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国都有哪些着名建筑
1、柏林墙遗址
柏林墙墙高3.5米,水泥板结构,墙上部为水泥管。1961年被筑起后作为德意志民族分裂和冷战的见证,而在1989年民族即将统一的时候又被拆除作为友好象征,促进了东西德国的统一。
2、新天鹅堡
新天鹅城堡是德国的象征, 由于是迪斯尼城堡的原型,也有人叫灰姑娘城堡。建于1869年。全名新天鹅石城堡,是座白墙蓝顶的神话城堡,位于德州Fussen小镇上,在阿尔卑斯山脉中,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行宫之一,也是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3、勃兰登堡门
勃兰登堡门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市中心,最初是柏林城墙的一道城门,因通往勃莱登堡而得名。现在保存的勃莱登堡门是一座古典复兴建筑,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于1788年至1791年间建造,以纪念普鲁士在七年战争取得的胜利。
4、亚琛大教堂
亚琛大教堂又名巴拉丁礼拜堂,是德国着名的教堂、现存加洛林王朝建筑艺术最重要的范例,位于德国最西部的城市亚琛市,邻近比利时、荷兰边境,是着名的朝圣地。1978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编号: 516-001,是德国的第一处世界遗产。
5、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市的乌尔姆大教堂),世界第三。论规模,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它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
❷ 世界上比较着名的住宅设计有哪些名字就可以,学建筑学朗朗上口的那种
建筑师:E.沙里宁
芬兰赫尔辛基火车站建于1906~1916年,是本世纪初车站建筑中的珍品,也是北欧 早期现代派范畴的重要建筑实例,但基本上还是折衷主义的。它轮廓清晰,体形明快, 细部简练,既表现了砖石建筑的特征,又反映了向现代派建筑发展的趋势。赫尔辛基火 车站的设计者是着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尔
辛基火车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虽有古典之厚重格调,但又高低错落,
方圆相映,因而生动活泼,有纪念性而不呆板,被视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罗那(1906~1910年)
建筑师:A.高迪
米拉公寓于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建成。设计米拉公寓的西班牙着名建筑 师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筑艺术探新中勇于开辟另一条道路的 人,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中去,在米拉公寓设计 中,把重点放在造型的艺术表现方面。他发挥想象力,建筑形象奇特,怪诞不经。同时 吸收了伊斯兰建筑的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相结合,采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独创的塑性建筑楷模。
林肯纪念堂,美国华盛顿(1919~1922年)
建筑师:H.培根
林肯纪念堂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培根设计,坐落在摩尔林荫大道末端的一处人造高 地上,面积为2200平方米,对面是华盛顿纪念碑。纪念堂吸取了古希腊神庙的传统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围绕,象征林肯时期美国的36个州。虽然平面似古希 腊神庙,但没有通常希腊神庙的山花,而是一个团进去的屋顶层,放在古典柱式的顶部。
纪念堂内部用排列柱将平面划分为一个主厅和两个侧厅,侧厅内墙壁上绘制了表现林肯
一生中最显着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画。整个纪念堂的高潮是正对入口位于主厅中央的林
肯雕像。在从入口到雕像这一纵向序列的引导下,人们会感受到气氛的庄严。尔后人们
会渐渐看清这尊在散射入室的阳光照射下表情严肃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纵横
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导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这是这座纪念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手笔。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瑞典(1909~1923年)
建筑师:R.奥斯特柏格
本世纪20年代,创造新建筑风格的呼声已在西欧兴起,而传统建筑风格仍保持着强
劲的势头。1923年落成的这幢市政厅即是尊重和继承传统的一种表现。瑞典建筑师R.奥
斯特柏格在市政厅设计中,他尊重古典建筑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将历史上的多种建筑风
格与手法融合一起,创作了这座体形高低错落、虚实相谐的水边建筑。市政厅内的几个
大厅装饰华丽而不俗,具有北欧地区的诗情画意,被认为是民族浪漫主义建筑的一个精
品。
施罗德住宅,荷兰乌德勒支市(1924年)
建筑师:G.里特维德
设计人G.里特维德是家具设计师兼建筑师,受荷兰当时“风格派”影响。风格派艺
术家倡导艺术作品应是几何形体和纯粹色块的组合构图。这座施罗德住宅是风格派艺术
主张在建筑领域的典型表现。由光光的墙板,简洁的体块,大片玻璃组成横竖错落,若
即若离的构图,与当时着名的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绘画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
维的风格派绘画。施罗德住宅对许多现代建筑师的建筑艺术观念有不小的影响。
包豪斯校舍,德国(1926年)
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
此建筑群由着名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设计,建于德国德骚市。它由教学楼、实习工
厂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空间布局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的群体,既
