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丘吉尔在希特勒上台后,对于德国的动向和英国的军事装备现状发表了哪些言论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总理,给德国以至欧洲带来了严重的不安。他强烈反对共产主义,反对民主主义,反对犹太主义,并叫嚷着要把日耳曼民族统一在德意志帝国周围。
与此同时,希特勒还在加紧扩军备战。根据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只准许拥有10万陆军。但是,1933年10月,希特勒退出了世界军备会议和国际联盟,继而又废除了凡尔赛条约中限制军备的条款,他还明目张胆地以挑衅的姿态向全世界宣告,德国拥有36个师团计55万陆军。不仅陆军如此,凡尔赛条约规定不得拥有飞机的德国空军,也具备了英国空军的2/3的力量,并具有很快超过英国的潜力。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丘吉尔越来越多地在思考纳粹的威胁这个问题。他意识到,纳粹分子上台后,德国军国主义复活,这不光给苏联,也给英国利益带来致命的危险。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有些英国政治家要求给予德国以“平等的军备”。丘吉尔反对说:“德国要求军备平等是危险的。只要德国的怨恨和不满尚未消除,它获得与其邻国完全平等的军备,欧洲大战的重新爆发就指日可待了。”
1933年,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使丘吉尔感到从此可以放手重整英国军备。这方面,丘吉尔认为技术装备在20世纪的战争中具有决定力量。他把注意力放在空军上。他考虑到,巨大的水上障碍英吉利海峡把英国和欧洲大陆分开,这种情况使英国最担心的是德国空军。丘吉尔非常注意德国空军的发展,并尽力促使迅速改组英国空军。丘吉尔在下院发表的有关这个问题的演说是合情合理的,也是成功的。
丘吉尔的演说证明,他无论是对德国的动向还是对英国军事装备的现状都了如指掌。丘吉尔在政府中没有任何正式职务,却能掌握确实可靠的现实资料,并能根据这些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些结论日后证实是正确的。
⑵ 丘吉尔为什么认为德国是一个威胁
丘吉尔仍被排斥在政府之外。之后他和张伯伦的分歧越来越大。张伯伦是个智力有限的人,他自以为找到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办法。他主张推动德国同苏联交战,这样既会消灭苏联,也可以使德国筋疲力尽,没有能力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同英国作战。丘吉尔则认为德国不仅对苏联是个威胁,而且对英国和其他国家也是威胁。
⑶ 二战时丘吉尔是怎样概括对德战争目的的
战胜纳粹德国,维护大英帝国的主权和利益,打败法西斯。(个人看法)
⑷ 在二战前夕,丘吉尔发表了哪些政治观点和看法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一些讲话以《英国仍在沉睡》为题汇集成册发表了。这个集子出版后,在英国人民中间产生了巨大反响。丘吉尔一再强调德国空军的严重威胁。他说:“过去海军是英国的可靠后盾,现在不能这样说了。可恶的空战方法的发明和改进,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地位。我们已经不是20多年前那样的国家了。”
1934年11月,丘吉尔向国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英国国防中的空军实力不充实,他认为德国不足一年将在空军上赶上我们,甚至超过。鲍尔温起初不赞成,但半年后他公开承认丘吉尔的看法是对的。
1936年3月底,丘吉尔在保守党外交委员会阐述了他多年来所遵循的欧洲外交政策的原则。丘吉尔说:“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强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特别是防止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落入这些国家手中。从历史上看,在这四个世纪中,人和事,环境和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而这个目的却始终如一。”
丘吉尔认为,“德国正在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扩充军备,他们很快就不得不在经济财政崩溃或者发动战争这二者之间作出选择,而这个战争的唯一目的,如果取胜的话,其唯一结果,就是纳粹统治下的德意志化的欧洲。”丘吉尔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必须再一次联合欧洲的一切力量来约束、抑制,必要时挫败德国的霸权。
丘吉尔当时不在政府,但他的演讲影响了许多人,为日后英国做好战争准备产生了作用,也为他自己以后东山再起创造了条件。
