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奥匈帝国,是分开了吗
是 奥匈帝国是存在于1867年至1918年间二元君主制的一个强国,当时的奥地利帝国与匈牙利王国组成“维也纳议会所代表的帝国皇冠领以及匈牙利圣伊什特万王冠领”的联盟,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皇帝是同一个人;该国是匈牙利贵族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争取维持原来的奥地利帝国时所达成的一个和解方法。他的首都设在维也纳,但帝国在匈牙利部份的首都却是布达佩斯。匈牙利境内,享有很大程度的的立法、行政、司法、税收、铸币等自治权,但外交、国防、汇率等对外事务方面则与奥地利协同一致,统一由帝国的中央政府处理。奥匈帝国所存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实现了现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解体。
长期以来,奥地利和普鲁士为争夺德意志领导权一直在明争暗斗。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奥地利战败,被迫与普鲁士签订《布拉格和约》,解散德意志邦联,成立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为统一德国奠定了基础;普奥战争后,奥地利国力衰竭;1867年,奥地利政府更迭,匈牙利人要求自治,奥地利皇帝被迫妥协,同年12月允许匈牙利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获得自治,匈牙利与奥地利建立奥匈二元君主国,奥皇兼任匈牙利国王;奥地利和匈牙利各自有独立的立法机关,帝国政府掌管外交、军事和财政。奥匈之间确定的贸易、税收和开支等协定每隔10年重订一次;奥匈帝国的版图包括的里雅斯特、波希米亚、摩拉维亚、西里西亚、加里西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以及匈牙利和奥地利,成为欧洲第二大国。
1918年11月3日奥匈帝国与协约国达成停火协议。
战争的结束也是奥匈帝国的终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四分五裂。
亲 如果满意的话,记得采纳哦
‘贰’ 奥地利与德国的关系是什么
奥地利与德国的关系是一家人。历史上,德国和奥地利曾是一家人,都是神圣罗马帝国及大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不过,在近代,当德国人发动统一战争的时候,却将同为一家人的奥地利排除在外。
德国和奥地利关系非常紧密,两国的方言是一样的。但是,后来两国分家了,变成了两个国家。地图上看德国和匈牙利是接壤的,德国和奥地利说着同样的方言,生活习惯都差不多,但是已经永远不能变成一个国家了。
奥地利的区域位置
奥地利位于中欧南部的内陆国,面积83858平方公里。东邻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西连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与德国和捷克接壤。地形地貌奥地利西部和南部是山区阿尔卑斯山脉,北部和东北是平原和丘陵地带,47%的面积为森林所覆盖。
奥地利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东部和西部的气候不尽相同,西部受大西洋的影响,呈现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温差小且多雨、东部为大陆性气候,温差相对较大,雨量也少很多。
‘叁’ 本是一族同语的德国和奥地利,为什么最终分开了
现在的德国和奥地利是欧洲两个独立发达的国家。然而,历史上两国渊源颇深,主要人口都是日耳曼人,说的都是德语,彼此曾经一直融在德意志的大家庭里。但是他们究竟有过怎样的过往,会使本是一族同语的国家分成了两个国家了呢?