独立分区,又方便联系。教学楼与实习工厂均为四层,占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
层,连接二者的是两层的饭厅兼礼堂。居于群体中枢并连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师办公室
和图书馆。建筑占地面积为2630平方米。这样不同高低的形体组合在一起,既创造了在
行进中观赏建筑群体给人带来的时空感受,又表达了建筑物相互之间的有机关系,更体
现了“包豪斯”的设计特点: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经济性与建造的精美直接联系起来。这座校舍和包豪斯学校的教
学方针与方法均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萨伏伊别墅,法国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萨伏伊别墅位于法国巴黎近郊,这是一个富豪的别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师于1928
年设计,1930年建成。地段为十二英亩,建筑占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层。
这座别墅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作为独立住宅的自身,由于它在西方“现代建筑”历史上
的重要地位,被誉为“现代建筑”经典作品之一,它是与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筑和城
市规划事业相关联的。勒·柯布西耶的许多建筑观点早期是由小住宅设计体现出来的。
1926年他把“新建筑”与旧建筑进行比较,提出新建筑的五个特点:(1)支柱层,主
要房间设在二层;(2)屋顶花园;(3)自由的平面;(4)横向长窗;()自由立面
(成为一片可供自由处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萨伏伊别墅就是综合体现上述特点
的,与传统住宅建筑完全不同的代表作。从外观上看,形体简单,但内部空间却很复杂。
它与欧洲传统住宅大异其趣,表现出20年代建筑运动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筑观念。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西班牙(1929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有个德国馆,轰动了整个建筑界。博览会结束,该馆也
随之拆除了,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德国建筑大师密
斯·凡·德·罗在这个建筑物中完全体现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筑处
理原则。他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
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塑造建筑空间,以水平和竖向的布
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运用,以及结构造型等,使建筑进入诗意般的水平。
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
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
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
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
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
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
格产生了广泛影响。
半个世纪以后,西班牙政府于1983年决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蒙胡
奇公园里重建这个展览馆。由西班牙着名建筑师C.锡里西等主持。
采纳后再私信你几个
❸ 德国着名建筑有哪些
1、新天鹅堡
新天鹅城堡是德国的象征,由于是迪士尼城堡的原型,也有人叫灰姑娘城堡。建于1869年。这座城堡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行宫之一。共有360个房间,其中只有14个房间依照设计完工,其他的346个房间则因为国王在1886年逝世而未完成。是德国境内受拍照最多的建筑物,也是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❹ 德国有哪些着名建筑
1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Der
Koelner
Dom),位于德国的北莱菌-威斯特清伦州。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科隆大教堂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科隆大教堂与巴黎圣母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
2东德安全局博物馆
位于柏林。原民主德国国家保安机关总部。最后一任部长埃里希。米尔克的办公室可供游人参观。
3林德霍夫城堡
是纯正的国王城堡,于1874至1878年间建成,是新天鹅堡主人路德维希二世生前唯一完成且经常居住地皇宫。
4新天鹅堡
这座中世纪风格的古堡建于1869至1886年,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统治时期下令建造的童话一般的皇宫。路德维希二世之死至今都是一个谜。
5弗森市
古老的旧城、高耸的城堡和SanktMang修道院是这里不容错过的风景。位于山区阿尔格伊Lech河畔的老城海拔808米,是巴伐利亚州最高的城市。
6亚琛大教堂
卡尔大帝统治期间(公元748至814年),亚琛成为帝国的中心。其建造风格效仿拜占庭帝国的东罗马教堂。
7浪漫之路
以维尔茨堡(Würzburg)为起点的浪漫之路直至阿尔卑斯山脚全长366公里,沿途无数城堡,名胜古迹使游客目不暇接
❺ 同攻打首都、莫斯科战役和柏林战役中,为什么双方表现差距很大
在二战的时候,欧洲战场有很多着名的战争,就例如莫斯科战役及其柏林战役,莫斯科战役是苏联为了更好地护卫自身的北京首都而开展的攻防战,柏林战役则是德军为了更好地护卫自身北京首都的一场攻防战,虽然全是攻防战,但是他们却拥有不一样的结果。
那边跟德国北京首都柏林也就仅有类似一百公里的间距,这状况巨大地缩减了德军的防御力室内空间。就算是德军有再多的兵力,也没有办法开展分离布局,就仅有聚堆,这便会应对苏联的空军及其火炮的空袭。
