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V-1与V-2弹道导弹有哪些区别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V-1导弹,是第一种巡航导弹类,使用磁性陀螺加上机械测高和弹身姿态感知和控制系统,接近于简陋的没有什么计算过程的惯性制导,有人也不认为这是制导,而将第一种真正的导弹的名份归于V-2。
纳粹德国的V-2是第一种弹道导弹,使用无线电遥控制导,其设计具有高度的现代特征,甚至影响到战后长期以来中短程弹道导弹的设计,典型如飞毛腿导弹也是延续了V-2的设计模式,而战后各国最初的航天活动使用的火箭也大幅使用了V-2导弹的成果(因为他们大都使用了原来德国的火箭科学家或火箭图纸作为其宇航火箭的设计研究基础)。
㈡ V-1飞行炸弹
飞机大规模地用于战争是从一次大战才开始的,此后它便一直称霸蓝天。外形象飞机一
样的巡航导弹则出现于二次大战末期,如今也已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武器之一。世界上最早
的实用型巡航导弹是纳粹德国研制的V-1(参见本期插页十、插页十一),当时人们称它
为“飞行炸弹”。这一秘密武器自然不可能挽救法西斯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它的问世标志着
一种新型武器的诞生,而它的大规模投入使用和盟军针对它所进行的防御作战,则开创了世
界上最早的导弹战和反导弹战。
V-1飞行炸弹——最早的巡航导弹
德国人对火箭技术的研究起源于本世纪20年代。从1935年起,希特勒为了重整军备下
令加快对这一技术的发展步伐,于是在波罗的海的乌采顿岛上修建了佩内明德试验场。该试
验场不但是现代火箭及其武器的发源地同时也是“飞行炸弹”——V-1这一世界上最早的
实用型巡航导弹(也称飞航式导弹)的诞生地。
早在1928年,德国人保罗·施米特就开始研究冲压式喷气发动机。当然那时候的冲压
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很低,不仅寿命短,而且振动大,在飞机上是无法使用的。到了1934
年,施米特和G.马德林一起提出了用这种发动机作“飞行炸弹”的方案,而且于1939年做
出了样机,只因当时达不到空军的要求(如射程达到80公里以上),加上精度和成本等原
因,而未引起重视,被搁置一边。
二战爆发后,德军曾占领了法国,但在不列颠战役中遭到了英军的顽强抵抗。为了报
复,德国空军又想起了施米特和马德林的“飞行炸弹”。
1942年6月,由德空军工程师勃列埃领导,在佩内明德开始进行V-1导弹的研制工
作。最早称弗赛勒Fi103或FZG76飞弹,后来又称“嗡嗡”弹(因为在飞行中有“嗡嗡”之
声),最后命名为V-1导弹。
1942年12月24日,V-1导弹的原型弹首次成功地进行了飞行试验,并计划于一年后
投入使用,但是此计划被在德国兵工厂服劳役的法国人所发现,他们设法将这一情报报告了
盟军。盟军经过对佩内明德试验场进行空中侦察,并拍了照片后,确认德军在研制远程秘密
武器。然后派轰炸机对试验场进行了轰炸。盟军的轰炸,主要在佩内明德东部,使V-2弹
道导弹基地受到破坏,同时也影响到西部的V-1研制计划,使其首次发射试验和使用时间
推迟。直到1944年2月15日V-1才进行第一次发射试验,3月份便匆匆决定大批量投
产。从此,人类最早的实用型巡航导弹问世,并作为德国法西斯垂死挣扎的杀手锏,曾大量
用于对西欧战场的作战。作为一种初出茅庐的新型武器,虽然在技术上还不成熟,命中精度
和杀伤力不高,且遭到了盟军飞机和地面火力的有效拦截,但还是给英国造成了重大破坏和
伤亡。
V-1导弹的弹体呈纺锤形,前面的主翼和尾翼均为矩形平直翼。弹身最大直径0.82
米,弹翼翼展5.3米,弹长7.9米。从外表上来看,V-1导弹与普通飞机相似,只是在垂
尾上部装了一个筒状发动机短舱,前端与机身相连。短舱内装一台冲压式喷气发动机,可产
