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瓦格纳是哪国人
威廉·理乍得·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国作曲家。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前面承接莫扎特、贝多芬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乍得·施特劳斯紧随其后。同时,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❷ 关于理乍得·瓦格纳的生平简介有哪些
理乍得·瓦格纳,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和指挥家。1813年5月22日,生于德国的莱比锡。1882年,瓦格纳完成他的最后一部宗教作品,《帕西发尔》。当时只准在拜垒特上演,直到版权期满,世界各地剧院经理都可以自由上演此剧了。1881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在柏林上演,1882年又在伦敦上演。古稀之年的瓦格纳,又移居意大利的威尼斯,并常到郊外广场散步,1883年2月12日,因严重的心脏病发作,这位71岁的音乐剧首创者与世长辞了。
❸ 简单介绍一下瓦格纳
威廉·理乍得·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 1813年5月22日威廉·理乍得·瓦格纳出生在莱比锡的一个爱好艺术的警官家里。出生后不到半年父亲就去世。第二年夏天母亲就改嫁给一位多才多艺的戏剧演员路德维希�6�1盖雅尔,全家迁往德累斯顿。瓦格纳的继父在德累斯顿的一家剧院中工作。幼年时期,瓦格纳可以自由出入剧院,并经常陶醉在戏剧舞台之中。天长日久,在这位未来戏剧家的幼小心灵中渐渐地点燃了戏剧创作的火种。当瓦格纳14岁的时候,竟然写出了一部长达五幕的大悲剧《莱巴尔德与阿德莱达》。这部戏剧虽然明显地带有莎士比亚悲剧的印记,但作为一部少年习作,的确令人惊叹。瓦格纳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并不太早,11岁才开始学钢琴。由于听了威柏亲自指挥的歌剧《自由射手》又使他对音乐的兴趣由钢琴转向歌剧。使瓦格纳立志走上音乐道路的真正动力还是贝多芬的音乐。1828年,在莱比锡布商公所的音乐会中,瓦格纳第一次听到了贝多芬的作品。充满热力而又富有进取精神的音乐使瓦格纳大为震惊,他第一次感到音乐的伟大,感到音乐中所蕴含的无穷的力量。1829年,瓦格纳在莱比锡剧院观看了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史诗般宏伟的音乐使他再也无法摆脱这门艺术的吸引力。瓦格纳立志作曲,并以贝多芬为指路明灯,开始踏上探求音乐艺术的征途。
(1)生平简述:瓦格纳(Wagner,Wilhelm Richard,1813-1883),德国作曲家、剧作家、指挥家、哲学家。在德国音乐界,自贝多芬后,没有一个作曲家像瓦格纳那样具有宏伟的气魄和巨大的改革精神,他顽强地制定并实施自己的目标与计划,改革歌剧、倡导乐剧,从而奠定了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同时,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几乎找不到像瓦格纳那样,在世界观、创作之间存在明显矛盾的音乐家。
(2)主要作品:他创作的主要领域是歌剧,包括《尼伯龙根的指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汤豪瑟》、《黎恩济》、《纽伦堡的名歌手》、《帕西法尔》等,另外还有管弦乐曲《浮士德序曲》等。
(3)艺术成就:
① 对传统歌剧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在改革中实施了“整体艺术观”、“无终旋律”以及“主导动机”的手法,并强调戏剧第一,音乐第二,坚持音乐必须服从戏剧内容需要进行创作的原则,改革后的歌剧被称为乐剧(Das Musikdrama)。
② 创作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划时代的经典乐剧,使浪漫主义歌剧发展到顶峰。
③ 扩大了歌剧中管弦乐队的编制(三管制或四管制),加强了乐队的表现力,改变了传统歌剧将乐队当作“巨型吉它”,使其处于人声伴奏状态的做法。他抓住了乐队的表现特点,通过“主导动机”的运用来阐述戏剧内容,使乐队成为表达剧情内容的有效工具。
④ 建立半音化和声,淡化调式调性,创建了“特里斯坦”和弦,对20世纪音乐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❹ 瓦格纳和尼采的简介
威廉·理乍得·瓦格纳
威廉·理乍得·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国作曲家。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前面承接莫扎特,贝多芬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施特劳斯紧随其后。同时,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瓦格纳出生于莱比锡,从小接受了完善的音乐训练,对音乐和戏剧十分感兴趣,后在莱比锡大学学习作曲,中途退学,受聘为维尔兹歌剧院的合唱指挥。其一生致力于歌剧创作,对德国歌剧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883年2月13日,作曲家于威尼斯的温德拉敏宫逝世。
