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经济危机给德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欧洲是介于美国和日本之间的经济体,没有美国好,但比日本的可用资源多。欧洲的崩溃将加大美国的负担,从而加快这一世界经济大崩溃过程。德国如果实施改革工会等措施以减少成本,虽一时有效,但是无法使经济最终复苏。如果通过减少成本来获得世界经济竞争的优势,那只是把一国的问题抛给了另一国,于世界经济无补。
凤凰卫视8月4日消息:近期公布的德国7月Ifo商业景气指数连续第三个月呈上升势头,似乎增加了人们对德国疲软经济的复苏希望。Ifo商业景气指数是欧元区经济增长指标中最受市场关注的一个指数。Ifo指数上涨之前,7月早些时候公布的另一个经济增长指标———欧洲经济研究中心(ZEW)的月度预期指标已经出现大幅攀升。两大指数先后上涨,让德国政府备受鼓舞。但是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德国央行(Bundesbank)在内的众多经济学家们对德国经济复苏不抱太多希望。
莱茵资本主义滑向日本式泥潭
“德国正面临经济危机。”这是德国最着名的研究机构———德国经济研究所(DIW)发出的警告。据中国经营报特约撰稿程忠良援引该机构预测:德国这个欧元区最大的经济体今年将发生轻微衰退,2004年的增长率也将令人失望。德国经济研究所警告说,德国目前面临的“最大危险”是通缩,物价水平持续下滑,导致需求低迷,增长受阻。
倡导政府与企业紧密合作的莱茵资本主义(Rhinelandcapitalism)正在缓慢瓦解。日本的现状可能是对德国的莱茵资本主义模式的未来的最佳注解。
过去10年德国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3%(比日本年均1%的增长率好不了多少),这在欧洲是最低的。一位德国企业家表示:“20世纪的70、80年代,德国堪称世界的楷模。现在我们不断被人指为世界病夫、欧洲病夫。”
德国人在经济徘徊了10年后开始怀疑,这种经济不振是否会长期持续。衰退何以能够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因为衰退时常被一些短暂的复苏、全球性冲突或那些夸张又未能兑现的政治许诺所掩盖。同时,还发展了其他一些经济不振的解释———技术鸿沟、股市泡沫、其他经济体衰退的影响。德国的高级经济智囊机构———“五贤哲委员会”前主席荣格·道吉斯(JürgenDonges)表示:“政府总是企图在其他地方找借口。”
衰退已经窒息了德国绝大多数关键的机构和行业。20世纪60年代,德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药品生产商,现在,发明了阿司匹林的德国医药企业竟然无一能进入世界医药行业的15强。法兰克福的银行曾被视为稳定的堡垒,而如今,法兰克福将来保住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都成问题。
2002年,德国的DAX30股票指数是发达国家中表现最差的,企业破产案不断增加。如果德国经济长期衰退仅仅伤害的是8250万德国的福祉倒也罢了。但是,作为欧洲最富强的国家,德国还是欧元的基石,德国经济的衰退将辐射到整个欧洲大陆。
尽管施罗德人气颇高,但他未重振德国的繁荣,从而带来了这样的疑问:如果德国不能成为欧洲经济增长和政策的发动机,欧洲将变成什么样?一些德国人已经在谈论德国的式微,道吉斯表示,10年前,我们在谈论英国病;10或20年后,我们可能谈的是德国病。如果这样,德国将面临产业资本和人才流向海外的尴尬。而欧洲边缘的国家———爱尔兰、芬兰、英国、西班牙和中欧将担负起欧洲经济增长动力的责任,并改变欧盟的外交政策。
尽管德国的税率依旧很高,经济增长缓慢、雇佣体制僵化,德国和法国将继续是欧洲难以改变的核心,但不断升温的反美主义可能使外交政策引入歧途。而美国的决策者可能不理会这些,继续与他们合作。
不计一切代价追求稳定德国经济复兴之路漫长
其实,德国曾经研究了过去20年的经验教训,改革人士认为德国如果要保持自己的势力和影响的话,就必须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那又是什么阻碍了改革呢?简而言之,就是不计一切代价追求稳定。历史上,德国就一直拒绝变革;而从施罗德到地方政客,他们都尽力避免冲突与对撞,尤其是与劳工。在1月份的预算危机中,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工人发出罢工威胁后屈服了,有影响的保守派政治家就支持对劳工妥协。厌恶变革的心态也蔓延到工厂。企业必须与雇员谈判才能决定是否引进一台新机器,所以企业主都渴求放宽限制。INA控股公司的总裁吉尔金(Jürgen)表示,如果我们在斯洛文尼亚投资就不会受到这些约束。
