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帮助国民政府训练军队
希望与国民政府建立良好关系,低价换购中国的钨矿资源,倒并不是以中国是德国潜在盟友为首要目的
B. 你们觉得纳粹德军这支队伍怎么样(从战斗力,军人精神,作风,素质等方面来评价)
以色列人评估出的最会打仗的国家是德国,。。。从装备上来看,二战德国的装备是非常好的,只是在面对苏联的以数量取胜的情况下,德国的质量优势体现的不那么明显。而德国虎王坦克曾经两辆解决了20辆T34....这是德国装备上的优势。。。。而德国军人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精神是几百年不变的,从普鲁士时代一直到德国统一。。他们有为民族争取生存空间的铁血精神。。这是德国军人的战斗意志。。。我建议你还是从德国的民族特性和地理环境去分析吧。。。。但是二战德军是非常优秀的。。。可是我希望你区别国防军和党卫军。。。德军不是都是纳粹,国防军是真正优秀的军人,至于党卫军,其实就是纳粹党的打手,镇压人民和屠杀犹太人的。。。不过第二党卫装甲军和维京师除外。
C. 二战前的德国是怎样扩充兵力的
一次大战后,为了防止德国再度走向军事大国,凡尔赛公约不只解散了德国的参谋本部,并且在重型机枪、战车、战机等军事细节都加以详细的限制。其中最釜底抽薪的一项是,限制德国只能保有10万现役部队,而且现役军人役期必须长达12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兵役役期如果是两年的话,德国在两年后就可以有10万后备军人,并且从此每隔两年就可增加10万;但是役期是12年的话,要等到12年后才有10万后备军人,想要凑到20万后备军人则要花24年。因此德国在1935年重新武装时,国内只有10万现役军人及10万后备军人,除此之外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或军事经历的只剩那些曾参加过一次大战上了年纪的老兵了!!那么纳粹?德国陆军是如何在这么严格的限制中解套的呢?
首先是成立“希特勒青少年团(Hitler-Jugend)”,以教育青少年野外求生技能为名实际上施与军事训练;另外于1935年成立“国家劳动奉献团”,规定一般青少年在受完教育进入社会就职前均有一年以上的参加义务,名义上是为了解决经济不景气所成立的公路建设组织,实际上则施予军事管理,同时相当重视体能训练,几乎可以说是用铲子取代步枪来进行新兵训练,青年们有了这样的经历,将来即使突然征招入伍也很快就能进入状况。靠着以上两个组织,德国青年可亦以说在正式入伍时其实已经完成了新兵基础训练,让军方新训单位能在新兵入伍后短时间内就授与更高度的军事训练。
德国陆军的征兵制及防卫区之角色
1935年3月,德国开始实施征兵制。规定年满20岁的男子在那年秋天必须接受征兵体检,只要无重大身心障碍者立刻入伍服兵役。军方更为了要达到在短期内即可培养大量预备役(即后备军人)的目的,一开始宣布役期为一年,但是旋即延长成两年。主要是因为当时新兵训练时间为期半年,若是只有一年兵役,隔年11月起将有半年没有受完训的现役军人在部队里面了!!在服役期满退伍之后即列入预备役,到45岁为止国家若有征招就有义务再度入营。即使国家下达召集令,一时之间正规部队没缺的话则会编入“乡土防卫队”(不过东普鲁士另外有由45到55岁退役军人所组成的“乡土突击队(Landsturm)”)。
有了这个制度,军方就拥有20到22岁的现役士兵,及23到45岁的后备军人。理论上这些年龄层的人口被征召到枯竭为止,德军都会有源源不绝的补充兵力。
另外后备军人里凡是有在一次大战干过部队主官者,或是因凡尔赛条约被迫退伍的旧军人均被列为预备军官,征召时以军官任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德国这个征兵制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以“防卫区(Wehrkreis)”为单位负责召集。军方将德国分成15个防卫区,并赋予罗马数字1到13,17,18(I~XⅢ,XⅦ,XⅧ),其中最后两个地区其实是兼并的奥地利。
二次大战前由各防卫区所编成之师级部队在部队番号之后都会加上防卫区代号,而各防卫区司令部则设在各地大都市里,战时动员令下达后这些防卫区司令部则直接变成防卫司令部下辖所属师级部队。