除此之外,战斗总面积也是确定了苏军可以扩张自身的防守范畴,搭建起大量的防御,提高防御力深度。而在柏林战役的时候,由于近郊区都被苏军也有英美国军队占有了,因此德军就没了防御力深度。而由于德军没有办法在大范畴里边开展防御力,也就不太可能给苏军带去哪些更高的损害,与此同时防御力也是大大的地减少了。
莫斯科争夺战开展的时间段是以一九四一年九月到一九四二年一月,虽然那时候的苏联损害了许多的土地资源,但总面积或是德国的八十倍,再再加上苏联或是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可以跟德军进行抵抗。
因此,与此同时在斯大林进行的政治工作下,苏联的高层住宅及其这些一般群众并没造成哪些十分消极的心态。在柏林战役的时候就不一样了,那时候的德军可以说成军心涣散了,斗志也十分消沉,有很多的老百姓也是幡然醒悟到希特勒并不是她们的爱国英雄,他是一个民族败类。
除开有上边那几个方面之外,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也促使德军在战事之中落败,那便是德军高层住宅在管理决策时发生了战略的过失。她们在挑选攻击莫斯科的时间上有什么问题,那时候的苏联处在冬天,气温格外寒冷,而德军并没有带够充足的保暖物件,被冻死了十分多的德军,而苏军则是由于融入了该国的气温,再再加上还备齐了保暖的衣服。
在全部苏德战争里边,德国抛向的兵力是没有苏联抛向的多的,但是德军的死伤要比苏军少。德军可以锐不可当地攻击到莫斯科,这一点足够说明德军的战斗能力是特别强的。但是苏军的整体实力一样也很强,可以打进德国北京首都柏林,将德国纳粹解决掉。
❻ 世界10大高楼有哪些
NO.1 哈利法塔(原名迪拜塔)
哈利法塔又名迪拜塔,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联酋)最大的城市迪拜市。
迪拜市也是中东地区的经济和金融中心,是中东最富裕的城市,在全球最富裕城市中也位居前列。哈利法塔项目,由美国芝加哥公司的美国建筑师阿德里安·史密斯(Adrian Smith)设计,由美国建筑工程公司SOM,比利时最大建筑商Besix,阿拉伯当地最大建筑工程公司Arabtec和韩国三星公司联合负责实施;景观部分则由美国SWA进行设计;我国江苏南通六建集团公司承包土建施工,幕墙分别由香港远东、上海力进、陕西恒远三家公司承包。建筑设计采用了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单式结构,由连为一体的管状多塔组成。
哈利法塔造价:15亿美元;总高度:828米(2716.53英尺);建筑层数:162层,连同地下共有169层。哈利法塔整个建筑外墙用玻璃8.3万平方米,金属2.7万平方米,总共相当于17个足球场。大楼内设有住宅、办公室和豪华酒店,意大利着名奢侈品设计师乔治.阿玛尼参与了楼内酒店的设计。命名为“AtTheTop”的观景台设于第124层,在天气晴好的日子,游客可远眺80公里外的景色。值得一提的是,在“迪拜塔”的第76层,建有一个游泳池,这也成为了世界上高度最高的游泳池,而全球最高的清真寺则建在迪拜塔158层。大楼内共有56部电梯穿梭其间,速度达每秒18米,为世界上速度最快且运行距离最长的电梯。哈利法塔外观呈Y形,具有太空时代风格,但基础造型则为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六瓣的沙漠之花。各个部分最终螺旋式上升扭结成塔尖。哈利法塔最初的原名叫迪拜塔,完工之后才改以哈利法塔为正式名称。在古阿拉伯世界中,哈利法为“伊斯兰世界最高领袖”之意,同时也是历史上阿拉伯帝国统治者的称号。而迪拜所属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总统,同时也是阿布扎比的酋长,名字正好即是哈利法。
NO.2 上海中心大厦
上海中心大厦简称上海塔,位于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大厦面积433,954平方米,建筑主体为118层,建筑层数128层(地上118层、5层裙楼和5层地下室),总高为632米,结构高度为580米,在2008年11月29日进行主楼桩基开工,预期到2014年竣工。此外,机动车停车位布置在地下,可停放2000辆。大厦造价:148亿人民币元。上海塔将有两个玻璃正面,一内一外,主体形状为内圆外三角。形象地说,就是一个管子外面套着另一个管子。玻璃正面之间的空间在90厘米到10米之间,为空中大厅提供空间,同时充当一个类似热水瓶的隔热层,降低整座大楼的供暖和冷气需求。降低摩天楼的能耗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同时也让这种大型建筑项目更具有经济可行性。
根据设计,乘超高速电梯从B2层一站直达118层观光层,以每秒18米的速度,1分多钟就可以抵达“皇冠”部位,鸟瞰上海。根据设计,118-119层为室内观光空间层,121层室外平台观光层,以及125-126层的风阻尼器观光层。游客在121层有望漫步环形步道,与高空的清风亲密接触,感受上海之巅。作为一幢综合性超高层建筑,上海中心大厦以办公为主,其他业态有会展、酒店、观光娱乐、商业等。大厦分为5大功能区域,包括大众商业娱乐区域,低、中、高、办公区域,企业会馆区域,精品酒店区域和顶部功能体验空间。其中“世界之巅”即是功能体验区,有城市展示观看台,娱乐,VIP小型酒吧、餐饮、观光会晤等功能。另外,在本项目的裙房中还设有容纳1200人的多功能活动中心。上海塔依靠3个相互连接的系统保持直立。第一个系统是90英尺×90英尺(约合27米×27米)的钢筋混凝土芯柱,提供垂直支撑力。第二个是钢材料“超级柱”构成的一个环,围绕钢筋混凝土芯柱,通过钢承力支架与之相连。这些钢柱负责支撑大楼,抵御侧力。最后一个是每14层采用一个2层高的带状桁架,环抱整座大楼,每一个桁架带标志着一个新区域的开始。
NO.3 麦加皇家钟塔饭店
麦加皇家钟塔饭店是一栋位于沙特阿拉伯王国的伊斯兰教圣城麦加。其附近正坐落着世界上最大的麦加大清真寺。钟塔饭店为复合型建筑。建筑高度601米,建筑层数95层。麦加皇家钟塔饭店为全球最高的饭店建筑。整个复合建物将拥有广达150万平方米的楼板面积,为全球之最。麦加钟楼主体包括662米的混凝土建筑和155米高的“克雷森特”金属尖顶,顶端是个新月标志。钟楼最大的亮点在于由德国公司设计制造的巨大时钟,这个高43米,宽45米四面立体的时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时钟。这座时钟夜里在17公里以外都可看见,白天可在11公里至12公里外看到。皇家钟塔呈长方体,四面都有表盘显示时间。其中每一面均镶嵌有9800万块玻璃砖,并刻有阿拉伯语的“伟大的安拉”的字样。钟塔全高601米,每个表盘的直径达40米,已经成为沙特耸入云霄地标性建筑,在25公里外也能看见。钟塔顶端还有一轮包金的穆斯林伊弯月。据介绍,皇家钟塔由于德国和瑞士的工程师共同设计,整个工程预计耗资8亿美元。报道称,建筑该钟塔的主要目的是当作朝圣时期标准时间的校对之用。麦加皇家钟塔饭店建于2012年,由沙特阿拉伯王国最大的建设公司沙特宾拉登集团承造。位置就坐落于全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圣地禁寺的左近。目前,麦加皇家钟塔饭店坐拥世界最高的饭店、世界最高的钟塔、世界最大钟面,世界最大的楼板面积。游客在离钟塔16英里处都能看到钟楼塔尖上的金色月。
NO.4 台北101摩天大楼
