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战德国将领
德国高级将领表(至上将) 帝国元帅: 戈林(1893-1946) 1935年授空军元帅衔,1940年7月19日授帝国元帅衔,德国空军总司令
陆军元帅: 李斯特(1880-1971) 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第12集团军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 莫德尔(1891-1945) 1944年3月1日授元帅衔,曾任第9集团军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西线总司令 凯特尔(1883-1946) 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最高统帅部参谋总长 布施(1885-1945) 1943年2月1日授元帅衔,曾任第16集团军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北线总司令 隆美尔(1891-1944) 1942年6月22日授元帅衔,曾任德意志非洲军总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 舍尔纳(1892-1973) 1945年4月5日授元帅衔,曾任A集团军群司令、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保卢斯(1890-1957) 1943年1月30日授元帅衔,斯大林格勒战役第6集团军司令 冯-赖歇瑙(1884-1942) 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1941 -1942年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里布(1876-1956) 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C集 团军群司令、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曼斯坦因(1887-1973)1942年7月1日授元帅衔,曾任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龙德斯泰特(1875-1953) 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A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西线总司令 冯-魏克斯(1881-1954) 1943年2月1日授元帅衔,曾任B集团军群司令、F集团军群司令、东南线总司令 冯-博克(1880-1945) 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 冯-布劳希奇(1881-1948) 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1938年-1941年曾任陆军总司令 冯-勃洛姆堡(1879-1946) 1936年4月20日授元帅衔,1933年-1935年曾任国防部长,1935年-1938年战争部长 冯-维茨勒本(1881-1944)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D集团军群总司令、西线总司令 冯-库希勒(1881-1968)1942年6月30日授元帅衔,曾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 冯-克莱斯特(1881-1954) 1943年2月1日授元帅衔,曾任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 冯-克鲁格(1882-1944) 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西线总司令
空军元帅: 里希特霍芬(1895-1945)1943年2月16日授元帅衔,秃鹰军团司令,曾任第8航空军司令、第2、第4航空总队司令 米尔希(1892-1972)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第5航空总队司令、航空部部长 斯佩尔(1885-1953)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第3航空总队司令 凯塞琳(1885-1960)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第1、第2航空总队司令、空军南方军区司令、西线和南线总司令 冯-戈勒姆(1892-1945)1945年4月25日授元帅衔,曾任第6航空总队司令、空军东方军区司令、二战结束时空军总司令
海军元帅: 雷德尔(1876-1960)1939年4月1日授元帅衔,曾任海军总司令 邓尼茨(1891-1980)1943年1月30日授元帅衔,曾任潜艇部队总司令、海军总司令
一级上将 冯-法尔肯豪斯特 (1885-1968)1940年7月19日授衔,曾任第21集团军(挪威)司令、拉普兰集团军司令 约德尔(1890-1946)1944年1月30日授衔,最高统帅部作战厅厅长 贝克(1880-1944)1938年10月31日授衔,曾任陆军参谋总长 勃拉克维茨(1883-1948) 1939年10月1日授衔,曾任波兰德军司令、G集团军群司令 古德里安(1888-1954) 1940年7月19日授衔,曾任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装甲兵总监、陆军代参谋总长 多尔曼(1882-1944)1940年7月19日授衔,曾任第7集团军司令 狄特尔(1890-1944)1942年6月1日授衔,第20山地集团军司令 劳斯(1889-1956)1944年8月15日授衔,曾任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第3装甲集团军司令 伦杜里克(1887-1971)1944年4月1日授衔,曾任第20山地集团军司令、库尔兰集团军群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 莱因哈特(1887-1963)1942年1月1日授衔,曾任第3装甲集团军司令、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 鲁奥夫(1883-1967)1942年4月1日授衔,曾任第17集团军司令、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 林德曼(1884-1963)1942年7月3日授衔,曾任第18集团军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 魏斯(1890-1967)1944年1月30日授大将衔,曾任第9集团军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 冯-麦肯森(1889-1969)1943年6月6日授衔,曾任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第14集团军司令 斯特劳斯(1879-1973)1940年7月19日授衔,第9集团军司令,东岸总司令 