举个例子,以柏林为防卫区司令部所在地的第III防卫区战争期间编成了第1师,第13师,第23师,而第III防卫区司令部则直接变成第三军团司令部,下辖三个步兵师。另外,跳号的第14,15,16(XⅣ,XV,XⅥ)三个防卫区则是留给即将成立的机械化部队,战时则计画编为陆军总司令部的直属军团司令部。
每个防卫区下面又分两到三个征兵区,每个征兵区下辖数个分区负责该征兵分区内的征兵及新训任务。德国在1938年并吞捷克后将波希米亚(Bohemia)新成立模拉瓦(Morava)防卫区,之后在并吞波兰之后又在波兰但泽Danzig(波兰名格但斯克Gdansk)及Posen(波兰名Poznan)两地成立另一个防卫区,之后被赋予20,21(XX,XXI)两个防卫区番号。波兰其它地区则合并成立一个“政府直辖防卫区”,于是整个德国管辖地里防卫区总数因而达到19个。
当然,由这些防卫区所征召的士兵并不是只拨给陆军,德国国防军陆海空三军的兵源均来自这里,只是配属陆军的占了三分之二。
除了义务役之外当然还有志愿役,志愿役则须年满17岁,入伍后和一般士兵受一样的训练下部队,但是表现优秀者会被提报升为士官,或是直接保送波次坦(Potsdam),慕尼黑(Muenchen),汉诺瓦(Hannover,或译成汉诺威),德勒斯登(Dresden)等四所军官学校,毕业后以军官任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采两阶段制的新兵补充制度
上述制度所组成的部队,在作战中对于兵员折损也有一套递补作战人员的系统。直接担任征兵、召集、训练任务的是由一直留在防卫区各驻地的“新训营”在负责,也就是说防卫区并没有把所有征召来的士兵都送往前线部队,而是会留下一些士兵在此负责训练新兵,这些“新训营”和前线部队拥有相同的部队番号,只负责训练送往自己联队的士兵。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在前线作战的步兵第一团下面有个“新训营”一直待在国内原本的驻地负责本团所要补充的士兵,而德军所有连队均有这样一对一的补兵单位留在家乡!!这主要是也是因为德军非常重视乡土意识,认为由来自同乡士兵所组成的部队对于士气有相当帮助而设计的补充兵制度。
当然这个“新训营”底下再依任务不同而分成数个连级单位,有专门负责征兵召集的“征召中队”和专门负责训练的“训练中队”,另外结训的士兵则集中到“转送待命中队”待命等着下部队到前线。
然而从“新训营”的“转送中队”送往野战部队时并不是直接到所属野战部队报到,而是先到野战联队的“衔接训练中队”,最前线的野战部队在需要补充兵员时是由“衔接训练大队”抽调,而非直接由“新训营”。这就是德军的两阶段式新兵补充系统。
这个“衔接训练大队(营级单位)”除了接受由“新训营”送来的新兵之外,由野战医院出院的伤兵及休完假的士兵也都被送到这里衔接待命。这个“衔接训练大队”编制和最前线的战鬪部队拥有完全相同的编制,由三个步兵连和一个兵器连构成,在这里新兵老兵混合编组接受训练,好处是可以让新兵在此先适应野战部队的实际状况,同时在实际下部队时已经能有认识的老兵,这对新兵的心理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增加部队的向心力。
另外,“衔接训练大队”的编制和一般野战步兵营相同,基本上就等于是野战部队的预备队,在兵力调度上必要时可直接当成一般部队使用。以上是以步兵单位做例子,其它炮兵工兵通信部队也都有类似的补充兵系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因扩编而发动了35梯次动员令
靠着上述的动员方式,德国陆军从废除凡尔赛条约前7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的10万兵力迅速扩编到36个步兵师,4个机械化步兵师,1个骑兵师,5个重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的规模。|{1939年8月,为了入侵波兰做准备,陆军紧急在这一个月里面发动4梯次动员令,第一梯次先让废约后扩编的35个师满编(第1师到第46师,中间有跳号),第二梯次16个师(部队番号50到60左右的步兵师),第3第4梯次则分别扩编了21及14个师(部队番号200开头者)。
其实德军每波扩编的部队其编装都会因人员素质,武器装备生产速度及更新,战术变化而有所变更,所以每梯次步兵师的差异性很大。另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成立新部队时通常会由现有野战师拨调三分之一的兵力成为新编部队的主干,也就是说把其中一个步兵旅或步兵团分出来升格为师,再依师级编制补充兵力。这一点也和德军喜欢采用老兵新兵混合编组的传统有关。
