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战时日本德国经济世界排名
日本:1937年,GDP:283亿美元,世界排名:第6位。
德国:1940年,GDP:516亿美元,世界排名:第3位。
纳粹德国经过两个四年计划的发展,经济基本得到了复苏:1933年国民生产总值(以1928年价格计算)约为737亿帝国马克。以不变价格计算,1938年的德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264亿帝国马克。
德国商业银行存款由1933年的69.53亿马克增长至1938年的82.98亿马克;政府岁入及主要税收由1933年68.50亿马克增长至1938年的235.75亿马克;而物价指数如以1913年为100,1933年到1939仅由68变为了78。
城镇化水平也得到提高,德国在1933一1939年的城市人口由占人口总数的67.2%上升为69.9%,据估计,从1933到1939年有100多万德国农民搬迁到城里。
尤其能充分展示德国成就的是第十一届奥运会在柏林成功举办,希特勒以一种王者之风在耗资7700万马克壮丽的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宣布开幕,这一刻,柏林成了“世界之都”。
(1)德国钢铁产量怎么样扩展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和德国的差距。
德国和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个主要参战国。二战爆发后,德国和日本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一个席卷欧洲,一个横扫亚洲,盟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制服他们。
在经济方面,德国的经济总量远远超过日本。1938年,德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为523美元,而日本的人均国民收入是107美元,由于两国人口差不多,所以德国的经济总量大体是日本的五倍。
1940年,德国的GDP为561亿美元,而日本约100亿美元,日本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在德国的五分之一左右。经济的差距自然造成了财政收入的差距,也造成了军事开支的差距。尽管日本穷兵黩武的不断增加军费比重,但军费开支仍然不能和德国相比。
1942-1945年四年里,日本的军费开支约为695亿美元,德国的军费开支超过2000亿美元。从经济总量和军事开支就能直接反映出德国和日本的明显差距。
在工业方面,德国对日本占有压倒性优势。德国的工业产值在战前就已经占到了世界总产值的13.2%,二战中巅峰时期的德国工业产值占世界总份额接近30%,而日本仅仅占世界的3.8%,巅峰时期也不过只有4.8%。
以钢铁为例,1941年,德国的钢铁产量为3180万吨,而日本的钢铁产量为685万吨,日本的钢铁产量不到德国的四分之一。如果考虑到钢铁质量的差距,两国的差距还要大。在工业品生产方面,日本就差得更远了。
以火炮为例,二战中德国生产了37毫米以上火炮159147门,而日本仅仅生产了13350门,日本的火炮产量不及德国的十分之一。德国的汽车、飞机、坦克等各方面武器产量都全面碾压日本,即使在日本最强的船舶制造方面,德国在战时下水的船舶总吨位同样超过了日本。
二战时德国的工业产能至少是日本的四倍以上。
在军事方面,德国同样远远超过日本。二战中,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总兵力高达1700多万,加上伪军超过2000万,不管是军队战斗力还是战略战术都是世界首屈一指。
美苏英三大强国联合围攻德国四年才把德国打趴下,美国70%的精力和物资都消耗在西线,苏联在东线累计动用了3000多万军队和德国打了四年,而英国几乎把90%的精力和资源都用于对于德国。
而在德国战败后,美苏英三国开始出手收拾日本,苏联仅仅用了150万军队就横扫东北,英澳和英印部队在东南亚打的日军抱头鼠窜,美军更是在太平洋把日军按在地上摩擦,连中国都进行了战略反攻。
但正当美苏英三国准备发力的时候,日本就投降了,和德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美苏英拿出对付德国一半的劲头,估计一年就把日本收拾了。只能说,二战时的德国是真厉害。
Ⅱ 在你看来二战时期巅峰的德国有多强大呢
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德国的实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德国人最终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失败了,但德国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当时,德国绝对是王者的存在。要知道,三个法西斯主义国家,除了早早投降的意大利,德国可是其中的老大哥,可以说德国以一己之力对抗所有的欧洲国家,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巅峰时期的德国吧。
Ⅲ 二战时美国能单挑全盛时期的所有轴心国么
可以的!
