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哪个网站是专门介绍德国历史,要全面的,中文版的
德国简史(ZT自中国历史网)
光荣的开端
上个世纪中人们还确信,公元9年是德国历史开始之时。这一年日耳曼族舍鲁斯克部落的一位首领阿米纽斯在托伊托堡森林战胜了3个罗马军团。阿米纽斯被认为是第一位民族英雄。关于他生平的更详细情况,人们却不得而知。1838-1875年间,人们在德特莫尔德附近为他建立了一座巨大的纪念碑。
今天人们不再这样简单地看待事情了。德意志民族的产生是一个延续了许多世纪的过程。“德意志”一词大约始见于公元8世纪,开始时仅表示在法兰克帝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语言。这个在卡尔大帝统治下达到鼎盛时期的帝国,包括许多部族,其语言或属日尔曼语族,或属罗马语族。卡尔大帝死后(814),帝国未几即分崩离析。在分配遗产过程中出现了西部帝国与东部帝国,两者之间的政治界限大致与德语和法语之间的语言界限相当。东部帝国的居民后来才逐渐产生休戚相关的感觉。“德意志”这个名称从语言转为讲这种语言的人,最后才用以称谓他们的居住地区(“德意志国”)。
德国西部边界较早就已确定并始终保持稳定,而东部边界则相反,它在许多世纪中一直变化不定。公元900年前后,它大体上以易北河及萨勒河为界。在后来的几百年中,德意志居民垦殖区向东方纵深扩张,直至14世纪中叶方告停止。当时形成的德意志民族和斯拉夫民族之间的国界一直保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世纪全盛时期
人们通常以卡洛林王朝绝嗣,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的911年作为东法兰克帝国向德意志帝国过渡的开始。康拉德一世被视为第一位德意志国王(当时的正式称号是“法兰克国王”,后称“罗马国王”;11世纪开始帝国的称号是“罗马帝国”,13世纪后称为“神圣罗马帝国”;15世纪时又附加“德意志民族”于前)。帝国是选举制的君主国;国王由高级贵族选出,同时奉行“血统法”,即:新国王应同其前任有血缘关系。但是,该原则时遭夭折;重复选举的情况屡见不鲜。中世纪时帝国不设都城,国王以巡游为治。帝国无赋税,国王收入主要来自托付他管理的“帝国财产”。他的权威并不理所应当地得到承认:只有靠军事实力和巧妙的联盟政策,他才能获得部族中强大的公爵们的尊敬。康拉德的继承者,萨克森公爵亨利希一世(919-936)做到了这一点,他的儿子奥托一世(936-973)更是青出于蓝。奥托使自己成为帝国的实际统治者。962年他在罗马加冕为皇帝一事就显示了他的权势之盛。
从此,德意志国王就有登基为帝的资格。观念中的皇权是无所不包的,它赋予拥有者以统治整个西方世界的权力。然而,这种观念从未完全在政治上成为现实。为了接受教皇加冕,国王非亲自前往罗马不可。这就开始了德意志国王的意大利政策。他们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统治维持了300年之久,从而在德国的大计上不能遇事亲躬。奥托的继承者们统治期间为此经受了严重的挫折。继任的萨利尔王朝再次出现繁荣。亨利希三世时(1039-1056)德意志王室和帝位均达权力的最高峰;主要是坚决保持了它们对教皇的优先地位。亨利希四世(1056-1106)却无法维持这一局面。在关于主教任命权的斗争中(授职之争),他虽然表面上对教皇格里哥里七世取得了胜利,但是他赴卡诺萨的赎罪之行(1077)对皇位来说不啻是一次不可挽回的丧失声望之举。从此以后,皇帝和教皇就平起平坐了。
1138年开始了施陶芬王朝的百年统治。弗里德里希一世巴巴洛萨(1152-1190)在同教皇、意大利北部诸城市以及同他在德国的主要对手-萨克森公爵雄狮亨利希的斗争中重新振兴了皇室。然而,在他统治期间,领土开始四分五裂,最后削弱了中央权力。巴巴洛萨的继承人亨利希六世(1190-1197)和弗里德里希二世(1212-1250)时期尽管皇室权力强大,这一发展仍在继续。宗教的和世俗诸侯成了拥有半主权的“邦君”。
随着施陶芬王朝的衰亡(1268),西方的无所不包的皇权实际上已然终结。德国内部各种纷争的力量使它无法成为民族国家,而当时这一过程却正在西欧其他国家中进行。这是德国人成为“后起民族”的根源之一。
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
哈布斯堡王室中第一个登上皇位的是鲁道夫一世(1273-1291)。皇权的物质基础如今不再是已失去的帝国财产,而是各王朝的王族财产;王族领地权政策成为每个皇帝的主要利益所在。
卡尔四世于1356年颁布的黄金诏书是一种帝国基本法,它赋予7位地位显赫的侯爵(选帝侯)以选举国王的特权以及其他大邦诸侯没有的另外一些优先权。在那些小伯爵、领主和骑士逐渐失去作用的时候,城市的影响因其经济力量而不断扩大。城市同盟的缔结使城市进一步强大。这些同盟中最重要的汉萨同盟成为14世纪时波罗的海地区举足轻重的力量。
1438年开始,帝国虽然表面上仍为选举制的君主国,而王权却实际上由那时已成为最强大地区势力的哈布斯堡王族掌握。15世纪时,要求帝国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第一个不经过教皇加冕而即位的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1519)试图实现这一改革,但无成效。由他创建或改组的帝国议会、帝国专区、帝国法院等机构虽然一直存在到帝国结束(1806),却未能阻止其继续分裂。出现了“皇帝与帝国”的二元制:一方面是帝国首脑,另一方面是选帝侯、各邦侯爵和诸城市。皇帝的权力由于他们在选举时同各选帝侯达成的“屈从”协议而受到限制并越来越有名无实。各邦侯爵,尤其是大邦侯爵以削弱帝国权力来大张旗鼓地扩充自己的权力。然而帝国继续存在:皇冠的光辉尚未消失,帝国的思想仍然生气勃勃。帝国大联合为中小各邦提供保护,使之免受强邻的侵犯。
城市成为经济力量的中心,它们首先从不断发展的贸易中得到好处。纺织工业和采矿业中出现了超越手工业者行会系统,和远途贸易一样带有早期资本主义特色的经济形式。与此同时,在思想方面发生了以文艺复兴和和人文主义为标志的变化。这种新觉醒的批判精神的矛头所向首先是教会的诸种弊端。
宗教分裂的时代
1517年以来,主要在马丁·路德的活动影响下,郁积的对教会的不满在迅速展开的宗教改革中爆发了,其后果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围。整个社会结构陷于动荡之中。1522/23年爆发帝国骑士起义,1525年发生的农民战争是德国历史上政治与社会要求相结合的第一次较大的革命运动。两次起义都遭到失败或血腥镇压。宗教改革的主要受益者是各邦侯爵。经过曲折的斗争,他们在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中获得决定自己的臣民信奉何种宗教的权利。新教被承认为同天主教平等的教会。德国的宗教分裂从此成为定局。斯时在位的皇帝是卡尔五世(1519-1556),他通过继承成为卡尔大帝以来最大的世界帝国的君主。他殚思极虑谋求世界政治的利益,却在德国难酬壮志。他退位后帝国分裂,德意志各侯国和西欧各民族国家构成了新的欧洲国家体系。
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时期,德国五分之四为新教势力范围,然而教会之争并未就此结束。后来的几十年中,天主教又夺回了许多地区(所谓的“反宗教改革”)。教派对立因而加剧,导致了宗教党派的出现:新教联盟(1608)和天主教同盟(1609)。波希米亚的一次地方性冲突竟至引起了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后来扩大为政治矛盾和宗教对立迎头撞击的全欧性争斗。1618-1648年间,德国的大片地区田野荒芜,人烟断绝。
1648年威斯特法伦和约将德国部分领土割让给法国和瑞典,并确认瑞士和荷兰退出帝国联合。和约赋予帝国各阶层在处理宗教和世俗事务方面的一切重大主权并允许它们与外国伙伴结盟。
专制主义时代
近于独立自主的各邦国效法法国的政体,选择专制主义制度。它赋予君主以至高无上的权力,采用严格的行政管理制度,实行有条不紊的财政制度和建立常备军。许多侯爵雄心勃勃地想使自己的国都成为文化中心。他们中间的“开明专制主义”代表人物促进科学和批判性的思考-当然是在他们的政权利益范围之内。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使专制统治的国家在经济上也强大起来,例如巴伐利亚、勃兰登堡(后来的普鲁士)、萨克森和汉诺威都成为独立的权力中心。奥地利击退了土耳其的进攻,取得了匈牙利和迄今为止的土耳其巴尔干国家的一部分,上升为强国。18世纪时,它遇到了对手-在弗里德里希大帝(1740-1786)统治下成为头等军事强国的普鲁士。两国的部分领土均不属于帝国,都推行欧洲大国政策。
