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国是怎样崛起和衰落的
二战时,作为法西斯的德国可以说是被炸得满目苍夷。整个人都充满了垃圾,有人说清理柏林的垃圾至少需要20年。不过二战结束之后,德国用了短短的十几年时间迅速成为全世界第二大资本主义国家。那为何德国能够如此迅速崛起呢,德国是如何崛起的呢?
第一、政府清除了国内法西斯主义的分子
首先德国政府推动欧洲统一建设,缓解法国的矛盾,并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彻底打通整个欧洲,而且德国对于科技和教育,大力的投入并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政策。
⑵ 德国是如何崛起的
二战时,作为法西斯的德国可以说是被炸得满目苍夷。整个人都充满了垃圾,有人说清理柏林的垃圾至少需要20年。不过二战结束之后,德国用了短短的十几年时间迅速成为全世界第二大资本主义国家。那为何德国能够如此迅速崛起呢,德国是如何崛起的呢?
第一、政府清除了国内法西斯主义的分子
首先德国政府推动欧洲统一建设,缓解法国的矛盾,并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彻底打通整个欧洲,而且德国对于科技和教育,大力的投入并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政策。
⑶ 一战中德国是如何崛起的
这个其实还是英美等战胜国促使的,德国的崛起以希特勒上台为标志,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战败后的德国虽然有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却根本无法恢复经济,面临巨大的战争赔款,道威斯计划得以出台,英美等国通过帮助德国恢复经济来保证战争赔款;第二阶段,经济大萧条爆发,希特勒上台,德国在其手中最终完成崛起。所谓的道威斯计划,其实就是英美等国以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保证德国有能力偿还战争赔款
⑷ 德国崛起的意义和影响是什么
[思路分析] 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普鲁士经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于1871年完成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成为德意志帝国。 [解题过程] 德国的崛起粉碎了均势格局,使欧洲格局彻底改变,也使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变化,引起了帝国主义列强重新制定新的世界势力范围。作为新兴的强国,德国对老牌的帝国主义强国英国和法国等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在19世纪后30年瓜分世界的狂潮中,欧洲列强的矛盾日趋加剧,帝国主义集团终于形成以英法俄为一方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奥意为另一方的同盟国集团相互抗争格局,并最终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⑸ 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德国这个国家崛起的原因主要是他们的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一点
⑹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为什么会迅速崛起
在众多原因中,德国自身的主观原因才是根本的原因。德国崛起根本原因还是要从德国自身来分析。德意志民族是一个英勇好战的民族。而德国人又有着较高的劳动素质,可以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和复兴。战争的失败后,无论是对德国还是德国民众都带来了很大的打击,而他们此时因为自己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是他们变得更加的勤奋。
而且尽管一战德国战败了,但是他拥有着深厚的工业基础和众多高素质的人才。在德国当地的一些工业设施。破坏的程度并不是太大。工业基础和工业设施为人才提供了物质条件。德国的恢复和发展也仅仅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⑺ 德国是欧洲的后起之秀,是什么原因让它迅速崛起的
德国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可以说二战这场战争消耗了德国大部分的国力,它作为战败国不仅黑科技被苏联抢去,甚至连高端的人才都被美国抢去。那么下场如此凄惨的德国,是怎么样快速的实行经济复苏并迅速的崛起的呢?
德国人的特性
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比如爱因斯坦就是德国人,所以德国人真的很具有智慧,并且具有理性对待事物,严谨认真,所以德国的经济复苏其实是时间早晚问题。只是正好有美国的帮助和处于大背景环境之下,使得这个进程加快了而已,德国可以在百废待兴的条件下,人人齐心协力的去发展经济实施建设,这是非常难得的。毕竟不管外部环境怎么样,真正能够使国家振兴的永远只有自己的本土人。
⑻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战败的德国,缘何能迅速崛起呢
众所周知,德国在上个世纪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以惨败而告终。而且二战后还被分解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又重新合并统一为一个国家,也只有30多年的时间。而如今的德国已成为欧洲和世界较为发达和较为富裕的国家,成为其它国家的一些民众移民的目标国家。
人们不禁要问,德国经过两个大战的失败,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况且东德和西德合并时间也不长,为何能迅速崛起,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富足的发达国家?这其中究竟有何奥秘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德国人固有着一些优秀品质,是德国迅猛崛起的重要因素。
一是爱国。德国人很少说自己有多爱自己的国家,甚至有时还挑自己国家不合理的地方。但是他们从骨子里是爱自己的国家的。他们坚持用自己国家的产品,对国货充满信心。再有从国际足球联赛,就能够感受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怀。2018的世界杯,土耳其裔德国球员厄齐尔与土耳其总统合影,引起德国媒体和部分议员的公开谴责!此事虽有争议,但可以看出德国人内心深处的强烈爱国意识。
十是慈善。总的来说,德国人是一个务实谨慎的人,遵规守纪的人。他们尽管在生活上有些节省,但热心公益,在慈善和捐助上还是比较大方的。主要用于维持许多学校、幼儿园的运作,以及向落后国家提供援助等。
