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意志是如何在普丹战争统一然后走上战争之路的
回首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爆发的源头都指向了一个让人百感交集的名字——德意志。在历史上,这个国家其实还有另一个别称——普鲁士。
普奥联军初期战斗颇顺,但进入4月以后,由于丹麦军退守迪波尔堡垒、弗雷德里西亚要塞等防御工事,普、奥两军不得不面对可能需付出重大减员代价的攻坚战。4月18日,普奥联军以伤亡1201人的代价,取得了迪波尔堡垒攻袭战的胜利,这为战事的后续进展撕开了缺口。4月28日,面对奥军的连日围攻,战力不支的丹麦军弃守弗雷德里西亚要塞,至此,陆上战事基本结束。
在海上,丹麦拥有强于普、奥两国的海上战力,因而丹麦一度寄望其海军能够扭转战局。5月9日,丹麦海军以优势兵力,在黑尔戈兰岛以南的海域对正在航行、由3艘战舰组成的普奥联合舰队发动攻击。一艘奥地利军舰中弹起火,但在激烈的交火过后,丹麦舰队也被迫撤退,因此从战果来看,这场海战没有赢家。
▲(油画)1864年5月9日,丹麦舰队(远处)对普奥联合舰队发动攻击,一艘奥地利军舰中弹起火
普、奥、丹三国间进行的战争,是继克里米亚战争之后又一场发生在欧洲的多边混战。鉴于战事的扩大会动摇英国治下和平(英、拉丁:Pax Britannica)的稳定性,英国决定出面调停,促使交战双方早日停战。5月12日,在英国的斡旋下,普、奥、丹三国派代表坐到了谈判桌旁,开始进行停战谈判。丹麦方面一度推出数个妥协方案,但由于普、奥两国坚持丹麦必须无条件放弃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谈判无果而终。
为此,普奥联军于6月26日重开攻势,这一次,两国攻打的重点是日德兰半岛东南部对出的阿尔斯岛。7月1日,阿尔斯岛沦陷,丹麦方面深知再战不利,遂提出全盘接受普、奥两国此前提出的停战条件。见开战时的既定目标已经达到,同时也由于担心扩大战争会引发英、法、俄或者瑞典等的干涉,因此,普鲁士和奥地利决定见好就收。
▲1864年6月末,丹麦阿尔斯岛,普奥联军对丹麦军据守的一处高地发动围攻
10月30日,丹麦与普鲁士、奥地利签订《维也纳和约》,在这份和约里,丹麦声明将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以及劳恩堡三地永久让予普、奥。德意志统一通过这场战争迈出了实践的第一步,然而,"战利品"分配的不均以及长期围绕德意志事务主导权的明争暗斗,又使普鲁士、奥地利间出现新的摩擦。摩擦的持续激化,将这对在德丹战争中并肩作战的同种裔盟友带到了分道扬镳的路口,并最终让它们在促统一的战场上重新相遇。
普丹战争7年后,普鲁士陆续在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法国,最终主导德国北方邦联独当一面,形成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规模。而这,则成为了德国在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统一。自此之后,德意志帝国在数度明主的带领下走向强国之路,甚至在20世纪上半叶以一国之力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堪称历史上一个鲜明的小国逆袭之旅。
只可惜,依靠武统取得的统一误导了这个民族,让他们又再度以武力的方式回馈了昔日的强邻,燃起遍地战火,生灵涂炭。如今,世界的秩序虽不再总需要以战争的形式来做最后的交流,但历史的悲痛回忆却时刻鞭策着我们昔日那惨烈的一面。惟愿和平的曙光照耀世间每一个角落,让世间的人们都能生活得和平与安详。
❷ 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两大着名战役(战役名.时间.交战国.最后怎样)
一、莫斯科保卫战
1941年10月2日,费多尔·冯·博克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终于向莫斯科发动攻击,代号台风行动。德军认为莫斯科在政治和军事战略上具有重大意义。德军计划以各坦克集团实施突击,割裂苏军防御,并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两地域合围歼灭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尔后以强大快速集群从北面和南面包围莫斯科,在步兵兵团实施正面进攻的同时,攻占苏联首都。为达此目的,德军基本力量集中于斯摩棱斯克以东“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为博克元帅)地带。“中央”集团军群辖第9(司令为施特劳斯上将)、第4(司令为克鲁格元帅)、第2集团军(司令为魏克斯上将),坦克第3(司令为霍特上将)、第4(司令为霍普纳上将)、第2集群(司令为古德里安上将)(1941年10月起坦克第2集群改称坦克第2集团军,1942年1月起坦克第3、第4集群分别改称坦克第3、第4集团军),共74个半师,内14个坦克师和8个摩托化师,亦即约占苏德战场步兵师总数的38%,坦克师和摩托化师的64%。陆军由第2航空队进行支援。“中央”集团军群总计约有180万人,坦克1700辆,火炮和追击炮1.4万余门,飞机1390架。德军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武器质量上也占优势,因为当时苏军坦克和飞机有一半以上是旧式的。德军在坦克、航空兵、以及摩托化步兵方面的优势尤为明显。
参加莫斯科会战的苏军有: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右翼。10月10日,朱可夫接管了西部方面军和保卫莫斯科的指挥工作。截至9月底,苏军西方面军(司令为科涅夫上将)辖第22(司令为沃斯特鲁霍夫少将)、第29(司令为马斯连尼科夫中将,12月为什韦佐夫少将)、第30(司令为霍缅科少将,11月为列柳申科少将)、第19(司令为卢金中将,10—11月为博尔金中将,11月改编为突击第1集团军)、第16(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第20集团军(司令为叶尔沙科夫中将)在奥斯塔什科夫、叶利尼亚西北宽达300余公里的地区占领防御。预备队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布琼尼)以第24(司令为拉库京少将)、第43集团军(司令为索边尼科夫少将,10月为阿基莫夫中将,10月为戈卢别夫少将)在罗斯拉夫利方向100公里正面进行防御,而将其余第31(司令为多尔马托夫少将,10月为尤什克维奇少将)、第49(司令为扎哈尔金中将)、第32(司令为维什涅夫斯基少将)、第33集团军(司令为奥努普里延科旅长,10月为叶夫列莫夫中将)置于西方面军后方。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上将)辖第50(司令为彼得罗夫少将,10—11月为叶尔马科夫上校,11月为博尔金中将)、第3(司令为克列伊泽尔少将,12月为普申尼科夫中将)、第13集团军和1个集团军级集群,扼守布良斯克以西及其以南宽达300余公里的地区。总计在西方向上的3个方面军共有125万人,坦克990辆,火炮和迫击炮7600门,飞机677架。苏联红军先后解放了罗加切沃,亚穆加,亚赫罗马,红波利亚纳,白拉斯特,索城,克林,沃洛科拉姆斯克,晓基诺,阿列克辛,塔鲁萨,卡鲁加,别廖夫,莫斯科会战胜利。
彻底打击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使德军再也无力在全线发动进攻。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海战于1942年6月4日展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美国海军不仅在此战役中成功地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环礁的攻击,还因此得到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所以这场仗可说是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
日本在珊瑚海海战之后的仅仅一个月就已经把中途岛拟定为下一个攻击目标。这不只能报美国空军空袭东京(DoolittleRaid)的一箭之仇,还能敞开夏威夷群岛的大门。防止美军从夏威夷方面出动并攻击日本。日本海军想借此机会将美国太平洋舰队残余的军舰引到中途岛一举歼灭。为达到该目的,日本海军几乎倾巢而出,投入大半兵力,舰队规模甚至超越后来史上最大海战莱特湾海战时的联合舰队。是日本海军在二战中最大的战略进攻,然而由于珊瑚海海战的牵制,使联合舰队少派遣两艘航空母舰——即受伤的“祥鹤”、“瑞鹤”号,对作战造成极严重的影响。
