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柏林华人如何离婚

德国柏林华人如何离婚

发布时间:2022-07-27 04:36:25

⑴ 《国际私法》案例分析

本案中贝佛莱夫人的离婚、再婚无效。
国际私法中有“公共秩序保留”一说。公共秩序保留,又称为公共政策,系指一国国家和社会的重大利益,或法律和道德的基本原则。根据各国普遍的实践和许多国际私法公约的规定,在一国依内国冲突规范的指定应对某一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适用外国法时,如其适用将于自己的公共秩序相抵触,便可排除该外国法的适用。

⑵ 1939年德国柏林一条大街上的神秘夜总会如何变成纳粹的情报基地的

1939年,在德国柏林的一条大街上有一家神秘的夜总会。其实,这不是一家普通夜总会,它是德国情报头头海德里希设下的一个温柔陷阱。

海德里希通过威逼利诱,强占了这家夜总会,把它改造成纳粹的情报基地。

经过彻底的“整修”和“装饰”,夜总会所有的卧室、客厅、走廊都偷偷装上了窃听器,通过一条电线与地下室的录音器连接起来。

随后,海德里希派人找遍柏林所有的夜总会和色情场所,挑选出了20名美女,送到一所秘密学校进行专门培训,让她们学习外语、政治、经济等知识和徒手格斗、射击、破译密码等本领,还训练她们如何从对方口中套取秘密。此后,这20名美貌女子先后登场,凭借她们的迷人美貌和高雅素质,引得“特殊顾客”蜂拥而至。纳粹由此获得了很多极有价值的情报。

⑶ 徐志摩有多少着名的情人,请列举他们恋情的故事。

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1、张幼仪,1900年出生在江苏省宝山县,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为当时知名医生。张幼仪排行兄弟姐妹第八,曾就读于苏州师范学校、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幼师教育专业。1915年嫁给徐志摩,1918年生长子徐积锴(阿欢),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与徐志摩签字离婚,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遂归国,1926年开展她上海的事业,在东吴大学教德文、接办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经营云裳服装公司。

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着着“摩”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由于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在英国伦敦、沙士顿,以及后来在德国柏林的那一段生活,徐志摩对待张幼仪并不友好,甚至有些残酷。两人在沙士顿住下后,不久张幼仪就怀孕了。此时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因,无暇顾及张幼仪,一听便说:“把孩子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

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终于从小脚的阴影里走出,成为一个“穿西服”的,令人瞩目的新女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起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着作。

这些,在张幼仪女士的侄孙女张邦梅小姐,于一九九六年九月在美国出版的英文着作《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Bound Feet and Western Dress)里,都有详细的记述。

然而,应该说,徐志摩与张幼仪的这种结果,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旧礼教塑成的。诗人有着他在人性上的缺点,但对张幼仪的残酷“无情”也并非是绝对的。这是一首徐志摩送给张幼仪女士的诗(作于1922年3月徐和张在德国柏林离婚之后,与《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同时发表在1922年11月8日的《新浙江-新朋友》),相信看了之后网友们也会同我一样对诗人的“无情”有另一个层面的了解。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名门望族之女,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但受西方教育和现代思潮影响的徐志摩对于象张幼仪这样的一个传统女性却很难认同,自她嫁入徐家,从没有正眼看过她。

徐志摩对她的漠视,源于对封建礼教的厌恶,张幼仪深受旧式中国礼教的束缚,个性沉默坚毅,举止端庄,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打理财务都甚为得力。但是这些优点,在张扬独立自我的诗人眼里就是没有见识,呆板乏味。

在男权社会,女人仅仅是一个点缀,一个装饰。那些游走在繁华奢靡,朦胧暧昧的气息所弥漫的社交场合,艳帜高扬,风情万种的女子,才能给予他们更为美好的幻想空间。张幼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秀外慧中,她追求的无非是朝朝暮暮的现实生活,江山有信,良人有靠,踏踏实实的和一个男人好好过日子。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不会有春花秋月的浪漫,不会有眼花缭乱的生活,也不会有你侬我侬的爱情。她不似林徽因高雅不俗,灵气逼人,也不像陆小曼璀璨艳丽,令人无法自拔。她就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平凡的让人心酸。

