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香港泛民派与建制派各是什么意思
1、香港泛民主派简称“泛民”,或称为“反对派”,泛指要求所谓“真普选”的政治及社会人物。香港泛民人士又分为温和民主派和激进民主派。
特征
泛民人士并非正式组织,亦无固定召集人,但在选举、议会审议一些重要议题、或组织一些大型民间运动.例如游行时,泛民人士有时会进行协调。泛民人士成员有代表蓝领阶级的政治人物、也有主要服务中产阶层以及专业人员的人物。泛民主派包括多个政党、政治组织及一些独立人士。
2、亲建制派(英文:Pro-Beijing Camp、Pro-Establishment Camp),简称建制派,是香港的政治派系,主要以爱国爱港的政治团体为主,包括民建联、自由党、新民党、经民联、工联会、劳联等。 建制派指拥护或支持香港特区政府现有建制及中央政府的政党和爱国人士。
亲建人士包括一些曾公开表态支持香港亲建制派的公众人士,惟本身并非政治人物或高度参与香港政治。
(1)德国建制派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发展历史
香港回归后,在董建华管治下,亲建制派如自由党田北俊、民建联曾钰成、工联会郑耀棠等,皆委任为行政会议成员。建制派凭藉功能组别,纵使直选议席不及泛民主派,取得立法会控制权。2003年七一游行,超过五十万名香港市民上街反对二十三条立法以及各种市民认为的施政失误。
时任自由党主席田北俊辞去行政会议成员以反对立法,其后工商界功能组别议员跟随自由党改变立场,在失去立法会多数支持下,政府最终撤回方案,而自由党在2004年香港立法会选举中成功取回直选议席。
七一游行后,民建联在2003年香港区议会选举惨败,但在2004年香港立法会选举取得10席,2007年香港区议会选举中,共得117席大胜,民建联从此坐大,成为建制派第一大党。
❷ 什么是美国共和党中的“建制派”
共和党中的建制派原意是指共和党中比较传统的、温和的保守派,他们长期在共和党中掌握着较大的权力。
出于政治上的考量,愿意做出较多的妥协和让步(和交易)来保持地位。被认为过多地丢失了保守派的政治理念。或者说就是那种政治老油条,永远说着不过不失的话,但基本干不成啥大事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既得利益者的一员。现在,建制派已经成为了一个嘲讽和攻击对手为了赢得选举不择手段、放弃本党派的观点和原则的标签。
(2)德国建制派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美国共和党,是美国当代的两大主要政党之一,另一个是民主党。1856年创党以来,共和党在39届总统选战中赢得了23届,包括了最近10届中的6届;自从那时开始29位美国总统有18位都是共和党人。共和党创立于1854年,结合了当时反对奴隶制度扩张的政治势力。在现代政治中,共和党则被视为是社会保守主义和经济古典自由主义的政党。前任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是共和党籍。
奉行政策:
经济政策
共和党强调私人企业和个人决策对于促进经济繁荣的重要性,他们支持一个对商业有利的自由市场政策、经济自由主义、并且限制政府规模和政府管制。不过在近年来,一些人也指出2006年美国高昂的预算赤字,批评共和党不再是财政保守的政党了。
社会政策
大多数共和党人都反对堕胎,反对合法化同性婚姻、并且支持“以信仰为基础的行动”。他们支持减少福利制度补助、反对政府为了消除歧视而施加的雇佣种族配额,但在是否支持以积极行动(affirmative action)政策来避免妇女和少数族群遭到歧视的议题上则产生分歧。大多数共和党的成员支持死刑以及其他较严格的惩罚措施,共和党通常也强烈支持买卖和拥有枪械的权利。
外交政策
在九一一袭击事件后,共和党在反恐战争上支持新保守主义的政策,包括了2001年入侵阿富汗和2003年入侵伊拉克,并且试图在中东和全世界散布民主。布什政府认为在伊拉克的“非法战斗人员”(Unlawful combatant)不属于日内瓦公约的保护范围,主张日内瓦公约仅只保护主权国家的军队人员,并不适用于盖达等恐怖组织的恐怖份子。
❸ 艾伦·约翰·珀西瓦尔·泰勒的思想观点
公众知识份子
泰勒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有达廿多本着作,以及数百篇文章和书评。自1931年,他开始为《曼彻斯特卫报》撰写书评。而自1957年开始,他又成为了《观察家报》的专栏作家。另外在1963年起,泰勒亦曾在他的朋友兼赞助人,毕佛布鲁克勋爵的《每日快报》担任专栏作家,可是这在毕佛布鲁克勋爵于1964年逝世后便宣告终止。在《每日快报》时期,泰勒的第一篇专栏文章就以《为何我们要善待德国人》为标题,大力评击战后大部份德国人的骨子里仍然支持纳粹主义,他又指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实际上只是让德国人取回他们在一战和二战所争不到的贸易利益。
