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老板亏了多少

德国老板亏了多少

发布时间:2022-08-10 04:38:38

㈠ 老板亏了多少钱

老板给出去的减去收回来的,90+100-10=180元+1斤苹果
老板亏了180元和1斤苹果

㈡ 德国borgward为什么破产

二战期间,Borgward为纳粹德国生产了大量军需品,其工厂因此屡遭盟军轰炸,博格瓦德本人也被囚禁起来。

战后,博格瓦德重获自由,为了从盟军那里获得更多的原材料配给,他又创立了另外两个子品牌Lloyd和Goliath,并于1949年推出了战后首款轿车Hansa 1500,该车采用了浮筒式车身设计,比奔驰着名的“Ponton”系列(W120)早了4年。

1952年,Borgward推出了欧洲首款采用自动变速箱的豪华轿车Hansa 2400,但过高的售价注定了这款车的失败。

在总结了经验教训后,Borgward于1954年推出了家庭化定位的Isabella,该车大获成功,使Borgward一跃成为德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然而,Borgward的两个子品牌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并最终导致整个集团的资金链断裂。

(2)德国老板亏了多少扩展阅读:

相信大多数朋友,在2015年日内瓦车展之前,对Borgward宝沃这个源自德国的汽车品牌都是一无所知的,而实际上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

一战后,29岁的卡尔·博格瓦德成为了不莱梅一家生产汽车零部件的公司的合伙人兼总经理,并于1921年变成了该公司唯一的股东,而他随即用自己的姓氏作为了公司的新名称。

1961年,不莱梅政府对Borgward集团实施了强制破产,两年后,73岁的卡尔·博格瓦德含恨离世。2015年日内瓦车展,家族的第三代继承人克里斯蒂安·博格瓦德宣布品牌回归。

再启征程的Borgward将总部设在斯图加特,并选择以SUV作为切入点。Borgward十分重视中国市场,其中文名称为“宝沃”,旗下首款SUV车型宝沃BX7国产版由北汽福田代工,该车已于2016年北京车展上市。