1937年5月28日,鲍尔温由于年迈辞去首相职务,继任他的是内维尔·张伯伦。丘吉尔希望借此机会进入政府。于是他一反常态百般奉承张伯伦。他在发言中称赞张伯伦是杰出的议员和活动家。
然而丘吉尔仍被排斥在政府之外。之后他和张伯伦的分歧越来越大。张伯伦是个智力有限的人,他自以为找到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办法。他主张推动德国同苏联交战,这样既会消灭苏联,也可以使德国精疲力尽,没有能力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同英国作战。丘吉尔则认为德国不仅对苏联是个威胁,而且对英国和其他国家也是威胁。
张伯伦对自己的外交能力估价很高,对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谈判寄予毫无根据的希望。他认为只要同法西斯独裁者坐下来谈判,就能立刻说服他们接受符合英国利益的条件,并和德、意达成协议。实际上张伯伦正是这么做的。
1938年,国际问题的焦点是捷克斯洛伐克问题。希特勒要求瓜分这个国家,张伯伦打算满足他的要求。9月28日,张伯伦发表演说中有人递进来一张纸条,惊醒了他,他宣布什特协同意把军队动员令推迟24小时,并同英、法、意元首在慕尼黑会晤。
于是1938年9月底,内维尔·张伯伦前往慕尼黑,参加了四国首脑会议,最后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几个月之后,捷克斯洛伐克很快被德国完全吞并。
丘吉尔一直反对和德国妥协,他反复地谈论着同苏联达成谅解以中止德国扩张的必要性。
张伯伦到达慕尼黑的第二天,伦敦萨伏伊饭店举行了一次午餐会,到会的有工党领袖艾德礼和保守党人丘吉尔等人。丘吉尔劝说他们立即联名给张伯伦拍电报,要求不要破坏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可其他人一个接一个地表示自己不能签名。当聚会者什么事情也没做就决定离去的时候,丘吉尔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张伯伦一回到英国就声明:“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丘吉尔清楚,慕尼黑协定是英国和法国的失败。他说,慕尼黑协定和保障和平毫无共同点,而且会对英国产生十分不利的后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了。战争爆发时,英国政府迟早要把能够领导抗德的坚强有力的人吸收进来。随着客观局势的发展,丘吉尔参加政府取得政权的希望与日俱增。
1939年春夏之际,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屡遭挫折,但他仍然希望同希特勒谈判取得成功,这导致他在英国人民中威信扫地。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局的变化,促成了丘吉尔的政权阴谋日益成熟。
⑸ 二战时丘吉尔是怎样概括对德战争的目的 德军入侵英国的企图为什么未能得逞
你好!
二战时丘吉尔是这样概括对德战争的目的:为了维护英国的利益和为了实现和平维护英国的尊严,还有就是为了英国在西太平洋的利益,还有就是打败德国能有效的遏制法西斯实力的蔓延,将世界从战火中拯救出来。
德军入侵英国的企图未能得逞的主要原因:1 登陆作战 攻方最脆弱的是泅渡阶段 当时 德空军难以成功压制英国皇家空军 德国海军力量跟英国比较 上来就武装运兵泅渡 基本等于自杀。
2英国掌握信息优势 有预警时间 突袭几乎为不可能。
3 英法联军为主的英国国防力量强大 且本土作战 就算德军登陆成功 他们擅长的以局部地空优势闪电突袭战术不能在滩头应用 面对百万英军甚至人民战争 不撤回来也只有投降。
⑹ 怎么看待丘吉尔在评价二战时说“这本是一场非必要战争
这主要是针对英法在二战全面爆发前对德国的纵容说的。德国在挑起战争的初期,实力并不强大,英法联军拥有绝对的优势。而在德国先后吞并捷克,奥地利,波兰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上,英法都采取了被动的纵容。在盟国波兰受到攻击后,也是宣而不战。如果在一开始英法就采取强硬的态度,德国是不敢挑起战争的。因为最初德国能战之兵不过百万,而法国陆军有三百万,这还不算装备数量上的优势,以及英国所能提供的帮助。因为一战各国遭受了重大的损失,都不想再次卷入战争,所以英法妄图通过纵容满足德国的胃口。事实证明,狼是喂不饱的。
⑺ 丘吉尔是如何强调德国空军的严重威胁力的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一些讲话以《英国仍在沉睡》为题汇集成册发表了。这个集子出版后,在英国人民中间产生了巨大反响。丘吉尔一再强调德国空军的严重威胁。他说:“过去海军是英国的可靠后盾,现在不能这样说了。可恶的空战方法的发明和改进,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地位。我们已经不是20多年前那样的国家了。”
