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日本二战后拥有自卫队,但为什么德国拥有军队
战败后没多久就重新组建了国防军,但德国2战后的军队规模一直很小,基本上都是由美军支配,没有国防负担,这也是2战后德国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后面由于冷战的不断升级,美国和西方国家都开始支持德国恢复军队规模。
但现在的德国仍然不能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能拥有远距作战的空军,不能拥有具备远洋能力的舰队,不能拥有弹道导弹之类拥有远程打击能力的武器等等,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所以对其的限制远远大于日本。
德国空军只具备防卫本土领空的能力,德国空军是欧洲列国中比较弱的,主要靠美军为首的北约军队,且空军装备都是受到严格控制的。
德国海军实力比较强,常规动力潜艇技术世界领先,舰艇的电子设备,隐身性能都是很强的。但没有核潜艇,航母,准航母等远距战略装备。
德国陆军实力大家都知道,豹2系列坦克就是代表之一,德国的装甲力量是冷战时期对抗苏联装甲集群的重要力量,德国陆军的装备以及训练战斗力不亚于美军海军陆战队。
各种限制使得德国的军事力量比较不平衡。
Ⅱ 二战爆发前德国陆军的重新组建与成型,为何几年时间就如此强大
由于一战的失败导致德国受到了反而在合约的限制。这样的限制的,导致德国的国防军非常的受打压。因为他们规定国防军规模要控制在10万人以下,并且不能拥有坦克和飞机等先进的作站装备,从希特勒上台后,其较为可能的扩张,考虑对原有的军事结构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和组建。
其次,德国陆军之所以具有优势,还在于他一直按照普鲁士的传统保留了世界上任何陆军都没有的士官制度。正是这些事关有效地运用了国防军建设体系中的人员选拔教育和训练方法的标准,所以在初期就是自己的军人很职业,并且非常的优秀
Ⅲ 二战时期,德国的陆军为什么会那么厉害
如果中国陆军经过十多年的备战,突然对周边国家发起攻击,那么中国也会像德国一样厉害。军队能否打胜仗,不只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还关系到指挥能力,后勤补给能力。作为当时全世界第二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德国拥有欧洲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资源和工业基础优势。铁矿石,煤炭开采量都是欧洲第一,精密仪器和机械工业欧洲其他国家无法与其相提并论。而且经历过很多次大战的洗礼,军队经验和作战能力非常高。这样一个国家如果进入战争状态,在战争爆发时期他的作战能力当然会显现出来。根据进攻路线制定的补给路线和补给资源也有充分准备。楼主说的苏军确实是不如德军厉害,但他们有恶劣的天气,也有纵深上万公里的国土,这就是苏军的本钱。顶德军百万机械化部队。
Ⅳ 二战中远比中国人口少得多的德国为什么军队如此庞大
根据《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中得到准确数字是1933年,德国人口66030000,被德国合并时,奥地利有近700万人口 ,合计有总人口达7300万人 。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一个人口众多 的大国 。组建 数百万常备军 是不难的 。
德国掌握当时全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有欧洲最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全世界最先进的军事理论,一大批卓越的军事统帅,狂热的民族沙文主义思潮,执着的复仇心理,巨大的扩张野心,使得德意志第三帝国具有世界上最伟大、最强悍的军队。
德军的 机械化程度很高 ,拥有 “装甲集团军群”这样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 。
1, 1939年9月1日与苏联联合入侵波兰前,德军拥有108个师(还有一种说法是103个师),总兵力约230万人。
2, 1940年,在德国入侵法、比、荷、卢等国的战争中,德军投入136个师,330余万人,当时德军总兵力大约为350万人。
3, 1941年,德国用于进攻苏联的陆军为152个师又两个旅,加罗马尼亚、芬兰、匈牙利等国提供的29个师又16个旅,共计181个师又18个旅,连同空军、海军,总共约550万人。当时德国总兵力约为723.4万人。
4, 1942年德军总兵力达到810万.其中570万部署在东线.
5, 到1943年12月1日,盟军开辟第二战场时 ,德军总人数为1016。9 万人(陆军709 万人,空军191。9 万人,海军72。6 万人)。其中作战部队为668。2 万人,后备军为348。7 万人。
6, 1944年德军总兵力大大减少 ,约700万.
7 ,1945年春天,盟军兵临城下的时候 ,德军兵力还有350到400万.
