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国人一日三餐吃什么,有哪些餐桌礼仪
德国一日三餐时间分配一般是:早餐在七点,午餐一点,晚餐在晚上七点。与我们不同的是,德国人最丰盛的不是午餐、晚餐,而是早餐。有些德国人习惯在下午四五点钟“加餐”,即喝杯咖啡或茶、吃块蛋糕或几块饼干。
餐桌上的一般礼仪,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座。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喝酒宜各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大声吵闹。吃完饭后,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餐巾也应折好,放在桌上,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❷ 德国人吃什么
德国大餐的典型菜谱是:冷盘:奶油、干酪、鲜鱼或罐头鱼、灌肠制品、火腿、鱼(肉)冻配鬼子姜、鱼或肉拼盘、煮的或烤的家禽、蒜烤猪里脊、红烧肉、煮舌头、沙拉、稀奶油、酸奶、鸡蛋沙拉、半烹鸡蛋。第一道菜:肉、鱼、蔬菜、米或豆类等做的浓汤,家禽或野味汤,各种肉、米、通心粉和蔬菜等做的清汤,有摊鸡蛋和馅饼的鸡蛋清汤,家常面条鸡汤,肉或鱼做的稠辣汤,农民汤,酸黄瓜汤。第二道菜:煮的或烤的鱼配薯仔和蔬菜 ,焖或烤的牛肉,烤家禽或野禽,肉饼炸猪排,煎薄猪排、鸡肉饼、肉饼或炸肉饼;小香肠和短粗香肠配熬白菜、荷包蛋、摊鸡蛋以及焦烤菜肴。甜食:新鲜水果和草莓;新鲜水果或罐头水果,煮草莓或果冻、果酸、乳脂果汁冻,加水果汁和甜汁的露酒、布丁、苹果泥,冰淇淋;各色各样的点心。每个人进餐时,桌上必须备有奶油,午餐一定要以黑咖啡或牛奶咖啡结束。午餐和晚餐则用啤酒。水果凉菜必须是冷的
❸ 德国人一般平时吃什么
喝啤酒、吃面包、汉堡包、喝浓汤。
烤肉。
❹ 德国人主要吃什么食物
德国人主要吃:
1、肉类:德国人普遍喜欢吃肉,跟中国一样,猪肉非常受消费者的喜爱。德国人对于猪肉的消耗量位居世界第一,香肠是德国知名度最高的食物之一。光是香肠的品种就多达一千五百多种,都是用猪肉做成的香肠。
2、鱼类:德国的北部靠近波罗的海,有着丰富的海产资源,尤以鲱鱼最为常见。在德国人的餐桌上经常都可以看到各种鱼类制成的美味食品。
3、蔬菜:德国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2013年共有农业用地1669.9万公顷,约占德国土面积的一半,蔬菜比较丰富多样,像胡萝卜、马铃薯、洋葱、生菜、卷心菜、青豆等,通常会炖煮或用来煮汤。
4、面包:德国主要食用黑麦面包,面粉来自黑麦,内含高纤维素,面包颜色比全麦面包还深。椒盐8字面包是德国很有名的面包。
5、啤酒:根据官方统计,每个德国人平均每年啤酒消耗量为138升。在德国,除出口啤酒(德语:Bier)外,德国国内销售啤酒一概不使用辅助原料。
(4)德国日耳曼人吃什么扩展阅读:
德国由于身处欧洲大陆之中心,饮食文化与内陆地区之物产分布息息相关。整体上德国较为爱好肉类和啤酒(大致上德国啤酒可以分为白啤酒,清啤酒,黑啤酒,科什啤酒、出口啤酒、无酒精啤酒等六大类)。
德国人尤其爱吃猪肉,大部分有名的德国菜都是猪肉制品,例如香肠。相较于欧洲中南部精致饮食,德国的传统饮食普遍较粗犷,但仍具特色;传统菜肴如烤猪肘、烤猪膝,常佐以马铃薯泥、酸甜甘蓝食用。
❺ 德国人的早餐,一般都会吃什么
但早餐还是很重要的。在当地人们很少在外面早餐店吃,因为物价相当高,单人餐要5欧元,相当于人民币39元,不是每个人都吃得起的。从超市或者面包店买的话,倒是非常便宜。当我不工作时,我有逃避早餐的习惯。但每当我不得不去上班时,我都会吃一块德国面包和意大利腊肠或高达奶酪,这样我就有力气去上班了。再来一杯提神醒脑的咖啡或者牛奶,也有很多人喝果汁。