⑻ 1911年丘吉尔对德国举动提出怎样建议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英德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1911年7月的一天,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乘坐“豹子号”炮艇来到摩洛哥渔港阿加迪尔,派了一些人登陆视察,接着又悄然离去。此举不仅是警告法国在非洲的扩张,而且是表明德国觊觎非洲的强烈意向。此时,伦敦正沉浸在一片欢乐饮宴、歌舞升平之中。一向爱管闲事的丘吉尔,惯于对本部职权以外重大问题发议论,提建议。于是,他给内阁成员送去了厚厚的一摞备忘录。丘吉尔认为英国海军盖世无双,不把后起的德国海军放在眼里。两年前在议会中他曾把海军大臣提出要造6艘装备13.5英寸口径大炮的主力舰计划视为惊慌失措,并且因担心实行社会改革计划缺钱而激烈地反对增加海军预算拨款。现在,丘吉尔猛转180度,得出英德战争不可避免的结论,成为未雨绸缪的积极备战派。1911年8月23日,帝国防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听取陆军部和海军部关于战略计划的报告。会议同意了丘吉尔备忘录中关于战争主要将在法德两国陆军之间进行,战争一爆发,英国即向法国派遣远征军的意见。帝国防务委员会议还证实,海军在保证英国远征军安全渡过英吉利海峡赴欧洲大陆与法国并肩作战这一问题上,没有作任何计划。为此,首相阿斯奎斯决心更换海军大臣麦克纳。阿斯奎斯决定加强海军部,拟调丘吉尔去接替海军大臣麦克纳。尽管丘吉尔行为有些古怪,过分热心地对别人主管的工作评头品足,引起比他年长得多的内阁成员的反感,但他在贸易和内政大臣岗位采取的积极行动,显示出他是个富有坚强毅力、决心和组织能力的治国人才。
⑼ 如何评价丘吉尔所领导的顽强抵抗在二战中的意义
不列颠之战(Battle of Britai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至1941年纳粹德国对英国发动的大规模空战。而这次战争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空战,除了英、德两国之外,包括同属英联邦的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牙买加、斯里兰卡、南罗德西亚等国的空勤人员也投入英军;许多被纳粹德国占领的国家的流亡政府,包括波兰、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法国等撤至英国的空军,也加入了保卫英国的行列;当时属于中立的美国也有志愿者组成了“飞鹰中队”(Eagle Squadrons)与英国并肩作战。战争在1941年6月22日以纳粹德国的失败告终,由于损失过多的战机和飞行员,又无法取得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优势,更无法借由空袭瓦解英国的地面和海军战力,德国不得不放弃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开始制定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⑽ 张伯伦和丘吉尔对德国的态度有何异同
张伯伦对德国法西斯采取以妥协退让和嫁祸于人为主要特征的绥靖政策。他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求得自身的一时太平即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框架下的既得利益,并尽可能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同时,德国未直接进攻英国,而且德国打着反共产国际的旗号,符合英国仇视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要求。于是,英国伙同法国与德意法西斯背着捷克斯洛伐克签订《慕尼黑协定》,在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后英国没有对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即静坐战争。这一系列的作法暴露英国自己的软弱,助长了德国的侵略气焰,接着德国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突袭波兰,挑起“二战”,英国自食其果遭到德国法西斯的进攻。
丘吉尔对德国态度强硬,采取坚决抗战政策。这是因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法国的败亡标志绥靖政策破产;英国已经遭到德国的直接进攻,英国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所以,在不列颠之战中丘吉尔领导英国军民坚决抗战,粉碎了希特勒迫使英国屈服的阴谋;并且积极参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参加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用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