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疫情封锁下的德国:餐馆可以歇,书店不能关,德国人为何爱看书
疫情封锁下的德国,除了超市、加油站、药店、图书馆等生活必须场所营业外,绝大多数商店、娱乐休闲场所等禁止营业。书店之所以并未关门,是因为书籍已经成为德国人生活的必需品,他们将读书视作每天都要坚持的“任务”,因此书店也就会继续营业。
“全面封锁”的德国
疫情愈发严重,德国启动“全面封锁”,封锁令已经施行半年光景,书店仍在营业。不过与之前不同的地方在于,店内广播不断提醒大家要做好疫情的防护工作,提倡人们少在图书室逗留,建议人们将书带回家中阅读。
德国人为何爱读书
绝大多数德国人都是喜欢读书的,因此德国有着浓厚的阅读氛围。平时在乘坐交通工具时,也会捧书阅读;在大型书业博览会上,淘书的读者络绎不绝,人山人海。民众爱读书虽然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 一定难度,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国人已经把读书看做成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同于吃饭、睡觉,所以德国人喜欢看书就不足为奇了。
B. 为什么国外的书那么贵
当我们去书店买书的时候会发现国外的书非常的贵,这是为什么呢?国外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所以有版权的东西都很贵 。书,音乐,软件在国外都很贵 。
通过这个我们也要反省,我们国家也应该非常重视文化版权,推动文化发展,提升文化的地位。
C. 为什么国外的实体书店那么发达
因为国外版权保护严格,盗版被罚的很厉害。就算看电子书也是要掏钱的,而且并没有特别便宜。
另一个原因是你说的国外(发达国家)人均受教育程度很高,有看书的习惯。另外这个问题跟民族特征也有关系,德国人就特别喜欢看书。
还有就是国外审查制度比较宽松,言论相对自由,相对的就会产出一些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文化繁荣,实体书店也就比较多。
另外你说的欧美那些国家的实体书店并没有你看到的那么发达,人家更多的是在经营一种氛围,大型零售书店的日子也不怎么好过的。
D. 为什么德国的机械设备卖的那么贵
德国机械制造之所以是因为其内在的优势所决定的:
(一)高科技创新战略。去年,德国机械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达100多亿欧元。
(二)生产专业化。比如,洗涤设备制造公司“温特哈尔特”专门制造宾馆和饭店的餐具洗涤机,而不生产其它用途的洗涤设备。这样专一的结果是,该公司成为餐具洗涤设备制造行业的全球领先者。
(三)销售全球化。在美英法日等国,都有这些德国企业的分公司,具体负责所在国的生产与销售。
(四)与顾客联系紧密。比如,生产五金配件的“乌尔特”公司,除了要求员工保持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外,所有高层人员每个月至少也要拜访一个客户,直接了解后者对产品的意见。
(五)德国严格、健全的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
(六)职业技术教育是德国振兴的基石,也是德国制造崛起的秘密武器
(七)"德国制造”的高品质包括高绩效、耐用、少量维护、设计优异等特点。
E. 德国为什么能做到全民阅读而中国不行
德国的读书文化
读书习惯:在德国随处可以看到正在阅读的人,车站、咖啡馆和草坪,这不仅局限于校园,而是任何场所,似乎每个人的背包里都有一两本书,只要一有时间,他们就拿出来读读。
我国这些方面还没做到,还得一辈一辈的人多建立良好的意识,去促进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
F. 请问为什么新华书店的书这么贵啊。
小店多是主打盗版,类别少只能打价格优势,正盗版的区别。你说的29卖16的折扣如果是对全部书肯定是盗版。现在盗版的水平,从纸质、清晰等质量对使用者没甚区别,区别是在于着作权人的收益。买正版更多是保护版权的意义吧。
G. 德国拿走了世界一半的诺贝尔奖,他们的教育理念有多先进
最近,有很多家长私信我,想要学习一下德国的教育方法,于是我在网络上收集了很多资料,接下来分享给大家。我们都知道德国是一个仅有8000万人口的国家,但是他们诺贝尔奖获得人数超过了200人,是我们中国的十几倍了,根据调查,德国拿走了世界上将近一半的诺贝尔奖。
为什么德国会出现这么多优秀的人才?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德国引起,而后德国的经济依然只进不退?这所有的答案都藏在德国的教育中!
