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3b是什么音乐

德国3b是什么音乐

发布时间:2022-08-02 06:35:30

① 请问,有谁知道德国3B是哪三位(三位开头字母是B的钢琴音乐家)

一般说起音乐界德国3B,并非专指钢琴音乐家,而是3位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当然,他们三位都写过键盘音乐(至于之所以说键盘音乐而不说钢琴音乐,是因为巴赫那个时代还不能算有现代意义上的钢琴,而是羽管键琴、大键琴、击弦古钢琴、管风琴这些键盘乐器)

② 德国三B作曲家是哪三位

Johannes Brahms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1833-1897
德国作曲家。1833年5月7日生于汉堡一个职业乐师家庭。父亲约翰·雅克能够演奏多种管弦乐器。勃拉姆斯受父亲影响,自幼喜爱音乐,向父亲学习小提琴、大提琴和圆号,在父亲的教导下走上了音乐事业的道路。由于家庭贫困,他没有进过音乐学校。13岁时在酒店里为人伴奏,帮助父亲增加一些家庭收入。迫于生计,这一时期他开始尝试作曲,写作了150多首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曲改编曲等。这锻炼了他的写作能力,为他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勃拉姆斯十四、五岁时已能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开始了以音乐为职业的独立生活。1853年,20岁的勃拉姆斯离开家乡汉堡,同小提琴家雷门尼一起前往欧洲各地旅行演出。旅行期间,结识了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在魏玛结识了李斯特,在杜塞尔多结识了舒曼。这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从这些前辈音乐家那里得到了许多帮助,舒曼发现了勃拉姆斯惊人的音乐天才,并向公众热情地介绍这位天才青年音乐家。
1858年,勃拉姆斯在迭特莫尔德城担任合唱指挥,接触到各个不同时代和风格的合唱作品,为他后来创作大型声乐作品(如《女中音狂想曲》和《德意志安魂曲》等)打下牢固的基础。60年代,他定居维也纳,把当时欧洲这个音乐中心作为他的第二故乡。在维也纳的最初几年,他主要忙于一些音乐演奏活动,曾指挥过巴赫《耶稣受难曲》、莫扎特《安魂曲》等的演出。后来专心从事作曲。
勃拉姆斯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几乎涉及到音乐形式的各个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四部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协奏曲、几首管弦乐序曲、二十多首匈牙利舞曲以及《德意志安魂曲》和许多室内乐。基本可以划分为以几个阶段:1848-1860年的早期创作,显示出对德国民歌、北德叙事诗自然的密切联系,其中包括钢琴奏鸣曲在内的那些狂飙式的作品,乐观、倔强、勇猛、有力。60年代起开始研究民歌,用室内乐、抒情歌曲和合唱曲抒发个人精神世界的感受。70-80年代是创作成熟和繁盛时期,从隔离状态中走出来,投身于最能密切接触听众的交响乐创作,他的四部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和两首序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1889年之后的晚年又重新回归自我,限于一些经文歌和室内乐作品的创作,反映出孤独和失望的哀诉情调。
19世纪中期,新的浪漫主义艺术思潮已开始蓬勃发展,勃拉姆斯则倾向于古典主义,努力保持和继承贝多芬式的古典音乐传统,同时在德奥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风格庄重严肃,和声和配器手法丰富多彩,交响曲气势宏伟,抒情小品则优雅动听。
� 由于他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德奥古典音乐,因而被认为是德国十九世纪后半叶最卓越的、古典乐派最后的一位作曲家。音乐史上常把他和巴赫、贝多芬并列,称为近代音乐发展史上的“三B”。

③ 勃拉姆斯在德国古典主义音乐中的地位是什么样的

勃拉姆斯是德国古典主义音乐大师中的最后一人,他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汉斯·比罗在搞音乐评论时曾有一个“3B”的概念,其实它是指三人,一是巴赫(Bach),一是贝多芬(Beethoven),而另一个即是勃拉姆斯(Brahms)。事实上,巴赫和贝多芬也是勃拉姆斯名义上的老师和受崇者。由此可见,勃拉姆斯在德国、在欧洲,甚至在世界音乐史上都占据一席之地。

④ 西方音乐史3B

对。因为他们三个都是德国作曲家,虽然属于三个不同的时期:巴罗克,古典,浪漫,但最重要的是都遵循古典创作传统,因此被称为3B作曲家: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