中途岛6月4日凌晨,日本第一攻击波机群36架俯冲轰炸机、36架水平轰炸机和36架零式战斗机开始从4艘航空母舰上同时起飞,108架舰载机在永友文市海军大尉的率领下出发攻击中途岛。南云中将命令侦察机搜索东、南方向海域,第二攻击波飞机提到飞行甲板上,准备迎击美国舰队。但是重巡洋舰利根号的2架侦察机因为弹射器故障,起飞时间耽误了半个小时,筑摩号的1架侦察机引擎又发生故障中途返航(这架飞机本应该正好搜索美国特混舰队上空),给日本舰队埋下祸根。
6月4日拂晓,中途岛派出的“卡塔林娜”式侦察机发回发现日军航空母舰的报道,斯普鲁恩斯少将立即做出反应,准备攻击日军航母(其实法兰克•弗莱彻海军少将是这次行动的总指挥,但是斯普鲁恩斯首先发动空袭)。美国舰队因为已经破解了日本海军“JN-25”的通讯密码,而对敌人的计划了如指掌。
6月4日清晨,日本舰载机向中途岛发动了猛烈的攻击。驻扎在中途岛的美军战斗机也全部升空,迎击来犯的日本战机。美军的轰炸机,包括了B-17型轰炸机也向日本舰队发动还击。
7时整,友永丈市大尉率第一攻击波机群准备开始返航,并向南云中将发出了需要进行第二次攻击的电报。
7时06分,由战斗机、鱼雷机、俯冲轰炸机所组成的117架战机,从斯普鲁恩斯少将所率领的第16特混编队大黄蜂号及企业号升空,奔向200海里外的南云舰队。8时40分,15海里以外的弗莱彻少将率领的第17特混编队约克镇号起飞了35架战机。
7时10分,首批从中途岛起飞的10架美军鱼雷轰炸机出现在南云舰队的上空。美军飞机排成单行,扑向日航空母舰。在日军战斗机的截杀和日舰猛烈的炮火下,很快就击落了7架。友永的报告和美机的攻击,使南云中将相信中途岛的防御力量还很强,于是决定把原来准备用于对付美舰的飞机改为对中途岛进行第二次轰炸。此时,他仍然没有发现美军舰队。
中途岛7时15分,南云下令赤城号和加贺号将在甲板上已经装好鱼雷的飞机送下机库,卸下鱼雷换装对地攻击的高爆炸弹。
7时30分,南云接到利根号推迟半小时起飞的一架侦察机发来的电报,距中途岛约240海里的海面发现10艘美国军舰。南云命该侦察机继续查明敌人舰队是否拥有航空母舰,同时命令暂停对鱼雷机的换弹。就在南云等待侦察机的侦察结果时,空中再次响起了警报。40余架从中途岛起飞的美军B-17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扑向南云的舰队。由于美军的轰炸机没有战斗机护航,结果很快的就被南云派出的零式战斗机击退。
8时15分,南云终于接到了侦察机传来的报告:美军舰队里确实有航母的存在。南云下令各舰停止装炸弹,飞机再次送回机库重新改装鱼雷,日本航空母舰的甲板上一片混乱,为了争取时间,卸下的炸弹,都堆放在甲板上。
8时30分,空袭中途岛的第一攻击波机群返航飞抵日本舰队的上空。还有那些保护航空母舰的战斗机也需要降落加油。南云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第二航空母舰战队司令山口海军少将向南云建议“立即命令攻击部队起飞”。第二批突击飞机换装鱼雷还没有完成,如果马上发动进攻,也没有战斗机护航。而且舰上的跑道被起飞的飞机占用,那么油箱空空的第一攻击波机群会掉进海里。南云决定把攻击时间推迟,首先收回空袭中途岛和拦截美军轰炸机的飞机,然后重新组织部队以进攻美军特混舰队。
8时37分,返航的飞机开始相继降落在四艘航空母舰飞行甲板上。
9时18分,全部飞机的作业完毕。南云命令舰队以30节的航速向北航行,以避开再来攻击的美机,准备全力进攻美军特混舰队。
9时20分,掩护日本舰队的战斗机开始起飞。
9时25分,一队由大黄蜂号起飞的15架“复仇者”式鱼雷轰炸机组成的编队发现了南云舰队。不幸的是,他们的燃油即将耗尽,而且没有战斗机护航。在自杀式攻击中,被零式战斗机和高射炮火全部击落,30名飞行员除1人生还外全部遇难。
9时30分,从企业号、约克镇号起飞的28架美军战机陆续尾随而来,向苍龙号和飞龙号展开攻击。然而在攻击南云舰队的时候遭到重创,损失了20架鱼雷轰炸机,美机所投鱼雷竟无一命中。
中途岛10时20分,由102架飞机组成的日军舰载机攻击队此时也已排列就绪。正当日军战斗机在低空忙着驱赶美军鱼雷机时,南云舰队的上空出现了33架由克拉伦斯•麦克拉斯基少校率领从企业号起飞的无畏式俯冲轰炸机。此时,日舰正在掉头转到迎风的方向,处于极易受攻击的境地,甲板上到处是鱼雷、炸弹及刚加好油的飞机。这正是美军求之不得的有利时机。
10时24分,第一架日本战斗机飞离飞行甲板时。企业号的33架“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分成2个中队分别攻击赤城号航空母舰和加贺号航空母舰,接踵而来的是17架从约克镇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则专门攻击苍龙号航空母舰。日军的3艘航空母舰刹那间变成了三团火球,堆放在甲板上的等待起飞的飞机以及燃料和弹药引起大爆炸,火光直冲云霄,短短的5分钟,日本三艘航空母舰被彻底炸毁了。
10时40分,接替指挥空中作战的日第2航空战队司令官山口多闻少将发动反击,18架由“九九”式俯冲轰炸机和6架零式战斗机组成的攻击编队从飞龙号航空母舰起飞。飞向目标途中,发现了一批正在返航的美军轰炸机,便悄悄的尾随。就因如此,日机成功的找到了约克城号,并立即发动攻击。3颗炸弹命中约克城号,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在美军船员的极力抢修下,恢复了航行功能。
11点30分,南云中将及其幕僚转移到了长良号巡洋舰,开始集合残余的舰队。
13时40分,10架日军“九七”式鱼雷攻击机和6架“零”式战斗机又从飞龙号飞来,对受伤的约克城号发起了第二次攻击。约克城号这次就没那么幸运,被两枚鱼雷击中,左舷附近掀开两个大洞,并把舰舵给轧住了。弗莱彻少将被迫转移到巡洋舰,将指挥权移交给斯普鲁恩斯少将。
14时45分,美军侦察机发现日军飞龙号航空母舰,斯普鲁恩斯立即命令企业号、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的30架“无畏”式俯冲轰炸机起飞,去攻击飞龙号。
15时00分,美军约克城号的舰长巴克马斯特被迫下令弃舰。然而,它却并没有沉没,于是美军又回到该舰上,试图由拖船拖向珍珠港。
16时45分,美军企业号航空母舰的俯冲轰炸机成功地攻击了日军剩下的飞龙号。飞龙号当即命中4弹,船上一片火海。山口司令官和舰长加来止男随舰葬身大海。
中途岛6月4日晚19时,已经被摧毁的日军苍龙号、加贺号航空母舰先后沉没。
6月5日2时55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将否决了其首席参谋黑岛大佐提出的集中全部舰只在白天轰炸并登陆中途岛的挽回败局的方案,下令:“取消中途岛的占领行动。”并表示“所有责任由我一个人来担当,我回去向天皇陛下请罪。” 他把自己关进会客室,一连三天拒绝会见部下。6月5日夜间,日军两艘重巡洋舰最上号和三隈号在浓雾中转向时互撞,最上号重创,三偎号留下陪伴左右。
3时50分,被摧毁的赤城号航空母舰被日军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击沉。
5时10分,无法挽救的飞龙号航空母舰被日军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击沉。
6月5日天亮,美军飞机一波又一波的轰炸负伤的日军巡洋舰三隈号、最上号。三偎号葬身海底,而重伤的最上号反而逃过大难,挣扎着回到特鲁克的基地。攻击结束以后,美军特混舰队随即撤离战场。
13时00分,日军I-168号潜艇发现了约克城号,随即发射4条鱼雷,2条命中约克城号,1条命中护航的哈曼号(DD-142 USS Hammann)驱逐舰,两舰相继沉没。
中途岛之战终于宣告结束。
中途岛战役美军只损失一艘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和147架飞机,阵亡307人;而日本却损失了4艘大型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330架飞机,还有几百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和3700名舰员。日本海军从此走向了失败。
❸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1 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2 消弱了老牌帝国主义新兴帝国主义.
3 壮大了无产阶级力量。
4 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灾难。