德国人的早餐虽然没有大米粥、包子、煎饼、豆腐脑、油条这些美食,不过依然很可口,很适合欧洲人口味,一份早餐有主要有面包,面包面包添加物以及饮料三部分组成。德国被称用一张干净厨房纸再加一块干净厚布/用抓烤箱的厚手套也可以压在面包上待3-5钟再吃。特点: 表面脆又不会感到硬,里面软又有水分。好了,今天就说面包。下次再聊果酱和奶酪黄油。
❻ 现代日耳曼民族的饮食、服饰、建筑、语言
欧洲有160多个民族
欧洲各国的民族成分比较单一。大多数民族都是在各自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形成的,民族分布区域国界大体一致或接近。只是在民族分布交界的地区,民族成分比较混杂。欧洲共有大小民族160多个,其中,苏联境内有100多个。在欧洲的各民族中,人口上千万的有18个,约占欧洲人口84.5%。印欧语系的日耳曼、罗曼和斯拉夫3大语族占欧洲民族90%以上;其余多属这一语系的克尔特语族、希腊语族、列托—立陶宛语族、阿尔巴尼亚语族和亚美尼亚语族。此外,还有一些民族语言,属于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和高加索语系各语族。日耳曼语各族占欧洲人口25%,主要分布在中欧、西欧和北欧。包括德意志人、奥地利人、荷兰人、佛拉芒人、英格兰人、丹麦人、瑞典人、挪威人和冰岛人等。罗曼语各族占欧洲人口24%,主要分布于西南欧地区。包括意大利人、雷托罗曼人、法兰西人、瓦隆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等。此外,分布于东南欧的罗马尼亚人和阿罗蒙人,也使用罗曼语。斯拉夫语族分为东、西、南3支。东斯拉夫语支的民族,主要分布于苏联,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西斯拉夫语支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东欧,包括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等;属于南斯拉夫语支的民族有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黑山人和马其顿人,主要分布在东南欧地区。克尔特语各族,主要分布于西欧地区。其中,大多居住在不列颠群岛。包括爱尔兰人、威尔士人和盖尔人。目前,大部分爱尔兰人和威尔士人已讲英语。居住在法国西北部的布列塔尼人现已兼用法语。此外,巴尔干半岛阿尔巴尼亚人和希腊人的语言也属于印欧语系。使用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的民族,在东欧有匈牙利人,在北欧有芬兰人和拉普人,地中海上的马耳他人,使用的是闪含语系阿拉伯语的一种方言。在西班牙和法国交界地区,居住着比利牛斯半岛上最古老的民族——巴斯克人。他们的语言很特殊,至今系属未定。此外,欧洲各地还散居着一定数量的犹太人和吉普赛人,现多使用所在国的语言。苏联境内的民族主要分属4大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高加索语系和乌拉尔语系。除斯拉夫语族外,苏联还有8%的居民属于印欧语系其他语族(列托—立陶宛语族、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伊朗语族、亚美尼亚语族)。苏联民族成分最复杂的地区是高加索一带。这里居住着50多个民族,主要属于高加索语系各语族。其中,人数较多的有格鲁吉亚人、卡巴尔达人、切尔克斯人、车臣人、印古什人和达格斯坦各族等。在中亚地区,分布着属于突厥语族的乌兹别克人、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土库曼人、卡拉卡尔帕克人;属于伊朗语族的塔吉克斯坦人。在西伯利亚地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已占绝大多数。当地土着民族有哈卡斯人、雅库特人、布里亚特人,以及北方少数民族。
