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请介绍一下二战时苏联和德国的坦克大战
(和坦克大战关系不大,简单讲一下苏德坦克)
大部分人都有一个误区(包括我以前也是),认为德军装甲军从苏德战争初年就远胜苏军
其实,苏德战争刚打响时,苏军的坦克数量,装甲厚度,行驶速度,炮管口径,炮弹威力,基本都要远远胜于德军。但德军的素质要比苏军好,因为苏军不仅较德军而已缺乏训练,而且苏联刚经历过大清洗。纵观整个二战,德军的战斗力主要靠战术,技术。
苏德战争后期,德军的坦克实力才超过苏军,主要有虎式,豹式,象式等。但最强的虎式坦克月产量仅为20辆左右!而苏联的T34产量和产率超级大。并且,德军的装甲军的补给十分复杂,每种坦克的补给都不一样。战后,有西方军事家认为德军应该只造豹式。
Ⅱ 二战苏德战争 为什么前期苏联被德国打得那么惨
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采取纯熟惯用的闪击战术,向毫无任何战争准备的苏联发起了全面进攻。在这次闪击围歼战中,将苏联主力部队大批消灭,苏联成为二战初期最为惨痛的失败。苏联在此次战役惨痛损失的原因小编认为
1935年-1938年苏联进行了错误的大清诜运动,严重削弱了苏联红军的战斗力。造成二战初期缺少实战经验的指战员,面对德军的突然进攻,出现群龙无首,手足无措的局面
Ⅲ 二战苏联打败德国是靠卡啾唦和伏特加吗
喀秋莎的确是苏联战胜德国的一款重要的武器。它的射速块,精度不高,战时依靠其数量众多能快速覆盖战场,而且造价低制造简单能大量生产,但是要论战胜德国的根本原因还是人民的支持和广大官兵的浴血奋战,以及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Ⅳ 二战中的苏联为了破德军坦克阵,为何会用哈士奇来当武器
用哈士奇来当武器,也是一种战术。这也看得出来当时的战斗是多么的惨烈,连哈士奇这种蠢狗都能拿来当武器了,确实无计可施了。
为了能使哈士奇听话,苏联人对它们进行了专门的训练。比如让它们经常稳德军坦克汽油的味道,然后通过在模拟德军坦克下放食物让哈士奇去找食,就可以达到运输炸弹的效果。虽然想法是好的,但是哈士奇确实对得起二哈的称号,一上战场就被吓得乱跑不听指挥,于是这个方法最后还是没有实施。
Ⅳ 二战期间苏联和德国分别是怎样进攻
楼主的问题问得比较宽泛,楼主本意更加侧重于强调苏德两军的战术进攻战术而并非战略进攻战术,是指战区级的进攻方式,(即德军集团军群,集团军级别以及苏军方面军,集团军,突击集团军级别)处在该级别的进攻方式由预定战场态势以及相应的战术指导思想所决定。
对于德军,我认为其战区级别的战术以闪电战和防御支撑点为指导。
前者,众所周知是指在以高度摩托化的陆战装备条件下,以强大的空中力量先行夺取战场制空权并辅助本方地面作战单位。地面装甲部队首先快速穿插突破敌方防线,并以高速向纵深挺进(可参考库班会战),必要时辅助后续摩托化步兵进行迂回旨在形成对敌深远包围(可参考基辅战役或库尔斯克战役);后续大批步兵作战单位通过由装甲单位打开的防线缺口歼灭敌残余部队。以此达到整体战线的推进。后期也在丧失制空权后以炮火准备取而代之(参考西线的突出部战役或冬线的巴拉顿湖战役)
后者,是在德军在东线被迫转向战略防御时的权宜策略。由于前苏联极大的战略纵深(尚且不算波兰和所谓的“摩拉维亚保护国”等国为其提供的战略缓冲),恶劣的气候条件以及苏军在1941年冬季到来时依靠强大的后备部队不断发起的突击和反突击,以上种种使得德军遭受了惨重的战斗及非战斗减员;我以前参考过的资料显示,至1942年初,东线德军军力完全不能组成一条绵延数千里的传统防御体系,更因为希特勒坚决不允许部队进行带有撤退方式的战术反击,德军参谋便将德军化整为零,在多数要地构筑防御支撑点(类似于小型堡垒)各个支撑点之间相互呼应,借此达到以最少的兵力防守最多的土地的目的。当然受制于兵员质量与数量的江河日下以及苏军装备素
质的提升等等因素,德军在东线最终溃败。
至于苏军,我认为对于苏军战区战术影响最大的依然两点:德军的闪电战以及苏军的“大纵深作战条令”。
前者,在苏联卫国战争初期曾对苏军予以重创。可以说,在战争伊始,苏军没有任何一个方向的指挥员能够挽回战局的颓势--整支军队自上而下都没有适应新环境下的战争。然而德军也不曾预料苏联巨大的战争潜力。苏军在随后的四年中,在血的教训面前重新实践,德军成了苏军成长的最佳陪练,到战争的第三年,苏军多兵种合成的能力叹为观止,一个强大而恐怖的军队已经历炼出炉。
后者,与前者相结合,形成了苏军独有的进攻方式。