在德国的教育中,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的德国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日,就像是给自己的家过了一个生日一样,在这一天家长会全身心的陪伴孩子,比如郊游、野餐、玩耍等等,在整个过程中,德国的家长除了陪孩子玩之外,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规则,教会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所以,德国6岁的孩子基本上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了,完全不会依靠家长。
3、学前教育内容,培养专注力和逻辑思维
你会发现德国的学前教育,几乎没有太多的时间好好学习知识的,为了给小学做准备,幼儿园的老师们会给孩子上静坐的课程。
除此之外,幼儿园还会安排学前课程,而这些课程不是让孩子学习知识,而是训练孩子的专注力和逻辑能力,就像是找不同的游戏一样,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从中锻炼这些能力。
H. 求德国的文化和经济
文化教育: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德国的18世纪文学走向顶峰。歌德、海涅、席勒、莱辛和格林兄弟都是杰出的代表。20世纪最着名的作家有托马斯·曼、海因利希·曼和贝托尔特·布莱希特。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和贡特·格拉斯分别于1972年和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德国有3000多座博物馆,收藏内容十分丰富。此外,每年都举行各种艺术节、博览会和影展等。法兰克福和莱比锡是德国图书出版业中心。德国图书出版量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占第二位。音乐是德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德国造就了各个不同时期的音乐大师,如贝多芬、巴赫、门德尔松、瓦格纳等。柏林爱乐乐团更是享誉世界。教堂、宫殿和古堡德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着名大学有科隆大学、慕尼黑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海德堡大学等。德国人时间观念比较强,无论是在商务上还是在私人交往上,德国人注重准时。德国人重视商业信誉,一般不轻易更换合作伙伴。德国的教育和文化艺术事业由联邦和各州共同负责,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教育规划和职业教育,并通过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协调全国的教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进修方面,主要立法和行政管理权归属于各州。全国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由联邦政府予以资助。对外文化交流由外交部负责协调。大、中、小学和职业教育发达,实行12年制的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学费全免,教科书等学习用品部分减免。小学学制4-6年,中学学制5-9年。高等学校享有一定自主权,原则上实行自由入学,对部分学科采取名额限制。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即职业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中的实践相结合,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普及。教师为终身公职人员,必须受过高等教育。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3/27/content_333436.htm
随笔:喜爱读书——德国人的优良传统之一
新华网 (2003-11-23 12:53:4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柏林11月22日电(记者郑汉根)德国着名作家歌德曾说过:读好书就是同高尚的人谈话。德国人对这种“谈话”有着巨大热情,即使是在电视、因特网等媒体十分发达的时代,他们依旧保持着爱读书的传统,而社会提供的服务又使他们读书十分便利。
在地铁列车里,在公园草
坪上,甚至在医院的候诊室内,手捧书本埋头阅读的人都很常见。民意调查显示,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最高。可见,书已经融入到了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记者的一个年轻德国朋友说,在德国,读书就象喝啤酒一样平常。
在德国,买书很方便。无论城市乡村,书店都极容易找到,一座1万多人的小镇起码会有一两家规模较大的书店。在有着8200多万人口的德国,书店就有5000多家。在书店内,如果购书者不能在书架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籍,书店一定会帮助从出版社订购,买者很快就可以拿到书了。
除书店外,一些综合性超市和加油站也卖书。在某些大型仓储超市,人们会看到最新畅销书、减价书以及报刊杂志等摆放在货架上。顾客们满载牛奶面包等日常食、用物品的超市手推车里,也常常放着一两本书。此外,德国人还通过出版社直销、邮购、网上订购等途径买书。网上购书越来越受到欢迎,购书者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递增。
