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青岛曾经是德国的势力范围,德国统治了17年,后来为什么走了
因为一战的时候,德国在中国的胶东战场被小日本鬼子给打败了,然后小日本要代替德国成为青岛的新殖民者,于是诞生了五四运动
Ⅱ 德国是什么时候侵占青岛的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青岛,青岛沦为殖民地。
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美,德,日等这些帝国主义国家相继侵入中国,迫使签订了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迅速沦为半殖民地的国家。
特别是在1896年前后,外国列强在我国神圣国土上任意划分势力范围,对中国加紧进行军事,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并派入大批传教士对我中华民族进行精神腐蚀和文化渗透,清政府逆来顺受,屈膝求和。
在巨野,传教士及其教徒肆无忌惮,横行乡里,敲诈勒索,作恶多端,清朝官吏畏之如虎,敬若上帝,是非混淆,百般袒护。百姓们饮恨吞声,积怨痛恨,遂至一发而不可制,终于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巨野教案。
1897年11月1日夜,阴云密布。十多个手拿匕首,短刀的人,闯进磨盘张庄教堂,杀死了德国神甫能方济和韩理迦略。
能、韩二人原本分别在阳谷和郓城一带传教,因去兖州天主教总堂参加"诸圣瞻礼",路此天晚而宿。张庄教堂神甫薛田资,主让客先,安顿能,韩二人成了替死鬼。薛田资听到动静后发现情况不妙,仓惶逃往济宁,电告德国驻华大使并转德国政府。
1897年11月13日,即教案发生后的第12天,德政府派军舰多艘,强行占领胶州湾,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德《胶澳租界条约》。
(2)德国是如何撤青岛的扩展阅读:
民国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
民国八年(1919年),中国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爆发了“五四运动”。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10日,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辟为商端口。
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国民政府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国民政府接管青岛,仍为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成为华北地区最后一座解放的城市,改属山东省辖市。
青岛在民国时期的地位非常高,是直辖市。青岛当时人口只有五十多万,但由于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而被划为特别市。
政治上,青岛被占引发了五四运动;军事上,青岛当时就是重要的海军军港;经济上,依靠胶济铁路和港口的优势,青岛当时已经是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同时在纺织业上,与上海和天津齐名,被称为“上青天”。
Ⅲ 在德国占领山东省期间,它对这个地方做了些啥
1897年11月1日“巨野教案”发生后,德皇威廉二世表示,中国人终于给我们提供了梦寐以求的纠纷口实,决定立即出兵。11月6日,德皇威廉二世命令在上海的德国远东舰队司令棣利斯“立即开往胶州,占据该地,并威胁报复,积极行动”。他声言:德国占领胶州湾的行动,上千的德国教民将扬眉吐气,当他们知道德皇的战舰在他们跟前,几百个德国商人将欢欣鼓舞;希望全世界人民从这件事上得出这个教训,即“逆我者亡”。10日,德国远东舰队司令棣利斯从上海率“开士”号、“晚蔡司”号、“康茂冷”号3艘军舰向胶州进发,13日下午抵达胶州湾。清军守将章高元发现后,派人前去探询。德国舰队司令谎称“来此游历”。章高元信以为真,当晚清守军未做丝毫戒备。