全盛时期的德国钢铁年产量3464万吨(1943)日本765万吨(1943)意大利228万吨(1940)
而美国钢铁产量1941年就达到了7515万吨。超过了轴心国总和。。
在石油产量方面,美帝占据全世界70%。
美帝的造船能力和造战舰能力。当时海军日本+德国打不过美帝海军的。。一旦美国开始暴兵。美军海军主力+陆军偏师+空军偏师完全可以在太平洋地区拍死日本。。。
而美帝海军偏师+陆军主力+空军主力可以打赢欧洲战场。。。
另外美帝的B36一出来。可以直接去德国和日本家里种蘑菇。相反,日本+德国却打不到美国本土(打不过美国海军)。。。。谁控制了海权,谁就控制了世界霸权。因为全世界的海洋是相通的。。。。。
一战前英国远征军仅仅9个师,但是英国人长期制霸全球,就是全世界最强大的海军。二战美国凭借雄厚的工业实力建立起全球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取代英国制霸全球是必然结果。。。而德国+日本的造船能力和造战舰的能力远不能和美国相比。。。。。。
美国可以轻易获取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甚至是非洲边缘地带,欧洲边缘地带(如西班牙)的资源。。。。而德国被困死在欧洲大陆。缺乏石油。。。。日本后期被困死在本土(船只被美国潜艇击沉很多)。。。。
轴心国真正有实力的仅仅德国,日本和意大利。。。1938年世界七大强国战争潜力排名:
美国41.7%,德国14.4%,苏联14.0%,英国10.2%,法国4.2%,日本3.5%,意大利2.5%。
美国是当时世界超一流的强国。。。德国,苏联,英国是第二档次强国,,法国,日本,意大利是三流强国、。。、、美国的战争潜力,打3个德国都不会输。打1个德国加1个日本加1个意大利自然不在话下。。。。。。。。。
日本和意大利的实力与德国差距很远,相差3-5倍。与美国相差10倍以上。
美国想打赢轴心国集团很简单,前期海军采取防守。伴随巨大的工业潜力与海量的战舰航母下水,后期直接拍死日本和德国即可。。。拖到1945年有蘑菇出来,再往后有B36。。。。还有大蘑菇。。。。。
Ⅳ 为什么德国的工业如此强大
现在,提起德国的工业实力,在地球上绝对是响当当的,“德国制造”更是顶级的技术和质量的代名词。德国工业并非天生牛逼,“德国制造”也并非天生高贵。德国开展工业革命的时间比英、法两国晚了30多年。由于长期分裂,德工业化进程充满坎坷。1871年统一后,德国内百废待兴,世界市场也基本被瓜分完毕。
在这样的环境下,德国工业是如何成长到今天这个样子的?今天,小编就邀请了几位网友各抒己见,分析分析德国工业强大的原因,大家若有其他观点,欢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讨论。
1
网友幸福地带2:
德国的工业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因为德国的管理就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世界新工业的起源在英国,法国紧随之。当德国发展自己落后于英法时,心理十分着急,于是发展本国新工业。由于新工业需要技术与技术研发,而德国一无所有。他们为了走捷径,派出了许多人出去偷取英法技术,这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间谍。
在同时也开始学习科技研究开发,重视人才陪养,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很快就有了快速发展,并在许多管理等方面领先于世界。所以在一二次世界大战前都已经有很先进的工业了,这样的工业大国发展了上百年的,其许多方面都是世界性的,强国就再自然不过了!
2
网友YF永恒: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作为战败国,首先被赶出了资本主义市场。根据“四化”方针,即非军事化,非纳粹化,非中央集权化和非工业化方针,德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被削弱甚至被消灭的计划。根据1946年3月制定的“限制工业计划”,即所谓摩根索计划,德国工业生产能力要降低到1938年的50—55%,钢产量为1938年的1/4,即从2200万吨降到580万吨,化学工业和重型机器降到1938年的1/3,水泥降到1/2,车床降到1/10,汽车降到1/5,纺织工业降到l/2,只有家具、玻璃、自行车等民用工业不受限制。但是从1948年下半年开始,联邦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到1949年11日已接近1936年的水平,1950年就超过了1936年的水平。所有的工业生产都受到了限制。但是,西德能够在短短十几年间一跃而起,却是有着别的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原因何在?