非洲民族
非洲大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但人口只有4亿多,约占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尼格罗人约占非洲人口的三分之二,大多分布在撒哈拉沙漠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南。属于欧罗巴人种和黑白混血人种的居民,主要居住在北非、埃塞俄比亚高原和索马里半岛。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居民则具有蒙古人种的血统。非洲民族的语言分属4个语系:闪含语系、尼日尔爾尔—科尔多凡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和科伊桑语系。闪含语系各族主要分布在北非和东北非,分属4个语族:闪语族、柏柏尔语族、库希特语族和乍得语族。属于闪语族的民族主要是阿拉伯人,广泛分布于埃及、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境内。使用柏柏尔语的民族是散居在北非各国山区和沙漠地带的柏柏尔人。使用库希特语的有加拉人、锡达莫人和索马里人等,分布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境内。使用乍得语的有豪萨人等,分布在尼日尔爾利亚、尼日尔爾尔等地。 在撒哈拉以南,广泛分布着尼日尔爾尔—科尔多凡语系的各族居民,约占全非人口的一半。按其语言的特点,又可分:①西大西洋各族,包括富拉尼人、沃洛夫人和基西人等,他们是几内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和冈比亚的主要居民;②曼德各族,包括曼丁戈人和索宁克人,主要居住在冈比亚、马里和布基纳法索等国境内;③沃尔特各族,包括莫西—格鲁西人和塞努福人,分布于西苏丹内地;④克瓦各族,包括阿肯人、埃维人、伊博人、约鲁巴人,居住在加纳、贝宁、尼日尔爾利亚、多哥等国;⑤贝努埃—刚果各族,主要是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团班图各族,广泛分布于东非、中非、西非和南部非洲;⑥东阿达马瓦各族,主要是班达人和阿赞德人,居住在中非地区。尼罗—撒哈拉语系,包括桑海语族、撒哈拉语族和沙里—尼罗语族。这一语系的居民主要分布在闪含语系各族的东南地区,人口较少。使用科伊桑语系诸语言的是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生活在西南非洲的半沙漠地带。而马达加斯加人的语言,则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近年来,欧洲移民人口明显下降,已不足非洲人口的百分之二。
美洲民族
美洲的民族除印第安各族外,多是近代才形成的。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移民陆续迁入,使美洲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属于蒙古人种的印第安人,还有属于欧罗巴人种的欧洲移民,属于尼格罗人种的非洲“黑奴”后裔,以及不同种族互相通婚而形成的混合人种类型。从16世纪开始,经过近500年的重新组合,在美洲已形成了一系列使用印欧语的新兴民族。他们全是混血民族,只是在不同地区混入的种族成分有所不同:如阿根廷人和乌拉圭人以白人血统为主;海地人和牙买加人以黑人血统为主;巴拉圭人和秘鲁人以印第安人血统为主。