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国人的性格特点是怎么样的
一、德国人的性格:
德国人的性格特点是:严肃、保守、自省,在做生意时小心谨慎。德国企业管理者和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极为相似,都很节俭,善于运用资源,所不同的是他们更懂得享受生活。
德国人在世界史上留下的笔迹总是那么凝重而深刻。这个民族有着严谨、冷静而内敛的民族性格。他们以乐于遵守自己制定的各种规章和制度并引以为豪。事实上,精确而合理的种种安排总是能让德国社会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稳步前进。
即使在遭受外部环境的巨变之下,德国人仍然能保持着一种本能的坦然。在德国,人们视遵纪守法为最高伦理原则,人们普遍存在着求稳怕乱、安于现状、自满自足的心理。这一心理的形成是有其一定的历史渊源的,与德国经典哲学文化传统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并不是所有德国人都是这样。
德国确实是个优秀的国家,却并非像中国的某些段子手说的那样完美。在德国长期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德国也有食品造假丑闻,房价也在上涨,大型活动后一样会有垃圾满地的情况,也一样发生过踩踏事件。德国人的阅读能力和习惯也并非像报道的那样好。
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德国有近1/10的人是文盲。遗憾的是,这类信息虽然会让画面变得完整,但也让其变得复杂,不便于讲述,自然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于是,德国神话就这么诞生了,并被不知情的网民广泛传播。
中国人偏爱神化德国的原因:
一、可能是因为中国人有这方面的心理需求。
1、首先,我国的历史教育突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所遭受的各种屈辱,这固然有助于培养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同时也销蚀了中国下一代的文化自信。
2、其次,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偏重介绍西方的先进经验。这让中国社会取得巨大进步,但同时也将西方发达国家塑造为楷模,并深深嵌入中国人的深层心理意识,成为滋生崇洋媚外心理的土壤。
3、再次,制造和传播德国神话既能宣泄对当前现实的不满,还能通过指明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增强个体存在的现实感和社会参与感。
二、德国确实是个优秀的国家,符合喜欢寻找榜样的中国人的口味。
1、德国没有美国充当世界警察所带来的政治累赘,也因为深刻反省二战罪行清除了纳粹历史的包袱。严谨、认真、诚实、可靠、守时、讲求秩序和原则等国民性格让德国人深受欢迎。
2、德国人在哲学(康德)、文学(歌德)、社会学(韦伯)、科学(爱因斯坦)、教育(洪堡)、音乐(贝多芬)、运动(足球)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企业(奔驰)在全球提供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等,帮助德国赢得世人尊重。在2014年BBC的全球民意调查中,德国被评为“对世界具有最积极影响的国家”。
中国固然需要自我批判的精神。但是,中国不应该继续塑造甚至编造西方神话来自我矮化,这不仅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革新,反而容易让国人继续在心理意识上甘为西方的附庸。随着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逐渐从边缘走入中心,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抛弃西方比中国好,重建文化自信。
Ⅱ 发达国家的文盲率
确定一个国家算不算是发达国家的标准是: 1、人均GDP至少已达到1万美元; 2、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也就是文盲率要很低,科技水平要较高。 科威特等因为石油蕴藏量高而富裕的国家文盲率太高[科威特的文盲率超过了30%]、科技水平太低,所以中东的石油富国都算不上是“发达国家”。 目前全球共有32个国家被划入“发达国家”之列。 原有的发达国家(共24国): 欧洲(18国): 卢森堡(69,056) 挪威(53,465) 瑞士 (49,246) 爱尔兰 (46,335) 丹麦(45,015) 冰岛 (44,133) 瑞典 (38,451) 英国 (36,977) 奥地利 (35,861) 荷兰(35,393) 芬兰 (35,242) 比利时 (34,081) 法国 (33,126) 德国 (33,099) 意大利 (29,648) 西班牙 (24,627) 希腊 (18,995) 葡萄牙 (16,658) 美洲(2国):美国(42,076) 加拿大 (32,073) 亚洲(2国): 日本 (36,486) 新加坡 (25,176) 大洋洲(2国):澳大利亚(29,761) 新西兰(23,276) 新增的发达国家(8国): 塞浦路斯 (19,008) 巴哈马 (18,190) 斯洛文尼亚 (17,660) 以色列(16,987) 韩国 (14,649) 马耳他(13,144) 匈牙利 (10,896) 捷克(10,708)
