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试比较农业革命的三条道路英国式道路,普鲁士道路和美国式道路的异同
普鲁士式道路是改良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同时分化出少数大农,广大农民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比较缓慢。
资产阶级容克式经济保留的封建残余,一方面使大量雇工生活贫困,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和整个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巩固了容克地主的地位,而国内狭小的市场促使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拼命加紧夺取海外市场和领土,把德国变成特别富有侵略性的军事主义国家。
俾斯麦及其“铁血政策”的实行,使普鲁士军国主义由此发展到顶峰,并成为德国军国主义的传统并保留下来。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形成促进了德国的统一,但统一后它的恶性发展直接导致了强烈的民族沙文主义及德国军国主义,使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总体来说在消极方面是遗留了大量军国主义与封建残余。
②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更趋合理,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培育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围绕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要抓好六项重点任务。
一是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推动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深入融合,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二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企业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制度,实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深化企业内部用人制度改革。
三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四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
五是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建立健全高效协同的外部监督机制,实施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严格责任追究。
六是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切实落实企业反腐倡廉“两个责任”。
(2)德国式道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改革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近代经济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我们所称的“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过程。当今西方的发达国家,在早期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由中世纪的封建经济制度逐步过渡到近现代的市场经济制度。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呈现出过渡的差异。例如,由于国家介入程度的差别而有所谓的“美国式道路”和“德国式道路”的区分,但在总体上,自由企业制度和主张自由竞争、抵制国家过多干预的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具有“自然发育”的特点。
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批国家,在其初期则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其中的一些国家,如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此前资本主义经济曾经获得过一定程度的发展,另一些国家如中国,整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只是在局部地区有所发展,更大范围内则处在萌芽状态。
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初期和中期,这些国家曾有过工业和经济的高度增长,但体制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最终促使这些国家以不同的方式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③ 德国马路为什么被称为傻瓜马路
因为在德国,很少有环形立交啊什么的,道路一般都很简单,就是主道和辅道很明确,没有那么多小巷子七拐八拐,而且路标做的很人性化
④ 德国高速公路的特点,具体些
德国高速公路
Wikipedia,自由的网络全书
德国高速公路的标志。
瑞士境内的高速公路标志。德国高速公路是德国的全国高速公路系统,其德文(Autobahn,[ˈaʊtoːbaːn])(德文发音▶ 说明|关于)是德文中的高速公路,被称为Autobahn的高速公路并不仅有德国的高速公路,瑞士和奥地利的高速公路也被称为Autobahn,但通常Autobahn专指德国高速公路,其德文正式名称为Bundesautobahn (BAB)(federal motorway)。德国高速公路传统上是全线没有速度限制的,但是随着车辆的增加,许多经过城镇的路段(大约占50%)都先后设立了速限。
兴建时期
A8高速公路的标志。德国高速公路与世界上其它高速公路一样,都是拥有多线道、双向分离行驶、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采用两旁封闭和立体交叉桥梁与道口以及容许高速行驶的道路。第一条德国高速公路是在1932年建成,位于科隆与波昂之间。刚开始时的路面是以水泥构成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逐渐的以沥青加以复盖。当初兴建时的最高设计速度为大约每小时160公里,还有最大8%的倾斜度,这在战后修复时期更被改为4%。
现在的公路编号系统是在1974年开始使用的,所有的高速公路都以A开头后接一个空白与数字编号,例如A 8)。穿越德国全国的东西向主要高速公路以个位数偶数编号,南北向的道路则以单数编号。用来连接区域性重点城市的较短高速公路则以两位数字来编号。
德国高速公路编号规则10至999。A 10至A 19位于德国东部,包括柏林及萨克森-安哈特州;
A 20至A 29位于德国北部以及东北部 ;
A 30至A 39位于下萨克森州(德国西北部);
A 40至A 49位于莱茵地区;
A 50至A 59亦位于莱茵地区;
A 60至A 69位于莱茵兰-法耳茨、萨尔州以及Hesse;
A 70至A 79位于图林根、巴伐利亚北部以及部分萨克森;
A 80至A 89位于巴伐利亚;
A 90至A 99位于巴伐利亚南部。
有些区域性的高速公路,例如环城高速公路,会以三位数字来编号,其第一个数字通常与该区域的编号相符。
⑤ 什么叫德国模式
中国经济发展不能选择第三产业为主的“美国模式”,而要选择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德国模式”——这是时下颇为流行的一种论调。出现这说法和近年来中国经济政策调整有关。
房地产、互联网产业、教培等产业纷纷遭到政策调整,进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些都属于服务业即第三产业,遂有了上述“美国模式”、“德国模式”的说法。
