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鲁尔工业区形成的有利条件。
1、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3、水陆交通便利。
4、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市场广阔。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境内;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
(1)德国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扩展阅读:
鲁尔工业区衰落的原因
1、生产结构单一
鲁尔工业区的工业生产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五大工业部门,其中,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这样的生产结构中,如果某一工业部门衰落则将引起全区生产的衰落。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应用,在世界能源的消费构成中,煤炭的比重逐渐减少,技术的发展使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鲁尔区的煤炭产量也逐渐减少。
3、世界性的钢铁过剩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随后,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以及钢产品替代品的广泛应用,使世界钢材消耗量急剧减少。世界性的钢铁过剩,也导致了鲁尔区钢铁工业的衰落。
4、老工业区发展趋于饱和状态
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迫使许多企业的经济活动纷纷向德国南部地区转移,也使鲁尔区的工业发展难以为继。
Ⅱ 德国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A.欧洲工业化最早的国家B.煤炭资源丰富C.水陆运输条件便利D.农业发
德国发展工业主要建立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雄厚的科技力量基础上.根据题意.
故选:BC.
Ⅲ 德国鲁尔区因地制宜发展工业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德国鲁尔区是世界上传统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发展钢铁工业和煤炭工业的有利因素有:
1.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距离铁矿产地近(鲁尔区曾经从法国进口铁矿,后来从瑞典进口铁矿)。
2.有莱茵河提供便利而廉价的水运,水资源比较丰富。
3.工业产品市场需求量大。
Ⅳ 德国作为欧洲大国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德国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主要部门有钢铁、化学、采煤、机械等,集中在莱茵—鲁尔区。其发展主要建立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雄厚的科技力量基础上。矿产资源有鲁尔区的硬煤、东部褐煤、钾盐。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主要依靠进口,工业产品一半靠国际市场。农业侧重机械化和生物技术。 新兴工业向南部的慕尼黑、斯图加特扩展。首都柏林,最大海港汉堡。 结合“德国主要矿产、主要工业 区分布图”,和“鲁尔区”图从资源、交通方面分析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以鲁尔区为例,它位于莱茵河东岸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发展工业 的水源充足;且保河间有运河相连,内河运输、公路运输都很方便;本区内又有德国最大的煤炭产区,为发展工业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再加上德国雄厚的科技力量,使之成为德国最大的工业区。
Ⅳ 德国鲁尔工业区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
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就为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地处欧洲的交通路口。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距共同体成员国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很近,北距共同体成员国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本国下萨克森的经济重心区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莱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便于工业区间以及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品位高,为优质硬煤田,露天煤矿丰富,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0.5%~1.5%)都低,发热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热量高达8600大卡/公斤。莱茵河纵贯全区南北,莱茵河口上的7000吨级海轮和8000吨的顶推船队,可直抵杜伊斯堡港。从杜伊斯堡港到荷兰边界的莱茵河段,鲁尔区年均运输量达1亿吨,还可通过河口的鹿特丹港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区内有沟通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条运河网,总长达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河段),鲁尔区有大小河港74个,这里的河道与港口均已标准化,可通行1350吨的欧洲标准货轮的航运。同时,鲁尔区东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航运,经埃姆登港与海外运输联系。所以,虽然鲁尔区地处内陆地区,但由于它有着方便的水运条件,特别是莱茵河通海航运,使得它与沿海地区样具有廉价运费条件。铁路运输与河运同样发达。区内铁路密度非常大,营运里程达9850公里,占全国近1/5,多东西走向,从巴黎通往北欧和东欧的铁路,由本区穿过,哈根是德国最大的货运编组站。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是区内及其它工业区联系的纽带,从德国西部通往柏林和荷兰的高速公路均从区内通过。鲁尔区公路汽车行驶的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一倍,达每公里55辆。