早在10世纪,日耳曼人就建立起第一个属于自己统一的国家——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帝国的疆域包括现在的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波兰西部以及匈牙利的一部分。
但是,那时的神圣罗马帝国虽是统一的国家,却与现在统一国家的概念不尽相同,它是由数百个相对独立的侯国、公国、自由城市组成的。在神圣罗马帝国初期,皇帝掌控着管理国家的实权,可是到了14世纪,各邦国发展较快,自主意识增强,帝国渐渐成为皇权名义下极为松散的邦联。从15世纪起,各邦国割据开始,但皇位始终由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独占。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击跨并解体。
所以,本是一族同语的德国和奥地利最终分开,是历史原因和所处的复杂地缘环境造成的。
‘肆’ 谁能介绍下哈布斯堡王朝兴衰始末
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也称:“哈普斯堡王朝”(Hapsburg)。欧洲历史上最为显赫,统治地域最广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员曾出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奥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奥地利帝国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国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亚国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国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国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1864年—1867年)和今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区若干王国、公国的国王、大公与公爵。
16世纪中叶,哈布斯堡家族分裂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起源
家族徽号
哈布斯堡家族发源于瑞士北部的阿尔高州,并在1020年筑起鹰堡,名为哈布斯堡,并逐渐将势力扩展到莱茵河西岸流域。1273年,哈布斯堡公爵鲁道夫一世当选罗马人民的国王(但未加冕为皇帝)。1282年12月27日鲁道夫一世夺取被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占有的奥地利与施蒂利希公国,旋即分封于自己的两个儿子阿尔布雷希特与鲁道夫,自此奥地利划归哈布斯堡皇室拥有长达600余年,直至于一战战败为止。
鲁道夫一世1291年逝世后,拿骚家族的阿道夫被选举为国王,但因其与英国结盟很快遭到厌弃,鲁道夫一世之子阿尔布雷希特被选为对立国王,并在1298年击败阿道夫,正式登基。1308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被自己的侄子士瓦本的约翰杀害,自此后虽然阿尔布雷希特的次子腓特烈曾被选举为对立国王,并与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四世共治,然而其后的100年间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开始退缩到以奥地利为主的家族领地,并把南阿尔萨斯、布赖施高(Breisgau)和帝国内的其他一些领地陆续划入治下。14世纪期间,新成立的瑞士联邦不断向德国南部扩张,导致哈布斯堡家族失去祖先建立的鹰堡。自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基地正式由瑞士南部的鹰堡,转移到下奥地利的维也纳,哈布斯堡家族也被称为奥地利家族。
[编辑]
发展及鼎盛期
[编辑]
奥地利公国
哈布斯堡家族在失去神圣罗马帝位后,继续保有奥地利与施蒂利希为领地。历任奥地利公爵都不断地扩大公国的统治范围,并在14世纪中叶开始自称“大公”,以期与选帝侯的权位相抗衡,但该称号未得到皇帝查理四世的承认。
1547年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领地示意图
哈布斯堡家族将奥地利公国划分为若干个省统治,这最终导致了内外奥地利分治。1379年,哈布斯堡家族的两位兄弟,阿尔布雷希特三世(Albrecht III)和利奥波德三世(Leopold III)签定协议。阿尔布雷希特的子孙将拥有奥地利大公国(后来被称为下奥地利),即今日的奥地利中东部,利奥波德的后裔则坐拥外奥地利公国,统治领域包括今日奥地利西部、南阿尔萨斯和位于德国西南领地。
奥地利内外分治的局面,并没有因为1450年阿尔布雷希特支系的绝嗣而统一,利奥波德支系的两个分支老蒂罗尔支系和施蒂里亚支系控制着不同的领土。直至1490年老蒂罗尔支系绝嗣,哈布斯堡家族领地才由施蒂里亚支系的马克西米连一世(Maximilian I)统一。
[编辑]
重登神圣罗马帝位
1422年,阿尔布雷希特支系的阿尔布雷希特五世迎娶了神圣罗马皇帝兼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国王西吉斯蒙德唯一的庶女卢森堡的伊丽莎白,并被指定为西吉斯蒙德的继承人。1437年,西吉斯蒙德病逝,阿尔布雷希特于次年陆续即位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匈牙利国王及波希米亚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二世,未加冕为皇帝)。由此以后,哈布斯堡家族一直把持神圣罗马帝国皇位(1742年-1745年间除外),直至帝国覆亡。
1439年,阿尔布雷希特英年早逝,遗下一名遗腹子拉迪斯劳斯。奥地利公爵和神圣罗马帝国皇位随后由阿尔布雷希特的远房堂弟腓特烈三世继承,拉迪斯劳斯一出生就继承了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国王(分别称拉斯洛五世及拉迪斯拉夫一世)。但不幸的是,这位哈布斯堡幼主很快被人所害,使家族丧失了对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统治。