斯特莱克(1884-1973)1943年1月31日授衔,第11军军长 蔡茨勒(1895-1963)1944年1月30日授衔,曾任陆军参谋总长 耶尼克(1890-1960)1944年1月30日授衔,曾任第17集团军司令 冯-萨尔姆特(1888-1962)1943年1月1日授衔,第15集团军司令 冯-舒伯特(1883-1941)1940年7月19日授大将衔,曾任罗马尼亚德军总司令、第11集团军司令 冯-阿尼姆(1889-1962)1942年12月3日授衔,曾任第5装甲军军长、突尼斯集团军群司令 冯-弗里契(1880-1939)1936年4月1日授衔,曾任陆军总司令 弗洛姆(1888-1945)1940年7月19日授衔,国民自卫军司令 弗雷斯纳(1892-1971)1944年7月1日授衔,曾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 哈普(1887-1968)1944年4月1日授衔,曾任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 海斯(1881-1943)1940年7月19日授衔,曾任第15集团军司令、第17集团军司令、C集团军群参谋总长 海因里茨(1886-1971)1943年1月1日授衔,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威斯图拉集团军群司令 哈尔德(1884-1972)1940年7月19日授衔,曾任陆军参谋总长 霍普纳(1886-1944)1940年7月19日授衔,曾任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 霍特(1885-1971)1940年7月19日授衔,曾任第3装甲集群、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 胡比(1890-1944)1944年4月20日授衔,曾任第14装甲军军长、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 斯图登特(1890-1978)1944年7月13日授衔,曾任第11航空军司令、H集团军群司令 乌德特(1896-1941)1940年7月19日授衔,空军技术总监
上将 拜尔克(1893-1982)1943年11月1日授上将衔,曾任第48装甲军军长、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第6集团军司令 勃鲁门提特(1892-1967)1944年4月1日授上将衔,曾任西线德军参谋长、空军第1伞兵集团军司令 奥伯里奇(1886-1944)1941年2月15日授上将衔,曾任陆军办公厅主任、国民自卫军副司令 冯-曼妥菲尔(1897-1978)1944年9月1日授上将衔,曾任“大德意志”师师长、第3装甲集团军司令、第5装甲集团军司令 冯-斯图尔普纳格尔 (1886-1944)1939年4月授上将衔,曾任第17集团军司令、驻法军事总督 冯-法尔肯豪森 (1878-1966)曾任中国国民政府军事顾问,第4军区司令、驻比利时军事总督 冯-菲尔吉贝尔 (1886-1944)最高统帅部通讯处处长
海军上将: 卡纳里斯(1887-1945)1940年1月1日授上将衔,曾任军事谍报局局长
党卫军一级上将: 迪特里希(1892-1966)1944年10月授衔,曾任SS第1装甲师师长、SS第1装甲军军长、SS第6装甲集团军司令 豪塞尔(1880-1972)1944年7月授衔,曾任SS第2装甲师师长、SS第1装甲军军长、B集团军群司令、G集团军群司令
Ⅱ 纳粹战犯:约德尔到底扮演什么角色致使被处决
因犯有《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规定的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被判处死刑。
阿尔弗雷德.约德尔陆军上将,是在二战期间德国最重要的战略指挥将领,长期担任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比其他任何军官更接近希特勒,是希特勒在作战问题上的最主要顾问和无形中的军事教员。他还代表德军向盟军投降,他参与几乎所有德军作战行动计划和屠杀占领区和平居民的暴行的命令。他是为数极少的敢于与希特勒争辩的将领,同时也是个极端的法西斯分子,最后被处以绞刑。
阿尔弗雷德.约德尔1890年5月10日出生于德国的乌兹堡Würzburg。基本上算是德国霍恩所伦王朝的贵族,在德国,贵族一向以军事上的才华为荣,约德尔说过,“元首鄙视我所认同的中等阶级;他怀疑和鄙视我与之联姻的贵族阶层;他憎恶我是其中一员。”约德尔1910年从军校毕业后加入了德国陆军,早年在炮兵部队服役。1914年至1916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两次负伤。随着德军在战争中的最后失败,约德尔决定离开军队去担任一名医生。
然而,他的最严重的问题是,他也是那些将元首看作天才的人们中间的一个;而希特勒也懂得如何使用部下。他不能也不愿对元首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和指责。正如施佩尔所说,在顺从希特勒这一点上约德尔跟凯特尔一样,他忠顺地跟随希特勒到底。他经常处理的是战略和战术问题,但由于他只是希特勒意志的执行者,因而他的工作岗位不能发挥他的才能,他只能停留在处理日常事务上。约德尔没有指挥经验。因为元首不肯放他,从1938年起他连续七年都在元首总部的最高统帅部供职。令人怀疑,他是否比元首更了解由他承办下达的某些命令对部队的影响。
1939年4月1日,大战前夕其被晋升为少将军衔,4月3日,希特勒下达了代号为“白色方案”的秘密指令,6月26日,约德尔向希特勒呈交了一份"白色方案"的初步时间表。元首审阅以后表示"基本上"同意。并把9月1日规定为进攻波兰的日子。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军以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闪电式的大举进攻波兰,1个月后即10月5日,拥有3400万人口,面积为 30.9万平方公里的波兰便被彻底击败了。关于此次战役约德尔后来在纽伦堡军事法庭上的供词:"……到1939年时,我们当然有力量摧毁波兰一国。但无论在1938年还是在1939年,实际上我们从来无力抗拒这些国家的合力攻击。我们在1939年之所以没有被击败,那只是因为当我们进攻波兰时,在西部与23师德军对峙的将近110师英法军队完全没有动作之故。"
1940年3月1日,希特勒发出了“威塞演习”指令,德军迅速占领了丹麦挪威,可是4月17日鉴于纳尔维克的态势对德国守军日益危急,希特勒允许迪特尔少将进入瑞典。但在约德尔的恳切要求下,于晚间又下达尽可能长期坚守的命令。在1940年入侵挪威的关键时刻,约德尔的胆略和智谋胜过了希特勒。这一点希特勒是欣然承认的。从那时起约德尔不胜荣幸,能坐在元首身旁同他一起进餐。直到三年之后,即在斯大林格勒之战前不久,他才因偏袒犯上不恭的利斯特而失宠。
闪击战的成功,使纳粹德国决心开始西线的战役,对法国及其同盟的战役计划是生死攸关的,1939年12月中旬,最高统帅部指挥参谋部国防处长瓦利蒙持将军同曼施坦因谈话后,认为曼施坦因的主张非常可取。于是他又向当时任最高统帅部作战处长约德尔提到了它。但这个计划引起了希特勒的注意,1940年2月17日,曼施坦因出任德军第28军军长受到希特勒召见,他批准了该计划,同时希特勒也宣布为他自己的计划,西线战役中德军装甲洪流滚滚席卷而下,联军全线崩溃,英军部队匆匆从敦克尔克撤回英国,空军司令戈林向希特勒保证,德国空军完全有能力消灭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残部,希特勒不愿再让其宝贵的装甲部队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他是在和约德尔商议后决定将最后解决的任务交给了空军和远程炮兵,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极端错误的决定。
