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国,德国的经济发展为什么能赶上并超过英国和法
德国和美国工业强也不用要结盟啊。德国正因为自己实力大增而想要重新划分世界,按照新的实力重新排位。因为德国的国土和它所控制的殖民地已经不适合它在世界上的实力排名了。美国则因其地理原因,一直在西进运动,国土扩张了数倍。而且美国的总体实力差不多是世界第一的,何必放德国冲出欧洲去跟自己争?当然,让英国复兴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所以,美国在战争之初选择中立,让欧洲先打个两败俱伤,而在战争基本上已现胜负时再站在胜利者一边来瓜分胜利并攫取国际地位。
❷ 德国的经济是怎么样超越英国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 德国的工业化方式截然不同于法国。由于政治上不统一、交通工具不良、行会强大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德国开始时发展速度很慢。但是,1871年以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的经济。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促成了这一惊人的进步。同时,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获得,使德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增加了宝贵的铁储备物。德国还占有这样的优势:一开始就拥有比英国较陈旧的设备更有效的新式机械。而且,德国政府还通过建立运河网和铁路网、必要时提供关税保护和津贴以及制定能培养出一连串驯练有素的科学家和技师的有效的教育制度,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我概括能力不强,您老参考参考~~~~
❸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为什么经济发展迅速并超过英国
楼上的分析了德国的原因,我来简要回答一下英国方面的原因。
英国:
被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所牵制,广大资金流入了开发海外殖民地的活动中,导致国内用于改进和提升设备,开发先进技术的资金不足。长期依赖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设备技术更新缓慢,导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逐渐落后于美德之后。
❹ 德国“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举出一例德国“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
来看看实验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也许就知道了了 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叶这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哲学为心理学的独立已作出了它所能作的贡献。它确定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具体观点以及思辨的方法,这为心理学最终分离出来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19世纪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及方法更直接地促进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的形成。事实上,唯物主义、机械主义、经验主义等哲学思想与实验、测量等科学手段紧密结合,成为19世纪30年代以来生理学突飞猛进的强大动力。总而言之,哲学为心理学的独立提供了观点和体系,而生理学则积极运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作为心理现象之基础的生理机制,然后就自然而然地发展为应用实验方法于心理现象研究本身。于是,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实验心理学也就呼之欲出了。 我们知道,在心理学独立以前,英国的联想主义心理学与法国的感觉主义心理学都有比较成熟的发展。然而,实验心理学却建立于19世纪70年代的德国,而且首先将实验方法应用于心理学对象的四位着名学者──赫尔姆霍茨、韦伯、费希纳和冯特也都是德国人。这里就有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实验心理学是在德国而不是在英国或法国建立的呢下面我们从当时德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哲学、自然科学发展的状况来作一分析。 前面在介绍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时已经说到,德国的资本主义直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才开始了较快的发展。出世过迟的德国资产阶级虽然由于先天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而安于唯心主义的思辨,但为了进一步发展工商业以便与欧洲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竞争,又迫切要求发展科学和技术。