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列宁和德国签定的停战条约内容是什么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
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由于原来俄国属于协约国一方而与同盟国处于交战状态,为了退出战争,新成立不久的苏俄政府在提出的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的德国进行和平谈判。
1917年12月3曰,谈判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宣战;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但不与德国签约。
1918年1月2曰,苏俄政府召开中央和地方负责人会议。60人出席的会议上,赞成布哈林主张的32人,赞成托洛茨基主张的16人,赞成列宁主张的仅15人。最终,列宁的主张因处于少数而未能被通过。
1918年1月24曰,苏俄政府召开中央会议,重新表决签约的问题。托洛茨基的主张以9票对7票的多数通过,列宁的主张仍然没有被多数所接受。
1918年1月30曰,布列斯特谈判恢复。作为谈判代表团团长,托洛茨基临行前与列宁约定:如果德国下了最后通牒就让步签约。结果德国果然向苏俄下了最后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宁电报询问对策,列宁立即复电坚持:接受德国条件,立即签约。但是托洛茨基没有接受列宁的建议,而是发表了拒绝签约的声明,率团离开布列斯特。结果,德国开始对苏联大举进攻。
1918年2月18曰,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的紧急会议。会上,列宁的主张又被以6:7的票数否决。随后,中央又连夜开会,经过激烈的争论,托洛茨基转而支持列宁,会议结果以7票赞成、5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列宁的提案。苏俄政府连夜通知德国方面,同意签约。
但是,德国在得到通知后任没有停止进攻,并于2月23曰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苏俄党中央又召开有15名委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中,大多数委员表示不赞成列宁的主张。列宁只得提出,如果这种空谈继续下去,他就要辞职,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布哈林对此毫不在乎,斯大林也未发生动摇。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宁的意见,但为了防止列宁辞职和党的分裂,他的态度发生变化。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4票弃权。结果列宁的主张以7票赞成、4票弃权、4票反对获得通过。
1918年2月24曰,苏俄政府重新派出了谈判代表团与德国进行谈判。
1918年3月3曰,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但后者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德国战败后,于11月11曰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曰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
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⑵ 德国二战战败后有签什么条约
二战后,由于德国分裂成两个国家,因此事实上并没有签署对德和约。最后一只拖到1990年,在两德统一已成定局的情况下,美苏英法四国才在1990年9月12日在柏林签署了《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该条约实际上成了苏、美、英、法对德和约,它的签署从国际法上解决了与德国统一有关的全部“外部问题”。同年10月3日,两德正式实现统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遗留的德国问题最终获得解决。
《雅尔塔协定》是美苏英三国签署的关于战后划分势力范围和分赃的协定,德国并没有签署。
而《波茨坦宣言》只是一个宣言而已。
⑶ 二战结束对德国有哪些条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当时国际两大阵营的老大——美国和前苏联接管,从中修起一面柏林墙,把德国分成了东德和西德,美国控制的是西德。不过90年以后柏林墙被推倒,东德西德又合并,于是成为现在的德国。
虽然合并,但是东西德经济差距还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补助给前东德500亿欧元左右的资金。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无条件投降。根据《克里米亚声明》和《波茨坦协定》规定,战败的德国应该成为一个统一、独立、爱好和平与民主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没有出现以前,德国暂由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四国分区占领,首都柏林也由四国分区管制。
由于东西方盟国的立场、目的和利益不同,对各项协议都作了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就德国的统一和柏林问题等,四国及其占领区的各派政治力量展开了激烈复杂的斗争。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并于1949年5月23日单独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纳组成第一届联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苏联占领区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自此,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一分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时出现两个德国。两个德国均是主权国家,都获得了许多国家的承认,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1973年又同时被接纳为联合国的成员国;双方又都参加了不同性质的军事、政治、经济集团。近年来,两国之间的关系已有所改善,1972年签订了《关系基础条约》,各自承认对方为主权国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邻关系,互设常驻代表机构;两国领导人进行互访,就两国关系和国际问题交换意见。两个德国要不要统一,在什么基础上实现统一,应由两国人民自己决定。
“西柏林问题”是怎么回事?
