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战德国有哪些兵种
非常多,你可以简单搜一下德军兵种色这个关键词。二战德国区分兵种是给各个兵种分配不同的兵种色,例如骑兵是金黄色,装甲兵是粉红色等等,这些兵种色都会在制服上体现出来,比如肩章和领章的镶边,帽徽上的兵种色饰条等等。但也是在二战之后,兵种色被取消了,因为兵种是在太多,靠颜色区分已经满足不了要求了。
B. 二战德国陆军有哪些兵种
国家陆军 (Reichsheer)细分为: 七个步兵师与 三个骑兵师。 政府被禁止创制坦克、重炮与空军部队。虽然德国军队的规模受到限制,但德国军方仍然继续研究在一战中的失败,并与苏联红军合作,研发与秘密测试新武器。而且,纵使军方被禁止成立参谋部,但他们设立了军队办公室 (Truppendienst),并让它拥有如参谋部一般的功能。这个时候,很多后来如海因茨·古德里安一般成为防卫军领袖的人,早已构思出一些在几年后大派用场的军事计划。国防军从来不支持民主,但始终忠诚于民主的共和政府。基于军队的“非政治”态度,魏玛政府能够在不受军方干预下发展民主,但弊端就是难以用军队对抗诸如纳粹党一般的极端主义势力。汉斯·冯·塞克特在1920至1926年担任德国国防军的领导人,对国防军发展影响甚大。德军从1913年的七十八万人大幅减至后来的十万人,但其实令国防军的实力提高,因为只有精英分子才可以加入军队。而且,军队规模之小,也促使国防军研究新式战争模式。冯·塞克特与古德里安更提出现代化、迅速、流动性高的防卫战术,是后来后者发明的闪电战之先声。1933至1934年间,就任德国总理的阿道夫·希特勒秘密开始了国防军的扩充,并在1935年公开计划,将国防军改名为防卫军。
C. 二战德军总兵力是多少
虽然二战爆发于1939年9月1日,但纳粹德国在此之前做了周密的准备。
早在1934年,希特勒就突破了《凡尔赛和约》的限制,疯狂扩军备战,把国防军从10万扩大到30万。
1938年3月11日,在奥地利狂热法西斯分子的配合下,德军“解放”了奥地利,从此迈出了侵略扩张的第一步。
势均力敌,希特勒把屠刀伸向捷克和斯洛伐克,获得了大片土地和军队,为发动全面战争奠定了基础。
1939年9月1日,强大的纳粹德国派兵南下,与苏联一起瓜分波兰第二共和国,从而拉开了二战的序幕。
不到一年(1940年6月22日),纳粹德国的铁蹄遍行欧洲大部分地区,包括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丹麦、挪威在内的广大领土被这些法西斯军队占领。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百万大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军一度来到莫斯科。
苏联人民在伟大领袖斯大林的领导下,不屈不挠地抵抗了德国的进攻,逐渐转入反攻。盟军于1944年6月成功登陆诺曼底,开辟了西线战场。德军两面夹击,路死了,步步为营,1945年5月8日投降。
纳粹德国是二战元兇,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
然而,一个国家必须有从事制造业的工人,以及来自各条战线的雇员,如医生、官员、教师、法官和行政人员。所以说德军动员了一千七百万是不准确的。
D. 谁能告诉我二战德国的军衔是如何划分的
http://61.157.205.121:81/post_1416925_1.html
一、1933年——1945年间德国军衔的沿革
1933年的德国帝国国防军(当时德军的正式名称)军衔按军种区分为陆军、海军二类,按等级划分为:元帅、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士官(上士、中士、一级下士、二级下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列兵),共6等20级,各军种基本相同,元帅分别称为陆军元帅、海军元帅,海军海勤士兵冠以“水兵”。
由于这时德国的“一战战败国”身份未变,还受到《凡尔赛和约》和法、英、美等“一战战胜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各种制约,其军官军衔也“深受其害”:1、陆军元帅、海军元帅设而未授,任现职的仅有一战时晋升陆军元帅军衔的总统兴登堡,从1918年至1935年期间未晋升、授予过一位元帅;2、虽然设有大将军衔,但除“帝国国防部部长兼帝国国防军总司令”外,其他人莫能染指这个军衔;3、各级军官的晋升期限显着增长,大名鼎鼎的隆美尔、古德里安都曾扛着上尉肩章,一戴就是10余年……