美洲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国家。现在百万以上的民族有40个,占美洲人口的90%左右,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是美利坚人、巴西人、墨西哥人、哥伦比亚人、阿根廷人、克丘亚人、委内瑞拉人、古巴人等。现代美洲民族的语言主要属于印欧语系的两个语族:罗曼语族(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和日耳曼语族(英语)。使用这些语言的居民占美洲人口的90%。美洲土着居民印第安人现有3500多万人。北美印第安各族,主要是阿塔帕斯克人、阿尔衮琴人、易洛魁人和纳瓦霍人;在拉丁美洲,主要是阿兹特克人、玛雅人、基切人、奇布查人、克丘亚人、艾马拉人、瓜拉尼人、巴塔哥尼亚人和火地人等。印第安人的语言比较复杂,尚无统一的分类法。美洲的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的语言构成一个特殊语系。
大洋洲民族
当今住在大洋洲的居民,主要是欧洲、美洲和亚洲的移民及其后裔,约占该地区人口的三分之二强。大洋洲各土着民族,多属澳大利亚人种以及各种混合类型。其语言多属南岛语系的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3大语族,少数属澳大利亚诸语和巴布亚诸语。澳大利亚土着居民目前主要居住在西澳大利亚州、昆土兰州和澳北区,部分居民被驱入荒漠和各保留地内。他们的语言与世界上任何其他语言都没有明显的亲属关系。巴布亚各族分布在新几内亚岛及附近岛屿。波利尼西亚各族分布于太平洋东部,主要有夏威夷人、汤加人、塔希提人和萨摩亚人,以及新西兰的毛刺人等。美拉尼西亚各族主要分布于西自新几内亚东南至斐济的广大地区,主要有斐济人、所罗门人、瓦努阿图人和新喀里多尼亚人等。密克罗尼西亚各族分布于大洋洲北部,包括瑙鲁人、查英罗人、加罗林人、马绍尔人和吉尔伯特人等。现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绝大多数居民,是英格兰、爱尔兰和苏格兰移民及其后裔。夏威夷群岛的居民以美国和日本的移民及其后裔居多。斐济岛上几乎一半是印度移民的后裔。在新喀里多尼亚则有许多法兰西人以及他们与当地土着居民混血的后代。此外,在大洋洲还居住着一些华人、菲律宾人、爪哇人亚洲移民及其后裔。
就给5分啊,找了好久
❼ 德国的日耳曼人喜生食新鲜什么肉
因人而异
量最大的肯定是猪肉,有Schweinemett,就是碎肉,但加入了芥末籽、胡椒和盐,可以拌在面包上吃。
牛肉,可以做成Tatar,即鞑靼牛肉,但价格高,好多人消费不起。
生吃鱼肉的人较少。本身冷鲜鱼肉少,都是冰冻后解冻的,口感不佳。
❽ 德国人平常吃什么
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德国人平常的饮食跟我们中国人平常的饮食其实是有很大的不同。在我们中国吃东西一般都需要加热,做熟了之后吃。在德国相对来说比较喜欢吃冷餐。而且德国人特别喜欢吃肉,他们的食物几乎以肉食为主。
而且德国人特别喜欢吃香肠,这种加工过的肉类,还有罐头肉冻这些一般都是需要用猪肉制成,也有一部分是牛肉制成的。香肠一般通过煎或者是烤的方式。还有就是直接使用不需要加工,比如说罐头和肉冻都是直接吃的冷食。
德国人晚上的用餐习惯和早上差不多,一般都是吃一些面包配牛肉汤。或者是配燕麦片牛奶之类的。晚上和早上一般都会喜欢吃凉的东西,因为这种东西做起来比较方便,而且面包相对来说热量也比较高,可以满足他们的营养需求。所以德国人跟我们中国人生活习惯语言文化和饮食习惯都有很大的不同。
❾ 德国人早餐吃什么
香肠,奶酪?汉堡,可乐,蔬菜沙拉。。。水果汁,蔬菜汁
❿ 德国日耳曼民族衣食住行
日耳曼诸民族