法国大革命时代
冲塌德意志帝国大厦的力量来自西方。1789年法国爆发了革命。在资产阶级的压力下,从中世纪早期延续至今的封建社会制度被荡涤。三权分立和人权保证了所有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普鲁士和奥地利企图以武力对这个邻国的事务进行干涉,结果惨遭失败,引起了革命军的反攻。在继承了法国大革命遗产的拿破仑军队的冲击下,德意志帝国最终土崩瓦解。法国占领了莱茵河左岸。为了赔偿这些地区前主人的损失,进行了牺牲较小的,尤其是宗教的侯爵领地的大规模“土地重划”:根据1803年的“帝国代表联席会议”的决定,大约400万臣民换了君主。中等邦国坐享其成。它们中间的大多数于1806年在法国的庇护下结成“莱茵邦联”。同年,法兰茨二世皇帝退位,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就此寿终正寝。
法国大革命并未蔓延至德国。虽然在过去的年月里这里一再有个别人士试图消除贵族和市民阶层之间的界线,也有重要人物将西边的变革当作新时代的开始来欢迎,但是革命的星星之火却无法跃至德国,因为同中央集权的法国相反,帝国的联邦制结构阻碍着新思想的传播。除此之外,革命的发源地法国对德国人来说,乃是敌人和占领国。同拿破仑的斗争实际上变成了一场新的民族运动,最后上升为解放战争。社会变革的力量对德国不无影响。首先在莱茵邦联诸国,然后是普鲁士开始进行改革(同施泰因、哈登贝格、沙恩霍斯特、威廉·冯·洪堡等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其目的是最终拆除封建障碍,建立一个自由的、担负起责任的资产阶级社会:废除农奴制、实现营业自由、城市自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普遍服役义务。但是,许多改革方兴未艾就半途而废。公民在大多数情况下仍不得参与立法;只有几个主要在德国南部的邦君迟疑地制定了宪法。
德意志邦联
对拿破仑的战争获胜后,1814/15年的维也纳会议建立了欧洲的新秩序。许多德国人想建立一个自由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希望落了空。取老帝国而代之的是各主权国家的松散联合。法兰克福的邦联议会是唯一的机构,却并非选举产生的议会,而是一个使者会议。只有当普鲁士和奥地利这两个大国意见一致时,邦联方能有所作为。在后来的几十年中,邦联认为其主要任务是压制一切争取统一与自由的努力。新闻和出版受到严格的审查,大学被监视,政治活动几乎无任何可能。
在此期间,与这种反动倾向相对抗的现代化经济开始发展。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从而创造了统一的国内市场。1835年德国第一条铁路通车。工业化开始了。随着工厂的出现,产生了新的产业工人阶级。开始时,他们在工厂中经济境遇较好,但是人口的急剧增长很快导致劳动力过剩。此外由于无任何福利方面的立法,产业工人群众饥寒交迫。社会紧张状态引起了暴力行动,例如遭到普鲁士军队镇压的1844年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最初的工人运动只能缓慢地形成。
1848年革命
与1789年革命不同,1848年法国2月革命在德国立即引起了反响。3月,在邦联的各国中都发生了人民起义,并强使惊慌失措的邦君们作出某些让步。5月,在法兰克福保罗教堂召开了国民大会。大会选举奥地利公爵约翰为帝国摄政王,并设立了一个既无权力,也无威信的帝国部。在国民大会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争取实现有限选举权的君主立宪制的自由中间派。国民大会从保守派到激进民主派的分崩离析,已略具后来党派纷争的雏形,给立宪带来了困难。即使自由中间派也无法解决在“大德意志”方案和“小德意志”方案的拥护者,即主张或反对德意志帝国包括奥地利在内的人们之间的涉及一切党派的矛盾。经过坚韧不拔的斗争制定了一部民主宪法,它试图将新、旧事物结合起来并规定成立一个对国会负责的政府。但是,当奥地利坚持要将它的包括几十个民族的全部国土并入未来的帝国时,小德意志方案获胜。国民大会建议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继承德国皇位。国王拒绝了这个建议,他不想以九五之尊向一场革命感恩戴德。1849年5月,想“自下而上”地强行实施宪法的人民起义在萨克森、法耳茨和巴登遭到失败。这样,德意志革命败局已定。绝大多数成果得而复失,各国的宪法都作了反动的修改。1850年德意志邦联重新建立。
普鲁士的兴起,俾斯麦
50年代是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德国成为工业国家。它的生产规模虽然还远远落后于英国,但是在增长速度方面已超过了它。带头发展的是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普鲁士也在德国的经济中占优势地位。经济力量增强了自由资产阶级的政治自信心。1861年成立的德国进步党在普鲁士成为议会中最强大的政党。当政府打算使军队结构变得反动时,该党拒绝向政府提供资金。新任命的宰相奥托·冯·俾斯麦(1862)接受这个较量,在执政的多年内预算均未按宪法规定经议会批准。进步党的反对不敢超出议会反对党的范围。
俾斯麦通过外交方面的成功加强了他在内政方面的不利地位。在德-丹战争中(1864),普鲁士和奥地利迫使丹麦割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先由普奥两国共管。然而,俾斯麦一开始就蓄意吞并这两个公国,不惜同奥地利公开冲突。在德意志战争中(1866),奥地利败北,不得不脱离德意志邦联。德意志邦联解体,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内的北德邦联,俾斯麦任邦联宰相。
俾斯麦帝国
俾斯麦这时按小德意志方案精神致力于完成德国的统一。在德-法战争中(1870/71),他粉碎了法国的抵抗。这次战争的起因是围绕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的一场外交冲突。法国不得不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并支付巨额赔款。在战争的爱国主义激奋下,南德各国同北德邦联联合成德意志帝国;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加冕为德国皇帝。
德国的统一不是“由下而上”地由人民决定,而是“自上而下”地通过侯爵条约实现的。普鲁士权压群邦,诸国皆有新帝国即“大普鲁士”之感。帝国议会按普遍、平等的选举法选举产生。它对政府的组成虽无影响,却可通过参与帝国立法以及审批预算的权利影响政府活动的进行。帝国宰相虽然只对皇帝而不对议会负责,但是他必须在议会中为自己的政策争取多数。各邦国的人民代表机构的选举还不统一。11个德意志邦国还在实行取决于税收收入的等级选举法,其他的4个邦国还存在着将人民代表机构按社会等级划分的老一套做法。议会传统较悠久的南德诸邦国于20世纪初改革了选举法。巴登、符腾堡和巴伐利亚都在适应帝国议会选举法。德国向现代化工业国的发展加强了经济上卓有成效的资产阶级的影响。尽管如此,贵族和主要由贵族阶层人士组成的军官团在社会上始终举足轻重。
俾斯麦任帝国宰相长达19年。他试图通过坚持不懈的和平政策与联盟政策在欧洲新的力量对比关系中为帝国创立一个稳固的地位。他的对内政策与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外交政策全然相悖。对于当时的民主倾向,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政治上的反对派被他一概斥之为“反帝国分子”。他执着地,最后终于一事无成地反对自由资产阶级的左翼,反对政治天主教会并且特别反对由于“社会主义者法”而遭特别法迫害达12年之久(1878-1892)的有组织的工人运动。这样,尽管有先进的福利法规,正在茁壮成长的工人阶级同国家仍然离心离德。1890年俾斯麦被年轻的威廉二世皇帝罢黜,最终成为自己所定制度的牺牲品。