1934年兴登堡总统病势沉重,国会决定由希特勒代行总统职权。希特勒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抢班夺权”,同时开始实施他野心勃勃的扩军计划,与此同时对武装力量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军衔制度)也开始进行“纳粹化的、为期十一年”的改革:
1934年,7月20日,希特勒宣布:鉴于党卫队在1934年6月30日事件中作出的巨大功绩,我将其升格为纳粹党内的一个独立组织……我批准党卫队建立武装部队; 9月间,成立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组建“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等团级部队; 10月,整合党卫队衔级为:领袖——党卫队帝国领袖;高级长官——党卫队总指挥、党卫队地区总队长;上级长官——旅队长、区队长、旗队长;中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初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高级士官——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党卫队一级小队长、党卫队二级小队长;初级士官——党卫队三级小队长、党卫队三级小队副;正式队员——党卫队组长、党卫队突击队队员、党卫队队员;预备队员——党卫队候补队员、党卫队学员,共8等21级。
同年8月,希特勒自称“德国元首”(全称:德意志第三帝国领袖、政府总理兼国防军最高司令[后改称武装部队最高司令],纳粹党全国领袖,1941年12月起兼陆军总司令),其不同场合称呼又有所不同:一般时称为“元首”,涉及到军务时称“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司令”,涉及政务时称“元首兼帝国总理”。考虑到它是整个二战时期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正式官称,本文将其列为德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称号”;
1935年,3月1日,正式组建空军司令部;3月16日,帝国国防军改称国防军;在空军中设立“飞行勤务军衔”;在海军中恢复了一战时曾设立的“海军准将”军衔;设立“总参勤务军衔”,这种军衔授予经过严格选拔和专门培训(如在军事学院接受过总参业务训练)、在帝国战争部或国防军局及以后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工作的、从事参谋勤务的校官、尉官(在各军种总司令部工作的参谋军官不授予这种军衔);第一次调整士兵军衔:陆军取消一等兵军衔,将二等兵军衔区分为“服役6年以上”和“服役不满6年”两级,增设上等列兵军衔,同时对军衔标志进行修订;海军增设一级上等水兵、海岸勤务一级上等兵等军衔;空军取消上等兵军衔;
1936年,在陆军将官中增设“陆军元帅衔大将”军衔,高于大将半格,低于陆军元帅半格,计划授予担任国防军总参谋长、集团军群总司令、陆军参谋长等高级职务的大将。其实早在十九世纪末的第二帝国期间就曾设过此衔,大名鼎鼎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就领有此衔,直到1898年去世才被追晋为陆军元帅;
1938年,2月4日,成立“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德国国防军改称德国武装部队,并正式将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等武装力量纳入“德国武装部队”编制;第二次调整士兵军衔:增设各军种的一级上士军衔;海军增设一级中士(海军一级中士、海岸勤务一级中士、海军步兵一级中士)和一级上等兵军衔(一级上等水兵、海岸勤务一级上等兵、海军步兵一级上等兵等)军衔;