在徐志摩遇到的几个女人里,最爱他的大概就是张幼仪。她的自立自强赢得了徐志摩的尊重,却始终无法得到他的爱。可见爱不存在公平。所幸张幼仪晚年终于找到爱情的栖息地,经历了爱与恨的艰辛,这个平凡的女人总算划上了一个差强人意的句号。
2、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两位才情横溢的青年热烈地相恋了,林徽因深爱着徐志摩,但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的影子在她心中总是拂不去,经过痛苦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之后林徽因经过一番理性的考虑,同意了父亲为她定的一桩婚事,嫁给着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游学欧美主攻建筑设计。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3、至于陆小曼和徐志摩相识的场合,大致的提法是在舞会上。他们两个,一个是窈窕淑女,情意绵绵;一个是江南才子,风度翩翩;一个是朵含露玫瑰,一个是抒情的新诗,干柴碰上烈火,怎么会不迸发出爱情的火花?从此,徐志摩成了王家的常客。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小曼想去玩时,他就说:“我没空,叫志摩陪你玩吧。”当徐志摩来邀请他们夫妇出去的时候,他就说:“我今天很忙,叫小曼去陪你玩吧。”王赓根本就不会想到这样处理会产生婚姻危机。就这样,徐志摩与陆小曼在王赓首肯的大好形势下一起玩耍。他们游长城,逛天桥,到来今雨轩喝茶,去西山上看红叶,忙得不亦乐乎!小曼喜欢打牌,志摩就陪她打牌;小曼喜欢听戏,志摩就陪她听戏;小曼喜欢画画,志摩就给她介绍北京画画的名家。这样你陪我,我陪你,郎才女貌,心理断层,难免产生情感。那么,陆小曼与徐志摩相恋又是在什么时候呢?徐志摩这样描述当初他为陆小曼而受到心灵震动的事:“今晚在真光我问你记否去年第一次在剧院觉得你发鬈擦着我的脸(我在海拉尔寄回一首诗来纪念那初度尖锐的官感,在我是不可忘的)。”徐志摩是个大诗人,在与陆小曼恋爱的过程中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句。如《花的快乐处》《春的投生》《一块晦色的路碑》《翡冷翠的一夜》等等。这个时候,陆小曼几乎成了徐志摩的诗源。徐志摩说:“我的诗魂的滋养全得靠你,你得抱着我的诗魂像母亲抱孩子似的,他冷了你得给他穿,他饿了你得喂他食———有你的爱他就不愁饿不怕冻,有你的爱他就有命!”小曼爱好文艺,对志摩这样一位才情横溢的诗人自然十分敬仰,因此常向他请教一些文艺上的事。两人意趣相投,共同语言渐多,谈话内容也丰富起来,渐渐产生情愫。王赓调任哈尔滨警察局长后,志摩与小曼接触机会更多了,使他们感情越陷越深。陆小曼原来沉静的心中掀起了波澜,丈夫虽然也受过高等教育,但总体来说还是一个武夫,不懂女人心理,不会讨其所好。亲切的志摩为她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一个能写浪漫爱情诗篇的诗人,一个风度翩翩的风流才子,更不容易的是他能读懂小曼内心痛苦而深沉的世界。小曼震惊了,她想:“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伴侣。可是,我们相识在不该相识的时候。”她陷入无限的伤感。

⑷ 第一次与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德国(柏林)人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望穿秋水的盼着团圆

⑸ 问个问题 东德人逃到西柏林后怎么离开去西柏林到西德

西柏林和西德之间有正常的交通线路。

西柏林同联邦德国之间,除通过三条铁路、两条公路和一条水路联系之外,还有三条“空中走廊”(被规定的空中联系通道,各宽32公里)与联邦德国的汉堡、汉诺威和法兰克福相通,保持着“特别联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西柏林通道,这些通道都在民主德国的主权管辖范围内。