1940年7月19日约德尔被晋升为中将,任总参谋部作战参谋。1940年任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作战局局长,而他的顶头上司就是威廉·凯特尔陆军元帅。他很会发挥辅助作用,他把军事和战略方面的事都明智地交给约德尔。在约德尔的德军统帅部作战局里收罗了大量的指挥人才,象约德尔的首席参谋埃卡德·克里斯蒂安将军,约德尔的最高统帅部作战局的代理人,瓦尔特·瓦尔利蒙将军,后升至至德国空军作战处处长的沃尔夫·荣格海军上校,还有伯恩哈德·冯·洛斯堡上校等。
在制订对英国的战役计划时,大规模登陆战的“海狮计划”被无限期的搁置,针对德国海军力量的薄弱,8 月15日,约德尔指出,要击败英国,除了直接入侵以外,还有其他方法,那就是:延长空战、加强潜艇战、夺取埃及和直布罗陀。希特勒非常赞成袭击直布罗陀。
在此间约德尔在德国统帅部制订一系列作战计划,旨在征服世界,除了入侵苏联东南欧和非洲外,在1941年2月约德尔同希特勒甚至认真地讨论起穿过伊朗或阿富汗入侵印度的问题。当年仲夏之前他草拟了后续指令,推断在苏联被消灭之后,德国和意大利将控制整个欧洲,如有必要就使用武力征服土耳其。直布罗陀、埃及和巴勒斯坦都要占领,对英国则给以致命的打击。
到1941年底,希特勒的权限和活动范围已经扩大到他可以通过约德尔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直接控制所有的国外战区。1941年12月,他解除了勃劳希契元帅的职务,接管了陆军在东线和其他战线的作战指挥权。这样,作为最高统帅,他就自己给自己下命令。为了摆脱这种荒唐可笑的窘境,他将哈尔德和陆军总部作为自己的参谋部来控制东线对苏联的整个作战行动,约德尔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同时成了他控制所有其他战线的参谋部。因此,陆军总部便中止了对苏联以外的其它战线的指挥和通讯联络。斯堪的纳维亚(包括芬兰)、法国、巴尔干、意大利和非洲成了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管辖的战区。这些战区必须通过约德尔为首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中武装部队指挥参谋部这个机构来领受任务。这样一来,除了海军总部和空军总部外,元首还有两个独立的同级参谋部来协助他指挥战争,一个负责东线,一个负责西线。这不是统率机构有效的和令人满意的工作方法,因为一个参谋部并不了解另一个参谋部在干什么,而且双方还要争夺兵力,这套指挥系统并未经过深思熟虑,而是心血来潮的产物。它是完全符合这个独裁者的心意、对他方便的一个临时凑合的机构,这是因为他把东西两线隔开就再无人敢于侵犯他本人的权力和地位。
1941年德国开始准备对苏联的战斗,实际上希特勒和德军最高统帅部,既无广泛而可靠的情报,又无充分的战争准备,就投入这样一场战争。德军最高统帅部无从了解苏联坦克和飞机的数量。德国情报部门的报告所提供的数字只是猜测而不是判断,因为这些数字没有确凿的事实为依据。关于苏军平时拥有的或者战时可能组建的陆军师的数目,它也没有任何可靠的情报资料。它是以苏联人口和估计的工业潜力为依据,采取草率而粗略的方法判断敌情的。德军情报部门对苏军最高统帅部和苏军的主要将领几乎毫无所知。约德尔应该考虑到,着手制定重大作战计划之前情报部门必须进行五至十年的准备,胜利冲昏了纳粹的头脑。哈尔德、曼施泰因、古德里安、克斯特林和其他一些人后来都责怪希特勒低估了苏联。
1941年3月5日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第24号指令明确规定:“关于‘巴巴罗萨’行动不允许对日本有丝毫暗示。”希特勒告诉保加利亚、芬兰和匈牙利等国的领导人,他们采取的措施是纯防御性质的。约德尔在与芬兰代表谈判时说,德国的备战措施是防御性质的,如果德国不能与苏联达成政治协议,德国可能会发动一场预防性的战争,赶在苏联动手之前发起进攻。
与苏联的战争,从一开始就被确定为毁灭性的。希特勒曾对约德尔说:“即将开始的战争不仅仅是一场武装冲突,这实际上是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希特勒还宣称,这场战争必须以最残酷的方式进行,目的只有一个:“无情地”消灭每一个苏联人。
10月8日,约德尔又把他那个得意洋洋的定论说了一遍:“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已经最终赢得了战争!”但是不久战事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42年夏末,希特勒同约德尔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事情的经过是:约德尔被派往A集团军总部调查该集团军在东线南段遭到失败的原因,着重查明集团军总司令是否执行了最高统帅部对战役的命令和指示。调查表明,该总司令执行了领袖的命令,但因遭到苏军日益强大的抵抗而未能成功。于是,希特勒就指责约德尔有意替不服从命令的前方将领辩护,而约德尔也大胆地指出了希特勒指挥上的错误。
1942年7月30日,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宣布,高加索的命运将取决于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负,鉴于这次会战的重要性,可能不得不从另一集团军群抽调部队到这里来。但是德军遭到了惨败。德军最精锐的第6集团军全军覆灭,但是1943年1月30日,希特勒授予保卢斯元帅节杖,以鼓励其继续抵抗下去。他对约德尔说:“在德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元帅被生俘的。”但是实际上保卢斯元帅几乎同时就投降了。
德国开始打输这场战争时,约德尔对希特勒的影响正如事实所表明的那样越来越糟糕,因为他在多数问题上赞同主子的意见,就等于火上加油,使希特勒更加固执任性。但不管怎样说,约德尔的影响还是很有限的。他不是提供军事知识的唯一渠道,希特勒是根据许多知识来源形成他的思想的随着德军前线战事的吃紧,最高统帅部和约德尔成为德军前线军官埋怨的目标,其中着名的埃尔温·隆美尔陆军元帅对最高统帅部和约德尔的仇恨在1944年达到了病态的程度。隆美尔陆军元帅甚至认为是约德尔误导了元首犯下了大错。
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德军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元帅要求将战略预备队的装甲部队投入反击,但却被约德尔拒绝了。6月9日,希特勒在龙德施泰特的极力要求下,同意从驻加莱的第15集团军抽调17个师用于诺曼底。但在盟军“卫士”计划的影响下,同时在约德尔、凯特尔、西线情报处处长罗恩纳等人极力向希特勒说明诺曼底登陆仅仅是牵制性的佯攻,希特勒于午夜时分,下令停止增援诺曼底,并将其他地区部队火速调往加莱。召开军事会议重新讨论反击计,龙德施泰特闻讯后仰天长叹:“这场战争输定了!”
