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二战的三大名将应该排哪三个
沙漠之狐—隆美尔
闪电利剑—曼施坦因
装甲怪杰—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这三位将领以他们非凡的军事指挥艺术帮助希特勒改写了世界历史,使德国在二战初期战无不胜.不论是曼施坦因的"闪击战略",还是隆美尔的"沙漠战术",以及古德里安的"装甲突击理论和实践",都对二战的进程乃至世界军事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军事理论和战例推动了现代作战样式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然而,他们的"彪炳战功"是建立在对外侵略的基础上的.他们效忠希特勒,四处侵略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都是为了所谓的"日尔曼民族"的至高荣誉.而他们不会想到,正是他们的征战才使希特勒建立了庞大,恐怖的黑色第三帝国,使无数生灵涂炭,使一个个国家,城市,村庄遭到践踏.他们也不会想到,他们的"慧"和"英勇"给他们的国家带来的只是瞬间的"辉煌",最终是毁灭.这也注定了这三位"军事天才"人生的悲剧. 当然,从政治角度来说,他们绝对是助纣为虐的法西斯帮凶,对别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是希特勒祸害天下的杀手。而从军事角度来看,他们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确实值得后人研究。 与那些制造屠杀的纳粹德国政客们和党卫军首脑相比,身为正规的德国国防军优秀将领的他们还算清白,他们虽在希特勒的战争中策划指挥,却反对纳粹的屠杀和灭绝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也许正因为这点,加上他们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们赢得了敌国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 1944年6月6日,由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部队组成的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图为美军士兵在诺曼底登陆时沿导绳前进,以避开德军布下的水雷。新华社发 “闪电利剑”——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1887——1973)德国陆军元帅。二战期间曾任德国A集团军群参谋长,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等职。 曼施坦因精通战略战术,聪明过人,反应机敏,有超人的军事想象力,他被公认为德国陆军中能力最强的指挥官,也有人把他评为二战最出色的将领,即使是臭名昭着的纳粹身份也掩盖不了他的军事才能。他之所以在众多德国陆军将领乃至整个二战将林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既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军事全才。 1887年11月24日,炮兵军官爱德华·莱温斯基家添了第十个孩子,取名埃里希·莱温斯基。孩子出生后不久,就过继给他的姨父曼施坦因少将而改姓曼施坦因。这个小莱温斯基就是以后成长为德国陆军元帅的埃里希·曼施坦因。 德苏战争开始时,曼施坦因配属于勒布元帅指挥下的北方集团军群,预定从东普鲁士向列宁格勒方向发起攻击。从1941年6月22日开始,曼施坦因的装甲军一直打到伊尔门湖西南方的索尔齐,并突破了苏军的包围圈,救出被围的第16集团军。 1942年2月1日,希特勒晋升曼施坦因为上将。此时,苏军在刻赤和费奥多西亚强行登陆成功,严重威胁着德军后方。激战之后,苏军终被击退。第11集团军总共使用了1个装甲师、5个德国步兵师和2个罗马尼亚师,就歼灭了共有26个师的两个集团军,俘敌17万,缴获敌炮约1200门、坦克250辆。曼施坦因在里希特霍芬空军上将的第8航空军的协同下,赢得了一次印象深刻的胜利。 1943年2月,由A集团军群和顿河集团军群各一部编成了一个新的南方集团军群归曼施坦因指挥。该集团军群要在由亚速海到哈尔科夫的700公里长的正面上实施攻势防御,任务相当艰巨。3月14日,经过艰苦奋战,德军战线恢复到9个月以前的位置。曼施坦因因此获得栎树叶骑士十字勋章。 1944年3月30日,曼施坦因和A集团军总司令克莱斯特元帅被召到上萨尔茨堡。希特勒在给他们佩上双剑栎树叶勋章的同时免去了他们的职务。 1945年,曼施坦因被英国人俘虏,四年后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18年徒刑,监禁在韦尔监狱。1952年因为健康状况即被释放。1955年,他出版了自己的战争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以及1958年的《士兵的一生1887-1939》。1956年,曼施坦因担任联邦德国一个组织的顾问,同战时德国的西方敌人一起对付苏联的威胁。1973年6月11日,曼施坦因死于西德巴伐利亚州。 总评:英国人认为:曼施坦因出身贵族,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早年是一个优秀的参谋军官,对战术,战役,战略都有自己比较成熟的观念,由于参与制定了进攻法国等完善的作战方案,他在德国享有“伟大战略家”的声誉是说得过去的,但除此以外,他在战略和军事思想上的贡献并不引人注目。 在一战时期,曼施坦因只获得有限的作战经验,从本质上讲,他一直是一名步兵,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一个军事技术大发展的时期,他能够提起的贡献只有“突击炮”。值得研究的是,从1942年12月到1944年3月,曼施坦因进行了15个月的艰苦作战,他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从顿河草原退到加里西亚,仍能保持比较完整的战斗力,的确是一个奇迹,所以在德国所有的高级将领中,曼施坦因是最有成就的野战指挥官,但是这个“最有成就”不能理解为唯一,因为他与古德里安,霍斯,李莱斯相比,大概处于同一个档次。 《中国军事网络全书》认为:他善于集中使用装甲部队,强调速战速决,出奇制胜。 美国人认为:曼施坦因是德军在二战中最优秀的野战部队司令。