1453年11月23日,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三世正式将奥地利公国提升为大公国,使哈布斯堡家族乃至奥地利在欧洲的地位都大大提高,也为皇朝的进一步扩展提供了基础,王朝逐渐步入鼎盛期。
[编辑]
散叶欧洲各国
哈布斯堡皇室的权势,在腓特烈三世之子马克西米连一世统治期间(1493年-1519年),通过皇室联姻,得以进一步增强。
马克西米连本人,于1477年8月18日迎娶勃艮地公爵独女玛利(Mary of Burgundy)。这段姻缘,将属于勃艮第公国的,自法国南部至荷兰、比利时的领地通通并入哈布斯堡皇室领地。
马克西米连的儿子美男子菲利浦(Philip the Handsome),于1496年迎娶西班牙女王储胡安娜,开创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不过,菲利浦将母亲勃艮地公爵的领地也带入西班牙王室,种下了西班牙与法兰西冲突的火种。
马克西米连的孙子,日后的神圣罗马皇帝费迪南一世(Ferdinand I)于1521年5月25日 迎娶了波希米亚郡主安妮(Anne of Bohemia),次年,费迪南的妹妹玛利亚郡主(Maria of Austria)嫁与匈牙利兼波希米亚国王路易二世(Louis II of Hungary & Bohemia),这两段婚姻为日后奥地利吞并波希米亚和奥匈合组二元帝国埋下伏线。
哈布斯堡王朝正是通过联姻在欧洲的影响,使帝国的势力大大增强。
[编辑]
查理五世称霸欧洲
马克西米连精心安排的政治婚姻,使他的孙子查理五世(Charles V,西班牙称卡洛斯一世(Carlos I))成为欧洲的霸主。
1506年,查理的父亲美男子菲利浦英年早逝,查理便继承了勃艮地公爵一职,成为了尼德兰(今日的荷兰和比利时)的统治者。
1516年,查理的外祖父,阿拉贡国王费迪南二世病逝,查理因此成为了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自此,西班牙全国、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萨丁岛、那不勒斯王国以及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都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管治领域。
1519年,查理的祖父,神圣罗马皇帝马西米连一世病逝,查理继承帝位成为查理五世,并承继了家族对奥地利和阿尔萨斯的管治。
此时,查理五世成了统治最多领土的欧洲君主,不过仍然不断出征,如对付基督新教徒以及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因此,查理五世所统治国家的内政,多由他的代理人处理,在西班牙的代理人是他的儿子菲利浦王子,而在奥地利是他的弟弟费迪南大公。
虽然,哈布斯堡皇朝的领地面积已冠全欧,但皇朝为扩张而进行的征战并未止歇。
[编辑]
重夺匈牙利波希米亚
1526年8月29日,匈牙利兼波希米亚国王路易二世与奥斯曼帝国苏丹“奇迹王”苏莱曼一世,在匈牙利首都布达(布达佩斯)以南约200公里的摩哈赤激战,史称第一次摩哈赤战役。土耳其军战胜匈牙利军,路易不幸战死沙场。
但奥斯曼帝国并无长期占领匈牙利,反而在9月时撤军。此时,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的弟弟,奥地利大公斐迪南以路易的姐夫身分继承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国王。虽然在匈牙利出现了争位者,但很快便被平定。自此,匈牙利、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一直在哈布斯堡皇朝的管治之下,直至1918年。而西里西亚(今日波兰南部)也暂时成为哈布斯堡皇朝的领地。
[编辑]
王朝分家
1556年,查理五世自觉年老,因此决定将西班牙王位和奥地利大公分别让与他的两位代理人,并让他们各自的子孙世袭他们自己的王位,不得互传。自此,哈布斯堡王朝正式分为奥地利分支和西班牙分支,查理五世时期一人统领王朝领地的局面也不再出现。
[编辑]
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
参见: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
1556年,查理五世将奥地利大公之位让与其弟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一世,并立斐迪南为神圣罗马帝位的继承人。但根据查理的遗嘱,斐迪南及其子裔丧失了继承为西班牙国王的权利。此举使斐迪南成为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的首位君主。
自此,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统治奥地利、匈牙利及波希米亚直至1740年,历10代君主,这二百多年亦是欧洲历史上战争最多的时期。
[编辑]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参见: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1504年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Isabella of Castile)病逝。由于,她与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 of Aragon)所生的儿子都不幸夭折,在伊莎贝拉身故以后,女王储胡安娜(Joanna the Mad)继承卡斯蒂利亚王位。神圣罗马皇帝马西米连一世的儿子菲利浦以胡安娜的王夫的身分,和岳父费迪南一起监国。
1516年,费迪南病逝后,胡安娜和菲利浦的儿子、勃艮地公爵查理(Charles,西班牙语名:卡洛斯(Carlos);德语名:卡尔(Karl))继承西班牙(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王位,是为卡洛斯一世,其后于1556年将西班牙王位让与其子菲利浦二世(Philip II),并废除了菲利浦及其后裔继承奥地利爵位的权利,正式揭开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序页。