台北101摩天大楼,在规划阶段初期,原名台北国际金融中心,位于台湾台北市信义区西村里信义路五段7号。大楼于1999年动工,2004年12月31日完工启用,由建筑师李祖原设计,KTRT团队建造。 大楼总高度509米,建筑层数106层(地上101层,地下5层),造价为580亿元新台币。101摩天大楼融合东方古典文化及台湾本土特色,多节式外观造型,宛若劲竹,节节高升、柔韧有余,象征生生不息。建筑主体分为裙楼(台北101购物中心)及塔楼(企业办公大楼)。其中B2—B4为停车场,B1至4楼共有5层购物中心,5楼则为数家银行与证券服务金融中心所在,6楼至84楼为一般办公大楼,85楼为商务俱乐部,86至88楼为观景餐厅,89楼为室内观景层,91楼为室外观景台。大楼运用高科技材质及创意照明,以透明、清晰营造视觉穿透效果。以高科技巨型结构(Mega Structure)确保防灾防风的显着效益。每八层形成一组自主构成的空间,自然化解高层建筑引起之气流对地面造成的风场效应,透过建筑设计绿化植栽区的区隔,确保行人的安全与舒适性。内斜七度的建筑面,层层往上递增;无反射光害的高度透明省能隔热帷幕玻璃,让人们在台湾的最高建筑内,观天看地。高科技材质及创意照明,以透明、清晰、营造视觉穿透效果,与自然及周遭环境大尺度的融合。大楼由台湾十二家银行及产业界共同出资兴建。大楼除底部裙楼作为购物商场外,将成为台北金融商业重镇,股市证交所亦将移至此。曾于2004年12月31日至2010年1月4日间拥有“世界第一高楼”的纪录。至今仍然全球最高岛屿建筑物。因应高空强风及台风吹拂造成的摇晃,101大楼设置了“调谐质块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调质阻尼器),这也是全球最大的阻尼器。在88-92楼层挂置一个重达660公吨的巨大钢球,利用摆动来减缓建筑物的晃幅。大楼拥有曾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快速电梯有2部,为观景台使用,其上行最高速率可达每分钟1010米,相当于时速60公里,从1楼到89楼的室内观景台,只需39秒;从5楼到89楼的室内观景台,只需37秒。下行最高速率可达每分钟600米,由89楼下行至5楼仅需46秒,至1楼仅需48秒。
NO.5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位于上海陆家嘴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00号,比邻即将竣工的上海中心大厦。它是以日本的森大厦株式会社(Mori Building Corporation)为中心,联合日本、美国等40多家企业投资兴建的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050亿日元(逾10亿美元)。原本设计高460米,后修改为492米,工程地块面积为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38.16万平方米,比邻金茂大厦。2008年8月29日竣工。造价:73亿人民币。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104层(地上101层、地下3层),其中94-100层都为观光层。其中倒梯形底部为97层观光天桥,而倒梯形顶部为100层则设置了长约55米的贵宾观光天阁。观光设施位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第94至100层。100层诞生了世界最高的观光厅;97层,如同浮在空中的天桥;94层,则以城市全景为背景,提供可举行各种活动的交流空间。大楼在90楼(约395米)设置了两台风阻尼器,各重150吨,使用感应器测出建筑物遇风的摇晃程度,及通过电脑计算以控制阻尼器移动的方向,减少大楼由于强风而引起的摇晃,这两台阻尼器也将成为当时世界最高的自动控制阻尼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以办公为主,集商贸、宾馆、观光、会议等设施于一体的综合型大厦。建筑的94层至101层为观光层,79层至93层将建成超五星级的宾馆,7层至77层为写字楼,3层至5层为会议室,地下2层至3层为商业设施,地下3层至地下1层规划了约1100台的停车位。
环球金融中心设计引起争议。原设计高460米,94层,原本预计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一高楼,后来因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工程一度停工了6年直到2003年2月13日,当时其设计高度已被其他摩天大楼建筑计划超越,复工后的大厦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比原来增加32米(7层)。除了高度,还有其外形。KPF公司总裁威廉·帕德森说,金融中心的设计灵感原本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天地”的理解,正是天圆地方的意思。而且,50米直径的“圆洞”就是不远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第二个球的大小,空心圆洞与实心球体正好形成一虚一实、遥相呼应的艺术美感。但这样的构思在一些人看来,同时也表现出了另一种形象,最早有人利用迷信在互联网上造声势,指出楼顶的大圆孔,远远地看太像日本的太阳旗。因为许多上海、中国民众认为原设计方案看上去就像是两把日本刀架着日本国旗中的日之丸,而建商更是日本公司,遂向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公司加压,甚至有民众抵制环球金融中心的建立。
中心公司随即更新设计,原来园洞改为方孔。不过大部分不持有此观点的人士认为这只是民族主义的穿凿附会。有人认为大厦原有的圆形方案更为美观,造型也符合美学观点之一的简约及流线型,也与周边的东方明珠和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等同样以球形为设计元素的建筑更为协调,也有人套用传统上“天圆地方”的观念认为矩形的设计也未尝不可。
NO.6 香港环球贸易广场
香港环球贸易广场简称ICC,位于香港西九龙柯士甸道西1号。它是香港地铁九龙(Union Square)第七期发展项目,也是最后一期发展项目。由新鸿基地产全资发展。2011年5月全面建成,造价约200亿人民币元。
大厦外型由世界着名建筑事务所Kohn Pedersen Fox Associates(KPF)设计。楼高490米,共有118层,是目前香港最高建筑。大楼100层设有“天际100”香港观景台,是香港唯一能360度俯瞰香港景色的地点。位于大楼顶部102层至118层的香港丽思卡尔顿酒店是目前全球位处楼层最高酒店,可尽览维港两岸壮丽景致。在这座大楼里,人们可以登上100楼的全港最高室内观景台 -“天际100香港观景台”,360度饱览香港景致;或住进102至118楼的香港丽思卡尔顿酒店,在半空中睡个觉。环球贸易广场与对岸中环的国际金融中心二期相对,两者犹如一道架设在维港的大门,每天迎接海上川流不息的船只进出维港。息的船只进出维港。每天晚上,大厦两面外墙更会变身世界最大的屏幕,上演两场“ICC声光耀维港”LED灯光动画及音乐演出。
这项演出已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全球“在单一建筑物上最大型的灯光音乐动画”!