1939年,正式建立党卫队野战部队(或称党卫军、武装党卫队、W-SS)—— “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 党卫队第一装甲师(简称“元首师”)、“帝国师”党卫队第二装甲师、“骷髅师”党卫队第三装甲师、“警察师”党卫队第四装甲掷弹兵师(摩步师),开始设置并使用党卫队野战部队军衔称号和标志,如党卫军准将(区队长)等;
1940年,取消“陆军元帅衔大将”军衔;在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内设立国防军宪兵司令部和宪兵司令官职务,将宪兵军衔提高到宪兵少将(海军、空军宪兵最高军衔仍为上校)——这也是陆军中将、少将军衔中唯一带兵种称号的;
1941年,4月3日更换陆军元帅的识别标志——帽徽、帽饰带、领章、肩章;
1942年,党卫队调整高级长官衔级,增设党卫队最高指挥(党卫军大将)级别,并修订了旗队长以上长官的衔级领章标志;第三次调整士兵军衔:陆军取消上等兵军衔,原上等兵大部晋升二级下士,二级下士以上择优晋升,同时再次修订士兵军衔标志;将宪兵士官、军士、兵的军衔变更为“宪兵警长”、“宪兵警士” ;
1943年,武装党卫队中增设一等兵军衔,但在党卫队其他机关、部队中未设立相应的衔级,在党卫队衔级表上也未列出相应称号;
1944年,2月8日,第四次调整士兵军衔:增设空军上等兵军衔;将陆军宪兵部队扩编为第一、第二、第三宪兵总队,分别由一名宪兵少将任总队司令,撤销原设的国防军宪兵司令部和司令官职务;在海军、空军中增设海军宪兵少将、空军宪兵少将军衔
到1945年战败前,德国武装部队的军衔区分为陆军、空军、海军、武装党卫队和宪兵,党卫队衔级单独设置。其中陆军军衔中另设总参勤务军衔,在海军中又分为海上部队军衔、海岸部队军衔。同时军政官、技术官、女军人另设有专门的级别(军衔)称谓。为便于读者对各种军衔、衔称作横向比较,笔者在每一称号后均附编号,以“元首”为始,其他类推。
一、陆军军衔:
最高统帅——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1);
元帅——陆军元帅(3);
将官——大将(4)、兵种上将(5)(分步兵、骑兵、炮兵、装甲兵、装甲掷弹兵[摩步兵]、山地步兵、工程兵、通信兵等8种)、中将(6)、少将(7);
校官——上校(9)、中校(10)、少校(11);
尉官——上尉(12)、中尉(13)、少尉(14);
士官——一级上士(15)、二级上士(16)、中士(18);
军士——一级下士(19)、二级下士(20);
兵——二等兵(服役6年以上)(23)、二等兵(服役不满6年)(24)、三等兵(25)、上等列兵(26)、列兵(27)。
以上共8等22级。(另有一说:1944年增设大尉军衔,未证实。)
总参勤务军官军衔设:总参勤务上校(9)、总参勤务中校(10)、总参勤务少校(11)、总参勤务上尉(12)等2等4级。总参勤务军官的待遇、晋升等方面均优于同级别的军官。据当时德国将军的回忆,一个总参勤务上校可以监督、参与集团军群级部队的作战指挥,颇有点“钦差”的味道。着名的“七二零狼穴爆炸案”的主谋施陶芬贝格,在任后备军参谋长时就被改授总参勤务上校军衔。
二、空军军衔:
元帅——帝国元帅(2)、空军元帅(3);
将官——空军大将(4)、兵种上将(5)(分航空兵、高射炮兵、空降兵、航空技术兵、航空通信兵、空军等6种,其中“空军上将”只授予非空军出身而从其他军种、部队或地方调入的人员)、空军中将(6)、空军少将(7);
校官——空军上校(9)、空军中校(10)、空军少校(11);
尉官——空军上尉(12)、空军中尉(13)、空军少尉(14);
士官——空军一级上士(15)、空军二级上士(16)、空军中士(18);
军士——空军一级下士(19)、空军二级下士(20)、空军上等兵(22);
兵——空军一等兵(23)、空军二等兵(24)、空军三等兵(25)、空军列兵(27)。
以上共7等22级。飞行勤务军衔设飞行勤务上校至飞行勤务二级下士,共4等11级。
三、海军海上军衔:
元帅——海军元帅(3);
将官——海军大将(4)、海军上将(5)、海军中将(6)、海军少将(7)、海军准将(8);
校官——海军上校(9)、海军中校(10)、海军少校(11);
尉官——海军上尉(12)、海军中尉(13)、海军少尉(14);
士官——海军一级上士(15)、海军二级上士(16)、海军一级中士(17)、海军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军一级下士(19)、海军二级下士(20)、一级上等水兵(21)、二级上等水兵(22);
水兵——一等水兵(23)、二等水兵(24)、三等水兵(25)、新水兵(27)。
