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936年3月7日纳粹占领莱茵区
法国什么都没做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在德国重新实行义务兵役制几乎一年了。这一天他的军队派上了用场!他们跨过莱茵河,开进了被认为是非军事区的莱茵区。
为了使德军与其宿敌法军脱离接触,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规定,德国境内莱因河以东50公里为非军事区。如德军进入,法军有权采取军事行动,英国则有义务以武装力量支持法国。
莱因兰是德国的疆土,但德军却不能进入。:希特勒决定给军队顺顺气。 1936年3月2日,他瞒着众人,命令3个营的德军越过莱因河,向边境城市亚琛挺进。这是一次押宝,他为此有一道补充命令:如果法军作出反应,德军则即刻从原路撤回,结果,法国人没有做出军事反应。
这次冒险成功了,希特勒这才向全体国会议员宣布:德国士兵开过了莱因河!议员们凉呆了,当时法国有100个师却无奈于3个营的德军: 就凭着这一点黩武精神涌上了脑袋,他们狂热地向新的救世主欢呼起来。
② 二战前夕,德国部队是怎样轻而易举地开进莱茵非武装区的
楼上几位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占领莱因非军事区,德国最大的阻力是什么,是莱因的武装力量吗
对德军开进莱因非武装区阻力最大的就是政治上的,但当时英法这两个主要国家对德国都是执行绥靖政策的,对德国许多的行为都持纵容态度,即使是违反当初<凡尔赛和约>的,从德国吞并奥地利和占领苏台德都可以看出这点,而且有了这两件事,德军能在期限到达之前就大摇大摆的进入莱因非武装区也就很好理解了
③ 1936进军莱茵非军事区的影响
德国以及希特勒冒险进军莱茵非军事区,对后来的历史造成深刻的影响.
德国进军莱茵非军事区,英法不但不及时出兵阻击,而且反对采取任何制裁措施,英法两国的纵容,使得德国的冒险得以成功,希特勒的个人威望却达到了高峰。不论一个德国人多么不喜欢希特勒和他的匪徒式统治,他也不得不承认元首已经完成了共和国连试都不敢试的事情,德国国家的荣誉已经恢复了。特勒个人这种政治上的成功感,加强了他个人在国家决策中的作用,限制了他的将领们对其牵制作用,削弱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反希特勒势力。同时,兵进莱茵兰的行动,迎合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复仇争霸的叫嚣,使德国的军国主义分子欣喜若狂。掀起了德国复仇主义情绪,刺激了德国的侵略野心。德国军队凭借着国内这种狂热的支持,真正的重新武装起来了!
同时,德国兵进莱茵兰,构成了对法国的直接威胁,法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一落千丈,瓦解了英法的同盟体系,预示了法国末日的开始。
④ 莱茵河非军事区的意义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莱茵河左岸和一条宽50公里的右岸狭长地带为非军事区。 洛迦诺公约重申了这一规定。 莱茵区非军事化是上述两条约的主要内容,也是构成欧洲和平最重要的保证。 遵守这一规定能使德国无法进攻法国或莱茵河下游各国。 希特勒在1935年夏天同其亲信谈话时就曾提出莱茵区重新军事化的问题。 同年11月21日,他在会见法国驻德国大使庞赛时称,法国同苏联签订的条约与洛迦诺公约是不相容的。 如果法国参议院或众议院批准这一条约,他就派兵进驻莱茵区。 1936年2月27日,法国众议院以353票对164票通过了法苏互助条约。 希特勒遂于3月1日做出决定:派兵进驻莱茵兰非军事区。 希特勒的决定使将军们惊恐不安。 他们担心法国会出兵干涉。 但国防部长冯·勃洛姆堡还是根据希特勒的训示,向部队下达了占领莱茵兰的正式命令。 命令说,要采取“突然行动”,争取“兵不血刃占领莱茵兰”。 如法国竟为此而战,德军将采取“反措施”。 所谓“反措施”就是赶紧将德军从莱茵兰撤回来。 3月7日凌晨,德军3个营越过莱茵河桥迅速进入非军事区。 德国的高级将领们,特别是冯·勃洛姆堡,战战兢兢地等待着来自莱茵兰的消息。 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法国军队稍微采取些行动,这3个营的德军便会被打得落花流水。 当日上午10时,牛赖特召见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的大使,把德军进驻莱茵兰的消息通知他们,并宣布德国决定废除洛迦诺公约,还提出一项保持欧洲和平的新计划。 其中包括:德国分别与法国、比利时及东方邻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法德边界为非军事区;德国考虑重新加入国际联盟。 中午12时,希特勒在柏林克罗尔歌剧院向纳粹党徒发表演说,称“德国不再受洛迦诺公约的约束”,“从今天起重新确立了德国在莱茵兰非军事区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主权”。 纳粹党徒们兴奋异常,高呼“万岁”,手舞足蹈,经久不停。 法军参谋总长甘末林担心对进入莱茵兰的德军采取行动“可能招致无法预言的意外情况”,因此除了向马奇诺防线增派了部分部队加强防御之外,没有采取对德军有威胁的行动。 法国外长佛兰亭3月11日访问英国,寻求支持其在莱茵兰采取军事行动。 英国不愿冒引起战争的危险,并且相信德国提出的“和平建议”是真诚的。 因此,法、英对德军进驻莱茵兰没有做出反对的表示。
