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此国拒绝德国、日本,将2240亿项目交于中国,如今成果如何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突飞猛进,国家富足后就开始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不管是高铁还是其他建筑,中国都具备了更加强大的技术,因此还获得个新的绰号,那就是“基建狂魔”。尤其在高铁修建上,中国的技术绝对是世界领先水平,在全世界都有着顾客,而且还受到一众好评。不过在高铁的建造上,中国也是后来摸索学习研发才达到如今的水准,毕竟以前在这方面的强势国家是德国和日本,这两国在这方面颇有心得。
而中国在泰国的投资,也由于泰国的友好态度而出现近五倍的增长,中国一举成为泰国最大型的水果销售市场,两国关系的接近,使得旅游业更加发达,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到泰国旅游,不管距离还是风土人情上,泰国都值得一观。单单从到泰国旅游的人数数量就可以看出,中国和泰国完全是教科书版本的双赢,双方在达成共识后,拉动的经济的增长。
㈡ 德国高铁史上有没有出现过什么事故后来怎么样解决的
艾雪德列车出轨事故
艾雪德列车出轨事故是1998年6月3日发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策勒区艾雪德村落附近的严重铁路事故,造成101人死亡,88人受伤,也是德国境内伤亡最惨重的铁路事故,事故原因起于一个设计不良的车轮。
1998年6月3日,编号51的ICE-1列车行走884号(威廉·康拉德·伦琴号)车次,从慕尼黑开往汉堡,中途停奥格斯堡、纽伦堡、维尔茨堡、富尔达、卡塞尔、格丁根和汉诺威。
德国时间上午10时30分(UTC+1,后同),列车从汉诺威站开出继续行程。40分钟后,当列车驶至策勒区艾雪德镇以南约6公里时,第2节车厢的第3条车轴上的一个车轮外钢圈因疲乏而突然爆裂,钢条碎片插进了车厢内。当列车驶过转辙器时,爆裂的车轮外钢圈又把转辙器上的引导轨扬起一段,同时也插入了车厢走道并冲破车厢顶;在一连串效应,造成车头与第2节之后的车体分离。
由于事发时列车车速高达每小时200公里,因此引致第2节车厢抛离轨道冲入树丛之中,而第3节及以后的车厢则驶进了另一轨道上,并撞向一条行车天桥的拱位(桥梁)之上,因冲力强大,天桥桥梁被撞断后,天桥主体随即倒塌压在第3节车厢中后段,第3节之后的所有车厢全部出轨挤压在一起,两名正在桥下工作的德国铁路员工当场被出轨列车撞死。肇事列车的首节机车则继续向前行驶3公里,至通过艾雪德站后才被完全煞停。
上午11时正,110接到第一个报案电话。这时,人们还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2分钟后,警察报告“艾雪德火车相撞事故”。同时消防和救援机构也接到了报案电话。最先到达的救援者是事故现场附近听到响动的居民。
11时6分,红十字会救援协调中心宣布临近的汉诺威、Gifhorn和Uelzen等地区医疗和救援机构进入紧急状态。
11时7分,第一辆消防车到达事故现场。1分钟后,人们从消防队长现场报告中终于明确得知现场情况,一列高铁列车出轨撞桥。驶向现场的途中消防队长即下令调集本地区所有设备参与救援。与此同时,策勒市、汉诺威两架救援直升机和Fassberg直升机中队的也收到警报赶往现场。根据首批到达现场的救援人员报告,策勒的救援指挥部确认这是一场大规模伤亡事件并启动高级别的警报。该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只协助一个人问同样的时间,便通知周围的控制中心,最后由就近的汉诺威控制中心,配置了救援直升机采取行动。
