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德国民族凝聚力会这样强
恶劣环境打造民族性格
“德国人这种严谨的民族性格与自然条件有关。”柏林洪堡大学社会学家马塞尔·哈森对《生命时报》记者表示,日耳曼人发源于德国中部地区。这里纬度较高,光热不足,多的是森林平原。他们经常要抵抗寒冷和饥饿,于是形成了严肃、保守、自省、谨慎的性格特点。
虽然德国有歌德、贝多芬、黑格尔等众多享誉世界的名人,但与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不同,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德国立足世界不足200年。德意志民族心灵深处一直打着深刻的悲观烙印。当普鲁士国王统一德意志帝国时,要求民众抛弃“农民”形象,像英国人、法国人那样“有尊严地生活”。所谓的“普鲁士精神”在这时形成。近100年来,德国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从一战和二战的失败,到长达40年的冷战,造就了德国人内心深处潜移默化的不安和恐惧感,这使得他们坚定地认为,一切事物和人都必须是可以量化的、可以用形式体现的,必须做得最好。
“严谨的民族性格也是法律规范出来的。”马塞尔·哈森指出,从19世纪开始,德国遗留下来几千部法律。德国有一个笑话:德国人是靠法律活着的,没有法律就不知道如何活下去。德国人对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已签订的合同契约、已答允的约会和诺言,及已建立起来的友谊和关系,都会无条件和自觉地遵守执行。
“德意志不是一个轻举妄动的民族,一旦走上任何一条道路,就会坚忍不拔地把这条路走到底。”德国大诗人海因里希·海涅所言准确地表达了德意志民族的这一特点。
Ⅱ 我发现了为什么中国人一点都没有人家德国的那种德意志精神,团结力凝聚力
这得从一个国家的国情,教育,和国民素质来看。就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扶老人这件事。你说我们是真不愿意去做吗?不是。而是你不知道这一扶了之后会发生怎样的后果。大多数人都是以自身利益为中心。不愿意多管闲事。中国的教育只注重分数。忽略了素质教育。中国上下传承5000年的文化。向国学,儒家学。这些祖先们传承下来的思想品德。就应该列入教学范围。从小教育,提升国民整体素质。而事实与其相反。现在的家庭,孩子都是宝。被宠得无法无天。纵观上下。在这里提到的只是片面的,中国的问题还远远不止于此。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个问题。中国还有很长一段路得走。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问题。
Ⅲ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国损失严重,为什么德国能在一战后快速崛起
世界第一次大战战败后的德国签订了条约,军事上也被限制了发展,但它仍能够只用21年的时间就再次快速崛起,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点就是当时德国的工业比较发达,而且德国本土并没有受到战争迫害。在当时第一次大战之前,德国的工业已经尤为发达,仅次于美国之下。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本土地区并不是主要的战争场所,所以很多的工业设备都被完好的保存下来。最重要的是在战争前期德国是优于其他国的,因此他的伤亡也比较少。所以说即使在战败后赔了很多钱,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但是德国仍然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除此之外,德国能够快速的恢复还有许多的原因。这其中我认为最基本还是在于德国的底子比较丰厚,作为工业大国的实力仍然存在。
Ⅳ 相比于同盟国,二战期间德国武器为什么这么精良,设计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二战前期,德国科学技术和工业水平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它不仅研发了世界上最早的火箭(弹道导弹的前身),高水准和生化武器,而且原子武器的技术也远远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军事技术上,也是德国最早提出了制空权和机械化作战的概念,其以机械化突击为核心的闪电战术引发了一场军事革命,使得战后各国都相继走上了摩托化、机械化的道路。美国在二战后的很多技术都是在德国研制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比如它的曼哈顿工程。
第二,德国人向来有较为强大的凝聚力,非常执着于对技术的追求,它们严谨严格的工作态度在世界是非常有名的,所以德国工业制品向来以精良和精准着名。
德国在二战中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的,它太急于求成,导致国力在短时间内被虚耗一空,如果德国采取稳键的办法,在横扫西欧后不急着去打苏联,可能它现在早已经是世界第一了。
Ⅳ 为什么德意志民族有那么强大的凝聚力
应该说中世纪的德意志地区,有着和其他欧洲国家完全不一样的发展道路。德意志的贸易主要是过境贸易,所以不能说德意志是对外贸易(除了汉萨同盟外)。从三十年战争后直到维也纳体系建立,可以说德意志地区的割据更加严重,导致税卡林立,开拓国内市场更加举步维艰,这也是李斯特等人极力反对的! 德国当然是普鲁士的扩大,这也是俾斯麦安排的结果! 我现在想问的是德国人到底有什么精神支柱,能让他们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仍能够维持统一不动摇?一个分裂千年的国家,在世界大战之后的苦难中,仍能够自我保持统一,我认为这非常值得大家思考的! 小德意志关税同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经济的统一和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再加上王朝战争扫清了障碍 20世纪末的两德统一,注意是东德以联邦德国基本法第23条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这期间联邦总理科尔的作用很大,但也是以经济为基础,而且,确实联邦德国的经济要比民主德国的发达,这样,无论国内外的障碍都扫
Ⅵ 二战中德军真的特别团结没有抛弃一名战友
我说你连问了多少火星问题了?