5 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民族国家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英国削弱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以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十月革命
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美日兴起
这场大战削弱了英、法、意;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1914-1919年,日本企业实缴资本金额从22.18亿日元增加到61.23亿日元,工业生产力增加4倍以上。它的实际工业产量增加1.8倍,出现了以出口工业为中心的新建扩建企业高潮。造船工业1914年建造79艘,计8.2万吨,1918年激增至443艘,计54.05万吨,从战前占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德国复仇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五四运动
凡尔塞和约条约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做法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中国北京的青年学生及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了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而起因正是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原来德国的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它和较早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一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巨。
军人待遇
美国的一战军人领到每人每日1美元为薪金,另加25分为每日在美国国外消费。后来由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退伍军人、其家属与其它有关团体向美国政府要求实时索取战时服务的酬劳金额不果而导致1932年美国军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进军事件。
国际联盟
鉴于第一次界大战的伤亡与物资损失巨大,英法等战胜国于是发起了一个用以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的组织,是为国际联盟(简称国联)。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所用的新武器
新式的重机枪,远程重炮,飞机,坦克。毒气,另外还有潜水艇。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明(技术,武器)是怎么延长战争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
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
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
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
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
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
主义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
约国占优势。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动员完毕
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人,动员完
毕时,陆军兵力为634万人。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英国有
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战争开始前,协约
国海军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
艇35艘。
各主要参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
战略进攻,轻视防御;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决定战争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
打短期战争,没有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反映在战争
计划上,各国都把打一场速战速决的短期战争作为制定战争计划的前提。德国为避免东
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着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一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
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鉴于法国极欲夺回阿
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兵力牵制和吸引法军
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迁回,从背
后打击法军主力。
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军。在海上,集中海军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
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国海军于波罗的海。
奥匈帝国的战争计划受制于德国,准备以主力与俄国作战,同时又对巴尔干地区的
塞尔维亚、黑山作战。法国的战争计划是以主力集结于法国东北部地区,视战局发展情
况进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反击德军入侵。法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并封锁奥匈帝国海军于亚得里亚海。俄国的战争计划富有极强的进攻色彩,准备
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英国计划把战争中陆上作战的
重担推给法国和俄国,只派遣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海军则用于保障英国及
协约国交通线的安全,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封锁德国海军,伺机与敌舰队进行争夺
制海权的总决战。
综观各国战争计划,各国都过分夸大了纯军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于争夺本国
利益,各自为战,各军种也是单独作战。因此,各国没有很好协调陆军和海军的行动。
盟国之间也没有制定总的联合作战计划。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
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
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在欧洲大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其中欧洲
战场是主要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参战国还
进行了多次海战,并把空军第一次用于实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以下几
个阶段:
1914年,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任主