⑹ 怎么样在柏林找人

如果是找中国人就找大使馆或华人协会
找外国人就找电视台或登报,还有就是求助警察

⑺ 如何看待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关系

一、 都是包办婚姻惹的祸

我们知道徐志摩是有名的富家少爷,家境殷实;张幼仪也是家世显赫,张家在江苏地区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按理说二人应该算是门当户对,但结果恰恰就是因为家庭,才让二人的婚姻生活如此悲哀。当时的传统世家定亲事都是这样:双方门当户对,父母相互同意,便一拍即合,做儿女的不必相见,只有服从。

张幼仪的家成为了上海的一处社交场所,政界、学界、商界人物常常是这里的座上宾客。徐志摩对她的态度也发生了质的转变,在上海时便让她帮忙订做衬衫、外套,在自己母亲去世时,让张幼仪以干女儿身份与他和陆小曼夫妇站在一起致哀。


四、那我大概爱他吧

张幼仪后来与一个叫苏记之的医生结了婚,相敬如宾地过着平静的生活。她的侄孙女曾问她,你爱不爱徐志摩。她说,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⑻ 2015德国柏林华侨家庭妇女生活怎么样

“为了生活,我们四处漂泊……”几百年来,海外华人发展的历史也是华人妇女的奋斗史,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为着一个梦想,在异国的土地上,她们以超乎寻常的顽强寻找自己的天空。
中国人不仅会开餐馆

据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统计,在德的华人华侨只有8万人左右,数量并不多,和在其它国家一样,这里的华人华侨也主要从事餐饮业。据中国驻德大使馆领事部主任汤文娟介绍,全德有6000多家中餐馆,中国人从事餐饮业的比例曾经高达90%。
可是,10年前张昆芳来德国时,却带着一个不服气的问题:难道除了开餐馆中国人就不会干别的吗?当时,张昆芳已经是中国国内一家大型国企的总经理,副局级。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学外贸的张昆芳在50岁的时候来到德国创建自己的公司。

尽管出国前已有心理准备,张昆芳还是难以面对巨大的落差。

“柏林的冬天,那么大的雪,多冷啊!早上4点,我跑到柏林的食品批发市场,一个摊一个摊地问:你要中国的香菇吗?人家说,我们不要中国的,要芬兰的。我就说,中国的货比芬兰的便宜,比芬兰的好吃,要不你尝尝?在批发市场卖香菇,我居然还穿着时髦的羊毛大衣……”

10年后的今天,张昆芳已经是高级国际商务师、德国鸿万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她以北京人特有的幽默调侃着当年的艰辛窘迫,眼里却分明有泪光闪动。

为了帮助其它和当年自己一样的姐妹尽快适应德国的生活,找到自己的位置,张昆芳发起创立了柏林中国妇女联谊会。联谊会定期开展活动,规模不大,却有声有色,在华人华侨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融入德国不容易

事实上,和张昆芳一样不甘于现状的华人华侨越来越多,中国驻德大使馆领事部主任汤文娟介绍说,现在华人华侨经营中餐馆的比例下降到了70%。新一代的华人华侨学历高、素质高,他们开始步入商贸、旅游、医疗、行政、法律等领域,职业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然而,由于历史、文化、政策等原因,中国人要融入德国社会仍然十分艰难。

联邦德国联邦议会科研员、德国官方公认中德翻译、德国外交政策研究会成员、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来自杭州的女博士孟虹有一大堆头衔,因此常被认为是中国人在德成功的例证。

黄雨欣大学毕业后,跟随搞科研的丈夫来到德国,丈夫事业的成功使她免于奋斗的艰辛,却不足以抵消身在异国的孤独和痛苦,因为语言不通,她曾经被人误认为小偷。妇女联谊会成立后,雨欣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她积极投身于联谊会的工作,组织帮助中国国内贫困儿童的公益活动,她目前的职业是华文媒体的专栏编辑、记者。

天津的刘领娣是经人介绍认识现在的德国丈夫的,两人都有过不幸的婚姻,虽然语言不通却一见钟情。领娣认为这是上天的安排,很珍惜这段姻缘。到德国一年了,领娣最大的难题是语言,出门要人领,谈恋爱还要由女儿做翻译,赶紧学好德语--对领娣来说,没什么事比这更重要了。

“希望下一代过得比我们好”

异国的灯光下,采访即将结束,最后一个问题是:“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想加入德国国籍吗?”