从他的着作中,我们发现泰勒常常以“建制派”(the Establishment)来形容英国的精英阶层,也使这个词语渐渐流行起来。据称,“建制派”一词是他最先在1953年8月29日,于《新政治家周刊》使用的,当时他就一本关于威廉·柯贝特的传记作评论。他写到:
没有事比起与建制派建立和平更令人愉快——也没有事比这样更为腐败。
作为一位小英格兰主义者,泰勒亦对大英帝国表示反感,并反对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北约。此外他更主张英国须撤离北爱尔兰。他曾经在1976年于都柏林发表一篇言论,表示爱尔兰共和军(他视之为自由斗士)应该驱逐北爱尔兰境内的全数新教联合主义者,就正如捷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出苏台德区的全数日耳曼人一样。
历史哲学
泰勒之治史方法近于民粹主义,觉得历史是开放给所有人的,正因如此,他常因为人们称呼他为“众人的历史学家”(People's Historian)和“每一人的历史学家”(Everyman's Historian)而感到欣慰。泰勒支持反伟人论,并不相信“英雄造时势”,反而相信历史是由一大群愚人所建构而成的。他的着述之描述手法充满讽刺和幽默之余,而具备资料性。特别的是,他更时常从特别的角度出发研究历史,反驳其他人认为是至关重要的论点,所以有人以“泰勒主义”来称呼之,以形容他机智、简练精辟,甚至于神秘的特点。泰勒又常指出当代人们所谈及的国际关系,其实都只是一些悖论和荒谬之说。例如他曾在1970年的一个电视节目上评论到墨索里尼,认为他“一直也紧守自己的岗位——就是甚么也没有造”。他为了要把历史带给所有人,使他常常出现在电台和电视,从而为公众所认识。
泰勒是少有早期常在电视节目出现的历史学家。他最先于1950年在BBC的电视节目《In The News》担任讲者,以善于辩驳而见称。但后来由于他在节目上拒绝答谢获邀的讲者,而被传媒称为“绷着脸的大学教师”(sulky don),复在1954年被解雇。自1955年至1961年,泰勒获ITV邀请在节目《Free Speech》中担任讲者,与其他讲者进行辩论。另外,他亦曾自1957年、1958年和1961年在ITV的半小时节目中讲授历史,他在节目上不需讲稿,仍能侃侃而谈,精彩地讲授1917年俄国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课题,结果为电视台带来了很高的收视。虽然泰勒早年和BBC的关系很差,但他仍分别在1961年、1963年、1976年、1977年和1978年主持历史节目,另外又在1964年、1966年和1967年为ITV主持节目。后来在1980年,他曾在《Edge of Britain》节目中,介绍英格兰北部的旅游名胜。泰勒最后一次主持电视节目是在1985年,节目名叫《How Wars End》,但当时他已被帕金森综合症困扰,严重影响他的演出。
在他的电视生涯中,泰勒曾经有不少的对手,如马尔科姆·马格里奇等等。当中,与右翼历史学家休·特雷弗-罗珀(Hugh Trevor-Roper)的长期论战最为有名。其中在1961年,特雷弗-罗珀曾说:“我恐怕你的着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会损害你的名声”,泰勒则反驳到:“你的批评会损害你作为历史学家的名声——如果你有的话。”
其实泰勒和特雷弗-罗珀早在1957年因为争夺牛津大学的皇家教席而出现分歧。两人虽然一直对历史哲学持有不同的观点,但两人在1950年代初期曾经是朋友来的,但在皇家教席一事上,时任首相麦美伦最终把教席给予特雷弗-罗珀,而非倾向工党的泰勒,此外当时不少牛津的教授认为泰勒时常现身电视节目,有“贬低”历史学家地位之嫌,因而游说不让他取得教席。经此事以后,两人关系变得疏淡。
在公众场合上,泰勒指自己不会从“手上沾满苏伊士的鲜血”的英国政府,接受任何荣誉。不过在私人场合上,泰勒则对特雷弗-罗珀取得他认为是自己的皇家教席,而感到十分失望,因为泰勒比特雷弗-罗珀要早10年就已经来到牛津大学执教。从那时开始,泰勒就借所有机会向他个人和他的学术成就作出评击,而特雷弗-罗珀亦作出了反驳。两人的论战经电视的播放而广为流传,而公众对他们的论战亦感到趣味性多于学术性,结果他们俩的长期不和遂为广大民众所知。同样地,他们之间亦展开过不少笔战,而且也是极富趣味性的。有不少人把泰勒和特雷弗-罗珀的不和形容为两代人的不和,泰勒本人富有民粹和不恭不敬的色彩,要比特雷弗-罗珀年长10岁,但却被传媒形容为较年轻创新的一代。相反,特雷弗-罗珀的作风保守(当时是少有仍然穿着教袍授课的牛津教授),为人较泰勒自负,结果被传媒形容为较年长守旧的一代。从两人的论战的小处,亦不难发现这种分别,正如特雷弗-罗珀会以“泰勒先生”或“泰勒”来称呼对方,但泰勒却以“休”来直呼特雷弗-罗珀。