生300公斤推力。导弹的发射重量2180公斤,发射速度24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644公里
/小时,射程240公里,最大射程可达到280公里。
导弹的前端装有记录射程用的空气驱动螺旋桨(射程计数器),战斗部装有引信和850公
斤高能炸药,弹体内有罗盘、燃料箱、压缩空气瓶、蓄电池和陀螺仪等装置。主翼和尾翼后
缘均有可操纵面,分别为副翼、升降舵和方向舵,升降舵下还有阻流板。
V-1导弹发射后,由自动驾驶装置控制按预定航向飞行,根据射程计数装置的计算,
当导弹将到达目标上空时,阻流板打开,导弹减速俯冲奔向目标,直到引爆战斗部摧毁目
标。这就是V-1导弹发射的大致过程。
V-1的生产基地在德国东部的诺德豪森,主要由大众公司负责,在整个二战中估计制
造了20000至30000枚导弹,其中包括最后一部分没有出厂的导弹在内。
大规模投入使用——最早的导弹战
V-1投产后,德军便开始加紧修建导弹发射阵地,多数导弹阵地集中在距法国海岸16
至56公里的一带。
V-1导弹的发射部队是1943年夏开始训练的,该部队称第155高炮团,共64个发射
小分队。原计划在当年底就开始向英国发起攻击的,实际上推迟了将近半年。主要原因是V
-1导弹虽然投产并准备使用,但仍然存在技术、质量和装备跟不上等问题,加上盟军的轰
炸和破坏,使德军的作战计划难以实施。直到1944年6月13日夜里德军V-1导弹发射部
队(第155高炮团)才发动了两次小齐射。第一波次发射9枚导弹,一枚也没有打到英国。第
二波次发射10枚导弹,其中有5枚发射后不久就坠毁了,有1枚失踪,不知打到那里去
了,剩下4枚打到了英国南部的潘斯·卡门地区,有一枚击中了伯斯诺·格林的住房,造成
6人伤亡。
经过一天的调整和重新装备之后,从6月15日晚10时30分又开始对英国发射V-1导
弹,在24小时内先后向伦敦发射了244枚,向南安普敦发射了50枚。后来发射V-1导弹
的总数量越来越多,到6月18日为第500枚,21日为第1000枚,29日为第2000枚,7月
22日为第5000枚……
从1944年6月13日到9月4日,德军向英国东南部地区共发射了8600多枚V-1导
弹,其中射向伦敦的约5000枚,但真正打到伦敦的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数导弹造成的伤亡
不大,只有少数导弹打到了人口密集区才造成较严重伤亡和损失。特别是1944年6月8日
上午11时20分,距白金汉宫仅四百米的皇家近卫队教堂被击中,共有121名参加礼拜者被
炸死。这是德军使用V-1导弹作战,首次给对方造成重大伤亡,对伦敦市民造成巨大恐
慌,有80至150万人被迫疏散。对美国政府也震动很大,6月18日艾森豪威尔要求盟军把
对付V-1导弹袭击放在仅次于地面战争的优先位置。
有军事家经估算后认为,若能使V-1导弹的平均弹着点偏离9.6公里的话,每月就可
减小12000人的伤亡。根据专家的建议,英国军方立即采取行动,通过特工人员(其中有被
捕的德国特工人员)向德军提供“导弹飞过了目标”的假情报,诱使其调整射程。这一招果
然奏效,直到1944年07月21日,德军向伦敦发射的V-1导弹,其平均弹着点基本上保持
在泰晤士河以南,伦敦塔以南约7�2公里处。此后到10月份,其平均弹着点均在伦敦塔
偏东南的6.4公里左右,从而减小了V-1导弹对伦敦市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德军之所以调
整导弹的射程,恐怕与它们当时缺少侦察机对所获得的情报进行核实有关。9月1日以后,
德军第155高炮团的导弹发射阵地遭到盟军的攻击,而被迫撤退。
从1944年9月4日起,德军将攻击重点转向欧洲大陆其他盟军目标。到1945年3月
30日为止,共发射V-1导弹近12000枚,其中向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发射约4900枚,向比