1944.2.1约德尔被晋升为上将。
1944年深秋,战争已从东西南三面向德国本土逼近,德国面临绝境,为扭转这一局面,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在西线发动一场使盟军猝不及防的攻势,夺回主动权。为此,从9月底,元首就和他的最高统帅部十分秘密地着手制定西线最大的阵地反击战——阿登反击战计划。这个计划被命名为“莱茵河卫兵”。该计划的主要设想是:集中优势兵力,迅速突破盟军防线,强渡马斯河,夺取盟军的主要补给港口安特卫普,把盟军一分为二,并制造第二个敦刻尔克,然后再转过头来对付苏联。西线总司令伦斯德元帅和B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虽然对元首野心勃勃的计划大吃一惊,他们知道改变元首的想法是不可能的,但他们还是力图说服希特勒制定一个能够与目前德军的兵员和物质实力相适应的作战计划。但是,没等龙德施泰特和莫德尔力陈己见。最后计划包括每一个细节甚至炮轰时间都是希特勒在大本营制定的。11月3日,作为元首的特使约德尔上将赶到设在西线克雷菲尔松树林的B集团军司令部,将“莱茵河卫兵”的详细作战计划交给伦斯德和莫德尔,哈索·冯·曼陀菲尔回忆道:“约德尔似乎是疲劳过度,不久,大家就看出他很容易发火。他在把这项计划告诉我们时,显然感到自己授权有限,所不断声明,他现在所讲的一切都是“元首作出的不可变更的决定”。”很快阿登反击战也失败了,希特勒输掉了最后的资本。
1944年 7月20日,腊斯登堡的德军大本营这一天戒备格外森严。原来,希特勒同凯特尔、约德尔等军事首脑正在这里举行重要会议。会议在中午12时30分开始,陆军总司令部作战处长豪辛格汇报苏德战场的战况。他的发言刚进行了大约10分钟。突然一声巨响,霎那间,会议室内外烟雾滚滚,碎片四飞,炸弹爆炸后,凯特尔第一个冲出会议室,大声惊叫:“有人行刺!”约德尔被气浪从窗口弹到室外。但他们两人均没受重伤。希特勒也很幸运,只是右肩受了轻伤,他惊魂未定地说:“谁说上帝没有眼睛?”在场的有4人死于非命,其中有1名记录员。
邓尼茨派他到兰斯的一所法国孩子就读的小学,受命在签署德国投降书之前采取一切可能的拖延策略。约德尔受到战胜者冷冰冰的接待,使他睁开眼睛面对严酷的现实。德军不是被当作战败而体面的对手,而被视为渣滓。
1945年5月7日在兰斯代表德军向西线盟军投降。他对"元首"惟命是从,直到德军彻底无望时还强硬地指出:任何一个希望自己不受德国人民永远诅咒的德国人,都不可能签署把数十万德国官兵交给俄国人的文件。然而顽固的结果,等待他的是绞刑架。
约德尔将军和另一位德国代海军代表汉斯·格奥尔格·弗里德上将。盟国代表严肃地问德方,他们是否理解德国应遵从的投降条款。他们答复称是。约德尔将军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后说,他想讲几句话,即获准。他用低沉的德语说:“签字之后,德国人民和军队的福祸吉凶,就由胜利者决定了。”他继续说:“在这场延续5年多的战争中,他们得到的也许比其他任何国家和人民多,但同时遭到了更多的苦难。”
约德尔德国在投降时请求战胜国对德国人民与军队宽大为怀。但他望了德国无情地进攻,挑起了这场世界大战,进行侵略并建立惨无人寰的集中营。投降仪式结束后,为了表彰约德尔将军在莱姆斯城的表现,乘着官方摄影师在场之时,邓尼茨授予他骑士十字勋章。
不久约德尔被逮捕,一开始,约德尔并未在盟国的所有战犯名单之内。但是俄国人坚持己见,他们想要指控他把希特勒的几乎肆无忌惮地施加暴行的命令转发到在俄国的德国部队。美国人根据杰克逊所主张的集体犯罪理论,终于决定要他完成一份被告名单,这样,戈林代表纳粹领导集团和空军,沙赫特代表工业界,凯特尔代表总参谋部,邓尼茨代表海军,卡尔登勃鲁纳代表党卫军,而约德尔则代表陆军。
在法庭上约德尔极力为自己辩护,最终,阿尔弗雷德.约德尔陆军上将被控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并参与制定或执行犯有这些罪的共同计划和阴谋。
因犯有《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规定的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被判处死刑。
Ⅲ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简要过程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进行的战役,时间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为止 约199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其战略上的胜利远远超出由英美领导下的诺曼底登陆(霸王行动)。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战役与同时期发生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一起,成为1942年底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战争中双方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
一般认为,该次战役包括下述几部分:
一 1942年5月德军横扫苏联西南地区,逼近斯大林格勒;
二 德国空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
三 德军攻入市区,市区巷战;
四 苏联红军反击,最终合围全歼轴心国部队。
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并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Ⅳ 德军在战争中的最后一次大攻势
德军在战争中的最后一次大攻势
由于希特勒愚蠢地不让德军在俄国及时撤退,造成了重大的伤亡和武器损失,使得许多指挥人员锐气大伤,也使1942 年1 月、2 月间几个星期中的局面有几乎无法收拾的危险。尽管如此,希特勒死守活拼的疯狂决心无疑也有助于抵挡来势汹涌的苏军。德国军人的勇敢和坚韧的传统精神也起了作用。