柏林原称“大柏林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德国的首都。战后,根据有关国际协定,柏林同整个德国一样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初期还设有统一的反法西斯市政府。1948年,美、英、法占领区合并,成立了“三联占区”;同年,苏联占领的东部地区成立了大柏林临时民主政府;1949年,西方三国又在西部搞市议会选举,组成西柏林市政府。至此,一个完整的柏林分裂成东、西柏林两部分。西柏林座落在民主德国境内,成了“孤岛城市”;东柏林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
西柏林面积为480平方公里,占整个柏林的54%,1981年有人口190万,是全柏林人口的62%。西柏林是一个不独立立的特殊政治单位。它远距离联邦德国,最近距离也有180公里。它与西德的交通联系,有航空线三条(称为空中走廊)、铁路三条、公路三条和二条水路。它虽然在司法、经济、财政、货币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同联邦德国一体化,西德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中可代表西柏林的利益,但不是西德的组成部分;尽管它也成立了市政府,但仍处于西方三国军事占领之下,美、英、法三国还是西柏林的最高当局。四国的军事车辆仍可以在整个柏林市巡逻。
由于苏、美、英、法四国及两个德国的立场、利益不同,东西方就有关西柏林的主权及其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斗争,两个柏林也同两个德国一样在六十年代初以前关系非常紧张,特别是1961年8月民主德国在西柏林周围修筑“柏林墙”后,柏林的紧张局势达到了顶峰。后来随着两个德国关系的不断改善,特别是1971年9月四国签订了“四方协定”后,柏林局势有所缓和。但由于各方对关协定条文均作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因此,双方围绕柏林的地位等问题仍不时发生争执。
⑷ 德国一战失败受到凡尔赛条约限制,怎么还有实力发动二战
政治上:法西斯专政,结束了的国战后混乱的局面,加强了对国家的控制,平息了各界的动乱,让德国经过稳定的发展环境里,为国家经济军事的发展做足了保障。
利用了英国传统的大陆政策(保持各方势力均匀,不允许霸主),已经英美的同情,逐渐将德国的国际地位恢复到战前水平,并且借机收回洛林,已经莱茵地区,甚至占领捷克。
经济上:战后得到美国大量的贷款,用于国家的恢复;当然遇到了经济危机,所以德国的经济恢复,并没有恢复到哪里去。所以德国的经济相对于其他欧洲强国来说,是落后的,但是德国的工人为国家贡献很大,他们当时每天在工厂里工作10多个小时,到最后只拿点保障生活的钱,几是这么急追快赶,使得德国的工业慢慢和各国平起平坐,甚至赶超。
军事上:凡尔赛条约虽然规定了德国不允许拥有空军,不允许建造战舰,陆军规模不能超过10万,但是希特勒巧妙的运用了外交手段:英国仍希望德国起到牵制法国的作用,所以一定程度的默许了德国加强军备,并且最终同意了德国驻军莱茵地区。法国在战后渐渐被英国牵着鼻子走,并且在战后资本经济飞快的发展,法国(也包括英国等)不愿意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也不愿意放弃追逐利益去抵制德国),于是被迫接受英国对德国暧昧的态度。
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苏联的成立,各国的共产势力十分强大,英法希望德国也能站到他们的反共反苏阵线上,加之法西斯上台的政策也是反共,所以猪狗是一家。
德国的军事最经典,所以我具体说下把:二战前,虽然德国的陆军规模不能超过10万,但是德国暗中训练有60万“黑军”。他们平时是围观群众,战时就变成正规军。几年反复,规模达到二百万
以上。 德国的战术是当时最先进的,可以说是第5代战争的鼻祖,美国现在依然在沿用。战事初期,飞机先对敌人的通讯战,飞机场,道路,屯兵点等重要军事目标发起定点轰炸,将敌人各部通讯打断,再集结坦克群,分兵几路冲锋撕开对方防线,步兵跟在后面搞破坏,当这几路坦克群在敌后方集结时,集结点内就是一大批被保包围的败军,任由德军屠杀,而至于被坦克甩在后面的敌军,由于战线崩溃,首尾不能相顾,又不能互相联系获取敌情,打得十分被动,最终难逃被德国二线部队剿灭的厄运。 而欧洲各国还在陶醉一战时的阵地战,机动性不强,应变能力自然也不强,所以纷纷被德国打得丢盔弃甲。
科技上:战败并不影响科技的发展,德国和中国不同,当年中国是个极度传统封闭的国家,无无法快速接收到新外来新科技,但是德国就不同了,处在欧洲,与各国科技同步并不难做到,毕竟这些科技在1战时德国就已经拥有,进化它并不困难。军事上的科技,做得最出色的莫过于坦克的设计,各国的对坦克并不是十分重视,只知道大量造,但是德国却考虑到了坦克的安全性。于是将坦克垂直的前沿装甲,改装成45%斜角,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正面打来的炮弹很容易被45%斜角的装甲弹走,而同强度的垂直装甲,则会被炮弹很干脆的穿透。 原理是一个力作用于于力平行的平面上时,威力最大,而作用于斜面上时,则会产生折射。
⑸ 经过了激烈的谈判之后 ,一战中战胜国与战败的德国签订的条约是 [ ] A、《华盛顿条约》 B
B |
⑹ 2010年10月3日德国在一战战败后的第92个年头终于还清了最后一笔赔款德国此赔款的依据是哪个条约
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⑺ 德国作为二战的“战败国”还受哪些和约的限制
现如今的德国已经没有什么合约限制了(因为德国曾经被划分成2个德国,后来合并了)
当时作为战败国,不但技术,武器等都交给战胜国,技术人员也被挖走,军队只能拥有一些民兵或警察部队,并且国家被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和美国的资本主义阵营在首都柏林分割(柏林墙的由来)还有战争赔款,并建立了受2大阵营控制的傀儡政权,当地有该阵营的国家派兵驻守,空军海军等一律取消建制(没有海,空军)
苏联建立的民主德国和美国建立的联邦德国一直是冷战的前线,但民主德国因为采用苏联的发展模式,经济等一直落后于联邦德国。后来苏联解体,民主德国要求和联邦德国合并为德国。资本主义阵营也愿意自己阵营的国家可以更接近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遏制其复活,所以后来柏林墙被推翻了,2个德国重新合并为德国。一直受柏林墙阻隔的亲人也终于团聚了(很多人就是因为想翻越柏林墙去看望墙对面的家人而被打死的)
可以说为了防止德国像一战战败后再度复兴并发起二战,战胜国用尽一切手段让德国只能属于从属地位,连中坚力量都不算,德国连足够防卫国家的军队都没有,靠战胜国的驻军维持地方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