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希特勒时期的德国为什么强大
希特勒时期的德国经济为复苏阶段,并非腾飞。
为加强对全国经济的控制,纳粹政府对全国经济进行改组,淘汰中小企业和手工业,加速资本和生产的积聚和集中。首先,消灭小业主。其次,强制卡特尔化。
1933-1939年,希特勒在经济上强化了行政效能,对国民经济强化行政监管,其经济制度被后人称作“命令经济”。
为了稳定局势,纳粹政府经常援引魏玛宪法第48条规定的紧急状态法,发布管理经济的法令:
一是在经济领域推行严厉的刑法;
二是强制推行价格刑法,三是重建外汇管制;
四是为维护正常经济秩序而颁布卡特尔法;
五是在证券法、银行监管和税收豁免方面引进了银行监管制度;
六是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重新规定了泄露商业机密的刑法条款。
纳粹德国经过两个四年计划的发展,经济基本得到了复苏:1933年国民生产总值(以1928年价格计算)约为737亿帝国马克。
以不变价格计算,1938年的德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264亿帝国马克。但是,纳粹德国1913至1938年的经济年均增长2.6%还是微不足道的,它低于1870一1913年的平均水平2.9%,更远远低于1950至1960年的7.6%或1950至1970年的6.2%。
所以,纳粹德国的经济只能叫复苏而不能叫腾飞。
(1)为什么德国制度好扩展阅读:
希特勒对文化思想领域的控制也是前所未有的
纳粹分子的“焚书”,充斥着法西斯的专制精神,推行一条摧残科学文化事业的愚昧反动政策。1933年3月13日,戈培尔(Joseph Goebbels)被任命为教育和宣传部长,统管教育、文化和新闻出版工作。
为贯彻“领袖原则”和德意志民族精神”,在文化领域实行文化生活总体制。必须使各方面的创造性艺术家都集会在国家领导下的一个统一的组织中。不仅必须由国家决定思想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发展路线,而且还必须由国家领导和组织各种专业”。
在所谓纯洁德意志文化的旗帜下,法西斯还大张旗鼓地对“非德意志文化”开展大规模的清理运动。
首先是焚烧非德意志着作,1933年5月10日,在柏林及30多所大学所在城市举行一次“焚书日”活动,仅柏林就焚烧了近两万册图书,被焚烧的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卢森堡、李卜克内西、倍倍尔、梅林等人的着作,还有着名作家海涅、亨利希·、托马斯、爱因斯坦等人的着作。
其次是举办所谓“蜕化”艺术展览,对全国民间图书室、图书馆和博物馆进行“清理”,列出禁书、禁画书目,编造成册,一律被取缔。犹太艺术家的作品、表现主义风格和现代的艺术流派作品,均作为“蜕化作品”,在被取缔之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阿道夫·希特勒
② 德国为什么那么强大
纳粹党则反其道而行之:基本上不和别人争辩理论的它,此时几乎被建成了一个大公司,党员们无不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德意志人民生产自救的活动中去:有搞市场情报的,有搞推销的,有搞组织的,有搞运输的,有搞培训的,有搞财会的,对穷人们有求必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照顾、体贴他们,简直和宗~教组织或红十字会一样。不管什么人,只要一加入他们的行列,便能保证天天吃饱肚皮,从此不再失业。工人们不领工资-反正此时马克的价值同废纸一样-而是领大锅饭和一些实物补贴,比如衣服、工具之类,还负责介绍福利住宅。 对劳苦大众来说,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刺激啊!负责发放大锅饭的纳粹党员一边往穷人们的碗里倒薯仔、面包和副食,一边淳淳善诱地对他们说:“您瞅,咱们这国家披山带河,沃野千里,要物资有物资,要科技有科技,年年得诺贝尔奖,物理、化学、医学,照单全收过。可说起这经济,咱就能搞成现在这样子呢?还不是因为当权的都被帝国主义收买了,什么正经事都不干,整天就知道贪~污腐~败,祸国殃民?您再瞅,街上的那些警察,就知道在咱老百姓面前神气活现的,其实个个不都是卖~国贼的小**吗?这些混帐王八蛋全都是德国人民的公敌!啥时候咱们希特勒主席上台了,啥时候咱们这苦日子才能有盼头哇!” 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在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对他们的再生父母-纳粹党感激不尽的泪水中,1932年德国总理大选的胜负就已经很清楚了。
③ 德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德国近现代史中的断裂与延续问题十分复杂。德意志帝国的历史虽然对纳粹主义的上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它不仅仅是纳粹德国的前史,而且也是联邦德国的前史,也包含着许多优良传统。帝国时期的社会结构与精神文化在魏玛共和国的延续挫败了其政治制度的革新。二战后西德在重建“民主社会”的初期,没有对纳粹主义的遗产作出彻底的清算,但这没有影响到西德社会制度的巩固。而东德主观上与德国保守、反动的历史作出了决裂。
德意志帝国与纳粹德国之间的关系问题说明,各个历史时期之间的连续关系是多元的,不能从后世的角度将其前世的历史简单化。德意志帝国时期的社会结构与精神文化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延续及其对议会民主制的破坏作用启示我们,政治制度的改革如果没有相应的(涉及到全社会的)社会结构与精神文化方面的改革是难以成功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社会结构,特别是精神文化能够将更新的政治制度重新纠正过去。但是,纳粹历史遗产与西德社会建设的关系又表明,一个新社会的建设固然要与旧社会作出必要的“决裂”。东德与1945年前的德国历史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现代与历史之间原则上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续关系。现代人可以作出一些与某种历史传统的主观“决裂”行动,但他们与这种历史传统的连续关系的存在往往不以其主观意志为转移。
