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揭秘二战纳粹德国的王牌战列舰俾斯麦号是怎样被打沉的
尼玛 扯淡 俾斯麦 不是二战好吧 俾斯麦是十九世纪德国最卓越的政治家,担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铁血战争统一德意志,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宰相(又译“帝国总理”)。俾斯麦是保守派,维护专制主义,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但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险。由于其对德国统一的贡献,加上卓越的伟大成就,俾斯麦最后获升任为德意志帝国陆军上将。还是你说的是一艘战舰?“俾斯麦”号是由纳粹德国汉斯·布洛姆造船厂建造,以德国首相俾斯麦的名字命名的一艘王牌战列舰,始建于1936年7月,1939年2月下水,1940年8月建成服役,是当时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战列舰之一。俾斯麦号服役时,标准排水量为41,700吨,超过英德海军协定规定的35,000吨。至于满载排水量,俾斯麦号及其姊妹舰提尔皮茨号已经达到50,000吨。相较于其他的战列舰,俾斯麦号因受基尔运河水深限制而显得比较宽,使它可在波涛汹涌的北大西洋上稳定地航行,另外载油量较大亦令其可参与类似太平洋上的远距离行动。主炮为双连装8门52倍口径380毫米SK/C-34炮,其主炮射速很高,射速为3发/分,这是同期战列舰的最高水平(但实际上丹麦海峡和胡德号对决的炮战中,卑斯麦最高也不过打出每分钟2.5发的射速。)
㈡ 纳粹德国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沉没的原因是什么
16时47分英军“约克公爵”号战列舰首先开炮,德国人完全被打懵了,他们的军舰在排水量、火力和装甲上均逊于英国人的战列舰,唯一的生还希望便是利用速度优势逃生。占了先手的英国人成功地打哑了“沙恩”的两座主炮塔,使其火力锐减了三分之二,然而“沙恩”的水下舰体和动力系统仍然完好无损,正在一点点地逃出英国人的火力范围,英国人对此也是无可奈何。然而忽然间德舰减速了,原来是“约克公爵”号最后一轮齐射中的一枚炮弹击穿水平装甲后在“沙”舰的锅炉舱爆炸,导致蒸汽轮机减速,德舰上的轮机长马上带领手下投入了疯狂的维修作业中去,他们知道他们的奋战决定着整艘船的命运。而命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最终他们只用了30分钟就完成了初步的紧急维修。然而命运女神最终还是没有青睐他们,“沙”舰在最后一道栅栏前绊倒了。在德舰减速的这一段时间里,英国人的驱逐舰逼近了上来,发射了12枚鱼雷,摧毁了“沙”舰的水下防御系统,并使她开始右倾下沉,贝知道这艘战舰大限已到,向总部发出诀别电报:“我舰将战至最后一弹。‘沙恩霍斯特’永远向前!”随后的结局不可避免,整整13艘英国军舰团团包围了她,将她送入了海底。
就算是终结时刻即将到来,德国人还是没有放弃,在甲板上水兵们依旧在忘我地搬运炮弹(从前部弹药舱运到后部弹药舱)此情此景让英军指挥官也深为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仍有两门火炮在开火。英军指挥官弗雷泽后来对部下说到:“先生们,我们赢得了这场海战的胜利。如有一天你们能够指挥一艘军舰,参加一场实力如此悬殊的战斗,我希望在场诸君能像‘沙恩霍斯特’那样轰轰烈烈地作战!” 这一战不仅宣告了希特勒控制大西洋迷梦的破灭,也代表着德国水面舰艇部队从此一蹶不振,此后他们不得不更多的依赖潜艇来执行破交作战。从技术上来说,也宣告着大舰巨炮时代中战列巡洋舰这一舰种的灭亡和全面防护理论的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快速战列舰和重点防护理论。 但这一切的一切,都已不再重要,2000多名德国水兵葬身冰海,这是一座没有鲜花的坟墓。唯一留下的只有对荣誉和勇气的赞美,但这是某种永恒的东西,一个传奇,一个悲壮的传奇!