㈢ 德国aldl超市打败沃尔玛读后感

是这样的:
2006年7月,沃尔玛宣布全面撤出德国市场,在德经营八年间,累计亏损过亿美元。在德国重创沃尔玛的正是本土的老连锁超市阿尔迪。低价,质优,看似是悖论的成功哲学,成了连锁超市阿尔迪的生存秘诀。
阿尔迪(ALDI)是德国一家以经营食品为主的连锁超市,它的前身是1948年阿尔布莱特兄弟接管其母在德国埃森市郊矿区开办的食品零售店。1962年该店进行了改组,为由阿尔布莱希特家族经营的廉价折扣商店。
目前,阿尔迪的年营业收入超过300亿美元,成为德国最大的食品连锁零售企业。阿尔迪在同业中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处处精打细算,从而保持较低的营业成本;销售原则是优质低价,所有商品都要以最低价格推向市场;为了做到既物美又价廉、赢得顾客信赖,它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全球采购。哪里的产品有竞争力,就从哪里进货,从原产地国进货,长年大批进货就保证了价廉;其二,由进口商或国外制造商提供质量保证;其三,控制了稳定的货源。
此外,阿尔迪超市还创造自己的低价品,实行“质量走高,价格走低”。在《福布斯》公布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中,阿尔布莱希特兄弟曾以拥有256亿美元资产位居第三,并再次蝉联德国的首富。
超市行业公认的楷模,经常用来讲故事的就那么几个,国内的是胖东来、乐城超市、香江百货、永辉超市,大润发,国外是阿尔迪、好市多、全食、TraderJoe’s。阿尔迪超市仅仅750个单品(部分门店一千多sku),全球8000个门店,近700亿美元销售规模不是一般的牛逼。很多同行都想过在国内模仿阿尔迪模式打造一家牛逼超市,俺也来凑个热闹,在此文中构想如何打造一家阿尔迪式的超市。
牛逼的阿尔迪
阿尔迪的牛逼之处不仅仅是门店多,销售额高。还有很多奇葩的特点,比如全店只有750个单品,不做活动和市调,没有市场部门,没有年度计划,商品价格普遍比市场低30-50%,甚至很多商品比国内价格还低,但阿尔迪纯利率居然高于同行,阿尔迪老板还是德国首富。
阿尔迪定位十分简单:“商品精挑细选、价格最低、性价比最高”。阿尔迪整个体系都为此定位服务,全球采购,严格检查,一流品质,买断经营,深入供应链,90%自有品,每个门店所售商品不超过750种,不做任何活动和市调,尽量最低价格采购,最低成本经营,合理利润最低售价。
阿尔迪门店多在500-800平米,门店只有5个营业员,营业员都是多面手,很多商品直接放在地上,不会精心摆放商品,货架很少,收银台不能刷卡,不提供免费购物车和购物袋,阿尔迪没有年度规划,规定不接受任何采访,因为阿尔迪认为还不如用这些时间整理商品。
阿尔迪认为市场上的商品太多无效成本。比如可乐价格3元,包含生产成本05元、包装成本05元、广告成本1元、物流成本05元、渠道成本1元、利润05元。如果是自有品可乐,那么就能把价格降到2元,仍然有一样多的利润。
总之阿尔迪为了做到“商品精挑细选,价格最低,性价比最高”,把商品SKU数量降到最低,把采购价降到最低,把经营成本降到最低,保持一流品质,简单的理念做到极致,于是成就伟大事业。
模仿阿尔迪的核心
阿尔迪成功的核心是只关注提高商品品质和降低售价,整个体系和所有行为都围绕这两点构建,舍去一切不相关的其它元素,阿尔迪坚持这一理念甚至到了固执的地步,很长一段时间内阿尔迪门店没有收银机(商品少,人工记住商品价格),完全依靠人工收银,现在还坚持不能刷卡支付。
目前国内的超市基本都要收取供应商通道费,采购员关注通道费多过关注商品性价比,造成优质低价商品不能摆上货架。超市处于粗狂发展快速开店时期时,收取通道费能更快占领地盘,但目前超市已经饱和,需要精耕细作,采购员要变成买手,学习阿尔迪是国内超市突围困境的办法之一。
要在国内模仿阿尔迪,应该模仿阿尔迪的核心:1、商品精挑细选。2、最低成本经营。3、最低价格销售。“精挑细选”和“低成本经营”只要用心就能做到,但最低价格需要低进价支持,而低进价需要销售规模为基础。德国阿尔迪“精选低价定位“已经深入人心,要在国内模仿阿尔迪,不仅要真正做到精选+低价,还要向消费者灌输“精选低价”定位,只有消费者认可,项目才能真正成功并且形成壁垒。
根据上文核心点分析,模仿阿尔迪主要是三个方面:精挑细选、灌输定位、低成本低价。
精挑细选
精挑细选原则一:用心挑选PK竞赛
每个商品都要决策者自己使用,自己品尝,用心选出好商品,可由高管组成体验团把控商品质量。可引入PK机制,同一个品类由两组团队选品,给予资源支持,在选品会上PK盲测,用竞争机制选出好商品。
顾客没有精力和能力选品,不知道哪些商品性价比最高,于是只能购买top商品,买手的责任是用自身专业度选出最好的商品推荐给顾客,而不是和大卖场一样给出多种商品让顾客自己判断选择。
为品类画圈,说出品类特点,比如花生有哪些产地,几种

㈣ 二战后,德国赔偿各国多少钱大肆拆迁的苏联是最大赢家吗

1945年2月,随着纳粹德国的败亡进入倒计时,盟军三大巨头:苏联、美国、英国三国首脑齐聚苏联雅尔塔,开始针对欧洲及战后问题进行了讨论,这其中,也进行了第1次关于德国赔偿的问题。

德国着名的V2火箭

精明的美国人开始将搜集了大量德国科技精英,并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虽然没有庞大的物资赔款,但是,美国的这一行径显然更为高明,得益于德国在原子弹、火箭制造等多方面的成就,美国的科技水平有了不小的飞跃。

据美国人自己推算,美国仅在火箭发动机研究的一个领域上,就节省了7.5亿美元的研发资金,至于节省下来的时间,更难以用金钱估量。而根据德国人的估算,二战后,英国和美国从德国获取的专利等各项技术总价值在125亿马克,也就是50亿美元左右。

㈤ 德国很多低调的富人,德国的有钱人把钱都花在了哪些地方

世界上不管哪个国家的富豪或多或少都会有名声,有的喜欢开豪车住豪宅,有的喜欢满世界跑给人做“心理治疗”,有一些却很低调,就像德国的富豪,几乎在社交媒体上找不到那些真正富豪的身影,但是如果你在普通的小镇上碰到一个其貌不扬的老头,可能也是德国的某位富豪也说不准。小编所知道的这些富豪除了进行正常的商务投资以外,最多的就是慈善事业吧,毕竟德国人生活已经非常的安逸了,人生追求已不多了。