威廉二世想亲自执政,但是缺乏为此所需的知识和毅力。他更多的是通过言论而不是通过行动给人以威胁和平的暴君的印象。在他的统治下进行了向“世界政治”的过渡;德国试图赶上帝国主义列强的优势地位,却越来越陷于孤立。威廉二世试图争取工人阶级支持他的“福利帝国”而未迅速获得希冀的结果,于是在内政方面很快就采取反动的路线。他的辅佐们依靠的是保守派和资产阶级营垒中变化无常的联合。社会民主党虽然是拥有百万选民的最强大政党之一,却仍然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储遇刺,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关于谁应该对这场战争承担罪责的问题始终存在争议。以德国和奥地利为一方,以法国、俄国和英国为另一方,双方肯定都无意打仗,但是都准备冒一定的风险。各交战国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战争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即使动武也在所不惜。德国打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征服法国的计划并未奏效。实际上,德国在马恩河一仗败北后,西线战势就僵持不下,成为阵地战,最后又以双方损失惨重,军事上毫无意义的消耗战而达到顶点。战争伊始,德皇即退居次要地位,软弱的帝国宰相们在战争过程中越来越屈从于以陆军元帅保罗·冯·兴登堡为名义统帅,由埃里希·鲁登道夫将军掌握实权的陆军最高司令部的压力。1917年美国参战,终于决定了端倪早现的战局,即使俄国革命和东线的停战也无法改变这个结局。虽然德国已元气大伤,鲁登道夫由于错误地估计形势,直至1918年9月仍坚持“胜利的和平”,但却出人意料地要求立即停火。随着军事上的失败而来的是政治上的崩溃。1918年11月皇帝与各邦国君毫无抵抗就逊位了,无人再去为保卫这个靠不住的帝国出力。德国变成了共和国。
魏玛共和国
政权落入社会民主党人手中。他们中大多数人早已放弃了早年的革命观点,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旧政体按部就班地向新政体过渡。工业和农业中的私有财产依然不可侵犯;思想上多半是反对共和国的旧官员和法官全被留用;帝国的军官团保留了对军队的指挥权。左翼激进势力企图将革命继续朝社会主义方向推进,遭到武力反对。1919年1月选举产生的、在魏玛召开的会议上通过了帝国新宪法的国民议会中拥有多数票的是社会民主党、德国民主党和中央党这3个彻底共和主义的政党。但是,在20年代时,对民主国家或多或少持保留态度的那些力量在人民和议会中越来越强大。魏玛共和国是“没有共和党人的共和国”。敌人必欲将其除之而后快,而拥护者却只是三心二意地在捍卫它。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困境以及德国在1919年被迫签字的凡尔赛和约的苛刻条件引起了人们对共和国的重重怀疑,其结果是国内政局愈益不稳。
1923年战后的混乱达到高潮(通货膨胀、鲁尔区被占、希特勒政变、共产党的颠覆企图);嗣后,随着经济的复苏,出现了政治上一定程度的平静。古斯塔夫·施特雷塞曼的外交政策通过洛迦诺公约(1925)和加入国联(1926)使战败的德国重获政治上的平等权利。艺术和科学在“黄金的20年代”经历了一个短暂而活跃的繁荣期。1925年,第一任帝国总统,社会民主党人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去世后,前陆军元帅兴登堡作为右翼候选人被选为国家元首。他虽然严守宪法,但内心里对共和制国家却从无好感。随着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魏玛共和国开始每况愈下。左翼和右翼激进主义都利用了失业和普遍的贫困。议会中已无具有执政能力的多数;各届内阁都仰仗总统的支持。迄今为止无足轻重的阿道夫·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以貌似革命的宣传将极端反民主的倾向和疯狂的排犹主义结合起来,从1930年起扶摇直上,并于1932年成为最强的政党。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成为帝国总理。在内阁中,除了他的党羽外还有几名右翼营垒的政治家和无党派专业部长,因此,存在着阻止国家社会主义分子独裁的希望。
国家社会主义专政
希特勒很快就除掉了自己的盟友。他利用各资产阶级政党都赞同的一项“授权法”为自己确保了几乎是无限的权力并取缔了除纳粹党外的一切政党。各个工会均被捣毁,基本权利名存实亡,新闻自由被取消。执政当局对己所不悦之士进行肆无忌惮的恐怖镇压。成千上万的人不经法庭程序就被关进了匆忙建立的集中营。议会的各级机构被取缔或被剥夺了权力。1934年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大权独揽,身兼总理和总统,并作为最高统帅掌握了在此之前还有些独立性的国防军。
在魏玛共和国的短暂年月里,对自由民主制度的认识还没有在多数德国人心中扎根。首先是长期内政混乱、政敌之间的武斗直至流血巷战以及由于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大批失业等现象都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国家权力的信任。而希特勒却通过各种就业和扩军计划恢复了经济并迅速减少了失业。此外,世界经济危机的结束也为他提供了有利条件。
希特勒开始时几乎能势如破竹地达到他在外交政策上的目的,也更加加强了他的地位:1935年,一直由国联管理的萨尔地区回归德国,同年,帝国恢复了国防主权;1936年德国军队进入从1919年以来就已非军事化的莱茵河地区;1938年奥地利并入帝国,西方国家纵容希特勒吞并苏台德地区。所有这一切使希特勒得以容易地实现其另外的目标,尽管社会各阶层中都有勇敢地抵抗独裁者的人士。
甫得政权,纳粹当局立即开始实行它的反犹太人计划。犹太人的各项人身权利和公民权利被逐渐剥夺。谁有办法,就设法逃亡国外以摆脱迫害。
对政治上的反对者进行迫害和压制言论自由同样使成千上万的人离开祖国。许多最优秀的德国知识分子、艺术家和科学家逃亡国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
然而,希特勒的野心更大。他一开始就在准备一场他借以统治整个欧洲的战争。1939年3月他让军队开进捷克斯洛伐克就已证明了这一点。1939年9月1日,他进攻波兰,从而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历时5年半,使欧洲的大片土地成为废墟,夺走了5500万人的生命。
德国军队首先征服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南斯拉夫和希腊;在苏联境内几乎兵临莫斯科城下;在北非已危及苏伊士运河。在被占领国内建立了冷酷无情的占领政权。然而,抵抗运动不断发生。1942年纳粹政权开始“最后解决犹太人问题”:凡是能被抓到的犹太人都被关进集中营并被杀害。被害者总数估计达600万人。这一滔天罪行开始的那年,战争发生了转折;从此德国在各个战场上节节败退。
纳粹政权的恐怖统治以及军事上失利加强了国内对希特勒的抵抗。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来自人民的各阶层。1944年7月20日一场主要由军官发动的起义失败。希特勒在他的大本营逃过了一次定时炸弹的暗杀,于是进行血腥报复。参加反抗的社会各阶层4000多人在后来的几个月中被处决。抵抗运动的杰出人物,代表着所有的牺牲者的有路德维希·贝克上将、施陶芬贝格伯爵上校、前莱比锡市长卡尔·戈尔特勒和社会民主党人尤利乌斯·勒伯尔。
战争在继续。希特勒不顾巨大伤亡仍顽抗至全国被盟军占领。1945年4月30日,这个独裁者自戕殒命,他在遗嘱中指定的接班人海军上将邓尼茨8天后无条件投降。
‘贰’ 德国政治制度的政党制度
《基本法》认识到,在议会民主制之中,要形成国家的政治意志,政党是国家与人民之间不可或缺的“居间者”,公开承认政党的基本功能和作用,第一次使政党宪法化、合法化。
1967年7月,联邦德国第一部试图解决政党政治的问题的法律——《政党法》终于在联邦议员获得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党法,目的是贯彻《基本法》第21条对政党规范的精神,对政党的法律地位、组织结构、政党使命以及党员的义务作了规定,是所有政党的行为准则。 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简称社民党(SPD)。主要政党。社民党是德国最大政党之一,前身是1863年成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和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最初为纯粹的工人阶级政党,后逐步发展成代表职工利益的全民党。社民党主张通过维护职工利益实现政治稳定和社会公正,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联盟党,由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与其仅活跃于巴伐利亚州的姊妹党基督教社会联盟(基社盟)组成。该党成立于1950年,党员以企业主、农场主、职员和知识分子为主。联盟党是西方国家传统意义上的保守政党,经济上倾向于维护企业主的利益,主张通过鼓励企业主不断扩大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联盟党自成立以来已数次执政。