又称条顿诸民族。指任何使用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言的民族。
日耳曼诸民族的族源尚无确说。据信青铜器时代晚期,这些人居住在现今瑞典的南部、丹麦半岛以及德国北部介于埃姆斯河、奥得河与哈尔茨山脉之间的地方。公元前最后几个世纪中,汪达尔人、格庇德人及哥特人自瑞典南部外迁,占据大体上相当于奥得河与维斯杜拉河之间的波罗的海南岸地区。早期的迁徙行动,也有向南和向西发展的,结果是把居住在现今德国西部大部地方的凯尔特诸民族挤走;例如,赫尔维蒂人在公元前1世纪时其活动范围仅限于今瑞士境内,后来却曾一度扩展疆域,远至美因河。
到凯撒时代,日耳曼人已在莱茵河以西定居,向南已达到多瑙河。他们与罗马人之间最早的一次大规模冲突发生在公元前2世纪之末,当时辛布里人与条顿人联合入侵高卢南部和意大利北部,在公元前102及前101年两年中,全部为马略所歼灭。自皮西亚斯生活的那一时代起,尽管有些旅行家曾到过地处北方的条顿人各国,但是直到进入公元前1世纪很久之后,罗马人才知道如何确切区分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这应该归功于凯撒,他弄清了这两个民族的不同之处。正是凯撒,把进入莱茵河以西的那些日耳曼人纳入罗马帝国的疆界之内;也正是凯撒,对日耳曼文化提供了现存最早的记录。公元前9年,罗马人自莱茵河拓展其疆域东至易北河,但到公元9年时,其臣民中的日耳曼人在阿米尼乌斯的领导下发起叛乱,迫使罗马人撤回至莱茵河一带。在日耳曼人占领这一地区的期间和公元1世纪罗马人与日耳曼人频繁的战争中,大量有关日耳曼人的见闻传到罗马。到公元98年塔西佗发表其着作(即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那部《日耳曼尼亚志》)的时侯,他曾获得十分可靠的信息资料供其征引。此书为现存最有价值的民族志着作之一。后世的考古论着曾在多方面补充了塔西佗的叙述内容;不过总的看来,这些论着要么只是论证塔西佗书中引用材料之精确,要么便是说明塔西佗对于这一课题的见解如何精辟等等。
塔西佗认为,根据日耳曼族古代民歌来分析,日耳曼人的祖先是大神曼努斯的三个儿子,而曼努斯是图伊斯托之子,图伊斯托则是地球之神厄尔恩的儿子。这样,日耳曼族便分为三个支派——因加旺人、赫米侬人和伊斯塔旺人,但这种划分的根据尚不清楚。塔西佗在其着作中还叙述了日耳曼人系谱的另一种形式,根据这种形式的系谱,曼努斯的儿子更多,他们被看做是斯维比人、汪达尔人以及其他各支裔的祖先。无论如何,这些民歌的流行都反映出在塔西佗的时代,各日耳曼民族都意识到彼此之间存在亲属关系。
在塔西佗时代,各主要的日耳曼民族分布情况如下:卡蒂人居住在现在的黑森地区;弗里斯人分布于莱茵河与埃姆斯河之间的沿海地带;卡乌基人生活于威悉河的河口附近地区;而聚集于其南面的则是阿米尼乌斯的所属部族切鲁西人。斯维比人的名字曾是施瓦本这一地名的来源,而这个民族集团则分散在梅克伦堡、勃兰登堡、萨克森和图林根各地;居住哈弗尔河及施普雷河流域的塞姆依人属于斯维比民族集团,生活在塞姆侬人地区西北的朗戈巴第人也是一个斯维比民族。另有7个民族信奉大地女神奈尔图丝,其中盎格鲁人集中居住在石勒苏益格东部的昂格尔恩半岛。在罗马帝国的多瑙河边界地带,赫门杜里人自雷根斯堡附近地区向北扩张,经法兰克尼亚而到达图林根。原先居住在美因河流域的马科曼尼人,在公元前1世纪的最后10年间迁往波希米亚,而那里一直是由一个名为博伊人的凯尔特民族所占据的地方。马科曼尼人的东邻是住在摩拉维亚的夸迪人。在多瑙河下游有个民族称为巴斯塔奈人,人们常把他们看做日耳曼人。哥特人、格庇德人及汪达尔人都散处波罗的海南岸地区。塔西佗还谈到了居住在现今瑞典境内的苏伊昂人和锡唐人。他也提到几个在历史上无足轻重的民族,但他却对撒克逊人和勃艮第人只字末提。至于其他一些突起于他那个时代之后的重要民族,当然他就无法预知其名称了。