一、西德虽经过战争的破坏,但是强大的工业基础保留下来,这是战后西德工业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
首先,在二战时期,盟军对于西德的轰炸目标主要集中在了军事工业上,对于盟军来说这是对他们的一次更新技术的机遇。削弱军事力量远比削弱工业力量对他们来得有利。而英美空军,尤其是美军为了能够拥有对抗苏军的力量,因此有意识的保护了一些企业。因此,鲁尔萨尔两大工业区虽然遭到了破坏,但是经过几个月的修复还是可以恢复生产。亨利·摩根索在《德国是我们的问题》一书中指出,科伦的福特工厂和科伦大教堂一样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鲁塞海姆汽车厂、霍斯特联合化工厂、下萨克森州萨尔茨吉克冶金联合工厂都没有遭到破坏。鲁尔和萨尔两地的化学工业虽遭到破坏,但经过几个月的修复都可以恢复生产。据美军轰炸司令部的估计,轰炸的结果全德国钢铁生产能力遭到破坏的只有6%,西德达12%。煤矿减产2%,焦炭4%,机器制造15%。金属加工机床被破坏达6.5%。1945年12月12日伯思斯坦上校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一个小组上报告说:“德国工业75%安然无惹,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很容易恢复的。”
第二点在于英美法将西德分成了三个占领区,在各自的管制区内推行了不同的政策。法国需要萨尔地区生产的成品充当赔款运回法国。英国需要通过德国来扩张海外的市场,尤其是鲁尔区和大西洋的海港。而美国,更是需要得到西德的支持来对抗苏联在欧洲的势力扩张。东德西德就像是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各自领地。根据“非工业化”方针,盟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1067号政策指令,规定要拆除德国所有军工厂以及用于赔偿的重工业工厂,规定拆除的清单涉及1600家企业及其设备。但是这项政策指令并没有认真执行。1946年6月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在斯图加特演说中公开表示:“美国不再奉行一个强大的欧洲、一个虚弱的德国的政策。”他声明,“德国是欧洲的一部分,如果有着巨大的工业的德国变成贫民窟,欧洲的重建,特别是德国邻国的重建将会是十分缓慢的。”1947年7月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1779号政策指令,代替1067号政策指令,提出“一个有秩序的、繁荣的欧洲需要一个稳定的生产效率高的德国在经济上作出贡献。”1947年8月英美双占区修改了对西德工业的限制政策。1948年6月1日,英、美、法三国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签订六国协定,宣市国际管制鲁尔区。德国参加欧洲重建计划。
西方国家推行扶植恢复西德工业方针的结果,使西德保留了可以很快恢复工业生产的基础。据哈姆森教授的估计,高妒、平炉、轧钢设备被拆除的占整个设条的及10—25%,精密机器和光学仪器生产能力减少20%,合成燃料生产能力减少20%,化学工业因拆迁而丧失的生产能力为6%,运输机器被拆走8%,其他工业部门损失不大。战前德国三大工业区,鲁尔和萨尔都在西德,只有西里西亚在民主德国。据1946年估计,西德占1944年全德工业产量的63%,基本材料的67%,生产资料的62%,消费资料的60%。因此,战后西德保留了强大的工业基础。
二、马歇尔计划对西德的影响
战后初期,西德经济复兴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缺乏。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启动资金,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谈。而当时,人民的生计也是一大问题。吃不饱饭,干活就不会有劲。这种情况下,想要复兴更是难上加难。而马歇尔计划对于西德来说,就是雪中送炭。当时马歇尔认为消除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展只有尽快的回复欧洲的经济。因此在他的努力下,130亿美元的资金以贷款和直接援助的形式流入了西德用于重建。这些资金帮助恢复了工农业的生产,稳定了金融,扩大了贸易,同时也促进了化工、工程、钢铁工业设备的更新。该计划还从美国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造血重生。到了1956年,西德利用这笔基金投资大100亿马克,大大缓解了资金缺乏的状况。据估计,联邦德国由于从1949年参加马歇尔计划,人均获得了140马克的补助。据1952年华盛顿出版的《美国政府的对外援助》一书的估计,到1948年美国共花掉214亿美元,英国支出9亿美元。这笔钱主要用于购买食品,很少用于生产。这些食品出售后所得款项大部分用于军事当局的支出;一部分贷给德国工业家用于恢复生产的资金。
据统计,到1954年10月,西方盟国给西德的援助为44亿美元,其中美国17亿,英国8亿,马歇尔计划提出的援助9亿。另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字,1945年7月到1955年9月30日,美国给西德的败府补助金和信用贷款为38.68亿美元。1945—1947年英国给予的政府补助金和信用贷款为9亿美元。这些钱主要用于恢复工业生产。我们看到的另个统计数字是,1948—1954的年西德从军事占领当局和马歇尔计划得到的资金共72.98亿美元,其中38.52亿用于投资。这些钱以物资形式运到西德,所得钱款存入联邦银行,称为“等值基金”,再作为资金投入工矿企业。
