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敦刻尔克大撤退为什么德军不进攻
你好,据说当时格林要求希特勒把改击的任务交给德国空军,因为前期都是陆军打的,格林想分点功劳,于是希特勤下令陆军停止进攻。
② 敦刻尔克40多万人为什么不打
再不撤退,就被德军全歼了。
希特勒并不是放走了在敦刻尔克的30万英法联军。而是在歼灭英法联军的时间和时机上的把握上没有做到恰到好处。希特勒作为一个一战的士兵,深知天气对部队的影响,而当时正值欧洲多雨天气,前线也有报道部队行动不便。
所以希特勒考虑到要稳打稳进,所以没有贸然发起对敦刻尔克的进攻。这才放走了30万英法联军。
敦刻尔克撤退时期的希特勒各人声望已经封神,但如啤酒馆政变后,他仍在心虚。他刚经历了闪击波兰,法国后的胜利。但他已经如一个赌徒一样,在胜利和狂喜后疲软了。
这时候的希特勒还没有变成一个战争疯子。他意识到德国战车也该停一下了。免得让英法民众彻底彻底炸窝。他觉得给英法联军一条生路,起码可以给英国一个谈判的机会。让英国承认德国欧洲霸主的地位,退回英伦群岛。
来自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法国的盟军士兵被困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他们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在陆地上,英国士兵试图逃离海滩,在轰炸中幸存。
在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和他儿子及儿子朋友乔治离开英国,想尽自己的力量在敦刻尔克拯救一些士兵。
途中搭救了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希里安·墨菲饰);在天空上,皇家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汤姆·哈迪饰)和柯林斯(杰克·劳登饰)驾驶喷火战机试图击落正在轰炸敦刻尔克海滩的德国战机。
③ 错失千载难逢的机会,敦刻尔克德军为何停下呢
1940年的欧洲战场,德英法等国再次大混战打成了一锅粥。不过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英法联军这次是面对高度机械化的德军装甲部队,不久英法联军就一溃千里,全部蜂拥至法国东北部的敦刻尔克海滩。
他说空军就能把英法炸到投降,希特勒听信谗言,所以让陆军就停下了。不过敦刻尔克的沙地地形帮了英法联军大忙,飞机投下的炸弹落到地上后,只是炸起一层软软的沙子,柔软的沙子甚至缓冲了炸弹落下的冲击力,联军损失并不大,而且希特勒也低估了英国海上的撤兵运输能力。
说法二:至于为何没有将英法联军赶尽杀绝,很多人也认为是希特勒故意向英国表达自己的诚意,以试图促成英国签订停战协议。从希特勒的角度上说,盎格鲁撒克逊与日耳曼民族是近亲,希特勒试图拉拢英国加入自己阵营也无可厚非。
④ 敦刻尔克英军顺利逃走,为何德军没有追击
德军要是追击的话会遭到英军的剧烈反扑即使赢了也得不偿失,更何况还不能确定能赢,所以当时没有去追英军。
英法尚有反击余力事实上,这个时候德军也颇为紧张,因为他们取得的战果实在是太大了一点。这个战果远远超过了法国战役前,德军中最乐观的将领所做出的最乐观的估计。
第二是希特勒想保存坦克部队的实力。伦斯德在战后坚决否认希特勒是受他的影响,而下令坦克部”停止前进”的说法。他多次说这种难以置倌的错误,应归于希特勒自以为是的个人指挥。
第三是希特勒受戈林、约德尔等人的影响,过离地估计了德国空军的作战能力。野心勃勃、不择手段的戈林急于在德国陆军一帆风顺地作战之后,为他的空军争得最后决战的机会,从而在世界面前获得成功的荣誉。
综合这些来看,放弃对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的歼灭,本质上就是一道在军事和政治上做出双重考虑,并且对英国示好的举动。
⑤ 希特勒为何不拿下敦刻尔克
近期,以二战为题材的影片《敦刻尔克》可谓相当火,该影片讲述了1940年5月被德军围困在敦刻尔克港的40万英法联军是如何撤退的,观影结束后,相信不少人都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德国步兵以及装甲师为何不一举拿下敦刻尔克,而是放任英法联军逃生。
首先要说一下,英国政府所调动的各类小型船只,是在花费了7天的时间,才将33万英法联军救回国,但是在影片中,并没有提及具体花费了多少时间。那么在这七天的时间内,希特勒当时在做什么?如果一举拿下敦刻尔克,岂不是能使英国以及法国遭受巨大损失吗?