德国资产阶级的这种立场和要求使得哲学心理学再不能满足于用内省思辨和简单的观察方法,时代已经向心理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会。 为什么只是德国才抓住了这样的机会呢舒尔茨对此作了饶有兴趣的分析。他认为,这里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国人的气质比英国人和法国人更爱好细心的和精确的分类和描述工作。英国人和法国人喜欢用演绎和数学的方法研究科学,而德国人则重视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认真的、彻底的和谨慎的搜集,他们爱好分类或归纳的方法。”因此,德国人很早就把生物学作为科学的一个学科来对待,而英法两国则由于生物学缺乏演绎的基础而很迟才把生物学纳入他们的科学领域。 这里面又涉及到英国、法国与德国对于“科学”理解上的差异。英法两国民族的科学观把自己限制在能用定量方法研究的物理学与化学方面,对于无法进行定量研究的学科如生物学等则拒之于科学的大门之外。而德国人则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和发展科学,他们研究一切可能研究的领域,像语音学、语言学、历史、考古学、美学、逻辑学甚至文学批评等等,都成为他们研究的科学对象。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对生物科学的研究。德国学者创造性地将先进的科学方法应用于研究生命过程,使本国的生物科学研究后来居上,如他们的感觉生理学研究,在19世纪中叶就达到当时世界科学的高峰。因此,当其他国家的人怀疑是否能用科学手段来研究像人的心理这样复杂的现象时,德国人就已经打破偏见,带头尝试,开始用科学的工具探索和测量心理世界了。而后加入的研究人越来越多并保持了这个带头,所以比法国和英国的心理研究着多了。
❺ 为什么一战前德皇统治的德国比英国法国发展得快得多呢制度的原因,还是人种的原因
一战前的德国比英法发展快 既不是制度也不是人种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的
首先一战之前,日耳曼地区分裂成为多个小国。在众多小国中出现了俩大巨头,奥地利和普鲁士。这俩都有寰吞宇宙,一统天下之志。最后普鲁士统一了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德国。
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我们知道欧洲在一战之前是没有那么多小国的。所以德国的建立,直接把自己的水平综合国力提升到大国的档次。一部分是当时国家确实没有那么多,一部分是因为德国统一自身赶上了工业革命的时代。
在工业革命的时代,一个人口超过5千万的大国,如果政令统一,政府效率高,那么很容易就把自己打造成新兴的发达国家。例如德国、日本。
因为这俩国家刚刚统一(日本是大奉还政,结束了200多个大名的分裂),国家基建需要大量投入,工业需要大量建设。这样政府就会推动建设基础设施、工业设备、工厂、学校等。这样不仅国家会出现大量就业机会,而且政府会宏观干预,让经济更好发展。这种国家的GDP增长速度也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无法比拟的。 因为英法已经经过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没有大量的工程设备等基础建设。
而且德国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科技上不断吸收复制山寨其他老牌资本主义强国的科技来进行补充自己。(像不像我国)因为已经有英法的科技来给德国铺路,所以德国只需要拿来主义即可。
当时的世界格局就是有个世界第一的英国 有个新兴挑战老大的德国老二 还有个跟老二有仇的老三法国 这三个国家就是老大拉着老三 挤兑老二 同时 老大一直保持整体综合是大于老二+老三 这样能一枝独秀
今天世界上也是有个一枝独秀的老大 有个飞速发展的老二 老二的发展比老大老三快 有个跟老二有世仇的老三 老大拉着老三时时的挤兑老二 同时老三加上老二 还是没有老大强
这是历史的必然性 无非就是谁是老二 谁是老大 老三而已
就像冷战时期 也是有老大老二老三 无非就是后来老二解体了
❻ 为什么在二战期间德国比英国要强那么多
在二战期间德国比英国要强那么多的原因:
1、人口。英国有4800万人口、德国人口7800万。
2、钢铁产量。1939年,英国生产钢铁1320万吨。德国生产2370万吨。钢铁被用来从坦克到炮舰到军舰。
3、动员。德国在1939年之前花了七年的时间动员起来,而英国在1937年才开始重组。
❼ 一战二战德国为什么那么厉害,一战前德国不过是一个后起之秀,却能够在迅速超越英法,挑战英法俄美4大列
说的不全面,之所以造成以上结果,是因为德国复仇主义煽动,国民激愤,德国正确使用现代以攻为守的战术,即闪电战,而法国错误判断局势,还幻想使用一站的策略,马奇诺就是个证明,在就是法国内部战降意见不同意,而我们看到在空中英国人重创德国空军,这也导致苏德战场上德国空军力量大大削弱,我觉得大雨大雪或许加重德军失败,但是如果占领莫斯科,德军也会输掉战争,拿破仑就是个例子,重兵进攻得到莫斯科却是个没有资源的空城。苏联初期肃清运动,丧失大量优秀人才,而要想在战争中成熟,就必须付出惨痛代价。原子弹氢弹是美国人造的,曼哈顿计划。导弹的确是德国工程师不朽的节作。V2导弹自带陀螺仪,穿破大气层到外太空,从法国北部打到伦敦,这从一定角度上说是现代导弹的前身,苏联导弹冷战发展迅速也有德国技术作为起点。德国工程师的确利用空气动力学做出喷气式飞机,动力速度超过同时代飞机,但希特勒希望用这一技术做出可迅速进攻而撤离的轰炸机,加重了质量,也就隐藏了做战斗机迅速的优势,德国工程师还曾用火箭技术做飞机动力,制作速度非凡的飞机,就是落地时根本停不下来。
❽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德经济实力超过英法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国崛起的原因:
一、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会窗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与美国大量出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兴产业产品相反,美国在棉纺织业这个第一次工业革命主导产业的技术上虽然也有很大改进,但生产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一直是棉织品净进口国。这种历史事实说明,一国在传统产业上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在新兴产业上可以一跃超过发达国家。
演化经济学对此在理论上已经证明,落后国家利用劳动力、资源等成本要素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试图在传统产业上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将永远不会缩小与后者的经济差距。相反,在新技术革命刚刚兴起的时候,虽然新技术最初出现在发达国家,但由于其技术体系处于最原始的早期阶段,科技知识大都处于公共领域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知识的意会性程度很低,落后国家在这时如果能够迅速进入新技术体系,就有可能把发达国家在早期新技术和科学基础的领先地位转移到本国。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初三十多年中,德国也是这样崛起的,而英国却因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领先地位,锁定在旧技术经济范式之中,导致了其工业力量的衰落。
二、巨大国内市场规模的关键作用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美国并不是新技术的最初发明者;即使是从一开始就走在世界前列的电力电气工业,美国在技术发展上也不具有占先优势,基础科学研究更是落后于英、法、德,那么,美国是如何抓住新技术革命机会窗口的呢?
美国巨大、丰富的市场使美国在国际比较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许多技术创新源于欧洲,但由于可以在美国市场中实现规模经济,其发展却是在美国进步最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初期,由于本国市场狭小,欧洲技术创新在原有的技术轨道上难以开发新产品并大幅度提高生产率,而一旦被引入到美国,美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能够很快开发出生产率高于欧洲的新产品和新工艺,申请新专利,开辟新的技术轨道,摇身一变成为新技术革命的领导者,并反过来占领甚至垄断技术先发国的市场。
三、排斥外国直接投资,独享巨大国内市场为美国提供的技术创新租金
美国在19世纪许多行业上技术落后于欧洲国家,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行业中基本没有外国直接投资,而直接投资却是开发优势技术的天然渠道。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对此是不会感到惊讶的,因为他在1913年就指出,曾有人说拉丁美洲给外国资本以特许权,但从未听人说美国给外国资本以特许权,这是因为我们不给他们这种权利,原因就在于投资于某个国家的资本会占有并且统治该国。美国的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华为和三一重工最近在美国的遭遇就是明证。正是由于实行了高关税保护和排斥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一旦国外先进技术通过“反向工程”被引进,美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就会为这种技术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西欧的技术领导地位也就不得不让位于美国了。
四、高工资战略
由于具有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美国的崛起并不是通过出口导向型经济、而是通过内向型经济实现的,国内市场规模除了人口规模外,美国民众的工资增长是其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崛起时期的政治家认为,工业化不能像英国那样靠剥削工人来实现,而要靠开发大自然的技术创新租金为美国人民提供高工资来实现,所以,他们绝不允许像100多年后的跨国公司那样“把利润带走,把GDP留给中国”,因为这样的话,美国人民的高工资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把低工资看做是竞争优势相反,当时的美国工业保护主义者却把低工资看做是“祸根”,称作是“乞丐劳动力”。他们认为,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机器生产将使高工资国家在单位劳动力成本上比廉价劳动力国家更低,原因就在于机器生产率的增长超过了工资的增加,因此,“不管在何处,由高收入劳动者所组成的国家都必将战胜‘乞丐劳动力’的国家”。