14日清晨,全副武装的德国海军陆战队官兵700余人,以借地操演为名,分乘小舢板在栈桥西岸登陆。上岸后分兵出击,一部分抢占清军大营后的山头;一部分包围总兵大营和泥洼营房,并切断各军营的电讯联系;一部分占领前海沿的清军炮台,拔掉清军旗帜,换上德军旗帜,另百余人直奔小鲍岛附近的火药库。同时,德国军舰扼守了胶州湾口。仅数小时,青岛各要塞隘口全部落于德军手中。上午11时左右,德军登陆部队给清守军送去了最后通牒:“限三点钟将驻防兵勇全行退出女姑口、崂山以外,只允带火枪一项,其余火炮概不准带,以48点钟退清为限,过此即当敌军办理。”德军的侵略行径,激起了青岛民众和清军将士的愤慨,纷纷要求立即还击。清军虽数量上超过德军,但弹药严重不足。德国侵略军硬逼退军,并且不准携带弹药。章高元亲往面见棣利斯,反复争辩,德军坚持不允。棣利斯坚持下午三点钟德军必须进驻清军营房。章高元急电山东巡抚李秉衡和北洋大臣王文韶,请求定夺。在德军的威逼下,章高元“恐兵端自我而开,开获办理不善之咎”,遂于当日中午下令把军队全部撤至四方村,炮台、营房、仓库全部交给了德军。于是棣利斯发布布告,“宣言占领胶州湾及其附近一切海岛与属地”。
为进一步对中国施加压力,德皇11月15日又决定派遣3艘军舰组成第二舰队,由其胞弟、海军大将亨利亲王率领来华。
清廷奉行投降主义外交路线,连电指示章高元部:“德国图占海口,蓄谋已久,此时将借巨野一案而起,度其情势,万无开仗之理”。德军遂得寸进尺,步步紧逼。他们破坏清军电线使清军失去联络,在青岛前后各山设卡密搜。在清廷“不准开仗”的指示下,章高元怕开战“获罪滋重”,严加约束军队。16日下午,清廷电令章高元“唯有镇静严扎,任其恐吓不为之动。断不可先行开炮,致衅至我启。”章高元遂从四方转移到沧口。19日上午9时,数百名德军又至沧口逼清军再退。因没有满足德军的要求,德军便强行解除了章高元亲兵的枪械,随即将章高元劫持到德国军舰上扣留达半月之久。
驻守清军“全军公愤,非战不可”,但在清廷旨意下,终未抵抗,只是节节退让,甚至听任德人枪炮齐施,使清兵伤亡多人。12月3日,章高元被德军释放,回到清军大营后即遵上谕“拔营后沿途如遇德人,须约法三章,彼此礼让,不准妄动”,率部匆匆撤往烟台。仅半个多月的时间,德军就把清军全部赶出了青岛,青岛陷于德军手中。
11月20日,中德两国就德军侵占胶州湾一事在北京进行谈判。德方先以“巨野教案”为由,提出罢免山东巡抚、赔偿被毁教堂、抚恤被害传教士、中德合资筑路开矿、赔偿兵费、保障教堂以后平安等六项要求,却避而不谈胶州湾问题。后续舰队抵达中国后,德方又立即推翻六项协议,直接提出租借胶州湾为军港、租期99年的要求。1898年1月27日,德皇敕令胶州湾占领地由德国海军部管理。2月11日,德国亨利亲王率领第二批舰船抵达胶州湾。在德国军事压力下,3月6日清廷派李鸿章、翁同騄与德国驻华公使海靖在北京正式签订了中德《胶澳租界条约》。主要内容有:(一)德国租借胶州湾租期99年;(二)准德国在山东境内修两条铁路,其一由胶澳经潍县、青州、博山、淄川、邹平等处至济南,其二由胶澳经沂州、莱芜至济南;(三)德国在铁路沿线30里内享有开矿权;(四)今后山东省内无论开办何项事务,或需外资,或聘外人,德人有优先权。条约保证德国在99年的租借期内,对胶州湾地区享有完全的主权。若德人在期限未满前将胶州湾交还中国,可得到一切开支费用的赔偿,还可无条件地得到另一合适的港湾。条约在胶州湾租借地以外,又划定了保障德国军队行动权利的“中立地”,支持德人在中国的军事扩张。工程的优先承办权,使德国得以操纵山东全省的经济命脉。