一些体制性的障碍使德国难以控制开支、恢复经济,最突出就是自1950年就没有修改过的保护就业的法律。由于社会民主党与工会结盟,即使是基督教民主联盟这样的政党都不敢轻言与工会对抗。这导致企业不愿意雇人。由于担心各种失业补贴,一些企业甚至不敢开除最差的雇员,转而让优秀员工离岗。目前德国的失业率已达11%以上,这是非常危险的。
德国正在陷入一种“丰田—索尼”模式:大企业、低增长。过去10年,德国的出口稳步增加而国内消费萎缩。与此同时,德国的地下经济开始发展起来。非法劳工和地下经济活动在德国GDP的比例已经从1995年的13.9%上升到现在的16%。据统计,2001年德国有3630亿美元的经济活动没有纳税。
合并东德实现统一的经济后果开始让德国付出代价。两德统一可能耗资7000亿美元,而且至今还在吞噬德国每年GDP的4%。两国货币兑换时,对东德货币估价高出了四倍,过多地投资于东部建设、对西部工人征收重税以支付东部,这也是为什么德国在1990年以后,成为仅次于比利时的非工资成本最高的国家。德国真正在经济上实现统一估计要到2020年,而重建远未完成。
另一改革的障碍是德国人仍然觉得自己很富有,社会福利体系使大多数人生活无忧,真正在贫困线以下的德国人不足2%,他们缺乏改革的动力。
德国衰落将改变欧洲政治版图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说德国的社会机制在崩溃,德国工业各部门也并非全面衰退。一些德国政治家也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2月2日的选举给施罗德及社会民主党一个刺激,随后施罗德宣布将与在野党合作,加快改革步伐。但东部一位州级官员认为,施罗德政府没有勇气推行根本性的改革。如果联邦政府表现出改革的意愿,各州的改革热情可能被唤醒。尤其是东部地区可能成为改革的试验场,一些州已经开始裁减公务员、雇用非工会员工以挑战工会。企业家要求更多的变革,如调减个人和企业所得税等。
战后德国的经济奇迹使人们忽视了这种问题,德国一度在外汇问题上坚持《稳定与增长公约》,要求加入欧元区的国家实行严格的财政政策。但现在,德国本身的预算赤字产生的不稳定,将使欧洲的经济协调陷于混乱。
如果德国不能实现强劲增长,欧洲就可能出现两种速度。欧洲中央银行也不可能继续降低利率刺激德国经济复苏,因为爱尔兰、芬兰等小国已经出现经济过热。如果德国不能平衡预算赤字,欧元的强势地位也将受到削弱。
欧盟缔造者的设想中要的不是一个孱弱的德国,如果德国不能实现复苏,就无法与中国和其他低成本出口国竞争。在国际问题上,德国如果立场不鲜明,就有可能失去世界性的影响力。在反恐战役中,德国不是一个可以指望的盟国。
对德国而言,一个最有可能的结果是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一个富足、成熟的国家如果趋向内敛,它就失去在世界事务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德国如果不能振作起来并找到一条复兴之路,就可能滑向无足轻重的境地。
㈡ 德国人为什么如此抵制QE
从几个月前的“欧版QE仅是理想”,到当前的“欧版QE势在必行”,这一舆论和官方表态的转向看似突然却又自然——倘若没有更多的流动性,欧元区的状况实在太难了。
欧元区11月CPI终值年率增长0.3%,已经连续22个月低于欧洲央行设定的2%的目标,连续14个月低于1%。尽管,欧元区12月制造业PMI初值为50.8,为5个月新高,显示出欧央行刺激措施初见成效。
此外,近乎“腰斩”的国际油价 也加重了欧元区的矛盾情绪。一方面,油价走低可以大大降低欧元区消费成本,但另一方面也将加剧通缩风险。
除了疲软的数据,“人情”因素也不断推升QE预期。据路透社报道,欧洲央行副行长康斯坦西奥(Vitor Constancio)接受采访时称:“我们现在预期未来数月欧元区通胀率将出现负值,这是欧洲央行必须密切关注的。” 也仅仅在两个月前,他还表示并未考虑通缩会出现。
同时,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Mario Draghi)也极度强调了QE的可能性,并于上次议息会议时表示欧洲央行对于QE等选项进行了“大量讨论”,欧洲央行明年一季度将重新评估货币刺激措施的效果,且不会容忍通胀与价格目标的长期偏差。这也巩固了外界对于两月祭出QE的预期。