十一是环保。德国人热爱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保护环境,并试图合理和经济地使用自然资源。德国人基本不乱扔垃圾,因为他们知道环境的重要性,即便身在外国,他们也多数如此。在德国,有影响力的政要们都重视解决与环境有关的问题。
⑼ 德国为什么崛起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
2、利用外国资本。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增加了联邦德国的工业发展资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3、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战后德国人不能在国际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很短时间里在经济上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
4、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的发展走出了冤冤相报的怪圈,并走上了“欧洲自主”的发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国、联邦德国(西德)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至此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它结束了两国争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纠正。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和德国经济的发展。
5、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6、进行社会政治改革。战后,德国清除法西斯主义,建立民主化的国家,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形势。
7、联邦德国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和他们的辛勤劳动。1950年联邦德国的在校大学生为10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学生,到1970年增加到41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学生。此外,联邦德国还非常重视职工的业余教育,由于教育和训练,联邦德国就业的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联邦德国人民的敬业精神,极大地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腾飞。
⑽ 德国是如何崛起的
自中世纪以来,德意志长期四分五裂,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然而,至少从18、19世纪之交,德意志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一跃成为欧洲的头号强国。
普遍的观点认为德国的崛起一靠军队,二靠教育。其中,教育被视为德国强大的根本原因。
将德国的强大归因到教育,虽然不是很全面,但不无道理。早在18世纪末,普鲁士就立法推行义务教育,开创了教育史上的一个先例。19世纪初,在普鲁士进行的诸项改革中,教育改革可以说最为引人注目。威廉.洪堡从人文主义理念出发,力求为所有的公民提供全面的教育,他所创立的教育体制为德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此后,在各邦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教育体制不断完善。比如在普鲁士,小学的入学率在1816年就达到60%,到1864年更达到93%。到1871年时,德国的文盲率大致只有13%,而英国的文盲率为30%(1861年),法国是24%(1866年)。德国教育领先的情况略见一斑。
洪堡等人所推行的大学改革,更是成就显着。洪堡主持建立的柏林大学扭转了大学发展的方向,推行教学和研究结合的原则,创立了德国式的研究型大学,同时也开启了现代大学的先河。在洪堡大学精神的滋养下,德国大学很快进入一个辉煌的时期,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大学教授更是以学术研究为天职,投身于教学和研究,做出了数不胜数的学术成就。
德国的大学得到普遍的赞扬和肯定。英国历史学家梅尔茨在20世纪20年代说:“在现代,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那样拥有那么多的思想学校和学术学校,也没有一个国家能自夸开创并进行了这么多巨大的事业,而他们需要大量训练有素人员的合作和集体努力”。
可以说,在近现代历史上,德国的学者和专家为德国带来的荣誉和关注要远远超过其他群体。而所有这些成就都是德国大学的成果,德国是欧洲国家中将大学与学术联系最为密切的国家。大学也许是观察德国人最好的窗口。梅尔茨认为德国大学“比任何别的东西都表征出德国的心智,德国心智在这种机构里得到最完美的表现”。
德国人重视教育,但不盲目重视。在19世纪中,德国建立起了一个庞大而多样的学校和培训体系。特别是在20世纪后期,“双元制”职业培训制度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被称为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所谓“双元制”,就是把手工业中徒工的训练与学校的理论学习结合起来,政府和企业共同培养合格技工。在培训期间,学员按规定到企业学徒一定的天数,同时也必须到职业学校接受教育。
清末李善兰曾对德国的教育有一个概括,说德国的教育体制的特点为无地无学,无时非学,无人不学”,此说甚为精当。直到今天,这三条应当仍然有效。“无地无学”是说教育的普及程度,“无时非学”是说不同的行业和职业都有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无人不学”则是说人人都有学习的机会,都有学习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机会。这种多轨、多类型的教育制度,虽然不一定符合民主的原则,但从效果和功能上看,这一体制为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行业领域培养了特殊的人才,这倒是体现了人尽其才的思想。
从反面看,当教育不受到重视或受到破坏的时候,国家的实力就会减弱,强国可以变弱。在纳粹统治时期,教育和科学事业受到极大的破坏,特别是大批犹太学人被迫离开大学、离开德国,德国的教育和学术事业因而受到空前的重创,从19世纪以来所积累的学术基础面临瓦解。经过这次浩劫,德国作为学术中心的时期也就一去不复返了。这段惨痛的历史为教育强国提供了一个反面的例证。
纵观近代德国的发展过程,我们有理由把德国看作一个教育兴国或教育强国的范例。19世纪德国史学大师蒙森曾把大学、军队和关税同时并列,认为这三者是德国崛起的核心因素。他能够把大学列在首位,想必不会反对教育强国、学术强国的说法。(作者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