在瓦格纳生活的时代,在德国人们普遍认为德语不够雅致,宫廷内外盛行意大利与法国的歌剧,偏重音乐技巧上的华丽而忽视戏剧的内容,故瓦格纳提出“乐剧”的口号,提倡以音乐跟戏剧并重为目的来创作歌剧,建议作曲家亲自参与剧本的创作,并认为歌剧的题材应只适宜于音乐处理。他将过去只在前奏或序曲中出现的管弦乐队的地位提升到了极致,使其成为统一全剧的支柱。另一明显的改革在于他乐剧中的主导动机。其实无论过去还是现代,作曲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到主导动机。但瓦格纳不同于他们,他系统的运用主导动机,并通过复调来组合几个主导动机。可以说,由极端集中的情节编制出的主导动机之网覆盖全剧,使文字语言与音乐语言完美的结合,是一种精确而单纯的潜台词。除此之外,他的乐剧中几乎没有分曲,铜管乐的运用更加自由灵活,感情的意义由乐队以旋律及和声的方式表达,人声声部浮动于管弦乐流的表面,宣叙调与咏叹调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瓦格纳的歌剧改革主要开始于《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这部歌剧1865年在慕尼黑的演出标志着西方世界音乐语言中一种新方言的开始,调性体系开始瓦解的标志。从此以后,“瓦格纳风格”成了歌剧或一般音乐中“先进”及非传统的代义词。
很多人在听瓦格纳音乐的同时要提到他的思想,当然音乐家本身的性格与思想对其创作作品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过分重视他的思想对于欣赏他的作品来讲却是一种遗憾。据说希特勒曾叫人在拜罗伊特为他专门演出瓦格纳的作品,当时他感动得流泪,恨不得与这位上个世纪的天才执手亲谈。纳粹歪曲了瓦格纳作品中的一些思想来美化自己的罪行,但这不能作为指责瓦格纳音乐的理由。瓦格纳的青年时期,其思想主要倾向于“德意志”,他受到费尔巴哈和巴枯宁的影响,写过许多狂热激进的文章,甚至参加过德累斯顿的革命。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以后,瓦格纳逐渐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论调以及尼采的超人论说等思想,以及后来戈比诺的日耳曼血统论,晚年的时候,瓦格纳也受到宗教神秘思想的影响。瓦格纳与尼采曾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维持了十年,当瓦格纳改变其音乐风格之后,尼采与他决裂,称他是一个狡猾的人,称听他的音乐使人致疯。1878年1月3日,瓦格纳将《帕西法尔》赠送给尼采,尼采写了最后一封信给瓦格纳,并回赠自己的新书《人性,太人性的》,1888年,尼采写作《瓦格纳事件》和《尼采对瓦格纳》正式的表述出自己对这位昔日好友的看法。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瓦格纳在他的乐剧中所表现出的对女性的崇拜。多年来,瓦格纳一直认为女性身上有救赎和毁灭两种特性,这种矛盾性使他创造的女性形象通常都是复杂的、怀着巨大痛苦的英雄女高音。表现在他的乐剧中,如《汤豪舍》中的伊丽莎白,《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伊索尔德,《指环》中通过对爱情献身来征求人类的布仑希尔德和《帕西法尔》中寓言式的女性孔德里。
瓦格纳的音乐手法与剧场观念,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的各种艺术。尤其是电影艺术受到瓦格纳的启发最多。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一直因为瓦格纳的反犹太主义思想以及纳粹的原因,一直有一非正式的禁令,以色列国内从不上演瓦格纳的作品,不过这些年来稍有松动。
代表作品一览:
【乐剧】
仙女 (Die Feen 1833-34, première 1888)
禁恋 (Das Liebesverbot oder Die Novize von Palermo 1834-36, première 1836)
黎恩济 (Rienzi, der Letzte der Tribunen 1837-40, première 1842)
漂泊的荷兰人(Der Fliegende Holländer,1843)
汤豪舍(Tannhāeuser,1845)
罗恩格林(Lohengrin,1850)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1865)
纽伦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1868)
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1876)
莱茵的黄金(Das Rheingold,1854)
女武神(Die Walküre,1856)
齐格弗里德(Siegfried,1871)
诸神的黄昏(Götterdämmerung,1874)
帕西法尔(Parsifal,1882)
【管弦乐改编】
格鲁克歌剧《依菲格尼亚在陶里德》序曲 重新配器
【管弦乐】
C大调交响曲
浮士德序曲
【歌曲】
5首伟森东克的歌