⑤ 西方音乐史上的3B是

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勃拉姆斯Brahms
西方音乐史德国3B。

⑥ 哪三位作曲家被称为“德国3B”()A.贝多芬

分别是: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⑦ 《金色的琴弦》里所有的音乐

第一乐章: 柚木梓马: 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之晨景》 火原和树: Wagner瓦格纳 《Under the Double Eagle双鹰旗下进行曲》(小号版) 月森莲: 维尼亚夫斯基 《D大调第一波兰舞曲》 志水桂一: 博凯里尼 《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冬海笙子: 雷格 《G大调浪漫曲》 第二乐章: 月森莲&日野香穗子: Schubert舒伯特 《Ave Maria圣母颂》也可译作《万福玛利亚》 (第2话中两个各演奏一遍,第7话中两人合奏的也是这个曲子) 日野香穗子: Gossec戈赛克 Gavotte《加伏特舞曲》[小提琴版] 火原和树: 门德尔松 《乘着歌声的翅膀》 第三乐章: 日野香穗子&火原和树: Gossec戈赛克 《Gavotte加伏特舞曲》[小提琴加小号版] 土浦梁太郎: Chopin肖邦 《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 第四乐章: 土浦梁太郎: 肖邦 《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 肖邦练习曲作品的10号之3《离别曲》 (比赛时日野和土浦合奏的也是此曲) 王崎信武: 德沃夏克 E小调第九交响乐《自新大陆》中的第二章 第五乐章: 日野香穗子&土浦梁太郎: 肖邦练习曲作品的10号之3《离别曲》 第七乐章: 月森莲&日野香穗子: Schubert舒伯特 《Ave Maria圣母颂》 第八乐章: 月森莲: Tomaso Antonio Vitali维塔利 《G小调恰空》(Chaconne in G Minor) 日野香穗子: 帕海贝尔Johann Pachelbel 《D大调卡农》(Canon and Gigue in D)[小提琴版] 第九乐章: 几位不知名大叔的三重奏:舒伯特 - 钢琴三重奏 第十乐章: 土浦梁太郎: Chopin肖邦 《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 日野香穗子: 帕海贝尔Johann Pachelbel 《D大调卡农》(Canon and Gigue in D)[小提琴版] 火原和树: 门德尔松 《乘着歌声的翅膀》 冬海笙子: Saint-Saens 《Romance in D-flat major for flute and orchestra》 志水桂一: 圣桑 《动物狂欢节之 天鹅 》 柚木梓马: 马斯奈 《泰伊思冥想曲》 第十一乐章: 柚木梓马: 托马索·阿尔比诺尼Tomaso Albinoni 《舒缓曲》 第十二乐章: 找日野要求提供意见的女生演奏的曲子:莫扎特 《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王崎信武: 德彪西 《美丽的夕阳 》 第十三乐章: 日野香穗子: 柴可夫斯基 《旋律》 第十四乐章: 柚木梓马: 托马索·阿尔比诺尼Tomaso Albinoni 《舒缓曲》 第十五乐章: 火原和树: 马斯奈 《挽歌》 第十六乐章: 日野香穗子、月森莲、王崎信武、志水桂一: 莫扎特 《G大调弦乐小夜曲》 第十七乐章: 火原和树: 舒伯特 《小夜曲》(交响版) 志水桂一: 佛瑞 《西西里舞曲 》 冬海笙子: 舒曼 《浪漫曲》 月森莲: 拉威尔 《茨冈狂想曲》 土浦梁太郎: 肖邦 《c小调第12号练习曲 革命 》 日野香穗子: 柴可夫斯基 《旋律》 第十八乐章: 柚木梓马: 巴赫 《无伴奏长笛组曲》 第二十乐章: 志水桂一: 巴赫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第一曲 《前奏曲》 第二十四乐章: 金泽纮人: 福尔《梦醒之后》(演唱) 威尔第《弄臣》中的咏叹调《女人善变》(演唱) 月森莲&滨井美纱: 勃拉姆斯《G大调第一小提琴鸣奏曲》第一乐章《雨之曲》 第二十五乐章: 柚木梓马: 拉赫玛尼诺夫 《练声曲》 火原和树: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之木星》 冬海笙子: 波兰民谣 《单簧管波尔卡》 志水桂一: 巴赫 《G大调第1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之前奏曲》 月森莲: 帕格尼尼 《 二十四首随想曲之第24首》 土浦梁太郎: 李斯特《钟》 日野香穗子: 舒伯特 《圣母颂》 月森莲、柚木梓马、土浦梁太郎、火原和树、志水桂一: 爱德华·艾尔加 《爱的礼赞》 SP夏的加演: 日野香穗子&火原和树: Gossec戈赛克 《Gavotte加伏特舞曲》[小提琴加小号版] 柚木梓马: 德里戈《小夜曲》 金泽纮人: 威尔第《弄臣》中的咏叹调《女人善变》(哼唱) 志水桂一: 巴赫《G大调无伴奏第一号大提琴组曲 作品号1007》 月森莲: 贝多芬《F大调浪漫曲第二首 作品号50》 土浦梁太郎: 李斯特《爱之梦第一首》 日野香穗子£冬海笙子 爱德华·艾尔加 《爱的礼赞》 附:四次比赛主题。1.倾心 2.信任 3.不可替代之物 4.重获新生之物