德国大小书店内部的环境都十分安静、幽雅。一些大书店还设有播放音乐的咖啡厅,人们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浏览书籍。一些书店还有专供人们读书的区间,里面放着很多沙发和椅子。在书店里,书按照不同领域分类明晰,便于读者查找。
大量的图书馆也满足了德国人对书的爱好。德国有1.4万多个图书馆,藏书1.29亿册。许多图书馆通过组织作家演讲会、举办文化活动等使自己更具吸引力。小镇里往往也有图书馆,而没有固定图书馆的乡村则常常会得到流动图书馆的眷顾,这方便了农村人借书。
德国有关书的组织有很多,它们的活动促进了人们读书的热情。德国书商协会、读书基金会等常举办丰富多彩的促进阅读活动,最近成立的“德国朗读协会”组织知名人士到图书馆或书店为青少年朗读好文章,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
德国人之所以整体素质较高,这与他们喜爱博览群书的优良传统是密切相关的。歌德就曾注意到书和文化的力量对德国的重要意义。他说:“假如不是通过一种光辉的民族文化均衡地流灌到全国各地,德国如何能伟大呢?遍布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剧院,作为支持和促进民族文化教养提高的力量,是绝不应被忽视的。”(完)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11/23/content_1193638.htm
经济: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属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德国是商品出口大国,工业产品的一半销往国外。德国的出口额现居世界第二位。德国近1/3的就业人员为出口行业工作。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机械产品、电气、运输设备、化学品和钢铁。进口产品主要有机械、电器、运输设备、汽车、石油和服装。主要贸易对象是西方工业国。政府奉行整顿国家财政、减少预算赤字、进行税制改革、刺激个人投资、进一步实行非国有化、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政策,使德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并调整经济结构。自然资源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满足本国需要的80%。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左图:德国商业银行大楼)。德国是啤酒生产大国,其啤酒产量居世界前列。它还是最早研制成功磁悬浮铁路技术的国家。2002年2月28日24时,德国马克正式停止流通,欧元 (EURO)成为德国法定货币。德国是首批使用欧元的11个国家之一。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3/27/content_333436.htm
I. 读小库的书为什么贵
读小库的书为什么贵,读库力求保证图书的用料和做工,然后再尽量压低成本定价时所乘的系数——用户摸摸纸张,看看版权页上的印厂和定价大概就可以感受到。
渠道方面,除了《读库》杂志书通过出版社给电商供货之外,读库图书不给电商供货,所以就不必参与电商平台统一的“大促”,不必承担账期的压力,以及大量的、让人心疼的退货。当然,也享受不到电商平台带来的流量。
同时,读库给线下实体书店供货是现款不退货的政策,而且折扣相当高。于是,好多书店都见不到读库或读小库的书。甚至有书店店员在读库年会上抱怨,想卖读库的书,但是不敢卖,因为不挣钱。
在坚持现款不退货的情况下,读库最近下调了给实体书店的供货折扣,但即便让利如此,光靠折扣,读库的书在市场上仍然是没有竞争力的。愿意售卖读库图书的实体书店,是承担了风险和压力的。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书店,值得多去几次。
那读库的书都是怎么卖出去的呢?主要靠自己卖,网店直销,而且是原价。如此说来,读库岂不是太黑,本来要留给渠道的折扣空间岂不是都变成了读库的利润?
哪有这等好事?你在读库网店下的任意一单,我们都不可能自己送到你的手里,要用快递,要有人给你打包。所以,我们全公司一半的兄弟都在顺义的库房里战斗。
这部分成本,对应的正是传统销售方式的渠道成本——本质上,快递也是一种渠道。不过,成本还是会比传统渠道低一些,因而读库按物理成本定价时,所乘的倍数也可以比行业水平更低。
所以读库不能打折——因为读库的书定价时就是按照原价销售的原则定的。如果打到电商那样的折扣,绝对赔钱。如果允许渠道商无条件退货,也会赔钱。
读库现在偶尔会搞些力度很小的“促销”,并且基本形成了618、双11、双12搞活动的惯例,这虽然对现金流有所帮助,但也会大大侵蚀利润。而没有合理的利润,我们就没有能力去做其他的好书。
创办由来
对于读库创建的“读小库”品牌,主编张立宪曾解释到:“原因之一就是,《读库》的读者已经生儿育女,在大家的倒逼下,我们也把自己当作家长,推出《读小库》系列丛书,涵盖文学、艺术、科学、历史等。
另一方面,做“读小库”也是希望能让业态更丰富一点,张立宪讲起自己曾经在德国一间书店里找到一本童书叫《大究竟有多大》,一百多页几乎没有插图全是文字,讲的是康德、苏格拉底告诉你“大”是什么。
而这样一本书在德国是给 9 岁的孩子看的,“这就是德国小孩从小接触的东西,我想这样一本书如果没有我们,也许就不会被引进出版。
如果没有大家对我的判断和决定的信任,这本书即使出版了也不一定会被大家知道、被买下”,那些获奖无数、销量几千万的童书出版资源都已经被瓜分得差不多了,但依然有一些畅销之外的儿童书没有被发现,而这就是“读小库”要做的事情。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读小库
J. 为什么新华书店的东西比外面贵
新华书店是正版,而且把书的定价当这的定价来卖,其它书店都把定价当成摆设。
而网上书店则不管啥书啥定价在这片通通10块钱,通通10块钱,买到就是赚到。
大的厚的可能20块。专业书籍就比较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