为了确保重伤员能够第一时间被运走,11时18分,德铁公司决定停止运营,并于7分钟后停驶所有列车。一次偶然听到交通广播的机会,是于11时42分从国家消防学校伋出的。11时45分,开始创建控件的操作。
为救治伤者,当局搭起了帐篷,轻伤者在300米外一所健身室就地诊治,再转送医院。事发后一小时,50多名医生到达现场。12时5分,首名伤者由直升机送往医院。
12时15分起,集结区191名主要道路沿线的移动注册工作队成立。德国希尔德斯海姆提供从铁路发送Tunnelrettungszug,在12时25分展开救援行动。下午1时,显然有足够的急救人员在场,所有伤者在当时被发现。
经过13小时到达三山的军队坦克,后来又提出消防部门从汉诺威出动一部40吨起重机除杂物。13时45分,控制中心表示,把所有救出的伤者集中为一点,以便救援和诊治。
约15时,已有87名伤者被送往医院。15时15分,紧急警报解除,此时在邻近的县大部分志愿消防和救援服务人员已被征调。接着就开始设法移开埋住三节车厢的倒塌的桥梁。到了午夜,挖掘出78具尸体。检察官下令,所有尸体都要解剖。
大多数受害者是由于突然从每小时200公里减速到静止而死亡的,冲力相当于从160米高处坠落。
截至18时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中,死亡人数已达100人。当天晚上,吊车开始清理到一边碎片,而各地救援行动也继续进行。
翌日(6月4日),时任总理科尔和下萨克森州部长施罗德到达事发现场视察,他们原需出席一个基督教主教的服务,须由霍斯特Hirschler和约瑟夫Homeyer代替。当时,初步证据指出一个破碎的轮辋造成是次灾难。
6月5日,肇事列车部分零件在附近一个树林中被发现,路轨已大致清理好。6月8日,时任联邦总统赫尔佐克宣布把6月21日定为中央追悼日。事发路段在6月9日恢复行车,首列车于17时35分通过该路段。
6月10日,即事发后一星期,死亡人数上升至99人,另外两个人在医院不治身亡。
德铁在事发后,随即向每名遇难者的家属发放30,000马克(约19,000美元),之后并作出了细节的赔偿(如精神辅导方面)。而德铁就该事故的赔偿金额高达5000万德国马克(3000万美元)。
2002年8月,德铁两名官员及一名工程师被控误杀罪。因为在德国,公司是不会被送上刑事法院审讯的,只有自然人才会。案件于2003年4月审结,每名工程师被罚款10,000欧元(约12,000美元)。
事发后数星期内,德铁把所有相类似设计的车轮,以另一种车轮取代。
在事发现场的救援人员,进入车厢救援乘客时遇上困难;主要是因为ICE列车的铝合金车身及防爆破玻璃窗,令救援人员使用重型救援设备时遇上重大阻力。故德铁也把所有列车的车窗,更换为在紧急时可用锤子击破的玻璃窗,以策安全。
㈢ 如今我国高铁越来越快,德国高铁却越来越慢,这是为何
据我所知,德国高铁越来越慢是因为他们停靠的站与站之间距离比较短,频繁刹车和加速的话,花费的时间会比较多。下面具体说明:
在我国高铁迎来普遍提速的时候,德国高铁ICE却降速了,最新一代ICE 4高铁的运行最高时速只有250公里,远低于上一代ICE 3的300公里每小时,在我国开始规划未来时速高达500甚至600公里高铁时,作为高铁技术大国的德国则完全没有这样的打算,这是为什么呢?