⑼ 柏林墙事件是怎么一回事

柏林墙(德语:Berliner Mauer),东德称此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柏林墙约155公里长,约3至4米高。于1961年开始建造,一开始以铁丝网为材料,后才被换成更为坚固耐久的砖墙。

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被分割为东柏林与西柏林,东德为了隔绝东德人民与西德的接触与投敌,于是沿着边界在己方的领土上建立围墙,将西柏林整个包围起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89年11月9日,屹立了28年柏林墙倒塌,两德重归统一。

1945年同盟国占领德国二次大战以后,德国和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区。1949年,苏联占领区包括东柏林在内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或民主德国),首都定在东柏林,而美英法占领区则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首都设在波昂一直到两德统一为止。美英法苏的占领协定保证西德和西柏林之间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西德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规定是西德的领土,由于西柏林的领土完全在东德境内,苏联为迫使西德放弃西柏林,强迫西柏林断水断粮,此举让西方国家团结一致,每日有多班飞机把物资由西德运到西柏林,1949年4月更成立北约,而苏联于1949年5月解除封锁。然而,美英法三国认为规定和现状相抵触而推迟实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领土,直至冷战结束、两德统一。

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区之间自由活动的,但随着冷战紧张气氛的提升,为了防止东德人逃到西德,造成东德严重缺少工人,1952年东西柏林的边界开始关闭。1949年到1961年大约有250万东德人冒着被东德边防射杀的危险逃入西柏林。

柏林墙在1961年8月13日开始建造,一开始只是铁丝网,后来被大量换成真正的围墙。东德称此围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但多数西方国家认为建围墙的真正目的是禁止东德人逃入西柏林。

在该墙建立后,有人采用跳楼、挖地道、游泳等方式翻越柏林墙,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

1962年8月17日,18岁的东德人彼得·费查(Peter Fechter)试图攀越围墙,被东德士兵开枪射杀。当时,有西方记者在场,东西两边的人民都看到他中枪,但没有人施予援手,事件在冷战时期哄动一时。他成为第一个因试图攀墙而被射杀的人。

1987年6月12日,美国总统里根在勃兰登堡门发表着名的 "Tear Down This Wall!" 演说,建议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拆掉柏林墙。

1989年11月9日,新东德政府开始计划放松对东德人民的旅游限制,但由于当时东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对上级命令的误解,错误地宣布柏林墙即将开放,导致数以万计的市民走上街头,拆毁围墙,整个德国陷入极度兴奋状态。此事件也称为“柏林墙倒塌”,虽然围墙不是自己结构倒塌,而是被人为拆除。当时的柏林人爬上柏林墙,并且在上面涂鸦,拆下建材当成纪念品。11个月后,两德终于统一,成为“柏林墙倒塌”后的最高潮。

柏林围墙的倒塌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东西方冷战终结和东西德统一的标志。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和柏林完成统一。东西柏林的道路、铁道及桥梁在围墙倒塌后迅速接连在一起。两德统一后,虽然柏林墙不再存在,但仍有其他无数障碍存在,西德的资本主义席卷东德企业,导致数百万的东德人失业。东德人认为西德人贪得无厌,西德人觉得东德人好吃懒做,此一现象并反映在德东与德西地区之间的社会及经济现象,而此事亦导致共产政党成员于90全年纷纷移居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地。

今天,在柏林仍保留有一小段围墙的遗迹以作为纪念和历史见证,不断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柏林墙的查哨站,原是东西柏林的通道,现在旁边建了一座围墙博物馆。

⑽ 低调的柏林影后,高调的人生态度,咏梅的一生为何这么酷

一阵《小欢喜》风,成功把饰演刘静的咏梅刮到大众眼前。

爱摇滚的她在早期极其热爱去看摇滚现场,追着追着,她就和当时黑豹乐队的主唱栾树结成一对,婚后生活和谐至极。

懂得收敛懂得绽放,她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人生态度,配得上一个“酷”字。

如今的咏梅,演技越发精湛和纯粹,在《小欢喜》中虽不是主角,在不多的台词和镜头中,让人忍不住为她喝彩,这样的她,很酷。

阅读全文

与德国柏林华人如何离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9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2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8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6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9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