俄国军队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战线上发动的进攻,到了2 月20日劲头已经过去了。3 月底,又到了泥泞季节,血流成河的漫长战线相对地沉寂下来。双方都已精疲力尽了。1942 年3 月30 日德国陆军的一份报告透露了这一回冬季战役中遭到了多么惨重的损失,东线全部162 个作战师中,只有8 个师还有进攻的能力。16 个装甲师中,只剩下140 辆坦克可供使用——比1 个师的正常数字还要少。
当部队休整时,现在身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和陆军总司令的希特勒,就己在忙于制定夏季攻势的计划了。其实还要早得多,早在隆冬时期部队仍在冒着风雪后撤时,他就在这么做了。这些计划不如去年那样野心勃勃。现在他才开始明白,要经过一次战役就摧毁红军的全部力量是不可能的。这年夏天,他将把大部分力量集中在南线,证服高加索油田、顿尼茨盆地工业区、库班的小麦产区,并拿下伏尔加河上的斯大林格勒。拿下这些地方,可以达到几个重要目标:使苏联失去为继续进行战争所迫切需要的石油、大量粮食和工业,另一方面却可使德国得到几乎同样急需的石油和粮食的来源。希特勒在即将发动夏季攻势时,对倒霉的第六军团司令保罗斯将军说:“如果我拿不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那么我就必须结束这场战争。”斯大林很可能也说过差不多同样的话,为了把战争坚持下去,他也必须保持高加索的油田。斯大林格勒之所以变得如此重要,原因就在于此。德国占领斯大林格勒,就可以封锁住通过黑海和伏尔加河向俄国中部运送石油的最后的主要路线,如果高加索油田还保持在俄国人手中的话。
希特勒不仅需要石油发动飞机、坦克、卡车,还需要人来补充他的兵员日减的部队。冬季作战结束时伤亡总数是1167835 人,病员还不包括在内,后备兵员不足弥补这样的损失。最高统帅部向德国的盟国——还不如说是仆从国家——要求提供更多的部队。早在冬天,凯特尔元帅匆忙赶到布达佩斯和布加勒斯特,为夏季攻势征募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军队,整师整师地征募。戈林,最后甚至希特勒也亲自出马,请求墨索里尼提供意大利军队。1942 年1 月底,戈林到达罗马,点收意大利向俄国战线增援[910]的部队。他向墨索里尼保证1942 年可以打败苏联,1943 年可以使英国放下武器。齐亚诺发现这位脑满肠肥、胸前挂满勋章的帝国元帅简直不堪忍受。他在2 月2 日的日记上写道:“此人还是那样趾高气扬,架子十足。”两天以后又写道:
戈林今天离开罗马。我们在艾克赛尔西奥饭店吃饭,吃饭的时候戈林别话不说,只谈他的珠宝。他手上真的戴着几只漂亮戒指……在去火车站的路上,他穿着一件宽大的黑貂皮大衣,既像1906 年汽车夫的穿着,又像一个高等妓女去看歌剧时的打扮。
第三帝国的第二号人物的腐化堕落已日甚一日了。
墨索里尼向戈林表示,只要德国给大炮,就在3 月份派两师意大利部队到俄国去。但是他对他的盟邦在东线的失败是如此忧心忡忡,以致于使希特勒认为有必要在这个时候举行一次会谈,以便说明德国仍然拥有多么强大的军事力量。
这次会谈于4 月29 日和30 日在萨尔斯堡举行。墨索里尼、齐亚诺和随从人员被安顿在一座巴罗克式的克莱斯汉姆宫里,这座宫殿曾经是历代王公主教的故宫,现在又经过一番装饰,布置了从法国运来的帷帘、家具和地毯。意大利外交大臣猜想德国人得到这些东西大概“所费无几”。齐亚诺看到元首倦容满面。他在日记中写道,“去年冬天那几个月在俄国的生活在他身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我第一次发现他添了许多白发”。
会谈中,德国方面照例说了一通对总的形势的估计。里宾特洛甫和希特勒请两位意大利客人放心:在俄国、北非、西线和公海上,一切都很顺利。他们透露,东线即将发动的攻势,矛头是指向高加索油田。
一旦俄国石油来源告罄[里宾特洛甫说],俄国便要屈膝投降了。然后英国……也将屈服,以求保全被打得支离破碎的英帝国的剩水残山……
美国完全是吹牛……
齐亚诺带着几分耐心听着他的对手的话。但他得到的印象是:[911]不论美国最后采取什么行动,真正吹牛的却是德国。实际上,只要他们一想到这里,“他们就觉得凉了半截身子”。
像往常一样,话说得最多的是德国元首。
希特勒没完没了的说呀,说呀,说呀[齐亚诺在日记中写道]。墨索里尼在受罪——他也是惯于只管自己发言的,现在却不得不憋着不说话。第二天吃过午饭,在一切都谈过以后,希特勒又不住嘴他讲了1 小时又40 分钟。战争与和平,宗教和哲学,以至艺术和历史,什么问题都淡了,真是一项不漏。
墨索里尼不由得看看手表……德国人,可怜的德国人,天天得耐着性子听希特勒讲话。我敢担保,他讲话时的每一种姿势,每一个字眼,每一处停顿,他们莫不记得烂熟,约德尔将军经过一番了不起的克制,最后在一张长沙发上睡着了。凯特尔也直打瞌睡,但他总算没让脑袋搭拉下来。他离希特勒太近,不能由着自己……
虽然希特勒费了很多口舌,或者也可以说正是由于他费了这些口舌,总算使墨索里尼答应向俄国前线提供更多的意大利炮灰。希特勒和凯特尔从各个仆从国家得到了很大收获,据德国最高统帅部统计,“盟邦”将有52 个师可供夏季作战之用——罗马尼亚27 个师,匈牙利13 个师,意大利9 个师,斯洛伐克2 个师,还有西班牙1 个师。这52 个师约占东线的轴心国家全部兵力的1/4。在德军进攻重点所在的战线南部,将要增援41 个师的生力军。其中一半,即21 个师是匈牙利部队[10 个师]、意大利部队[6 个师]和罗马尼亚部队[5 个师]。哈尔德等绝大多数将领并不赞成把大多的希望寄托在这么多的“外国”师上。他们认为,这些部队的作战素质往轻里说也是靠不住的。但是由于他们自己人力不足,也只得接受这些援兵。这一决定很快就对即将到来的灾难起了促成作用。
最初,在1942 年夏天,轴心方面还大走红运。在进攻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的战役开始以前,北非战场上便已取得了轰动一时的胜利。