德国铁路的技术与经济专家Christian Böttger解释到:”德国的高速铁路框架与中国和法国不同,基本上德国每隔100公里就有个城市,而每个城市都希望高铁能在自己这停靠,未来德国高铁规划也的确是停靠更多城市,这决定了德国高铁无法和中国或法国一样高速运行,那样反而会增加旅行时间。另一方面,增加时速还会增加成本,所以我们选择了主动降速。“
㈣ 德国高铁最高时速多少
国外高铁的速度基本上在210公里每小时到300公里每小时,国外主要国家高铁发展概况为:日本:1964年10月1日,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日本东海道新干线(东京至大阪)开通营业,全程515.4公里,直达旅行时间3小时,列车最高运营速度210公里/小时。随后,日本大力发展新干线,并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山阳新干线和东海道新干线的运行速度分别提高到现在的300公里/小时和270公里/小时,东北新干线的运行速度提高到320公里/小时。如今,新干线的主干线和支线已经覆盖日本本土,截至2013年3月,日本已经开通的新干线共有6条,线路总长度为2388公里。法国:1981年9月27日,欧洲第一条高速铁路,由法国首都巴黎至里昂的TGV东南线通车,全程417公里,直达时间2小时,列车运行最高速度270公里/小时,经过改造后,目前速度可达300公里/小时。此后,法国相继建设开通了TGV大西洋线、北方线、地中海线、巴黎东部线等高速铁路,形成了以巴黎为中心,辐射全国的TGV高速铁路干线,并与周边国家连接。TGV高速列车可通行的范围6000公里以上,列车最高运营速度可达320公里/小时。目前,法国共有9条高速铁路开通运营,线路总长度2023.6公里。德国:1971年9月21日,西德铁路开行最高时速200公里的ICE城间特快列车,这是德国真正向现代铁路高速运输发展的第一步。1971年,开工建设第一条高速新线汉诺威—维尔茨堡铁路,并于1991年正式开通运营。目前,ICE高速列车可通达德国境内多数大城市,ICE列车可通行的范围6300公里以上,列车速度最高可达300公里/小时。截至2012年底,已建成的高速铁路共计2331公里。
㈤ 德国高铁发展过程中都运用了那些技术
德国高速铁路,称为ICE,是InterCity Express(高速城际列车)的缩写。
■ ICE-V 为试验车,造于1985年,不久就创造了406.9km/h的世界记录。
■ ICE 1 最早的一代ICE,造于1991年。以两台机车带10-12节车厢运行于德国连接瑞士和奥地利的线路,现在有约60列ICE1在运行,速度达280km/h以上。
■ ICE 2 第二代ICE,造于1996年,一台机车带七节车厢。目前有约44列ICE2在运营,速度在280km/h以上。
■ ICE 3 第三代ICE,造于1997年。在陡坡线路和国外,正常运行速度为300km/h,TRANBBS技术速度达330km/h。为此,50台非分离式机车正在制造,即运行时,机车在列车的一端。
■ ICE 4 ICE3的改进型,各种结构的细节正在研究中。
■ ICE 5 使用完全不同的技术的新车型(使用磁悬浮技术),用于汉堡-柏林磁悬浮线路,这条线路由德国铁路公司经营。
■ ICE 21 计划中的另一种快速列车,用于试验一系列新技术,如采用不同于现在ICE的新型转向架。但这项计划的财政尚未获批准,在未来五年内也许不会实现。
■ ICT 由ICE派生的可倾式(摆式)列车,这种列车在传统线路上运行速度可达到230km/h。
■ ICE-VT 在非电气化铁路上运行的内燃-电动车组,带四节车厢,速度可达200km/h。
【ICE大事记】
1982: ICE-V 开始定货(第一代高速列车)。
1985: ICE-V交付德国铁路公司。
1989: ICE-V速度创世界记录(406.9 km/h)。
1991: ICE 在美国为Amtrak公司作示范运行。
1996: 第一列 ICE 2 交付德国铁路公司(这是第一列长列车)。
1998: ICT (电动摆式列车)交付德国铁路公司。6月3日ICE 1发生德国铁路历史上最严重的事故。
1999: ICE 3交付德国铁路公司。 ICT-VT (内燃—电动摆式车组)交付德国铁路公司。
㈥ 德国ICE高铁的建设与发展规划:
1991年6月,德国新线区段汉诺威一维尔茨堡、曼海姆一斯图加特段开行的第一列时速250km/h的高速城际特快列车ICE(Inter City Express)的试运营,拉开了德国高速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序幕。ICE列车的高速运行将德国平均350km城际运行距离的旅行时间减少了1~2h。2002年9月,随着科隆一法兰克福间另一条满足ICE3型列车以300km/h运行的高速铁路新线的开通和运营,再次刷新了德国铁路250km/h高速运行的记录。根据德国运输部的总体规划设计和德国铁路公司规划的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德国铁路路网的旧线改造和新线建设还将继续开展,这项铁路规划被命名为德国铁路Netz21工程(21世纪德国铁路路网建设规划) 德国高速铁路正式开通并运营之前,一系列有关该系统工程的设计及高速铁路相关技术提前得到了研究,因为这一复杂系统工程的建设不仅包含着新型高速列车的设计、新建路网基础设施、信号设备及具备高速列车接发能力车站的建设,而且还要涉及到相当数量ICE高速列车的维修基地配置与建设问题。另外,合理制定一套旅客青睐的票价体系也是铁路建设计划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德国高速铁路客运产品的设计除了要具备原先城际列车IC(Inter City)的基本运行要求外,还须具备以下特点,即:高速列车能够满足以小时为间隔的开行安排;高速线路需要连接到每一个铁路枢纽站;乘坐高速列车的旅客在每小时内可以在同一站台上另一侧有机会换乘下趟去往其他方向的高速列车;列车编组是以不同座位布局的列车单元组合而成。
在最初的计划阶段,德国第一系列高速城际特快列车(ICE1型)被设计成为由12辆具有动力车辆组成的全动车组编组列车,其编组长度达到358m(见图1), 这样配置的列车也正好与由10辆编组的IC列车的机车牵引功率相匹配。在德国高速铁路系统运营的第一阶段,共有60列以小时为发车间隔单位的ICE1列车运行在汉堡一巴塞尔、汉堡一慕尼黑间的铁路线上。
德国高速铁路新线上的运营组织模式最初制定为客货共线的方式,表1显示了4种不同类型的列车分别在新线、提速改造线和既有线上的最大运行速度,其中运行速度最快的货物列车实际上为货物行包车,原先这样的列车被命名为Parcel Inter City (PIC),后来改名为城际特快货物列车Inter Cargo Express (ICGE),这是由特殊盘闸车辆组成的货物列车。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有部分的Inter Cargo Express列车被安排在白天运行,但后来考虑到运营和安全的问题,特别是考虑到双向长隧道的列车交会安全问题,现在已经将所有的货物列车安排在夜间运行。从2001年德国铁路列车运行图可以看出,在汉诺城一维尔茨堡的高速铁路线上,白天运行的ICE列车达到49列,而夜间运行的货物列车则为37列。 高 ICE新产品的出现成为了德国铁路向前发展的巨大驱动力,1993年,也就是东西两德合并后的第3年,随着柏林至汉诺威间254km的高速铁路新线的开通与运营,高速列车的整个旅行时间比原先的时间缩短了一半(只需1h 35 min)。在这条线路上共运行了44列205m长的第二列高速列车ICE2,它是由一辆动车车辆和7辆非动车车辆组成(牵引功率为4 800kW)。2000年,ICE2列车又改为由长200m的电动复合单元(EMU:Electrical Multiple Unit Sets)车辆组成。2002年,在科隆至法兰克福新线上运行的高速列车为第三系列城际特快列车ICE3型(牵引功率达8 000kW),它是一个200m长的由8辆EMU车辆组成的列车。此外高速铁路列车产品还满足多曲线地段运行的摆式特快列车ICET(有7辆和5辆两种编组形式,其长度分别为185m 和133m,最高时速可达230km),以及满足非电化线路高速运行的内燃摆式特快列车ICETD(为4辆编组,长度107m,最高速度达200 km/h)。