在美国经济崛起过程中,美国工人的高工资刺激了用机械替代昂贵的劳动力,而机械发明导致了更高的生产率,从而使工资更高,这反过来又刺激了在更高程度上采用新的发明。因此,在技术创新与工资增长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正反馈的良性循环,这是美国依靠美国人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实现经济崛起的重要基础,这也是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头四十年就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五、发明创造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深植于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
这种文化的形成与美国政治家的大力提倡是密不可分的:自本杰明·富兰克林以来,对科学技术的尊崇就成了美国文化的一个持久特征。美国卓越的政治家亨利·克莱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就指出,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培育实用技术和制造工艺优势的国家在力量上必将胜过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国家;而在鸦片战争150年之后的中国,政治家们一方面在津津乐道“人口红利”,另一方面在带头购买外国品牌汽车,其命运的差别由此可略见一斑。法国着名政治学家托克维尔在访问美国后,在他1836年的经典性着作《美国的民主》中由衷地赞叹到:在美国,人们对科学中纯粹实用部分的理解令人钦佩,同时又对那些在应用中直接需要的理论部分给予认真的关注,在这方面,美国总是展现出一种自由的、原创的和富于发明的心智力量。
因此,这种文化造就了对技术新动向的高度敏感,欧洲的任何技术动向,几乎马上在美国就有反映,其反映之快,超过欧洲大陆本身,这几乎成为美国的一个传统。例如,1803年,英国开始研发蒸汽动力机车,但在英国还没试制成功的时候,1807年美国就成功地试航了蒸汽推动的轮船。欧洲人发明了电的理论,而对之理解最透彻的却是美国的爱迪生和贝尔等人。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德国崛起的原因:
在普鲁士带动下,德国全境竞相修筑铁路,对煤炭、铁轨、机车、车厢等产生了巨大需求,有力地推动了采煤、冶金、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扩建,掀起了创办企业的狂热。几十家银行相继开业,股份公司纷纷建立。在短短的二十年里,仅普鲁士就出现了资本总额达24亿马克的295个股份公司。同时,比、英、法、荷等外国资本也源源不断涌入莱茵区和其他地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铁路建造成为50、60年代工业革命的龙头产业。到1870年,全德半数的铁路收归国有,私营铁路也受各邦国政府控制。德国统一后再次出现兴建铁路高潮,开始进入第二个铁路时代。1870年,铁路长达18667千米,到1910年达59030千米,1914年增至61749千米[3](P241)。到80年代,密布的铁路网已经形成,长度超过中、西欧等国,密度超过所有欧洲国家。从1879年起,俾斯麦开始实行铁路国有化,到一次大战爆发,所有铁路都合并为“德国国有铁路”。铁路网的形成,把德国沿海与内陆、原料产地与工业中心、城市与乡村都连接起来,一个巨大的国内统一市场逐渐形成,猛烈促进了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冶炼等新兴工业、重化工业的发展,并刺激了德国新生产技术的采用与工业化的深入。由于铁路国有化和运输成本的低廉,铁路运输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动脉。铁路建设在德国工业革命中起了先锋作用。此外,随着造船工业的技术革新,海运和内河航运业也获得了新的发展。自1834年德国第一艘汽轮“巴黎伯爵”号建成后,不来梅和汉堡形成了新的造船中心,德国造船业迅速发展。1845年,在杜伊斯堡制成第一艘德国轮船“希望”号。莱茵河从9米拓宽到30米,船只可以从鹿特丹航行到巴塞尔,多瑙河、伊萨尔河、鲁尔河也得到了修缮。杜伊斯堡、路德维希港和曼海姆建成新的内陆港口,并成为航运中心。到1879年,杜伊斯堡—鲁尔奥特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内河港口,是国内水路网的中心和最大的轮船制造业中心。运河也在发挥作用,最重要的运河是沟通美因河与多瑙河的德维希运河[4]。自80年代后,汉堡、不来梅两个滨海港口经过不断地扩建,已成为海外贸易的枢纽,涉外航线分别为12条和4条,德国轮船成为一支足以与英国海运匹敌的船队。1871年至1914年,德国的轮船总吨位由8.2万吨增加到510万吨,德国已成航运大国。发达便捷的交通运输成为推动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条件。
政府对经济的强力干预
在工业化过程中,德国的国家权力发挥了巨大作用,远超英、法、美等国。18世纪,德意志的一些大邦,特别是普鲁士,建立了开明专制主义制度,主张通过政府的鼓励和参与来发展民族工业。德意志各邦政府利用人民复兴国家的民族意识,制定一系列政策,促进经济、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在军事工业方面,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尤为突出。法国大革命扫荡了德国贵族社会的基础,代之以资产阶级自由和平等的观念。普鲁士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1807年废除了农奴制,农民获得解放,成了自由的公民。农民可以自由结婚,自由迁徙,并从事任何行业。