利时的列日发射约3000枚,人员伤亡数以万计。
V-1导弹从地面发射,由于其阵地经常遭到盟军飞机轰炸和破坏,于是德军开始改进
发射方式,改用轰炸机携带从空中发射。起初一架轰炸机只能带一枚V-1导弹,在90米高
度,以每小时257至273公里的速度飞向英国,在距海岸97公里轰炸机爬升到1000多米高
度时,导弹点火后从空中发射。轰炸机执行任务时,一般要有He-111战斗机为其护航。到
1944年9月5日,德军先后从空中向英国境内发射了约400枚V-1导弹。德军撤离法国
后,直到战争结束时,德国对英国有威胁的攻击主要也是空中发射导弹。
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从空中发射V-1导弹,即使未被拦截,其命中精度也很低。在
1944年7至9月,空射V-1导弹的弹着点偏差在13公里到39公里范围内。12月24日,
德军从空中向曼彻斯特发射了50枚V-1导弹,仅有一枚打到了城内。1945年1月14日,
德军最后一次从空中向英国发射了1200枚V-1导弹,其中只有66枚打到了伦敦,其余均
被英国飞机和地面火力所击落,还打掉了77架德国导弹载机。
到了1945年3月,出现了V-1导弹远程型。这种型别的导弹与原型的V-1相比,主
要是采用了其重量比金属弹翼轻了22.7公斤的木制弹翼,并减轻了弹头,使其射程增加到
354公里。3月3日至29日,德军从荷兰向英国发射了275枚这种导弹,结果只有13枚到
了伦敦,而且大多数没有造成多大伤亡。只有3月8日,有一枚导弹歪打正着,击中了伦敦
市的史密斯菲尔德市场,造成伤亡233人。1945年3月28日,最后一枚V-1导弹落到了
伦敦市的切尔斯哈托街,从此V-1导弹再也没有在伦敦上空出现。为了垂死挣扎,最后德
军还用V-1改装了150枚“人弹”(有人驾驶的自杀炸弹)称为Fi103/R3,交部队后称为V
-4,但还未用上战争就结束了。
建立三道防线——最早的反导弹战
V-1导弹研制出来后,德国法西斯如获至宝,匆匆进行大量生产,并立即投入使用,
以作为他们垂死挣扎的杀手锏。实际上这一新式武器并没有挽救得了法西斯必然灭亡的命
运,这其中有早期巡航导弹技术性能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受到了盟军的顽强抵抗。从V-
1导弹研制开始,盟军根据法国劳工和空中侦察所获得的情报,先后对其试验场(佩内明德)
和修建中的发射基地进行了轰炸破坏,使其发射试验和使用推迟。V-1导弹投入使用后,
盟军组织了多道防线进行拦截,从而演绎出一场早期的反导弹战。
在对付V-1导弹的作战中,盟军采用的第一道防线是战斗机。当时盟军可参战的飞机
主要是“喷火”ⅩⅣ、“飓风”Ⅴ、“野马”Ⅲ和“蚊”式等活塞式战斗机。要用这些飞机
来拦截V-1导弹,首先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它们的飞行速度,为此拆掉了飞机上的所有装
甲,后视镜,甚至刮掉表面油漆,进一步磨光蒙皮,而且更换了燃料,使用汽油。通过采取
这些措施,可使飞机的时速提高21至48公里。1944年7月27日,刚刚问世的盟军第一种
喷气式战斗机“流星”也披挂上阵,参与与V-1作战的行列,并在8月4日首开记录,击
落了第一枚导弹。
对时速可达到547至644公里的V-1导弹,要想拦截它,允许战斗机的拦截时间只有
六分钟左右。同时由于V-1导弹体积小,当它从600至900米的高度进入时,一般是难以
发现的,幸亏有地面雷达配合。刚开始时,盟军的战斗机采用常规的尾追战术,让V-1导
弹超过飞机,然后飞机跟上去对导弹进行攻击。很快发现这种战术效果不佳,无论导弹被击
中与否,其发动机尾流或导弹爆炸都会严重影响攻击飞机的安全。仅头六周内,盟军就有
37架飞机受伤,五架飞机坠毁。后来飞行员们才找到对付V-1的办法即反过来用战斗机的
尾流影响导弹,使导弹失去平衡,或者干脆用自己飞机的机翼来挑翻导弹。6月23日一架
“喷火”战斗机首次挑翻了一枚V-1。