1700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历5代的统治。在宫廷权贵的压力下,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姑母,菲利浦三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莎与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菲利普,对此强烈不满的哈布斯堡奥地利分支与英国结盟,与法国开战,史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最终西班牙波旁王朝将西属尼德兰、那不勒斯王国、撒丁岛、西西里岛以及其他一部分意大利领地归还奥地利,以换取奥地利承认波旁王室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权。
[编辑]
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参见: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1740年10月20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六世去世。卡尔和他的兄长都没有男性后裔,因此他的长女玛丽亚·特里萨继承了他奥地利大公、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王位。而他的女婿洛林公爵弗朗茨于1745年9月13日,当选神圣罗马皇帝。此后,弗朗茨皇帝将妻子的姓氏加在自己姓氏的前面,他们的后裔都采用“哈布斯堡-洛林”的姓氏。
自此,奥地利进入哈布斯堡-洛林皇朝,而弗朗茨皇帝和玛丽亚·特里萨皇后成为皇朝的创始人。皇朝历经数次变故,包括1806年,法皇拿破仑一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但当时的哈布斯堡君主,前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早于1804年整合各哈布斯堡领地,改称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以回应拿破仑称帝。1867年,为了化解普奥战争失利对帝国的冲击,奥地利帝国又改称为奥匈帝国,对奥地利帝国与匈牙利王国实施二元统治。皇朝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而于1918年被推翻。奥匈帝国随即遭到肢解,奥地利成立共和国,哈布斯堡皇室被迫流亡海外。
[编辑]
王朝覆亡
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于1700年绝嗣而亡,而奥地利的王朝于1740年绝后,随即被分支哈布斯堡-洛林皇朝取代,直至1918年帝国被共和国取代。
今日,部分哈布斯堡王族后裔依然生存,分别定居于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和德国,现时他们的族长是卡尔·冯·哈布斯堡。卡尔的父亲是奥地利末代皇储、曾任欧洲议会议员的奥托·冯·哈布斯堡。
‘伍’ 原本同源的两个欧洲国家因何打得不可开交
翻开欧洲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欧洲地区并不算大,但这里却有许多国家,很多都是小国家,尤其是西欧地区,几乎全部都是小国,其中面积最大的当属法国了,为什么欧洲会分裂出这么多国家呢,这跟欧洲的历史有很大关系。
‘陆’ 为什么奥地利人也说德语呢
小孩没娘,说来……话很长。希望搂主有耐心看完,并不要太大声骂我废话连篇。先讲一下重点(或者你也可以只看重点):
一、说德语的国家基本上有这么几个:
1. 德国
2. 奥地利
3. 瑞士的大部分地区(当然啦,他们的德语相当不够“标准德语”)
4. 列支敦士登也以德语为官方语言。
5. 意大利北部与奥地利接壤处的南蒂罗尔地区,也讲德语。
在欧洲,以德语为母语的人是最多的。
绝对跟殖民没有关系。
二、奥匈帝国这个概念是1867年出现的,而且是以奥地利为主体,四楼也提到了,网络上有详细介绍。所以“奥地利长期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下”这个说法恐怕是不成立的。而且当时的奥匈帝国,也不仅仅只包括现在的奥地利和匈牙利这两个国家。匈牙利当时的第一官方语言也是德语,但是普通民众是讲本民族语言,即匈牙利语的。不过,现在匈牙利境内仍然有讲德语的少数民族,这些人从民族上来说,也是german,就像我国境内有俄罗斯族人一样。类似的情况在当时的奥匈帝国境内有很多,《好兵帅克》这本书里也有展现。
三、现代的德国却是在当初的普鲁士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铺路石,听听!),但是,德国不等于普鲁士帝国呵。
四、希特勒上台之前,奥地利和德国已经分家了(当然,如果说的这个之前,是N 百年前,那我真的没有话可说)。记得《音乐之声》吧,主角一家为什么要逃跑?因为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所以男主角举办舞会的时候特意挂上奥地利共和国的国旗,衣服上也有红白间条,而且把Edelweiss(雪绒花)唱得那么深情,因为这种高山植物是奥地利的国花(他们管自己叫《高山之国》)。有人开玩笑,说如果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后就停止扩张,没有二战那么些事儿,那么他就是最成功的帝国宰相(当时德国已经共和了,但是这一称谓延续了下来,现在把帝国一词去掉了,咱们翻译成联邦总理),因为办成了俾斯麦也没有办成的事儿。
如果对各国名称做个比较的话,其实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在各种语言里,法国的名称都大同小异,但是在不同语言中,“德国”这一名称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我虽然可以理解Germany/German和翻译到中文的“日耳曼”肯定是对应的, 但是“德意志”是从哪里来的呢?