19世纪上半叶,德国各邦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农业改革和社会改革。建立中央银行为中心的银行体系,改善交通运输,设立铁路基金,对铁路实行严密监督,实行保护关税制度。德意志各邦统治者被臣民期望在经济发展中起积极作用。普鲁士可作为一个代表,普鲁士政府拥有铅、铁、银、锌矿。1850年普鲁士国有化的盐矿产量占总产量的80%[5](P72)。德国统一后,随着中央集权政府的建立,德国经济开始真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德国通过强有力的政权推行经济一体化。国家大力推动铁路建设,将普鲁士银行改建为帝国银行,开设新的银行,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6]。兴建公用事业,扶植私人企业,并通过联邦银行直接参与工业投资。从70年代上半期开始,帝国政府相继颁布了商业法、营业自由法、民法、迁徙自由法、度量衡法、保护国外商业法,以及对邮政、交通和金融机构事务的管理法等。1873年政府公布货币法,规定帝国马克为惟一的支付货币,取消各邦货币发行权,统一了全国的货币[5](P159)。邮政和度量衡体系也统一起来,这些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国家还统一经营管理铁路及交通运输事业。从1879年起,实行保护关税政策,提高进口税率,保护了发展中的国内工商业。同时,还在整个帝国内实行职业和迁徙自由。这些举措彻底结束了统一前各邦经济的分离状态,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扫除了德国工业革命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雄厚的教育和科学基础
在世界近代早期,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比英、法等国落后,但在文化教育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尤其是教育普及的程度居世界各国之首。在初等教育方面,德国成为近代西方国家最早实行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从16世纪中期开始德意志境内各邦先后颁布了普及义务教育法(如1559年威丁堡、1619年魏玛等)。1717年10月23日普鲁士规定实行普遍义务教育。在中等教育方面,17、18世纪德国中等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文科中学,培养医生、律师、牧师和政府官吏等社会上层职业者。18世纪出现了实科中学,典型的有1708年席姆勒创办的“数学、机械学、经济学实科学校”和1747年赫克开办的“经济学、数学实科学校”等。在高等教育方面,1694年建立了欧洲第一所新式大学———哈勒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的先驱”。到18世纪末,德国所有大学都按哈勒大学的模式进行了改革。19世纪上半叶的教育改革更使德国处于领先地位。洪堡进行了包括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考试、学校管理、师资建设等内容的全面教育改革,建立起一套崭新的教育制度。在哲学家费希特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德国开始整顿小学教育,改革中等教育。1810年创设柏林大学,1821年设立以技术教育为主的柏林实业学校,各地纷纷设立中等技术教育学校[7]。教育制度改革的成果,到19世纪中叶开始产生影响。在德国工业革命中起到先驱作用的柏林机械工业的核心人物玻尔西希就毕业于此类学校。其中尔斯鲁厄工业大学(1865年)、慕尼黑工业大学(1868年)、亚琛工业大学(1870年)、柏林工业大学(1879年)等学校,到19世纪后半叶发展为高等工业学府,为工业革命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德国统一后,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令,实行强迫义务教育制。服兵役和受教育成为公民的两项基本义务。70年代德国完成了近代教育革命,德意志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大为改善。全德的文盲率,1841年是9.3%,1865年是5.52%,1881年为2.38%,1895年降至0.33%。学龄前儿童的入学率在60年代已达到百分之百。德国还十分重视技术教育,大力发展工科大学,1898年,德国9所工科大学在校生超过万人。政府还十分重视职业教育,1900年仅普鲁士就有工业补习学校1070所,还规定18岁以下青少年必须进补习学校学习。在高等教育方面,教学与科研、基础训练与专业训练相结合以及倡导学术自由的原则,已成为高等教育办学的普遍模式。还在大学和高等技术学校扩建教学和研究机构,使大学成为教学和科研的园地。一些大学还成为某一专业研究的人才基地。基森大学被誉为“化学家的摇篮”,哥廷根大学成为数学家荟萃之地。德国涌现了一批集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正是他们的创新成就使德国成为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德国还注重系统学习英美法等国的工业化先进经验。国家组建了许多科学研究机构,如国立物理研究所(1873年)、国立化工研究所(1877年)和国立机械研究所(1879年)。德国还创建了“威廉皇帝科学促进协会”。皇太子弗里德里希夫妇请西门子到皇宫作电学演讲。1885年俾斯麦50大寿,曾从250万马克国民捐赠中拿出120万用于学位补贴。俾斯麦还鼓励学生去学习世界高新科技。德国的教育普及程度也相当高。在校学生人数显着增加。