攻的部队和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按计划行动。8月21-25日,德军同法军和英国远征军
在法国东北边境进行多次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德军突破法军防御,向法心脏
地区进军。9月,法军组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
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略。至此,西线大部地段的军事行动开始形成阵地战。
但9—10月,在法国北部地区,德军和英法联军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
作战。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了俄国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
河一带。但俄军在加里西亚打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德国为援助奥匈,对俄军发动了大
规模进攻,德军失利。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远东地区趁火打劫,于1914年8月宣布对德宣战,乘机夺取德国在华利益,出现
了远东战场。土耳其于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战局更
趋复杂。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争夺也非常激烈。在这一阶段,英德海军的海上军事行
动,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两次黑尔戈兰海战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海战。
双方围绕着封锁与反封锁,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海上战役。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战争使双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军队的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英法
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恢复元气。为了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
它们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在稳定西线战局的情况下,集中
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尔后打败英法。1915年1—3月,俄军对德奥联军发
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均遭惨败。德国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于5月初对俄国
战线中部发动了着名的戈尔采战役,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
企图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同年5月,原同盟国成员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帝国宣战,在奥匈
东南部开辟了新战区。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同年10月,保加利
亚参加同盟国作战,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这一年,西线战局相对平静。英法联军利用德军兵力东调之机,发起了几次规模不
大的进攻战役,企图牵制德军,减轻俄国战线的压力。德军也发动过数次局部反击。其
中在4—5月的伊珀尔战役中,德军首次大量使用毒气。
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916年,德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国。
从2月21日起,德法展开了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由于兵力不足,德军猛攻不
克,伤亡惨重,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所受的压
力,对索姆河上德军坚固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史称“索姆河战役”。
此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战。
东线俄军按照协约国协调一致进攻的战略方针,为策应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对德军
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奥匈军队的防线。此间,意军也对奥匈军队进行了数次规模
不等的进攻战役。同年8月,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1916年的海上战场,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7年,德国转入全面防御,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
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战场形势越
来越不利于德国。德军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寄希望于海上开展“无限制潜艇
战”,企图切断英法海上交通线。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的美国借
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于1917年
4月对德宣战,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参战者。同时也使美得以参
与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的“尼维尔攻势”战役。由于德
军预有准备,法军的进攻遭到惨败,并引起法军大规模骚乱。为配合法军作战,英军也
单独发动了数次有限进攻,均未取得重大进展。东部战线,该年9月,德军发起里加战
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十
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国主
义大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机。1918年,德国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
在美军主力到达法国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则决定在西线固守阵地,待美军主力到
达后发动总攻。为实现统一指挥,法国将军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军事统帅。7—9月,
英法军发动局部进攻,取得进展。9月,美国远征军在总司令潘兴率领下,发动了圣米
耶尔战役。9月26日,英法美联军发动总攻。在协约国军步步紧逼下,德国的兴登堡防
线全面崩溃。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奥匈投降。11月
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
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
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