在1954年,泰勒印行了他的巨着,《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年—1918年》(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Europe 1848–1918),接着又在1957年发行《麻烦制造者》(The Trouble Makers)。《麻烦制造者》一书品评英国的外交政策,原本在1955年的一个学术座谈会上发表。到了1961年,泰勒发行了他一生之中最具争议性的着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该书为他赢得“修正主义者”的称号。
作为一位社会主义者,泰勒视资本主义在道德原则上是错误的。他认为西方的现况难以带来一套公平和道德的国际系统。相反,他认为现状非常不稳,容易造成意外。他的着作亦不时重申意外决定历史。以他看来,领袖不会制造历史,他们只是就不同的事件作出反应。历史之发生是错误和失败所造成,而且这是非人所能控制的。所以每人只是在透过犯错来形成历史。因此,他在其畅销书之一,俾斯麦的传记中评论到,“铁血宰相”之所以统一德国,是意外多于计划。
在国际事务上,泰勒反对西德的存在,认为那里是危险的新纳粹国家。虽然他曾在1956年反对英、法介入苏伊士危机,但他又认同苏联镇压1956年匈牙利革命,指出介入成功避免匈牙利重归霍尔西的统治。另外,泰勒又对以色列表示支持,认为以色列是社会民主国家的楷模,对抗阿拉伯的独裁政权。至于韩战和越战方面,泰勒对两者都予以谴责。在1950年的时候,他曾希望在BBC发表英国不应加入韩战的言论,结果他曾再次被BBC禁制。但由于社会的舆论表示不满,结果BBC最后还是播出了他的言论。
泰勒时常不囿于时局,对备受非议的人物加以维护。例如美术史学家安东尼·布伦特(Anthony Blunt)在1979年被戴卓尔夫人揭露曾充当苏联间谍后,泰勒就指出这样形同麦卡锡主义,愤而在1980年退出了英国学院(British Academy)。至于在历史学界方面,泰勒主张提高政府透明度外,又根据他以往遭BBC禁播的经验,争取政府让更多私营电视台存在。
泰勒亦曾多次游说英国政府,把政府机密档案的保密期由100年减至20年,最终成功争取政府档案在保密30年后,向公众解密。他认为保密期减至30年,已经算是一大进步。
❹ 美国建制派什么意思
共和党中的建制派原意是指共和党中比较传统的、温和的保守派,他们长期在共和党中掌握着较大的权力,出于政治上的考量,愿意做出较多的妥协和让步(和交易)来保持地位,被认为过多地丢失了保守派的政治理念。
现代,建制派已经成为了一个嘲讽和攻击对手为了赢得选举不择手段、放弃本党派的观点和原则的标签。
美国的政党
1、美国共和党
共和党是美国轮流执政的两大政党之一,前身为1792年成立的民主共和党,1825年,民主共和党发生分裂,其中一派组成国民共和党,1834年改称辉格党,1854年7月,辉格党与北部民主党和其他反对奴隶制的派别联合组建共和党。
2、美国民主党
民主党是美国当代的两大主要政党之一,虽然“民主党”这个名称是在安德鲁·杰克逊(1829-1837)总统任期间所采用的,但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托马斯·杰斐逊于1792年创立的民主共和党,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政党。
3、美国绿党
美国绿党是美国两党政治以外的主要在野党,自1980年代开始活跃,1996年和2000年绿党成员参予美国总统大选后令该党备受注目。
4、美国共产党
美国共产党建立于1919年,在二战前曾利用国内外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广泛的人民阵线,把国内的反战和平运动推向高潮,党员人数曾一度达到10万之众,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左翼力量,在国内的政治生活中发挥重大的影响。
❺ 美国的建制派、茶党、传统保守派有什么分别
1、所属党派是医院火锅的。美国的建制派,茶党和传统保守派是右翼共和党内部的三个主要派别。
2、政治立场不同。
建制派原来跟传统保守派并无分别,都是温和但保守,但目前建制派主要用来指为了保住总统职位和国会席位,出卖传统的右派准则,与左翼实力派勾勾搭搭眉来眼去的那些成员的一个贬称。它的立场偏中,在整个右派中偏左。
传统保守派则是坚持传统的右派政治立场,包括市场自由主义,对外扩张主义,反福利,反移民等等,特别在市场自由,市场高于政府的立场上特别的坚持。它的立场算是右派中间派。