以上共7等24级。
四、海军海岸军衔:
将官——海岸少将(7);
校官——海岸上校(9)、海岸中校(10)、海岸少校(11);
尉官——海岸上尉(12)、海岸中尉(13)、海岸少尉(14);
士官——海岸一级上士(15)、海岸二级上士(16)、海岸一级中士(17)、海岸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岸一级下士(19)、海岸二级下士(20)、海岸一级上等兵(21)、海岸二级上等兵(22);
兵——海岸一等兵(23)、海岸二等兵(24)、海岸三等兵(25)、海岸列兵(27)。
以上共6等19级。
五、武装党卫队军衔:
将官——党卫军大将(4)、党卫军上将(5)、党卫军中将(6)、党卫军少将(7);
校官——党卫军准将8)、党卫军上校(9)、党卫军中校(10)、党卫军少校(11);
尉官——党卫军上尉(12)、党卫军中尉(13)、党卫军少尉(14);
士官——党卫军一级上士(15)、党卫军二级上士(16)、党卫军中士(18);
军士——党卫军一级下士(19)、党卫军二级下士(20);
兵——党卫军一等兵(23)、党卫军二等兵(24)、三等兵(25)、党卫军上等列兵(26)、党卫军列兵(27)。
以上共6等21级。
六、宪兵军衔:
将官——宪兵少将(7);
校官——宪兵上校(9)、宪兵中校 (10)、宪兵少校(11);
尉官——宪兵上尉(1 2)、宪兵中尉(13)、宪兵少尉(14);
警长——宪兵高级警长(15)、宪兵一级警长(16)、宪兵二级警长(18)、宪兵三级警长(19) 、宪兵候补警长(20);
警士——宪兵一级警士(23)、宪兵二级警士(24)、宪兵三级警士(25)。
以上共5等16级,海军、空军的宪兵军衔与陆军相同,在军衔称号前冠以“海军”、“空军”。武装党卫队宪兵军官的军衔多出“党卫军宪兵准将(党卫队区队长,8)”一级,宪兵士兵的军衔称号与普通武装党卫队士兵相同,但冠以“宪兵”。
七、党卫队衔级:
领袖——党卫队帝国领袖(3);
高级长官——党卫队最高指挥(4)、党卫队总指挥(5)、党卫队地区总队长(6);
上级长官——党卫队旅队长(7)、党卫队区队长(8)、党卫队旗队长(9);
中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10)、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11);
初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12)、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13)、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14);
高级士官——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15)、党卫队一级小队长(16)、党卫队二级小队长(18);
初级士官——党卫队三级小队长(19)、党卫队三级小队副(20);
正式队员——党卫队组长(24)、党卫队突击队队员(25)、党卫队队员(26);
预备队员——党卫队候补队员(27)、党卫队学员(28)。
以上共9等22级。
八、军政官专指军队中在后方单位、各级司令部、机关、院校中从事工程、技术、教育、新闻、通信、军医、兽医、军械、军需、军法、行政等勤务的军人(野战部队中的此类勤务由军官、技术官、士官担负),其级别分:
特级军政官——特级军政官(7);
高级军政官——一级军政官(9)、二级军政官(10)、三级军政官(11);
中级军政官——四级军政官(12)、五级军政官(13)、六级军政官(14);
初级军政官——七级军政官(15)、八级军政官(16)、九级军政官(18,在海军中相当于17)、十级军政官(海军单设,相当于18);
候补军政官——候补军政官(20)。
以上共5等12级。
九、技术官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未接受过军内外正规专业技术培训的士官、军士,其级别、职务仅在本单位有效。技术官的服役年龄战前规定为不超过35岁,开战后放松了规定,这也是我们经常在有关二战的影视、历史资料中看到“德军辈子兵”的原因之一。在陆军中分为:
上级技术官——正营级技术官(11)、副营级技术官(12)、正连级技术官(13)、副连级技术官(14);
