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石油储量不足的德国,二战为何不进攻中东夺取石油
说起二战时候的历史,当时的德国实力确实非常强大,尤其是战争前期的时候,德国人凭借他们的闪电战术,一举征服了大片欧洲的土地,更是差一点就将整个欧洲都拿下来,连当时强大的苏联,面对德国人的时候,都被打的焦头烂额。
其实严格来说,德国人也并非没有打过中东石油的注意,只不过在北非战场上,他们最终还是败给了英国人。如果当时他们真能占领埃及的话,那么巴基斯坦的英国人肯定会选择撤退,当时候伊朗的石油资源自然可以通过海运以及陆运迅速运到德国人手中。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历史或许就要改写了,说不定就是德、美、俄三足鼎立的局面了。
Ⅱ 二战时候德国进攻苏联,北路圣彼得堡,中路莫斯科,南路苏联粮仓乌克兰以及巴库的油田
1)从根本战略上:苏联太大,战线太长,德国根本动员不出足够的力量,因此根本不可能去进攻所有的战略要点。在希特勒心中,圣彼得堡相对于其他目标是小目标,连北方集团军群的坦克部队到时候都要抽调去莫斯科归中央集团军指挥,怎么可能有力量去进攻边远的摩尔曼斯克呢?
2)从地里环境上:如果要进攻摩尔曼斯克,需要动用德国的挪威集团军和芬兰军队,挪威地域狭长,对面又是贼心不死的英国,德国海军又没有制海权,瑞典中立,德国根本不可能配给挪威集团军一个强大的军队去进攻摩尔曼斯克。至于芬兰军队,刚从苏芬战争缓过来,能在卡列利阿地峡从北面威胁列宁格勒就不错,就别指望它还能进攻摩尔曼斯克了。
3)从摩尔曼斯克的战略价值上看:摩尔曼斯克是苏联接受外援的起点港口,运到摩尔曼斯克的物质还是要经列宁格勒运送到各地。如果打下列宁格勒,掐断运输通道,那打不打摩尔曼斯克就没有必要了。
4)从列宁格勒战役和苏德战争的战局上看:打下列宁格勒是主要目标,但最主要的目标是要在苏联反应过来以前快速占领莫斯科。因此列宁格勒战役应该速战速决,集中优势兵力沿波罗的海直捣列宁格勒,芬兰军队从北面牵制夹击,在列宁格勒外围迅速形成包围圈占领列宁格勒,然后抽调军队压向莫斯科。至于几百公里以外的摩尔曼斯克,等拿下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之后自然不攻自破。
Ⅲ 德国在二战中使用的石油从哪来的
石油来源主要是罗马尼亚和苏联。之后主要是罗马尼亚普利耶什帝油田。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Ⅳ 二战期间, 苏德双方围绕石油资源出现了什么战役这场战役的结果有何意义
斯大林格勒战役
意义:改变苏德战场的形式鼓舞了正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世界各国人民,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
Ⅳ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夺取巴库油田的意义(对当时或现今的意义)
德军二战以来最终的原因就是缺少燃料,没有油坦克飞机都不能作战。都说德军坦克用汽油机不明智实际上德军当时没有足够的柴油用于坦克,而是给了潜艇。坦克飞机的燃油通过煤炭液化提炼的。夺取可油田意味着德军有了最后的石油保障。
Ⅵ 二战中德国哪来这么多士兵占领土地
在开战前夕,德国拥有人口大约6000到7000万人。之所以不确切,是因为我不知道该不该把其他国家但是属于德意志民族的人口加进去。按照鄙人的估计,当时德国可以征发的男子大约在1500万人左右,年龄阶段在18岁到55岁之间。当然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调用。后来在征兵环境极度恶化的情况下,德国的征兵年龄甚至放宽到17岁到65岁之间。到了灭亡前一刻,就连12,13岁的小男孩和70岁的老人都被强征去组成国民卫队。战争的惨烈可见一斑。而至于苏联。苏联当时的人口在1.5到1.8亿之间。之所以浮动,也是因为我不知道是否应该把苏联刚吞并的波罗地海三过和一部分波兰的人口加进去。因为他们并不可靠,在战场上恐怕只会大规模的倒戈。而苏联是一个民族矛盾深刻的国家,少数民族占了人口大约一般左右。就看纯粹的俄罗斯族人人口恐怕也不会比德意志人人多少。根据资料显示,苏联当时可以供给征兵的俄罗斯族男子大约在1600万左右,并不对德国占据多少优势。而全国的可以征发男子大约在3500万人。而德国吞并了大半个欧洲后,可以作为劳动了的人口则陡然增加了一倍以上,虽然这些人口并不适合作为士兵被派上残酷的东线,但是作为后方的劳动力还是可以的。更何况苏联在战争的开始阶段国土大规模沦陷,虽然绝对值并不多,但是人口却占据了总人口的40%,这就说明了这部分的劳动力并不能被苏联人利用。