德国富豪大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喜欢进行“不留名”捐赠。所以这些土豪们也不是那种只顾及自己的人,人在拥有一定的地位以后,心胸就变得开阔起来,除了自己的生活要完美以外,做作慈善以达到心灵上的慰藉。

㈥ 为什么中国老板在德国都这么缺德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德国人99%是自私。
国人一直以为德国人素质多高,都是浮云。

你们不会找律师打官司的吗?破产也是要结算资产的,德国法律也保护员工的利益的,这种官司见过的,找律师,找翻译,打赢了所有费用是被告的,至于他能不能付得出就不是你的问题了。

㈦ 一条裙子老板进价50元,卖出去70元,老板收了100元假币,到底老板亏多少元

亏了50元+30元=80元
老板卖70元,收了100元的假币,老板付了30元回去,这里老板亏了30元,那条裙子的进价是50元,老板收了一张假钱,这里又亏了50元。所以50+30=80
答:老板亏了80元。

㈧ 谁知道德国

德国人的一些特点,似乎在与其他民族的比较中才能看得更清楚些。有两个故事,就是拿德国人和我们自己相比较的,说出来也许有点意思。其一是:一个阿拉伯人拿着一盆鱼,在火车上遇到一个日本人、一个德国人、一个中国人。日本人问阿拉伯人:“请您告诉我,您的鱼可以在日本繁殖吗?繁殖这种鱼需要什么条件?成本贵吗?”;德国人问阿拉伯人:“请您告诉我,您的鱼在动物学上属于那一类?它的学名和俗名各是什么?”;中国人问阿拉伯人:“请您告诉我,您的鱼好吃吗?是清蒸的好呢,还是红烧的更好吃?”。
在这个小故事里,日本人的问题活生生地展现了我们东邻那敏锐的经济触角,而德国人的问题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个民族有点儿僵硬的学究气儿。当然我们中国人的问题—显然是别人酸溜溜地在挖苦我们。众所周知的是中国菜好,现在这个小小环球上,天涯海角那里能没有中餐馆呢?倒是德国人的问题,硬梆梆的一下子叫人无法答上来。
一个故事是问路。说的是一位我们的同胞来到德国某城市向一个德国人问路:“请问先生,我要到某某大街去,路要怎么走?要走多久?”,德国人瞪着两眼,一语不发。中国人生气地走了。刚走了几步,德国人追了上来,和气地说:“先生等一等,您要去某某大街,向前走第一个十字路口向右拐弯就到了。依您的步行速度需要8分钟。”。中国人不理解地问:“刚才您为什么不告诉我呢?”,“因为您问我要走多久,我没有看到您走路,不知您走路的速度,无法告诉您。”。
个故事是说,德国人从来不说那种“大概其……”之类的话,虽是问路小事一桩,可他们也要精确计算,不肯丝毫马虎。这一点我们在德国也是深有体会。无论大小事情,德国人总是一本正经的样子,该怎么着就怎么着,没有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大事讲原则,小事讲灵活的工作作风。这一点我们在德国的中国人哪个能没有体会呢?大事不用说,就说说德国人的厨房吧。德国人的厨房里,除必要的生活用品外,还有几样东西是万万不可少的。其一是必须有时钟,煮东西多一分少一秒都得严格按照书本,所以千万不可缺少此物。其二是必须有温度计,这也是书本上要求的。其三是必须要有称东西的秤,无论是时髦的电子秤或者古老的天平,每家至少应有一个。煮吃的以前,对各样原料,无论米、面、糖、盐这些通用之物,还是德国人特用的那些膏、汁、粉、剂,就是普通的水也要先统统用量器计量,斤斤计较,然后烧火上锅,步步不离规定程序。煮的时侯不断使用温度计,而且要不断看着那精确的时钟,这些都要精益求精,丝毫不差。这种按照科学试验的方式烹调成的德国食品,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好吃不好吃那是其次,反正德国人坚持住了自己的僵硬的原则。
想起我上大学时读的一本书里,有一个“一芬尼”的小故事,和德国人的性情也有点关系,现在不妨也讲出来。它说的是,当人们问法国人,如他有一芬尼,他会用这一芬尼做什么时,答案是他会用这点钱为情人买一束玫瑰。同样的问题,英国人的答案是买一本书,意大利人的答案是买一块皮萨,而德国人的答案是赶快拿到银行存起来。这个故事是英国写来证明欧洲四大国民风的特点的。在英国人看来,法国人浪漫,意大利人贪吃,他们自己酷爱学术,而德国人节俭得过分。对这个故事的佐证是关于欧洲人之最的传说。首先是好事之最。欧洲人自己说,最好的事情是住在英国,吃意大利的饭,在法国工作,娶德国的老婆。相对的坏事之最是,吃英国的饭,住意大利房,娶法国老婆,在德国工作。英国人发展历史较长,社会福利政策贯彻日久,故不但富人住得好,不富的人住得也不太差。缺点是阴冷的天气妨碍了该国吃喝的发展。法国人散漫,工作不紧张。但是人太浪漫,尤其是女人浪漫过分,从这里娶老婆稳定性最差。意大利的马可·波罗从中国学来了好饭菜,但城市烂糟糟的,住房普遍差些。