小提琴:16世纪诞生在意大利。有四根弦,用弓演奏的乐器。因为昂贵并且美丽,别名“乐器之后”。小提琴除了靠弓来发生外,也有用右手在弦上拨弹,用弓在弦上击打这两个技巧。小提琴的弓是用马尾做成的。 钢琴:音域十分的宽,大部分的曲目都可以用钢琴演奏,正式应该叫做钢琴助演,钢助是它的简称。有躺倒的卧式钢琴,和站立的站式钢琴两个种类。钢琴共有88个按键。被人称为“乐器之王”。 加沃特:又叫嘉禾舞曲。起源于法国民间的中速、四拍子舞曲,是当时相当流行的宫廷舞曲,放在组曲中通常是紧接着萨拉邦德舞曲。 小号:是以右手按下活塞,左手推动管子,并通过管子推动的长短发出声音进行演奏的乐器。在过去的欧洲,小号普遍用于演奏皇家军乐队的进行曲。小号是由黄铜(铜锌合金)制造的。 肖邦:享有“钢琴的诗人”的美誉,出生于波兰,19世纪活跃于巴黎,他不仅仅是一位钢琴家,同时也擅长作曲。 小品:是指那些篇幅较短且旋律明朗的作品,容易上口,又便于记忆。在小提琴界里,属克莱斯勒的小品最为有名。 克莱斯勒:1875年出生于维也纳,是世界着名的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小时候就展露出惊人的音乐才能。据说他在识字之前就已经能看懂乐谱了。在7岁时被维也纳音乐学院录取。让人联想到谎言,他把过去知名作曲家的作品当成自己的作品来发表,当时那些没头脑的评论家是不会去称赞一个无名小卒的作品的。但是,如果他的作品能被后人接受的话,就表示他的谎言最终还是个不错的谎言。这或许和克莱斯勒的为人有关,虽然喜欢恶作剧,却不失为一个正人君子。不论是小提琴家还是作曲家,他竭尽全力想让更多人享受小提琴所带来的乐趣。 二重奏:两个人共同演奏,亦称Duet。三重奏,三人演奏,亦称Trio。四重奏,四人演奏,亦称Quartet。五重奏,五人演奏,亦称Quintet。 卡农:亦称卡农曲,是指一首乐曲或乐段其中相同的旋律被一个或多个声部重复,同一调或相关调彼此在时间上重合,亦是指同一旋律在一定时间间隔内依次重复,然后再汇总回到起点进行演奏的一种音乐形式,也被称为轮奏曲。现在沃恩所说的轮唱,也是卡农的一种。 协奏曲:称为Concerto。即由某种乐器独奏,乐队协同演奏。由小提琴独奏的则称为小提琴协奏曲,以次类推。 练习曲:与卡农及协奏曲演奏形式截然不同的曲子。 舒伯特:是19世纪上半叶活跃于维也纳的作曲家,留下了600首以上的歌曲,被誉为“歌曲之王”。然而,由于疾病的缘故31岁就英年早逝了。舒伯特的坟墓在一座有着大片鲜花的坟墓旁边,这个坟墓的主人是贝多芬。 演奏名家:Vertuoso,是意大利语,不仅有“名人”,也有“大家”的意思。因此有相当多的演奏家都朝着超绝技巧之路迈进。 帕格尼尼:活跃于19世纪上半叶的小提琴家,以其特技般的超绝技巧成为了“观众王”,是当之无愧的演奏名家。被誉为“小提琴之神”和“音乐之王”。 Maestro:意大利语,艺术大师,尤指作曲家、指挥或音乐教师。有着“巨匠”的意思,相对于指挥者而言使用的较多。 Adagio:意大利语,柔版、慢板,特指使用慢板作为指挥方式的舒缓的乐节、乐章或乐曲。 长笛:是在乐器的出音口吹气,利用空气的震动发出声音的,和吹瓶子发出声音的原理是相同。原来用树木制作而成,所以才分入了木制乐器。 短笛:只有长笛一半长度,声调高出很多的笛子。 交响乐团:是从16世纪作为歌剧的伴奏起始。进入19世纪,由于不断有雄壮的交响曲等被谱写而成,因而发展成像现在这样大规模的编制。 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19世纪末叶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之一。《第八号交响曲》由于编制庞大,被称为1000人的交响曲。 大提琴:是小提琴一族的乐器,立式的并靠双脚夹住乐器来演奏。为此,附带一根被成为脚棒的棒头也是大提琴的特征。大提琴从低音键到高音键所覆盖的音域很广,又被称为是最接近人的声音的乐器。 Capriccio:意大利语,意为随想曲,一种形式自由的赋格式的幻想曲。19世纪后是一种富于幻想的即兴性器乐曲。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有许多罗曼史,而且总是把自己所作的曲子献给他所爱恋的人。例如,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在他31岁时,献给一位比他小14岁的名叫朱丽叶(Juliet)的少女。他为一位名叫特蕾莎(Teresa)的女子所作的一首有名的曲子叫《致爱丽丝》。《致爱丽丝》原为《致特蕾莎》,是贝多芬40岁时为他钟爱的17岁女学生特蕾莎·玛法蒂所作,但由于出版时的校对错误而一直错用至今。 Aria:意大利语,意为咏叹调,即西洋歌剧、清唱剧或康塔塔中独唱曲。 伟大的作曲家们喜欢用音乐来表现夫妻之爱的挚热情感。舒曼(Robert Schumann)的《第1钢琴奏鸣曲》(《Sonata No.1 in F-sharp minor Op.11》),艾尔加(Edward Elgar)的《爱的礼赞》(《Salut D’amour,Op.12》)都是写来献给他们挚爱的妻子。瓦格纳在妻子生日时集合一支弦乐队,首度演奏了《齐格弗里德牧歌》(《Siegfried ldyll》)献给他的妻子。瓦格纳的妻子是着名作曲家李斯特的女儿。李斯特的二女儿科西玛曾嫁于李斯特的学生汉斯·冯·彪罗,但之后与年长其25岁的瓦格纳忘年相恋,终成眷属。 莫扎特:从小就巡演于欧洲各地,并在宫廷和公开的演奏会上大获成功。尤其是他在6岁那年,应邀前往维也纳的美泉宫(Schloss Schonbrunn,奥地利哈布斯堡皇室的夏宫,亦称“申布伦宫”,位于维也纳西南部),在玛利亚?特蕾西亚(Maria Theresia,奥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女王,哈布斯堡王朝最杰出的女政治家)女皇跟前演奏并博得了满堂喝彩。