1942 年5 月27 日,隆美尔将军在沙漠地区重新展开攻势。“他率领有名的非洲军[有2 个装甲师和1 个摩托化步兵师]和8 个意大利师[其中1个师是装甲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势把英国沙漠部队打得狼狈逃回离埃及边境不远的地方。6 月21 日,他攻陷英军防线上的重镇托卜鲁克,1941年英军曾在这里坚守9 个月,直到德国撤围。两天以后,他进入埃及。6 月底,到达离亚历山大港和尼罗河三角洲65 英里的阿拉曼。盟国许多政界人士大为震惊,他们反复端详着地图,认为现在几乎已无法阻挡隆[912]美尔给予英国一次致命打击:征服埃及,然后在得到增援的条件下,向东北推进,席卷中东的大油田,再与俄国境内的德军会师于高加索。俄国境内的德军这时已经开始从北面向高加索前进了。
这是盟国在战争中最黑暗的时刻之一,相对说来,是轴心方面最光明的时刻之一。但是正如前面所说,希特勒对全球战略是一窍不通的。他不知道如何利用隆美尔在非洲获得的惊人成就。他奖给这位非洲军的英勇领导人一根陆军元帅的节杖,却没有给他送去供应和援兵。”由于雷德尔海军元帅和隆美尔的一再催促,希1941 年11 月和12 月,在与英国军队经过一系列恶战之后,隆美尔的部队被完全逐出昔兰尼加省,一直退到该省西部边境的阿格拉一线。但是到了1942 年1 月,隆美尔以其惯有的弹性,卷土重来,经过17 天的快速战斗,收复了一半失地,回到加柴拉,并于1942 年5 月末从加柴拉发动了一场新的攻势。
特勒才勉强同意首先派非洲军和一小批空军到利比亚。他这样做只是为了防止北非意大利军队的溃散,而不是由于预见到征服埃及的重要性。德国要征服埃及,关键实际上在于马耳他岛。这个小岛位于地中海中间,在西西里和利比亚的轴心基地之间。英国的轰炸机、潜水艇和海面舰只就是从这个英国军事要塞出发,袭击德国和意大利向北非运送给养和兵员的船只的。1941 年8 月,准备运给隆美尔的给养和增援部队,大约有35%葬于海底;10 月,这个数字达到63%。11 月9 日,齐亚诺在日记中悲哀地写道:从9 月19 日以来,我们已放弃了向利比亚运送物资和人员的打算;每一次尝试都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今晚我们再作尝试,7 艘轮船出发了,护航的有两艘万吨巡洋舰和10 艘驱逐舰……我们的船只全部——我说的是全部——被击沉了……英国人在葬送我们的船只之后,返回他们[在马耳他]的港口。
德国人过迟地从大西洋战场腾出几艘潜水艇到地中海来,并给凯塞林元帅增加了若干中队的飞机,供西西里基地使用。德国决定要使马耳他岛失去作用:如果可能的话,还要摧毁英国在地中海东部的舰队。这个决定立即收到了效果。1941 年底,英国损失了3 艘战舰、1 艘航空母舰、2 艘巡洋舰以及几艘驱逐舰和潜水艇,余下的舰只被逐回埃及基地。几个星期之中,马耳他日夜遭[913]到德国飞机的狂轰滥炸。这就使轴心的供应顺利运出——1 月间没有损失任何船只——使隆美尔得以重整旗鼓,大举进军埃及。3 月间,雷德尔海军元帅说服希特勒批准了隆美尔进攻尼罗河的计划[“阿伊达计划”],同时批准了用伞兵占领马耳他的计划[“大力神计划”]。从利比亚发动的进攻将于5 月底开始,袭击马耳他预定在7 月中。但是到了6 月15 日,正当隆美尔得到初步成功时,希特勒却推迟了进攻马耳他的计划。他向雷德尔解释说,这是因为无法从俄国前线抽调出部队和飞机。一两个星期以后,他又一次推迟“大力神计划”,说不妨等到东线夏季攻势结束、隆美尔征服埃及之后。他指示在这个时期中可用继续轰炸的办法使马耳他不能动弹。
但是马耳他并没有被制伏得不能动弹。由于没有能使马耳他失去作用,也没有能把它拿下来,德国即将付出昂贵的代价。6 月16 日,英国的一个大护航舰队开到这个被围困的海岛。尽管损失了几艘军舰和运输船,这次行动使马耳他又恢复了基地的作用。美国航空母舰“黄蜂”号上的喷火式战斗机飞到马耳他,不久以后就使德国轰炸机再也不能轰炸这个岛屿了。隆美尔尝到了苦头。他的供应船只被击沉了3/4。
隆美尔进驻阿拉曼时,只有13 辆作战坦克。他在7 月3 日的日记中写道:“我军力量已日渐衰竭。”而这时金字塔已几乎在望,再往远处看,便是埃及和苏伊士运河这个大战利品!希特勒又失去了一个大好机会,又失去了一个由战运给他带来的最后的天赐良机。
Ⅳ 二战着名将领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泰因,(1887-1973),德国军事家、战略家,与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他们是助纣为虐的法西斯帮凶,对别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同时他们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也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值得后人研究。与那些制造屠杀的纳粹德国政客们和党卫军首脑相比,他们虽在希特勒的战争中策划指挥,却反对纳粹的屠杀和灭绝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也正因为如此,加上他们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们赢得了对手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他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确实值得后人研究。与那些制造屠杀的纳粹德国政客们和党卫军首脑相比,身为正规的德国国防军优秀将领的他还算清白。虽在希特勒的战争中策划指挥德国组建了装甲部队,却反对纳粹的屠杀和灭绝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也许正因为这点,加上他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赢得了敌国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