“欧洲央行在2013年时便低估了通缩风险,甚至担忧QE会造成通胀,如今实行QE已经刻不容缓。”法国国家战略和预测总署署长让•皮萨尼•费里(Jean Pisani-Ferry)表示。
尽管低通胀横扫全球主要经济体,然而德国人仍然无动于衷。在欧洲央行决定是否实施QE应对欧元区的通缩风险之际,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再次表示反对。
魏德曼表示,就算物价开始走低,他也会反对购债计划。他还提到,即使不考虑购买主权债务是否违反欧盟协定,也有一连串的理由反对QE。
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最快可能会在明年1月22日举行的议息会议上提出大规模资产购买的选项。尽管这一举措可能会获得大多数委员的支持,但欧洲央行希望在这一备受争议的问题上得到强有力的共识。
过去欧洲央行也有过未达成一致同意但通过了某项决定的先例。但如果反对声音过大,QE项目的规模可能会受到限制。
受到油价下挫影响,当前欧元区通胀只有0.3%,处于五年低点。欧洲央行第二轮TLTRO的规模并不及市场预期。
魏德曼称未来几个月通胀可能都会令人失望,但是他认为这一进程在最开始并不需要货币政策作出反应,第二轮TLTRO的效果还看不出来。
尽管资产购买能够提高通胀水平,但魏德曼称,“人们不应该期待奇迹发生。”
如果你跟随高盛的步伐回顾德国的通胀史,也许会明白德国为何反对“印钞”刺激经济。
1838年,《德累斯顿铸币协议》签署,德国北部货币泰勒和南部货币基尔德并存,同时存在竞争关系,德成员国需在两者之间选择其一。
1857、1866年,由于缺乏统一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银行业进入无序状态,各种各样的货币和银行票据被发行,引发了金融恐慌。
1870-1871年,普法战争。
1873年,《铸币法案》建立了马克,价值与黄金挂钩,成为货币投机的对象。
1876年,德意志帝国银行成立(德国第一中央银行)
1870s-1880s年代,为控制物价水平,古典金本位在国际上被广泛地采用。
二十世纪初,一系列银行出现挤兑、危机。
1914-1923年,魏玛共和国经历了极度恶性通货膨胀(2,000,000,000%):一战积累的巨额债务和战争赔款致使马克大幅贬值,德国主要工业全线停产,尤其是在煤钢主产区鲁尔地区被法国占领后,德国金融业陷入了恐慌,经济陷入了崩溃。1923年11月推出的地租马克 (Rentenmark) 终于遏制了恶性通货膨胀。
1929-1932年,从美国输入了通缩:随着美联储加息抑制股市投机活动,德国资本流入减少,为了偿还一战赔款,德国必须实现贸易顺差;马克必须贬值以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1931年,银行业危机,受累于:奥地利和匈牙利银行业危机,法国不愿意让德国延迟一年支付战争赔款,美国总统胡佛提议的赔款延期偿付计划让人担心德国可能无法维持金本位,以及德国无法从其他央行筹款。
1930年代中叶,德国实施了资本管制;希特勒于1936年颁布了冻结物价的法令。
1939-1945年,靠印钞发动二战
1946-1947年,盟军维持了物价管制,抑制了德国通胀,却造成了物资稀缺。
1948年,结束物价管制,采用国家马克。
1973-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9-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
1998-1999年,欧洲央行建立,欧元启动。
2014-2015年,高盛预计,德国低通胀延续。
㈢ 德国中央银行
作废,作废知道吗,不知道的话去中国汉语词典查下。连作废的含义都没搞清楚,还到这里来提问,只能显示出你的年龄大概在8岁左右
㈣ 欧洲货币危机时期联邦德国中央银行如何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
为了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联邦德国中央银行不得不采取提高利率的办法,以便吸引马克的存储,想以此来减轻通胀的压力。但在这样做的同时,联邦德国中央银行在欧洲货币体系内的中流础柱地位显然不存在了。当一个相互联系的群体失去足以使其保持平衡的依赖后,其原来的有序状态必将被打破,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危机的发生。