联盟90/绿党(Bündnis 90/Die Grünen),简称绿党(Die Grünen)。1993年5月由德东部联盟90/绿党和德西部绿党合并组成。绿党成立于1980年。1993年,绿党与东德民权运动团体联盟90(Buendnis 90)合并,组成联盟90/绿党,合并后仍简称绿党。保护环境、反对修建核电站和反战是该党的基本政治主张。绿党曾于1998年至2005年与社民党联合执政。
自由民主党(Freie Demokratische Partei),简称自民党(FDP)。自由民主党成立于1949年,党员多为企业主、高薪阶层和高级知识分子。自民党旗帜鲜明地主张经济自由主义,认为国家应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其政治纲领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自民党历史上曾分别与联盟党和社民党联合执政。
左翼党-民社党(Demokratische Linke-PDS),简称左翼党(Die Linke)。由前身为民主社会主义党的左派党和从社民党左翼力量分裂出来的劳动与社会公平党于2005年7月合并而成。左翼党主张通过包括对大企业增税在内的多种手段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停止私有化政策和采取最低工资制度。作为一个新兴政党,左翼党没有在联邦执政的经验,一直是反对党。但自组建以来,左翼党的支持率稳步上升,活动范围也从传统的东部向西部扩展。
德国的共产党(Deutsche Kommunistische Partei),1968年成立,前身为1956年被禁止的德国共产党。
共和党(Die Republikaner),1983年成立。自称是“社会、爱国主义政党”,政治上右倾激进,主要争取工农选民,反对外来移民。1992年和1996年进入巴符州议会。
德国的选择,2013年4月14日成立。该政党以抛弃欧元为核心目标,主张有序地解散欧元区。领导人为汉堡经济学家贝恩德·卢克 。 德国实行三级选举制,即地方选举、州议会选举和联邦议会选举。按《基本法》39条规定,联邦议院每四年选举一次,一般在秋季举行新的选举最早在联邦议院任期满46个月之后,最迟满48个月之后进行。发生联邦议院被解散的情况时,新的选举应在解散后60日内进行。选举出新的联邦议院后,最迟不得超过选举后30日召集会议。
而《基本法》仅对选举制度做了原则性的规定,而选举原则、选举程序和选举机构等实施细则则由《联邦选举法》具体规定。 德国选举国家代表机关或公职人员的具体规则和次序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一)、划分选区。实施选举的区域单位,一般按地区或人口数划分。把选区跨分为若干个投票区,是为了选民投票的方便,每个选举区的选民人数原则上不超过2500人。
(二)、选民资格。指法律规定的参加选举所要具备的条件。
(三)、选民登记。指选举机构依法办理公民参加选举的程序。
(四)、候选人。德国通常由政党提出议员、联邦总理和联邦总统的候选人。
(五)、竞选。德国政党竞选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制定竞选纲领、推举候选人、确定政治议题和竞选口号、动员、争取选民。
(六)、投票制度,指选举代表或议员的规则和方法。
(七)、选票。是选民或选举人用以表示自己赞成或反对候选人的法定选举文件。
(八)、当选计票制。德国于二战后开始采用混合代表制,即在选举中分别采用多数代表制和比例代表制两种方法计票,需选民进行两次投票。
(九)、预测选举结果。
‘叁’ 德意志民族人民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
与魏玛资产阶级联合政党比较,德意志民族人民党是反动的资产阶级保守政党,主要代表大地主、易北河地区的贵族和重工业集团的利益,在资产阶级右翼势力中影响较大。该党始终站在魏玛宪法的边缘,反对凡尔赛条约,反对德国社会民主党。
‘肆’ 求英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的政党制度介绍
英国是内阁制。它的中央行政机关就是内阁,行政首脑首相由议会提名和通过,其内阁成员则由首相提名,议会通过而由国王任命。但这只是一种形式,内阁都是由多数党组织,首相一般是由多数党领袖担任。议会和内阁彼此制约。尽管议会是定期直接选举,但内阁任期没有限制。议会随时对内阁有人事否决权--既通过内阁不信任案罢免内阁。反之首相为避免不信任案也有权解散议会,要求提前大选。内阁成员通常都必须是国会议员。
美国是标准的总统制国家。美国的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行政首脑,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有固定任,原来只是传统,自从小罗斯福连任四届总统死在总统任上后,美国于1951年修正宪法,明文规定总统任期为二届八年。总统制下的总统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尽管总统的阁员要通过议会任命,但除非候
选人有明显的个人操守问题,既使是反对党占多数,议会通常也不会认真杯葛总统的内阁人事。这种尊重总统的行政人事权的态度是总统制的必要伦理。除非有严重犯罪行为,总统任期不受议会干涉。美国第三十六位总统、共和党人尼古松因为窃听竞选对手被新闻记者揭露,料到一定会遭到国会弹劾,只得自动辞职以逃脱法律制裁,尼氏也成为第一位因政治丑闻而未完成任期的美国总统。相反,美国第四十位总统、民主党人克林顿因为涉嫌在法庭上做伪证而几乎被国会弹劾,但他很幸运,因为当时美国经济形势大好,各种独立的公众调查机构的调查显示,多数美国公众并不支持弹劾总统。因此,尽管反对党(共和党)占据了国会的优势地位,却顾虑选民的意见,最终竟没敢提出弹劾案,克林顿才得以继续其任期。总统制下总统代表的政党是执政党,而议会中的多数党却可以是在野党。相反内阁制下议会中的多数党却总是执政党。受美国影响较大的拉丁美洲国家,现在的东欧国家和多数亚非国家都采取总统制。
日本实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天皇为国家象征,无权参与国政。国会是最高权力和唯一立法机关,分众、参两院。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首相(亦称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产生,天皇任命。现行《日本国宪法》于1947年5月3日颁布实施。宪法规定: 实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 天皇为日本国和日本国民总体的象征, 无权参与国政;“永远放弃把利用国家权力发动战争、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第9条)。
日本国会
日本国会是日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唯一的立法机关。由众议院和参议院构成,两院议员均从国民中选举产生。众议院议员任期4年;参议院议员任期6年,每3年改选半数议员。国会有立法权、对政府的财政监督权、条约的批准权、内阁总理大臣的提名权,议院有国政调查权、对法官的弹劾裁判权等。虽然一切法案都由国会审议,但内阁也有提案权,内阁提出的法案占80%以上。众议院权力大于参议院。如参议院对众议院已经通过的法律作出不同决议时,众议院再次以出席议员2/3以上的多数通过即成法律。众议院有权对内阁提出不信任案或否决信任票,但内阁总理大臣可以建议天皇宣布解散众议院。国会的常会每年召开1次。内阁可以决定召集国会临时会议,一定数额的议员也可要求内阁决定召集临时会议。会期及延长事宜由国会本身决定。众议院被解散时,参议院也同时闭会。如有需要,内阁可要求参议院紧急集会。紧急集会所采取的临时措施,如在下届国会开会后10日内不能得到众议院同意,即失去效力.