龙德施泰特,几度复出的陆军将领龙德施泰特(1875年~1953年)是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1892年毕业于高级军校,被派到驻卡塞尔步兵团任职。1900年升任步兵团中尉副官。1907年军事学院毕业后,任步兵团上尉连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初任预备第22师参谋,继任喀尔巴阡山某军首席少校参谋官,大战结束时任西线第15军参谋长。战后起,历任骑兵第3师参谋长、第2集团军参谋长、骑兵第 2师师长、步兵第 3师师长、第 3军区司令。1932年 10月晋升为步兵上将,任第 1集团军群司令。
埃尔温·约翰内斯·尤根·隆美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在战时被德英交战双方都称为“沙漠之狐”。他不仅成为战时军队和群众的偶像,同时也赢得了敌人的尊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隆美尔是一个功勋卓着的军官,因为意大利前线的战功而获得功勋奖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法兰西战役中,他做为第七装甲师的指挥官而驰名一时,在北非战场上,隆美尔进入了其军事生涯的顶峰。在这里,他充分显示了他的战术天才,指挥非洲军数次以少胜多击败英军,赢得了不朽的声名。战争后期,因为受到密谋刺杀希特勒事件的牵连而被迫服毒自杀。
费多尔·冯·博克(Fedor von Bock,1880年12月3日出生于勃兰登堡省库斯特林的军人世家。父亲曾升至少将,母亲也是军人家庭出身,博克从小就向往成为真正的军人,在军界大干一番。博克先后到格罗斯利希特菲尔德军校和波茨坦军校学习。1898年,博克以优异成绩从军校毕业,获得少尉军衔,1905年任营部副官,1907年任团部副官,1908年晋升为中尉。1910年,博克调入总参谋部任职。1912年,博克晋升为上尉。博克在陆军中获得“库斯将林的圣火”绰号。
威廉·凯特尔(1882.9.22—1946.10.16),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军事家。1924年底,他被调派至“国防部”,是凡尔赛条约后期掩护德军准备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谋本部”外壳单位;没多久他就升迁为署、处长,纳粹党执政后1933年他依旧被原职留用于“军部”,1935年年在魏勒·冯·弗理奇推荐他出任纳粹德国国防部长。
德意志第三帝国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上将阿尔弗雷德·约德尔(Alfred.Jodl)(1890年5月10日—1946年10月16日)。1939年8月被破格提升为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作战部部长(少将)。从此,约德尔成为希特勒在军事作战方面的主要顾问之一,直接参与策划德军的各项侵略扩张计划和行动。在纳粹进攻挪威、丹麦和南斯拉夫的战争中,约德尔起到了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1940—1941年,他是代号为“巴巴罗萨计划”的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的主要炮制者之一,并签发了该计划。战争期间,他曾签发了有关屠杀苏军战俘的军令,对德军早已存在的屠杀战俘的暴行起到进一步推波助澜的恶劣作用。1945年,约德尔和弗雷德堡上将一起来到法国巴黎以东兰斯的英美盟军总司令部,代表德军向英美盟军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不久,约德尔被英美盟军逮捕,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1946年10月11日,他以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被判处绞刑,并于10月16日凌晨1 时执行绞刑,行刑6年后重新审理宣布为无罪。
赫尔曼·威廉·戈林(Hermann Wilhelm Göring,1893年1月12日—1946年10月15日),纳粹德国空军元帅,纳粹德国帝国元帅,德国纳粹党的二号人物,希特勒曾指定的接班人,国会纵火案和组建秘密警察盖世太保的元兇。他既是德国法西斯政治、经济与军事的首脑,也是制定奴役劳工计划、镇压残杀犹太人和其他种族的主谋,是二战中的法西斯主犯。在纽伦堡审判中,戈林被控以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并被判处绞刑,但他在执行绞刑前数小时在狱中服毒自杀身亡。
埃里希·雷德尔,德国军事家,纳粹德国海军总司令(1928~194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德国巡洋舰队参谋长,1922年晋升海军少将,3年后晋升中将。1928年任海军总司令,提倡建造潜水艇和快速巡洋舰,以满足德国海军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擢升为海军元帅。他首先提出入侵挪威的建议,并亲自督导入侵丹麦和挪威的作战计画和执行情况(1940)。但因在战略方面与希特勒意见相左,1943年1月被解除海军最高指挥权。1946年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终身监禁,后因健康情况不佳于1955年获释。
卡尔·邓尼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着名军事将领。曾任潜艇部队司令、海军总司令、第三帝国国家元首、武装部队统帅,德国海军元帅,是德意志民族国家社会党党员,希特勒死后接任德国国家元首,是二战结束后受审的主要纳粹战犯之一。
Ⅵ 谁能告诉我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经过