后来学了德语,终于明白了,敢情是从Deutschland/Deutsch来的。(06年Prinzen的Deutschland是尽人皆知,可能他们自己也没想到这么首歌会在中国受欢迎吧)。
对二战历史有点兴趣的都会知道,纳粹德国又称“第三帝国”,那么为什么是第三呢?(答:因为前面有第一和第二!)
所谓的第二帝国,指的是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时(记得《最后一课》吧?),在凡尔赛镜厅(俺是98/99念的初三,当时的外国史课本前面有这幅彩图哦)开始的、威廉一世建立的(当然你可以说是俾斯麦)毁在威廉二世手里的那个德意志帝国。直到这个时候起,才有了真正统一的政治意义上的“德国”。想当年,俺们美丽的青岛就是被“帝国海军”硬生生占领的。
而第一帝国,有个很华丽很响亮的名头,叫做“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之所以叫这么个名字,是因为当时罗马天主教有难,而当时有个叫Otto(一帮师弟妹将这个名字直接同O²挂钩,真的很天才。)的哥儿们,力挺教廷,于是罗马教廷投桃报李,让他加冕做德意志各邦的大头领,于是就有了这个“神圣罗马帝国”。
这个帝国么,跟我天朝帝国是不一样地,它其实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延续到今天就造成了几个讲德语国家都是“联邦制”的政治形态。帝国的Kaiser虽然咱们也翻译成皇帝,但是他跟咱们的“天子”不能比,他们是各邦选出来的。具体来说呢,就是几位选帝侯(变了几回,有增有减)还有几位大主教。这一点,四楼已经说了。选出来的人还要去罗马假加冕,才能真正成为皇帝(皇帝不是谁的能当的,大英帝国也只是有个“女王”而已。拿破仑是真的皇帝,他比较酷,他让教皇到法国来给他加冕)。
然后哈布斯堡家族出现了,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控制了整个神圣罗马帝国。但是他们的势力范围很大很大,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他是出生在尼德兰的,所以人家叫他荷兰人)把自己的疆土分成两块,哈布斯堡家族就分成两支,一支主以奥地利为主体,控制德意志各邦,另一支以西班牙为主体,控制尼德兰地区以及它的海外殖民地。血腥镇压尼德兰起义的就是他们,一直跟法国打对台的也是他们(记得《三个火枪手》吧?路易十三的王后,西班牙的公主,叫“安娜•奥地利”,因为那也是她娘家家族治下的,虽然这姐姐可能从来没去过奥地利)。据说哈布斯堡家人都有个特点:下唇比较突出,我们管这个叫“婆婆嘴”。
然后很多年过去了,后来哈布斯堡家族的男人都死绝了,西班牙王室姓波旁了,奥地利那边哈布斯堡家族的公主就招亲了,后来这个上门女婿死了以后,这个公主,就成了马丽娅•特蕾莎女皇。丁建弘先生的《德国通史》就是用她的一幅儿孙满堂的画像作的封面。这个人物我们历史书上也学过的,她的女儿好像比她还有名,叫玛丽•安东尼。所以,不提所有的政治因素,情感上也可以接受大革命开始后为什么奥地利要打法国吧?