ICE高速列车的运营由此也巩固了它在长途旅客运输领域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据2000年的数据统计,乘坐ICE列车的旅客运送量占整个德国铁路长途旅客运输总量的42%。随着ICE高速新线的逐步建成与通车,德国高速度铁路的旅客运量在继续攀升。殊不知在当初高速铁路计划修建阶段之时,德国铁路部门预测的结果是:ICE城际特快列车只能被当作旅客们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但是随后的实际运营数据表时了更多的先前乘坐飞机的乘客也愿意选择这种快捷的ICE运输方式。另一个现象是现在更多的人愿意从一个城市搭乘ICE列车前往另一城市,然后再乘坐飞机前往更远的地方,这是因为ICE高速铁路线已经连接到了许多城市的机场附近,也不是说,在德国境内已经初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网。 2002年9月,连接科隆与法兰克福间的第二条高速铁路线正式开通并运营,这条线北起科隆向南延伸至威斯巴登/美茵茨及法兰克福机场。从科隆中心车站至法兰克福中心车站的距离为180km,现在的旅行时间为(1h 15min),这比过去经莱茵河畔的ICE列车运行时间(2h15min)减少了1h(此线路长度为222km)。
该新线将穿过稠密的居民区和茂密的山林风景区,为了最大限度保护自然而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新线建设尽量平行靠近原先的高速线,因而新线建设就不得不面临较大的线路坡度地段,这种大坡度线路需要具有强大的功率有高速列车运行。
为建造这样的一个具有新标准、满足时速300km/h列车运营要求的新线(双线),该线路上的双线间的中心距离设置为4.5m,这也接近了TSI(协同性欧洲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s for the Interoperability of the European System)的技术标准。同时将乘客与全速运行列车的安全距离设置为3m 。
新线还设计了较优的隧道限界尺寸,另外在时速达到300km/h的区间轨道铺设中,运用了不同种类的非道碴的混凝土板道床,铺设这样性能的新型线路完全考虑了轨道的几何特性。尽管线路还存在一些小半径曲线区间,但ICE3列车的运行还是较好的保证了旅客们乘坐列车的舒适度。计算结果表时,当列车以300km/h通过曲线的区段时,左侧向的加速度仅为1.0km/s2。
该新线的施工是根据联邦政府运输部与德国铁路公司签订的协约进行建设的,项目的预计造价在1995年是77.5 亿马克(相当于40亿欧元),但项目在2002年完工时的总投资额最终攀升到了120亿马克(相当于60亿欧元)。另外联邦政府及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Nor-drhein-Westfalen)还共同支付了修建科隆/波恩机场连接线的额外建设费用5亿欧元(连接线长约15km)。 在德国,铁路网的建设与发展必须遵循联邦运输部的总体规划设计方案,这是一个从全方位进行运输布局考虑的新概念。这个全方位包括德国的公路、水路及铁路运输的线路规划与布局。一般来说,一个总体规划设计方案的周期为10年。根据德国法律规定,凡是涉及到交通公益投资费用的事宜都可以由联邦政府负责解决。不过许多项目的实际投资数目往往超过预先规定的额度,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优势项目,特别是处在建设当中的投资项目往往要比其他远期计划项目获得更多的资金优先权。
目前分布在德国城乡范围的居民总数约8 000多万,铁路建设必须要考虑以最好的方式建立各卫星小城至中心工业城以及居民区的连接。因此,德国未来的高速铁路路网的线路几乎没有地域等级的区别,它们的作用和位置同样重要。
现在德国高速铁路新线的总长已经超过1000km,在图3中还显示了一些正处于建设中或处于规划中的高速新线(总计约1000km)。在未来几年中,旅客流量将形成如图4的密度分布图,也许等到2005~2006年的纽伦堡至慕尼黑的新线及改造线的建成与通车后,这一预示的结果将变成现实,特别是科隆/富尔达一法兰克福一曼海姆一卡尔斯鲁厄/斯图加特间的客流量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且未来随着法兰克福一曼海姆间、斯图加特一乌尔姆间第二条平行高速新线的建设与运营,将有可能给这一地区铁路客流带来进一步的增长。
4.1德国高速铁路建设与规划中的几个重要的铁路建设项目
1)纽伦堡一慕尼黑新线/旧线改造工程(2005/2006年度完工)