1871年至1896年,仅普鲁士的初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从390万多人增至523万多人。中等学校的在校学生人数由1885年的24万多人增至1911年的66.4万多人。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也明显增加。在德国先进的教育背景下,一批作出开创性贡献的自然科学家涌现出来,如发现无线电波的亨利希•赫茨和发现X光的威廉•伦琴等。实用科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是集工程师、发明家、大企业家于一身的维尔纳•西门子,他创立了西门子公司,1886年还创办国立物理技术研究院。着名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对此评论说,正是德国人在19世纪下半叶对科学的偏爱使德国工业化比英国和美国工业进展更快。德国科学和教育的昌盛,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条件,是德国后来居上并呈跳跃式发展的基本原因。
注重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以及新技术、新工具的使用
德国很早就注重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19世纪初,洪堡提出了“教学同科学研究相统一”的原则[8],德国大学由单纯教学型逐渐转向教学———学术研究型。大型的工业公司都筹建有独立的研究部门。德国注意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把科学引入生产领域[9]。德国能够充分利用英国、法国和美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发展的最新科技成果。德国在统一后更是如此。政府鼓励采用新技术装备煤炭、钢铁等重工业和化学、电气等新兴工业。德国人在吸取最新科技成就的基础上,突出地表现了自己的创造力。19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同时,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方向的转变。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典型特征的。19世纪60年代后,电力取代蒸汽机成为新的动力源。对近代德国电气工业的发展作出最重大贡献的是西门子和埃米尔•拉特瑙。西门子是将科学技术发明迅速运用于工业的代表人物。1866年,他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的基础上制出第一架大功率直流发电机,首次完成了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1879年,他又发明了电动机,将电能再转变为机械能,西门子公司因而成为强电流方面最主要的公司。他还建造了第一条电车轨道。拉特瑙则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专利从美国带回德国,于1883年创办德国爱迪生公司。电机制造、输电设备以及其他电器工业作为新兴的工业部门在德国迅速崛起。在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方面,德国在19世纪70-90年代相继完成了一系列发明和改进。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机车、轮船、飞机、汽车等新型交通工具陆续出现,汽车工业、石油开采业等新兴工业部门也在德国迅速发展起来。钢铁工业成为德国工业领域中最强大的主导性部门,同样是采用了新的技术发明。19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托马斯通过向衬有白云石的贝塞麦转炉中掺入石灰的方法,解决了含磷铁矿石的脱磷问题。1879年,莱茵钢铁厂和霍尔德尔联合会等德国钢铁企业及时引进这一专利。是年,德国生产托马斯钢1782吨,贝塞麦钢46.5万吨。到1913年时,德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金属生产国和最大的金属出口国。从19世纪90年代初开始,德国生产的生铁、钢等成了当时欧洲价位最低的产品。德国的煤炭工业的迅猛增长得益于新的矿井设备和开采机械等的使用。1894年安东尼•拉基发明的快速钻探机在亚亨地区的采煤业中开始运用。1902年,威斯特发仑地区开始将凝固工艺运用于矿井中,扩大了可开采矿区。19世纪80年代,电力矿用铁路开始投入使用。19世纪末,矿井汲水开始运用电动泵和电动马达驱动的通风机。采煤工具出现了开采锤、簸动输送机等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具的使用,使得德国采煤业规模扩大,煤炭开采量迅速上升。石煤开采量由1871年时的2900万吨猛增到1913年的19000多万吨,增长5倍[10]。德国化学工业也大力应用新工艺和新成果。霍夫曼培养出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随着德国在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研究方面的进展,有机化学在煤焦油的综合利用等领域出现了突破,陆续制造出了人造染料、塑料、橡胶和纤维等合成物质。19世纪90年代后,催化、电解工艺等新科技的出现成为化学工业发展的新动力。德国化学工业大规模推广电能等新能源在强碱电解和大气氮肥生产等方面的运用,将化学工业和新科技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德国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潮中,德国不仅在科学领域出现了威廉•伦琴、马克斯•普朗克等一批科学巨匠,而且在技术领域产生了一系列应用性的新成果。德国在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的环节上动作十分迅速。在苯胺染料、电动机制造等从理论到应用,德国比英、法等国要快3-5年,使得许多发明出现了“英法开花,德国结果”的状况。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全世界42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有14名来自德国。这些成就促使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遥遥领先。