德国人生来认真,在这里娶老婆可靠一些;但是在德国人手下工作除了要处理好一般的老板和雇员的关系外,也要吃他们办事认真的亏,不论大小事情,必须钉是钉卯是卯地按他们规定的办,绝不可以马虎了事,工作时间要遵守得丝毫不差。所以在德国工作可能是欧洲最不容易的了。 德国是当今举世公认的车界强国,德国人爱车、造车,生活中离不了车,汽车工业更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早在本世纪初,德国就产生了像戴姆勒·奔驰、波尔舍等这样的着名汽车公司。甚至在1938年,连希特勒纳粹统治者也表现出了对汽车的狂热,他们向全社会集资,声称要在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汽车公司里生产供普通百姓使用的廉价“大众”牌轿车。
德国家庭占有汽车的比率居世界前列,绝大多数德国家庭都拥有汽车。事实上,德国人视自己的收入和需要情况,可以拥有一辆至数辆汽车。一般低收入家庭,通常多买一辆大众牌、欧宝牌或其他国家产的如菲亚特、雷诺、马自达等廉价型车;中产阶级家庭如公司职员、大学教师、医生、政府公务员、小型工商业业主等,往往拥有两辆车。他们买车的范围比较广泛,档次不一,但一般说来,常常是买一辆奔驰C型或E型车、宝马3系或5系车、奥迪80或90型车等中档类车,以及进口的同档次轿车如Saab9000、Volvo850-960、丰田“Land Cruiser“型越野车、马自达“RX-7”型跑车等,价格在3万-7万马克左右,同时拥有一辆小型廉价车。这类家庭一般根据需要而分别使用两种车,如在外出旅行、长途上班、走亲访友及出席聚会之类的场合时,便开上好车,而平时短距离上班、送孩子和购物时则驾上劣车。
德国富裕阶层家庭如工商企业家、体育明星、歌星、名医、大律师、教授及政府高级官员等,他们的用车观因个人爱好、修养的差异而表现出多样化,既有一批因讲排场而追求豪华、高档、新潮车之辈,也有不少人并不在意这些,出入都自己驾驶中档车。一般说来,这个阶层所拥有的高档车主要是奔驰S型、SL型豪华车、开闭式敞篷车、宝马7系豪华车、8系跑车、波尔舍跑车及进口的美洲虎牌豪华车、法拉利牌跑车、三菱牌高级跑车等,这些车的价格在8万-20万马克之间。罗尔斯·罗伊斯牌车及美国产的特大加长奢华车也有,但务实自信的德国人认为既无必要也不欣赏,所以街头并不常见这些车。
其实,在德国及西欧等发达国家里,高档轿车并不属于最值钱的东西,与昂贵的地价、住房相比,纵然是罗尔斯·罗伊斯轿车、奔驰SL600型轿车也相形见绌了。以慕尼黑市为例,一套最简单的一室一厅的公寓住房,售价达二十万马克;一套三室的公寓住宅售价则高达五十万马克以上,而一栋带花园的独立住宅小楼的售价更达数百万马克以上。因此,在德国有时很难凭所乘轿车的档次,来判断车主的身份、地位。一个收入中等以下的追车族青年,可能租着一套简陋的公寓的住房,却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开上了价值18万马克左右的最新款敞篷式BMW850型跑车。
德国作为汽车生产大国和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之一,其汽车的更新率是很高的,一辆开上五六年、七八年的车,就要淘汰到旧车市场里。一些追求时髦而富裕的人,经常是一两年就换一种新款车。所以,德国的旧车市场也很发达,大小报纸上都有数版的旧车出售广告,牌号林林总总,价格无奇不有。一辆原价4万马克的轿车,开过五年或十万公里时,卖价会打折近一半。一辆车龄超过十年的车,只能卖二三千马克。许多大学生(包括外国留学生)打上一个月的工,就可以买一辆这样的旧车开开。有意思的是,某些德国人对自己要淘汰而又卖不出多少钱的旧车,还在报纸上登广告送人,当然要开这种车,花在修理上的钱也是少不了的。
此外,外地人和外国人都可凭证件,交一定数额的押金后,租一辆车开。收费标准是以天、周、月来计算的,时间越长越便宜,以一天为例,租一辆小型廉价车,约付60多马克;租一辆中档车,约付出100多马克;而租一辆高档车,则要花100以上至数百马克不等的钱。
去德之前,曾有从德国归来的朋友聊德国的出租车是清一色的奔驰车,当时我以为是戏谑之言。到德之后,才发现那位朋友的话虽有些夸张,但大体不差。满街跑的米黄色的出租车,有八成以上为奔驰车,其余少量出租车也都属于中档车,如奥迪、大众之类,破旧、狭小的车是难以在出租车队伍中立足的。听德国朋友说,开出租车的司机收入一般,又很辛苦,所以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多为没有其他更好出路者,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某些哲学博士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暂时栖身于出租车行业中。