4天后一架“飓风”飞机又用自己的尾流掀翻了一枚导弹。1944年7月12日盟军参与
作战的飞机增加到22个中队,包括13个单发战斗机中队,九个双发战斗机中队。到7月
13日为止,所击落的1192枚导弹,其中有883枚归功于盟军的战斗机。到八月中旬,创造
最好成绩的是装备“飓风”战斗机的第3中队,共击落V-1导弹257枚;其次是装备“喷
火”战斗机的第91中队击落185枚;以及装备“蚊”式战斗机的第96中队,击落174枚。
飞行员个人创造的最好成绩是J.伯瑞(中队长),共击落V-1导弹61枚,另有34名飞行员
击落10枚以上。
第二道防线是高射炮。盟军在英国开始只装备了192门重型炮和200门轻型炮,到
1944年6月底,就增加到376门重型炮、594门轻型炮和362个火箭发射器。刚开始,英军
的高炮防线离伦敦市区并没有多远,即使经拦截后受损的导弹也可能落入市区。加上为了防
止德军的袭击,英国的雷达多部署在低洼处,使雷达的覆盖面积和有效探测距离减小。此外
还存在高炮和飞机间的相互制约,追击导弹的飞机很容易进入高炮阵地上空而造成误伤。为
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英军曾下令按天气分工:好天气时拦截V-1的任务由战斗机负责;
坏天气时由地面高炮负责。这样做虽然不会产生误伤,但等于少了一道防线。为了解决这一
问题,英国防空兵司令希尔上将提出划分高炮和飞机的责任区和分界线,飞机在追击V-1
导弹时,只到分界线为止,不准进入高炮责任区。同时,将高炮和雷达一起外移(向海岸方
向),以避免被击中的导弹或残骸落入伦敦市区。这次调整共牵涉到了23000人,约60000
吨弹药和装备的转移,到7月19日就全部到位,前后只用了不到1周的时间。新防线建立
后,除重型炮增加到592门外,还增加了892门40毫米炮、504门20毫米炮和254个火箭
发射器,以及美国提供的165套SCR584雷达、9号和10号高射炮瞄准器等。经过这些改进
后,用高射炮拦截V-1导弹的成功率,从以前的21.5%上升到53.9%。取得最好战绩的一
次是1944年8月27至28日,共有97枚V-1导弹进入高炮防线,其中有90枚被成功拦
截,最后只有4枚导弹落入伦敦市内。
第三道防线是用气球拦阻,这也是盟军在反导弹作战中最原始最简单的一招。在数量
上,开始只用了500个气球,到8月中旬增加到2000多个。
用气球拦截导弹主要是利用气球间的绳网,当V-1撞上之后自然是自投罗网。为了尽
快使被撞导弹减速,从6月21日以后又在气球后加装了阻力伞导弹冲到气球网上后阻力伞
会立即打开,以增大阻力使其迅速减速。事实上气球拦阻的作用是比较有限的,主要是天气
不好时气球拦阻网难以保持同时因氢气供不应求,大约有1/5的时间气球升不了空。后来德
军还采用了反拦阻的措施,即在弹翼前安装切割装置。在整个战役中,盟军共损失气球630
个,被拦掉的V-1导弹只占全部被击落导弹的4.4%至7.8%。
据统计,英国在对V-1导弹的作战中,共发现来袭导弹7488枚,击落3957枚,其中
战斗机击落1846枚、高炮击落1878枚、气球栏阻231枚。
德军将攻击目标转向欧洲大陆以后,盟军的防御重点也随之转移。在这里,盟军共部署
了18000人;208门90毫米高炮、128门94毫米高炮和188门40毫米高炮;先部署了280
个气球,后来又增加到1400个。但是没有动用战斗机,也就是说减少了一道防线。尽管如
此,其防御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如1944年10月24日至1945年3月底,德军向荷兰安特卫
普港发射V-1导弹2759枚,被盟军击落和拦阻了1766枚,加上导弹自身发射失败的,仅
有211枚漏网。
以上介绍的是V-1导弹的研制和使用以及盟军所采取的防御措施。回过头来看,V-1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实用型巡航导弹,在技术上应该说是一个成就,但是正因为是“最早的”