④ 德国的劳动制度是工薪族的天堂,德国的劳动制度是什么你了解吗
简称德国,是位于中欧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为柏林。以温带气候为主,人口约8071万人,是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德国的劳动制度你了解吗?他们的打工福利有多好你知道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德国的劳动制度,简直是工薪族的天堂。
除了周末和节假日,全年也有27天的假期。可以去别的地方旅游,游玩。
可以去游玩,放松自己。
失业后832日内可领取rmb工资的68%或失业金的63%。在此期间,您无需缴纳任何税金。
如果您没有工作超出832天,您就无权领取失业救济金,但您始终能够领取基本保障金,即原工资的53%,并且没有时间限制。
⑤ 德国为什么会成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缔造者
因为德国拥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德国很绅士。
老土的国家是不可能发自内心的去创造社会保障制度的。
⑥ 德国政体特点
德国政体的特点: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制被保留,帝国的全部军政要职被容克地主包揽,普鲁土的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具体表现:(1)帝国皇帝世袭,权力巨大,任命帝国宰相,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 (2)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3)两院制议会中,联邦议会权力巨大,负责法律审批,帝国议会具有较小的权力,虽有立法权,但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方能生效。
产生的具体原因 :
(1)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步晚,新兴资产阶级软弱,而封建容克、地主和军阀势力强大。 (2)德意志的统一不是“由下而上”地由人民决定;而是“自上而下”地由普鲁土王国通过王朝战争实现,普鲁士权压群邦,诸国皆有新帝国“大普鲁士”之感。
⑦ 德国的政体到底是怎样的
二战前是和二战后都是内阁制。总统是全民公选的,总理是由议会席位占到半数的党派党魁出任,如果没有过半,那么就由最多的党派联合其他下党派进行联合执政。如果没人有联合,那么就要总统提名,然后通过议会投票,不通过继续有总统提名。其中总统是国家元首,但是不能参与国家政务,只是一个象征而已,总理才是国家的实际负责人。
二战时期是独裁制或者是个人独裁。独裁制度就好说了,没有选举,政府都围元首运作。(说明点,二战时期容克军官团或者叫容克贵族是国防军最大的势力,他们也是德国经济命脉的把持者,希特勒始终没能拿下他们,到了现在他们还存在,并且在德国社会扮演这重要角色)
德意志成立到一战,是开明帝国制或者叫开明君主制,首相由皇帝任命,政府各个部门由首相提名。其实德国高层和德国军队基本上被容克贵族所把持。
德意志帝国的前身,普鲁士王国就是君主专制了。
如果说普鲁士王国的前身,条顿骑士团,你查查网络就知道,它是军事休会。
PS:德意志帝国是普鲁士王国联合其他地区、公国、王国组成的。德意志法律规定德意志皇帝由普鲁士王国国王世袭。
德意志帝国说成君主立宪制也说的过去。德意志法律是很完善,而且对德意志皇帝也有很多约束限制。但是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和英国(其实应该叫联合王国)是很大不同。只是德意志皇帝是有很大的实权的。
⑧ 德国的福利制度怎么样
德国的福利制度很好:教育体系为12至13年义务教育;德国医疗卫生体系支出中,政府及个人分别负担77%及23%。
德国的教育体系为12至13年义务教育,大致上为初中等教育的阶段,实际上教育体制因邦而异。学前教育端赖家长的意愿,可将儿童送往托儿所,纯属非强迫性。
(8)为什么德国制度好扩展阅读
德国环境
德国处于大西洋东部大陆性气候之间的凉爽的西风带,温度大起大落的情况很少见。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温度在18℃左右,南部山地为20℃左右;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温度在1.5℃左右,南部山地则为-6℃左右。
德国旅游业发达。每年有大量国内外游客在德国旅游。德国有38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数量仅次于意大利、中国和西班牙,与法国并列世界第四,其中36个是文化遗产,仅有2处是自然遗产。
着名景点有科隆大教堂,柏林国会大厦,罗滕堡,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海德堡老城,新天鹅堡,黑森林、国王湖、德累斯顿画廊等等。
⑨ 德国强盛的原因有哪些,史实说明
,德国的最大的竞争力是其合理的政治体制和学会妥协的政治文化,以及德国官员对权力的自我约束和对权力的敬畏。当一个国家的人民不用害怕官员,官员除了工资一无所有时,社会想不和谐都难;当官民和谐相处时无疑减少了不必要的内耗;当官员畏惧手中权力时,贪污腐败就不容易发生,即使发生了也能很快得到纠正。一个社会内耗较小、政府清廉执政则意味着国家可以轻装上阵,致力于发展经济,为人民谋福利。