㈨ 老板到底亏了多少

亏了88块

㈩ 二战时期德国的经济到底如何

一、德国为了摆脱危机,不得不加强国家干预经济,通过公共工程消灭失业,加强工业的国有化,同时也保证私有化为经济带来活力。

  1. 由政府举债,兴建公共工程。

  2. 大力扩军。

  3. 配给制。

多管齐下,就这样创造了纳粹德国的“经济奇迹”,失业近乎绝迹,经济增速超过20%,各种百废俱兴。


二、这种饮鸩止渴的刺激经济,带来了几个大问题。

如果军队不再需要产品,经济该何去何从?这就成为了二战爆发的重要的经济因素,如果纳粹德国不发动战争,在未来经济就会因为大量的债务和赤字崩溃。事实上,1936-38年,德国的平均工资水平下降了25%。所以,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创造军需订单,就成为了维持经济的必须手段。

在1936年左右,世界市场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而工业成品(德国出口的主要产品)的价格在下跌,德国政府越来越难以维持收支平衡,1933-36年,德国的出口下降了9%,进口同比上涨9%,带来了严重的贸易逆差。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只能通过强行控制个人市场投资的方式来刮地皮。1934-38年,德国的非上市流通证券所占的市场份额从超过一半下降到大约10%左右。

即使在战争爆发,西欧都被纳粹占领的情况下,德国无法将工业产品往已经工业化的西欧倾销,资本流动无法构成循环,德国只能陷入资本的自我循环状态。

所以可以知道,德国的扩张必然是“全球性”的,不以元首意志而转移的,所谓“换取德意志民族更大的生存空间”,倒不如说是向东打开市场。但由于希特勒政权各方面的原因,德国没能灭亡苏联,从而加速了其败亡。


三、在战争爆发后,德国维持经济和资源收入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点:

  1. 在占领国的掠夺式经济政策。在德国政府的“新领土”,德国买家以强制的极低价格购买当地原材料。所谓的“生存空间”理论又使德国强行掠夺占领国资源,法国的全国近半的车皮被用来输送货物给德国;1940年,挪威丧失了自身经济收入的20%,1943年时达到了夸张的40%。

  2. 在占领国强制征发廉价劳动力。当然,对于抵抗激烈的波兰人和犹太人,则送进集中营强制劳动。对于其他国家,主要是以廉价雇佣劳动力为主。直到1944年,强制占领国劳工已经占到德国全体劳动力的1/4,这个数字是极为惊人的。

  3. 与同盟、占领地区傀儡国的贸易。由于英国封锁,德国基本隔绝于世界市场,无法从美洲亚洲获得战争资源,于是纳粹只能在欧洲范围内寻求贸易伙伴,比如说瑞典的铁、罗马尼亚的石油、西班牙的钨。甚至在苏德交战之前,德国与苏联的贸易也非常繁荣,苏联利用原材料、粮食和石油从德国换取了大量的工业产品。

阅读全文

与德国老板亏了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9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8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8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