下级技术官——正排级技术官(15)、副排级技术官(16)、正班级技术官(18)、副班级技术官(19);
候补技术官——候补技术官(20)。
以上共3等9级。
十、女军人在当时的德国武装部队中数量不多,主要从事后勤辅助性工作。战争初期,她们着军便服,只佩带帽徽、军种胸标和兵种色带。到1943年前后,开始给女军人授予军衔、配带军衔标志,并利用德语的词性变化专门使用“女性军衔称号”。在德国空军中为女军人设有如下军衔称谓:女空军少校(11)、女空军上尉(12)、女空军中尉(13)、女空军少尉(14);女空军中士(18)、女空军一级下士(19)、女空军二级下士(20)、女空军一等兵(23)、女空军二等兵(24)、女空军三等兵(25)等。(在党卫队系统中倒是一直实行“男女平等”——因为按照希姆莱之流的观点:入选党卫队的人都是日耳曼民族的“精英”!早在1933年就为女队员设计了女性服装,并授予党卫队衔级、佩带党卫队衔级标志,但称谓上仍使用“词性变化”,如党卫队女三级小队长等——笔者注。)
二、纳粹德国警察警衔的沿革
按照普鲁士——德意志的传统,警察是国家(以至于王国、公国、州)武装力量的当然组成部分。以穷兵黩武着称的纳粹德国当然不能例外,当时的德国警察拥有完整而复杂的既有别于军衔、军服但又有几分相似的警衔、警服。
1933年,纳粹刚掌权时的德国警察警衔区分为:
高级警官——警察总监(相当于少将)、一级警监(相当于上校)、二级警监(相当于中校)、三级警监(相当于少校);
初级警官——警督长(相当于上尉)、一级警督(相当于中尉)、二级警督(相当于少尉)、三级警督(军衔中无相当级别);
警长——一级警长(相当于中士)、二级警长(相当于一级下士)、三级警长(相当于二级下士);
警士——警士(相当于三等兵)、候补警士(相当于列兵)。
1935年,经戈林、希姆莱批准,更改德国警察的警衔,将高级警官的警衔改为与军队的将校相似,增加了警长、警士的等级,同时设立了专业技术警察警衔。此时一般警察的警衔为:
高级警官——帝国警察总监(相当于中将,由希姆莱兼任)、警察少将;
上级警官——警察上校、警察中校、警察少校;
初级警官——警督长、一级警督、二级警督、候补警督;
警长——高级警长(相当于上士)、一级警长(相当于中士)、二级警长(相当于一级下士)、候补警长(相当于二级下士);
警士——一级警士(相当于二等兵)、二级警士(相当于三等兵)、候补警士(相当于列兵)。
1942年,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和纳粹党高层斗争的结果,德国警察完全并入党卫队序列,警衔作了较大调整,主要是警官警衔改与军官军衔完全相同,警察将官领章改与党卫队将官相似,同时设立了作为战争预备队使用的“野战警察”,警察在战区执勤也改着灰绿色野战服。
警察将官——警察大将(4)、警察上将(5)、警察中将(6)、警察少将(7);
警察校官——警察上校(9)、警察中校(10) 、警察少校(11);
警察尉官——警察上尉(12)、警察中尉(13) 、警察少尉(14);
警长——警督(候补警官,15)、一级警长(16)、二级警长(18)、三级警长(19) 、候补警长(20);
警士——一级警士(23)、二级警士(24)、三级警士(25)、候补警士(27)。
以上区分为2类(警官、警长警士)5等19级,到战争结束再未变化。
德国秘密警察(即“盖世太保”、SD)原来隶属于警察序列,不穿警服,1934年被划入党卫队建制,全体人员授予党卫队衔级,但外勤人员仍不穿党卫队制服。保安警察(类似于我国治安警、巡警、防暴警察、着装刑警的综合体)更于1942年将领章改与党卫队相同,只是以领章底版颜色区
E. 二战时德军有多少兵种
陆军(步兵,装甲兵,骑兵,炮兵,工兵,通信兵,山地步兵,装甲掷弹兵,技术兵,牧师,狙击手,医务兵,宣传兵,兽医,宪兵,生化兵,补给部队,军事法庭)
海军(水面舰队,潜艇部队,海岸炮兵,工兵,通信兵,军事法庭,牧师,海军山地步兵(这不是正式的编制,而是1940年4月挪威战役时发生在海军驱逐舰队官兵上的传奇故事。),宪兵)
空军(战斗机部队,轰炸机部队,工兵,防空炮兵,空军步兵,空军装甲部队,医务兵,通信兵,伞兵,机师,飞行导航,宪兵,补给部队,军事法庭,牧师)
党卫军(工兵,医务兵,补给部队,侦查兵,装甲兵,炮兵,步兵,骑兵,通信兵,集中营看守,特别行动队,军政官,军事法庭,兽医,技术兵,元首护卫队,运输兵,宪兵,山地部队)
F. 二战时德国的军队是怎么分类的
隶属关系:国防军、党卫军
军种:海陆空
陆军兵种战斗兵种
步兵(摩托化步兵、机械化步兵)、装甲兵(坦克兵)、炮兵(防空炮兵、野战炮兵)、工程兵、通信兵、导弹兵(火箭兵)、陆军防空兵等。