NO.7 吉隆坡石油双塔(别名:双子塔)
吉隆坡石油双塔坐落于马来西亚吉隆坡市中市(Kuala Lumpur city centre) 简称KLCC计划区的西北角,属于此计划区的第一阶段工程。曾经是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现仍是世界最高的双塔楼。楼高452米,共地上88层。塔楼包含74.32万㎡以上办公面积,13.935万㎡购物与娱乐设施,4500辆车位的地下停车场,一个石油博物馆,一个音乐厅,以及一个多媒体会议中心。独立塔楼外形像两个巨大的玉米,故又名双峰大厦。造价:20亿马币。
双子塔的设计是经由国际性的比稿,最后决定采用着名的西萨佩里建筑事务所(Cesar-Pelli & Associates)提出的构想。整栋大楼的格局采用传统回教建筑常见的几何造型,包含了四方形和圆形。设计风格体现了吉隆坡这座城市年轻、中庸、现代化的城市个性,突出了标志性景观设计的独特性理念。大楼表面大量使用了不锈钢与玻璃等材质。双塔施工单位为三星物产。工程于1993年12月27日动工,1998年完工,它是两个独立的塔楼并由裙房相连。在两座主楼的41和42楼之间有一座长58.4米、距地面170米高的天桥。连接双子塔的空中走廊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过街天桥。双塔以452米的高度打破了美国芝加哥希尔斯大楼保持了22年的最高记录,成为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巨型建筑。双子塔为马来西亚石油公司的综合办公大楼,也是游客从云端俯视吉隆坡的好地方。双子塔与邻近的吉隆坡塔同为吉隆坡的知名地标及象征。
NO.8 紫峰大厦
紫峰大厦位于南京市鼓楼区鼓楼广场,鼓楼转盘西北角,中央路和中山北路交叉口,南京地铁1号线鼓楼站4号出口西北侧。发展商是上海绿地集团及南京国资集团。紫峰大厦选址位于鼓楼广场,东至中央路,西至北京西路,周边区域有玄武湖、北极阁、鼓楼、明城墙等历史文物古迹;该地段是南京主城区的中心点及城市的制高点,周边远景尽收眼底:东可眺望紫金山、西可望长江、南有雨花台、北有幕府山。2010年12月18日,大厦正式竣工。与上海金茂大厦一样,紫峰大厦都由世界摩天大楼设计专家美国SOM设计事务所设计。大厦建筑用地面积为18721平方米。A1地块总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基地内设一高一低2栋塔楼(主楼和副楼),用商业裙房将2栋塔楼联成一个整体建筑群;主楼地上89层,地下3层,总高度450米,屋顶高度389米。
大厦配备的机动车位超过1000个,超过了上海金茂大厦800个的机动车位。造价:约40亿人民币。紫峰大厦分别由绿、蓝两组玻璃勾画出蟠龙模样的外立面。由于紫峰大厦本身定位较高,其外立面玻璃的安装方式也和常见的平板式不同,像龙鳞一样呈纵横交错的锯齿状;设计、安装这种新型幕墙玻璃的方法,是世界上唯一的,具体制作、安装都有相当的难度,加上特殊的灯光照射,美轮美奂。南京紫峰大厦是以办公为主,集商贸、宾馆、观光、会议等设施于一体的综合型大厦。大厦设有六星级酒店(约65000平方米)、甲级办公楼(约55000平方米,副楼地上24层,地上建筑有效高度99.7米,主要功能甲级办公楼(约21000平方米);裙房地上6层局部7层,地上有效高度37米局部44米,主要功能为商场(约45000平方米)与酒店附属用房。地下4层,主要功能为商场、停车库及设备机房(约61000平方米)。主楼办公层高4.2米,酒店层高3.8米,副楼层高4米,商业层高6米。整个建筑有50多部垂直电梯与30多部自动扶梯来保证整个建筑的人流运输,以保证整个建筑的品质。72层为观光层,游客可在此观看到南京全景。
看玄武湖也就是一个洗脚盆那么大,比紫金山头陀岭448.9米还要高1.1米。
NO.9 韦莱集团大厦(西尔斯大厦)
韦莱集团大厦(Willis Tower) 曾用名西尔斯大厦,位于美国伊利诺州芝加哥市。韦莱集团大厦由SOM建筑设计事务所建筑师布鲁斯·格雷厄姆(Bruce Graham)和结构工程师法兹勒汗(Fazlur Khan)所设计。整个施工工期不到两年半时间,于1974年建成,高443米。总建筑面积418000平方米,地上110层,地下3层。底部平面68.7×68.7米,由9个22.9米见方的正方形组成。在这些正方形的范围内都不另设支柱,租用者可按需要分隔。整个大厦平面随层数增加而分段收缩。在51层以上切去两个对角正方形,67层以上切去另外两个对角正方形,91层以上又切去三个正方形,剩下两个正方形到顶。内部总共有450万平方英尺的办公室和商业空间。
韦莱集团大厦在1974年落成,超越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大楼。直至2004年台北101塔建成以前,韦莱集团大厦一直保持着“世界最高屋顶”和“世界最高居住层”的桂冠。根据高楼与都市住宅委员会(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Habitat)所使用的四分类建筑物高度判断法,加上楼顶天线后总高527.3米,韦莱集团大厦仍拥有四类最高头衔中“含天线总高”的世界纪录头衔。
韦莱集团大厦建成时被命名为(Sears Tower)“西尔斯大厦”。
2009年7月16日正式更名为韦莱集团大厦。大厦造价39亿美元。大厦的造型有如9个高低不一的方形空心筒子集束在一起,挺拔利索,简洁稳定。不同方向的立面形态各不相同,突破了一般高层建筑呆板对称的造型手法。这种束筒结构体系是建筑设计与结构创新相结合的成果。
韦莱集团大厦每天约有1.65万人到这里上班。在第103层有一个供观光者俯瞰全市用的观望台。它距地面412米,天气晴朗时可以看到美国的4个州。
NO.10 京基100(441.80米)