在当时曾流传一段他向当时年方七岁的女孩求婚的小插曲,这个女孩是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 玛丽?安托瓦内特是奥地利皇帝弗兰茨1世的女儿,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皇后。在爆发法国大革命和推翻君主制运动期间,被送上了断头台。 Crescendo:意大利语,意为渐强,尤指在一个乐段中音量或声音强度的逐渐增强。舞台上往往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例如,据说,曾有位指挥正在指挥的时候,过于兴奋,一不小心掉下了舞台。但是他又马上爬上台,若无其事继续指挥。不知谣传是真是假。如果独奏者的小提琴琴弦突然断了,就该向首席小提琴手借借小提琴。 巴赫:18世纪的大作曲家,除歌剧外,还在其他音乐领域留下了颇多数量的作品。虽然巴赫一族总共出了50位音乐家,不过,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人称“大巴赫”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被后人誉为“音乐之父”。巴赫因其拥有众多子女而出名,他共有20个子女。巴赫第一任妻子玛利亚·巴尔巴拉为他生育了七个孩子,第二任妻子安娜·玛格达琳娜又为他生了是三个孩子。巴赫死后只留下九个儿女,其中有四个成为真正着名的音乐家。古今中外名典的命名都有着各自的由来。舒伯特写了一半的曲子就命名为《未完成交响曲》(Symphony No.8 in B minor 《Unfinished》)。海顿写来吓唬听众的曲子就命名为《惊愕交响曲》(Symphony in G major 《Surprise》)。贝多芬的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中,由贝多芬亲自命名的是《田园》(Symphony No.6 《Pastoral》in F major,Op.68)。 Rondo:意大利语,回旋曲,即指由一种相同的主部和几个不同的差部交替出现而构成的乐曲。 单簧管:属于木管乐器一族,诞生于18世纪。虽说是用于演奏古典乐的乐器,然而其构造却相当新颖。在吹口处安置一个被称为“哨头”的单簧片,并通过吹起使簧片产生震动,从而发出声音。说到单簧管就会让人联想到那首《我弄坏了单簧管》,这首曲子最早是法国的名谣。《我弄坏了单簧管》在祖国法国作为郊游之歌和进行曲而广为人知。在阿根廷和西班牙以《我们的农场》之歌名被演唱。它是孩子们喜爱的滑稽好笑的法国式法国小曲的其中一首。 Andante:意大利语,稍慢的、舒缓的,像步行一样的速度。它是最常用的速度,与Adagio一样。Andante常被用来作为乐章的名称。 在音乐世界里,乐曲的速度有着很多的指示符号。Andante,行板,即指想走路一般的速度。Allegro,快板,即指快速。Presto,急板,即指极其快速的意思。此外,还有很多诸如Adagio(柔板),Largo(广板)等之类的速度指示符。Moderato(中板)、Vivo(活泼的)、Grave(庄板板)、Allegretto(稍快板)、Vivace(活跃的)。说起乐曲的速度,就会联想起节拍器(Metronome),作曲家贝多芬最先使用它。 Fanfare:意指喇叭或号角嘹亮的吹奏声。 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是19世纪德国的具代表意义的作曲家兼钢琴家和管风琴家。他留下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管弦乐、钢琴曲以及宗教乐曲。不过他所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Concerto in E minor,Op.64)也相当有名,在日语中,这首协奏曲便被简称为《门协》。与门德尔松交情深厚且人称德国文豪的是歌德(Goethe)。门德尔松12岁时,因与德国文学泰斗歌德结为“忘年之交”而使其获益匪浅。此后,他的进步堪称日新月异。 Cadenza:意大利语,意为华彩乐段,即指乐曲中由独奏者自由发挥其表演技术的段落,通常乐队暂停演奏。 Tuning fork:音叉,是一种呈Y型的钢制或铝合金发生器。它在乐器中的作用就是用来调音的。适用范围很广,小提琴也能用。 李斯特:被誉为19世纪最伟大钢琴家的作曲家,曾经创作了为数不少的以炫技着称的钢琴曲。由于他是一位超级美男子,因而虽然身为钢琴家却成为大众偶像。据说,当时还流传着一段插曲,女性崇拜者只要一听他演奏就会当场晕倒。由于李斯特那炫技般的演奏,人们又给他起了一个绰号“钢琴魔术师”。 勃拉姆斯:由于名字的第一个英文字母为B,因而他与首字母同为B的巴赫和贝多芬并称为德国音乐的3B。他的《第一交响曲》(《Symphony No.1 in C minor,Op.68》)美妙动听,声势浩大。该作品竟然花了长达21年的时间才谱写而成。他在作曲家舒曼去世后,曾尽心尽力地照顾他的妻儿。勃拉姆斯和舒曼都对舒曼的妻子克拉拉深情爱了一辈子,在舒曼死后,勃拉姆斯经过了一番挣扎,决定将这份深情转化为友谊,在之后的四十年尽心尽力地照顾这对孤儿寡妇。 中提琴:中提琴的弓比小提琴略长一些,是提琴类乐器中最长的弓。从中提琴的演奏艺术发展来说,在室内乐作品中,特别是弦乐四重奏中,才充分发挥了它的艺术表现力。中提琴的弦通常比小提琴粗一些,因此音色更柔和低沉。同时,更粗的弦也意味着发音更慢一些。实际上,如果一个小提琴手和一个中提琴手一起演奏,中提琴手必须比小提琴手提前一点拉弦,这样中提琴和小提琴声音才能同时发出。更粗的弦还意味着拉动中提琴需要更多的力量。中提琴更多地要求演奏着运用指尖内侧弦。