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
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帝国主义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
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
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
国,也先后爆发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1919—1920年召开的
巴黎和会,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苏俄遭到排斥和敌视;塞尔维亚等小国
受歧视。作为协约国一员参战的中国,在会上非但未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反而成为列
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爆发伟大的“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
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
验的结果。
❹ 大家说说,系统门窗厂家哪家品质好啊,维尔盾系统门窗如何
维尔盾系统门窗 可以啊,以德国风格结合中国国情的新姿态,产品质量没的说
❺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是怎么从分裂崛起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次世界大战由德国引起主要是因为德国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为了谋求自己在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挑战以英国,法国为首的老牌资本主义殖民霸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德国引起的主要原因是德国当时面临经济危机,社会混乱,给法西斯主义夺取政权制造了机会,从而引发世界大战。
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协调。
德国和小日本能成为同盟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法西斯国家主要是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德国为了寻求盟友所以只能和日本联合起来。
意大利反水是因为意大利军事实在是太烂了,面对英美联军根本就力不从心,导致接连败退,意大利统治者墨索里尼因为军事上的失败而被监禁起来,随后被德国救走,在意大利北部成立傀儡政府,南部则向英美投降,逐渐的意大利就反水了。
美国插一腿的原因是当时欧亚几乎要被法西斯占领了,如果再不插手那么美国将来会陷入孤立状态,所以早参战能使美国避免这一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失败的原因是英法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国力雄厚,比德国强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失败的原因是德国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性的,不得人心,注定失败
1.对于世界霸权的争夺
2.德国政府和主战人士的大力煽动
3世界资本主义间的矛盾矛盾:(1)“英德矛盾,英德在重分世界问题上的矛盾,是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这是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18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关系的演变过程表明,英德冲突对于一战爆发所起的作用虽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军竞争和协约国的形成与发展是英德矛盾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二者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终于成为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因素。 (2)“法德矛盾,从实际情况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说”并不全面。英国把德国作为主要对手,而德国没有从国策方面把英国作为主要敌人,只是在具体政策和海军竞赛上把英国作为主要对手,因此,两国之间的矛盾构不成主要矛盾。德国最大的敌人是法国,无论从欧陆的霸权地位或德国的发展来看都是如此。 (3)“俄德矛盾,“英德矛盾主要说”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一战前英德之间在殖民地问题上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不存在严重的冲突,俄德矛盾远比英德矛盾尖锐、突出。如果说一战是由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引起的,那么显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
❻ 世界货币的数字代码,英文缩写,英文全称,中文标签
国家/地区 UPS代码 IATA代码 货币代码 货币名称
阿富汗 AF AF USD 阿富汗尼
阿尔巴尼亚 AL AL EUR 欧元
阿尔及利亚 DZ DZ DZD 阿尔及利亚第纳尔
美属萨摩亚 AS AS USD 美元
安道尔 AD AD EUR 欧元
安哥拉 AO AO AOA 安哥拉宽扎
安圭拉 AI AI XCD 东加勒比元
安提瓜和巴布达 AG AG XCD 东加勒比元
阿根廷 AR AR ARS 阿根廷比索
亚美尼亚 AM AM AMD 亚美尼亚德拉姆
阿鲁巴 AW AW AWG 阿鲁巴盾/弗罗林
澳大利亚 AU AU AUD 澳大利亚元
奥地利 AT AT EUR 欧元
阿塞拜疆 AZ AZ AZM 阿塞拜疆马纳特
亚速尔群岛 A2 PT EUR 欧元
巴哈马 BS BS BSD 巴哈马元
巴林 BH BH BHD 巴林第纳尔
孟加拉 BD BD BDT 孟加拉塔卡
巴巴多斯 BB BB BBD 巴贝多元
白俄罗斯 BY BY BYR 白俄罗斯卢布
比利时 BE BE EUR 欧元
伯利兹 BZ BZ BZD 伯利兹元
贝宁 BJ BJ XOF 西非国家中央银行非洲法郎
百慕大 BM BM BMD 百慕大元
不丹 BT BT BTN 不丹努尔特鲁姆
玻利维亚 BO BO BOB 玻利维亚比索
博奈尔岛 BL AN ANG 荷属安的列斯盾
波斯尼亚 BA BA BAM 波斯尼亚马克
博茨瓦纳 BW BW BWP 博茨瓦纳普拉
巴西 BR BR BRL 巴西雷亚尔
英属维尔京群岛 VG VG USD 美元
文莱 BN BN BND 文莱元
保加利亚 BG BG EUR 欧元
布基纳法索 BF BF XOF 西非国家中央银行非洲法郎
布隆迪 BI BI BIF 布隆迪法郎
柬埔寨 KH KH KHR 柬埔寨瑞尔
喀麦隆 CM CM XAF 中非共同体法郎
加拿大 CA CA CAD 加拿大元
加那利群岛 IC ES EUR 欧元
佛得角群岛 CV CV CVE 佛得角群岛埃斯库多
开曼群岛 KY KY KYD 开曼元
中非共和国 CF CF XAF 中非共同体法郎
乍得 TD TD XAF 中非共同体法郎
智利 CL CL CLP 智利比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CN CN RMB 人民币元
哥伦比亚 CO CO COP 哥伦比亚比索
科摩罗 KM KM USD 科摩罗法郎
刚果 CG CG XAF 中非共同体法郎
刚果民主共和国 CD CD CDF 刚果法郎
库克群岛 CK CK NZD 新西兰元
哥斯达黎加 CR CR CRC 哥斯达黎加科朗
克罗地亚 HR HR EUR 欧元
库拉索岛 CB AN ANG 荷属安的列斯盾
塞浦路斯 CY CY EUR 欧元
捷克共和国 CZ CZ CZK 捷克克朗
丹麦 DK DK DKK 丹麦克朗
吉布提 DJ DJ DJF 吉布提法郎
多米尼加国 DM DM XCD 东加勒比元