在西德经济恢复的最初年代外援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当然这种作用随着西德本身经济的恢复而逐渐减少。1948和1949年外援占西德国民收入的5%。1948一1950年西德进口货物的57%是靠美国的援助。外国货款在西德长期投资中所占比例1949年为2.8%,1950华为10.3%;1951年为5%,以后逐年减少。
三、“软实力”:人力资源的使用
在二战后,西德保留下了一大批熟练的工人队伍,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没有因为战争而耗尽,这对于西德来说是一个强大的智力支持。这是战后西德保留的最珍贵的财富。
而有研究表明,1950年,西德拥有在校大学生10万人,也就是说每1万居民中就有21个大学生。到1970年大学生达到了41万人,也就是每1万居民中有68名大学生。这同样是西德复兴的“非物质资本”。为迅速恢复经济,西德政府极为重视科技投资和发展教育。而且教育为本一直都是德国的传统,没有良好的教育,就没有一个繁荣的德国。
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从东德大量涌入的难民,数量达到了100万左右。在最初可能给西德造成了一定的不安定因素。但是,很快他们就成为西德恢复经济的劳动力。其一,这些难民都是廉价的劳动力。他们工资低。因而企业的生产成本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其二,依靠他们的知识和技术恢复生产。不久他们之中有些人重建工厂,主要生产出口产品,有利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其三,他们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四、地理环境上的先天优势
西德在地理上占了相当大的优势,全德78%的矿山、84%的冶金制造产品都出产自西德。二战前德国的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大多数集中在西部。1936年西德在全国整个工业产值中占61%,原料和基础材料生产占66%,基础设施生产占61%。而东部相对寥寥无几。同时,西德拥有鲁尔和萨尔两大工业区。而他们对于西德工业来说就是左臂右膀。相对的,西德拥有的原有工业基础雄厚,是经济的重建至于高水平起点上。
五、“自由市场经济”及币制改革
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当时担任西占区经济管理局长的路德维希-艾哈德。他是国民经济学的新自由派代表,极力推崇自由的市场经济。他认为,真正的货币只有在真正的市场上才能发挥作用,而真正的市场不应该有价格控制和配给制。取消物价规定,取消产品配给制,实行真正的市场经济。相对于整个德国的经济史而言,这是一次成功的战役。尽管在推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面临了物价上涨、失业率增加、通货膨胀等等的问题,但是很快市场经济的优势就显现出来。物价日趋稳定,甚至其增长的幅度远小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而生产力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有力的发展。
在推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同时,在美国的支持下,西德还实行了币制改革。在二战前,旧帝国马克约为170亿,二战之后却变为了700亿。因此在二战的后期,旧帝国马克一文不值,在德国市场上充当货币作用的是美国的幸福牌香烟。1948年6月20日,美国占领军当局对西德进行了货币改革。用10个旧帝国马克换一个1个新德国马克。在短短的几周之内,旧帝国马克的所有有价证券,储蓄金,银行存款,抵押金等等全部兑换完毕。这是一次非常苛刻的剥削行为,但是却挽救了德国。德国马克相对美元的兑换率逐渐上升。原本空空如也的商店中再一次充满了各种商品,人们的生活也开始走上了正轨。
由于推行自由市场经济,西德面临许多的问题。贫富差距逐渐增大,底层劳动人民怨声载道。但是,艾哈德引进了竞争的机制,谁工作的时间长,谁工作的效率高,谁就有工作,否则就是能面临下岗。这样的竞争机制就是依靠剥削广大劳动人民来积累最原始的资本。由于竞争机制,资本家们一味的压低工资,从中得到了更高的利润。然而尽管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西德的整体社会环境还是处于稳定的状态。由于战争的破坏,人民拥有最迫切的愿望去修复自己的家园,去重建一个有生机的新的德国,因此,西德人民勤勤恳恳的工作着,付出自己最大限度的力量。
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西德为了适应世界市场的需要,发展外向型的经济。西德利用自身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出价格远低于其他国家的产品。这使得西德的外贸市场发展很快,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1950年时还是贸易逆差7.21亿美元,到了1960年时已经变成了顺差。
六、朝鲜战争