㈢ 胡德号被击沉的原因是什么
1) 第一种是官方的解释:英国方面对胡德号沉默原因进行了两次调查。第一次调查进行的时间非常简短,最后的调查结果于1941年6月2日提交,仅仅在胡德号沉没的8天后。第二次则进行得较为详细,这次调查组询问了89名来自诺福克号重巡洋舰、71名来自威尔士亲王号、14名来自萨福克号的目击者和两名胡德号上的幸存者。与他们一起接受质询的还有相关问题的技术专家。最后的结果于1941年9月12日公布。这两次调查的结论都是胡德号沉没是由于一到两枚15英寸炮弹穿透了船中部的甲板装甲(也可能穿透了舷侧装甲)后落入了4英寸高射炮(4"/45 (10.2 cm) QF HA Mark XVI)的弹药舱,引爆了里面的弹药,高射炮弹的爆炸引爆了船尾15英寸主炮的弹药舱,后一次爆炸使胡德号沉没。
2) 一枚15英寸炮弹击穿了胡德号的水下装甲,引爆了船尾15英寸主炮的弹药库。
3) 一枚8英寸(203cm)炮弹或15英寸炮弹引起救生艇甲板上堆放的大火,火势沿着4英寸炮弹的升降机蔓延到其弹药舱。大火引燃了其中的弹药,爆炸波及了船尾15英寸炮弹的弹药舱,这使胡德号爆炸沉没。
4) 还有一种说法,上述救生艇甲板的大火引爆了位于后部15英寸弹药舱下方的鱼雷储藏室。海军兵工厂总监斯坦利爵士(Sir Stanley Goodall ,他与A. L. Attwood早年都参加了胡德号的设计和建造)。但是这一假设与前面所述第三条都面临了一个问题,即根据来自与威尔士亲王号的目击者和来自胡德号的二等海员Tilburn(他当时正在胡德号的救生艇甲板)的证词,火势在胡德号爆炸前已经被控制,并逐渐熄灭。这样如果这一理论成立,那么可定在胡德号内部(或者在外部观察者无法看到的区域)还有第二场大火。但是根据胡德号幸存者的证词,在胡德号被德军火炮击中到爆炸之间的4分钟里没有关于这方面的报告送抵它的舰桥上的指挥部。
5) 根据日德兰海战的教训(在这次战斗中英国损失了3艘战列巡洋舰,而胡德号正是在海战当天铺设龙骨),胡德号在建造过程中原来的设计就进行了变更,其装甲防护做了相应加强。但是装甲的增加使船体受力过大,结果在丹麦海峡的战斗中,救生艇甲板上的火势引燃了鱼雷助推剂。鱼雷的火势由于温度很高,结果恶化了船体受力结构,使整个船体发生断裂。当船体断裂后,火势蔓延到弹药舱引起了爆炸。
6) 在胡德号出发之前,它的水压弹药传送系统就出现了故障。这一系统在传送弹药桶时如果使用不当就会无法工作。该系统是否已经维修完成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如果这一系统在战斗时还存在故障,或者船员在战斗的压力下操作不当,就会引起弹药桶爆炸,进而引起弹药库爆炸。
7) 一枚15英寸炮弹击中了装甲带的倾斜部分,落入了低舱,最后在此处爆炸。爆炸的火焰由船的内部蔓延到后部弹药舱,引起了爆炸。1920年的一个实验为这个说法提供了依据。舰体倾斜装甲会使炮弹在主装甲带和防鱼雷装甲之间爆炸。就是这一理论使后续的乔治五世、狮、和前卫级战列舰放弃了倾斜装甲。
㈣ 求,二战德国巨型战列舰(卑斯麦)号的详细资料,以及它被击沉的始末。
俾斯麦号是一艘充满传奇色彩的战列舰,他和“泰坦尼克号”一样,在处女航中就沉入了大海,但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却历经数次海战,是二次大战中最着名的一艘战列舰。
这艘以德国前首相俾斯麦名字命名的战列舰,始建于1931年7月1日,1940年8月24日服役(俾斯麦号下水)。该舰舰长241.55米,宽36米,吃水10米;标准排水量41637吨,满载排水量50900吨;动力装置由3台“柯蒂斯”轻型涡轮机和12台锅炉组成;最大航速 30.1节,续航力为1.5万海里。全舰火力较强,装有4座双联装381毫米主炮(备弹840发)、6座双联装 150毫米炮、8座双联装105毫米重型高炮、8座双联装 37毫米中型高炮、40门机关炮,以及 6具 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此外,舰上还搭载有 4架“阿拉多—196”式水上飞机(用以侦察、校射和联络),以及 18艘小艇。“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装甲厚实坚固。其上甲板全部用50毫米厚的装甲加强,可防御弹片并阻止炮弹下穿;两舷装甲厚达 320毫米,着重保护机舱、锅炉和弹药舱等要害部位;主炮炮塔的装甲厚度为150毫米至360毫米;副炮炮塔装甲厚80毫米;舷侧有鱼雷防护系统。