其次,德国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其合理的经济制度,这就是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德国在短短的15年时间里之所以能实现民富国强,合理的经济制度是关键。德国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社会市场经济的建立,将经济发展的好处让渡给企业和个人,政府只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和法律秩序的维护者。政府的任务集中在防止经济的垄断,鼓励企业自由竞争和创新,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和个人财富的合理增长。这就是德国成为世界强国、人民富足安乐的重要原因。
第三,软实力同时也表现在一个国家的自信和包容度。去过柏林的游客都知道,在勃兰登堡门有一个小伙子举着民主德国的国旗、穿着东德的军服和游客照相。试想一下,假如有人在平壤穿韩国军服,扛着韩国国旗在大街上行走,会有什么后果?在访问柏林期间,我看到一群库尔德人穿白布聚集在美国大使馆前面,我问这是干什么?他们说抗议在土耳其军队轰炸库尔德的老人和孩子。我问他,你们游行示威是否需要批准?回答,“不需要,游行示威是自由的,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不影响交通。所以你们看,这个地方不在交通要道上”。这就是说,自由的前提是不妨碍别人,当你不妨碍别人的时候,你的自由是得到保障的。
第四,德国的软实力体现于其较高的国民素质,这种高素质蕴含于德国人民的生活细节之中,而生活细节和其传统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观察其民族素质,只需看其普通人的工作方式、生活状态和性格特质。
德国民族高素质的持续动力来自于德国教育。德国特色的教育是德国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教育,德国教育看似平淡无奇,但却培养了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足够的人力资源。当年德国经济起飞,今天德国经济平稳发展有赖于德国教育,特别是独具一格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教育的特点之一是终身学习,我的同学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太,我问他们,你们来学习干嘛?因为在中国叫学以致用,到了60多岁,即使拿到文凭,没人用你就可惜了。老头老太太说,学习就是一种乐趣,是人生的需要,因此才终身学习。德国大学分布非常密,一个小小的国家就有三百多所公共大学,只要是公立大学,他都能讲的出一些值得骄傲的东西。比如哥廷根大学44人获得诺贝尔奖、洪堡大学29人、维尔茨堡大学14人(包括5位短期研究学者)海德堡大学10人、弗莱堡大学9人、图宾根大学7人、莱比锡大学6人。毫无疑问,德国真正的强大来源于教育。
虽然软实力看似无形,但其威力却不可低估。比如德国人的信誉,只要跟德国人打交道,只要他说可能的,一定能办到,如果办不到,肯定一句话都不会答应,因此,人们会对其信任有加。德国人良好的声誉、德国高质量的产品和德国非常优良的服务,这都是有口皆碑、有目共睹的。
国家软实力也和做人是同样一个道理。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讲信誉、政府很包容,其他地区的人就愿意与其往来,放心进行文化、商贸交流。交流活动增多,经济就会有活力,社会也就随之繁荣。
⑩ 关于德国,为何说德国的《基本法》规定的规范化民主和宪政体制为政权的平稳过渡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基本法》首先确定了联邦德国的基本民主原则,规定了公民的各种民主权利,包括全面保障人的尊严和人权,公民有自由发展其个性的权利和人身、信仰、言论、集会、结社、迁徙、选择职业等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公民的住宅、私有财产及其继承权不受侵犯,甚至还规定了公民出于良心而拒服兵役的权利。《基本法》还废除了关于总统拥有取消宪法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的“特别权”这一规定,从而使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关于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法》规定:德国是一个由各州联合组成的联邦制共和国,“全部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通过选举和公民投票的方式,以及通过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专门机构行使”按照“三权分立”原则,联邦德国的国家权力机关由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组成,有助于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政府,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总之,《基本法》为联邦德国宪政民主制度确立了联邦制、共和制、民主制、法制和福利国家制等基本原则。这些原则的确立及其实践,极大地促进了德国宪政民主政治的发展,也为政权的有序交替打下了基础,确保了政权在良好的政治环境下平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