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941年签订的《英苏关于对德国联合作战的协定》的内容有哪些
1941年7月初,英国驻苏大使斯塔福德·克里普斯先后与斯大林和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进行会谈,商讨两国协定的基本条款。丘吉尔获知协定草案后致函斯大林,向其表示:“我们完全赞成你所提出的关于英苏协议宣言的建议。”7月12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和英国驻莫斯科大使斯塔福德·克里普斯各自全权代表本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了《英苏关于对德国联合作战的协定》。该协定包括2项条款:“(1)两国政府保证,在对希特勒德国作战期间,互相给予一切援助和支持;(2)互相保证,在这次战争中,除非经过双方同意,任何一方既不能谈判也不能签订停战协定或和约。两国政府取得谅解,日后还得用更明细的政治和军事协定来补充本协定。”同时,两国开始研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
英苏协定表明,英苏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承担了彼此支援和战斗到底的义务。这一协定的签订,是英苏建立盟友关系的标志,为日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㈡ 欧洲旅游签证最长时间是多少
最多停留90天。
㈢ 奥地利与德国签订了怎样的协定
1937年9月,墨索里尼访问柏林,重申两国之间的团结,并对彼此的势力范围达成一个总的协议,“意大利在地中海的行动将不会受到德国的阻碍,而另一方面,德国在奥地利的特殊利益也将不会受到意大利的损害”。到1937年底,意大利与德国的关系更密切了。
当时,奥地利国内更是危机四起。1936年7月11日,它与德国签订了奥德协定。根据该协定,德国政府承认奥地利的主权,保证不干涉奥地利的内政;奥地利则保证其对德政策“始终遵循那条与这一事实相符的基本路线:即奥地利承认自己是一个德意志国家”。
但在这项条约的秘密条款中,许施尼格作出了后果极其严重的让步,他表示同意大赦在奥地利的纳粹政治犯,保证让“民族反对派”——纳粹党人或纳粹党的同情者———加入祖国阵线并参加政府,让他们担任“政治上负责任”的职务。这就等于让希特勒在奥地利安插自己的人手,以作为将来德国对奥地利采取行动时的内应。
㈣ "2+4"德国统一会议
德国的统一不仅仅是德国的内部事务,同时也是一个涉及世界格局的重大国际性事件,在德国统一进程中,引出了一系列"外部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统一后的德国与军事联盟集团的关系;德波边界的确定;四个战胜国(苏、美、英、法)对德国的权利与责任的终止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关国家先后举行了4次所谓"2+4"外长会议,即由两个德国和苏、美、英、法四大国外长共同讨论德国统一的外部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达成了各项协议。第一次"2十4"会议于l990年5月5日在波恩举行。当时西方国家与苏联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分歧集中在:德国与军事联盟的关系应当如何处理?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立场非常明确:统一后的德国必须作为北约成员国留在西方联盟内,"不应以中立换取统一"。苏联则要求统一后的德国实行中立和非军事化。l990年6月22日在柏林举行第二次"2+4"会议时,苏联开始退让,提出一项"过渡时期"计划,即:为德国统一规定一个五年"过渡期",在此期间两个德国仍分属北约和华约。五年后待盟军撤离德国可整体加入北约。但这一计划立即遭到其余各方拒绝。在西方国家的软硬兼施下,苏联的立场再往后退,同意统一后的德国可以自己决定其联盟政策,实际上为德国整体加入北约开了绿灯(在由科尔出面与戈尔巴乔夫达成的最后协议中,作为苏联同意德国成为北约成员的条件,德方允诺,苏军仍可在德国东部留驻数年,在苏军撤离前,北约不将其组织结构扩展到德国东部,德国还承担裁减军队、不制造和拥有核武器及生化武器的义务,并为苏军撤离提供财政支持和信贷援助)。军事联盟问题解决后,1990年7月17日在巴黎举行第三次"2+4"会议时,讨论的中心已转到德波边界问题上,波兰代表因此参加了会议。会议达成的协议称,统一后的德国将同波兰正式签约,再次确认原来由两个德国分别确认的奥得一尼斯河界。这一不变更现有边界的原则也适用于其他国家。至此,有争议的外部问题基本解决,1990年9月12日在莫斯科举行了最后一次"2+4"会议,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法国外长迪马、英国外交大臣赫德、美国国务卿贝克和当时两个德国的外长根舍、德梅齐埃共同签署了《最后解决德国问题的国际条约》。这样,战后四大国对德国的占领状态彻底结束,统一的德国成为国际法意义上享有完整主权的国家。德国的统一是战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具有历史分期意义的重要界标,它标志着战后初期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所确立的以欧洲东西方分界线的划定为基本内涵的雅尔塔体制已经瓦解,欧洲和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大变动,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㈤ 一战战胜国与德国签署什么条约
一战战胜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条约》,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的势力。1918年11月11日,双方宣布停战,在经过长达6个月的谈判之后(也即巴黎和会,Paris Peace Conference),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这项条约得到了国际联盟承认,并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凡尔赛条约》共分15部分,440条。根据条约规定,德国损失了10%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喀麦隆、多哥以及德属新几内亚),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
(5)德国签署多少项协议扩展阅读
巴黎和会是指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战后协约会议。27个战胜国的代表1000人参加,其中全权代表70人。苏俄没有受到邀请,德国作为战败国也被拒之门外。
经过激烈的较量和彼此的妥协,6月28日,各战胜国终于在巴黎近郊着名的凡尔赛宫镜厅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由于大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凡尔赛和约》的这些条款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真实记录。
㈥ 德国究竟为二战赔了多少钱
640亿欧元
㈦ 1945年5月7日德国投降,德国和盟军,签了什么协议。
答:签订了《波茨坦协定》。
本题已解答,如果满意
请点击右下角采纳答案
㈧ 苏联和德国曾经签订过哪些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英文:Molotov–Ribbentrop Pact,又称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苏方代表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为里宾特洛甫。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这个条约造成日后苏德对波兰的侵略,苏联为了应对来自西线的可能的战争威胁、争取备战的时间,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间,以保卫“西部边界安全”为目的,在东欧建立的战争防备缓冲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英法等国靖绥政策企图祸水东引的必然结果,条约的签署为苏联争取了更多时间备战,但也使波兰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