因此也存在不成熟,加上仓促投产,在质量和效果上都不是很理想。德军尽管掌握了一种新
式武器,但在总的兵力和武器数量上已无法与盟军抗衡,所以V-1对于纳粹德国来说其实
际战略意义并不大。也许将其资源用于更紧迫的喷气式飞机、雷达设备、近炸引信或对空火
箭等武器装备上可能会更具有军事意义。因此有人说“德国偏爱火箭,而不是雷达”。
当然,V-1导弹的使用也使盟军付出了可观的代价。据估算,V-1导弹的制造和使用
成本比盟国蒙受的损失和为防御而付出的代价低得多。以发射8000枚导弹计,如果V-1的
制造和使用成本为1,那么盟军的代价则是3.8,其中物质生产损失1.46、轰炸发射基地的
代价1.88、战斗机拦击成本0.3、地面防御代价0.16;在欧洲大陆战场,盟军为防御V-1
导弹所付出的代价则是3.0。尽管如此,德国法西斯仍然挽救不了它灭亡的命运这并非是经
济和技术上的原因。
总之,单纯就一种新型武器而言,V-1的优点是明显的:第一是成本低,能大量使
用,不受天气和时间限制;第二是速度快,接近高度低,难以发现和拦截;第三是易损部件
少,不易被击落,即使被击中自身也没有人员伤亡。尤为重要的是,V-1的出现标志着一
种全新武器的诞生,战后美苏等国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在V-1导弹的基础上开始了巡航导
弹的研制和竞争,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如今已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武器之一。
㈢ 二战时,德国的V1 V2,到底是导弹还是火箭
导弹,是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控制飞行、导向目标,以携带的战斗部摧毁目标的无人驾驶飞行器。由弹头、弹体、推进系统、制导控制系统和电源等组成。
按战斗部装药,分为常规导弹、核导弹、生物导弹、化学导弹;按推进剂,分为固体推进剂导弹和液体推进剂导弹;按飞行方式,分为弹道导弹和有翼导弹;按作战使用,分为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按作战任务,分为防空导弹、反舰(潜)导弹、反辐射导弹、反雷达导弹、反坦克导弹、反弹道导弹导弹、反卫星导弹等;按发射点和目标的相对位置,分为地地导弹、地空导弹、舰空导弹、空空导弹、岸舰导弹、舰舰导弹、空舰导弹等;按发射位置,分为陆射导弹、海射导弹、潜射导弹、舰射导弹、空射导弹、炮射导弹等。
最早用于战争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的“V-1”和“V-2”导弹。
㈣ 德国V-1/2地地导弹具有什么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V1飞弹被大量用于攻击英国东南部目标和欧洲大陆的各种目标。由于飞行时会发出“嗡嗡”的声音,被称为“嗡嗡弹”。这种飞弹长7.90米,采用中单翼,装有一台简单的脉冲喷气发动机,从一个斜轨上发射,采用惯性制导,由此装置引导飞弹大致按指定的方向飞行。发射重量共约2180公斤,其中850公斤为阿马托高能炸药。
第一次V1发射试验于1942年12月在佩内明德基地进行,采用空中发射。从1944年6月13日至9月4日,瞄准伦敦周围地区连续发射的V1飞弹达8600枚以上,其中有一大部分是从法国加来基地发射的。这些导弹中,有1847枚被同盟国战斗机击毁,1866枚被防空火力打落,232枚被气球撞毁。从1944年9月1日至1945年3月30日,德国陆军又向欧洲地区的目标发射了近12000枚。
约有175枚V1被改装成自杀飞弹,它的代号为“赖兴贝格”。这种飞弹是准备用一架亨克尔He111轰炸机载到空中后再从其下部发射出去。“赖兴贝格”飞弹驾驶员在将飞弹对准目标后即跳伞脱离飞弹。但是,在飞弹的高速飞行中,很少有人能成功逃生,这种武器也从未使用过。无人驾驶的V1飞弹一直使用到1945年的1月初,对英国目标发射的飞弹总数达10500枚左右。