开战后陆军仍持续发出动员令,伴随着英法正式对德国宣战,对波兰战役还没结束时德军又发动了第五梯次(1939年9月15到18日),12月第六第七梯次,隔年1940年2月第八梯次,3月第九梯次,入侵法国时第十梯次入营,到第十梯次时所扩编的步兵师其部队番号已经用到90,另外100,200, 300开头的步兵师也开始出现。当然这些百位数字开头的一般步兵师和专门负责国境警备的500开头,国内补兵营管理的400开头的步兵师又不同,500,400字头的部队是不会调动换防的(又400字头的部队只是行政司令部组织)。
1941年对苏开战前夕,德军的装甲部队加倍计画也是采用和歩兵师一样的扩编方式,又因为装甲师的步兵兵力只要步兵师的三分之二即可,所以也有步兵师被拨三分之一出去成立新的步兵师之后剩下的三分之二兵员就直接改编成装甲师的。
第12装甲师由第2步兵师,第13装甲师由第13步兵师,第14装甲师由第4步兵师,第15装甲师由第33步兵师,第16装甲师由第16步兵师,第17装甲师由第27步兵师,第19装甲师由第19步兵师在这个时期由上述方式改编而来。另外第18装甲师是由第4,第14步兵师,第20装甲师是由第19,59 步兵师各拨出三分之一兵力而成立的。当然这些装甲师的战车也是以同样的方式从原有的装甲部队调拨而来。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然而,后方的“新训营”已经无法像野战师一样的扩编,开战前前线部队和后方补兵营那种一对一的关系已经无法维持,这时便成数个步兵师共享一个“新训营”了。
其实一开战,真正在第一线作战的野战部队根本不可能抽调三分之一的兵力出来让军方拿来作为扩编新部队的基干,所以波兰之役结束后真正抽调的是各野战师的“衔接训练部队”,这些野战部队在对苏开战前夕才又自行新编出“衔接训练部队”。也就是说对法国开战时在法国战线的德军其实都只是临时由“衔接训练部队”所扩编出来的单位在打的。
因长期消耗兵力德军开始寻找新的补兵制度
到1940年为止的前线作战,德军就靠着上述的动员方式不断扩编,补充兵源,横扫欧洲。将在1941年执行的对苏作战计画扺定,为了再扩大军备,军方又发动了第11~14梯次动员令,而在1940中又扩编了37个步兵师。
然而进入1941年真正展开对苏作战,由于短时间里过度扩编,加上前线兵员损耗的增加,德国国内开始出现装备及兵力不足的问题。以至于在第15梯次所扩编的700字头步兵师,其下只有两个步兵旅,只能拿来做法国及比利时占领地的驻防部队。不过至少这样就可以把原本屯驻的正规部队抽调出来去支持最前线了。
第16梯次动员,扩编的部队开始变成“警备师”,因为底下只有一个步兵旅,一个炮兵营,战力约为正规步兵师的三分之一,只好驻守德国本土,负责后方保安的任务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偏偏对苏作战失利,靠着上述方式所扩编的部队几乎在东线战场损耗殆尽。从1941年到1942年冬天为止,苏联战线的兵力损耗已经超过100万名。其间虽然又发动第17到20梯次的动员令,但是就在斯大林格勒之役,德军第三军全军覆没,又丧失了三个装甲师,两个机械化步兵师及13个步兵师约20万人。此时现有的征兵制已经无法维持补充丧失的兵力了。
这个时候德国军方开始把由希姆莱所指挥的SS武装亲卫队及占领地的外国人全部纳入征兵动员系统里。
动员制对战局恶化所做的对策
从这个时期开始,位于各地区的“新训营”每6个编成一个“新训旅”,之后每6个“新训旅”再编成一个“新训师”,每训练完一批,整个师不打散直接送到前线野战部队,野战军在前线进行衔接教育后直接升格为正规野战师,由于是在前线驻地训练,所以训练完之后对战场环境的适应力较高,也因此,德军开始把新训单位调往国外以利新兵提早适应环境。
由于德国本来就是个人口密集的国家,军用演习场地本来就有限,所以渐渐变成国内召集,然后直接在德国占领地国家的演习场进行新兵训练,结训后直接驻守该地,好处就如上述对环境适应较快。不过这项措施在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后产生了一个重大的缺陷。