1955年起,原称保守合同的自由民主党(自民党)一直长期执政,只是曾在1993年至1996年间短暂被对手社民党取得政权并短期执政。1996年,自民党重新执政后就一直执政到今天。
除了社民党之外,日本国会的主要在野政党尚有日本民主党、日本共产党等,而今日本国会乃是由自民党及公明党组成的联合政府执政。
日本的政党
战后日本政权曾长期把持在自民党这一资产阶级保守政党手中。从1955年到1993年38的年里,自民党控制着国会中众参两院的大多数席位,党内派系间对总裁位子的角逐事实上取代了政党间的夺权斗争。与之相对的社会党、共产党等革新政党则作为在野势力,“保革对立”是为冷战时期日本政治斗争的主线。
自民党、民主党 、公明党、日本共产党、社民党、保守新党等.
战后日本实行“政党政治”,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各种政党相继恢复或建立。目前参加国会活动的主要政党有自民党、民主党、公明党、日本共产党、社民党、保守党等。
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 LDP):1955年11月由原自由党和民主党合并而成,1955年起连续执政38年。1993年8月沦为在野党,1994年6月底参加三党联合政权,重返执政地位。1996年11月恢复单独组阁。1999年1月与自由党组成联合政权,10月与自由党和公明党组成三党联合政权。2000年4月与公明党、保守党建立联合政权。自民党是历史较长的传统保守政党,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势力较强。党首为总裁,任期2年,原则上只能连任1次,可酌情适当延长。
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仅次于自民党的第二大政党。1998年4月27日成立,由原民主党、民政党、新党友爱和民主改革联合四党组建而成。1998年7月参议院选举和2000年6月众议院选举后实力大增。该党主张推行民主、稳健的政治路线,构筑新自由社会。2003年9月,民主党和自由党在东京签署合并协议书,正式将两党合并为一个新的民主党。根据合并协议,自由党解散。合并后的民主党在国会占有204席。
公明党(Komei Party):1964年11月成立,其母体为宗教团体创价学会。1970年6月实行政教分离,93年8月参加非自民联合政权。但自94年底以后,为参与日政界分化改组,公明党分出一部分力量参加新进党,新进党解散后,组成“和平新党”。未分出去的部分则重组为“公明”。1998年11月7日,“和平新党”和“公明”宣布合并,并恢复原党名。1999年10月,公明党加入自民党和自由党的联合政权,成为执政党,2000年4月,公明党与自民党、保守党组成联合政权。该党基本政策主张总体上仍沿袭了过去公明党“中道路线”的传统,坚持稳健的政治路线,提倡和平主义。
日本共产党(Communist Party of Japan -- Nippon Kyosanto):1922年7月15日成立的左翼政党。战后获合法地位。七十年代中期出现发展的高峰期。进入九十年代,日共根据冷战后新形势,对政策主张再次进行调整。2000年11月,日共召开第二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修改党章,把党的性质由“工人阶级的先锋政党”改为“工人阶级政党”和“全体日本国民的政党”。该党支持阶层比较稳固,基层组织健全。
社会民主党(Social Democratic Party):简称“社民党”,1945年11月成立,1996年4月由社会党易名为社会民主党。该党主要成分是工会和农协的活动家、中小企业主和知识分子。冷战期间,该党作为革新派政党与保守的自民党长年对峙。93年日本政局剧变,社会党先是加入多党联合政权,后又与自民党联合执政。该党委员长村山富市出任首相。98年5月,该党退出联合政权。近年来实力大减。
保守党:2000年4月由自由党26名成员脱党组成。成立伊始即与自民、公明两党组成新的联合政权。6月众议院大选后席位减少。该党主张要体现“保守主义”的真正含义,维护国家、社会的安定及和谐。
政府
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由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和分管各省厅(部委)的大臣组成。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提名,天皇任命,其他内阁成员由内阁总理大臣任免,天皇认证。日本政府实施行政改革后政府机构为1府12省厅。
日本实行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制。日本的宪法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天皇的权限只在形式上。天皇虽有任命总理大臣及最高法院法官的权力,但前者须经国会提名,后者由内阁总理大臣提名。天皇的有关国事活动必须由内阁建议和承认。天皇只能按内阁的决定,作礼仪上或形式上的活动。
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唯一的立法机关,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两院议员均由国民选举产生。众议院有议员511名,任期4年;参议院有议员252名,任期6年,其中参议员每3年改选一半。宪法规定,国会职权有立法权、对政府的监督权以及外交、财政和司法的监督权。1994年1月,日本国会通过了政治改革方案,据此众议院实行“小选区制与比例代表制并立”,改变中选区制度,小选区选300名议员,比例代表区选200名议员,公费资助得票率超过2%的政治家才能得到众议院议席。投票方法是记号式的两票制,总理府设为划定参议院选区的第三者机构。
内阁是日本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内阁由国会中议席占半数以上的多数党进行组阁。根据惯例,议会中多数党首脑一般是内阁总理的当然候选人。如果没有一个政党议席在国会中占多数,就由国会中议席占最多的两个以上政党组阁,由席位最多的政党领袖任内阁总理大臣。
法院是日本的司法机构,行使司法权,所有法官“独立行使职权,只受日本宪法及法律约束”。
日本是多党制国家,参加日本政治活动的政党有自民党、社会党、公明党、民社党、共产党、新生党、新党等。自1955年以来,日本内阁一直由自民党执政,总理大臣也一直由自民党总裁担任。1993年7月,日本自民党在大选中失利。执政38年后下台,转向社会党、公明党、民社党、新党等7党组成的联合内阁,细川护熙任内阁总理大臣。自民党氏期执政,却在瞬息之间垮台,其原因是由于“金权政治”的作用。用金钱换地位和用地位换金钱的“金权政治”导致自民党内部腐败,直至垮台。要成为自民党总裁的第一个条件就是“筹措资金的能力”,只有得到财界的“政治捐款”,才能在国会大选中获胜,才能执掌政权,才能给财界回报。这使金钱与政治紧密结合,贪污受贿案件层出不穷。70年代的洛克希德贿赂案使田中角荣下台;80年代的里库路特贿赂案断送了中曾根和竹下登;90年代的佐川快件公司行贿案又使自民党副总裁金丸信被捕。这些丑闻,使日本对自民党失去了信任,党内也发生分裂,最终导致1993年7月大选的败北。
民主德国政党制度 在德国统一社会党领导下实行多党合作制或多
党参政制度是民德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这一制度在所有国家机构中都
得到体现。1986年6月8日产生的第九届人民议院的500个议席是这样
分配的:德国统一社会党占127席,4个民主党派各占52席,其余分配给
各群众组织。各个政党在人民议院中均组成独立的议会党团,以便参与国
家的立法和管理。在国务委员会的8位副主席中,4个民主党派各占1
位;部长会议的11名副主席中4个民主党派也各占1名。在民德,各民主
党派参与立法和管理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各级地方代表机构和行政管理
机构。到80年代初,4个民主党派在各级代表机构中的代表共有44348
人。按照1989年12月修改后的宪法民主德国的政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
化,开始实行多党议会制。1990年3月18日选举产生的人民议院其席位
分配如下:在400个议席中基民盟占163席,德国社民党占88席,民主社
会主义党占66席,德国社会联盟占25席,自民党21席,其他小党派共35
席。各人民团体不再占有议席。
韩国实行的是多党执政的资产阶级政权。
‘伍’ 德国的政党制度
此答案由投票选出 揪错 ┆ 评论 ┆ 举报
孤星_zgcf
[新手] 两票制:选民可以在大选中投两张票:第一票投给所在选区的代表,获得简单多数的候选人获胜。第二票投给某个政党,这一政党将从党内比例代表名单中选择人选担任议会议员。