此外,还需提到的就是朝鲜战争。这是对西德非常重要的一次机遇。尽管艾哈德竭力否认,但朝鲜战争确实挽救了西德经济。(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商务1983年,第41页)。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及其盟国需要西德供应武器和弹药,也需要西德参加所谓的“欧洲防务”。因而美国不得不修改对西德工业和技术的“裁减政策”。1950年5月纽约外长会议决定,把禁止生产射击、砍杀和刺杀武器改为限制生产,取消对造船业的限制。钢产量不再受限制。1950年钢产量为1210万吨,1953年达1350万吨。1954年制定“有关监督工业的决议”,进一步放宽了限制西德工业生产的条件。以前禁止生产合成橡胶和合成燃料,限制生产轴承,现在只管制其生产能力。取消了限制重型机床、铝、合成氨、氯生产的规定,不再对化学科研进行限制。
朝鲜战争爆发后,大批船舶定货单飞往西德,要求建造的新油轮和新货轮达200万吨。汉堡港是德国最大的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汉堡港遭到严重破坏,到1953年已有70%修复使用。到本世纪60年代,德国商胎队已有货轮2700艘,总吨数达65万吨。朝鲜战争改变了西德的贸易逆差。1950年外贸逆差为30亿美元,1951年为1亿美元,1952年则为顺差7亿美元。观察家西奥多·H.怀特说:“朝鲜战争仅仅给德国人迅速地无条件地带来了好处。”《经济学家》杂志指出;“1950年6月,朝鲜战争结整个贸易界带来了繁荣。”
综上所述,是战后西德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等。
最后还应指出,50年代西德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由于西德起点低,这是战争破坏和战后盟国推行“非工业化”政策的结果。大体到本世纪60年代中期,西德“经济奇迹”已经结束,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定向同步发展,发展速度降到5%的欧洲平均发展水平。
3
网友袁飞2:
工业化的国家很多,而德国特别强大,原因有二,一是国家层面的科技水平发达;二是国民特性自觉到刻版的程度。德国不准随意砍伐树木,二战末,德国战败,无人管理,人们仍然只会捡拾掉地的枯枝;而萨达姆死后的伊拉克,博物馆都被抢劫,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4
网友佛缘之Y佛缘:
国家如果发展的强大是和国民的道德素养有很大的关系的,并不是说你有钱了国家就强大了,德国就非常注重这些在道德修养教育的同时发展经济,让德国的整体发展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在这个国家你干的任何工作都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尤其是工业发展,并不是说你能设计几个数据工业就强大了,这里面包括的技术人员的工作成绩甚至是比设计者的成绩都要大,这是一个国家整体性的东西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明白,大家把德国和我们的国家在各个方面对比一下尤其是在尊重人这一个问题上看看两个国家的态度就能的到一个比较。
5
网友真诚地看着你:
赶上了三次工业革命,拥有雄厚的技术积累,当年的列强工业都很强,不仅仅是德国。要说强,殖民地比德国多很多的英法依靠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资本比德国雄厚,工业也比德国强一些,而没有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破坏的美国才是最强。
6
网友缥缈孤鸿影45:
问题太多,简略回答,德国是个专注力很强的民族,有很强的纪律性,这两样结合起来正适合兴办工厂,法国散,英国懒,俄罗斯比较落后,在办工业方面皆不及德国,无论技术之精,管理,钻研创新皆冠于欧洲,又是欧洲最认真做事的民族,故工业强大,缺点是过于专注于点,而失于研究面,因而缺少战略观,故才连续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导致失败。
7
网友汉阳老王:
这是相对而言的。二战前德国被制裁,?怨?宋?松?嫒?Ψ⒄埂6?战期间德国人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二战后德国人迅速取得了欧美的谅解,接助战后经济发展期发展状大了自己。当前世界范围内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十分强大。门类齐全,体系完整,这是十分难得的。德国再强,他只是一个中等国家。
8
网友赵晓路1:
一、德国的科技发达,从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德国的工业迅速崛起,超过英法,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19世纪末~一战前)。
二、资本雄厚,负债少。
三、德国的教育发达,重视人才培养,国民素质高(这一点是关键)。
四、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运输高度发达(重工业发展的基础)。
五、欧盟整体的促进。
六、出口导向的经济政策。
9
小编:
听完以上各位网友的观点,您心目中德国工业强大的原因是什么呢?欢迎留言讨论!