多米尼加共和国 DO DO DOP 多米尼加比索
东帝汶 TL TL USD 美元
厄瓜多爾尔尔 EC EC USD 美元
埃及 EG EG EGP 埃及镑
萨尔瓦多 SV SV USD 美元
英格兰 EN GB GBP 英镑
赤道几内亚 GQ GQ XAF 中非共同体法郎
厄立特里亚 ER ER ERN 厄立特里亚纳克法
爱沙尼亚 EE EE EEK 爱沙尼亚克朗
埃塞俄比亚 ET ET ETB 埃塞俄比亚比尔
欧洲 EP EP EUR 欧元
法罗群岛 FO FO DKK 丹麦克朗
斐济 FJ FJ FJD 斐济元
芬兰 FI FI EUR 欧元
法国 FR FR EUR 欧元
法属圭亚那 GF GF EUR 欧元
法属波利尼西亚 PF PF XPF 太平洋法郎
加蓬 GA GA XAF 中非共同体法郎
冈比亚 GM GM GMD 冈比亚达拉西
乔治亚州 GE GE GEL 格鲁吉亚拉里
德国 DE DE EUR 欧元
加纳 GH GH GHC 加纳塞地
直布罗陀 GI GI GIP 直布罗陀镑
希腊 GR GR EUR 欧元
格陵兰 GL GL DKK 丹麦克朗
格林纳达 GD GD XCD 东加勒比元
瓜德罗普 GP GP EUR 欧元
关岛 GU GU USD 美元
危地马拉 GT GT GTQ 危地马拉格查尔
根西岛 GG GG GBP 英镑
几内亚 GN GN GNF 几内亚法郎
几内亚比绍 GW GW XOF 西非国家中央银行非洲法郎
圭亚那 GY GY GYD 圭亚那元
海地 HT HT HTG 海地古德
荷兰 HO NL EUR 欧元
洪都拉斯 HN HN HNL 洪都拉斯伦皮拉
中国香港 HK HK HKD 港元
匈牙利 HU HU HUF 匈牙利福林
冰岛 IS IS ISK 冰岛克朗
印度 IN IN INR 印度卢比
印度尼西亚 ID ID IDR 印尼盾
伊拉克 IQ IQ NID 伊拉克第纳尔
爱尔兰共和国 IE IE EUR 欧元
以色列 IL IL ILS 以色列谢克尔
意大利 IT IT EUR 欧元
科特迪瓦 CI CI XOF 西非国家中央银行非洲法郎
牙买加 JM JM JMD 牙买加元
日本 JP JP JPY 日元
泽西岛 JE JE GBP 英镑
约旦 JO JO JOD 约旦第纳尔
哈萨克斯坦 KZ KZ KZT 哈萨克坚戈
肯尼亚 KE KE KES 肯尼亚先令
基里巴斯 KI KI AUD 澳大利亚元
韩国 KR KR KRW 韩圆
科斯雷 KO FM USD 美元
科威特 KW KW KWD 科威特第纳尔
吉尔吉斯共和国 KG KG 千克 吉尔吉斯索姆
老挝 LA LA LAK 老挝基普
拉脱维亚 LV LV LVL 拉脱维亚拉特
黎巴嫩 LB LB LBP 黎巴嫩镑
莱索托 LS LS LSL 莱索托洛蒂
利比里亚 LR LR LRD 利比里亚元
利比亚 LY LY LYD 利比亚第纳尔
列支敦士登 LI LI CHF 瑞士法郎
立陶宛 LT LT LTL 立陶宛利塔斯
卢森堡 LU LU EUR 欧元
澳门 MO MO MOP 澳门元
马其顿(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 MK MK EUR 欧元
马达加斯加 MG MG MGA 马达加斯加阿里亚里
马德拉 M3 PT EUR 欧元
马拉维 MW MW MWK 马拉维克瓦查
马来西亚 MY MY MYR 马来西亚林吉特
马尔代夫 MV MV MVR 马尔代夫卢比
马里 ML ML XOF 西非国家中央银行非洲法郎
马耳他 MT MT EUR 欧元
马绍尔群岛 MH MH USD 美元
马提尼克 MQ MQ EUR 欧元
毛里塔尼亚 MR MR MRO 毛里塔尼亚乌吉亚
毛里求斯 MU MU MUR 毛里求斯卢比
马约特岛 YT YT EUR 法郎
墨西哥 MX MX MXN 墨西哥比索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FM FM USD 美元
摩尔多瓦 MD MD MDL 摩尔多瓦列伊
摩纳哥 MC MC EUR 欧元
蒙古 MN MN MNT 蒙古图格里克
黑山 ME ME EUR 塞尔维亚第纳尔
蒙特塞拉特岛 MS MS XCD 东加勒比元
摩洛哥 MA MA MAD 摩洛哥迪拉姆
莫桑比克 MZ MZ MZM 莫桑比克梅蒂卡尔
纳米比亚 NA NA NAD 纳米比亚元
尼泊尔 NP NP NPR 尼泊尔卢比
荷兰 NL NL EUR 欧元
荷属安的列斯 AN AN ANG 荷属安的列斯元
新喀里多尼亚 NC NC XPF 太平洋法郎
新西兰 NZ NZ NZD 新西兰元
尼加拉瓜 NI NI NIO 尼加拉瓜金科多巴
尼日尔爾尔 NE NE XOF 西非国家中央银行非洲法郎
尼日尔爾利亚 NG NG NGN 尼日尔爾利亚奈拉
诺福克岛 NF NF AUD 澳大利亚元
北爱尔兰 NB GB GBP 英镑
北马里亚纳群岛 MP MP USD 美元
挪威 NO NO NOK 挪威克朗
阿曼 OM OM OMR 阿曼里亚尔
巴基斯坦 PK PK PKR 巴基斯坦卢比
帕劳 PW PW USD 美元
巴拿马 PA PA PAB 巴拿马巴波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 PG PG PGK 巴布亚基纳
巴拉圭 PY PY PYG 巴拉圭瓜拉尼
秘鲁 PE PE PEN 秘鲁新索尔
菲律宾 PH PH PHP 菲律宾比索
波兰 PL PL PLN 波兰兹罗提
波纳佩岛 PO FM USD 美元
葡萄牙 PT PT EUR 欧元
波多黎各 PR PR USD 美元
卡塔尔 QA QA QAR 卡塔尔里亚尔
留尼旺岛 RE RE EUR 欧元
罗马尼亚 RO RO ROL 罗马尼亚列伊
罗塔 RT MP USD 美元
俄罗斯 RU RU RUB 俄罗斯卢布
卢旺达 RW RW RWF 卢旺达法郎
萨巴岛 SS AN ANG 荷属安的列斯盾
塞班岛 SP MP USD 美元
圣马力诺 SM SM EUR 欧元
沙特阿拉伯 SA SA SAR 沙特里亚尔
苏格兰 SF GB GBP 英镑
塞内加尔 SN SN XOF 西非国家中央银行非洲法郎
塞尔维亚 RS RS EUR 塞尔维亚第纳尔
塞舌尔 SC SC SCR 塞舌尔卢比
塞拉利昂 SL SL SLL 塞拉利昂利昂
新加坡 SG SG SGD 新加坡元
斯洛伐克 SK SK SKK 斯洛伐克克朗
斯洛文尼亚 SI SI EUR 欧元
所罗门群岛 SB SB SBD 所罗门群岛元
南非 ZA ZA ZAR 南非兰特
西班牙 ES ES EUR 欧元
斯里兰卡 LK LK LKR 斯里兰卡卢比
圣巴泰勒米 NT GP EUR 欧元
圣克里斯托弗岛 SW KN XCD 东加勒比元
圣克罗伊岛 SX VI USD 美元
圣尤斯特歇斯 EU AN ANG 荷属安的列斯盾
圣约翰 UV VI USD 美元
圣基茨和尼维斯 KN KN XCD 东加勒比元
圣卢西亚 LC LC XCD 东加勒比元
圣马坦 MB AN ANG 荷属安的列斯盾
圣马丁 TB GP EUR 欧元
圣托马斯 VL VI USD 美元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VC VC XCD 东加勒比元
苏里南 SR SR SRG 苏里南盾
斯威士兰 SZ SZ SZL 斯威士兰里兰吉尼
瑞典 SE SE SEK 瑞典克朗
瑞士 CH CH CHF 瑞士法郎
塔希提岛 TA PF XPF 太平洋法郎
中国台湾 TW TW TWD 台湾元
塔吉克斯坦斯坦 TJ TJ TJS 塔吉克斯坦斯坦 索莫尼
坦桑尼亚 TZ TZ TZS 坦桑尼亚先令
泰国 TH TH THB 泰铢
提尼安岛 TI MP USD 美元
多哥 TG TG XOF 西非国家中央银行非洲法郎
汤加 TO TO TOP 汤加 潘加
托尔托拉岛 ZZ VG USD 美元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TT TT TTD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元
特鲁克群岛 TU FM USD 美元
突尼斯 TN TN TND 突尼斯第纳尔
土耳其 TR TR USD 美元
土库曼斯坦 TM TM TMM 土库曼马纳特
特克斯群岛和凯科斯群岛 TC TC USD 美元
图瓦卢 TV TV AUD 澳大利亚元
美属维尔京群岛 VI VI USD 美元
乌干达 UG UG UGX 乌干达先令
乌克兰 UA UA UAH 乌克兰格里夫纳
尤宁岛 UI VC XCD 东加勒比元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AE AE AED 阿联酋迪拉姆
英国 GB GB GBP 英镑
美国 US US USD 美元
乌拉圭 UY UY UYU 乌拉圭比索
乌兹别克斯坦 UZ UZ UZS 乌兹别克斯坦索姆
瓦努阿图 VU VU VUV 瓦努阿图 瓦图
梵蒂冈 VA VA EUR 欧元
委内瑞拉 VE VE VEB 委内瑞拉博利瓦