Ⅵ 德国的电子工业中心是什么发展该工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德国最大电子工业中心是在慕尼黑。
有利条件:
德国科技园区的起步较晚,到1983年才建立第一个科学园区——西柏林革新与创新中心,但后来发展速度很快,是西欧科学工业园发展最快的国家,到1992年已有101个高新科技园区。其中1984年创建的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是德国最为突出的鼓励高科技创业发展的科技园区。慕尼黑是德国第三大城市,是巴伐利亚州的首府,慕尼黑高新科技园区是德国电子、微电子和机电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中心,被称为“巴伐利亚硅谷”。
(1)慕尼黑的兴起
二战结束后,作为前联邦共和国最大的两个工业中心之一,慕尼黑在柏林遭到战争的破坏后迅速超过柏林,成为德国新的工业和技术中心。20世纪60年代,德国高度重视嘎科技企业,在制定高科技产业发展规划时就特别强调发展民用电子机械产业比发展更重要。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后,为德国创造经济奇迹的电子工业部门迅速发展,更多地集中于慕尼黑走廊一带。1984年,慕尼黑市政府和慕尼黑商会共投资成立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园区面积当时为2000平方米。科技园区十分重视现代科技开发,并且扶植传统产业,是园区内企业数目不断增加,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园区管理也不断完善发展。在巴伐利亚联邦州,于80年代未期,德国人所称的电子技术工业,从业人数达到24.5万人,占人全部劳动力的25.5%.因而在全国名列榜首。在1990年以前,每四个受雇于电子工业的工人就有一个是在巴伐利亚州。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企业之一,德国最大私立企业西门子公司,在80年代有一半的德国劳动力都来自巴伐利亚州,而其中50000人工作在慕尼黑地区。到1990年,园区面积扩展2倍。1992年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大楼建设。为使企业在较小的空间创建大的科技公司,并尽可能地帮助投资者降低科技孵化成本,创业大楼每个单元都安装了100兆的电信网络,微机、电视机、传真机、电话机等都集中在一个盒子里面。科技人员在这里完全可以了解整个慕尼黑市的产业领域和科技研究动态。
(2)慕尼黑的高新产业和科研力量
巴伐利亚州是欧洲半导体产品重要的制造中心,几乎所有大型半导体产品制造厂商都把它们的欧洲总部或市场销售部设立在巴伐利亚州,而作为巴伐利亚州的首府慕尼黑更是聚集了该州75%的半导体企业。慕尼黑科技园区建设主要集中于工业产业、激光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是全国高科技产业的孵化中心,能以最快的速度反映当前的信息技术。一般情况下,在德国一个新的企业、新的领域开始时,首先是在这里进行试验,成功后,移植到其他地区,再创一个工业园区。在慕尼黑聚集着600多家公司生产电子原件和电子系统,2400家公司使用这些产品。如国际知名的西门子、日立、摩托罗拉、宝马、欧罗西尔(Eurosil)等公司都聚集在慕尼黑。电子工业公司从1975年的287家增加到1985年的3008家,创造了28000个就业机会。自1975年建立的电子工业新公司中,近一半生产软件,另一半生产工业用电广系统相设备。[1]世界名校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理工大学等名校都为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这些学校的教学研究机构与科技工业园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帮助企业进行研发,又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慕尼黑市所属的许多研究机构,如位于加尔青的迈克斯普朗克等离子研究所,位于纽伦堡的辐射与环境研究会,位于奥伯法芬霍芬的航空航天研究所等都在慕尼黑的近郊,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会所属的十几个研究所和研究部也都聚集在此。
~~
Ⅶ 德国制造业强大的原因
德国的制造业在全世界都非常有知名度,归根结底还是人家发展的比较早,在二战时期,德国的制造技术就非常超前。
时至今日一直都没有丢弃,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在青岛的地下自来水枢纽工程当中出现了一些故障,这个枢纽工程是由当年的德国参与建造的。
只能说德国人他们比较精细,比较看重于口碑和质量,所以德国的制造业才会这么强,这么受世界欢迎。其实我也很理解这些生产商的想法,如果说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那么精细,自己就将面临退市。只能说市场就造就了这样的事实,都是身不由己的行为。
Ⅷ 德国的摩尔趋势传统的煤铁复合型工业区分析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18
Ⅸ 列举四个影响德国鲁尔工业区形成的有利条件
1,地理位置 其地处欧洲的交通路口,2,煤炭资源丰富占全国3/4,其经济可采90%,3,水陆交通便利 其通过莱茵河口,杜伊斯堡,鹿特丹等港与世界贸易,4,生产消费中心 70%以上的煤炭和钢铁在此加工、消费。 本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