1898年7月17日,中德《胶澳租界条约》在德国柏林批准交换。随后,中德两国于8月22日签订《胶澳租地合同》,10月6日签订了《胶澳潮平合同》及《胶澳边界合同》,作为履行中德《胶澳租界条约》的具体约章。租借地区域包括即墨、胶州的部分区域,陆上从崂山湾东半岛东北角起,经崂山中部沿白沙河到女姑口,再往西包括阴岛、红石崖,胶州湾西部从黄岛到薛家岛,包括今青岛市内四区全部及崂山区、城阳区、胶州市、胶南市和黄岛区的部分土地,即整个环胶州湾区域,称胶澳租界(又称胶澳,即胶州湾)。其租界南北长度自北纬35°53′30″起至36°16′30″止,东西宽度自东经120°8′30″起至120°37′40″止。胶澳的陆地面积及所属25个岛屿的面积,合计551.753平方公里;领海面积即团岛岬以西的胶州湾全部海域为界,计560平方公里;另有青岛湾海域面积16.5平方公里。胶澳全部陆海总面积1 128.253平方公里。另外划定胶州湾潮平周围100里为中立地带,主权仍归中国,但准德军随时来往。
1898年4月21日,德国政府宣布设总督府对胶澳实行“保护”,又称胶澳为“胶州”。总督府置于海军部管辖之下,首脑是胶澳总督,由海军将领担任,其待遇与德国非洲殖民地总督相同,拥有很宽泛的职权。自1898年4月任命海军大校罗绅达为首任胶澳总督,后更换9次均为海军大校。德人先后建造了总督府和总督官邸。1906年1月总督府落成,总督由原清总兵衙门移此办公。
在租借地内,除邮政、司法官吏直接受德国本部管辖外,其余均受总督指挥,总督在租借地可以发布各种命令。总督之下设军政、民政、经理、工务四部和参事会。军政部掌管军事。民政部掌管行政,其性质与后来的市政府基本相同,唯财政与市政建设直隶总督而不受民政部管辖。民政部下辖警察局、港务局、码头局、土地局、林务局、华人政务局、户籍局和鸦片局等。此外,学校、测候所、屠兽场等也由民政部直辖。经理部(又称度支部或财政部)兼管军民各种财务事项。工务部掌管公用事业及土木工程。
1899年3月13日设立的参事会是总督的咨询机关。参事会的成员,除德胶澳总督外,尚有海军参谋长、民政部长等官员,此外还吸收4名德国商民为董事参加该会。为了收卖华人上层人士,德国当局在组织参议会时吸收华商参加。1902年颁布《中华商务公局章程》,由中国商绅代表人物为董事组成商务公局,以便调处一些商务及民事。1910年8月,德人从同乡会组织齐燕会馆、三江会馆、广东会馆中物色4名华人董事参加参议会,辅助他们实行统治。
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命胶澳租借地(原称“胶州保护地”)分为内外界,即青岛、李村两个辖区。内界即租界内的市区,称青岛区,分为九小区,即青岛、大鲍岛、小泥洼、孟家沟、小鲍岛、杨家村、台东镇、扫帚滩、会前。其余为外界,称李村区,辖村庄274个。由于码头、交通设施、商业设施、居民建筑的兴起,市区建设迅速发展,基本连成一片,初具规模。青岛、李村两个辖区均设区役所(又称区署),设区长1人,由德人担任,受民政部长领导。区役所内设小区和村庄。新市区被命名为“青岛”,其范围仅限于今市南区大部分和市北区一部分,青岛作为一个城市政区的名称首次出现于记载。
1900年2月,德国人开始制定青岛的城市规划,确定青岛的城市性质为军事基地、进出口贸易自由港、殖民地行政经济中心。1910年,德国人又制定了《城市扩张规划》,进一步明确青岛的城市性质为重要繁荣的商业中心,初步形成了南北狭长的带状城市。
1900年,德人为维护统治秩序,推行殖民歧视政策,规定前海滨海一带为外国人居住区,大鲍岛和端口头区为华人(主要是工商界人士)经营、居住区,而居住条件很差的台东、台西一带成为中国劳动人民的聚居区。德人将青岛区的许多马路以德国人名、地名命名,中国人居住区的街道则命以中国地名。后随着工商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以及清朝贵族和绅富的迁居,1910年德人取消了欧人、华人分区居住的规定。
德人在租借地内设立了巡捕房等,由德国警察、海军部队等执行巡逻任务。他们网罗一些汉奸组成小分队,配合德人巡捕迫害中国民众。胶澳总督府对西方人的讼事处置慎重,按德国法律行事;另在青岛、李村两区设官署专理中国人诉讼,对触犯德国当局法律的中国人,德国侵略者经常是严刑拷打,有的刑具是灌铅的鞭子和带刺的竹板,致使犯人皮开肉绽。德人严厉收缴中国人手中的火枪、腰刀等武器,甚至把中国人作为“枪靶”任意射杀,依此训练德国军队。德人统治17年间,颁布各种管理中国人的条令法规达188种之多。胶澳总督府还建造了牢固的监狱,从德国运来断头机,把敢于反抗他们侵略暴行的中国人严加囚禁,强制其作苦工,或处以死刑。为确保胶州湾租借地的安全,胶澳总督府先后在团岛、汇泉角、太平山、青岛山、湛山、贮水山、海泊河口等地修筑炮台,配置重炮、野炮,加强防御,强迫众多中国劳工修筑各种军事设施,遭伤病的、被防泄密灭口的不计其数。