1942年11月20日,曼斯坦因奉命组建顿河集团军群并出任司令,指挥斯大林格勒地区的霍特战役集群(包括1个空军野战师和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霍利德特战役集群和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11月28日,曼斯坦因就提出在所有部队集结完毕之前即应发动救援作战,打通从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到斯大林格勒的陆上走廊,使被围的第6集团军在获得燃料与弹药补给并恢复机动能力后突围。根据曼斯坦因的"冬季风暴"计划,霍特战役集群的第57装甲军从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沿伏尔加河与顿河之间的陆桥向东北方向发起突击,霍利德特战役集群则应不断地向苏军施加压力并以第48装甲军从上契尔斯卡亚地域向第57装甲军当面的苏军的左翼和后方发起进攻。但是,由于部队集结的困难,曼斯坦因迟至12月12日才发起进攻。12月28日,第57装甲军进抵梅什科瓦河,与被围的第6集团军相距不到40公里,曼斯坦因似乎成功在望。然而,苏军的强大反攻击破了曼斯坦因和希特勒的美梦。
1943年2月2日,曼斯坦因晋见希特勒,使其同意放弃东顿涅茨以腾出第4装甲集团军准备反攻的计划,就在2月,曼斯坦因出任南方集团军群(由A集团军群和顿河集团军群各一部编成)司令。2月19日,曼斯坦因开始反攻。2月22日,第48装甲军和第57装甲军向巴甫洛沃格勒挺进,与第2党卫装甲军会师后直逼哈尔科夫。3月18日,曼斯坦因夺回哈尔科夫和别耳戈罗德,据称歼灭了苏联第3坦克集团军及其支援部队,恢复了以前的战线。曼斯坦因为此获得栎树叶骑士十字勋章。
Ⅶ 阿尔弗雷德·约德尔的生平介绍
阿尔弗雷德.约德尔1890年5月10日出生于德国的维尔茨堡Würzburg 。基本上算是德国霍恩所伦王朝的贵族,在德国,贵族一向以军事上的才华为荣,约德尔说过,“元首鄙视我所认同的中等阶级;他怀疑和鄙视我与之联姻的贵族阶层;他憎恶我是其中一员。”约德尔1910年从军校毕业后加入了德国陆军,早年在炮兵部队服役。1914年至1916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两次负伤。随着德军在战争中的最后失败,约德尔决定离开军队去担任一名医生。
1933年希特勒上台,约德尔的军事生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35年他被提升为1938年10月至1939年8月27日担任德军第44师指挥。期间希特勒开始了军事夺权的斗争,约德尔随声附和,在日记中写道:“陆军内只有一个目无军纪的因素--将军们。归根结底,这是他们的傲慢之使然。因为看不出元首之天才,他们既缺乏信心又目无纪律。”他们仍将他看成是大战期间的下士,“而不是自俾斯麦后出现的最伟大的政治家”。
但是约德尔比其他任何军官更接近希特勒,因为他每天都要亲自向元首汇报最高统帅部各战区的战况,尔后与他讨论作战计划和命令。就这样约德尔开始时无形中成了一名军事教员。
1939年4月1日,大战前夕其被晋升为少将军衔,4月3日,希特勒下达了代号为“白色方案”的秘密指令,6月26日,约德尔向希特勒呈交了一份“白色方案”的初步时间表。元首审阅以后表示“基本上”同意。1940年3月1日,希特勒发出了“威塞演习”指令,德军迅速占领了丹麦、挪威,可是4月17日 鉴于纳尔维克的态势对德国守军日益危急,希特勒允许迪特尔少将进入瑞典。但在约德尔的恳切要求下,于晚间又下达尽可能长期坚守的命令。在1940年入侵挪威的关键时刻,约德尔的胆略和智谋胜过了希特勒。这一点希特勒是欣然承认的。从那时起约德尔不胜荣幸,能坐在元首身旁同他一起进餐。直到三年之后,即在斯大林格勒之战前不久,他才因偏袒犯上不恭的利斯特而失宠。
1940年7月19日约德尔由于的到希特勒的赏识,被破格晋升为二级上将,任总参谋部作战参谋。1940年任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作战局局长,而他的顶头上司就是威廉·凯特尔陆军元帅。在制订对英国的战役计划时,大规模登陆战的“海狮计划”被无限期的搁置,针对德国海军力量的薄弱,8 月15日,约德尔指出,要击败英国,除了直接入侵以外,还有其他方法,那就是:延长空战、加强潜艇战、夺取埃及和直布罗陀。希特勒非常赞成袭击直布罗陀。
在此间约德尔在德国统帅部制订一系列作战计划,旨在征服世界,除了入侵苏联东南欧和非洲外,在1941年2月约德尔同希特勒甚至认真地讨论起穿过伊朗或阿富汗入侵印度的问题。当年仲夏之前他草拟了后续指令,推断在苏联被消灭之后,德国和意大利将控制整个欧洲,如有必要就使用武力征服土耳其。直布罗陀、埃及和巴勒斯坦都要占领,对英国则给以致命的打击。
与苏联的战争,从一开始就被确定为毁灭性的。希特勒曾对约德尔说:“即将开始的战争不仅仅是一场武装冲突,这实际上是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希特勒还宣称,这场战争必须以最残酷的方式进行,目的只有一个:“无情地”消灭每一个苏联人。10月8日,约德尔又把他那个得意洋洋的定论说了一遍:“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已经最终赢得了战争!”但是不久战事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42年夏末,希特勒同约德尔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事情的经过是:约德尔被派往A集团军总部调查该集团军在东线南段遭到失败的原因,着重查明集团军总司令是否执行了最高统帅部对战役的命令和指示。调查表明,该总司令执行了领袖的命令,但因遭到苏军日益强大的抵抗而未能成功。于是,希特勒就指责约德尔有意替不服从命令的前方将领辩护,而约德尔也大胆地指出了希特勒指挥上的错误。
1944年2月1日约德尔被晋升为一级上将。
1945年5月7日约德尔在兰斯代表德军向西线盟军投降。他对“元首”惟命是从,直到德军彻底无望时还强硬地指出:任何一个希望自己不受德国人民永远诅咒的德国人,都不可能签署把数十万德国官兵交给俄国人的文件。然而顽固的结果,等待他的是绞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