⑧ 被后人称为德国3B音乐家的是贝多芬、比才、巴赫吗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最有成就的艺术家之一,其音乐作品的分析或演绎至今仍然是各种器乐演奏家、作曲家、音乐研究者的重要课题~

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在其后期,真正开创——注意,是开创——浪漫主义音乐。诚然,说贝多芬是哪个音乐时期的并不重要,他是贝多芬,这本身就足够了。

勃拉姆斯是音乐家舒曼的学生。在贝多芬开创浪漫主义音乐之后,音乐开始分化为两派:一派更为的自由、浪漫;一派则是追求在古典的音乐体系中舒展浪漫的元素,勃拉姆斯就是后者中的最为杰出的代表。“to make your flame in the classical frame”是最为精确地概括他的音乐的。他对自己的苛刻也十分着名,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写了整整10年,首演时被讥讽为“钢琴和交响乐”,然而现在,这部巨着的魅力依旧令人折服;他曾经在创作音乐时感慨,贝多芬之后不会再有古典音乐,是因为他对贝多芬交响乐的崇敬与仰望,这却羁绊了他交响乐的创作——但在克拉拉(舒曼的妻子,勃拉姆斯的师母与知己,杰出的女性钢琴演奏家、音乐家)的鼓励下,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交响。这部再次受到奚落的作品,在音乐史上被盛赞为“贝多芬第10交响曲”。

三位都是在音乐纵横交织的历史与未来上,不会被替代,也不会被忘记的,永恒的音乐大师。具体的更多的资料,建议你买些音乐史的书籍读来看看。

当然,如果想知道他们有多么伟大,聆听,学习,演奏他们的音乐,才是唯一的方式。弹Bach写给钢琴的Fuga,拉Brahms可爱的小提琴奏鸣曲,和乐团一起演奏Beethoven的《艾戈蒙特》的序曲,生命的音响会在你眼前留下斑斓色彩的。

⑨ 7月28日历史上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

1750年7月28日德国作曲家巴赫逝世。

1794年7月28日罗伯斯庇尔被处死。

1804年7月28日,费尔巴哈诞生。

1817年7月28日,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去世。

1878年7月28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美续增条约》。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

1984年7月28日,第23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行。

(9)德国3b是什么音乐扩展阅读:

巴赫,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尽管他的音乐并没有开创新风格,但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

巴赫的复调音乐音乐被视为陈腐之物,其成就长时间未得到应有的评价,仅仅作为管风琴演奏家而闻名。虽然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作曲家均对巴赫的作品崇拜有加,但直到浪漫主义时代,作曲家舒曼在莱比锡的图书馆中发现了巴赫的受难曲,并且由作曲家门德尔颂在音乐会上演奏,才震惊音乐界。此后门德尔颂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发掘、整理和推广,经过几代音乐家的共同努力,巴赫逐渐获得了今天的崇高地位。在西方音乐史上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和布拉姆斯Brahms被尊称为德国“3B”。

