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二战德军钢盔设计最好,最酷,最帅
这不一定,要看是哪国的军队。PLA佩戴的日式钢盔确实最好看,因为同是亚洲人头型都比较匹配。
二战时期性能最优越的还是M1钢盔,德国的M35钢盔工艺好、有扎边,戴着舒服,但是随着形式恶化,开始做的粗糙了。后期美军参展,M1钢盔设计更科学,计算了各个方面的倾斜角度,防弹效果比德国钢盔有很大提高。
㈡ 关于二战四大头盔比较
简单说下,
2战主要参战国——美国:大部分武装力量采用M1型钢盔,这在当时是1940年设计的新式盔,摘网上资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陆军加入欧战之初,当时的美军并未拥有专属的钢盔而是采用英军的M1915型钢盔,并在国内自行赶制新型的M1917型钢盔交由部队使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美国总共制造了200万顶的M1917型钢盔。但由于M1917型钢盔的防护力并不足以确实地保护使用者的生命,因此在参战后不久,美国便于纽约设立了一个钢盔委员会,这是一群有名的盔甲、金属研究等单位所组成的单位,专门负责钢盔的设计与制造。 在开始时,美国陆军为了开发新型的钢盔,特别从英军M1917、法军M1936与德军 M1916这3种不同型式的钢盔中研究其发展与设计及实战的验证,这也就是导致日后美军开发出M1钢盔的基础。但在M1钢盔出现之前,美国陆军一直都在使用英军的M1917Mk1及美军拷贝的M1917A1。 1942年,美军正式配备M1钢盔全面取代M1917型钢盔。在经过两次大战战场上所累积到的情报显示,M1钢盔的安定性、调合性、舒适性己经远超过M1917型钢盔,而M1钢盔在战场上也着实挽救了不少士兵宝贵的性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军又参加了1956年的韩战及1968年的越战,美军再度将M1钢盔改良成M1956型,这两者的差异之处在于钢盔的高度。 M1钢盔高17.6cm,而M1956型镜盔高16.8cm,但在长度与宽度则不变,分别为28cm与23.5cm,在重量上,M1钢盔为1.36kg;M1956型则为1.5kg,除了高度与重量外,其它部位例如:下巴带、头带等都作了小部份的修改。
简单说,这种头盔是在西方国家的各种头盔基础上改进而成,比较中庸但比别国稍好。
英国:俚称TOMMY的“锅盖”MKⅡ 型,此型盔自一战以来广泛使用于英联邦国家与其它国家;中国自抗战以来也在各军中皆有大量使用此款盔,MK-2型钢盔是英国改良自一战的MK-1型钢盔,大体上在盔型无作很大的修整改良,大部分改良在其悬吊系统与下巴额带上作修整,使之更符合二战的需求。MK-2型钢盔悬吊系统在内衬方面采十字形铁框架,加在金属圆箍头环上,并在头环上结合五片式皮衬,十字形铁框以一颗一字型螺丝与盔体结合并在铁框下设有十字形泡绵软垫以增加戴盔的舒适性。在下巴额带方面以挂环方式结合于盔体上;下巴额带两端为具弹性的伸缩带以口型环下结有一条可调式卡其色棉带,同样的在各边的伸缩带的另一端,也设有口型环用于与盔体作结合。此盔以盔型而言是以当时壕沟战的理念所作的设计但就二战来说就很落伍,不过对提供士兵的保护仍有一定的防护功用。
苏联,极有特色的SSH-40头盔是持续改进的结果,延续战前苏联36型、39型钢盔设计,其外型甚至很接近美国M1,不过据说防御效果不佳,也许这不能从卫国战争苏军巨大的伤亡数字得到佐证。但这头盔外观富于个性,值得收藏。
德国——着名的M35头盔是纳粹战士的标志物之一,根据现在网上的资料,这是2战中防护力效果最好的一款头盔,不过,防护力再好也不能挡子弹,2战时期的头盔和现在防御等级ⅢA的非金属作战头盔没法比,当然,此种头盔的外型更加戏剧化,盔沿后部延伸下垂的护耳如此有特色以至于美国当年装备第一代非金属复合头盔——M88 P.A.S.G.T盔时由于延续咯这个护耳而被称为“德国佬”头盔,该款头盔网络资料很多,不必赘述,请搜索相关连接,如“帝国遗风——民主德国M56钢盔”一文都有关于德军M35的记载。
最后说下,根据上述帝国遗风一文,纳粹德军自己在2战中期对缴获的各国头盔测试结果。英国的MK2型盔防护力最差,而最好的是德军自己的M35头盔,即使这样,高标准严要求的德国国防军仍然不够满意,持续开发咯A、B、BⅡ几种实验性头盔。其中后两者由步兵学校学员佩带参加过1945年的柏林攻防战。
回答完毕,楼主明白否?