碰到哈德人士会跟你拼命的。。。而且又是一分不给
二楼纯粹扯淡的,所谓怕拖后腿那是日本人干的事情,德国人从来没有说干这种事情的。
德军国防军前期由于训练出色,所以战斗力和凝聚力都很强。但是随着战事逐渐吃紧,加上党卫军的恶行,使党卫军和国防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虽然没有发生直接的冲突。德军内部也是由于希特勒的独裁统治,导致派系林立,一批有才能的中级指挥官长期得不到提拔。
不过总的来说,德军团结是很真实的,出现过许多牺牲自己而换取战友生还的例子。
Ⅶ 德国领土变化都与哪几个德国人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德国在欧洲大陆是一个统一较晚的国家,原因是过去太能作妖了,所以被分割为最多几百个、最少几十个邦国,而且各自为政很难统一,但不管怎样最终还统一了。而统一之后仍然没改能作妖的毛病,先后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又经过两德合并才成了今天的样子。
1989年柏林倒塌后,西德总理科尔敏锐地抓住了两德合并统一的最佳窗口期,在他的积极斡旋下,美英法苏四大国默许了两德的合并。同时,为解除国际社会的疑虑,德国修改了基本法,把人们忧虑担心的问题写入了基本法,终于让国际社会解除疑惑。1990年10月,东德并入西德,一个统一的德国正式出现在欧洲的版图中,领土面积锁定在35.7万平方公里。
从以上与德国领土变化密切相关的人看,威廉一世和希特勒是两个败家子,让德国损失了18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从欧洲第二一下子跌落欧洲第七。而俾斯麦、勃兰特、科尔是德国的有功之臣,他们为国家利益不遗余力。
Ⅷ 德国人凝聚力为什么高
应该说中世纪的德意志地区,有着和其他欧洲国家完全不一样的发展道路。德意志的贸易主要是过境贸易,所以不能说德意志是对外贸易(除了汉萨同盟外)。从三十年战争后直到维也纳体系建立,可以说德意志地区的割据更加严重,导致税卡林立,开拓国内市场更加举步维艰,这也是李斯特等人极力反对的!
德国当然是普鲁士的扩大,这也是俾斯麦安排的结果!
我现在想问的是德国人到底有什么精神支柱,能让他们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仍能够维持统一不动摇?一个分裂千年的国家,在世界大战之后的苦难中,仍能够自我保持统一,我认为这非常值得大家思考的!
小德意志关税同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经济的统一和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再加上王朝战争扫清了障碍
20世纪末的两德统一,注意是东德以联邦德国基本法第23条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这期间联邦总理科尔的作用很大,但也是以经济为基础,而且,确实联邦德国的经济要比民主德国的发达,这样,无论国内外的障碍都扫
Ⅸ 二战德军为什么战斗力强
对于德国军队的强大,所有熟知二战的人都深有体会,理解这支军队的建设工作,对于我国军队建设是很有借鉴的。 对于德军的重建,两个人功不可没,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西克特将军。另一个就是希特勒。 西克特将军对于德军的建设主要是基于他对传统普鲁士精神的弘扬。西克特将军善于领兵出了名的,在一战中他曾率军于土耳其人在地中海抗击英国军队,后来土军败溃,英国军史是这样描述这场战斗的:“少数德军分遣队纪律严明,在周围满是七零八落的部队、难以辨认的脸孔和一大堆散兵游勇的灾难洪流中,约有两个团的德军保持了他们的凝聚力和战斗精神,像在阅兵场上那样机动自如,停止间射击,再向后方转移。” 后来西克特将军成为国防军统帅,这当然是战后的事情了。那个时候应该是德军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德军开小差的很多,士兵士气低落,“他制定了重新武装和重振士气的计划,使德军最大的优势——军官团得以保留,使新的战术战法得以酝酿而成。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军人数不得超过十万,所以西克特制定的标准是:士兵身体良好,有12年以上的服役经验;军官要有25年以上的从伍经验。一旦成为国防军的一分子,要接受某一方面的专门培训,重点是领导才能。他极为重视士兵的个人技能和主观能动性。合约禁止德国拥有军事院校,他就联合团一级的单位建立了一个建在部队上的军事教育体系,每一位列兵都受到成为军士的培训,每一位军士都受到成为军官的培训,每一位军官都受到成为将军的培训。每半年进行一次演习,使专业技能得到精进,职业素养得到提高。没有坦克、高炮,就用纸板、木料仿制,德军也许是唯一用玩具飞机模拟真飞机演练对空射击的军队!单兵在演习中要自称我是某某排,或者代表一个8人机枪组。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冯·西克特的“十万陆军”!” 尽管西克特将军功勋卓越,但他还是有很多认识误区,和以往的老一代军人一样,他依然强调“步兵突击”,其实马克心机枪的发明运用早已使步兵的突破能力大为减弱,新一代攻击兵种急待构建,而他比较轻视装甲兵的作用,和当时的国防部长轻蔑的认为,“那些所谓的装甲部队只能用来拉面粉。” 另外,作为出身贵族的将军,他的某些旧观念比较重,对于古德里安,他就很鄙视,而这仅仅是因为这位后来威名大震的将军的姓“海茵次”,在德国是一个卑贱的姓。对于军官士兵之间的关系,他依然强调高低之分,强调鞭挞和阶层,“他没有意识到这是导致1918年德军大批士兵厌战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李德 哈特语) 对于另一位德军最重要的重建者,希特勒,人们认识并不清晰,大多数只是停留在他撕毁《凡尔赛和约》上的功勋,这里我们且不说希魔在重建德军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眼光和外交权谋,因为大家都对这些已是耳熟能详了。 因为现代武器不同于以往,需要专业化的训练才能真正得到掌握,所以如何在战时能够动员一支大规模的精锐武装,且在和平时期保持低的人数和维持费,这就成了一个困惑很多人问题,在这点希特勒眼光非凡,超出任何当时的军事学家。