⑩ 音乐家中的"三B”指什么

分别是
Johannes Brahms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Ludwig Beethoven路德维希·贝多芬
J.S.Bach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早年曾从戈赛尔、马克逊学钢琴,一生交游颇广,尤其得到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赏识与支持,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与巴赫,贝多芬并称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 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着名。 他的四部交响曲有很深的音乐造诣,但晦涩难懂,其中《第一》和《第四》最为有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Beethoven Ludwig Van)
公元1770~公元1827
全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Beethoven Ludwig Van)享有“伟大的乐圣”之称 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市,祖籍佛兰德。
其祖父及父亲均供职于科隆选候。酗酒之父强逼他长时间地练习键盘乐器,望子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
十一岁辍学。十三岁任宫廷乐队(指挥为内费)习管键琴手,十四岁任宫廷第二管风琴师,十八岁任歌剧乐队的中提琴演奏员。
他从小就表现出了音乐天赋,他的处女作是在1783年发表的。他年轻时访问过维也纳,在那儿结识了莫扎特,不过他们的交往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
1792年,贝多芬返回维也纳,在一段时期里求教于海顿(享有“交响乐之父”之称的德国作曲家)——当时维也纳首屈一指的作曲家(“音乐神童”莫扎特在此年去逝)。
贝多芬在维也纳——当时世界音乐之都度过余生。
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 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 树,
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强 迫孩子练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 来拉琴,
不满八岁的贝多芬被强迫在寇恩的听众面前表演、卖艺,十一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这种严酷的童 年生活,
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 也就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
从1781年起,贝多芬在剧院工作的同时,跟乐队指挥奈弗学 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法。
奈弗是位很有修养、倾向 于启蒙运动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对发展德国的民族歌剧、清唱 剧都曾有过贡献。
贝多芬通过向这位老师学习,认识到学习德国 民族音乐传统的重要,并在奈弗的引导下也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 响,
对德国当时的进步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贝多芬作为钢琴家所具有的娴熟技巧给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仅是一名成功的演奏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他不久就成为一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颇受欢迎,二十五六岁时就能轻而易举地把作品卖给出版商。
贝多芬将近而立之年时就有了失聪的先兆,这位年轻的作曲家为此不祥之兆而感到惴惴不安,这是可想而知的。一时间他竟想到了自杀。
1802年到1815年间有时被称为是贝多芬创作生活的中期。在这期间,他的失聪症在不断加剧,从此便深居简出。他那日渐严重的失聪症使人们形成了他是一个厌世者的错误印象。他曾同好几个妙龄少女有过海誓山盟,但最终却似乎都在不幸中结束。他终生未娶。
贝多芬不断地谱写出大量的音乐作品。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他对当时音乐观众所喜闻乐听的音乐的关注日渐减少。但是他却在不断地获得成功。
贝多芬快到50岁时已经完全耳聋。结果他不再登台演出,甚至变得更加孤独怪癖。他并不象先前那样多产,而且作品也给人以诘屈聱牙之感。那时他主要是为自己和一些理想的未来观众而作曲。据说,他曾对一位批评家说,他的作品“不是为你而是为未来的一代而创作的”。
如果说这位超乎时空的最富有天才的作曲家饱尝了失聪的辛酸,不如说那就是对命运的一种最无情的嘲弄;如果说贝多芬不顾失聪的痛苦,以一种超人的毅力继续保证了作品的质量,那么这就是一种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功绩。但是事实比想象的还要出人意料:实际上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岁月里,谱写出的乐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准。一般认为他在晚年的岁月里创作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他1827年在维也纳去逝,终年57岁。
贝多芬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五部钢琴协奏曲,十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一系列弦乐四重奏曲,声乐曲,剧乐曲,以及许多其他乐曲。但是和他众多的乐曲的数量相比,更重要的是其质量。他的作品把完美的想象和奔放的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贝多芬用自己的演奏扣动了人们的心弦,他们再也不认为器乐是一种次要的艺术。
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对一个音乐 家说来,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
恶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 界的交往,妨碍了他的钢琴演奏,他不得不放弃演出 ,而长期隐 居在维也纳乡村。
从1800年起,贝多芬在创作上很自然地逐渐 脱开海顿和莫 扎特的影响,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新的理想。
他于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 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
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 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贝 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 贝多芬最杰出 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
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 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 3月16日病逝于维也纳。
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 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 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 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
另一方面 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 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公元1685~公元1750
伟大的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成功地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来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今天一般认为他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