-----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着名德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尼采首先是一个语言学家,然后作为一个哲学家或者称之为自由思想者,他的许多着作里都包含了现代心理学的内容。他是一个充满着反叛精神的诗人哲学家,他强力地批判了西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否定基督教传统的道德体系,主张重估一切价值,更提出了超人理论和永恒轮回的命题,渴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强力的思想文化体系。从本质上来说,尼采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但是他不同于他年轻时代的精神导师——叔本华之处就在于,他渴望着在这个虚无的世界上寻找到一种意义,或者说创造出一种生存的意义,以此来肯定人的存在价值。他的思想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存在主义的先驱之一。但是由于尼采的某些思想过于极端,过于的强力,因此后来被纳粹所利用而染上“纳粹哲学家”的污名。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写,任何伟大都会被误解。
【尼采年表】
1844年,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一个小村庄洛肯(Roecken),他父亲是基督教路德宗的牧师。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着波兰贵族血统并为此而感到自豪。
1846年,7月,妹妹伊丽莎白·尼采出生
1849年,尼采父亲病故。
1850年,搬家到萨勒(Saale)河畔的南姆堡(Naumburg)
1864年,进入波恩大学,修习神学与古典语言学。
1865年,尼采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并开始接触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起点。
1868年,初识瓦格纳,瓦格纳是尼采的年轻时代的好友。
1869年,年仅25岁的尼采尚未正式毕业就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
1870年,升为正教授。8月,普法战争爆发,志愿从军,因伤退役。
1879年,尼采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开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涯,同时也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1882年,去意大利旅行。经人介绍与罗•莎乐美相识。五月,完成《快乐的科学》并出版。同月,向莎乐美求婚,被拒绝。
1883年,开始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部。7月开始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二部。
1884年,在威尼斯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部。11月起执笔《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部。
188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
病中的尼采于魏玛家中1897年,母亲病逝,被他的妹妹伊丽莎白·尼采接到文化名城魏玛居住。
1900年,尼采在魏玛与世长辞,享年55岁。葬于故乡洛肯(Roecken)教堂。
【影响】
尼采的着作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的思想具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冲击力,它颠覆了西方的基督教道德思想和传统的价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后人类所必须面临的精神危机。雅斯贝尔斯说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而此颤栗的最后意义尚未被估价出来。20世纪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尼采的着作中找到了那些激发了他们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观念和意象。雅斯贝尔斯、萨特、海德格尔、福柯和德里达等等都是深受尼采思想影响的哲学家,而直接受他影响的文学家同样数不胜数:茨威格、托马斯·曼、肖伯纳、黑塞、里尔克、纪德以及鲁迅。
【主要作品】
1872:悲剧的诞生(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1876:不合时宜的考察(Unzeitgemässe Betrachtungen)
1878-1880:人性,太人性的(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
1881:朝霞(Die Morgenröte)
1882:快乐的科学(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
1883-1885: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
1886:善恶的彼岸(Jenseits von Gut und Böse)
1887:论道德谱系(Zur Genealogie der Moral)
1887:偶像的黄昏(Götzendämmerung)
1888:瓦格纳事件(Der Fall Wagner)
1895:反对基督(Der Antichrist)
1895:尼采反对瓦格纳(Nietzsche contra Wagner)
1908:瞧,这个人(Ecce Homo)
1911:权力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