Ⅲ 世界上文盲的人占人口的百分之几啊
联合国定义的文盲是不能读和写任何一种语言的简单信息。1950年统计44%的世界人口是文盲,1978年降到32.5%,1990年降到27%,1998年降到16%。然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98年的研究指出,21世纪文盲率将会增加,因为20世纪末只有四分之一的儿童在校。文盲率最高的地方是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的欠发达国家。最低的是澳大利亚、日本和北朝鲜,以及欧洲和北美。按联合国标准,美国和加拿大的文盲率约1%,但其中的农村地区文盲率可能会高的多。
Ⅳ 据说德国是最早消灭文盲的国家是吗
可以这么说,因为德国是最早实施全民义务教育的国家,义务教育是消灭文盲的最好办法。
德国义务教育的历史: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子女入学,否则政府得强迫其履行义务。此为义务教育的开端。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在19世纪70年代后实行义务教育。根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有关统计资料,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已有近60个国家实施义务教育法。1763年,普鲁士颁布强迫教育法令,这是义务教育的正式开端。19世纪下半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颁布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在全国确立和推行义务教育制度。 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各国逐步达成共识,确立了义务教育的一些共同原则:强制性(义务性)、公共性、免费性、中立性、普遍性、平等性等。其中普遍性、平等性是义务教育的核心和本质,而强制性、公共性、免费性、中立性则是保障普遍性和平等性得以实现的具体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掀起了义务教育改革的热潮,义务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A出现了允许选择学校教育的倾向 强制性是义务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国家为维护社会福利和社会秩序,避免社会分化和儿童受教育机会不均等,规定了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不许择校”的原则。到了 20世纪 8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义务教育由于其质量无法满足各方面的需求,选择学校己成为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 从目前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实践来看,教育选择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允许人们在不同的公立学校之间进行选择,以改变长期以未学生及其家长在教育方面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不利状况,赋予他们主动选择的权利。
Ⅳ 德国是如何崛起的
自中世纪以来,德意志长期四分五裂,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然而,至少从18、19世纪之交,德意志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一跃成为欧洲的头号强国。
普遍的观点认为德国的崛起一靠军队,二靠教育。其中,教育被视为德国强大的根本原因。
将德国的强大归因到教育,虽然不是很全面,但不无道理。早在18世纪末,普鲁士就立法推行义务教育,开创了教育史上的一个先例。19世纪初,在普鲁士进行的诸项改革中,教育改革可以说最为引人注目。威廉.洪堡从人文主义理念出发,力求为所有的公民提供全面的教育,他所创立的教育体制为德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此后,在各邦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教育体制不断完善。比如在普鲁士,小学的入学率在1816年就达到60%,到1864年更达到93%。到1871年时,德国的文盲率大致只有13%,而英国的文盲率为30%(1861年),法国是24%(1866年)。德国教育领先的情况略见一斑。
洪堡等人所推行的大学改革,更是成就显着。洪堡主持建立的柏林大学扭转了大学发展的方向,推行教学和研究结合的原则,创立了德国式的研究型大学,同时也开启了现代大学的先河。在洪堡大学精神的滋养下,德国大学很快进入一个辉煌的时期,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大学教授更是以学术研究为天职,投身于教学和研究,做出了数不胜数的学术成就。
德国的大学得到普遍的赞扬和肯定。英国历史学家梅尔茨在20世纪20年代说:“在现代,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那样拥有那么多的思想学校和学术学校,也没有一个国家能自夸开创并进行了这么多巨大的事业,而他们需要大量训练有素人员的合作和集体努力”。