2. 纳粹德国三大名将
第一位: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全名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1887-1973),德国军事家、战略家,三大名将之首,被称为“闪电伯爵”。1939年9月,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突然袭击。在曼施坦因的指挥下,德军连续围歼波军主力,并包围了波兰首都华沙,在炮兵和空军轰炸下,波兰被逼迫投降,而德军死伤人数才3万余人。波兰战役后,曼施坦制订了着名的入侵法国的“曼施坦因计划”。曼施坦因的计划充分展示了他自己的独特创造力和闪电战的理念。按照计划,德军将集中装甲部队穿越阿登森林,迅速占领马斯河的桥头堡,并向东进攻迂回马其诺防线将法军切断在北部。这次战役中德军装甲席卷而下,法国等联军全线崩溃,很快就沦陷了。曼施坦因被晋升为将军,被授予骑士勋章。1941年6月22日至26日,苏德战争爆发后,曼施坦因指挥的装甲军向苏联境内纵深推进了320公里,攻占了多纳河上的桥梁后,几乎就冲进了列宁格勒,这为他赢得了“闪电伯爵”的称号。
第二位:隆美尔
隆美尔全名埃尔温·约翰内斯·尤根·隆美尔(1891年-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着名的德国陆军元帅,被称为“沙漠之狐”,更是德国以中产阶级出身以及未进入过参谋学校而获得此头衔的军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隆美尔作为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指挥官之一,深受希特勒的器重。1940年5~6月间,在闪击西欧的侵略战争中,隆美尔指挥德国装甲第7师冲在最前面,先克比利时,接着是阿拉斯、索姆,最后直捣法国西海岸,被法国人称之为“魔鬼之师”。1941年2月,希特勒又任命隆美尔为“德国非洲军”军长,前往北非援救盟友意大利军队。他以“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结论改变“固守防线”的命令,指挥装甲部队冒着沙漠风暴勇猛穿插,全速前进,使得英军猝不及防,节节败退,直逼亚历山大和苏伊士。隆美尔因此名声大振,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并被晋升为元帅。
第三位: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全名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1888-1954),德国陆军一级上将,杰出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装甲战的倡导者,着名陆军战术“闪电战”创始人,被誉为“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的闪电战和装甲集群,仅用近一个月的时间便占领波兰全境,更在一个月余令法国战败。德国最高统帅部包括希特勒在内都对装甲部队高速进攻获得的巨大战果感到惊疑,为防止法军发动翼侧反击,急令各坦克部队停止前进。若非如此,33万英法联军也许会被他完全
3. 德国十大名将
第十位:爱德华·迪特尔,德国山地步兵大将,和南方骄阳将军隆美尔并称的北国雪之将军。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国防军中供职。1938年晋升为少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加入侵波兰的作战。1940年4月10日起率领山地师在挪威纳尔维克作战,首获骑士十字勋章,晋升中将。苏德战争初期率部队从芬兰侵入苏联北极地区。
第九位:阿尔贝特·凯塞林(德语:Albert Kesselring,1885年11月30日-1960年7月16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位德国空军元帅。在横跨两次世界大战的军事生涯中,凯塞林成为了纳粹德国最具指挥能力的将领之一,并跻身仅有27人的钻石橡叶带剑骑士铁十字勋章获得者之列。凯塞林是二次大战德军将领中最受欢迎的一位,其对手盟军也给他取了个“微笑的阿尔贝特”的绰号。
第八位:奥托·莫里茨·瓦尔特·莫德尔(Otto Moritz Walter Model,1891年1月24日-1945年4月21日),德国陆军元帅。1935年被任命为陆军参谋本部技术司司长。他当时的长官曼斯坦因将军夸他是群人中的强者,并喻之为“鲤鱼池中的梭鱼”。
第七位:伦德施泰特(1875-1953),纳粹德国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最能干的指挥官。曾指挥第2集团军入侵捷克,指挥南方集团军群入侵波兰。对苏联的入侵期间,伦德施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围歼了当面苏联元帅布琼尼部队的主力。”1945年5月1日,伦德施泰特被美军俘获,后来又被引渡给英国人。1949年因身体虚弱,他在一所养老院里度过余生,1953年2月24日死于心脏病。
第六位: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1888.6.17~1954.5.15),德国“陆军大将”,军事家、理论家、战术家,是“闪击战”的创始人,也是“装甲战”、“坦克战”的倡导者,被称为“德军装甲兵之父”。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位着名的德国陆军将领,最高军阶为大将。