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德人都由青岛出兵,干涉中国政局,维护其在华权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德人占领青岛后,加速了政治扩张和经济掠夺的步伐。立足脚跟后,德人强行禁止中国人私自买卖土地,凭借帝国主义强权把持了地丁册籍等资料,以低价强迫租借地内的农民出卖耕地,然后高价卖出,从中获利。从1898年1月起,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便强卖了1.4万亩,加上被强占的大量官地和原清军征用的土地,胶澳总督府从中牟取了暴利。
1898年9月2日,德国宣布胶澳为自由港,向世界各国开放,货物可以免税进出。1899年7月1日设胶海关,德人阿里文任税务司。1899年在胶州湾东岸开始筑港,历时7年,耗资5 000多万德国马克,于1906年建成一个包括大港、中港、小港在内的设备完善的近代化的青岛港。大港是青岛港的主体,防波堤内筑有三座码头,码头上建有可用先进设备装卸货物的仓库。各码头上都有铁路与胶济铁路相连通。中港是为大港服务的一个工作港。小港设备简单,专门泊靠民船。
1899年6月1日,德华银行等14家德国企业在柏林组建德华山东铁路公司,在德国政府支持下着手筹备修筑胶济铁路,9月23日从青岛正式动工。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通车,总长394.6公里,另有张店至博山的支线长38.87公里。1900年德华山东铁路公司还在四方建立了机车车辆修理厂。1899年10月德人创立德华矿务公司。德国人利用胶济铁路向山东内地扩大影响,把舶来品运往山东各地,又把山东的土特产掠往海外。德国人把铁路修往矿产资源丰富的山东腹地,霸占矿区,掠夺煤、铁等重要矿业资源,排挤中国民族资本经营的矿业。1901年8月青岛至德国航线开通,这是青岛的第一条远洋航线。
德国当局除修筑港口、铁路外,还大力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自来水系统、民用电话网、邮政设施、排水系统等。十几年间,兴建了上百个较大建筑项目,其中房屋几十万平方米、市内公路总长约8万米、郊区公路总长约21万米。德人还围绕对青岛的开发,投资兴办了一些配合港航贸易和城市生活所需的工业企业,经营了造船厂、发电厂和屠兽场等。造船厂初办于1900年,1905年由青岛湾迁往中港,当时建有一座1.6万吨的浮船坞,具有先进的生产能力,至1913年共造各种船舶20多艘。发电厂初由德国企业主经办,后被德国当局收买,改为官营。屠兽场是一个设施先进的专业屠宰企业,同时履行当局所授予的检疫职能。德华缫丝公司建于1901年,采用新式机器缫制质量精良的柞蚕丝,后因成本过高难以为继而破产。啤酒厂建于1903年,德英合资以德资为主,利用青岛的矿泉水生产优质啤酒。此外,德人还在青岛开设了一些小型工业企业,以迎合市场需求。自1898~1913年,德国对胶澳共投资162 480万马克。
Ⅳ 割让青岛条约叫什么
二、“二十一条”的出笼及日本对山东权益的要求
1915年初,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是日本在满蒙政策上野心的总爆发,也是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势力膨胀的结果。
1915年1月18日,日置益在总统府晋见袁世凯,递交日文版的二十一条一份,未附译文。当时曹汝霖在座,日方随员只有高尾亨书记官。两日后又向中国外交部递交同一样式的条款,并附有汉译文,作为正式交涉的根据,由此拉开“二十一条”交涉的大幕。
“二十一条”签约