⑤ 为什么说1936年希特勒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是一项带有很大风险的行动
因为此时德国实力虽有增强,但希特勒羽毛未干,尚不足以同英法一战,正如希特勒后来所说的在进军莱茵以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也开进莱茵,我们就只好夹着尾巴撤退,因为我们手中可以利用的那点点军事力量,即使是用来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够的。英国历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写道:“阿道夫·希特勒不发一枪就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仗。”
⑥ 德国进军莱茵非军事区跟意大利进攻阿比西尼亚有什么关系
没关系啊,一个是试探西方大国对德国重新武装的反应,另一个就是为了重建罗马帝国的光荣,如果一定要说有关系的话就是两个法西斯强国的武装扩张
⑦ 莱茵河非军事区
是莱茵河以东50公里。
这个是一战后《凡尔赛和约》里的内容。《凡尔赛和约》是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与德国的和约,大体内容包括:军事上德国禁止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只能招募支援人员参军,只能保留10万人陆军,不准拥有空军,海军只保留部分轻型水面舰艇(希特勒上台时德国只有36艘轻型水面舰艇),不准拥有大吨位舰艇和潜艇,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德国不得驻军设防,就是所谓的莱因非军事区。政治上禁止德国与奥地利合并或组成任何形式的联盟集团。领土方面德国向法国归还在普法战争中取得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在此期间法国从此处无偿开采煤矿作为德国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补偿(两处都是法国重要的煤炭基地),15年期满后有萨尔地区公民投票决定归属(就是该地区是并入法国还是回归德国,1934年萨尔回归德国)德国放弃了大片领土,在此基础上波兰国家得以重建,德国所有海外殖民地由国联“委任统治”,事实上被英法日本等主要战胜国瓜分。经济上规定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但是没规定具体数目。后来协约国方面先后提出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德国宣布停止制服赔款。
⑧ 一战后,为何要让德国保证莱茵兰非军事化
莱茵兰是德国领土,与法国相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迫使德国向法国和比利时保证莱茵兰非军事化。凡尔赛和约第42、第43、第44条对此作了明确规定。1925年由德、法、英、意、比五国签订的《洛迦诺公约》对此再次作了重申。
莱茵兰非军事化使德法边界德国一侧出现了一片缓冲地带。假如德国要进攻法国,那么,战争首先要在德国领土上进行。法德相比,显然法国在战略上占据优势。倘若德国对其东邻,诸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小国挑起战争,由于法国和它们均订有互助条约,必将出兵干涉。而莱茵兰非军事区的存在,使法国很容易进入德国的工业中心鲁尔,对德国经济造成严重威胁。
反之,如果莱茵兰驻有德国军队,不仅法国本身的安全会受到直接威胁,而且对法国的东欧安全体系也将会带来致命打击。
因此,莱茵兰非军事化对制约德国,防止它对外扩张,从而保障法国、波兰和东欧国家的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⑨ 经济危机后为什么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欧美大国置之不理
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在支持
以后的慕尼黑阴谋也是因为绥靖政策导致的
而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首先,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
其次,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第三,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在英、法、美的绥靖政策纵容下,德、意、日三国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这就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迅速增长起来。
⑩ 莱茵兰的非军事化对德国的影响是什么
莱茵兰非军事化使德法边界德国一侧出现了一片缓冲地带。假如德国要进攻法国,那么,战争首先要在德国领土上进行。法德相比,显然法国在战略上占据优势。倘若德国对其东邻,诸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小国挑起战争,由于法国和它们均订有互助条约,必将出兵干涉。而莱茵兰非军事区的存在,使法国很容易进入德国的工业中心鲁尔,对德国经济造成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