德国有16个州,选区代表议席和政党议席相互平衡,以便使联邦议会的组成能够反映各政党得票多少。如果某一政党在单一选区获胜数少于其应得席次,则以该党在比例代表
名单的人选递补。相反,如果某党单一选区胜选人数超过政党比例席次,则必须以增加国会总席次的方式来解决。因此,德国联邦议会的实际议员数量通常略多于法律规定的598个席位。
2002年德国联邦议会共有603名议员,其中总理施罗德领导的社会民主党拥有4个所谓“悬挂议席”,反对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拥有1个“悬挂议席”。
5%条款:只有在政党投票(即第二票)中获得至少5%选票,获至少3个选区议席的政党才能正式进入议会。如果某个政党获得了2个选区议席,则该党可获得2个议会议席,但该党代表只能以独立人士身份出任议员。
这一规定是为了防止一些小党进入议会,保证大党执政。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魏玛共和国时期,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希特勒正是在这个混乱时期获得权力上台。
执政联盟组成:德国的选举制度决定了德国政坛联合执政几乎不可避免。通常,执政联盟由一个大党和一个小党组成。通常,执政联盟于10月中旬经议会通过后组成。
‘陆’ 德国政党的社民党
德文: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简写为SPD;简称社民党。是德国现存的最古老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政党之一。始建于1863年,是德国两大社会政党之一。社民党来源于工人运动, 起初更加明确社会主义性质 (现在依然是社会党国际的成员党);最近,在格哈特·施罗德的领导下,在保持致力于社会福利的前提下,它接受了一些新自由主义的思想。社民党现在(2006年)仍然占有8个联邦部长席位及梅科尔内阁副总理的席位。
党内35岁以下成员组织到社会民主党青年团(Jusos:Arbeitsgemeinschaft der Jungsozialistinnen und Jungsozialisten in der SPD)。
社会民主党
主席西格玛尔·加布里尔
建立年期 1863年5月23日
总部 Willy-Brandt-Haus D-10911 Berlin
政治思想 中间路线,社会民主主义
国际组织 社会党国际 SPD在历史上的整和,曾受到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协助,SPD至今仍奉马克思为精神领袖,以马克思的思想主张作为政党政策的蓝本。
在1989年,因为SPD已经从一个工人党派(德文:Arbeiterpartei)转向人民党派(德文:Volkspartei),SPD告别了从1959年一直延用的古特斯贝格宣言(Godersberger Programm),取而代之为柏林宣言。入今,SPD为了能更好的强调党派观点,清晰党派政见(特别是和CDU),将于2007年新发布的党派宣言。
至2006年,SPD是德国大联合政府(SPD,CDU,CSU)的一员,三个政党根据联合组阁协议,社民党旗取得8个内阁席。总理施罗德的办公厅主任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将出任外交部长,财政部长一职则属于颇受爱戴的前州长皮尔·施泰因布吕克。
SPD把社会正义作为它的一个主要政见。经济应该发展,利益应该公平分配,因此公民才能更好的享受社会福利。同时,SPD认为一个强大而重视社会福利的国家才能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一个充分满足下一代需要的财政政策也是非常必要。为了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为了不同的人群能够获利,SPD提出了新改革议题,如新的富人税政策等。
在社会政治上,SPD致力于民法,开放式社会和公民参政上,它们是自由,正义和团结的基石。
国际政策上,SPD采取了比较积极的欧洲一体化和对外政策。 反社会主义法建立
1863-1914:建立,反社会主义法,SPD没有准确的建党时间,一般认为全德工人联合会(ADAV:德语:Allgemeinen Deutschen Arbeitervereins,建立于1863年5月23日,莱比锡)的建立是SPD成立的标志。有时,1875年5月22日到27日,全德工人协会(ADAV)和社会民主工党(SDAP,Sozialdemokratischen Arbeiterpartei,由奥古斯特·倍倍尔和威廉·李卜克内西(爱森纳赫派)于1869年建立于爱森纳赫)合并成德国社会工人党(SAP,Sozialistischen Arbeiterpartei Deutschlands)也被认为是SPD成立的标志。由于1890年秋天开始实施的反社会主义法,德国社会工人党改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SPD)。一年后,在艾尔福特通过了艾尔福特宣言(德文:Parteitag in Erfurt)。由卡尔·考茨基(Karl Kautsky)和爱德华·伯恩斯坦(Eard Bernstein)撰写的党纲拒绝了改革主义,并且向马克思主义倾斜。
早期的SDP经常站在工会一边,并且和19世纪欧洲大多数社会主义党派和社会主义民主党派一样,墨守成规的引导着马克思主义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德华·伯恩斯坦发表了他的修正主义理论,以反对SPD内部占主流的革命理论。他的修正主义理论一直在SPD内部贯彻,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本质上,他的理论认为:在德国可以通过一次民主的,合法的选举,进行一次政府更替,从而实现德国的社会主义变革。
这个历史性的社会民主主义变革(遭到帝国总理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s)强烈反对和镇压,见反社会主义法(德文: Sozialistengesetze))导致的了SPD党派结构的高速发展,并拥有极高的工作效率。在此期间,被认为是国家力量带言人的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Alfred Graf von Waldersee)多次要求对社会民主人士进行暴力镇压。但是,庞大的工人阶级在最紧要的关头觉醒,并且使SPD很快成为了德国最大的党派。
虽然在俾斯麦时代SPD被残酷镇压,由于工会的支持,SPD总是能够在帝国议会(德文:Reichstag)内外扩大它们在工人中的影响。1890年,SPD已经占据了27.2%的席位,1912年,提高到了34.8%。1913年倍倍尔死后,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和胡戈·哈泽(Hugo Haase)共同领导SDP。 1914-1919: 第一次世界大战,十一月革命,SPD的分裂,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SPD支持 战争公债(德文:Kriegskrediten)的发行。只有卡尔·利布克那西特(Karl Liebknecht,威廉·利布克那西特之子)和奥托·鲁尔(Otto Rühle)两位SPD议员反对1915年的战争公债。在一次反战游行之后,卡尔·利布克那西特在1916年被捕,并判处监禁。但出于不明原因,他在战争结束前被释放。在战争中,很多议员不赞同SPD越来越低贱的姿态,他们在SPD之外另外组建了一个和SPD没有关系的党派USPD。
1916年卡尔·利布克那西特出狱后,他和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一同组织了左派的斯巴达克同盟,他们又称为“国际派“。由于对战争的不安,他们又停止的USPD的活动,建立了SPD左翼。
加入USPD的不但有左派的反修正主义者罗萨·卢森堡,还有《新时代》(Die Neue Zeit)的发行人,卡尔·考茨基,以及修正主义之父,理论家爱德华·伯恩斯坦。从1915年起,一个叫Lensch-Cunow-Hänisch-Gruppe的,和德国-俄国政治评论家亚历山大·巴伏斯(Alexander Parvus)很亲近的组织,取代卡尔·考茨基和爱德华·伯恩斯坦,开始影响反修正主义联盟。他们期待德国能在一战获胜,能够在欧洲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在沙皇统治下的人民。海恩里希·库诺(Heinrich Cunow,人种学家,SPD党校讲师)在1917年取代了卡尔·考茨基,成为《新时代》的发行人,也成为了后来的《Gölitzer宣言》 和《Heidelberger宣言》的撰写人之一。从1917年开始,当大多社会民主党人开始觉得,战争将以失败告终,该组织的影响力也开始随之开始衰退。