从东线和西线的战果来看,在二战中,德军大约损失了1800万人。
这种超大规模的军事力量 ,是以强大的GTP为后盾的 。
中国当时的GTP不可能养活一支强大军队的 。
二战最好的坦克
Ⅳ 二战中,德国士兵的战斗力为什么那么强
单纯从军事角度讲,德军战斗力高的原因,要归结到着名的“十万陆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受《凡尔赛条约》限制,总兵力只有10万陆军。“十万陆军”是西克特将军一手创立的奇迹,1920年(一战结束后第一年)他成为德国国防军总司令,在西克特将军的领导下,这10万人都是作为士官、军官乃至将军培养的,可以说汉斯.冯.西克特将军,才是2战中德国能战无不胜的最大功臣,他才是德国军队拥有强大战斗力的源泉。
《凡尔赛合约》禁止德国拥有军事院校,他就联合团一级的单位建立了一个建在部队上的军事教育体系,每一位列兵都受到成为军士的培训,每一位军士都受到成为军官的培训,每一位军官都受到成为将军的培训,每半年进行一次演习,使专业技能得到精进,职业素养得到提高。单兵在演习中要自称“我是某某排”,或者代表一个8人机枪组。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冯.西克特的“十万陆军”!德国陆军扩军后能在很短的时间成为一支战术素养极高的军队,“十万陆军”计划功不可没。
而相应的,其他国家的战斗力则并没有提高。
Ⅵ 为什么德国可以在短时间内组建强大的军队
二战德国国防军简述 以陆军为主的德国国防军是德意志第三帝国(NZ德国)对外扩张的坚实基础,虽然在战争后期其的地位受到武装党卫军的挑战。由于第三帝国的国防军空军是在NZ党党魁赫尔曼·戈林帝国元帅主持下建立的,因此国防军最实力强大、历史最悠久的陆军就成了老希的关照对象。老希对其放心不下,他想尽办法确保将陆军的潜在独立行动能力做最大限度的削弱。从一九三三年上台以来,老希一直致力于削弱陆军部队的政治影响。一九三八年,老希以莫须有的性丑闻指控解除了国防部长瓦尔纳·勃洛姆堡的职务,并解散了国防部,取而代之的是国防军统帅部,简称“OKW”,老希亲自出任最高统帅。尽管国防军统帅部负责整个国防军以及武装党卫军等所有武装力量,陆、海、空三军特别是武装党卫军的指挥官却可以直接向老希报告,因此国防军统帅部不过是为老希直接控制德国武装部队而特别设立的一个机构。 一九三八年,几乎所有有个人独立主见的军官或被解职或被调往其他岗位,而很多没有主见但听话的指挥官被委以要职。这些人当中就包括威廉·凯特尔和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前者被提拔为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后者则负责作战计划部。这两个人都让老希德野心冲昏了头脑,并对他的每个命令言听计从而不计后果。 老希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掌控住德国国防军主要有三方面的深层原因: 第一,德国国防军有一项传统,即只关心其自身的军事战术和作战策略,而很少过问全局战略和国际性的问题。因此,陆军军官们在对老希的战争动机和所采取的行动方面反应迟钝或理解不够。 第二,坚定不移地效忠君主的普鲁士军队传统一直影响着德国各级军团指挥官的思想。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士兵们发誓效忠于国家,而在一九三四年,他们就直接发誓效忠老希。对老希的这种个人崇拜在德军内部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即使军队指挥官清楚的知道老希将把德国引向毁灭,却还依旧忠于老希。 第三,老希在对高级军官的吹捧方面很有一套,他以提拔重用为诱饵,甚至直接用金钱和土地来收买他们。 老希一上台就增加军费,一九三三年德国军费开支是七亿马克,到了一九三八年达到一百五十五亿马克,德国国防军的人员和装备在几年内翻了好几翻,实力大增,也迎合了德国国防军希望恢复历史上传统荣誉和地位的愿望。 德国国防军陆军有自己的最高指挥机构——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简称“OKH”,瓦尔特·布劳希奇任陆军总司令,弗兰茨·哈尔德任总参谋长。陆军总司令部下面是六支集团军群,负责全国各大军区的征兵及训练工作。师是陆军部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德军中,师除了是一种有组织的军事实体外,还是凝聚团结信念的一种手段,因而常常有很强的地域性,德军师的建制大体与英国军团的建制相似。德军的师被命以不同名称,如装甲师、轻型装甲师、摩托化步兵师、山地步兵师、空降步兵师、步兵师,其中步兵师占了陆军的绝大部分。在发动入侵波兰的战争前夕,德国陆军已可以从二百五十万训练有素的士兵中迅速集合起一百多个现役师和后备师。 一九三九年,德国陆军采用梯队体系来招募和部署步兵师。不同梯队师的规模、装备、素质和潜在部署能力都有所区别。第一梯队的三十五个师规模最大,每个师大约一万六千人,装备最好,而且因为机动部署打前锋,故该梯队将是最先投入战斗的梯队。第二梯队十六个师,每个师大约一万五千人,来自预备役部队。第三梯队二十一个师,只拥有一些受过有限训练的预备役士兵或年龄偏大的士兵,该梯队缺少足够的炮火支援和其他兵种的支持。第四梯队十四个师,其成员主要从常规部队中的加强营中招募。第三和第四梯队的师将作为增援部队跟在主攻部队之后,或被用于二级防御作战行动。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陆军士兵总数不得超过十万人,这项规定对德国来说,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规模上的限制确保了只有优秀人才才能入伍,而前魏玛政F留下来的军官能给老希训练出大量军队。