这份被日本政府视为“巩固帝国地位”重要之举的文件,共分5项21条。这一日本要“用种种方法”竭力谋之的条约,内容极其广泛。《二十一条》的第一号即关于山东问题,主要由四款组成:
第一款,中国政府允诺日后日本国政府拟向德国政府协定之所有德国关于山东省依据条约或其他关系,对中国政府享有一切权利、利益、让与等项处分概行承认;
第二款,中国政府允诺凡山东省内并其沿海一带土地及各岛屿,概不让与或租与他国;
第三款,中国政府允准日本国建造由烟台或龙口接连胶济路线之铁路;
第四款,中国政府允诺为外国人居住贸易起见,从速自开山东省内各主要城市作为商端口,其应开地方另行协定。
其他几号内容则为:第二号要中国声明日本在南满及东蒙有无限权利;第三号要许以日本管辖汉冶萍矿厂及长江一带各种利益;第四号规定中国不得以沿海各地租借或割让给他国。至于日本政府作为“一种劝告性质”,但“终得见诸实行”的第五号内容,实际上是要中国政府将政治、财政、军事、警察等大权,全交由日本人控制。这些条款如果得以全部实行,整个中国将变成日本控制下的第二个“朝鲜”,成为日本的独占殖民地。
日本自知《二十一条》蛮横无理,见不得人,所以采取秘密外交的方式,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经过数月交涉,日本在作出极小让步后,于5月7日向中国政府提出了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答复。5月9日,陆徵祥、曹汝霖奉袁世凯之命照会日本政府,表示除第五号各项容日后协商外,“即行允诺”。5月25日,外交总长陆徵祥与日本代表签订了《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关于山东省之条约》和关于胶澳归还、福建、汉冶萍及旅大租借延长等换文,基本上涵盖了《二十一条》除第五号之外的大多数内容。其中,关于交还胶澳租借地换文规定,日本交还胶澳租借地需满足4个条件:1.以胶州湾全部开放为商港;2.在日本国政府指定地区设置日本专管租界;3.如各国希望设立共同租界,可另行设置;4.关于德国之建筑物及财产的处分和其他条件手续,在交还前,由日本政府与中国政府协商确定。
1918年,世界大战行将结束,日本寺内内阁唯恐战后中外生疑,为确保其在山东的侵略利益,以借款和支持中国参战为诱饵,与段祺瑞政府进行了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换文规定日军除在济南酌留一部分外,其余在胶济路沿线者均撤往青岛,日本沿胶济铁路各地所设民政署一律撤销,胶济路护路警察由中国担任,但须聘用日本教官;胶济铁路大站须聘用日员,胶济铁路由中日两国合办。这个换文是日本玩弄的“小让步保根本”的手腕,段祺瑞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章宗祥竟然对此表示“欣然同意”。9月28日,日本与中国签署了包括山东两铁路在内的各项借款合同(指济顺、高徐两条铁路)。
Ⅳ 列强站领了青岛,如何归还的
答,1.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强占青岛。
2.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月,日本侵占了青岛。
3.1919年中国爆发了震惊海外的五四运动,便以收回青岛为起因。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青岛。
4.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5年国民党政府接受青岛。
5.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
Ⅵ 山东是怎么被德国占领的,具体点
山东是被德国通过一系列不正当手段阴谋强占的。具体分为以下四个过程:
一、完成南线和北线封锁
1897年11月1日“巨野教案”发生后,给德国人出兵提供了纠纷口实。11月6日,德皇威廉二世命令在上海的德国远东舰队司令棣利斯“立即开往胶州,占据该地,并威胁报复,积极行动”。