1918年,战争的失败的结局已经注定,在维尔赫尔姆斯哈芬和基尔的水兵开始起义,也就是历史上的德国革命,又称十一月革命。革命使德国皇帝退位,最后逃到了荷兰。在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领导下的MSPD( Mehrheits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为政府更替做好了准备,同时马克思·冯·巴登王子也将政权移交给了社会民主党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斯巴达克联盟和部分USPD支持仿照年前在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在德国建立一个苏维埃政权(德语:Räterepublik)。但是革命的士兵和工人并没有过多把俄国的十月革命做为榜样,他们大多都在为结束战争和推翻军政奔走。在此目标下MSPD和USPD再度合并。这个在艾伯特和哈择领导下的,由MSPD和USPD平等组成的革命政府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政府,它只是作为不久后举行全民大选最终产生国民议会做准备。
在1918年末,多数社会明主党人和少数时候民主党人开始在联合政府中为军事镇压起义的水兵争论不休。MSPD觉得没有授权的行动是违背工人运动民主原则的,他们尝试建立义务警察系统(德语:Volkswehr)和多数社会民主的自由团体。1919年1月,斯巴达克同盟发动第二股革命浪潮,让它横扫德国。社民党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聘用自由军团镇压起义。
由古斯塔夫·诺斯克(Gustav Noske)征召的右派民族主义自由军团在多数社会民主党的支持下,对斯巴达克同盟起义(德文:Spartakusaufstand)和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德文:Münchner Räterepublik)进行了血腥的镇压。由此,古斯塔夫·诺斯克也成了魏玛共和的第一任国防部长,同时他也被冠以了“血手“的称号。他应该为众多的,知名的或不知名的,自由军团对革命者的谋杀负责。罗萨·卢森堡和卡尔·利布克那西特在1919年1月15日也未幸免于难。 艾伯特和诺斯克在十一月革命,以及对其的镇压中的觉色,被当时的议会内外的左翼团体和政党的攻击,被职责未“革命的叛徒“。斯巴达克联盟和其他左派革命者联盟在1919年1月1日建立了德国共产党(德语: Kommunis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这也是革命社会民主和改革社会民主分道扬镳的标志。 从1919年到1925年,SPD的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一直担任年轻的魏玛共和国总理,SPD也主导政府的各个部门。1922年,左派开始崛起,SPD和残余的USPD再一次合并,从那以后,SPD和他们分担了政府部门的主导权,最后在1928年到1930年组成了以海尔曼·米勒(Hermann müller)为首的米勒II内阁大联合政府。奥托·布朗(Otto Braun)在普鲁士从1920到1932也一直担任普鲁士总理。
由于一些工人阶级选民投向了德国共产党,SPD一直试图作为反对党来保持在帝国内部政治的影响以减少选票的流失。SPD的社会基础在魏玛共和国期间以工会组织的专业工人队伍为主。
虽然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劳工党(纳粹党,NSDAP)开始逐渐崛起,SPD还是保持了它的选民群体。纳粹党依靠年轻选民甚至非选民赢得了选举,但是SPD并没有太多的反对。由于SPD结构上的症结,它不愿意和被SPD称为社会法西斯的德国共产党(KPD)合作,同时其他边缘化的公民党也不是对抗纳粹的好伙伴。
SPD议会议员采取的妥协政策导致了在布吕宁政府(Regierung Brüning 1930-1932)中一部分年轻党员和SPD左派越来越多的责备。1931年一部分SPD左派再度组成了SAP(Sozialistische Arbeiterpartei Deutschlands)。 在一场被称为普鲁士政变(Preußenschlag)的运动,SPD最后的堡垒也被攻破。SPD在其他所有党派对授权法投了赞成票的的情况下,毅然投出了反对票,捍卫了它作为一个强调民主的党派的荣誉。
在SPD的所有党产被没收以后,相当一部分的党派领袖移居它国。在1933年5月17日SPD的一些SPD议会主要成员在生命威胁下通过了希特勒的外交解释。同年6月21日,SPD收到了希特勒的禁令,7月14日,SPD被禁止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社民党和新成立的德国共产党(由大部分SPD脱离者组成)成了新的激烈竞争对手, 相当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德国革命 (参看魏玛共和国)的余热。柏林的普鲁士政府领导人,社会主义者布劳恩,1932年7月20日在军事政变中被驱逐,1933年纳粹党禁止了社民党。社民党引以为豪的是他们是1933年唯一一个在投票中反对授权法的政党。
二战以后社民党重建。在西德, 社民党起初处于在野位置, 但是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和赫尔穆特·施密特从1969年直到1982年领导了联邦政府。在1959年的哥德斯堡计划中社民党摒弃了阶级政党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继续推行社会福利计划。虽然起初社民党反对西德于1955年加入北约, 不过现在十分强烈的支持德国加强与联盟的关系。
在苏军占领区也就是后来的东德,社民党强迫与德国共产党合并成德国统一社会党。1989年东欧巨变以后,东德的社民党重新回到独立政党状态,两德统一后与西德社民党合并。 在格哈特·施罗德领导下社民党宣称建立一个更好的平台减少失业。SPD以40.9%的支持率成为1998年德国联邦选举最有力的政党。社民党获胜至关重要的力量在于大城市和拥有传统产业的联邦州。通过与绿党组成的联合政府,SPD在1982年选举失利之后16年重新回到执政位置。
1995年11月奥斯卡·拉方丹经过选举成为社民党主席,同时他也是政府内阁成员出任财政部长,1999年3月因与总理理念不合,辞去党内和政府职务。施罗德继拉方丹之后成为党主席。
在2002年9月选举,SPD得到了全国选票的38.5%,以很小的优势战胜CDU/CSU,在绿党的帮助下组成新一届联合政府。2004年欧洲选举对社民党是一场灾难,在全国范围的选举中取得了最坏的成绩:二战以后的最低点21.5%。这一年早期,社民党领导权从总理格哈特·施罗德移交给了弗朗茨·明特菲林,这被广泛认为是要解决党内对联邦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的反对。
SPD的成员从很多年前就开始减少。1976年SPD拥有一百万成员,到1998年选举胜利只有77万5千,2003年9月降到了66万3千, 2005年11月只剩下59万1千人。
2005年4月,党主席明特菲林公开反对在德国自由市场经济中的过于牟利,并且要求联邦政府在推进经济正义方面更多干涉。这引起了一场主导全国新闻几个礼拜的辩论,成为了几乎所有主要期刊头版文章的主题,也得到了主要电视新闻几乎每天报道。明特菲林的建议已遭到一些雇员组织和经济学家批评,但是仍然得到公众支持(某些民意测验有75%支持)。
2005年1月,一些SPD成员离开该党成立了劳动和社会公平党 (WASG) 反对SPD的新自由主义倾向。2005年5月,前SPD主席奥斯卡·拉方丹 加入新党。
2005年,一向有“社民党家乡”之称的北威州举行大选,5月22日公布的第一轮选举结果显示,SPD落后主要对手CDU/CSU 7个百分点,失去了长达39年的执政党地位。从而导致施罗德政府建议2005年秋季提前举行联邦国会大选。
2006年4月10日,社民党主席马蒂亚斯·普拉策克因听力严重下降辞职。[1]五月起由临时党大会选出的前副主席库特·贝克继任。 奥古斯特·倍倍尔(August Bebel)
威廉·李卜克内西(Wilhelm Liebknecht)
卡尔·考茨基(Karl Kautsky)
爱德华·伯恩斯坦(Eard Bernstein)
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
[编辑] 两次大战间的社民党领袖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菲利普·谢德曼
Gustav Bauer
赫尔曼·米勒(Hermann Müller)
[编辑] 社民党主席
奥古斯特·倍倍尔和Paul Singer 1892-1911