越南 VN VN VND 越南盾
维尔京戈尔达岛 VR VG USD 美元
威尔士 WL GB GBP 英镑
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 WF WF XPF 太平洋法郎
西萨摩亚 WS WS WST 西萨摩亚塔拉
雅浦群岛 YA FM USD 美元
也门 YE YE YER 也门里亚尔
赞比亚 ZM ZM ZMK 赞比亚克瓦查
津巴布韦 ZW ZW ZWD 津巴布韦元
❼ 问一下大家,断桥铝门窗厂家哪家可以考虑啊,选择广州维尔盾系统门窗怎么样
不错啊,这个品牌挺出名的。当然,个人认为,也可以根据这几点来判断一个门窗产品质量好不好的:
1、看厚度
铝型材厚度越大,其牢固程度越高不需要多说,相对应的,其门窗的静音效果会更好。大家在购买的时候可以通过铝型材切面测试出厚度。
2、五金配件
门窗因为需要经常开启,因此轻逸顺畅的开启会让人舒适无噪音。富轩门窗产品通过防摆定位轮,使其定向平稳滑动,有效防止门扇推拉时摆动,有更强的抗风压能力,几乎没有噪音。
3、密封性
做工精良的铝合金门窗,在除了铝型材拼接上平滑,玻璃胶打得也一定平滑。富轩门窗密封条使用三元乙丙,耐老化,保证长时间
4、双层玻璃
玻璃作为静音门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门窗价格影响非常大。选择具有3C认证的钢化中空玻璃,除具有优越的隔音、隔热性能外;安全方面,爆力破碎后也不会划伤。
❽ 德军为什么要屠杀犹太人
德军屠杀犹太人的原因,主要是希特勒的极端种族主义和欧洲的反犹太主义。
1、历史原因。欧洲人对犹太人持有成见。犹太人从一出现就开始经历种种生死磨难,这铸就了犹太人的聪明和坚强的特质。14世纪左右,当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资产阶级就和犹太人资本家们产生了利益冲突,于是噩运降临到犹太人头上。
2、宗教问题:宗教上,基督教在欧洲流传最广信教人数最多。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在宗教感情上是很难接纳犹太人。这种宗教感情的社会化,又逐渐衍化成一种大众化的厌恶犹太人的社会心态。同样,这种社会心态也作为一种文化沉淀。
3、现实需要:二战期间,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刺激了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野心。希特勒要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国的罪恶计划需要巨额资金保证,于是把手伸向了富有又高素质的犹太人。
4、纳粹统治者病态的心理。纳粹党打着当时在德国流行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块招牌,宣扬德意志民族是优秀民族,把犹太民族视为劣等民族。他利用历史宗教的因素,为其灭绝犹太人而创设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8)德国维尔盾怎么样扩展阅读:
在这四大原因中,现实的需要是最直接的要素,其它方面的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历史的原因和宗教的情结作为先导性条件,那么,即使现实再需要,也很难想象会达到如此疯狂和残忍的程度。只有当这四方面的原因聚合为一体时,才产生了那可怕可憎的充满血腥的驱动力。
在历史上无论是伊斯兰教还是基督教都有反犹的传统。但也有对犹太人较为宽容的基督教国家及伊斯兰教国家,对犹太人较宽容的基督教国家以波兰为代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统反犹的基督教有较大的转变,现今的天主教教会在对待犹太人的态度上转好。甚至将其祈祷文中涉及犹太人的部分做出更正。
参考资料:网络_犹太人网络_反犹太主义
❾ 大家说说,一线门窗品牌哪个有名啊,系统门窗维尔盾如何
系统门窗维尔盾,售后好的铝合金门窗企业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还是很有实力的
❿ 德国和俄国在历史上的关系如何两国文化风俗有无相似之处
在许多人眼里,1945年以前的苏联和德国是战场上的仇敌。纳粹德军的入侵夺走了2700万苏联公民的性命,而苏联红军正是踩在第三帝国的废墟上宣告一个强国时代的到来。不过你可否知道,就在这些血淋淋的历史中却隐含着一个重大的秘密——德国和苏联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进行了20余年的军事合作。近日,俄罗斯《时间报》、《军事历史研究》等刊物向外界披露了这中间的诸多细节。
列宁号召向德国学习俄罗斯历史学家罗曼诺夫经过大量研究后发现,1917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为了摆脱协约国两面夹击的困境,曾密令德军总参谋部实施“托尔计划”,用一列专列将流亡瑞士的俄国革命者列宁送到里加,希望通过布尔什维克的革命运动,给同样危机四伏的沙俄以致命一击,迫使其退出战争。据挡案披露,列宁一行在经过德军占领的波兰时得到了一切方便,但共产主义者并不相信德皇的善意,而是希望利用帝国主义的矛盾来进行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后,列宁要求苏俄人民学习德意志民族良好的自我管理及卓越的组织管理优点,他不断在演讲中说:“我们要学习德国人的纪律性,否则我们的民族终将被奴役被灭绝。”列宁认为,德国的纯理性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列宁不仅要求身边的战友和群众学习德国—普鲁士精神,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关于这一点,当时负责军事和肃反工作的斯大林、捷尔任斯基都有深刻印象。
苏俄向德国学习的热潮在1918年遇到了寒流。德国并没想到俄国十月革命会取得胜利,出于极端阶级仇恨,50万德军向苏俄发起猛烈进攻,妄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为巩固政权,列宁背负出卖无产阶级利益的指责,甚至被怀疑是德国间谍,坚持与德国达成割地赔款的《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及时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宁向反对和约的战友解释说,1805年普鲁士因耶拿一战惨败而被拿破仑征服,不过德国人没有感情用事,他们被迫签署了更加屈辱的和约,之后卧薪尝胆,终于在1815年通过滑铁卢一战复国。昨天的普鲁士正是今天苏俄应该学习的榜样。不出列宁所料,德国带给苏俄的屈辱没有持续一年便因德国战败而结束。在沙俄和德意志帝国废墟上出现的新国家波兰改变了苏俄与德国的矛盾性质。狂热的波兰民族主义者毕苏茨基元帅依靠协约国的帮助,不仅使德国土地里西亚划归波兰,而且参加了1920年武装干涉苏俄的战争,并在华沙城下重创红军,迫使苏俄割让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这样夹在德苏大国之间的波兰无意间拉近了德苏关系。
苏德在拉巴洛联手
到1920年,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击退了协约国三次武装干涉,粉碎了国内白卫军的疯狂进攻,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第一轮军事对抗中赢得胜利。与此同时,苏俄期望十月革命的火种在短期内燃遍全欧洲,但随着德国11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的失败,使苏俄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出现了某种均势,结果双方都不得不面对现实,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关系由军事对抗向和平共处发生过度。于是1922年,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一次讨论“复兴欧洲经济问题”的国际会议,会议首次邀请苏俄和战败国德国参加。
苏德两国在接到与会邀请后都十分重视。列宁原计划自任团长出席会议,因工作、健康和安全等原因未能如愿,但列宁向会议说明:“代表团的组成及拥有最广泛的全权和列宁本人参加完全一样。”会前,列宁嘱托苏俄代表团团长、外交人民委员齐切林:“不是以共产党人的身份,而是以商人的身份到热那亚去。……做有利于我们的生意,特别是争取与德国实现关系上的突破。”而处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也急切改变自己“国际弃儿”的环境,派遣有“日尔曼形象代言人”之称的着名外交家,外交部长冯.拉特瑙伯爵率团参加,力争有所突破。