❺ 瓦格纳出生的家庭背景怎样的
理乍得·瓦格纳,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和指挥家。1813年5月22日,生于德国的莱比锡。瓦格纳父亲对演戏剧有狂热的爱好,母亲也有同样的兴趣。当他父亲病逝后,母亲改嫁,他的继父又是一个演员、作家。
❻ 瓦格纳是哪个国家的
威廉·理乍得·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国作曲家。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给个好评,谢谢。
❼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生平是怎样的以及他的作品有哪些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1813~1883)集浪漫派歌剧之大成,并将欧洲浪漫乐主义音乐发展到顶峰。他出生后半年,父亲病逝。继父是位多才多艺的宫廷戏剧演员。受继父影响,瓦格纳的艺术才能在童年时就已显露。15岁迁居莱比锡,当他初次听到贝多芬的交响乐后大为震惊,深为音乐中所蕴涵的无穷力量所打动,并立志从事音乐创作。少年时期他就尝试编剧。1831年从万利格学习音乐。1832年创作C大调交响曲。1833年任威尔茨堡剧院的合唱指挥,并开始创作歌剧。后至1839年还曾在马格德堡、哥尼斯堡和里加等地担任合唱与管弦乐队指挥,实践使瓦格纳逐渐摸索到歌剧艺术的特殊规律和当时流行的不同流派歌剧的艺术风格。其间他创作了《女奴》《恋禁》两部歌剧。1839年为逃债,瓦格纳夫妇从里加经伦敦赴巴黎。在巴黎的3年,他创作了歌剧《黎恩济》(1840)和《漂泊的荷兰人》(1841)。期间,他与李斯特、柏辽兹以及海涅过往甚密。1842年返国后,受聘为德累斯顿宫廷剧场指挥。这一时期,瓦格纳又与“青年德意志”的代表人物结识,受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向往民主、自由,向往建立民族戏剧。当时,费尔巴哈(1804~1872)、蒲鲁东(1809~1865)和巴枯宁(1814~1876)等哲学家对宗教正统观念的抨击和无政府主义思想,都深深影响了瓦格纳,以致他狂热地参加了1848年的德累斯顿革命。革命失败后,长期流亡瑞士。流亡时期,他写了《未来的艺术》(1849)、《艺术与革命》(1849)等重要论着,激烈地批判了宗教和资本主义,在两卷《歌剧和戏剧》(1851)中则阐明了关于歌剧改革的理论,提出“乐剧”的设想,并将理论付诸实践,完成了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脚本。革命失败后,受国内知识界的影响,他抛弃了民主思想,转而信奉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艺术创作也从《尼伯龙根的指环》,转向宣扬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美学思想的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859)。作品中的悲观主义和消极情绪体现了他当时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1856年他向德皇忏悔自己的叛逆罪后,于1860年获赦,并允许返国。1864年后在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支持下,他完成了四部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纽伦堡名歌手》(1867)的创作,并在拜罗伊特建造了一座专门上演瓦格纳歌剧的剧院。1869年出版他所着的《论指挥》一书。
❽ 瓦格纳是___国人
德国人
瓦格纳
生平:
1813年5月22日理乍得·瓦格纳出生在莱比锡的一个爱 好艺术的警官家里。出生后不到半年父亲就去世。第二年夏天母 就改嫁给一位多才多艺的戏剧演员路德维希·盖雅尔,全家迁往 德累斯顿。瓦格纳的继父在德累斯顿的一家剧院中工作。幼年时 期,瓦格灿可以自由出人剧院,并经常陶醉在戏剧舞台之中。天 长日久,在这位未来戏剧家的幼小心灵中渐渐地点燃了戏剧创作 的火种。当瓦格纳14岁的时候,竟然写出了一部长达五幕的大 悲剧《莱巴尔德与阿德莱达》。这部戏剧虽然明显地带有莎士比亚 悲剧的印记,但作为一部少年习作,的确令人惊叹。瓦格纳接受 系统的音乐教育并不太早,11岁才开始学钢琴。由于听了威柏 亲自指挥的歌剧《自由射手》又使他对音乐的兴趣由钢琴转向歌 剧。使瓦格纳立志走上音乐道路的真正动力还是贝多芬的音乐。 1828年,在莱比锡布商公所的音乐会中,瓦格纳第一次听到了贝 多芬的作品。充满热力而又富有进取精神的音乐使瓦格纳大为震 惊,他第一次感到音乐的伟大,感到音乐中所蕴含的无穷的力 量。1829年,瓦格纳在莱比锡剧院观看了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 奥》,史诗般宏伟的音乐使他再也无法摆脱这门艺术的吸引力。 瓦格纳立志作曲,并以贝多芬为指路明灯,开始踏上探求音乐艺 术的征途。
❾ 瓦格纳是干吗的请问
楼上的,瓦格纳是音乐家,1813年5月21日,瓦格纳出生于德国莱比锡。瓦格纳从小热爱文学、戏剧和历史,并且学习过钢琴。他下决心献身于音乐的念头是1828年他十五岁的时候,在莱比锡听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之后产生的。从此,贝多芬这位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便成了瓦格纳的终身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