巴赫于1685年出生在德国爱森纳赫。天赐良机,他生在一个音乐天赋受到重视、音乐成就受到鼓励的环境里,他的家庭早在他来世前许多年就已经在音乐界赫赫有名了。他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
巴赫九岁丧母,十岁成了孤儿。由于他嗓音美妙,经济拮据,少年时期靠奖学金进了在吕讷堡的圣·米歇尔学校。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学校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1750年,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巴赫从未居过高位,不过总能养家糊口,他在有生之年远不如莫扎特和贝多芬(甚至不如弗朗兹·李斯特和弗雷德里克·萧邦)那样驰名。并不是巴赫所有的雇主都能赏识他的才能。莱比锡教会希望能聘到一位“第一流音乐家”,只是他们未能雇上最初认定的两位人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让巴赫担任歌咏班领唱一职!但在几年以前,他要辞去魏玛公爵庭中的风琴手和首席小提琴手的职务,另谋新职,公爵对此耿耿于怀,结果将他投入狱中。巴赫度过了三个多星期的铁窗生活,公爵终于慈悲大发,将他释放。
巴赫二十一岁时同他的叔伯二妹结为伉俪,他们一共生了七个孩子,但是当巴赫三十五岁时妻子不幸夭折。翌年他鸾凤再续,可是他的第二个妻子非但不能帮助抚养头七个孩子,反而又给他生了十三个。巴赫死后只留下九个儿女,其中有四个成为真正着名的音乐家。这的确是一个音乐天才之家!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首严肃乐曲。
巴赫笃信宗教,是个路德教徒。他希望他的乐曲为教会服务,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宗教音乐。在音乐形式上他无意创新,而是把现有的形式推上顶峰。
在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后的半个世纪里,他的音乐大体上无人问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那个时代的最伟大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极为欣赏巴赫的天赋)。新的音乐风格在发展,巴赫的“旧式”乐曲一时声消音灭。但是1800年以后,人们对巴赫乐曲重新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时起,他的声誉和名望与日俱增。在今天这个非宗教的时代里,巴赫远比他在世期间的名望更高。一位两百年前在风格和主题方面都被认为是旧式的作曲家,今天却受到了广泛的颂扬,这确是一件怪事,其原因何在呢?
第一,一般认为巴赫是所有着名作曲家中水平最高的艺术家。他谙熟他的时代的所有音乐形式,并对其中任何一种都能运用自如,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例如他对旋律组合法(同时演奏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曲调的方法)在艺术上的精通程度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外,他的管弦乐作品逻辑性强,变幻多样,主题贴切感人,旋律丰富多姿,因此他愈加倍受赞颂。
大多数严肃的音乐学生感到,巴赫作品结构的深刻性和复杂性比大多数其他作曲家那些更易理解的作品具有更加无穷的魅力。许多偶尔对音乐感兴趣的人认为他是阳春白雪,但是应该指出他的追随者并非少数几个音乐名流,他的唱片可能比除贝多芬以外的任何其他古典作曲家的都要畅销。从长远观点来看,巴赫或贝多芬的作品远比一位风靡一时的“流行”作曲家的作品拥有更多的听众,因为“流行”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倏忽即逝。
巴赫的音乐,可以说是构成欧洲音乐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对于整个巴罗克时期的音乐来说,巴赫的音乐成就,可以说是架在这座殿堂上的圆顶;对于其后的欧洲音乐发展来说,虽然直到19世纪巴赫才具有真正的影响力,但是这种影响力一旦产生,便对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有当巴赫在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具有新的文化意义时,他的音乐作品才对现代音乐具有“启示录”的意义。而对于后人来说,没有研究过巴赫,就不可能理解欧洲音乐;未能深入研究过巴赫的作品,就难以成为一个严谨的、精通其专业的音乐家;若不能透过巴赫音乐纯朴的形式、精练的技巧乃至宗教音乐形式上的“外壳”,体验到巴赫音乐中蕴藏着的很深的思想情感,也就难以透彻地认识巴赫音乐的本质……
在巴赫生活的时代,德国处于政治分列、经济落后的状况,文化艺术暗淡无光。外国的、例如法兰西、意大利、英吉利的文化,在德国占绝对优势,自己的民族文化受到轻视。恩格斯曾形容到,“从那个时候起,棍棒和鞭子就在国内占了统治地位;和整个德意志一样,德意志农民降低到极卑微的地位。”在这样情况下,教堂自然成了人们寄托精神情感的地方。
在德国的图林根州“巴赫们”曾成为音乐家的代名词,这是因为巴赫一族,可以上溯到好几代人,其职业都是一种组成行会的音乐职业,世家相传,他们属于音乐艺人这样一种特殊社会阶层。在领主的宫廷中,巴赫的社会地位是仆役性质的,与厨子列在同一个名册上。他不具有自由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其创作的作品并不能直接成为其经济收入的来源,而是归于领主所有。即使成为托马斯的宫廷乐长,他也很难维持在莱比锡的生活,死后也无遗产,不似贝多芬死后还留有股票。他的作品除了在教堂中,在当时演出也很少,死后长期默默无闻。
他的作品有不少是为统治者写并对其歌功颂德的,但是他不满足于自己屈辱的地位和现状,所以不断地转换他的恩主,寻求能更好发挥自己艺术才能的栖身之处。他甚至说过自己是不得不生活在被人厌恶忌妒的环境中,并且也曾和宫廷、教会中的恩主发生冲突,所以他也有傲慢、倔强的一面。
巴赫1703年曾在阿恩施塔特的教会担任风琴师,同时也为宫廷作曲。从那时起,他写了许多着名的作品。1704年创作的d小调托卡塔,其中具有某种威力,像在用非常有力的语言在说话。在中间转调处,他杰出地运用了许多减七和弦,似狂风一般有力。过去一度有人认为这是其晚期的作品。只是因为他带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妇女到教堂唱歌,被城市议会列为罪状后,就自动辞职了。
1708年他曾在魏玛宫廷任风琴手。这时,虽然他的身份也很低,但是作为一个风琴师,他的地位和名声却逐渐提高。在德累斯顿,巴赫应邀与法国演奏家作即兴演奏的比较竞争,虽然那位法国人跑了,而他却成为德国音乐家和外国人竞争获得第一次胜利的好榜样。
1717年,巴赫生平第一次担任奎登宫廷乐长。由于奎登公爵非常爱好音乐,他甚至在国家支出中抽了三十分之一作为经费组成18个人的乐队。巴赫在奎登宫廷服务了六年,他的重要器乐创作都是这个时期完成的。他献给勃兰登堡侯爵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富于生活气息,也具有骄傲、华丽的贵族性格。此外,他还写了《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为独奏小提琴用的三首奏鸣曲、三首“帕蒂塔”(Partita)等。另外在1721年,巴赫写了C大调、d小调的管弦乐组曲、法国组曲;1722年写了《平均律钢琴曲》上集,1723年写了两部和三部创意曲等等。这一时期的创作,被认为具有广阔和大胆的思想和技术手法。
巴赫在1723年到了莱比锡这个繁荣的商业城市,在当时也是自由的都市,在法制上可以不受理那里的萨克森公爵的统辖。在那里他演奏了一首自创的教会康塔塔,使该市的议员们听了非常饮佩,因而获得了圣·汤姆士教会的乐长工作。此外,他还作其他三个教会的音乐指导。这期间,他为教堂写了许多很好的音乐作品,如有名的《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等。此外,为了谋得宫廷作曲家的职位,他曾写了一部伟大的作品《b小调弥撒》。这部作品与《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一样,虽然是宗教作品,但是其音乐精神的如此广阔,就像是在面向全人类说话,已经远远超过了宗教的局限。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巴赫的成名有赖于他的受难乐。受难乐所表现的耶稣的悲剧性经历,不仅具有某种史诗性,同时也是现实生活情感的表现。这种宗教音乐,所表现的悲哀、沉重、压抑的感情,应当说是只有当时的德国人才是具有感情。这种感情,从我们能够听到的,也只有德国人写的最深。当然,由于巴赫本人是新教徒,而宗教显然是他的精神寄托之处,所以这种情感的表现,就很难与某种宗教感情分开来。只是巴赫在受难乐中创造的宗教气氛,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能够体验到当时某种社会情感和心态的宗教气氛。甚至巴赫本人也已经在其中充当了一个感情力量充沛的角色,通过他自己的音乐表达,时而抒情的刻画耶稣悲剧性经历中的细节,时而展开史诗般的广阔和宏大。以至于当时莱比锡的听众抱怨教堂竟然上演了像歌剧一样的作品。