1897年11月10日,从上海率“开士”号、“晚蔡司”号、“康茂冷”号3艘军舰兵分二路占领了后海的清军兵营和团岛军火库,完成了对清军的北线包围。
与此同时,驻泊在前海的德军重巡洋舰恺撒号兵分三路,先占领了大铁码头旁的清军仓库和前海兵营,最后一路去胶州湾清军衙门送达退兵通牒,完成了对清军的南线包围。
二、切断清军与外界联系
占领行动全部完成后,德军远东舰队司令棣特利斯少将派出特使安孟大尉,向还处于莫名其妙、手足无措的清军总兵章高元递交一封让清军退出胶州湾的退兵通牒。
文中提出:“胶州湾一地,限三点钟将驻防兵勇全行退出女姑口、崂山以外。只允带火枪一车,其余军火炮位概不准带,以四十八点钟退清为限,过此即当敌军办理。”
德军自占领清军的兵营和军火库后,切断清军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控制各制高点,到处挖沟架炮,瞄准清军衙门。面对清军总兵章高元的“切实理论和厉声责问”,德军无动于衷,只是一味的向外驱赶清军。
章高元一边差人将危情飞报朝廷,一边暂将队伍带至青岛口以北8公里的四方村驻扎。当日下午2时许,德军眼见目的达到,马上在前海湾举行庆祝仪式。
德国先在原清军衙门的旗杆上升起一面德国旗,然后由舰队司令棣特利斯少将发表了趾高气扬的讲话,海上的威廉王子号也施放礼炮二十一响。
三、清政府命令不轻举妄动
11月16日下午,清政府来电指示:“惟有镇静严扎,任其恐吓,不为所动,断不可先行开炮,致衅自我启。”严令清军不得与德军发生冲突,以免将事态扩大。
德军则气势嚣张,不断来到四方清军兵营门前无理取闹。他们威胁挑衅,甚至砸坏清军哨兵数支步枪,面对德军的暴行,军中士兵纷纷言战,却被章高元竭力安抚。
1897年11月19日,德军以棣特利斯少将要与章高元总兵会面商谈两军事宜为由,将章高元诱至威廉王子号巡洋舰上严加看守,割断联系,使清军处于群龙无首的境地。
四、德国强占胶州湾
德军则加紧派出600余名士兵分头向即墨、胶州等地进发。胶州湾这边的德军也是加紧武力恫吓,挤占清军营地,伺机抢夺清军的武器弹药。德军此举意在继续向清政府施加压力,威逼让步。
11月30日,北京总理衙门李中堂来电:“本日奉旨,着章高元移扎烟台。务即知会德提督勿再逼迫,容汝从容督队移扎。”
12月3日晚上6时,章高元才被德军送到岸上,一路行至沧口回营。5日,清军北移。自1897年12月5日起,胶州湾地区被德国阴谋强占。
(6)德国是如何撤青岛的扩展阅读:
1898年3月6日,由李鸿章、翁同龢代表清政府,与德国驻华公使海靖签订此条约。中德《胶澳租界条约》包括胶澳租界、铁路矿务及山东全省办事之法三端,共10款。主要内容有:
(1)胶州湾及湾内各岛租与德国,为期99年。租期内胶州湾归德国管辖,德国得以制定章程约束它国(包括中国)之来往船只。
(2)胶州湾沿岸潮平100里内,划为中立地区,德国官兵有权自由通行,清政府在该区域内"派驻兵营、筹办兵法",须先与德国会商办理。如德国须整顿水道等事,中国不得阻拦。
(3)中国允许德国在山东筑铁路两条,一条由胶澳经潍县、青州、博山、淄川、邹平等处通往济南,一条由胶澳往沂州经莱芜县至济南。德国并有权开采铁路沿线30里内矿产。
(4)山东省内任何工程须用外国人员、资本、器材时,首先应与德国商办。
Ⅶ 一战前,山东是如何被德国占领的
1897年11月13日下午4时许,胶州湾外海方向驶来三艘黑色的大型兵舰。那是德国的重巡洋舰凯撒号(Kaiser)为旗舰率领的轻巡洋舰威廉王子号(Wilhelm)和炮舰哥尔莫兰号(Cormoran)。这三艘兵舰在回答了岸上清军哨兵的询问后,便来到前海的湾内下锚驻泊。按照以往惯例,外国兵舰来此驻泊,理应派代表上岸拜会当地的军政大员,双方还可相互赠送礼品。可当驻守胶州湾的清军首领章高元(1829-1899)派人送来请贴,欲请德军官员前去赴宴。德军却不知为何,竟然婉拒,谎称德舰来此只是游历。可能因心怀鬼胎,不敢前往吧?驻守胶州湾的清军度过了最后一个平静的夜晚。