战斗支援兵
通信兵、宪兵(警备纠察)、化学兵(防化兵)、军事情报兵、
副官(人事行政)、财务、军法、军械、军需、卫生、卫生勤务、陆军护士、陆军医疗
工程兵、铁道兵、化学兵(防化兵)、通信兵、电子对抗部队、侦察部队和反侦察部队等,
现代海军的主要兵种有: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岸防兵、海军陆战队
现代空军的兵种主要有: 航空兵(包括歼击航空兵、轰炸航空兵、侦察航空兵、运输航空兵)、高射炮兵、雷达兵、空降兵等。
G. 求二战德国陆军总数 以及东线西线兵力分布
二战中德国陆军前后投入约13O0万人,常备维持在5O0万人左右,东线约350万人左右,西线约200万人左右。
二战开始后德国陆军首先从进攻波兰开始,前后入侵比利时,丹麦,挪威等国家,之后转向法国,至法国败亡,大约投入陆军总数约150万人,至此德国陆军第一阶段作战目的达成(入侵英国主要是空军,陆军未参战)。
第二阶段自1941年6月22日(柏林时间)入侵苏联开始,投入约25o万人,加上意大利,罗马尼亚等仆从国军队,总数约31O万人,其中德国陆军前后共投入约600万人。
(7)二战德国分为多少兵类扩展阅读
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世界第二、欧洲第一。巅峰时期的势力范围达到920万平方公里。自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希特勒采取短暂而有效的“新经济政策”,通过提高购买力,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经济与工业的复苏,充分解放了德国的剩余劳动力与生产力。使得德国在1933-1939年间工业产值得到突飞猛进的长足发展。
从军事上看,整个二战德国动员了1700万人,一线作战部队900万,算上仆从国和伪军差不多约2000万人。
整个二战时期德国生产了约11万4千架飞机,其中包含着名的容克轰炸机系列和梅塞施密特战斗机系列。
整个二战时期德国生产的坦克装甲车辆超过5万辆,火炮16万门、130万多辆汽车摩托车,包括着名的虎式、豹式、四型、斐迪南等装甲车辆,克虏伯火炮系列和欧宝、德格玛系列运输车辆。而整个二战时期德国生产舰艇超过4500艘,从大型水面舰艇到U型潜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纳粹德国
H. 二战中德军的兵种分类
空军:飞行员(轰炸机歼击机运输机侦查机以及极少的驾驶“鱼鹰”始祖的直升机飞行员)
地勤人员(开灯扫路加油维修什么的一大堆)
空军医护兵
空降兵(二战德国首创)
陆军:步兵(侦查兵尖兵工兵列兵哨兵喷火器兵机枪兵掷弹兵反坦克兵医护兵)
炮兵(轻炮和重炮和防空还有突击炮兵)轻炮兵包括使用使用铁拳榴弹推进器的反装甲炮兵,重炮兵则操作像88炮这样的士兵防空不多说突击炮兵为二战德国首创突击炮由三号坦克改装归于炮兵管理用于摧毁敌军碉堡特点是整体低矮装甲比坦克还厚炮管短且炮塔与车体相连不可移动
摩托化兵(开路摩托兵及运输车兵,摩托化与机械化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轮式车辆后者是履带式车辆)
机械化兵(装甲车兵坦克兵装甲掷弹兵(即现在的装甲步兵,二战德国首创)反坦克兵(操作坦克歼击车的))
以及各种后勤兵
海军:对于海军那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弱但海军该有的兵种德国都有。当然最牛的还是潜艇。
I. 二战时德国的军队怎么分类的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
①1941年由德国B集团军群改编而成,下辖德国第六集团军和第十八集团军。其前身为1939年组建的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和1940年由此改编的德国B集团军群。1941年6月起参加侵略苏联的战争,战争初期下辖德国第四集团军、第九集团军、第二装甲集群和第三装甲集群。在莫斯科战役中被击败。1943年参加库尔斯克战役。1944年在维捷布斯克—明斯克地区遭受重创,后通过波兰撤退。1945年1月,重新改编为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在东普鲁士作战。1945年4月2日,该部解散。历任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为费多尔·冯·博克、贡特尔·冯·克卢格、恩斯特·布施、沃尔特·莫德尔和汉斯·赖因哈特。参见“德国B集团军群”、“德国北方集团军群”。