巴赫在《马太受难曲》中,用两组合唱,两组管弦乐,戏剧性地对立起来,而让圣咏的主题在它们之上自由飘荡。这部作品也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作品的结束合唱非常有力量,使用两个合唱队、八个声部,描写耶稣下葬时人们的感情。宽厚的低声部,恰似广阔的河床,旋律在上面奔流。保持着复调音乐的感觉,而庞大的合唱自由宽广地歌唱着,充满着力量:
甚至在他的器乐作品,例如《半音阶幻想曲和赋格》、《d小调托卡塔赋格》,也能感受到一种冲破束缚、有冲击力的情感表现。其中如《d小调托卡塔赋格》曲调的自由豪放,旋律线的幅度大,音域宽,似朗诵性调的起伏,动荡不安,充满激奋情感。而《半音阶幻想曲赋格》更倾向于内心,不求表面的壮丽,而是富于内心的刻画,有较强烈的表现。
由于德国宗教是德国音乐的土壤,历史上德国宗教管风琴音乐也很发展,所以在巴赫的创作中,仍然保持着复调音乐的典型性,并且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但是,这种复调音乐思维方式,恰恰是在主调和声音乐发展到相当水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复调音乐思维方式,它并不同于过去带有教会调式痕迹的复调音乐。仔细分析,其中有清晰的和声结构与功能。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可能正是巴赫在复调音乐领域集大成的做法,终将其发展到完美的地步。
从音乐的旋律特征上讲,由于他的音乐是多声部,因此模仿手法是重要的,结果因造成音乐连绵不断的交织、发展,但却欠缺后来古典派的方整、段落分明和结构上清晰。而这却正是巴赫的特性,显然,我们是不能用乐句、乐段去分析巴赫的。此外,从和声的发展来看,大、小调功能体系和声是巴赫最后确定、成型的。即使到了18世纪中叶为止,在当时和声所能达到的基础上,其成果是要归功于巴赫,他甚至被贝多芬称之为“和声的创造者”。
直到1892年,当年轻的门德尔松在柏林首次上演沉睡将近一百年的《马太受难曲》之后,巴赫的艺术价值才被人更多地了解。瓦格纳曾说,巴赫是德国人民在完全黯淡的悲惨世纪中内在精神生活的记载。从德国的历史上看,新教圣咏(Chorale)在德国民歌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而巴赫音乐就是通过新教圣咏将他的作品与德国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值得一提的是,巴赫曾写过不少世俗康塔塔。在他的《农民康塔塔》中,作品全部采用了民间舞曲及流行的民歌。这是了解巴赫不可缺少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巴赫的音乐中,跳动着的正是德国人民的脉搏,这也正是巴赫音乐的灵魂所在。
J.S.巴赫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他的音乐大多为表达对主的崇拜,表现主所创造的世界的和谐,表达的不是情感而是信仰。J.S.巴赫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上帝之创造、之恩赐,都在上帝的光辉沐浴之下,音乐所要歌颂的是这种上帝创造的和谐,和谐之中对那种上帝之光的仰望。在J.S.巴赫看来,音乐是他通向天国,与上帝对话的云梯。音乐本身就是天堂的奇迹。音乐方式,是通过隐蔽的理性的方式使人感觉上帝的存在。
J.S.巴赫音乐中除那些直接为宗教仪式而创造的管风琴曲、弥撒曲、受难曲、经文歌外,器乐曲往往通过节奏的对比与变化,来表现复杂的均衡关系。通过这种均衡关系而作复调处理,对位、变化,达到一种极丰富的循环。他的音乐,简单的也就是最复杂的,师最基本的点、线、面的复杂变化,接近于数学与逻辑。所以研究巴赫的权威,着名管风琴家施魏策尔认为,巴赫的音乐是一种像宇宙本身一样不可思议的本体现象。
巴赫是近代欧洲最伟大的音乐家,原因有几个:
第一,他把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来,使之平民化。音乐不总是歌颂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
第二,他把复调音乐发展成主调音乐,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第三,他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
第四,除了声乐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作品样式的体例基础。
没有巴赫,现代音乐的发展将可能迟缓很多年。
巴赫是德国着名的作曲家,对后来将近三百年整个德国音乐文化及至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位作曲家的名字“巴赫”(Bach)在德语中却是“小溪”或“涓涓细流”的意思。为此,贝多芬说:“他的名字不应叫小溪(Bach),而应叫大海(Meer)。”是的,正如贝多芬所说的,巴赫的音乐就像是气势磅礴的大海,将德国古典旋律、和声和节奏汇成了音乐的海洋。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谱写了许多充满戏剧性因素的大型声乐作品,其中《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是最有影响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巴赫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通过宗教音乐形式(受难曲、弥撒、经文歌、康塔塔等),抒发了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渴望。与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这种充满宗教内容及复调音乐思维的作品更为广阔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但同时,他的音乐从来没有脱离德国的音乐传统。《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在“纯音乐”领域留下的重要遗产之一。作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体现出了那种严谨的德国式思维。另外,巴赫的《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乐队作品,也都表达了作曲家对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与渴望。这些作品在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内心深处激起了强烈的共鸣。因此,人们尊称巴赫为“德国音乐之父”。
巴赫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虽然大部分已散佚,但留下 的也不少,约有五百多部。音乐史上作品多产的作曲家也不 乏其人,但一直到今天,在乐坛上能与之相比的人却是寥寥 无几。除歌剧外,巴赫的创作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作裁。其 中以声乐作品最多,作有三百来首宗教大合唱、二十来首世 俗大合唱、三部受难曲(取材于《圣经》福音书中关于耶稣受难的记述的声乐曲。)以及清唱剧(内容富于戏剧性和史诗性的大型声乐套曲)、弥撒曲(这是一种天主教里所用的复调风格的声乐会曲。)(其中以《b小 调弥撒曲》最着名)、众赞歌(一种教会众人合唱的赞美诗,为混声四部合唱曲.十六世纪以后,被改偏为器乐曲或清唱剧。)等。器乐作品有管风琴音乐、 古钢琴音乐、六部《勃兰登堡协奏曲》、四部管弦乐组曲, 以及为一架或数架钢琴而作的钢琴协奏曲、由乐队伴奏的小 提琴协奏曲、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长 笛奏鸣曲等。
巴赫的音乐作品包罗万,除歌剧外遍及当时所有的音乐领域(这一点叠民亨德尔截然不同,亨德尔成功的道路正是从歌剧起始)。尽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来。
其中比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钢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赋格的艺术》(The Art of Fugue)、《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6首、《小提琴协奏曲》两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农民康塔塔》(Peasant Cantata)、《咖啡康塔塔》(Coffee Cantata)、《马太受难乐》(Matthauspassion)、《b小调弥撒曲》,等等。

阅读全文

与德国3b是什么音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9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8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8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