次日清晨,天色微明。德军炮舰哥尔莫兰号便按照事先的行动计划驶到后海的马蹄礁附近(今后海小港西侧),悄悄地放下数只舢板,将100余名德军士兵送到岸上。7时许,登陆的德军兵分二路占领了后海的清军兵营和团岛军火库,完成了对清军的北线包围。与此同时,驻泊在前海的德军重巡洋舰恺撒号也驶入清军设在前海的大铁码头(今前海栈桥)西侧,用舢板将300余名德军士兵送到岸上。登陆的德军兵分三路,先占领了大铁码头旁的清军仓库和前海兵营,最后一路去胶州湾清军衙门送达退兵通牒。完成了对清军的南线包围。德军另一艘巡洋舰威廉王子号则驶到小青岛的南侧,将300余名德军士兵送上岸。登陆的德军兵分三路,先占领清军衙门对面的青岛炮台和北侧的弹药库,完成了对清军的东线包围。另一路则直接去清军衙门与送达退兵通牒的德军汇合。
上午9时许,德军见各路的占领行动已经完成,再由德军远东舰队司令棣特利斯少将派出特使安孟大尉带领一支德军在夏翻译的陪同下,来到位于胶州湾前海东南侧的清军衙门(今市人民大会堂址),向还处于莫名其妙、手足无措的清军总兵章高元递交一封让清军退出胶州湾的退兵通牒。文中提出:“胶州湾一地,限三点钟将驻防兵勇全行退出女姑口、崂山以外。只允带火枪一车,其余军火炮位概不准带,以四十八点钟退清为限,过此即当敌军办理。”
德军此次军事行动的兵员约720名,其中有30名军官;77名士官和610名士兵。德军登陆后还携带着数门50~75毫米的轮式野炮。而驻守清军有近四个营的兵力,约2000余人,有两处炮台5门150毫米加农炮及10余门轻型野炮。但因当时清朝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割地赔款,弄得国库空虚,根本没钱强军保国。就连清军在胶州湾修建几处炮台的军费也是捉襟见肘,建设工程修修停停,直到德军强占胶州湾时,尚有大部炮台未能完工。平日里清军只发半数子弹,有相当部分也在日常训练中消耗掉了。另外,国家不稳,局势动荡。清军为了防止生变,也加强了对弹药的集中保管,枪炮子弹限定在几处军火库内存放。这就造成一旦有突发事变,清军士兵手中的毛瑟步枪如同一支烧火棍。
德军自占领清军的兵营和军火库后,气焰更显嚣张。他们砍断清军衙门与济南府的电报线,以切断清军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控制各制高点,到处挖沟架炮,瞄准清军衙门。并把住清军兵营不得出入。最后竟然强行收缴清军士兵的枪支。
面对清军总兵章高元的“切实理论和厉声责问”,德军无动于衷,只是一味的向外驱赶清军。章高元一边差人将危情飞报朝廷,一边暂将队伍带至青岛口以北8公里的四方村驻扎。当日下午2时许,德军眼见目的达到,马上在前海湾举行庆祝仪式。先在原清军衙门的旗杆上升起一面德国旗,然后由舰队司令棣特利斯少将发表了趾高气扬的讲话,海上的威廉王子号也施放礼炮二十一响。
11月16日下午,清政府来电指示:“惟有镇静严扎,任其恐吓,不为所动,断不可先行开炮,致衅自我启。”严令清军不得与德军发生冲突,以免将事态扩大。德军则气势嚣张,不断来到四方清军兵营门前无理取闹。他们威胁挑衅,甚至砸坏清军哨兵数支步枪,面对德军的暴行,军中士兵纷纷言战,却被章高元竭力安抚。依照清廷旨意,清军无奈开始向北面的沧口分批转移,以免衅自我开。次日中午,胶州湾外海又驶来一艘大型运输舰龙门号(Loomen),上面满载近千名德军官兵和大量的军用物资。19日,德军以棣特利斯少将要与章高元总兵会面商谈两军事宜为由,将章高元诱至威廉王子号巡洋舰上严加看守,割断联系,使清军处于群龙无首的境地。德军则加紧派出600余名士兵分头向即墨、胶州等地进发。德军所到之处均切断电报线路,封锁县衙,索要食品还擅自成立收税机构。胶州湾这边的德军也是加紧武力恫吓,挤占清军营地,伺机抢夺清军的武器弹药。德军此举意在继续向清政府施加压力,威逼让步。
11月30日,北京总理衙门李中堂来电:“本日奉旨,着章高元移扎烟台。务即知会德提督勿再逼迫,容汝从容督队移扎。”
12月3日晚上6时,章高元才被德军送到岸上,一路行至沧口回营。5日,清军北移。就这样,驻守胶州湾的清军在蛮横无理的强盗面前;在软弱无能的朝廷面前,竟然毫无反抗的行动就带着无限的惆怅和无奈,怀着一腔的仇恨撤往烟台去了。
从此胶州湾地区自1897年12月5日起,再无清军的一兵一卒。德国殖民者在胶州湾地区站稳了脚跟,阴谋强占胶州湾的殖民计划得以实现。
Ⅷ 一战 青岛如何被德国霸占