㈤ 现在德国中央银行是国有的还是私有的如果是国有的,是不是代表政府控制着货币发行权
欧元流通后德国的央行变得很鸡肋,原来经济上政府掌握着财政政策,央行掌握着货币政策,互相独立,但央行不算国有或私有。但是使用欧元以后货币政策的权力到了欧洲央行(ECB)手里,于是德国自己的央行就仅剩做做研究的功能了。在独立央行的制度下(如欧元流通区的欧洲和现在的美国)政府并不能控制货币发行权,而是通过想央行发债换得货币注入经济,而现在欧洲这些国家只能向ECB发债借钱,欧债危机很大程度就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均衡引发的
㈥ 德国央行对德国的经济复兴有什么作用吗
德国央行对德国的经济复兴有什么作用吗?银行对经济的复苏肯定是有重大的作用的,银行就相当于一个经济复苏的一个纽带
㈦ 德国中央银行的战后重建
面对德国的经济形势,美英法三国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开始协调各自的对德政策,并很快达成一致共识-稳定的欧洲需要稳定与繁荣的德国。由此,重建德国的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而首要步骤是恢复德国被战争完全破坏的经济秩序。而德国经济恢复的前提,即为健全的货币秩序的重建,而从实际条件来看,建立一个健全的货币秩序必须有一个行之有效的中央银行以及商业银行体系。基于此,从1946年开始,美、英、法三国在西部占领区内效仿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为德国设计了一个具有严格的组织机构的两级中央银行体系。该体系由西部占领区内各州法律上独立的州银行和1948年3月1日在法兰克福建立的德意志诸州银行组成。德意志诸州银行负责货币发行,政策协调,管理外汇等,州中央银行在其辖区内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两级架构中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中央银行理事会,它由行长、州中央银行行长、德意志诸州银行执行理事会总裁组成。理事会的职能是决定贴现政策和最低准备金政策,为公开市场政策和发布贷款指令制定指导原则。德意志诸州银行已经具有中央银行的的雏形。接着,1948年6月,德意志诸州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开始发行德国马克,以取代帝国马克,进行货币改革以重建德国的货币秩序。与1923年一战后发生的恶性通货膨胀不同,1948的货币改革使德国经济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货币改革彻底抑制了通货膨胀,为恢复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稳定的货币条件。在此基础上,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形成,为德国战后经济发展奇迹的发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德国人在经历了两次因中央银行听命于政府而导致灾难性后果之后,对中央银行必须享有独立性已不再有任何怀疑。另一方面,更由于1948年德意志诸州银行建立时,联邦德国作为一个国家尚未出现,这亦为央行独立于政府提供了客观环境。因此,德意志诸州银行从成立之初即独立于德国的政治机构之外,1951年后它又完全独立于盟国军事管理委员会。 德意志诸州银行领导下的两级中央银行体制,仅仅是盟国军管当局为推行货币改革而成立的过渡性机构,它本身是依据军管当局发布的命令组建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军管当局的法令无法被纳入联邦德国的法律体系之中,循此而建的德意志诸州银行亦因此而丧失了继续作为德国央行而存在的法律基础。因此,1949年联邦德国《基本法》以宪法的形式要求建立国家中央银行以取而代之。该法第88条规:联邦政府应当建立一个中央银行并且以德国的法律取代在那之前所实施的占领军法令。
㈧ 德国是如何维持低cpi的
德国维持低CPI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德意志银行,也就是德国的中央银行!当然现在是欧元央行!