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国的一线部队大约投入300万人。有的资料最多可以达到550万人,我觉得这个应该是德国全国的总兵力,投入苏联的不会超过300万人。首先德国人口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压力,如果按照这样550万人的说法,那德国几乎动员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苏联了(我指的人口全部是可以征发的健康男性)德国需要在法国维持一支非常庞大的占领军,到了44年这支军队几乎达到了200万人,虽然素质很差,但是力量仍然不容轻视。另外为了维持在北欧的统治特别是维持瑞典的铁矿石,在北欧德国维持了一支大约40万人的精锐部队,来提防英国和美国的登陆。另外在巴尔干,对付越来越“猖獗”的游击队和保护罗马尼亚的油田,德国人又保持了大约50万人的军队,其中在4年内大约有10万左右的士兵在清剿游击队中阵亡。还有在中东欧,德国还是要维持占领军,那又将耗费大量兵力。本土也是需要有人保护特别是空军和防空军的。另外海军和空军的数量不详细。照此列出,那么德国在开战之初至少需要有700万到800万的军队,动员其人口的一半,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另外根据资料,德国在战胜法国之后全国兵力大约400万人,我想扩军不可能在一年之内就扩充一倍以上,那必然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下降,预备役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训练出如此多的士兵。所以我更倾向于550万是全国的兵力总和,而扣除占领军和国内驻军,大约可以派出300万人到苏联战场,另外再加上匈,罗,意的仆从国的军队,大约在350万人这样的规模还是可以维持的。而至于苏联,其数字的确定的确是一个头大的问题。原因是这样的。苏联在战争初期可能有360个左右的师,但是关键问题是苏联拥有大量不满员的师,就是保留军队的骨干,普通兵员由战争时期的预备役人员来填充。而且这些部队的训练和装备也是比较差的。所以问题就出现了,你无法有确切的数字来确定苏联到底有多少满员的师和半满员的师,甚至预备役师。还有苏联有大量的例如要塞守备军或者国内秘密警察部队等等半军事化或者不隶属国防部的武装人员,我也不知道该不该算进去。不过我还是倾向于军队的规模在于500万人左右。这是一个我个人认为比较合理的数字。大约占苏联可以动员人口的15%强(当然包括少数民族和新并进地区)。而且这个数字也于苏联刚开始战争的损失吻合的上。不过顺便要提及的一点就是,苏联的一个师只有6000到8000人左右,最多也不会超过1万人,而德国的一个满员师通常在1.4到1.8万。
Ⅶ 二战期间,德军为什么没能占领格罗兹尼西北的油田
你自己看看地图。那里都是车臣了,属于北高加索了。如果德军占领了那里,就说明德军打赢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渡过了伏尔加河,冲到了北高加索了。为什么没占领?因为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失败了呗。
Ⅷ 德国在二战中使用的石油从哪儿来
1、二战爆发前,全球石油产量90%控制在英美手中,不仅仅是有资源,其他战略资源和全球水道基本掌握在英美手中,另外世界金融中心,也在英美手中。因此欧洲本土,只有两个国家拥有石油,第一就是罗马尼亚,第二就是苏联。德国二战发动战争前的石油,许多是从罗马尼亚和苏联采购储备的。
2、德国入侵波兰后,英美开始了全球经济封锁、金融封锁和资源封锁,所以德国就面临一个非常非常被动的局面,也就是如果战争长期化,德国的资源无法支撑战争。
战争中,遭受世界金融中心封锁国家的货币是无法有效使用的,另外罗马尼亚油田在苏联军力势力范围内,因此德国无法拥有足够的黄金储备购买苏联石油的,苏联也不会白给。
所以德国不列颠空中战役失败,预示战争陷入了长期化,资源匮乏,以及英国与苏联的互动,以及美国参战迹象明显和苏联军力对于罗马尼亚油田的威胁,最终迫使德国被迫东扩苏联,抢夺石油资源,陷入多线作战的窘地。
3、另外德国在战争以前就知道,德国石油是一个是其命脉,因此德国大力发展合成燃油工业,用煤炭通过技术合成石油,当然这种做法肯定成本大,但是也是没有办法。战争爆发期间,德国燃油很大一部分都是靠着合成燃油了,但是面对英美强大的战略空中力量的对于工业能力,能源生产打击,德国最终能源一步一步走向枯竭,德国能源匮乏,导致军队作战和训练受到了大幅度的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