京基100(KK100),原名京基金融中心(KingKey Financial Center),楼高441.8米,共100层。是目前深圳第一高楼,位于我国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由来自英国的两大国际着名建筑设计公司-- TFP和ARUP联合设计,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京基100是深圳房企京基集团旗下的世界级地标,也是中国民营地产企业投资建造的最高建筑,保持了多项中国记录、世界纪录,并获得了多项世界级奖项。京基100城市综合体项目总用地面积42353.96 m2,其中建设用地35990.16m2,总建筑面积602401.75 m2,由京基100大厦及7栋回迁安置楼构成,总投资近50亿元。本项目位于罗湖区蔡屋围金融中心区内,涵盖全市74%的银行机构、80%的保险机构和40%的证券机构,集中了全市60%的金融资产、90%的外资银行,区域价值得天独厚。
京基100大厦由国际着名建筑设计公司--英国TFP和ARUP担纲设计,楼高441.8米,为全球第10高摩天地标,总建筑面积220,000平方米。京基100这一代表了中国技术标高与精神象征的双重地标,在大厦的整体设计与建设过程中,采用9.5:1的高宽比,为国内摩天楼之最。京基100使用的钢板最大厚度达到了130毫米,大厦的用钢量达到了6万吨,这在深圳甚至全国来说都是首例,将所有的焊缝连接起来,累积长度可以绕地球赤道4周,并采用了强度与韧性更高的C80高强度水泥,这在国内的摩天楼里尚属首次。京基100作为深圳又一新地标,打破了赛格和地王的记录,是中国经济与技术发展的新体现。
❼ (悬挂式高楼)德国巴伐利亚动力公司20层大楼的图片
悬挂式建筑的定义
挂着的高楼大厦?
动物的窠就是它们的“房屋”。有些会飞的动物,像鸟类和昆虫,它们的“房屋”有些是悬挂起来的:一种鹪鹩造的鸟巢,像只茶壶一样挂在树枝上,蜂巢常常挂林屋檐下或树枝上。每当冬天树叶落尽以后,经常能看到树枝上挂着一只只像纺锤或橄榄形的小东西,那是昆虫的窝。这些鸟类和昆虫住在悬挂着的房屋内,目的是为了安全,使其他动物不容易接近它们、伤害它们,而它们自己能够飞来飞去,进进出出还是很方便的。
人类从开始建造房屋以来,房屋总是造在地面上的,从最初的低矮的、用树枝搭成的棚窝,直到现代的高数十层以至上百层的高楼大厦都是一样。只有极少数在热带森林中某些原始部落的房屋,还建造在大树上。虽然是造在高高的树上,却是把房屋搁在几根粗大的树枝之间,没有把整座房屋吊挂在树上,他们住在树上也同样是为了安全。似乎从来没有人会想到把房屋挂起来,因为鸟和昆虫到底都很小很轻,它们的“房屋”也不重,连同身体的分量,最重的加起来也不会超过几千克,而人们居住和工作的房屋,比它要重几万倍以上,所以就不会想到将房屋悬挂起来。如果有人对你说,能够把20多层的大楼悬挂起来,你一定不会相信,以为他在开玩笑。可是,悬挂起来的大楼确实已有不少建筑起来了。
能够想象得到,要把人们居住的房屋悬挂起来,比起一只小小的蜂房或者鸟窠来,不知要困难多少倍。房屋的份量是那么重,用什么东西来挂?挂在什么地方?都是难以想象的。轻轻的鸟窠可以挂在树枝上,树枝和树干是足够牢固的,一棵大树就是挂上100只鸟窠,对它也不会有什么影响。人住在房屋呢,当然不能挂在树上,再粗的树技也承受不了。
悬挂人住的房屋的那棵“大树”,实际上是一座坚固的高塔,在塔的顶部伸出成对的横梁或支架,那就等于是树枝,在横梁上再挂起房屋来。为了使这种建筑容易平衡稳定,大多是挂上成对的房屋,像一个人挑水一样,挑两桶水要比只挑一桶水容易平衡,两桶水的重心正好在人的肩上。悬挂式建筑大多设计成对称的形式,让重心位置在中心的塔上,建筑就稳定了。
德国的巴伐利亚动力公司的大楼,就是由4座圆柱形的建筑,对称地挂在中间的高塔上。中间的塔有25层高,挂着4座各20层高的圆柱形大楼,是各用一组粗大的钢索吊挂在从中间塔顶上伸出的挑梁支架上,就像挂着4只灯笼一般。整个建筑物都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
[编辑本段]悬挂式建筑的优点
把这些又大、又高、又重的“庞然大物”,用钢索挂起来能行吗?这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确实是不少,总的说来,它消耗的钢材少,能增加有效的使用面积,还有很好的抗地震性能,又可以减少基础的数量,减少基础不均匀的沉降等。
就拿消耗钢材来说,现在要造又高又大的房屋是离不开钢材的,不像古代的建筑,用木材泥土就能造出来,高楼大厦钢材消耗的数量是很多的,我们现在住的五、六层的工房,结构比较简单,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平均也要消耗20千克以上的钢材。高层建筑消耗的钢材更多,美国一般20~30层的楼房,每平方米要用70~80千克,超过30层甚至要用100千克以上。因此,用较少钢材能造出同样多面积的房子来,就是优越的设计。悬挂式建筑就有这个优点。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能节约钢材。例如有一桶水,用一根不太粗的钢丝就能把它挂起来,但是,用同样的钢丝要把这桶水顶起来,是无论如何不可能的,因为这条钢丝一受压力就会变曲。如果要把这桶水顶起来,要用比这条钢丝粗十几倍的铁棒才有可能,而且一根铁棒还不够,至少要有三根铁棒一起顶,它才不会倒下去。这两种情况相差很大。我们把前面一种情况叫做钢材在“受拉”的状态,后一种情况是在“受压”状态。钢材“受拉”,明显地比“受压”有利得多。
一座建筑物很像一个人体,人体主要靠骨骼的支撑才能站立起来,内脏、肌肉都附在骨骼上,人站着的时候,骨骼全部处在“受压”状态,因此,骨骼是比较粗大的。如果人处在悬挂起来的状况下,骨骼就不需要那么粗,可以细得多。多少万年以来,建筑物的骨架都是处在“受压”的状况下,而现在的悬挂式建筑物是让骨架全部处在“受拉”状态。可想而知能节约不少钢材。
随之而来的优点是:骨架小了,被骨架占去面积也小,这样,可增加房间的有效使用面积。