央行的独立性,就全球范围来看,欧元区央行是独立性最强的!
至于独立性强能保证低的CPI,有以下几点来说明:一,货币政策目标的独立性,二,货币政策手段的独立性,等等还有很多!
那德国(欧洲央行)为什么会是全球独立性最强的呢?因为德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异常严重的腾飞式的通货膨胀,所以给了德国央行非常大的独立性,以保证低CPI!
㈨ 德国为什么在欧债危机中屹立不倒并且财政没有暴露出太大的问题。谁给分析下,谢谢
德国并非屹立不倒,多多少少也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只不过德国是最不严重的一个。欧元的存在是欧元区成员国为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避免美元汇率震荡的影响而产生的。 如果欧元货币的总量对应着成员国的总商品量,即每生产价值一欧元的商品就印刷出一欧元货币与之对应,那么欧元的价值是不变的。如果欧元货币印刷速度大于各成员国的生产总值的话,欧元就开始贬值。国际投机者对欧元的汇率变化非常敏感,于是恐慌性地大量抛售欧元,使欧元进一步贬值。那么造成欧债危机的元兇就是希腊一直以来借的债,德国技术高,产品对外销量好,于是不断赚取欧元(欧盟内),希腊产品差,没人买,于是没有足够的欧元买德国的产品,那么怎么办,欧洲央行印刷欧元借给希腊消费以解燃眉之急,或者德国银行借给希腊,如果不够借,还是欧洲央行继续印钱,长此下去,欧元货币越来越多大于总产值,欧元便开始贬值了。而且希腊是个只会花钱不会赚钱的国家,借得越来越多,近半个国家的资产,现在债务就要到期了,希腊很可能还不起,现在希腊想赖账还是想怎么样呢?这就是欧债危机了。现在各评级机构对希腊评垃圾级就是评价希腊赖账的可能性。财政问题是国家的内政问题,所谓开支看收入,如果入不敷支那就肯定赤字,国家的收入来源于税收,而大部分税是企业缴纳的,企业有盈利才钱交税,如果企业盈亏哪里来的钱交税,甚至倒闭,那么国家的税源又少了,在欧债危机的情况下,企业混不下去,逐个倒闭,那么国家的钱包越来越小,但花钱没有相对约束节制,就出现财赤了。欧盟各国都出现类似的问题,只不过是希腊最严重而德国最能扛。
㈩ 德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和政府的关系是各国宏观经济管理中不可忽视,也无法回避的问题。一个经济的发展情况及潜力如何,首先取决于宏观经济机制是否健全,运作是否有效。只有具有充分独立性的中央银行,才能带来稳定一贯而又机动灵活的货币政策,这正是健全的宏观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个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中央银行,是确保货币政策法律机制健康运作的首要条件。而就独立性而言,德国的中央银行最具代表,其现已成为独立体制的代名词,成为当今众多经济学家和金融组织所有、推荐的模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亦不例外。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法律赋予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权,以及为确保自主权的有效行使而采取的相关法律措施。其内容有两个部分,一是中央银行自主权的立法界定;二是中央银行在行使自主权时受制于其他法律主体的程度,亦即要处理中央银行和其他法律主体(尤其是政府)之间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就是中央银行法律地位的确定问题。世界各国中,德国拥有独立性最强的中央银行,即德意志联邦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的独立性特色在《联邦银行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法的核心即在于为德国央行的独立性地位提供了合法的制度保障。 德意志联邦银行组织独立性方面的考察