大纵深作战条令为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所指导,其与闪电战中强调的多兵种合成,以及快速突击,分进穿插有很高的相似性。然而苏军同时奉行大炮兵主义和空降兵战术的运用,致使苏军在合成运用时更为复杂,且有重复之处。个人认为这种低效的“马赛克”式合成战术,是苏军4年阵亡人数竟达到令人乍舌的两千五百万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苏军在后期的突击中,由于德国空军损失惨重且需要对付西面盟军的强大的空中力量,东线的制空权苏军得来全不费功夫。通常情况下先行派出侦察兵进行渗透侦察,捕俘摸哨以获取敌方阵地部署等,随后以强大的炮兵火力对敌阵地实行火力覆盖(参考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在进行完数个小时的炮火准备后,以大批坦克搭载步兵高速突破防线并达成战线推进。有时也会将空降兵投入战斗,但战果可忽略不计(参考维亚济马战役)。
总而言之,德国借鉴一战时的堑壕战发明了旨在快速突破防线的闪电战云云,苏联又参考德国的闪电战,较为成功地运用了大纵深作战条令的战法。二者皆为战术进攻的革新。
以上,希望楼主有所启发。
至于是用什么炮的问题,我认为只要能达成战役目的,抑或受于各种因素制约,苏德双方并无明确的规定。
Ⅵ 二战中苏联为什么对德军一直用人海战术
应该说这种说法是西方国家非常成功的宣传结果,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
但是,苏军实际上也是一只正规军队,而且那种人海战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已经是碰的头破血流,人再多在高强度的机枪火炮火力面前都只是一堆肉,根本就是给人家送人头去了。
首先一个,集中最大的力量打击敌人最薄弱的环节是一个世界通行的军事原则,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都是这么干的。在武器装备没有形成代差的情况下,在这个薄弱环节集中兵力就是集中最大力量的通常做法,无论是苏德英法美都是这样,各个国家军队在发动进攻之前通常都是要提到一个3:1的兵力对比,就是进攻兵力要达到防御兵力的3倍,进攻才有比较大的把握。
对于苏德战场的苏军来说,由于本身苏军的军事素质就要比德军差,这不光是由于大清洗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在1941年苏军是处于扩编之中,整个苏军中大量都是入伍才几个月的新兵,而德军这边普遍都是1-2年的老兵,而且这些老兵由于参加了波兰、法国等战役,作战经验丰富,同样经验丰富的还有德军的各级指挥员,而苏军这边普遍的军事素质较低,除了有一个比较先进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和少量性能先进的T-34、KV坦克以外,还有性能不错的火炮,所有的硬件、软件都要比德军差的远,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的3:1的兵力优势并不能保证突破德军的防御。
苏军在战争爆发时,军事素质和德军相比就不是一个档次。
不但是军事素质,扩编中的苏军普遍是不满员,也就是苏军一个师只有6000-8000人,而德军一个师都是按照编制齐装满员,也就是苏军的一个师不能够和德军的一个师相抗衡,德军一个步兵师一般是16000人,再加上加强的部队,每个师约有18000人。
Ⅶ 二战中,为何550万德国军队被苏联打败
【女神说军事第723期】1939年,以德,意,日为首的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性最大的全球性战争。战争涉及了61个国家,有19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
当时,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组成反法西斯同盟与德,意,日为首的法西斯国家进行对抗。从德国进攻波兰开始,波兰很快被德国击败,大批土地沦陷。两天后,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1941年,德国以事先拟定好的“巴巴罗萨”的计划,出动550万人,大批坦克大炮战舰从北中南三方以闪电般的速度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红军接连战败,丧尸失地。似乎被德国占领就在眼前。
这些因素很关键!然而,令德国没有想到的是,苏联凭借人力物力上的优势逐渐占据主动。美国提供钱武器,英国出矿出资源,再加上苏联的兵力,德军进攻接连受挫。可想而知,以一很难敌众。
再加上德国当时的战术是速战速决,也许对于地域比较小的国家是致命。但对于拥有辽阔国土面积的苏联来说,这只能算是打击。苏联很快制定好新的战略反抗,而德国的战略物资供应慢慢跟不上战争的需要。
苏联的恶劣天气,糟糕地形,美英两大国的援助,德国又面临着资源枯竭的惨状,再难支撑下去。终于,在1945年5月8日,德国举行了无条件投降仪式。至此,苏德两国之战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