1941年5月18日,刚服役不久的纳粹海军超级战列舰"卑斯麦"号与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驶离波罗的海准备闯入大西洋.对于吃足U艇苦头的英国海上补给线来说,这艘满载排水量达5.3万吨的巨舰无疑又是一个致命的威胁.由此早已得到情报的英国海军部立即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海军力量来围追堵截"卑斯麦"号,然而英军首战不利,先与"卑斯麦"号相遇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不堪一击,一沉一伤.其中4.2万吨的"胡德"号是当时英国皇家海军最大的战舰,她的沉没给英海军部带来巨大的恐慌.由于"卑斯麦"号在战斗中也受了轻伤,燃油流失不少,续航力受损,遂改航法国布勒斯特港,而"欧根亲王"号责继续驶往亚速尔群岛.与此同时,英大西洋主力舰队正在逼近,25日午夜,英"胜利"号航母上的19架鱼雷机冒着黑夜和恶劣的天气对"卑斯麦"号进行了轮番攻击,结果只有一枚鱼雷命中,而凭借超厚的装甲"卑斯麦"号损伤甚微,并开足马力逃脱了英军雷达的跟踪.26日上午,英军巡逻机再次发现"卑斯麦"号踪迹,这立即招来了以"皇家方舟"号航母为首的H舰队.天黑时分,英鱼雷机再次发动攻击,"卑斯麦"号被命中两枚鱼雷,动力受损,其他英军舰只紧紧咬住尾随其后.27日上午,英军本土舰队赶到,数十艘巡洋舰开始围歼行动,"卑斯麦"号困兽犹斗,终因寡不敌众于10时36分在于布勒斯特450海里处沉入大西洋底,吕特宴斯海军上将和1600名官兵葬身海底.至此,德国海军大型水面作战舰艇再不敢贸然闯入大西洋.
㈤ 德国名噪一时的“U-47”号潜艇是如何被击没的
“U-47”号潜艇于1941年3月6日向潜艇司令部报告情况后,即准备攻击,但被英护航舰艇发现并遭到追击。随后,它失去了与护航运输队的接触。3月7日揭晓前,“U-47”号潜艇再次发现护航运输队,于是以全速接近,企图截击。7日14时左右,“U-47”攻击了已遭“U-99”号潜艇攻击并受伤的“捷列维金”号油船;18时,该油船沉没。7日夜,“U-47”号潜艇在进行攻击时,突然被担任护航的英国“狼”号驱逐舰发现,随后遭到一连串的深水炸弹攻击,并被击沉。于是,这艘当年曾单艇突破英国斯卡帕湾,并击沉“皇家橡树”号战列舰的“U-47”号潜艇便从大西洋上消失,而这位名噪一时的、曾被德国海军誉为3个“王牌艇长”之一的普里恩海军上尉也从此销声匿迹了。
㈥ 战列舰(罗马号)是怎么沉没的
“罗马”号 1943年9月被德国制导炸弹击沉
㈦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怎样被击沉的
根据已知资料显示, 英军的强大炮火并不能使“俾斯麦”号致命, 很可能是德国水兵不愿意将舰艇交给英国人, 以至于自己凿沉了“俾斯麦”号。消息一经公布,立刻遭到了英国历史学 家们的强烈反对。但从“俾斯麦”号来看, 除舰身和上层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外,残骸保 存之完好大大超出了先前的预料。其实英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提出 了“俾斯麦自沉说”。最新解密的英军情 报显示,当时英军就认为,德军自爆“俾 斯麦”号就算没有直接使该舰沉没,也最 起码大大加速了 “俾斯麦”号沉没的速度。 只是英国人的爱国主义才使这种说法尘封 了半个多世纪。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汉斯·布洛姆造船厂建造的,以前德国首相俾斯麦的名字命名的一艘王牌战列舰。该舰始建于1936年7月,1939年2月下水,1940年8月建成服役,是当时吨位最大的战列舰之一。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称为“铁血首相”。