尊重原创,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小编,立即处理。感谢原作者的辛勤创作与分享!
(资料来源:今日头条,知乎,机床商务网小编整理)
Ⅳ 二战时,德国的钢铁产量不到3千万吨,为何美国能到达8千万吨
德国在二战时加入的很早,所以他在战争中的投入还是很高的,美国加入的比较晚,而且美国的工业生产本来就比较先进,工业产值也高,占中中的投入少,这样就有更多的人力资源在生产上,德国的重点都放在了提高军事实力上了,所以就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美国一样生产高产量的钢材。
实际上德国只是在产业量产上因为没有那么专心地投入而输给了美国,德国本身的工业生产质量,生产出来的品质确实是很棒的,生产量跟不上的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德国战争时间太长,没有提供给工业生产的比较稳定的环境。
Ⅵ 到1914年,德国的钢铁业发展情况如何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制造业发展情况是怎样的
在1900年后的14年中,德国生铁产量增加了1倍多;到1914年,德国开采和消费的铁矿石、生铁产量和钢产量,已经超过英国达70%;德国和奥匈帝国机器制造行业的产量已经超过了英国、法国、俄国总和的50%;德国西门子和一些工业巨头的电机厂已经闻名世界。
Ⅶ 二战德国的工业实力有多强
二战时期,德国经济总量和工业出产仅次于美国,巅峰时期所占比例逾越世界的20%。德国的钢铁、煤炭等各项工业方针均位居世界前列,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二强国,单论军事力气完全不输美国。
1943年,德国钢铁产量3460万吨,比英、法、苏、日、意几国加起来都多,而当时我国钢铁产量只需7000多吨,德国是我国的几千倍。钢铁是现代工业的根底,和德国比我国的现代工业简直和没有一样。
德国机械化程度很高。二战时期,德国出产装备了120万辆轿车和数以万计的军用摩托车,直到80年代我国都没赶上德军二战时期的机械化水平。此外,德军还装备了许多的骡马和自行车,机动才干和投送才干非常健壮,德国能够轻松的将部队和物资投送到各个战场~
Ⅷ 二战时期,苏联和德国一年钢铁总产量各是多少
苏联钢产量:1940年1832万吨,1942年810万吨,1943年850万吨,1945年1230万吨
德国钢产量:1940年2154万吨,1942年2048万吨
德国(含占领区)钢产量:1940年2610万吨,1941年3180万吨,1942年3210万吨,1943年3460万吨,1944年2850万吨
Ⅸ 德国的钢铁工业如何
德国的钢铁工业在经济中一直保持稳定,2006年位居世界第六。
德国钢铁工业概况简介如图:
相关扩展:
截至2006年年底,德国钢铁工业销售额达423亿欧元,同比增长13.71%,粗钢总产量达4720万吨,占欧盟25国粗钢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位居世界第六。从业企业数超过100家,雇员总数为91000人。德国不仅是钢铁生产大国,也是钢铁贸易大国,其出口量一直保持生产总量的50%左右,2006年粗钢出口量达2900万吨。
德国拥有世界级的大型钢铁集团,仅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Thyssenkrupp Stahl AG)2006年德国本土的粗钢产量就达1550万吨,位列世界钢铁20强第12位。德国钢铁业呈现出较强的多头竞争态势,2006年前5强企业[iii][3]的年粗钢总产量就高达3840万吨,占行业全年总产量的81.36%。就冶炼技术而言,目前德国主要采用高炉炼钢法[iv][4](占目前粗钢总产量的68.9%)和电弧炉炼钢法[v][5](占目前粗钢总产量的31.1%)。
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