㈢ 二战德军钢盔性能怎样
理论上,德国的M35型煤斗式钢盔从设计思路和防护效果来说都是最好的,其后延部分向下覆盖的较长能够更好的保护脑部
但从实际效果上看,由于当时没有凯夫拉材料,因形状的关系钢(真正的钢)盔重量集中压在士兵的后颈,很容易因弹片、弹丸的冲击力而扭断脖子
此外,考虑到加工工艺、材料、佩戴舒适性等方面的因素,综合性能最好的还是美国的M1钢盔
㈣ 二战主要参战国的步兵头盔,哪款性能最好
头盔自一战发明以来就成为保护士兵们免受流弹、弹片伤害的重要防具,据统计戴头盔可减少5%的受伤率和19%的阵亡率,因此也被各国军队所重视。到了二战,世界主要参战国都为自己的士兵们装备了制式钢盔,那么到底哪个国家的头盔性能最好呢?
衡量头盔的好坏主要看三个性能,第一看防护性、第二看战场适应性、第三看舒适性
德制M35钢盔
在防护性方面,英制MK2型头盔的设计理念出自一战时的壕沟战理念,重点防御从上方及斜上方的流弹和弹片,属于远远落后二战的设计,也是二战所有头盔中防护面积最小,防护性能最差的头盔。
在舒适性方面,MK2头盔悬吊系统在内衬方面采用十字形铁框架,并在铁框架下设有十字形泡棉软垫,其舒适性较强
在适应性方面,由于英国殖民地较多,且地处北非沙漠、东南亚热带雨林,英国头盔比较适应战场环境,甚至越南战争期间,越南就装备了大量英国飞碟式钢盔。
英制MK2头盔由于防护面积最小,其防护性最差,但是其战场适应性较强
结论:二战各国头盔中从防护性上说,德国头盔防护性最强,美国、苏联次之,英国最差,从舒适性上说,美国人头盔舒适性最强、英国德国次之,苏联最差,从战场适应性上说,英国头盔最强,美国次之。综上所述,由于头盔最主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作用就是防护性,因此防护性最好、舒适性稍弱的德制M-35才二战最强的头盔
㈤ 二战时德国M35钢盔和美国M1钢盔进行比较。
M35钢盔工艺好、有扎边,戴着舒服,而M1钢盔设计更科学,计算了各个方面的倾斜角度,防弹效果比德国钢盔有很大提高。
M35型钢盔的整体外壳是用一张金属薄板经过多次冲压后成形的,其周长各不相同包括:60、64、66、68和70厘米六种尺寸。外壳的内部都按照佩带者头部的不同尺寸安装了两种不同的皮制衬垫。钢盔的衬垫带是由金属制成的,分为内外两条,置于其内部用于连接皮制内衬和外壳。钢盔的皮革衬垫是用金属衬圈来固定的,它通过铆钉将衬垫拧紧在两个内外衬圈上。其中,金属衬圈根据不同时期的材料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1935~1939年间用铝制成的,上面配有四方形直角连接环,在其外层的左侧还压印有生产厂商的名字和制造年份等信息;另一种则是在1940~1945年间用镀锌的金属板制成的,可以起到防锈防腐蚀的效果,其与下颚皮带的连接处还增加了附加金属板,连接环也变成了四方形圆角环。钢盔内部的皮革衬垫是用皮质柔软坚固羊皮或猪皮制成的,形状为八个连在一起的“手指”,中央为圆形。八个“手指尖”分别用棉线穿连在一起,以方便佩带者自行调节松紧度。衬垫上的每个“手指”上都有5个气孔,个别衬垫上还会印有阿拉伯数字来显示头围号码。另外,用来连接皮革衬垫和金属衬圈的是三枚带铝制平头的开脚铆钉,除了在30年代中期是用黄铜镀锌外,到战争结束之前都使用的是钢铁镀锌材料,也是出于防锈蚀的意图。
M1钢盔被美国大兵亲切地叫做“钢罐”。它外层的钢壳类似碗状,内部有一层塑料衬垫。衬垫可以调节,以适合不同头型。所有外层盔体的尺寸是统一的,其他钢盔很少这样。M1的盔体被漆成OD7号的深绿色,左右两边有松紧带,上面缝着护颚,松紧带是OD#3号浅绿色。护颚可以通过卡扣系紧。不过战斗中,美国士兵很少系紧护颚,他们要么把带子绕在钢盔边上,要么索性松开带子,挂在钢盔两侧。
衬垫的轮廓和形状非常精确,几乎就是外层盔体的同比例缩小。它是用可变形的软塑料做的,外表是浅绿色,里层印有两种不同深度褐色交织而成的格子花纹。衬垫的顶部是由六根带子交错形成的网,美国大兵们通过抽拉带子,改变衬垫的大小,调整到自己舒适的状态。这层网含有吸汗带。最里面一层是“颈带”,连着护颚。护颚是黄褐色的,由皮革制成,通过带扣来调节松紧。在战斗中,美军士兵不喜欢系着护颚。通常是绕在钢盔外面,只有在训练的时候,才会老老实实地系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