1897年11月1日,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西南部被大刀会会员杀死,史称“巨野教案”。六天之后,也就是消息传到德意志帝国首都柏林的当天,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实施军事报复。11月13日,德意志东亚舰队三艘战舰,在海军上将封迪特里希率领下,驶抵胶州湾。青岛历史学家马庚存在谈到这段历史时表示:
那是1897年的事情了。从中国国内的情况来讲,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极贫极弱。而德国则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欧洲大陆基本被当时的欧洲列强瓜分完毕的背景下,德国急于对外扩张。经过周密考察,德国最终选中了胶洲湾。当时的背景是,中国落后就要挨打,而德国发展起来之后,就要求扩张。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出现了中德在胶洲湾的接触。当然,那种接触同今天的接触已经不是一种概念。实际上就是德国对中国的侵略,而这种对抗就发生在青岛。
事实上,当时并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对抗,由于清廷的外交权和军权都把持在主和派手中,驻守胶洲湾的两千清军在德国军舰抵达胶洲湾的第二天,就不战而退,而七百名德国海军士兵则不费一枪一弹堂而皇之地完成了对胶洲湾的占领。弱国无外交,鉴于当时德意志帝国和大清帝国之间经济军事实力上巨大悬殊,清廷已无力通过外交途径改变胶澳地区被德国占领的既成事实。一本讲述青岛历史的中国官方出版物中写道:
“在德帝国主义的威逼下,1898年三月六日清廷大臣李鸿章、翁同和与德国驻华公使海靖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规定:将胶州湾租借给德国,先以99年为限;德国可以建造由青岛经潍县、淄川至济南和青岛经沂州、莱芜至济南的两条铁路,并在铁路两旁30里内享有开矿权;山东兴办各项工程,德人有优先承办权。从此,胶州湾正式沦为德国殖民地,山东成了德人的势力范围。”
Ⅸ 德国是什么时候侵占青岛的 德国侵占中国青岛的历史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青岛,青岛沦为殖民地。
1897年,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曹州府巨野县张家庄因欺压平民被杀,这本是当时在教会和中国民众矛盾不断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一次偶然事件,却因为德国以此为借口出兵占领胶州湾而被载入史册,这就是“巨野教案”。
1897年11月14日,德国的军舰在清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轻而易举从栈桥登陆,随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1891年才开始建置的“年幼”的青岛(当时称胶澳)就这样落入了日耳曼之鹰的爪牙之下,从此揭开了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
民国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民国八年(1919年),中国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10日,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辟为商端口。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国民政府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国民政府接管青岛,仍为特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