一九三五年老希撕毁《凡尔赛和约》颁布法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后,陆军扩充了五倍,拥有了三十六个师,约五十万人,而到了一九三九年入侵波兰时,陆军又扩充了五倍,并拥有了大量的坦克、飞机和火炮。不利的一面是,从一九三四年开始,陆军迅速的、大规模的扩充带来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大批机械化部队的装备供应成了问题。摩托化部队的车辆短缺,大部分陆军仍然依靠马匹作为主要运输工具。 武器和装备的匮乏让一些瞅准时机的军火供货商大发横财。一九三九年前捷克斯洛伐克的斯科达兵工厂就经常向新组建的德国轻型装备师提供坦克,这些轻型装备师在一九四零年的战斗中升级为装甲师。武器装备的大规模快速供应并不是德国军事工业系统的强项,因为总有太多彼此竞争的小方案要求生产出各式各样的武器装备。相反,德国军事工业系统因此造成了很大压力,致使其无法即使向各个部队提供所需的武器装备,很多部队的组建因此受到延误。尽管如此,德国国防军优越的训练机制仍然为NZ德国在短时间内培养了一部庞大的、高素质的战争机器。 德国国防军陆军的力量基础来自于其人力。尽管同盟国的宣传机器称德国士兵是一些毫无想象力的半机器人,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但事实上,德国士兵既纪律严明,又富想象力,他们能够应付各种复杂的或突发的局面。受腓特烈大帝时代战斗传统的影响,普通的德国士兵比其对手的士兵更加训练有素,关键是他们要懂得“领袖原则”,这一原则已成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德军基本训练的一部分。这种体制鼓励军中干才可以连升一到两级,直到他执掌帅印。这样,如果上一级指挥官战死沙场或无法指挥,下级的士兵就能够接掌指挥权,圆满完成任务。 德国军官层也有很大的主动权,这与波兰、英国和法国盟军中的体制全然不同。一项普通计划一旦通过,低级军官就被赋予相当高的裁决权限。事实上,下级军官需要在任何时候表现出主动进取的姿态,把总目标不断推向深入。这种激励个人进取心的体制被称做“目标导向型策略”,这也是闪击战理论实际操作时的核心部分。 战场上的军官都有一个高级参谋系统来协助工作,这就确保了整支军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能够最有效的投入战斗。这一系统的基础最初形成于过去普鲁士军队的参谋本部,此后在一九三五年柏林军事学院成立后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西方国家参谋军官与陆军士兵之间的对立情况在德国国防军陆军中却比较少见,因此保证了军官之间能高质量的合作。 德国国防军陆军和NZ党卫队关系一直不太好。海因里希·希姆莱领导的党卫队最初是老希的私人警卫队,于一九四零年扩充为武装党卫队,但随着战争的进程,其实力不断膨胀,直至成为NZ德国战争机器的主力。一九三九年,党卫队只有相当于几个步兵营的规模,主要协同国防军陆军作战。陆军不满的是,党卫队有权直接向老希请示,并无视军纪。此外,党卫军的特殊地位也引来了陆军方面的嫉妒,因为陆军不得不面对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且这个对手能够获得更为高级和先进的武器装备。但随着战争的进展,陆军在同党卫队的合作方面做得比从前好多了,并开始尊敬其作战能力。 除了党卫队的存在外,德国国防军空军在地面作战行动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德国国防军陆军的建制性难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赫尔曼·戈林在NZ党内的影响日益扩大,德国国防军空军在国防军中起的作用越来越与其地位不相称。空军掌管全部伞兵部队,控制着防空军种的大部分力量,在后来的战争中,空军甚至拥有了自己的步兵师和装甲师。尽管在实战当中,空军在作战目标的选择方面受到陆军的限制,但仍然保留了自己的指挥链,并有权直接向空军总司令部和戈林本人反映意见,做出汇报。 尽管空军在组织上拥有绝对的自主权,但仍然受到地面军事行动的制约。从战争爆发之前德军飞机的发展,以及空军所采取的战术都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德国空军力量的组成是以轻、中型轰炸机为主,由战斗机护航。其目标是在战术上协助陆军完成地面军事行动,同时通过对城区的轰炸在民众中间制.造恐慌。德国空军从不发展像美国的B-17型或英国的“兰开斯特”型那样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因为其主要作用就是要完成老希提出的短期战和速决战。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德国空军抢先生产了大批武器装备,因此,在入侵波兰前夕,德国空军的作战飞机已经达到了二千五百六十四架的惊人数量。这支空军的作战机群由轻型轰炸机、中型轰炸机、俯冲轰炸机和战斗机组成。戈林认为他的士兵是德国武装力量中最棒的,当然那些在德国空军部队中服役的士兵受到的训练和管理也是最好的。在战争刚开始的几年里,德国空军的士气极为旺盛,一次次作战的事实也让这些空军士兵们深信,他们飞机的性能总体上要远远超过敌国的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