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德国模式”出于想象:
美国经济以服务业为主,是有依据的,服务业产值占美国GDP的80%左右。那么德国呢?服务业占GDP的70%以上,也就是说农业和工业在GDP中占比小于30%,更不用说二产中的高端制造业了。
“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德国模式”是没有依据的,美、德的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相差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而且,德国的工业在GDP中的占比近年来呈波动下降趋势。最低点是2009年的19.7%,2019年出现了次低的21.5%,比上一年度下降了将近1个点,比美国的19%并没有明显优势。
实际上,英法日德的服务业占比都在70%上下,不分轩轾。欧盟整体的服务业占GDP比重也要达到66%以上,内部差距不大,德国的排名也不低。德国的高端制造业发达,只是相对而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高端制造业的底子都很厚,连金融立国的瑞士在高端制造业上也是很能拿得出手的。
哪里有什么“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德国模式”?只有第三产业占比高的发达国家模式,各国之间区别无非是产业结构的细部差异,有的服务业占比更高些,有的工业部门更强一点,共性远大于差异。
⑥ 以往金融危机的过程与解决办法
最早的金融危机是在18世纪的荷兰,由于郁金香市场的泡沫严重导致整个郁金香花市和相关产业和金融产品(比如股票)价格崩溃,那个时候也没现在这么丰富和成熟的经济理论支持,就等价格崩溃到一定程度后市场自然形成新的均衡点。(现在有了理论其实也是这么搞,等市场筑底)
19世纪中从美国开始爆发了第一次世界范围(主要是美欧)的经济危机,主要也是由于工业革命后产量爆炸性增长和一段时期内经济特别繁荣导致的通货膨胀和市场泡沫,这次危机的最严重影响是发生了欧洲各地的工人运动,包括社会主义在欧洲的流行,但各国通过严厉打击给镇压下去,然后纷纷调整劳资关系等缓解了矛盾,另外新市场的开发,尤其是打开了中国市场,给这些国家找到了经济增长的新g点,此外由于改善了工人条件,国内消费市场开始兴旺也带动了资本主义在19世纪后半期的奔腾年代。
最着名的“大萧条”(the depression)就是奔腾年代后发生的,准确说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爆发的,起点是美国华尔街。爆发原因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美国有严重的经济泡沫,欧洲在战后为了寻求经济恢复纷纷采取严厉的贸易保护主义,对外国商品征收重额关税,导致国际市场大萧条,最终反过来损害了各国经济实体(所以贸易保护主义绝对是弊大于利的)。这次危机最终的解决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美国式的罗斯福新政,国家开始加强干预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大力推进基建措施,成立美联储控制金融界,打击投机倒把,恢复工业保证就业等等。另一种就是德国式道路,开始整军备战。于是二战就爆发了。
再之后是70年代由于海湾战争导致国际石油价格暴涨,受此影响美欧经济陷入二战后黄金发展后第一次衰退,而新兴亚洲国家和地区如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则抓住机会以低成本吸引外资发展制造业崛起。这次危机的另一影响是经济学界又放弃了原来罗斯福新政那套凯恩斯主义,开始采取新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次衰退以克林顿上台后的大增长结束。
之后是亚洲金融危机,原因是亚洲在70年代发展后累积的泡沫,由头是索罗斯投机做空泰铢,解决是严酷的等待市场到达均衡点。
然后是2001年网络泡沫,原因是网络概念股在美国暴涨引发泡沫,911后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采取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令美国经济没有太大衰退,但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给今天的次贷危机打下伏笔。
⑦ 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有哪些模式
⑴英国式道路。
渐进——妥协的发展道路,以英国为典型。
英国自光荣革命后总是通过改革而完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总体是平稳的,政治发展的目标是通过和平的手段循序渐进的,是上下力量互动的发展模式。
⑵法国式道路。
激进——革命的发展道路,以法国为典型。这是一条不断革命的道路,是自下而上的力量推进政治发展的模式。
⑶德国式道路。
保守——改良的发展道路,以德国为典型。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在国家主导下进行的,依靠的是保守的国家主义力量,通过对原有制度的逐步调整和改进去实现政治发展,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力量实现政治发展的模式。无论是法国模式还是德国模式,最终走向了英国模式。
(7)德国式道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政治发展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含着广泛的内容,涉及了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合法性基础的扩大、政治制度化水平的提高、政治参与机会的增加、政治民主的扩展、政治文化的改造以及公民自由权利内容的丰富,都是其题中之意。
如果把政治体系分为政府体系和非政府体系,那么,政治发展在政府体系中所关注的主要是完善和提高政府的制度和能力,提高管理和协调水平;而在包含公民、社团、政党等的非政府体系中,政治发展则主要表现在政党功能的完善、政治社团的成熟、公民政治参与热情的提高和能力的增强以及新型政治文化的不断发育。
当然,无论从哪个体系的角度,政治发展都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运动:物质技术层面、组织制度层面和政治心理层面。
西方学者关于政治发展的定义固难摆脱其价值观念和经验背景的影响,他们往往是从西方的政治模式出发裁剪和衡量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现象。
因而不可避免地打上“西方中心论”的狭隘印记。我们在借鉴和吸收他们研究成果的同时,还必须看到政治发展的更为丰富的内在规律,那就是政治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一方面,政治发展异彩纷呈,但它并非杂乱无章,它遵循着一些一般的规律,不同的发展模式之间,相互联系。
另一方面,政治发展的一般性规律,通过多样性的模式体现,不同的模式之间相互区别。绝不可以共性掩盖个性。
对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来说,真正的政治发展,就是要坚持从国情出发的原则,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他国政治模式。这样才能保证政治建设进程顺利而健康的发展。
⑧ 德国式过马路与中国式过马路辩论会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中国式过马路”一经网络传播,立刻引发网友对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的讨论。北京市公安局2012年12月6日宣布,从即日起至2013年3月份,将会同相关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发起交通、治安、环境三大秩序突出问题集中管理整治专项工作,通过纠正、教育、批评和处罚等措施治理“中国式过马路”现象。2015年8月,深圳交警加大力度整治“中国式过马路”行为,严查行人乱闯红灯,违者须戴绿马甲、戴绿帽子协助交警执法或接受罚款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