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国威乐(Wilo)水泵有多少个生产工厂
德国威乐水泵目前拥有五个生产厂(分布在德国和法国等国家)和二十七个水泵销售子公司(分布在西欧等三十二个国家)。公司发展至今,已形成年产水泵500多万台(套)的以自动化生产为主的规模,居全球暖通空调用泵行业首位。一百多年来,公司致力于房屋建筑用水泵及其调速控制设备的研制和生产。
‘贰’ 为什么德国会成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呢
说到德国经济崛起,可以从二战以后讲起,主要指西德,跟苏联控制的东德没多大关系,而二战结束后的德国是很惨的,没有政府,没有首都,没有军事,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甚至提出,将剩余纳粹迁到北非去生活,战胜国拆除德国境内1500多家工厂,使德国降到1930年时的水平,和军事相关的工业全被禁止,目的就一个,达到“强大欧洲,虚弱德国”的目的。
德国在难民问题上太理想主义
‘叁’ 二战时期德国人在全世界建造了多少座煤制汽油工厂
二战期间,到1943年时德国已建成17个工厂,德国煤制油产量达到500万吨。当时,德国采用的就是间接液化技术。煤制油工厂主要集中在煤炭资源丰富的鲁尔区。
19世纪20年代,德国人选用了与铁离子相关的物质做催化。它可以产出柴油和石蜡,但也有不少缺点,如寿命不长(30天到40天左右,导致铁催化剂的消耗量会很大),一旦碰到硫,或被氧化、积碳,它都会失去作用。
于是,技术人员又找到了钴催化剂。早期的钴催化剂只是一些钴氧化物、钴-锌氧化物等,经过反复试验研究者们也发现,若把氧化钴放在二氧化硅上并且增加一些催化剂的活性(即与氧化镁等混合),催化剂的作用会更妙;而且,钴的水处理设施简单,其寿命也更长(能使用一年或以上)。此后,“费托技术”就长期使用钴做催化处理。
‘肆’ 二战德国坦克工厂和苏联哪个多,分别为多少,记住是坦克工厂,即各公司下拥有的坦克工厂加起来数量,不是
苏联:185基洛夫工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183乌拉尔斯基坦克厂、112厂、174厂等等(苏联很多坦克工厂用的数字编号)
德国:保时捷(波舍尔)、奔驰、宝马、亨舍尔、斯柯达(这个好像是捷克的?)
不过德国佬的产量一直是个渣。唯一产量+性能兼顾的就是Hetzer追猎者了,顶着盟军轰炸1年不到还出了2000多辆。不过这是1944年的事了
‘伍’ 奥迪在德国有多少个汽车生产基地
奥迪在德国有两个生产工厂,分别是Ingolstadt(巴伐利亚州英戈施塔特)
和Neckarsulm(内卡苏姆)。
Ingolstadt是奥迪的总部,并且是奥迪最大的工厂,有31337名员工。主要生产A3,
A3
Sportback,
Audi
S4,
Audi
A4
and
Audi
A4旅行车。奥迪TT的主要车身及部件也在次生产。
Neckarsulm是共有13633名员工。
主要生产A6,A6旅行车及A8。同时,专门为奥迪A8和Lamborghini
Gallardo开发空间框架的设计中心也在此地。
‘陆’ 二战德国工业的问题。
1943年10月,陆军总部东线外军处处长格伦制了一张东线兵力对比表。他估计,德国驻在苏联的兵力为二百五十万,苏军的兵力为五百五十万;德国防守的部队
为一百七十七个师,苏联进攻的部队相当于八百六十个师或旅一级的部队。苏军坦克与火炮的数量至少以三与一之比超过防御一方。格伦的这些数字尽管是以不
完全的情报资料为依据估算出来的,但是即使人们对双方兵力对比有了一个比较真实的了解,它的不足之处是低估了苏军的兵力,而且没有在数量上反映出双方
兵力悬殊的情况。1941年6月,德国陆军有一百五十三个师进入苏联。那时德国在东线的兵力将近三百二十万人。