可以说,在近现代历史上,德国的学者和专家为德国带来的荣誉和关注要远远超过其他群体。而所有这些成就都是德国大学的成果,德国是欧洲国家中将大学与学术联系最为密切的国家。大学也许是观察德国人最好的窗口。梅尔茨认为德国大学“比任何别的东西都表征出德国的心智,德国心智在这种机构里得到最完美的表现”。
德国人重视教育,但不盲目重视。在19世纪中,德国建立起了一个庞大而多样的学校和培训体系。特别是在20世纪后期,“双元制”职业培训制度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被称为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所谓“双元制”,就是把手工业中徒工的训练与学校的理论学习结合起来,政府和企业共同培养合格技工。在培训期间,学员按规定到企业学徒一定的天数,同时也必须到职业学校接受教育。
清末李善兰曾对德国的教育有一个概括,说德国的教育体制的特点为无地无学,无时非学,无人不学”,此说甚为精当。直到今天,这三条应当仍然有效。“无地无学”是说教育的普及程度,“无时非学”是说不同的行业和职业都有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无人不学”则是说人人都有学习的机会,都有学习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机会。这种多轨、多类型的教育制度,虽然不一定符合民主的原则,但从效果和功能上看,这一体制为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行业领域培养了特殊的人才,这倒是体现了人尽其才的思想。
从反面看,当教育不受到重视或受到破坏的时候,国家的实力就会减弱,强国可以变弱。在纳粹统治时期,教育和科学事业受到极大的破坏,特别是大批犹太学人被迫离开大学、离开德国,德国的教育和学术事业因而受到空前的重创,从19世纪以来所积累的学术基础面临瓦解。经过这次浩劫,德国作为学术中心的时期也就一去不复返了。这段惨痛的历史为教育强国提供了一个反面的例证。
纵观近代德国的发展过程,我们有理由把德国看作一个教育兴国或教育强国的范例。19世纪德国史学大师蒙森曾把大学、军队和关税同时并列,认为这三者是德国崛起的核心因素。他能够把大学列在首位,想必不会反对教育强国、学术强国的说法。(作者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Ⅵ 求问德国教育在19世纪发展的特点德国之所以在19世纪迅速发展超越英法主要是靠教育与人才境况吧
19世纪,德国无论在教育理论还是在教育实践上都令欧美各国瞩目。这一时期,德国出现了洪堡、费希特、黑格尔、赫尔巴特、第斯多惠、福禄贝尔等一大批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家。
一、学前和初等教育
1840年,福禄贝尔将他自己在1837年设立的学前教育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这个时期,德国初等教育已经走到了欧美其他国家的前列。60年代,初等学校入学率达95%以上。1885年,普鲁士施行免费初等教育。到19世纪末,德国初等教育的入学率达100%,文盲率不到1%。
为了提高初等教育质量,师范教育在本世纪得到较大的发展。19世界以前,教师主要由不具备教师能力的手工业者和退伍军人担任。1808年,洪堡派遣17名教师到裴斯泰洛奇那里进。1809年首创培养教师的机构——柏林师范学校,后来又建立了其他师范学校。这些师范学校大多按照裴斯泰洛奇的精神和方法训练未来的教师,思想上也比较进步。
二、中等教育
19世纪的德国中等教育分为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两种。洪堡1808年被任命为普鲁士教育部长,1810年离任。他任职时间虽不长,但是,他提出的“柯尼斯堡计划”和“立图尼安学校计划”,被他的后任等付诸实施,对19世纪德国中等教育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高等教育
1810年洪堡创建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是在民族丧失独立、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建立的。可以说一开始人们就对它给予了民族振兴的厚望。洪堡认为,国家不能使大学仅仅为它的眼前利益服务,把大学看成高等古典语文学校或古典专科学校,而应从长远利益考虑,使大学在学术研究上不断提高,从而为国家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前景。柏林大学具有充分的自治权。教授和学生享有研究和学习的自由。其次,聘请既有精神的学术造诣又有高超技能的教授。再次,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Ⅶ 西方国家文盲多吗,特别是19~20世纪时的情况
相对世界来说,受教育的普及还是比较高的,因为受到的重视比较高,最起码初级的教育是免费的,这是上面愿意教,而且一般的手工活着技术活都是需要一定的文化,所以地下的子民还是很愿意学的。。。。所以相对来说一般的家庭都可以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所以文盲真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