茶党它的主张要比传统的右派激进而且更加关注政府规模和福利方面的问题,他们不希望政府权力的无限扩张,不希望政府和金融寡头联手把持国家命脉,同时在反移民,反堕胎,天主教思想复兴等方面也都有比较激进的想法。它的立场算是右派里的右派。
3、政治态度不同。建制党态度温和,传统保守党态度中立,茶党态度激进。
(5)德国建制派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美国共和党执政代表:
1861年林肯就任总统,共和党首次执政。此后至1933年的70多年中,除16年外,共和党一直主政白宫。1933年至2001年间,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1953年1月至1961年1月)、尼克松(1969年1月至1974年8月)、福特(1974年8月至1977年1月)。
里根(1981年1月至1989年1月)、乔治·H·W·布什(1989年1月至1993年1月)、乔治·W·布什(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特朗普(2017年1月20日至今)先后当选总统执政。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现为龙纳·麦克丹尼尔(Ronna McDaniel,女)。
共和党的国会: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于1992年的选举中输给了民主党的比尔·克林顿。在1994年的国会选举中,共和党一举夺回了参议和众议两院的多数派地位。
这是自从1952年来共和党首次支配两院,在接下来十余年中,共和党的多数派地位只有在2001-2002年的参议院会期中被短暂打破,并一直维持到2006年为止。
这次夺回国会的选举使共和党在立法机构上终于占据优势,因为民主党在1995年前已经牢牢控制两院长达四十年了,只有1981-1987年间参议院由共和党控制除外。
在1994年的选举中,共和党的国会候选人提出的政见包括了一系列对政府的主要改革,例如预算平衡法案和福利制度改革。共和党将这一系列政见命名为“与美国有约”(Contract With America)运动,以此作为当年选举的文宣主轴。
在选举胜利后,共和党成功通过了其中一些法案,但在其他一些如国会议员任期限制的法案上遭到挫败。民主党总统比尔·克林顿反对共和党的一些社会议题政策,但接受了福利制度改革以及平衡联邦预算的法案。
在1995年,共和党与克林顿政府之间的一场预算斗争导致联邦政府暂时陷入瘫痪。但事件的负面效果使克林顿得以在1996年的总统选举中顺利当选连任,击败共和党提名的参议院领导人鲍勃·多尔(Bob Dole)。
❻ 建制派和温和派分别是什么意思
建制派和温派别分别是什么意思?就是两个不同的派别的意思吧。
❼ 美国的建制派是指什么
“美国的建制派”指的就是那些比较传统的、温和的保守派。
他们长期在美国两党中掌握着较大的权力。出于政治上的考量,愿意做出较多的妥协和让步(交易)来保持自己的地位。或者换言之,所谓“美国的建制派”就是那些美国官场的政治“老油条”。他们永远说着不温不火的话,所以基本上干不成啥大事,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美国既得利益阶层中的一员。
❽ 建制派是什么 意思
亲建制派简称建制派。建制派指拥护或支持香港特区政府现有建制及中央政府的政党和爱国人士。建制派是香港的政治派系,主要以爱国爱港的政治团体为主,包括民建联、自由党、新民党、经民联、工联会、劳联等。
香港回归后,在董建华管治下,亲建制派如自由党田北俊、民建联曾钰成、工联会郑耀棠等,皆委任为行政会议成员。建制派凭藉功能组别,纵使直选议席不及泛民主派,取得立法会控制权。
(8)德国建制派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泛民人士并非正式组织,亦无固定召集人,但在选举、议会审议一些重要议题、或组织一些大型民间运动.例如游行时,泛民人士有时会进行协调。泛民人士成员有代表蓝领阶级的政治人物、也有主要服务中产阶层以及专业人员的人物。泛民主派包括多个政党、政治组织及一些独立人士。
❾ 建制派什么意思 建制派介绍
1、亲建制派简称建制派。建制派指拥护或支持香港特区政府现有建制及中央政府的政党和爱国人士。建制派是香港的政治派系,主要以爱国爱港的政治团体为主,包括民建联、自由党、新民党、经民联、工联会、劳联等。
2、香港回归后,在董建华管治下,亲建制派如自由党田北俊、民建联曾钰成、工联会郑耀棠等,皆委任为行政会议成员。建制派凭藉功能组别,纵使直选议席不及泛民主派,取得立法会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