这个大约170km长的铁路线包含一段约90km长(纽伦堡一因戈尔施塔特)、时速可达300km、与高速公路平行的铁路新线及连接至慕尼黑的80km长的提速改造线(运行速度为180~200km/h)。当工程全面完工后,纽伦堡一慕尼黑的旅行时间将从原先的98min减至69min。由于该新线上的最大线路坡度为20‰,这样的坡度是科隆一法兰克福高速线最大坡度的一半,因此,该线路可以开行轻质快速货物列车。
2)柏林周边铁路设施的改造成工程
作为德国联合项目的一部分,通往柏林的既有线将迅速得到更新和改造。目前从汉诺威至柏林间的高速线路的列车运行速度已经达到250km/h,既有线有列车运行速度达到了160km/h,但这些既有线的速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对它们的进一步提速改造,就可以使柏林一哈雷/莱比锡、柏林一德雷斯顿段的线路提速到200km/h。而且这些线路将与今后纽伦堡一爱尔福特一哈雷/莱比锡的新线(运行速度为300km/h)连成一体。这条通道也是被欧盟资助的泛欧铁路网络的一部分。
目前从汉堡一柏林段既有线的最大速度为160km/h。德国政府及铁路部门曾经计划在这两地之间修建一条磁悬浮线路,磁悬浮线列车Transrapid的最大速度可以达到450km/h。如果按这样的速度运行,那么在这个292km的线路上,列车的运行时间需1h。但这个计划后来因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归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最能终流产。于是该磁悬浮计划最终被两地间的既有线提速改造项目所取代,其提速目标值将两地间既有线的列车速度提速到230km/h,这样可以使整个旅行时间从原来的2 h 15mim减至1 h 35min。
3)21世纪德国路网建设规划项目(Netz21)
21世纪路网建设合作项目(Netz21)已经明确了德国铁路网络未来发展的方向,这项规划是基于将平行径路和铁路网络上的快、慢列车分开运行的基本思想而制定的。采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铁路线路的通过能力,而且可使铁路交通网的线路能力和客流分布更加均匀合理,同时还可避免因不同类型号开车在相同线路上运行造成额外资源的浪费现象,其结果有助于减少基础设施的维修费用。
4.2未来德国整个铁路网组成
1)高优先级铁路网络(10 000km):将连接主要中等城市地区,其中:等级最高的高速线(P线)将达到3 500km;提速列车运行的次优先级线路(G线)将达到4 500km。另外用于为大城市周边的城镇作运输快捷服务的线路达到了2 000km。
2)高性能铁路网络(10 000km):仍然为客、货列车提供常规的客货共线混跑运行。
3)区域间的铁路网络(16 500km)。 科隆一法兰福高速新线是原联邦德国地区高速铁路网的核心,它的建成与运营拉进了与欧洲高速铁路网相接的距离。在2003年,由德国一荷兰国际ICE组织在该新线上联合开行了法兰克福至阿姆斯特丹的具有四种制式的ICE3(由EMU单元组成)列车,预计未来在该线路上将看到伦敦一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一苏伊士/维也纳的高速列车。不过实现这样的目标还要求科隆及法兰克福的枢纽站继续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到那时科隆至法兰克福的旅行时间可能只需1h。
德国的铁路专家预测在2006年,在这条铁路双向上的客运量总数将达到1.55亿人次,这一数量将随着泛欧高速铁路网的进一步发展将持续稳定增长。最新的国际铁联组织预测,当连接欧洲各方向的高速连接线全部贯通以后,通过实施欧洲范围内的高速铁路运营服务,可以使这条新线的客运量在2020年达到2.8亿人次,其中有500万人次是属于欧洲范围内过境的旅客。作者: 柳进(铁道科学研究院 运输及经济研究所)
㈦ 德国高铁和中国高铁有什么区别
1、运行模式不同
中国高铁主要发展国内线路,已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城市群建成高密度高铁路网,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区域之间完成高铁互联互通。欧洲比较小,德国高铁的运行速度很快,通达德国境内多数大城市,部分列车还通达瑞士的苏黎世和因特拉肯、奥地利等国家。