到1943年11月,整个兵力(其中包括驻芬兰的第20集团军)已下降到二百八十五万人,尽管德国陆军师的数量上升到了一百九十五个左右。除了基地部队和第20集
团军的十七万六千人以外,德国各种类型的地面部队与集团军群加起来的总数只有二百零二万六千人。仍受德国控制的那些朋友(毫无疑问不包括芬兰)的残存兵
力仅有十三万六千人。除此之外。还有五万二千名有点不太可靠的外国部队。在西欧(不包括德国本土在内)德国只部署八十四个师,但在1943年秋季,德国在该
地的总兵力却不少于二百四十四万,而部署在苏联的德国总兵力有二百八十万。
根据当时公布的估计数宇,1943年初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了二十万人。除此之外,从1942年11月到1943年10月这十二个月中德军在东线其他战役的损失
达到了一百六十八万六千人,其中只有一百二十六万人的名额得到了补充。在总的伤亡人数中,亡二十四万人、伤九十九万三千人、失踪十万零六千人、病四十
四万七千人。那年德国陆军在苏联的伤亡总数中有九十多万人完全丧失了战斗力。虽然1943年德国三军的总兵力达到九百多万人,但是很难找到补充人员,因此,
兵役法中关于免除家庭幼子或独生子服兵役的规定不得不暂停执行。有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退伍军人已年过半百,也成了征召的对象。
1943年1月13日,当斯大林格勒战役显然不可挽救时,才下达一项指令,要求德国转入总体战。
当时驻苏的德军中已有二十多万自愿担任辅助性任务的苏联老俘虏兵。德国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让妇女参加到工业生产的行列中去。当米尔契向元首建议时,他当
即遭到了拒绝,理由是:在劳动生产方面,瘦弱的德国妇女无法与粗壮的苏联妇女相比拟。
1939年7月德国的产业工人数不到一千零五十万,其中二百八十二万是妇女。在1943年底已下降到七百七十五万人左右。
1941年6月到1943年6月,德国在东线损失的坦克总数达到了八千一百零五辆。10月份,在二千三百辆坦克中只有三分之一稍多一点的坦克适合于作战。
1943年年底,P51野马式远程战斗机已能随心所欲地在德国领空横冲直撞。德国驻苏联的空军仍能继续保持局部的空中优势,但是苏联空军的轰炸机已开始空袭德
国在东线的占领区。缺乏燃料使德国空军飞行训练时间大大缩短,随之损失与日俱增。7月份,德国飞行员损失一千七百多人。9月份,被击毁的德国飞机达一千
六百架,其中百分之六十是被英、美军击毁的。整个1943年,德国制造了二万五千架各种类型的军用飞机,有一万七千四百架被击毁,其中一万零六百架是战斗
机。10月以后,德国空军许多野战师被解散并入了陆军,高炮与伞兵部队仍留在空军。11月1日,德国空军军官人数为十一万九千人,士兵人数为一百九十七万人
,各种辅助人员为四十三万人,文职人员为四十七万五千人,加起来总数将近三百万人。
据苏联资料记载,1943年年底,苏联本土的陆军与空军为六百五十万人,大约相当五百三十个步兵师、一百四十个坦克旅的部队。据说,炮兵战斗序列中的火炮
与迫击炮为九万门,炮兵师为八十个,独立炮兵旅为七十三个。坦克与自行火炮为五千六百辆(门)。苏联空军的军用飞机为八千八百架。以上苏军方面的数字只
包括对德国与芬兰军队作战的方面军的兵力和最高统帅部野战预备队的兵力,而不包括远东和内地各军区的兵力。到1943年11月20日,苏军共有五百多万人当了
德军的战俘。 苏联的数字是否准确地反映了苏军当时的实力,这是无法奉告的。
苏联六百万地面部队这个数字尽管看来是低了,却可能是个精确的数字,因为通过简单计算可以看出,即使一个师的兵力减少到八千人,至少也需要四百二十万