《联邦银行法》第3条明确规定:德意志联邦银行是公法意义上的联邦直接法人。虽然该条接着规定了联邦银行的设立资本2.9亿德国马克归联邦政府所有,但是,法律赋予联邦银行完全的自主权,其组织上不受总理的领导,不受政府的监督,也不受银行监督局的检查。政府作为最大的股东对央行的业务不得进行干涉。该法第12条规定:在行使本法授予的权力与职权时,联邦银行不受联邦政府指令的干涉。在管理组织机构上,联邦银行由中央银行理事会、执行理事会和州中央银行执行理事会共同完成,但最高管理机构是中央银行理事会,它也是独立于政府单独行使最高管理权的。另外,德国中央银行的人事任免制度亦保证了其组织上的独立性。德意志联邦银行具有最高国家行政级别,直接向议会负责,其行长由总统任命,任期8年。这就使得联邦银行行长不受总统和政府更迭的影响,从人事组织上保证了联邦银行各项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和延续性。
联邦银行与政府关系的角度考察
《联邦银行法》对上述两者关系问题非常重视,并设专章(第3章)对此予以专门规定。联邦银行与政府的关系,充分体现着联邦银行的最大特点,亦即,中央银行对政府和议会的适当程度相当独立性,从而保证央行能够有效的完成法律所规定的包括稳定货币在内的一切任务。一方面,《联邦银行法》明确规定,联邦银行在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和活动时不受政府的干预,虽然联邦政府的代表有权出席联邦银行董事会,有权向其提出建议,但无最后之表决权,只能提出异议,可要求董事会推迟表决,但最多只有两周。另一方面,该法也规定联邦银行在保卫本身任务的前提下,有责任支持政府的一般经济政策,并与之合作,就具有重大货币政策意义的事项向政府提供咨询,并应政府的要求回答问题和提供情报。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法律规定的联邦银行必须与政府合作紧密合作的义务与其独立行使货币政策的原则是不矛盾的。因为两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根据“经济稳定增长法”,联邦政府的一切经济政策措施都必须在自由市场经济的框架内,同时有利于达到物价稳定、高度就业、外汇平衡和稳健而适度的经济增长。上述目的亦为联邦银行的根本目标之所在。但是,如若政府的政策偏离了上述方向,联邦银行可以不支持其政策而独立依法行使货币政策权,因为对其而言,保卫货币是其一贯的、不可抗拒的唯一目的。一言以蔽之,德国联邦银行与联邦政府的关系是在独立基础上的紧密合作关系。
职能方面考察亦十分明显
从职能方面考察,联邦银行的独立性亦十分明显。《联邦银行法》第3条规定:德意志联邦银行利用本法赋予的货币政策权限,调节货币流通和经济的资金融通,以达到保卫货币的目的,并从事国内外支付事务的银行清算。并且,联邦银行在行使上述职权时不受政府指令的干涉。具体的说,德意志联邦银行的职能包括以下几点,但应当指出的是,联邦政府每项职权的行使,法律都赋予其排他性的专属职权。首先,发挥中央银行货币发行银行的职能。按照《联邦银行法》,联邦银行有垄断发行货币的权力,并且应当确保有效控制货币流通量,维持货币稳定。其次,实施“银行的银行”职能,即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联邦银行通过法律规定实施对银行信贷的控制,其手段有最低准备金政策、贴现、信贷和公开市场政策、存款政策。再次,实施“国家的银行”的职能。《联邦银行法》规定:联邦银行可以对联邦政府、州政府、联邦铁路和邮政等公共部门以及某些特色机构,按照市场利率发放贷款。在该职能实施时,央行独立性的缺失是最容易导致灾难性的通货膨胀。因为,一旦央行丧失独立性沦为政府筹款的工具而任意扩张政府信用,极有可能导致政府向银行无限透支和任意扩大货币发行,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因此,德国法律第20条规定了联邦银行向政府公共部门贷款的最高限额,这亦是为保证央行独立性的一项措施。最后,货币储备管理者的职能,亦即联邦银行作为德国官方货币储备的唯一机构,有责任保证国家国际现金支付的能力,这也是联邦银行独立行使职权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