由于盟军节节进军,常常是德军在国内召集到新兵后整批送往法国占领地新训营区受训时才发现该营区已经成为第一线战场,加上占领地逐渐缩小,德军只好再度把新训改回在德国国内进行。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就在这个战况中,希特勒又开始要求陆军扩编新的部队了。前线部队及军方高层均认为应该优先补充现有部队的缺员,那至少可以让身经百战的老兵带着新兵适应战场。但是希特勒却认为这些战损过度的单位已无剩余价值。军方于是只好将这些残败了的单位解散,再同样的人员为主干成立新部队。也因此1943年之后有些部队虽然和过去被解编的部队有着相同的部队番号(被解散过),但是实际上却是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这个时期新成立的部队编装已经变得很小了。原本三个步兵营所组成的步兵旅现在只由两个步兵营构成,一个步兵师也从17000人变成10000人。表面上看起来部队数量还可以,但是实际上每支部队的战力只有以前的一半以下了。
1943 年德军在库尔斯克作战失利,希特勒于是为了提高士气,把步兵师改称为“国民掷弹兵师”。1944年第30梯次以后所动员成立的新部队,或是由老部队重新改编的都冠上“国民掷弹兵师”。当然还有原本是500字头的部队也冠上被解散的部队番号再在后面加上“国民掷弹兵师”的也有。
此时,军方开始扩大征兵年龄,由原本的20到45岁扩大成17到61岁,这次扩大的范围已经包括那些曾经参加过一次大战的老兵年龄层了,也可见德国已经渐渐把所有的人力资源都用尽了。
除此之外,到目前为止因体检被淘汰的人员也都列入征兵范围,例如由患有胃溃疡士兵所组成的部队,以部队单位进行饮食疗法执行作战任务。还有由耳聋者所组成之部队,所有命令完全靠手语的。
另外,苏联军的俘虏,东普鲁士的乡土突击队,还有在征兵范围以外的老人小孩所组成的“国民突击队”等,虽然在数量上看起来还有不少可用的部队,但是实际上这些部队根本不能作战,国民突击队不仅没有制服,步枪,训练都根本不足。
大战末期德国就靠着这个动员制度一直把兵源送上战场,随着连续的败仗,1943年所保有的200万后备军人到1944年下半已经降到100万人以下了。1944年一年之中德国陆军丧失了75个步兵师约230个步兵旅,虽然同一时期又增编了60个步兵师约200个步兵旅,姑且不论其素质,至少这个动员令仍然维持有效的运作。相对的苏联虽然在德苏开战初期丧失的部队比德军还多,但是到1943年后期苏联部队的战力反而比开战时还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45年,希特勒竟然又发出一道命令:“禁止以训练,补充,后备为名扩编或调度部队!!”。于是所有的德军部队全被送到第一线战场去,同时再也没有可以训练新兵的现役军人了。
德国本来就没有和全欧洲连打六年的国力,终于在1945年5月用尽所有兵力之后以战败收场。
D. 二战之前,德国只有十万部队,如何在一年内扩军八百万的
首先,大家要知道,纳粹德国的兵力不是在一年之间就可以从十万,扩充到八百万的,虽然在这个国土中,只要有人,就会有兵源,但是想要在短时间内扩充自己的兵力,是需要突破多种多样原因的掣肘。
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德国的兵种变得更加的多种多样了,除了后来的装甲师、山地旅外,还有了摩托化师、轻装甲师、山地师,人数也从五十万人,一举扩大到了一百五十多万人。而在这个时候,纳粹不仅着手建立和强大了陆军,也趁着这个契机将海军和空军一并发展了五十万人,所以如果在这个时候计算德国总兵力的话,应该是有两百多万人。
而德国兵力达到七百多万的时候,也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的时候,那个时候,德军的军事实力已经得到了完善,不仅在海军、空军以及陆军上,还有党卫队的发展。
E. 关于纳粹德国空军建设问题
(1)德国的空军,暗中发展,名义上属于民用航空,可以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德国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
(2) 因为德国有许多大型飞机制造公司帮助德国军方制造飞机,例如:
梅塞施米特(巴伐利亚)公司,以Me(Bf)109/110/262为典型代表,同时也有Me323重型运输机之类的大型飞机出品,缔造了一系列改变历史的机型。
亨克尔公司,战争期间主打He111轰炸机,战前的产品无所不包,自打He112败给Bf109,He118输了Ju87,就坐了冷板凳,水上机He115也很有名。
容克公司,最出名的除了“容克阿姨”Ju52和“尖啸死神”Ju87,莫过于万能飞机Ju88了。