②1945年1月由德国A集团军群(其前身先后为德国顿河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和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改编而成。1945年5月,该部被苏军围歼。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为费迪南德·舍内尔。参见“德国顿河集团军群”、“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和“德国北乌克兰集团军群”。
----------------
德国北方集团军群
①1939年8月组建,下辖德国第三集团军和第四集团军,参加波兰战役。1939年10月,该部改编为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为威廉·冯·勒布。
②1941年由德国C集团军群改编而成(德国C集团军群于1939年在齐格菲防线组建)。1941年6月起参加侵略苏联的战争,征服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战争初期下辖德国第十六集团军、第十八集团军和第四装甲集群。1942年1月至1944年,围困列宁格勒并在伊尔门湖地区作战。1944年,撤退至纳尔瓦河—派帕斯河一线。1944年9月,撤退至库尔兰袋形地区。1945年1月,该部改编为德国库尔兰集团军群。1945年5月,该部向苏军投降。历任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为威廉·冯·勒布、格奥尔格·冯·屈希勒尔、沃尔特·莫德尔、格奥尔格·林德曼、约翰内斯·弗里斯纳、费迪南德·舍内尔和洛塔尔·伦杜利克。参见“德国C集团军群”、“德国库尔兰集团军群”。
③1945年4月由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改编而成。1945年4月,该部被解散。历任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洛塔尔·伦杜利克和沃尔特·魏斯。参见“德国中央集团军群”。
----------------
德国顿河集团军群
中央集军群总司令:费迪南德·舍内尔
1942年11月由德国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部扩编而成,下辖德国第六集团军、第四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第四集团军,担负斯大林格勒的解围作战行动。顿河集团军群总司令为埃里希·冯·曼斯坦因。1943年2月,该部改编为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为埃里希·冯·曼斯坦因。1944年l3月,该部改编为德国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历任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总司令为沃尔特·莫德尔和约瑟夫·哈尔佩。2944年9月,该部改编为德国A集团军群。历任A集团军群总司令为约瑟夫·哈尔佩和费迪南德·舍内尔。1945年1月,该部改编为德国中央集团军群。1945年5月,该部在波希米亚地区被歼。参见“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德国北l乌克兰集团军群”、“德国A集团军群”和“德国中央集团军群”。
------------------
J. 二战时德国兵种分类
德军的装甲掷弹兵就是指“机械化步兵”。早期的手榴弹很重,掷弹兵早期是比较强壮高大的士兵才能担任的,后来多指精锐的步兵。二战时党卫军最先用这个带有荣誉色彩的名字为一些精锐步兵部队命名,后受到国防军效仿。因为这些部队乘坐半履带式装甲运兵车作战,所以就有了装甲掷弹兵这个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