在1940年5月24日前,德军装甲部队已经从西、南、东三个方向逼近敦刻尔克,最近的德军装甲师,距离港口仅仅只有不足10英里,但是在5月24日当天,希特勒却下令装甲部队停止进攻,德军名将古德里安在听到这一消息后仰天长叹,对希特勒所做出的决定大为不解。因为只要拿下敦刻尔克,那么40万英法联军将全军覆没。
那么希特勒当时为何会做出这一决定呢?其实这里面希特勒也是做出了充分考虑的,首先,德军在二战中相当倚重装甲部队,也就是坦克,虽然英法联军不能组织大规模、有效的反击,但是会加重对德军装甲的损耗。在法国北部战事相当明朗后,德军高层认为应该保存装甲部队的实力,为下一步行动做准备。
另一方面,在德军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过程中,德国步兵难以紧跟坦克的步伐,在希特勒做出决定的当天,曾有人建议希特勒停止装甲部队的推进,等待后续步兵的增援,由此可见,当时德国国内官员与前线官兵的看法产生了严重分歧。
更重要的是,当时德国空军司令戈林对希特勒做出了保证,德国空军可以在空中完全消灭并且包围英法联军,使得希特勒信以为真,以为不必再动用地面装甲部队。此外,当时敦刻尔克外围的河道地带不利于装甲部队的前进,希特勒担心自己精良的装甲师会深陷于此,于是暂缓了对敦刻尔克的进攻,最终使得33万5千名英法联军得以顺利逃生。
其实对于希特勒此举,目前还有一种说法,也就是希特勒其实并不想让众多的英军丧生于此,因为他更希望通过政治手段使英国投降,从而更早地、能够集中精力对抗苏联。但是随后的事实证明,当时希特勒这一命令是相当愚蠢的。
⑥ 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德军为什么不进攻
当德国军队从西、南、东三个方向敦刻尔克步步紧逼,德军最近的坦克离这个港口仅10英里,5月24日德军却接到了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希特勒的这一命令使德军坦克部队的将领们大惑不解,古德里安更是仰天长叹。敦刻尔克唾手可得,却被命令停止前进!而德军空军却在进攻。被这一命令后来引起了的争论,被很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是希特勒独断专行干涉军事指挥的一个愚蠢的命令。实际上,希特勒的这一命令是有他的考虑,而且不能完全归结为他一人的责任。
首先是在法国北部的战事明朗后,德军需要为下一步作战行动保存装甲部队实力。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证空军可以消灭敦刻尔克的联军。敦刻尔克地势遍地沼泽和低洼,不利装甲部队前进,没有必要让装甲部队遭受损失。德军总司令部曾计划由b集团军群统一完成最后包围的作战。其次联军零碎的反击虽然效果不大,但是加重了部分德军高级指挥官对装甲部队损耗的担心,因为快速突进的装甲部队使步兵部队落后很远。希特勒在走访了a集团军群司令部后,认为有必要让突前的装甲部队停止前进,阻挡敌军突围。同时德国空军司令戈林保证空军可以担当消灭包围圈中联军的任务。另一个可能也被认为是促成希特勒下达命令的原因,担心装甲部队受困于敦克尔克外围的河道纵横的地带陷入阵地战,无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队的撤退。此外,也有人认为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让一部分英军撤回英国,政治上有助于与英国媾和。包括前线装甲部队指挥官的一些人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应该继续前进。
这个命令执行的结果是,英法联军在当面的德军b集团军群的压迫下向敦刻尔克撤退,而截断他们退路的a集团军群距离敦刻尔克更近,却在敦刻尔克以西的运河地区停止进攻,并没有集结兵力沿着海岸包抄,这给了英法联军一个机会。现在联军在为生存而战斗,加强了敦刻尔克接近地的防御阵地。虽然5月27日德军装甲部队为阻止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退而恢复攻势,但他们面临敌人有组织的防线而无法突破。英法联军成功地延迟了德军进攻,并且为部队撤离敦刻尔克赢得更多时间。
⑦ 希特勒为什么不拿下敦刻尔克
因为希特勒欲与英国谈和,行为英国海军的实力远超纳粹德国。二战中后期纳粹德国只能依靠潜艇在大西洋作战。
⑧ 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德国人为什么放弃进攻
当德军把英法联军撵到敦刻尔克海滩时,德军统帅部似乎发现这是一个与英军和谈的最好机会,如果英军能与德军形成统一战线,德军下步入侵苏联就能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这种远大的理想德军前线军官自然体会不到,所以,当元首下达停止追击命令时,德军基本上都表现出了一边倒反对的局面。
占领西欧并不是最终目的,德军不想让寄予厚望的装甲部队在敦刻尔克遭到英军殊死一搏,德军中出现的好战心态正好让元首对巴巴罗萨计划从担忧变成下定决心对于进攻苏联,德军统帅部一直在做准备工作,自小胡子元首上台以后,他利用十来年的工夫就将德军训练成了一支欧洲劲旅,特别是古德里安创建的闪击战理论让元首欢喜不已,当古德里安装甲集团离英法联军只有十几英里时,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元首下达了停止追击令。
⑨ 希特勒当年为何停止向敦刻尔克方向进攻
战争讲究的是战略,任何决策对错与否要看得失。按照正常眼光看,消灭这一只重装备的英法残军,可以有效杀伤其有生力量,免得日后作为抗击德军的力量,这无疑大多数人认为是希特勒停止进攻的败笔之处。
但是我们把眼光拉远一点再看一下这个问题,首先看德国,虽然依靠优势装甲兵团的闪电战和迂回比利时绕过马奇诺防线获得初期胜利,但是可以说德国经过将近20年的压制,本身底蕴很薄,战略物资也是极度匮乏的,如果拼命去死磕这部分精锐的残军,由于地方太小,坦克没有太大机动空间,装甲部队虽然能获胜但是也会有不小的损失,这对于德国继续进攻法国本土是非常不利的。
另一方面,德国一战吃尽了双线作战的亏,所以二战一直避免双线同时开战,在消灭法国后,德国铁甲雄狮在薄弱的海军掩护下是不可能轻易登陆英伦三岛的,也就是说,英国只能压制和打击,却不能占领,因为德国不能陷入一个方向的僵局苦战,后面有个臭不要脸的毛子眼巴巴瞅着的。而且苏联当时也确实已经着手准备攻击德国,只是被元首抢了先手,然后就差点崩盘了。
由于德国没有歼灭敦刻尔克的那只英法军队,所以二战英国也没有像一战那么积极的和德国拼命,而后期,这几十万人,说实话也没发挥多大作用,都是数百万级的较量这点有生力量真不算什么,所以从长远看,不去消灭这部分残军对德国保存装甲军团实力以及后期战略方向转移都有利,并不完全是昏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