奥古斯特·倍倍尔和Hugo Haase 1911-1913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和Hugo Haase 1913-1916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1916-1917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和菲利普·谢德曼1917-1919
欧托·维尔斯和赫尔曼·米勒1919-1922
Arthur Crispien,欧托·维尔斯和赫尔曼·米勒 1922-1928
Arthur Crispien和欧托·维尔斯 1928-1931
Arthur Crispien,欧托·维尔斯和汉斯·福格尔1931-1933
欧托·维尔斯和Hans Vogel流亡 1933-1939
汉斯·福格尔(Hans Vogel) 流亡 1939-1945
库尔特·舒马赫(Kurt Schumacher) 1946-1952
Erich Ollenhauer 1952-1963
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 1964-1987
Hans-Jochen Vogel 1987-1991
Björn Engholm 1991-1993
约翰内斯·劳(Johannes Rau) (代理) 1993
鲁道夫·沙尔平(Rudolf Scharping) 1993-1995
奥斯卡·拉方丹(Oskar Lafontaine) 1995-1999
格哈特·施罗德(Gerhard Schröder) 1999-2004
弗朗茨·明特费林(Franz Müntefering) 2004.3.21-2005.11.15
马蒂亚斯·普拉策克(Matthias Platzeck) 2005.11.15-2006.4.10
库特·贝克(Kurt Beck) 2006.4.10-2008.9.7
弗朗茨·明特费林(Franz Müntefering) 2008.10.18-(现任)
西格玛尔·加布里尔(Sigmar Gabriel)2009.11.13-至今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1918
Philipp Scheidemann 1919
Gustav Bauer 1919-1920
赫尔曼·米勒1920 og 1928-1930
维利·勃兰特1969-1974
赫尔莫特·施密特1974-1982
格哈特·施罗德开始1998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1919-1925
古斯塔夫·海涅曼 1969-1974
约翰内斯·劳 1999-2004
‘柒’ 德国政党的介绍
德国政党,德国政治党派的简称,德国属于多党制,联邦议院中的两大政党为社会民主党和基督教民主联盟(与姐妹党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属于同一个议会党团)。其他政党有自由民主党、左党和联盟90/绿党。一般都由两大政党之一与其他三个政党之一党共同合组执政联盟。
‘捌’ 简述德国政党与国家结构形式
德国实行多党制,主要有以下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党、联盟90/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自由民主党、民主社会主义党、德国的共产党、共和党。
德国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分为联邦、州、地区三级,共有16个州,14808个地区。16个州的名称是:巴登-符腾堡、巴伐利亚、柏林、勃兰登堡、不来梅、汉堡、黑森、梅克伦堡-前波莫瑞、下萨克森、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莱茵兰-法耳茨、萨尔、萨克森、萨克森-安哈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图林根。其中柏林、不来梅和汉堡是市州。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玖’ 德国国家民主党的指导思想
国家民主党的指导思想来自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即介于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选择。国家民主党也是“人种论”的鼓吹者。该党的领导人乌多·弗伊格特(Udo Voigt)声称,人是周围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不平等的产物,这种不平等由所谓的“自然律”所决定。他还表示国家民主党的这些观点来自社会学家的研究成果。国家民主党自称是一个“爷爷和孙子”(指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政党,因为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参加过左派学生运动的人很少支持国家民主党的理论。
在经济领域,该党派支持推行社会保障计划,反对“富人统治”,但是他们并不反对私有制。福格特声称需要“肢解自由资本主义体系”。
福格特认为目前德国的政治体系是“不合逻辑”的,他表示:“我们希望重新调整联邦德国,就像15年前人们对东德所做的那样。”
国家民主党还认为北约没有反映出欧洲民众的利益和诉求。他们认为欧盟仅仅是在金融领域对欧洲进行了重整。尽管对欧盟有诸多不满,国家民主党还是反对土耳其等国家加入欧盟。弗伊格特希望与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者和民族主义政党结成联盟。
该党还认为,德国的领土应该大于目前疆界内的联邦德国,他们要求修订战后边界。在该党网站上的一幅德国地图中,德国与奥地利的边界线被刻意忽略,而1990年确定的分割德国与波兰的“奥德—尼斯边界”也没有画在图上 。
‘拾’ 德国政党的联盟90
Bündnis 90/Die Grünen,缩写:GRÜNE,中文常简称为德国绿党。是德国的一个政党,其前身是1970年代末期兴起的新社会运动的一部分。1980年,绿党(Die Grünen)正式在西德成立。这是当今世界上成立最早、同时也是最为成功的绿党组织。而在1989年至1990年间,东德的一些民权运动团体联合组成了联盟90(Bündnis 90)。1993年,联盟90并入德国绿党。从1998年开始,德国绿党成为了执政联盟的一部分。
历史
1970年代: 创立
1970年代末期,环境保护主义者和和平主义者组建了名为“绿色”(Die Grünen)的政治组织,中文称之为绿党其政治纲领是反对环境污染、核能的过分利用、北约的战略以及其他各种过度的工业化行为。其早期的重要人物包括:鲁迪·多茨克(Rudi Dutschke)、海因里希·波尔(Heinrich Böll),佩特拉·凯利(Petra Kelly)以及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1980年代: 进入联邦议会
1982年,一部分成员离开绿党,另行组建了生态民族党。而继续留在绿党的成员则更加旗帜鲜明地支持以下观点:反战、反对限制移民和堕胎、支持吸食大麻的合法化、为同性恋者争取权利。同时鼓吹他们称之为“反独裁”的教育观念。他们更倾向于采取温和的抗议行为,但也会在为诸如反对核武器、核能或者是在法兰克福机场修建一条新的跑道而进行的示威活动中与警方发生冲突。这些行为似乎与那些离开绿党的人士很相似,但那些离开绿党的人士是不会采取温和的抗议行动的。
1990年代:两德统一, 放弃议会
在1990年12月竞选, 发生在被重新统一的德国, 绿党在西方没有通过5%选票门槛。它只归结于德国竞选法律的临时修改, 分开地运用5%障碍 在东德和西德, 绿党获取了所有议会席位根本。这是因为在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的领土, 绿党与B5undnis 90 (联盟90)共同努力 (一宽松编组民权活动家以不同的政见), 终于获取超过表决的百分之5 。某些人民归因于这恶劣的表现竞选的勉强迎合民族主义和爱国心流行心情, 反而集中于主题譬如气候变化(竞选海报骄傲地当时陈述: 大家谈论德国; 我们谈论天气!, 释义德国全国铁路公司的一个普遍的口号) 。在1994年竞选, 然而, 党的西部分支回到了Bundestag 当绿色得到了7.3% 表决全国性和49 个位子。
1998-2002: 绿党作为执政党, 第一届
摄于2001党会1998年,即使得票率轻微下降(6.7%), 绿党获得了联邦议院47个席位并且与德国社民党组成了联合政府。约施卡·菲舍尔成为新政度的副总理和外交部长,除此之外绿党还在其他俩个绿党成员在政府中担任大臣(安德亚·菲舍尔, 后来是雷娜特·库埃纳斯特和于尔根·特里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