人来保持那五百三十个步兵师。除这些步兵师外,还有非常强大的坦克与炮兵部队、铁路与公路运输部队以及后方勤务部队也需要配备人员。正如苏德战场上的
二百八十万德军只是德同国防军的一部分一样,苏军的六百五十万这个数字,毫无疑问,也只是苏联陆军与空军在同一战场总数的一部分。据朱可夫透露,1944
年,苏联所有的军事院校每年培养的军官总数达五十万,其中二十万是储备的军官。
1941年苏联只生产了六千辆坦克,1942年便提高到二万四千七百辆。在1943年期间大部分轻型坦克停产了,而代之以生产的是T34中型坦克。1943年的产量按类别
区分,有三千五百辆轻型坦克、四千门中型自行火炮、一万四千辆中型T34坦克、二千五百辆重型KV1型、KV2型、KV85型坦克。1944年坦克总产量又从二万四千辆
提高到二万九千辆。1943年,军用飞机的总产量达三万架,不过有许多飞机是老旧的双翼机。1944年的飞机产量提高到了三万二千二百架。1943年除生产了二万
三千门坦克炮与三千七百门高炮外,还生产了四万五千门野炮与反坦克炮。1944年野炮与反坦克炮的产量又提高到五万六千门。
1943年以前,苏联军火工业生产的火炮、坦克与飞机比德国多得多。苏联火炮与坦克的质量同德国差不多,但有时比它高。可是,从1943年起,德国的军火生产
开始迅速超过苏联。1942年百分之九十的军工生产部门仍然执行一班制。
1941年德国飞机工业只生产了一万一千架军用飞机,其中百分之十左右是教练机。1942年军用飞机的产量仅提高到一万四千七百架,但到1943年使猛增至二万五
千二百架,其中百分之十是教练机。1944年,德国的飞机产量超过了苏联,军用飞机的产量为三万四千三百架,教练机的产量为三千二百架,这是在压缩轰炸机
数字的情况下,大量生产战斗机的。
1941年,除生产了二千二百辆各种类型的轻型装甲车辆外,还生产了二千八百七十五辆(门)中型坦克与强击炮。1942年生产了四千三百辆(门)中型坦克与强击炮
以及一千二百门安装在坦克底盘上的自行火炮。1943年大幅度提高产量有一些困难,因为III坦克停产之后,还得将V型与VI型坦克投入生产。即便如此,这一年
的中型坦克与强击炮的产量仍达到了六千七百辆(门),重型坦克达到了二千五百辆,安装在坦克底盘上的自行火炮达到了二千六百门。1944年的产量与苏联相接
近,中型坦克与强击炮达一万一千辆(门)、自行反坦克炮达一千六百门,重型坦克达五千二百辆。以上中型坦克、重型坦克与强击炮的总产量为一万七千八百辆
(门)。除此之外,还有一千二百五十门安装在坦克底盘上的自行火炮与一万辆各种类型的轻型装甲车。
德国战车改进设计,对于扭转1942年到1943年落后地位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虎式坦克比苏联KV型坦克先进。新投入的V型坦克、装有先进火炮的IV型坦克和强击炮
,也可与T34型坦克相匹敌。1942年德国75毫米与75毫米以上的火炮与坦克炮的产量如下:火炮为一万二千门,坦克炮为二千四百门。通过一年的努力到1944年,
火炮的产量便提高到了四万零六百门,坦克炮的产量提高到了一万五千三百门。1943年德国的军工生产与苏联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有种种迹象表明今后
还会继续提高。
德国有百分之四十七的铁矿石主要靠从瑞典与法国进口,百分之百的锰与铝土矿主要靠从苏联与巴尔乾国家进口,百分之四十五的铜靠从瑞典进口,百分之七十
五的钨靠从葡萄牙进口,所有的铬靠从土耳其进口。德国消费的石油大约只有百分之三十是从罗马尼亚进口的。从罗马尼亚进口的石油数量因运输困难而受到了
限制。
1944年期间,苏联生产了三万二千架飞机、二万九千辆坦克,英美生产了十二万多架军用飞机、二万二千多辆坦克。美国、英联邦与英帝国,以及苏联的军火总
产量,据某个资料来源估计,大约以九与二之比超过了德国。