1、线路建设不同
中国高速铁路形式多样,种类丰富。德国原本就有的既有铁路网,而且人口在全国范围内分布较为均匀,缺乏人口高度密集的超级大城市,加上德国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以及其他政治上的原因,德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
3、运营班次不同
中国高速技术型高速铁路是设计速度250千米/小时以上、初期运营速度200千米/小时以上的客运列车专线铁路,再加上幅员辽阔,班次较少。在德国乘坐铁路也很方便,每隔几分钟就有一班,所以不像中国国内,德国的火车站没有很大的站台,乘客来往却十分方便,不必等候。
(7)德国高铁如何反超扩展阅读:
中国高铁指南
中国高速铁路为中国国家铁路组成部分,高速列车购票方式与其它普速列车购票方式相同;中国铁路营运高速列车均为动车组列车,车次分“C、D、G”三种字母开头,大部分动车组网上订票可选座位 。
部分城际动车组列车采用不对号入座乘车模式,也有部分长途动车组列车在高峰期销售二等座车厢的无座票 。截至2019年,中国高速铁路动车组车票或凭证有纸质车票(红色条码或蓝色磁介质)、电子客票以及身份证 。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高速铁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德国高速铁路
㈧ 在哪几个方面,我国制造已经超越了德国
1:制度优势 ,我国的制度优势,可以发挥出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员能力和资源的整合能力,整个制度优势堪称世界第一,远远超过了德国。
2:工业规模上 ,我国虽然在主要工业水平和工业科技上比不上德国,但是我国已经是取代了德国,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3.互联网技术,我国的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科技,甚至整个的移动支付,那都是世界领先的
㈨ 1998年的德国高铁事故中总结出的关于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1998年6月3日,一辆运载287人的德国城际特快列车(ICE)脱轨,造成101人死亡。事后,秉持着“专业精神”的德国各相关部门,开始了近乎惊人的援救和调查。他们不仅更换了所有车轮,更进行了长达5年的技术调查和法律审判。尽管人们一度对高铁失去信心,但德国铁路公司及时、透明的调查研究,与媒体和公众的积极沟通,让人们逐渐重拾信任。
新安全方案成许多国家借鉴宝典
艾雪德事发后第二天,德铁降低了全线高速列车的时速,并全面检查安全性,随后按照联邦铁路局的要求,停运所有同型号列车,对其进行超声波安全检测,将59辆同型号列车上所有箍着钢条的双毂钢轮,换成整块钢材切割而成的单毂钢轮。尽管德国铁路在橡胶轮胎上具有领先技术,但时至今日,他们仍不敢恢复使用这类轮胎。
1999年,德铁根据对艾雪德事故原因的调查研究,公布了一份新的铁路安全方案。这份安全方案成为此后许多国家开展高速铁路的借鉴宝典。
例如,方案指出,由于在事故中列车撞上桥梁,导致伤亡惨重,所以德铁规定未来新建的铁路要避开隧道和桥梁等设施。
另外,在新方案中,德铁规定,要定期对列车进行超声波安全检查,而且至少要有两名工作人员共同检查。现在,负责监管的德国联邦铁路局要求所有行程超过3万公里的车轮每周都要接受检查。
而在艾雪德事故营救过程中,因为车窗难以被打破而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在事故发生几个月后,德铁在ICE列车的每一节车厢都设置了能在紧急情况下敲碎的逃生玻璃车窗,而这种车窗之前只能在大型车厢里见到。
“对于ICE的乘客来说,艾雪德事故的确留下了阴影。但是德铁在事发后及时主动公开信息,并花费很长时间去研究改变高速列车车轮的构造方式。我认为德铁在事后处理上的表现令人满意。”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交通研究所主攻铁路研究的教授于尔根·西格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