1922年4月10日,热那亚会议在意大利外长的主持下召开。有关国家根据事先统一的口径,向苏俄提出偿还沙皇债务的苛刻要求。苏俄针锋相对提出反建议,会议陷于僵局。会议进行到4月15日时,同样因提出修改凡尔赛和约遭到拒绝的德国代表团深感受到冷遇与压制,于是向苏俄代表团探询是否愿意在会外单独同德国举行双边会谈。当齐切林知道这一消息时已是深夜,马上开会作出决定:利用德国代表团在协约国与苏俄之间摇摆不定,并开始把希望转向苏俄的时刻,发动一次外交突袭。4月16日凌晨1时15分,齐切林打电话将拉特瑙伯爵从睡梦中叫醒,邀请德方当天上午11时到热那亚郊区拉巴洛举行双边谈判,并特意说明这天是星期日,苏俄代表团才能抽出时间,否则是无法安排的。这突如其来的“邀请”迫使全体德国代表立即召开一个“睡夜会议”,期间德国代表曾两次打电话给英国代表团,但均因英国外交官员都在熟睡之中,无法得到回音。5时整,德国代表团通知苏俄代表“依约赴会”。几小时以后,德国代表团坐上汽车,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的反对电话才姗姗而来,拉特瑙伯爵说:“酒已倒出,就应当喝下去。”他跳上汽车直奔拉巴洛。
苏德代表从12点开始正式会谈,一直谈到下午6点30分,两国外长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署了《德国和苏维埃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协定》,这就是开辟长达20余年苏德合作时代的《拉巴洛条约》。根据条约,双方恢复外交关系,在最惠国待遇原则下发展双边贸易和经济关系,双方放弃赔款和财产等要求。随后,两国又缔结了一个秘密军事协定,德国抗拒凡尔赛和约的禁令,向苏俄提供成套武器制造生产线,帮助苏俄红军建立现代化参谋指挥和训练体制,苏俄则向德国开放基地和工厂,德国能够在那里不受干扰地训练装甲兵、飞行员及其他军事人员,研制凡尔赛和约严禁的武器。
1926年4月,苏德签定《互不侵犯和中立条约》,德国向苏联保证不参加任何国际集团对苏联的封锁,苏联则保证了德国东部的安全,这项条约更加促进了两国的军事合作。当时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汉斯.冯.塞克特将军甚至希特将军甚至希望联合苏联,共同对付与法国结盟的东欧新兴军事大国波兰。
斯大林赞扬苏德军事合作椐档案记载,国防军统帅塞克特对苏德合作非常高兴。1922年底,他在国防部创立了一个管理机关,在波恩和莫斯科均设有办公室,动员德国公司把遭到禁止的武器生产线转移到苏联(当年苏俄通过宪法,改国名为苏联)。不久,克虏伯公司便在图拉制造大炮、装甲车,容克公司在莫斯科郊区开业制造飞机发动机,法本化学公司在萨马拉省制造军用瓦斯和毒气。德国派出专家帮助苏联建立三个大型兵工厂,德籍专家一度占苏联军工企业外聘专家总人数的80%。两国军事技术和人员的交流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形成了互通有无、互相帮助的局面。
1928~1933年,苏联展开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图建立现代化的军事工业基础,迫切需要德国大量援助,德国也投桃报李,向苏联提供了大量信贷以及帮助苏联向德国企业订货。以1930年到1933年为例,这4年苏联从德国进口的总值分别为4.31亿马克、7.6亿马克、6.26亿马克和2.82亿马克。通过合作,苏联在先进武器设计制造和军事人员培训等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苏联潜艇部队。1926年,以德国海军少将阿诺.斯宾德勒为首的代表团访问苏联,对德国潜艇深感兴趣的苏联海军司令佐夫提出希望德国能提供潜艇设计和建造方面的帮助,不久,4艘德国潜艇的设计图纸被完整地送到了莫斯科。1933年11月,德国把全套E-I级潜艇的图纸买给了苏联,还让最好的工程师到列宁格勒帮助苏联人完成潜艇建造工作。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已拥有309艘潜艇,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潜艇部队。
更令人吃惊的是,俄罗斯军事博物馆现存资料显示,整个20世纪20年代,德国派遣了60名一战期间的王牌飞行员到苏联利佩茨克基地,专门协助训练全由日尔曼人组成的苏联空军飞行大队。这其中包括后来成为纳粹空军元帅的戈林,他在利佩茨克待了一年半的光阴,并与一位苏联姑娘产生深厚的感情。与戈林的浪漫经历不同,德国“空降兵之父”斯图登特在20世纪20年代经常在德苏之间往返,帮助苏联人在梁赞建立了伞兵基地,与苏军共同探讨利用滑翔机实施空降作战的可能性,他为此还在一次滑翔机训练中把头骨撞裂。除此之外,1926~1927年有德国装甲兵之父之称的古德里安将伪装成“农用拖拉机”的德国第一代坦克运到苏联喀山,进行了各种环境下的机械化行军及遭遇战演习,他的闪电战理论在苏联得到完整示范,并最终发展成型。1926年苏联红军在第聂伯河举行代号为“西方”的大规模合成演习,古德里安居然被邀请参与编写演习大纲,这中间就包含了他对闪电战战术的设想。
斯大林对双方的合作关系相当满意。1929年5月31日,斯大林写信给外交人民委员齐切林说:“我想……我们与德国人的事情将运行良好。”
希特勒上台导致关系破裂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标志着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苏德良好的军事合作关系也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1934~1935年,两国贸易额急剧下降接近于零。但疯狂反苏反共的希特勒有时也能客观估计形势,1933年4月底,他在接见苏联驻德国全权代表时表示,他与斯大林在反对凡尔赛和约体系上是一致的,“双方可以互相补充并给予相互帮助”。
以此为契机,1933年8月1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批准苏联政府向德国订购武器的动议。1936年,苏联制订了一个宏伟的海军建设计划,这个计划实现的首要前提就是德国提供帮助。苏联造船人民委员捷沃相回忆,他每次向德国提出订货的论证和清单都要先交斯大林审定,可见其手重视的程度。这一时期,苏联驻德大使馆商务代表康杰亿马克的贷款时,提出要用贷款的一半订购德国的军工产品,特别是军舰、潜艇和飞机,谈判差点获得成功,只因希特勒被苏联人的庞大胃口吓坏了,所以才叫停。
1938年底,希特勒开始具体计划发动大战,为避免德国重蹈两线作战的覆辙,德国突然率先提出加强苏德军事合作问题,提出用苏联原料换德国武器的方案。斯大林求之不得。1939年1月,他命令所有与军事工业相关的人民委员15天内提出A、B两份向德国订货的清单。据统计,从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定到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受德国全面进攻,苏方提供了石油、棉花、磷酸盐、铁矿石、铬矿石、锰矿石、有色金属等价值4.7亿马克的战略物资,德方提供了未建成的“吕措”号重型巡洋舰及建造该舰所需的设备、舰炮、水雷、鱼雷、潜望镜、最新型号的飞机样品、火炮样品、坦克、通讯设备、300多种机床和机械样品,发动机、气轮机等。为了保证德国供货的质量和期限,苏联政府令捷沃相率一个委员会常驻德国,该委员会及其麾下专家在1941年上半年竟达700人之多。捷沃相对德国官员说:“我们的任务是从德国得到最新最完善的军工设备样品。我们不购买老式军品……只要我们不那准这一点,我们不可能同意这样的订货。”
从执行协议的态度看,双方是守信义的。1941年上半年,即德国陈兵400万于苏联西部边界直至进攻苏联的前一天,德国一直按照协议供给苏联货物,其数量超过了1940年的总供货量。苏联一直按协议忠实供给德国货物,直到1941年6月22日的前一天,整列整烈火车的货物仍停在边境,待发西送的。
其实,希特勒只想把红火的苏德军事合作当作战略欺骗的工具。希特勒在1941年初指示与苏联有关的军事订货必须绝对地履行,德国企业都得到按时完成苏联订货的指令,甚至在需要时不惜损害本国军队的订货。为了欺骗苏联,德国抓紧向苏联供货,临近战争的4~6月,德国的供货量甚至超过了苏联同期的供货量。这一切使斯大林不相信希特勒的进攻就在眼前,待到1941年6月22日德军开始炮击边境时,斯大林恼怒地骂了一句“这个混蛋!”从这一天开始,苏德长达20余年的军事合作被硝烟和鲜血所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