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着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自上而下统一德国(剔除奥地利)的代表人物。俾斯麦号战列舰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俾斯麦号战列舰(Bismarck battleship)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海军主力水面作战舰艇之一,是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一号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所建造的火力最强的战列舰。
俾斯麦号的战绩是在建成后第一次出海作战中于1941年5月24日的丹麦海峡海战中于开战后6分钟内击中了英国海军的精神象征,一战时服役到现在的胡德号的弹药库,导致其殉爆沉没。
英国皇家海军因此派遣了大量军舰前往拦截俾斯麦号,3日后,1941年5月27日被以“英王乔治五世”号、“罗德尼号”战列舰和“胜利号”、“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为首的60余艘英国皇家海军的各型军舰及数型飞机围攻后,因抗损性差,开战15分钟后主炮塔被击毁两座,30分钟后炮塔全部哑火。英国军舰对其进行了几小时炮轰后,俾斯麦号带着德国海军的希望沉没于大西洋底。
㈧ 德国提尔比茨号战列舰是怎么被击沉的
英国皇家空军进行了三次行动攻击提尔皮茨。第一次是“扫雷器”行动。1944年9月15日,皇家红军第617中队和第9中队的兰卡斯特式飞机,每架携带5吨巴恩斯沃里斯型高脚柜炸弹,以及5000磅实验性“乔尼沃克”水下水雷,从苏联阿尔汉格斯附近的Yagodnik临时空军基地起飞袭击提尔皮茨。轰炸时,尽管提尔皮茨被烟幕弹的烟幕保护,但仍然遭受了一发由第九中队的投掷炸弹并使其丧失了出航的能力,北极航线暂时远离了提尔皮茨的威胁。德国报告称:“这(指‘扫雷器’行动)最终让海军总司令确定提尔皮茨不可能再修复并出海行动。”但当时盟军并不知道这个情况,并认为提尔皮茨仍可能修复,于是决定继续进行攻击行动。
到了10月,由于提尔皮茨不再认为是主力舰,她移动到更南部的Tromsø,作为浮动火炮阵地并等待盟军进攻挪威。但与此同时,提尔皮茨也已经进入了驻扎苏格兰的皇家空军的航程以内。
10月28日,“扫除”行动展开。兰卡斯特式飞机群由苏格兰Lossiemouth起飞,携带高脚柜炸弹袭击提尔皮茨。当轰炸机群到达预定位置后,乌云掩盖了提尔皮茨,这次轰炸仅有一发炸弹炸中了提尔皮茨的传动轴旁边的海上,其他炸弹全部脱靶。
1944年11月12日,皇家空军第617中队以及第九中队的兰卡斯特式轰炸机携带高脚柜炸弹,由苏格兰起飞,开始他们的第三次行动——“问答集行动”,这一次德军没有使用烟幕弹,并且提尔皮茨在这次行动中沉没,彻底终结了她的战舰生涯。战斗中三发高脚柜炸弹命中提尔皮茨,一发擦炮塔防盾而过,没有造成致命伤,但另外两枚炸弹洞穿提尔皮茨的装甲并造成了一个两百英寸的大洞。随后炸弹爆炸引发在舰内大火引爆了弹药库并炸断了C号炮塔。提尔皮茨在遭受这三发炸弹攻击后迅速倾覆,船上的1700人当中有接近1000人阵亡。
纳粹空军没能及时截击皇家空军的轰炸机(部分报道称一架轰炸机被德国空军击落,但英国资料则称飞机是被防空炮火击落)轰炸所用的兰卡斯特B.1特别型轰炸机撤除了部分装甲和一门航炮,使得其更容易被战斗机击落。在轰炸机起飞前,英国飞行员得到指示可能会遭受截击,同时在提尔皮茨向空军求救时,纳粹空军回应“飞机已经全部起飞”,提尔皮茨所在地的防空系统不够充分,当地的德国飞行员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以操控新式的福克·沃夫 190(focke-wulf 190)飞机。提尔皮茨所在地的空军指挥长官海因里希·艾勒在战舰沉没后被送到军事法院,指控其应该为提尔皮茨的沉没负主要责任。最后德国军事法院判决艾勒三年有期徒刑并解除指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