V2火箭是一种全新的远程武器,德国从1944年秋开始向伦敦发射这种武器。V2火箭是由佩内明德研究中心的冯?布劳恩博士带领下研制的,是第一枚大型导弹。与V1不同的是,由于它速度极快,以及它是穿过大气层飞抵目标的,所以,一经发射,便无法截击。唯一的防御办法就是搜索并破坏其发射场地。
由于德国的v2火箭是采用液体燃料,必须要用油罐车或其它载油的车辆为其提供保障,但在最初,人们是想把它设计成一种机动的发射系统。火箭要先放在拖车上,由牵引车拉到发射场地,任何较平坦的地面均可作为发射场。拖车可将火箭升成垂直状态,以便火箭从一个简单的发射平台上发射出去。落在伦敦的火箭中,有一些就是从设置在荷兰海牙附近塞纳尔城的林荫道间的发射台发射出去的,这些林荫道可谓绝妙的天然隐蔽物。这种14米长的火箭在加入乙醇和液氧并经过检查之后,由炮兵连连长在一辆酷似坦克的装甲车内,通过一条与火箭相连的电缆将之发射。
V2是由一部三轴陀螺驾驶仪操纵,该自动驾驶仪通过可操纵的燃气舵和垂尾上的气动力面操纵V2。一枚发射成功的导弹,其射程远达320公里、弹道最高点高达96.5公里。在火箭速度达到5630公里/小时左右时发动机关机,人们在火箭落地时可听到“砰”的落地声和爆炸声。V2在进行试验时,尽管没装爆破弹头,但也砸出了一个深13.7米、宽136.6米的弹坑。
从1944年9月6日至1945年3月27日,V2的发射总数约为4320枚,其中1120枚瞄准伦敦,2500枚瞄准了广阔的欧洲大陆,其余均用于在德国进行训练和试验。据民防记录记载,实际上用于攻击英国的V2为1050枚,第一枚是9月8日发射的。在向伦敦发射前,在9月6日,曾向巴黎实验性的发射两枚,但未能击中目标。
除火箭本身以外,为V2发展的许多技术都成为战后年代的规范。为大型火箭采用的车载式竖起架的方案已为全世界普遍采纳。例如,苏联就设计出了一系列高机动性的导弹运载车,这种运载车可在其整个西部边界地区部署。
今天的大型洲际弹道导弹,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佩内明德这班设计人员的影响。早在向英格兰发射V2之前,冯?布劳恩及他的一班人马就已在着手设计一种两级火箭,称手A-9/A-10(V2当时称作A-4)。在标明日期为1940年6月10日的一张草图上就记载着一枚导弹,它重86600公斤,22.4米,其第二级是一枚有翼的V2。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是一种载人航天器。
该设计思想即:此枚有翼火箭在与其助推器分离后,继续飞入稀薄大气层,以便达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在法国西部或葡萄牙可能有发射阵地,但没有迹象说明A-9/A-10曾被认真考虑进行研制。在原子弹之前,一枚精度较低的火箭弹头仅装1吨重的化学炸药,其战略战术价值显然不能满足需要。然而洲际弹道导弹的设计思想却大部分来源于早期的这种佩内明德设计。
德国莱茵使者地地导弹,用途:地对地导弹,发动机: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航程:射程215千米,重量:发射重量1715千克,外形尺寸:长11.4米。
四级远程地对地导弹,弹头重44千克。1944年底有约200枚向盟军攻占的港口城市安特卫普发射。
㈤ V-1导弹有哪些基本数据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研制的飞航式导弹。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在战争中使用的导弹,用于袭击英国、荷兰和比利时。V-1导弹用弹射器发射,也可从运载机上发射,然后依靠弹上的控制系统导向预定弹道作水平飞行,而后向目标俯冲。