还有一些优点:既然房屋挂起来,底部就离开地面了,挂着的房屋不需要做基础。德国的这座建筑,4座圆筒形大楼都不做基础,基础集中在中间的高塔上,基础的面积可以减小,做基础的材料也就大为节约。
前面谈到过,鸟和昆虫的房屋挂起来可以安全些。人住在悬挂的房屋里虽然主要不是为了安全,但是在遇到地震时,它要比其他建筑物安全,它的抗震性能比一般建筑物要好。
还有一个特点是,悬挂起来的建筑物,它是从上面向下造的,这种方法和我们习惯的造法完全颠倒过来了。悬挂式建筑物,如要像一般造房子那样从下向上造,倒是十分困难的,它没有基础,也不能在地面上造好20层楼再把它挂上去,只能一层一层地造。怎么造法呢?要从挂着的那一头先造起,但是也不是从 25层高的地方向下面造下来。真要从天上向地面造也太困难了,要把材料送得那么高,悬吊在半空中施工多麻烦,这样的话,它就没有多大的优点了。实际上,它还是在地面上造的。施工的过程是,先造中间的高塔,在高塔顶上伸出4根坚固的横梁架子,这时,可把吊挂房子用的钢索在梁端挂下来,直挂到地面附近,建筑工人在地面上先造最高的那一层,例如第20层,造好后再把这一层用顶和吊的方法提上去,然后再在地面上接着造第19层。就这样一层一层地向下造,钢索一层一层地收上去,而建筑工人始终在地面上工作,既安全又省力,真是太理想了。那些笨重的材料,混凝土呀、钢材呀,都不用搬运到高空去,人也大多不用到高空去施工。
悬挂式建筑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很快地就发展起来。自从第一座大楼造成后,现在已有20多个国家建造了近百座各种各样的悬挂式建筑物,有办公楼,有住宅,有旅馆,也有医院,甚至展览馆等,最高的达到27层、130米高。
这类悬挂式建筑物底部离开地面有一段距离,并不直接和地面接触,不能直接从它的下面进到建筑物里面去,要通过中间那座高塔。中间的高塔既是挂起这4座建筑物的“柱子”,又是进出这些建筑物的交通要道。高塔中布置了很多座电梯,还有楼梯以及各种管线设备,像自来水、煤气、电力、暖气、冷气管道,都从高塔里通过,再送到各层楼去,因此,高塔成了交通运输的中心。高塔的每层楼,都和4座悬挂建筑物的每一层楼相连接通的,这些悬挂式建筑物和高塔实际上是紧靠在一起,只有很小的一道缝把它们分隔开来,使人感觉不出它们是各自分开的。分开这两部分的缝实际上只有几厘米,接触面也不是一个平面,而是圆弧形,它们像榫头一样互相咬合在一起,因此,悬挂式建筑物在外力的作用下,例如像台风或者地震的情况下,也不可能来回摆动,更不会像挂着的鸟笼那样容易摇晃。
让钢材“受拉”比“受压”要有利这一事实,人们是早已知道的。在工程上面也应用过。有一种称做“悬索桥”的桥梁,就是运用这一原理建造的。把桥挂起来的想法,至少要比把房屋挂起来的想法早得多。
[编辑本段]悬挂式建筑实例
1936年11月12日建成的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是一座着名的悬索桥,它的总长度2.7千米,最大的一孔跨过水面1280米,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跨梁桥,两座高大的钢塔有227米高,相当于50多层大楼的高度,钢塔坐落在2个44米高的桥墩上,2座钢塔之间挂上2条直径92.7厘米的钢索,每条钢索由61股每股452根钢丝绞合而成,钢索总重11000吨,可以吊10万吨的重量,而实际上吊着的桥面只有一半重。桥面有上下二层,上面是可以并排行驶6辆汽车的公路,下面是火车轨道。这座桥竟用去了1933年美国的钢产量的6.7%。
在现代桥梁结构中常采用的斜张桥 (也称作斜拉桥),也是充分利用钢材受拉优点的新颖桥梁形式,如上海市的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等。无论悬索桥、斜张桥都比其他的桥梁结构如梁式桥、桁架式桥能跨越更大的距离、节省更多的钢材。
在美国有座叫明尼阿波立斯联邦储备银行的悬挂式建筑,就是按照类似悬索桥的方式建造起。两侧的高塔和桥墩的作用相同,两座塔顶之间设有钢架,垂直的钢索就挂在钢架上,把十几层的建筑物挂起来。银行的安全部分如银库、保险柜等都建造在地面以下,上面的建筑是16层的办公和管理部分,两座塔相距100米,整座建筑只有塔占用地面,16层大楼下部是架空的,成为广场,和外面的广场连成一体,充分利用了宝贵的土地。
在造型上,它还把两座塔之间垂链形悬索的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墙面采用了不同反射效果的玻璃幕墙,使这一奇特的结构形式充分显露表达出来。建成以后,这种悬挂结构方式曾引起了轰动。
悬挂式建筑还有一些其他的形式,有的像悬索桥一样有两座高塔,在两座高塔间挂起很大的建筑物。有的把两座高塔的上端弯曲成拱形,合成一座圆拱,在圆拱上挂许多悬索,把建筑物挂在悬索上。也有的是两层的拱架,在每一层上各自挂起一座建筑物。也有的像一棵树,伸出许多“树枝”,上面挂着一些建筑物。总之,不论什么形式,它一定要有很高、很坚固的塔或架子,从这塔上挂起钢架和钢索,再把建筑物挂在钢索上,这些建筑都称作“悬挂式建筑”。
❽ 比较喜欢德国设计,纯正的德国建筑设计,有哪些基本特点
在德国,建筑风格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在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地区,随处可见清新明快的巴罗佐风格建筑。然而,在德国北部,哥特式建筑大多庄严而严谨。
西方建筑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建筑理性主义和表现主义建筑风格,既保存了本土传统文化,又保存了国际先进的建筑思想,具有强烈的民族个性。
❾ 德国房子
不对的。一般住的是独立房子,一般是1-2层,带前后院的。居住面积100-300平吧。我在德国企业工作,留学过德国。咱不说最穷的,也不说最富的,一般的德国工薪阶层住的就是这样的房子,如图。
❿ 青岛的德国建筑风格,源于哪里
(ps:图片太难网上传了,可以根据我说的,在网上搜索到所有的图片的)