1943年期间德国失败的原因与1942年失败的原因一样,仍然是:武器装备,特别是摩托车辆与油料不足;元首顽固推行专守防御战略,上述原因促使德军既丧失
了战略主动权又丧失了战术主动权。根据备多兵分的道理,高级将领们指责希特勒,说他不该提出那个扼守每一码土地的要求。这种指责是正确的。
克鲁格于10月14日告诉元首,苏联之所以能取胜,决不是因为它有压倒一切的优势兵力,而是因为它具有机动能力,并在决战时刻能集中优势的兵力兵器。这点
他说对了,而且还与苏联历史学家的看法不谋而合。狂妄自大的苏联在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伟大胜利之后,对媾和建议置若罔闻。在斯大林心目中可能另有
目标,即:将共产主义的影响与苏联的势力扩大到中欧与东南欧。1943年日本(可能出于它自己的主动)建议苏德媾和,莫斯科立即拒绝。戈培尔在秋季视察了腊
斯登堡,他发现最高司令部门出于整个战局恶化而笼罩着一片沮丧气氛。于是,他开始斟酌德国首先应向苏联一方还是应向英、美一方提出媾和建议。戈培尔本
人积极主张希特勒设法向斯大休提出媾和建议,但是元首却好象认为与英国打交道可能比较容易。1944年初,戈培尔一次更加急不可待地要求希特勒与苏联媾和。
这些建议均遭到了元首的拒绝。美国或英国决不可能跟希特勒或他的政府或政党的任何成员进行接触,也决不可能同意举行没有苏联参加的谈判。
1941年5月,德国人认为苏军在最初期可以用来抵御德国进攻的部队相当于一百二十一个步兵师和二十一个骑兵师。对于苏联的装甲部队,他们相信苏军在西部约
有五个坦克师和二十三个摩托化旅。据估计,针对芬兰和土耳其边界,苏军还部署了二十五个师,在远东的师可能有三十个之多。据认为,苏联空军共有四千多
架第一线飞机,苏联坦克部队有一万辆坦克。(实际上苏军飞机高达一万二千架,战车多达二万至二万二千辆。)
总计,东线的德国军队(不包括芬兰的驻军)共有一百四十五个师,其中有十九个装甲师、十四个摩托化师,德国的盟国还提供了相当于四十个师的兵力。德国装
甲师共计约有三千三百辆坦克,加上大约二百五十门履带装甲强击炮。在德国占领的法国与佛兰德驻有三十八个德国师,丹麦有一个,挪威有七个,另有七个驻
在巴尔干,两个驻在北非。东线的德国空军部队共有二千余架第一线作战飞机,其中战斗机不到八百架。有一千五百余架飞机留在西线,进行本土防御与对英作
战。
看到大家在说日本有多强时,我却不以为然,光是工业能力日本就被压着打了,二战期间日本主力战机零式才生产10400架左右,一式战机5000多架,二式跟三式
战机各1000多架 四式战机则为3400架 总计日本在战争期间能端的出抬面的约2万战机,德的BF109跟FW190任一型就压倒日本了。
‘柒’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在全世界建立了多少种煤制备汽油的工厂
二战前,德国已建成17个工厂,生产420多万吨汽柴油。
二战期间,到1943年时德国煤制油产量达到500万吨。当时,德国采用的就是间接液化技术。
煤制油工厂主要集中在煤炭资源丰富的鲁尔区
‘捌’ 德国本土现在有哪几家兵工企业
德国军费在欧盟国家占第三位,其国防工业实力在欧盟国家中也仅次于英国和法国。2005-2006年全球军工100强(不包括中国企业)行列中,德国占5家:蒂森克虏伯,迪尔-斯蒂芬,克劳斯-玛菲威格曼,MAN集团, 莱因金属.此外, 排名世界第7位的EADS三大股东之一是德国的梅勒姆克莱斯勒.
毛瑟在1990年与莱因金属合并了,现在是后者属下的一家子公司.
HK虽然是数一数二的枪械制造商,但轻武器价值不高,所以其整体实力在军工企业中并不高.HK除了造诸如MP-5小型冲锋枪之外, 还造军用制式武器,从手枪到机枪甚至40毫米榴弹发射器都有,当然不可能外型上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