V-1导弹重2.2吨,导弹长7.6米,弹径0.82米,翼展5.3米,动力装置为空气喷气发动机,飞行速度每小时550~600千米,飞行高度2000米,射程为370千米。战斗部装药700千克。1944年6月13日德国首次向英国本土发射了V-1导弹。
㈥ 德国的V1 V2到底算是火箭呢 还是算导弹
【导弹(Missile)是本身有动力、有诱导能力且在空气或是太空中移动的弹药。有诱导能力但没有动力的弹药称作制导炸弹,有动力但是没有诱导能力的弹药称作火箭弹。】
火箭是指推动部分,导弹是以是否有诱导能力来区分的。
就是说V1是导弹也是火箭。
㈦ 二战中,德国使用的“V-1”型导弹和“V-2”型导弹分别是什么式导弹
1942年12月,德国研制的一种飞航式火箭获得成功。这种火箭被命名为V-1型导弹。1944年6月12日,德国使用“第三帝国的秘密武器”——V-1型飞航式地对地导弹袭击了英国首都伦敦,这是世界上首次在实战中使用导弹。 制导武器的出现是武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V-1型导弹总质量2200公斤,弹长7.6米,最大直径0.82米,翼展5.3米,使用脉冲式空气发动机,战斗部装药700千克,以550~600公里/时的速度航行时航程可达370公里,飞行高度2000米。发射时用弹射器弹射升空,然后按预定弹道自动操纵导弹飞行。
1942年10月13日,德国首次成功地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枚弹道导弹 ——V-2,并于1944年9月6日首次投入作战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有约4300多枚V-2导弹袭击了英国、荷兰安特卫普港和其他目标,破坏严重。V-2是单级液体火箭,全长14米,质量为13吨,箭体直径1.65米,最大射程320公里,发动机熄火高度96公里,飞行时间约320秒,命中精度圆公算偏差5公里,有效载荷约l吨。其动力系统选用液氧/酒精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为260千牛(合26.5吨力),最长工作时间68秒。其控制系统使用带程序装置和陀螺积分仪的自主式陀螺控制系统。V-2型导弹对以后导弹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㈧ 第一颗导弹是哪个国家发明的并且叫做什么导弹
二战时期,德国研制的V1型是世界上第一枚巡航导弹;而其同期研制的V2型是世界上第一枚弹道导弹。从发射时间看,是V2早;而从对当时的影响和名气来讲,是V2。以下是研制和首发详情: V-1飞弹是德国人研制的第一枚巡航式导弹,即有翼导弹。它的起源是无人驾驶飞机。1929年10月,美国人查尔斯凯特林和埃尔默斯内利成功地使一架装有自动控制装置的试验飞机在弗吉尼亚州的海军机场飞行了15分钟,但由于资金困难,试验被迫中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空军在佩内明德研制了一种FI—104无人驾驶飞机,即后来的V—1飞弹。主要组成部分是弹体,助推发动机,主动发动机,制导部位和战斗部。V—1飞弹采用自主式磁陀螺飞行控制系统,保障将飞弹导向预定高度,以必要的速度在规定高度和航向进行水平飞行,然后向目标俯冲。V—1火箭重2200千克,弹长7.6米,最大直径0.82米,翼展5.3米,使用脉动式空气发动机,飞行距离达240千米,战斗部装药700千克,飞行高度2000米。发射时用弹射器弹射升空,然后按预定弹道自动操纵火箭飞行。 1944年6月13日凌晨,一颗颗火球拖着刺耳的尖叫声从2000米高度落入伦敦,发出一阵猛烈的爆炸声并燃起大火。英国空军出动战斗机群进行侦察和拦截,发现是一种外形似飞机但无人驾驶的新型武器,这就是纳粹德国的V—1型火箭。 从1944年6月13日至9月4日,德军共向英国发射了8070枚V—1型火箭,有23000多所建筑物被彻底摧毁,5500余人被炸死。