“他将德军仅仅维持在五十万,而对于军人的待遇确实极高,买东西无须排队,坐车无须掏钱,享受任何阶层(除了科研专家)都根本想都不敢想的各种优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他又给了他们在国家中独一无二的荣誉和地位,当然着一切都是建立在残酷的竞争和无条件的忠诚上的。”士兵必须进行重复考核,每次成绩靠后的将被无情剔除,而在全国的准军事训练组织(战前德国有很多这种组织)选出来的有优秀军事素养的人将替代之。这样为了进入能享受一切特权的国防军,几乎所有适龄人都在争先恐后的加强自己的军事能力,希望在某次考核后被军队录取,国家不需费力,就可以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后备军人,而正规军士兵们因为怕被淘汰,不得不加强训练,结果正规军的战斗力愈来愈强,真可谓一箭双雕。到了1938年,希特勒就说:“只要披上军装,德国马上就有700万世界上最棒的士兵。” 空军的重建要归于恶魔能够用人得当 ,他选用戈林作为他的空军重建者,戈林是一战空战英雄,他熟悉空军的结构,并空军重建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我相信,戈林在空军的建设中,作用是无庸质疑的,没有他,德国不可能在战前拥有欧洲最强大的空军力量。”(古德里安《前进坦克》)当然其中在希魔外交努力上的欺骗手段上大家都知道的。 希特勒在装甲兵上的功劳也是大家知道的。 我所要说的是他对德国军队一些新的改革,消除了古老的普鲁士军队军官士兵严蛮的对立关系,并使他焕发了全新的生机。给大家看一当时外国记者的描述:
Ⅹ 什么是德国精神
德国民族精神:一是讲理性,守纪律,办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二是文化素质普遍较高,说话有修养,知识面广,不怕辩论。三是崇尚自强不息,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大国崛起,软实力至关重要。在德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中,教育和文化到底对德国的崛起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其成功的经验对当代中国有何启示?日前,本刊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前驻德大使、前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梅兆荣先生。
《人民论坛》:德国二战失败后,为什么能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欧洲经济第一强国。在德国崛起过程中,教育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梅兆荣:德国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高度重视国民教育,着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国民素质,从而为国家的振兴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对此,普鲁士元帅毛奇在普法战争胜利后曾经自豪地说:“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早在1717年,普鲁士帝国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就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明文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为它的公民提供免费教育,通过教育,灌输民族统一的思想,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当有些大臣劝威廉一世考虑办学经费问题时,国王斩钉截铁地说:“这些钱相对于我的长远收益来说,算得了什么?我推广教育,改善的将是我整个国民的素质啊!”威廉一世的儿子弗里德里希大帝继位后,坚决贯彻义务教育的基本国策,于1763年8月12日亲自签署了世界上第一部《普通义务教育法》。
德国在发展教育方面首先是教育理念的变革。主张公民受教育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在将来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其二是提倡教育和研究的有机结合。三是建立灵活的教育制度。四是职业技术教育十分发达。
德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19世纪60年代,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5%。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时,普鲁士还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柏林大学。国王威廉三世把豪华的王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同时保证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柏林大学的活力与人才培养,为德国强国梦想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也为全世界现代大学模式开了先河。
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国民素质的大幅提高使德国终于在1871年实现了统一,并一跃而成为世界一流强国。19世纪中期后,德国的科学家所做的贡献,比英国、美国、法国的总和还多得多。从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居世界第二位。直到今天,德国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