阿尔萨斯和洛林及赔款的刺激作用
1870年普法战争后,德国从法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部分洛林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德国经济的发展。18世纪,阿尔萨斯成为法国最富裕和欧洲最先进的地区之一,也是法国最先进的纺织工业基地和发达的工矿业区,而且此地还有丰富的原料和铁矿,尤其是洛林地区。洛林的矿藏生产量在1857-1869间从10900吨增加到42000吨,增长了3倍。这些矿藏对德国工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洛林发现了蕴藏丰富的磷酸铁矿石,非常适合那时新出现的炼钢技术。而且,丰富的盐、硫、褐煤为德国工业提供重要的原料,施塔斯富特附近独特的钾盐更是促进了德国化学工业的发展[11]。阿尔萨斯、洛林拥有150万居民,它们的割让,对德国工业发展的意义巨大,使德国棉纺工业扩大1/2以上,并使德国的钢铁、化学工业拥有了丰富的铁矿资源和钾盐矿藏。特别是洛林的铁矿,日后与鲁尔的煤矿联合起来成为德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保证了德国钢铁生产国的地位[12](P46),还直接影响到德国机械技术的确立,对德国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根据法兰克福和约,德国从法国得到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1873年,法国以公债形式筹资,提前还清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德国利用这笔巨款巩固了金本位制和偿还了国债,并用于工业建设和加强军备,为工业发展注入了充裕的资金[12](P45)。战后四年,在德国兴修的铁路、工厂、矿山等等,比过去25年中建造的还要多。同时,数十亿法郎流入德国,使德国证券市场空前活跃,德国形成了一股创办企业的热潮。
综上所述,德国建有发达的铁路和内河航运业网络,加上国家对经济的强力干预,保证了德国工业革命的顺利进行;德国近代教育的进步和科学的兴盛,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府注重科学技术向经济的转化以及新技术、新工具的使用极大促进了德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1870年对法战争的胜利使德国获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以及巨额赔款,给德国工业革命巨大的推力。这些因素最终促使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为德国工业强国地位的确立铺平了道路。
❾ 19世纪后期德国工业产量在一战前超过英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科技最先由德国和美国大量应用,科技上领先英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帝国德国完成统一民族爆发出强劲的上升势头,而且为谋求海外市场和 殖民地,德国大肆扩军备战,军工对工业拉动明显。而英国保守的经济不能很快适应新科技带来的技术革命和经济转变,庞大的殖民地也使英国不用新技术一样拥有大量财富。所以英国国内资本一直没有像德国那样大力发展新兴工业。
❿ 二战前,德国的军事力量为什么能超过英法的
开战前,德国是没有英国法国强的。但是德国的体制很好,开始战争动员后,完全变成了一台战争机器。德国工业实力不解释,当时世界第二。德国的武器装备,老实说,很先进。还有,德军的装备很精良,开战前苏联的一流坦克师在德国算2流都很勉强。
德国人才很多,纳粹德国那些将军几乎都是人才,也都很出名。他们这些人才很有远见,训练的时候就将坦克集群作战考虑到了。当然,这些与德国应用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快也有关系。德国的马克3型和4型坦克,都是一开始就为坦克战而设计的坦克。我们再看下英国坦克,轻坦克装甲步枪都能击穿,重坦克完全跑不动,火炮不适合打移动目标和装甲目标。因此,隆美尔在北非用400辆坦克打英国1000多辆坦克,歼灭700多,自己才损失200左右。不仅坦克战如此,其他也是这样。德国士兵都是精兵,虽然数量少。我们翻开二战飞行员战绩榜,德国的前十都是击落飞机100架以上的。美国排第一的才击落70多架。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不说了,让英国人发动全部的舰队来绞杀,这个战斗力太强了。德军主力不多,一共才300多万,结果看看这300多万德军让多少盟国军队胆寒。光苏联红军就700多万,英军和法国军队加一块儿又是400多万。军事实力不一定是靠数量,还要有质量。
我们抗战的日本除了海军素质能和德国人比,其他的都不能和德国精锐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