但由于这种火箭的精度较低,飞行速度也很慢,其中有46%被英国地面防空炮火击落,有25%因自身故障而坠毁,只有29%有效地轰炸了伦敦。1944年,从德国试验基地发射升空的V—2火箭是世界上第一枚弹道导弹 1944年9月8日傍晚,英国的伦敦遭到更猛烈的来自空中的袭击,德国使用了威力更强大的V—2火箭。这是世界上投入战争的第一枚弹道式导弹。这种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V—2火箭重13吨,载有重1吨普通炸药的弹头。长14米,最大直径1.65米,最大飞行速度达每秒1.7千米,射程320千米,弹道高度80—100千米。在半年之内,德军在战争中发射V—2火箭共4320枚,其中对英国发射了1402枚,落到伦敦市区的有517枚,带来难以估量的灾难。 V—2导弹是单级液体地地弹道导弹。德国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西部战线使用过身管长39米,射程为120千米的“巴黎大炮”,它的炮弹是空气阻力很小的大气层的上层空间飞行的,所以飞行距离很远。德国军械学家由此认为,只要使炮弹在同温层中飞行更长的时间,射程就会进一步增大。1929年末,德军制定了研制大型火箭的计划。瓦尔特多恩伯格是德国陆军研究火箭的发起人之一。1932年10月,他把维冯布劳恩请到自己的研究所,要他领导对军用火箭的研究工作。布劳恩最初着手研究的是使用液体燃料的A—1火箭,并在柏林郊区库姆梅斯多夫的试验台上进行过地面试验。1934年,在北海的博尔库姆进行了A—2火箭的飞行试验。接着,1937年12月又在波罗的海进行了A—3火箭的发射试验。1939年,完成了V—2导弹的前身A—4火箭的基础试验。1942年10月3日,从佩内明德向波罗的海首次发射V—2导弹并获得成功。 V—2导弹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为75%的酒精(3.5吨)和液氧(5吨),采用带程序装置及计算飞行速度仪器的自主式陀螺控制系统,垂直发射。战后,美国从德国俘虏了冯布功恩等几十名火箭专家及图纸资料,苏联占领了佩内明德地区后,也缴获了部分火箭制造设备,仪器,并俘虏了部分技术人员。因此,V—2导弹成为这两个国家研制弹道的样弹。
㈨ 什么是德国V-1导弹
巡航导弹是指依靠空气喷气发动机的推力和弹翼的气动升力,并以巡航状态在大气层内飞行的导弹,又叫做飞航式导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开始秘密研制战略性导弹,为实现其“闪击战”式的军事战略打击做准备工作,并于1942年10月13日下午成功地进行了导弹原理试验。
1944年,世界上最早的巡航导弹——V-1导弹研制成功,定名为FAG-78,因其外形像一架无人驾驶飞机,也有人称它为飞机型飞弹。该导弹是世界上最早的战术巡航导弹,也是现代巡航导弹的雏形。V-1导弹弹长7.6米,弹重2.2吨,最大直径0.82米,翼展5.5米。战斗部装炸药700千克;诱导系统是由弹内磁性罗盘和一种特制的机械装置组成;弹内动力系统是由1台“百眼巨人”A5-014脉冲式喷气发动机来完成。
该导弹在发射时,先用弹射器或飞机空中发射,然后用自主式磁陀螺飞行控制系统导向预定高度,以必要的速度在规定的高度和航向上水平飞行,而后向目标俯冲攻击。V-1导弹的最大飞行速度为740千米/时,射程370千米,飞行高度为2000米。从1944年6月13日起,德国开始使用该导弹袭击英国,先后共发射了1万多枚V-1导弹,其中有50%被英国飞机和高炮等武器拦截,真正落在英国境内的只有32%。这也是世界上最先用于实战的导弹,以后的巡航导弹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㈩ 二战德国的V1导弹的原名叫什么
V1火箭(弹道导弹),原形是代号A1的液体燃料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