到公元3世纪之末,就产生了重大变化。在莱茵河以东出现了三个强大的民族联盟而这些是塔西佗所无法知道的。罗马帝国在莱茵河下游的边疆地区,面临着法兰克人的威胁。美因河流域在公元260年前后为勃艮第人所占据,而位于黑森林地区的什—税区则为阿勒曼尼人所据有。这些勃艮第人显然是从德国东部区域迁来的。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也许是两个民族联盟,他们在塔西佗时代曾各据一方,尽管可能有些来自东部的移民杂居在他们中间。塔西佗所谈到的那些生活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各民族在公元2世纪的后半期内曾向东南方迁移。因之,哥特人在此时期控制了乌克兰和今罗马尼亚的大部地区;格庇德人占有特兰西瓦尼亚以北约山地;汪达尔人则成为他们西部的邻居了。
到公元500年之际,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已进入英格兰,法兰克人则拥有高卢的北部。勃艮第人占据罗讷河流域一带,西哥特人生活在他们的西边。东哥特人定居于意大利而汪达尔人到达了非洲。公元507年,法兰克人把西哥特人从其所占高卢地区的大部地方驱逐出去。西哥特人在高卢的领土当时已由比利牛斯山一带扩展到卢瓦尔河流域,他们被法兰克人逐出以后,便进入西班牙,直到711年才被穆斯林全部消灭。568年伦巴第人进入意大利,建立了独立的王国,到774年,此王国被查理曼灭掉。德国东部一些地区自从哥特人和一些别的民族离开之后,便被斯拉夫人占领。斯拉夫人还向西扩张,远达波希米亚和易北河流域。8世纪以后,日耳曼人从斯拉夫人手中收复了德国东部地区、下奥地利地区以及施蒂里亚和卡林西亚的大部分土地。
物质文化 按照凯撒的记载,日耳曼人从事畜牧,大部食物如奶、酪、肉等均取自他们所放牧的牛羊。日耳曼人也从事某些耕作,主要作物是谷物、块根植物、蔬菜等。不过,日耳曼人所饲养的牛、马,若以罗马人的标准来衡量,则均非良种。
铁器时代在德国境内(即日耳曼诸民族活动、聚居的主要地区之内)开始的时间,大约要比凯撒时代早4个世纪左右。但即便是在凯撒时代,金属材料对于日耳曼人的家用器皿来说,也显然是一种奢侈品,因为那些器皿绝大多数为木制、革制或陶制的。尽管他们的武器不是铜制的,他们使用的较大的金属器件大多还是青铜制品。陶器大部分为手工制作,用陶轮制作的盆罐之类的容器比较罕见。
早期日耳曼民族地区商业发展水平如何,人们知之甚少。当时肯定有奴隶贸易,并有许多奴隶被卖给罗马人。用陶轮制作陶器的陶工(为数很少)同铁匠、矿工一样无疑都出售其产品。不过,总的说来,一般日耳曼村落中所使用的器具,似乎无一不是自造的。在凯撒时代,不少外国商人在日耳曼人地区兜售意大利人和凯尔特人的制品,十分活跃。商人们向富有的武士们供应诸如葡萄酒及青铜器之类的商品。然而自从奥古斯都当政之后,日耳曼人自罗马帝国进口商品的数量大有增长。当时日耳曼民族领袖们得以购买各式各样的货物,像料器、红色餐具、罗马制武器、胸针、小雕像、各类装饰品以及其他物件,而在此之前这些都是无法买到的。这些罗马制品为买主们提高不少身分,但究竟日耳曼人是用什么样的支付方式来换取这些货品的,这点还不十分清楚。
战争 在罗马帝国早期,日耳曼人使用的武器,不论是进攻型的还是防御型的,都是以缺少金属材料为特征。他们的主要武器是长矛,很少人佩戴刀剑。他们对头盔及胸甲几乎毫不知晓。他们使用一种轻型盾牌,是木制或柳条编织的,有时镶以铁边,有时用皮革加固,这就是他们唯一的防御武器。这种缺少足够装备的状态,说明为什么日耳曼人同武装精良的罗马军队交锋时总是采取猛攻猛打、速战速决战术的原因。如果他们卷入一种拖延时间的肉搏战,他们的轻型盾牌和长矛便会遇到罗马人的长剑和铁甲,毫无取胜的希望。甚至到6世纪时,日耳曼诸民族也很少拥有足够的军事装备。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民族曾建起一支武装足以与查士丁尼一世的重型装备的骑兵射手相抗衡。