第五位: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德语:Erich von Manstein,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10日),原名埃里希·冯·莱温斯基(Erich Von Lewinski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名将,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中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与隆美尔和古德里安,并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三大名将。
第四位:埃尔温·隆美尔(德语Erwin Rommel),1891年11月15日出生于符腾堡邦海登海姆市,纳粹德国陆军元帅,世界军事史上着名的军事家、战术家、理论家。 绰号“沙漠之狐、帝国之鹰”,与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
第三位:赫尔穆特·詹姆斯·冯·毛奇(Moltke, Helmuth von, 1907-1945),德国名将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的侄孙,从1940年开始结合中产、军方、教会、社会主义及工会人氏,意图推翻纳粹政权以重整德国秩序。1944年7月20日暗杀希特勒失败后被捕,于1945年1月在柏林被处决。
第二位: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瓦尔施塔特侯爵(Gebhard Leberecht von Blücher, Fürst von Wahlstatt,1742年12月16日-1819年9月12日),普鲁士元帅,在数次重大战役中名声远扬。他积极进攻的指挥风格为他赢得了“前进元帅”的称号。布吕歇尔在1816年被评为柏林和罗斯托克的名誉市民。德意志名人纪念堂建有他的胸像。
第一位:克劳塞维茨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普鲁士军队少将。1792年,参加了普鲁士军队。1795年晋升为军官,并自修了战略学、战术学和军事历史学。着有《战争论》一书。
4. 纳粹三大名将
第一位: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全名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1887-1973),德国军事家、战略家,三大名将之首,被称为“闪电伯爵”。1939年9月,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突然袭击。在曼施坦因的指挥下,德军连续围歼波军主力,并包围了波兰首都华沙,在炮兵和空军轰炸下,波兰被逼迫投降,而德军死伤人数才3万余人。波兰战役后,曼施坦制订了着名的入侵法国的“曼施坦因计划”。曼施坦因的计划充分展示了他自己的独特创造力和闪电战的理念。按照计划,德军将集中装甲部队穿越阿登森林,迅速占领马斯河的桥头堡,并向东进攻迂回马其诺防线将法军切断在北部。这次战役中德军装甲席卷而下,法国等联军全线崩溃,很快就沦陷了。曼施坦因被晋升为将军,被授予骑士勋章。1941年6月22日至26日,苏德战争爆发后,曼施坦因指挥的装甲军向苏联境内纵深推进了320公里,攻占了多纳河上的桥梁后,几乎就冲进了列宁格勒,这为他赢得了“闪电伯爵”的称号。
第二位:隆美尔
隆美尔全名埃尔温·约翰内斯·尤根·隆美尔(1891年-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着名的德国陆军元帅,被称为“沙漠之狐”,更是德国以中产阶级出身以及未进入过参谋学校而获得此头衔的军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隆美尔作为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指挥官之一,深受希特勒的器重。1940年5~6月间,在闪击西欧的侵略战争中,隆美尔指挥德国装甲第7师冲在最前面,先克比利时,接着是阿拉斯、索姆,最后直捣法国西海岸,被法国人称之为“魔鬼之师”。1941年2月,希特勒又任命隆美尔为“德国非洲军”军长,前往北非援救盟友意大利军队。他以“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结论改变“固守防线”的命令,指挥装甲部队冒着沙漠风暴勇猛穿插,全速前进,使得英军猝不及防,节节败退,直逼亚历山大和苏伊士。隆美尔因此名声大振,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并被晋升为元帅。
第三位: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全名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1888-1954),德国陆军一级上将,杰出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装甲战的倡导者,着名陆军战术“闪电战”创始人,被誉为“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的闪电战和装甲集群,仅用近一个月的时间便占领波兰全境,更在一个月余令法国战败。德国最高统帅部包括希特勒在内都对装甲部队高速进攻获得的巨大战果感到惊疑,为防止法军发动翼侧反击,急令各坦克部队停止前进。若非如此,33万英法联军也许会被他完全消灭。进攻法国时,他曾说“我没有时间俘虏你们。放下武器从道路上让开,免得挡路”。古德里安和他的坦克兵拖着德国陆军前进,创造了现代史上空前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