道尼尔公司,长于水上飞机,Do18/24等皆堪称经典之作,不过其光芒常被Do17/217系列轰炸机所掩盖(后者常作为反舰导弹载机)。
福克沃尔夫公司,除了“大西洋瘟神”Fw200当然就是大名鼎鼎的Fw190了。
亨舍尔公司,专司对地攻击机,Hs123和“坦克开罐器”Hs129就是他的杰作。
布洛姆·福斯(汉堡),不好好造船,倒是弄出一种很经典的Bv(Ha)138水上飞机来。
阿拉多公司,名气全来自Ar95/196水上飞机,和Ar234喷气轰炸机。
菲泽勒公司则仰仗Fi156在历史上赢得一席之地。
(3)在战前德国空军拥有50间飞行学校,每年能输送1000-1500名飞行员,在开战后上升到75-100间飞行学校。
然后有志成为飞行员的人可以申请加入空军,获得通过后会被送进各个不同专业的飞行学院接受训练。
这些飞行员先会接受大概6-12个月的步兵训练,学的东西和步兵基本一样,飞行员会掌握步兵队列和纪律,以及轻型枪械的使用等军事知识。唯一不同的是还需要学习无线电知识和地图判识等技巧。在开战后迫于压力该部分训练被大规模压缩到2-3个月。
然后就是飞行训练了,飞行学员会被转去接受基础航空课程训练,包括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被称为“AB课程”的飞行训练。A课程包括了30个小时的教练陪同下的初飞训练,主要学习起降和飞机操纵、爬升、转弯等。B课程包括了70个小时的教练陪同下的中飞训练。中飞训练使用的教练机速度较高,训练的动作也比较复杂,包括一些低速盘旋等的基本飞行动作训练。完成了这两项100个飞行小时训练并顺利通过考核的飞行员就可以拿到初级飞行训练合格证书,被批准获得单飞资格了。
然后飞行员会被转到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等各个不同的飞行学院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一般轰炸机的C课程需要学习60个小时(包括夜间飞行和,战斗机课程需要学习55个小时。
最后是20个小时的训练单位飞行训练,该部分训练在学员被分配到各作战单位里面完成。要飞不同的机型还要单独进行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资格。
(4)应该不是苏联帮助的原因
F. 二战时期的德国为什么会攻必取战必克
1.德国在一战大败后,举国都感到屈辱。希特勒是参加一战的,他处的西线节节胜利,而东线却是快速败退,当希特勒听说政府宣布战败时,异常愤怒。希特勒只是德国当时社会的一个代表。德国战败,国土丧失,经济困难,使德国从世界强国抡为中等偏弱的国家,民族自尊心受到深深伤害。希特勒上台,积极发展经济,7年把德国发展起来成为强国,军事力量差不多世界第一。德国要洗刷前耻,收复失地,积极准备力量。
准备充分是原因一。
2。德国一战败后,社会矛盾重重,但工业根基还在。20世纪20-30年代,是世界军事变革的开始。一战中的坦克飞机将取代以前的军事形态。也就是世界军事由步兵为主的时代体过度到机械化的时代,每当军事变革时候,走在前沿的国家的军事将形成很大的优势。德国早在研究坦克的实战应用,并形成了成熟的理论。所以,德国走在军事变革的最前沿,形成对其他国家的军事优势。二战中德国的V-1飞弹是世界第一枚弹道导弹,具预计,德国战败后再有3个月,其新一代的战机将形成战斗力,其性能已达现在的第4代战机,可想而知,若在有3个月的时间,德国将主载空天,二战历史将可能改写.当然,历史是无法假设的。
军事理论和技术的先进性是原因二。
3。希特勒上台,德国为之疯狂。人们拥护他,全德国的妇女基本崇拜他。人民称希特勒的德国,德国的希特勒。例,希特勒统帅军队快速攻克捷克后回到柏林,上百万的人民在广场欢迎他,将军们的妻子都说元首不该去那危险地,甚至责问丈夫为什么不阻止元首。
政治空前团结是原因之三。
4。德国的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日本侵华主力关东军素质够OK的吧,专家说其素质比德军还差一截。军队战斗力超强,而且军队人才济济,二战时德国的将领基本上军事能力都是好的。二战中德国涌现出19位着名将领。战败后,有些将领本该枪毙,但美国阻扰,竟弄他们去当美国军队的顾问。
军队素质高是原因之四。
这些都是德国本身的原因,当然还有欧洲,苏联的准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