政权形式 按照凯撒所描述的,日耳曼诸民族未曾有过专制统治的迹象。各宗族集团的领袖们只是在出现族人之间的纠纷时才负责进行调解,而且这种排难解纷的职能也只限于在同一宗族之内行使,不能超越范围。当时似乎并不存在仲裁团体之类的组织。事实上,在和平时期,他们并没有集中统一的权威部门,可以发号施令、行使职权来管理所有宗族的事务。在战争时期,据凯撒着作中的记载,日耳曼各民族要选出若干名酋长,实行联合,共同对敌;但这些酋长只能集体指挥作战,而且这种指挥权也仅限于战时才赋予他们使用。
到塔西佗时代,日耳曼民族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军事首领制。这一职位只有那些公认的所谓皇族的成员才有资格充任。这些皇族曾存在于诸如公元1世纪的切鲁西人和巴塔维人之中,也曾出现于6世纪的赫鲁利人之中。这些皇族中的任何成员都具备当选为军事首领的资格,但此职不能世袭。这种从皇族中遴选出来的领袖人物负责掌管宗教事务与军事指挥,任职终身。但他可被耆宿会议予以废黜,他对武士大会提出的建议也可能遭到否决。这种领袖人物所能发挥的作用,其大小一般说来要凭其个人才干来决定。
到塔西佗时代,日耳曼各民族中也产生了一种原始形式的司法机构。由武士大会选举若干头面人物充任法官,法官们负责巡回各衬在,审理私人诉讼案件。每名法官都带有100名随员,以贯彻实施其判决。如果法官们裁定某人有罪,此人就必须拿出一定数量的马或牛抵偿罪责,牲畜的数量要视其罪责的轻重而定。但有许多案件,如杀人、伤害、盗窃等,则要延期由当事者所属的宗族中的权威人士予以裁决;而那些宗族间所引起的血仇,也许会代代相传,无法解决。即使在日耳曼人皈依基督教很久之后,他们的统治者也仍发现,要彻底平息宗族间的血仇是十分困难的。
据后世所知,只有一位日耳曼酋长曾建立起个人对人民大众的专制统治。此人名叫马罗博杜斯。约在公元前9年前后,他曾率领马科曼尼人离开他们在美因河流域的家园,迁往波希米亚定居下来。他以波希米亚为基地,征服了散处于易北河与维斯杜拉河之间的许多日耳曼人,如塞姆农人、伦巴第人和卢基人。但在公元17年时,切鲁西人与一些马科曼尼人里应外合,对马罗博杜斯发动进攻,推翻其统治,并把他驱逐到罗马帝国境内。据记载,所有其他各族的首领,在此期间,凡企图建立君主统治者,无不以失败而告终。
君主制在日耳曼世界的正式建立,是在他们成为罗马帝国的盟友并在帝国边界之内定居下来的时候。在意大利建立政权的东哥特人领袖、在高卢和西班牙建立政权的西哥特人领袖、在非洲建立政权的汪达尔人领袖,还有其他一些民族的首领们,成为最早的日耳曼民族的国王。在这段时期里,其他一些着名的日耳曼酋长如阿塔纳里克和阿拉里克,或因居住在罗马帝国边境之外,或因该民族未同罗马缔结盟约答应负责守卫帝国的边陲,从而不能以盟友身分定居于各个行省之中;他们的个人权威,似乎比塔西佗所说的那些领袖的个人权威大不了多少。
皈依基督教 有些材料表明,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前,居住在罗马帝国边境以外的、势力强大的日耳曼诸民族没有信奉基督教的;但在476年以前已进入帝国各行省的日耳曼人,则在三四十年之内就皈依了基督教。汪达尔人大概是在400~429年之间在西班牙境内改宗基督教的,勃艮第人是在412~436年间在高卢东部接受基督教的,东哥特人约在456~472年间在潘诺尼亚省成为基督徒的。所有这些日耳曼人都信奉基督教阿里乌派的教义。496年,法兰克人在克洛维的领导下,正式宣布接受天主教教义,后来勃艮第人又在西吉斯蒙德的号召下,改宗天主教。在此之前,没有一个主要的日耳曼民族信奉天主教。他们之所以选择阿里乌派而不接受天主教,原因不明。欧洲大陆最后一个改信基督教的日耳曼民族是古撒克逊人,他们是在8世纪后半叶内成为基督教徒的,而斯堪的纳维亚诸民族到10世纪才接受基督教。英格兰是在7世纪成为基督教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