然后拿破仑倒台了,就有了很着名的“维也纳会议”,会议的结果之一就是让神圣罗马帝国保持分裂(到1871年德意志统一前,德国国内大大小小300多个邦,跟咱们国内的战国时代有一拼)。然后,奥地利的国王,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没理教皇,就宣布成立的奥地利帝国。这个帝国范围很大,包括现在的捷克、波兰、巴尔干、意大利等地(1848年革命,梅特涅出逃,这个历史书上都讲过的,而《牛虻》讲述的也是为意大利解放而奋斗的革命者的故事)。最古老的german university其实是在布拉格建立的,而目前德语区最古老的大学,是维也纳大学;德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学,是海德堡大学。还有一批作家,比如卡夫卡,比如里尔克,他们都是德语作家,从民族上来说,他们是germans,但是他们都是布拉格人。
普鲁士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逐渐成为德意志各邦中的翘楚,威廉一世又刚巧碰上了俾斯麦,于是就把统一的大旗扛起来了,开始挑战奥地利的德意志第一大邦的地位。当时有两个统一计划,一曰大德意志,一曰小德意志,区别在于有没有奥地利。现在的奥地利面积好像不比咱们的重庆大多少,当时可是很大一片地方,大家可以找找当时的地图看看。其实奥地利也想来个大统一,不过,统一以后的老大坚决不能让别人来做。于是1866年,普奥两家来了个死磕,结果奥地利输了,从此退出逐鹿,但是普鲁士也没能把奥地利统一进来。
1848年革命后,奥地利在意大利的统治受到极大打击,直接导致了当时的皇帝费迪南一世退位,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就是茜茜公主的丈夫登基。1867年,奥匈帝国就成立了,一直到1918年一战结束,奥匈帝国倒台。当时独立的可不止匈牙利一家,整个帝国都分崩离析,辗转到今天,就只剩下了那么一小块儿地方。
其实要算起来,这奥匈帝国真是够反动的,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它也来掺和了一脚。从奥地利帝国到后来的奥匈帝国,一直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这一点上,统一后的德国基本上算一个单一民族国家,只有很少几个少数民族),去参观奥地利议会的时候,人家很骄傲地说,“我们当年帝国议会开会的时候,使用的语言不比现在的欧盟少呵。”等到一战结束,其他民族趁机独立,最后只剩下了德语区这块地方。
2000以上的windows系统,打开控制面板中的区域语言选项,进行添加时, 会发现德语有德语/德国,德语/瑞士,德语/奥地利,德语/列支敦士登 等不同选项。这是因为,这几个国家的语言主体大致相同,但是仍然有差别。我目前所能体会到的最大差别,一个是发音方面,奥地利和瑞士的德语跟所谓的Hochdeutsch即德国使用的标准德语,(也算德语中的普通话吧)有挺大的不同,再有就是词汇上的不同,一个东西,在德奥两国可能有不同叫法。 据说奥地利加入欧盟的条件之一就是要保持自身和德国德语的这些不同,保护自己的文化上的“奥地利特色”。
我学德语以来,跟德国打的交道一直比较多,用的教材都是和德国方面合作编写的,老师都是留德的,外教都是德国的,交流项目也是德国方面的。去奥地利的时候,各景点介绍上都用各国国旗标注出不同的语言版本,结果遍寻不着熟悉的黑红黄三色旗,一眼看见Deutsch在红白相间的小旗下面,还真有点儿不习惯。
‘柒’ 为什么贝多芬是德国人却要在维也纳住
因为贝多芬生活的时代德国还没成立,出生地波恩属于科隆选帝侯国,和奥地利的维也纳同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后来神罗被拿破仑解散,奥地利作为原神罗皇帝独立为奥地利帝国,半个多世纪后大部分诸侯被普鲁士统一为德国,德奥从此分家。
‘捌’ 德国,奥地利作为民族国家的分立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灭亡。随后逐渐兴起的普鲁士王国开始逐步吞并奥地利以北的德意志邦国。随着19世纪六十年代普奥战争的结束,曾经的德意志核心——奥地利帝国被普鲁士王国驱赶出了德意志的朋友圈,只好转而以奥匈帝国的名称自居。而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北德意志联邦则成为了实际意义上德国的代表。虽然德国与奥地利在19世纪彻底分家,但是同属于日耳曼民族的紧密关系使得两国仍然有着一定的向心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与德国同属于同盟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奥地利人对与希特勒的吞并几乎毫无抵抗,并签署了《关于奥地利和德国重新统一法》。时至今日,虽然德国与奥地利已经没有合并的可能,但是两国的关系依旧十分紧密。
‘玖’ 奥地利和德国的关系是什么
德国和奥地利关系非常紧密,两国的方言是一样的。但是,后来两国分家了,变成了两个国家。
奥地利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OECD的创始国之一,1995年加入欧盟,同年签订申根公约,1999年开始使用欧元。
201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5870美元。其人类发展指数在2016年排世界第19位,其工业特点是国有化程度高,国有企业控制了95%的基础工业和85%以上的动力工业,产值及职工人数均占其总数的70%。
气候特征
奥地利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东部和西部的气候不尽相同,西部受大西洋的影响,呈现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温差小且多雨。
东部为大陆性气候,温差相对较大,雨量也少很多。平均气温1月为-2℃,7月为19℃。夏天7月气温多是在14~19摄氏度,最高气温也不过32摄氏度。冬天比较冷,温度一般都达到零摄氏度以下。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奥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