小的船形帽,在世界军服历史中演绎了一段颇有趣味的“传奇”。 实用和美观:
百年历史的船形军帽
中国空军飞行表演队员头戴船形帽的图片在网上引得网友热议。其实,现代意义上的船形帽的诞生,本身就和空军有着直接的关系。有一本名为《谈天说地话由来》的书记载,船形帽是在航空兵诞生的时候出现的,更确切地说,是在飞机用于军事目的的时候出现的。而空军的出现是很早的事情了。19世纪初,意大利的军事理论家杜黑就提出了建立与陆军和海军平等的第三大军种——空军——的建议。随后,空军作为一个新的军种开始出现在世界军事领域。而最初的空军飞行员都是从步兵、骑兵、炮兵等各兵种中选送去学习飞行的。步兵、骑兵、炮兵的军帽通常都是大沿帽,但戴大沿帽飞行不太方便,飞行时迎面吹来的气流会把它从头上刮跑。另外,通过硬帽檐戴飞行风镜也不方便。因此,最早的一种航空帽是无帽檐的轻便小帽。由于这种帽子的形状,能使气流环绕它平稳地流过。人们把这种帽子叫作驾驶员帽或者干脆称为船形帽。不过,就此认为船形帽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可能还不是十分准确。因为,如果大家看一看拿破仑那幅跃马向前的着名画像就会发现,他头上戴着的军帽似乎也与船的形状很像,有的专家就将拿破仑戴的这种军帽称作是“古典船形帽”。不过,不论怎么说,船形帽在军中“服役”时间已经颇为漫长的说法是确定的了。船形帽之所以在军中流行,主要原因当然是其所具有的“实用性”。除了当初空军飞行员可以方便地戴着船形帽飞行战斗,陆军军人使用船形帽也有很多实用方面的优势,比如船形帽由于没有帽沿,因此便于士兵戴钢盔,也可以用于在作战训练中擦拭汗水。除了实用,船形帽由于其简洁的设计,也是一种非常美观的军帽,除了在军队中广受欢迎,甚至在世界流行服饰领域也拥有一席之地。于是,船形帽由于其简洁的设计和实用性,成为很多国家军队的必备军帽。
船形帽产生以后,很快在很多国家军队中流行起来。不过,由于历史文化的因素,这种军帽主要还是在欧美国家军队中使用,跨越亚欧两大洲的俄罗斯(苏联)军队也长期装备了船形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船形帽一直是美军的重要军帽样式,查看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绘画作品可以发现,当时的美国军人就有戴着“大号”船形帽的。当然,美军船形帽形象最深入人心的可能还是二战期间的。二战中美军的军帽主要有大檐帽、船形帽和贝雷帽,电影《兄弟连》中美军第101空中突击师的官兵戴船形帽的形象已经深入影迷的心,而艾森豪威尔那张头戴船形帽的标准肖像也有很高的“人气”。时至今日,船形帽仍然是美国军人穿着常服时的标准军帽。苏联(俄罗斯)军队对于船形帽也同样情有独钟。苏联红军1935年开始使用船形帽,苏联解体以后,作为苏军最大继承者的俄罗斯军队,在军服样式上曾一度沿袭苏联军队,船形帽自然也就继续在俄罗斯军队中被使用,而俄军漂亮女兵头戴船形帽的亮丽形象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二战中的德国军队也装备了船形帽,主要是作为野战便帽使用。据说二战期间德军坦克兵也不戴坦克帽,而是戴着船形帽战斗。除了这几个国家以外,还有很多国家的军队都装备过船形帽,甚至历来以衣着朴素着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在上世纪50年代赶了一回“时髦”,采用了一次船形军帽,但是由于传统审美观的影响,船形帽在我军官兵中却受到了强烈的抵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采用船形帽是在50年代实行军衔制期间。当时,船形帽主要是作为我军军士和士兵的夏季制式军帽。我军选择船形帽是因为当时多数国家军队都使用了这种军帽,而且这种制式军帽不但美观大方,而且方便作战,观测目标时不影响视线,戴钢盔时可以当内衬。让大家没有预料到的是,船形帽在我军推行以后,并没有受到战士们的好评,甚至受到了官兵的强烈抵制。由于上世纪50年代,我军刚刚与国民党军队和美国军队作过战,而当时美国兵和国民党兵都戴船形帽,因此战士们很不愿意“穿戴得像敌人”。同时,船形帽的标准戴法是歪戴,而这种戴帽子的方法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中国人对于船形帽的这种反感,不仅影响到战士的心情,甚至让群众也产生了反感,有的青年甚至因为部队戴船形帽而不愿意参军入伍。很多战士的家人也对这种“怪异”的军帽有意见,认为这种军帽影响了自己孩子的形象。1957年,《解放军报》还专门就船形帽的问题发表了文章,并受到了成百上千的读者的关注。有关部门最终注意到了船形帽给军队带来的不利影响,于是,1958年7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作出《关于修改服装制式的决议》,把陆空军士兵的船形帽改为解放帽,军官大檐帽则在节日、外交等场合佩戴肩章时戴用,平时也改为解放帽。船形帽就这样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服体系中退出了。不过,几十年后,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前不久,中国飞行表演队的飞行员戴船形帽的形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船形帽在告别中国军队半个多世纪后,似乎又回来了。但是很多人还是对这种军帽戴在解放军军人头上有不同的看法,船形帽要想真正成为人民解放军的制式军帽,让大多数人接受,或许还将面临不小的阻力。
江鲁昌:1955年,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时,士兵佩戴“国际帽”(也称船形帽)。当时,老百姓和部队同志对此帽有些难以接受,因为在电影里戴“国际帽”的大多是“女特务”之类的人物。当时驻岛部队积极宣传,向老百姓解释“国际帽”的由来。由于海风大,平潭驻岛部队的士兵戴“国际帽”时必须用左手压住帽子,否则帽子会被海风吹跑。“国际帽”戴没多久,就换回“圆顶帽”了。
㈦ 二战德军装甲兵不带专用坦克帽的做法为何没有流传下来
二战德军装甲兵不带专用坦克帽的做法没有流传下来原因,主要是这个帽子比较难看,其次就是这个坦克帽占用空间大,反而容易触碰到坦克里面的设备。
㈧ 为什么二战德国装甲兵不戴坦克帽,而现代德
德国坦克行驶平稳,所以不需要戴坦克帽。
那现代坦克更平稳,为何反而要戴?
答案在于速度。二战德军坦克最大时速不到50公里,越野速度更低。开炮时还要停下。这样乘员很少会磕磕碰碰,另外会碰头的地方也有皮垫保护。
另外,坦克的加速和刹车性能差,也是原因。性能差,加速和减速就不同现代坦克,瞬间完成(这样惯性很大),而是慢慢来,这样也就很少碰头了。
㈨ 二战德军没有配备坦克帽
德军采用的是软式坦克帽,原因很简单,大部分我们电影上看到的都是坦克兵在车外的情况,或者是车长在炮塔上的样子,所以只戴着便帽当然在所戴帽子要按照不同任务,不同情况来佩戴咯
㈩ 二战时候德国的坦克可靠性真的很差吗 刚才那个问题不小心按错了 囧
晕,刚才手打刚完提问就变了。二战时候德国坦克的交错排列的轮子好坏各半,缺点:机构复杂制造困难容易故障维修慢。优点:行走稳定提高射击精度,而且德国坦克兵不用带坦克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