八大关别墅
八大关别墅区位于汇泉角景区北部,西邻汇泉湾,南接太平湾,最初因有8条以关隘命名的路是以八个关口命名的,即韶关路、嘉峪关路、涵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居庸关路。这八条马路纵横交错,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故称“八大关”(现已增到十条),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
八大关别墅区汇聚了众多的各国建筑风格,故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这里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麦、希腊、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各式建筑风格。“一看道旁栽种的花木就知道路名”,这是八大关的又一特点。
花石楼
花石楼位于八大关,1932年由白俄人格拉西莫夫修建。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腊和罗马式风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由于楼内由大理石贴墙面,楼外又砌有鹅卵石,称之为“花石楼”。
太平角一路1号西班牙式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大斜面屋顶,上层外墙为露木屋架,石砌烟囱,石砌的一楼外墙,宽大的凉台通过落地门窗与室内相通。因上世纪50年代朱德曾两次住在这里,所以也被称作“朱德别墅”。上世纪末曾被出租为办公用楼。现据称为一台湾商人购得。
太平角一路3号英国乡村式别墅,建于20世纪30年代,保存完好。现属青岛机关事务局太平湾宾馆。
中山路 一条百年历史的商业走廊
中山路在青岛的地位,就像王府井在北京、南京路在上海、泉城路在济南一样,是这座城市的“名片”和地标,与这座城市历史的进程同步,堪称青岛的“母脉”。
于1899年开始修建命名为斐迭里街。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更名为山东路。1929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遂改名为中山路。而当地的老市民们则简约地称之为“街里”。早年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身着谦祥益,脚登盛锡福,手戴亨得利,喝酒春和楼。”而孩子们的目标则更为明确:“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不难看出,中山路在青岛人心目中是他处所无法取代的“黄金之地”。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10年间,“到即墨路,买小商品”一时间成为当地百姓和外地游人购物的时尚。
青岛天主教堂
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处设有平台,两侧有两座对称而又高耸的钟塔,高度为60米,塔内上部悬有4个巨大铜钟,钟声悠扬和谐。大门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两侧各耸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
教堂装饰系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式,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二提督楼
江苏路12号建于上世纪初的这座住宅楼最初的住户有人考证是德国总督的副官,所以又叫“二提督楼“。它的外立面非常复杂,错落有致。红橙相间的色调更像一座卡通建筑。1949年后直至现在,为检察院办公地点。
迎宾馆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它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青岛迎宾馆原是胶澳德国总督的官邸,故名之总督官邸。是德国威廉时代的典型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欧式建筑。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望火楼旧址
望火楼旧址也叫“观火台”,最初为胶澳消防队的重要消防了望塔,也是青岛特有的一幢近现代特殊功能建筑,坐落于观象山西北坡,约建于1907年,是当时青岛全市最高的建筑物。20世纪40年代中期停止使用。
沂水路11号德国总督府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03年始建,1906年竣工,该楼是一座砖石、钢木混合结构建筑,呈"凹"字形。该楼建成后为德国总督办公之地,故名"总督府",又称"提督楼"。为历届政权所在地。199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迁新址,这座大楼成为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和青岛市政协的办公处。
沂水路9号海军营部大楼旧址,始建于1899年。初为德国高层官员官邸,亦称“十一号官邸”,1912年改称“营部大楼”。
青岛基督教堂
江苏路15号为青岛基督教堂又名德国礼拜堂、福音堂、总督教堂。于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建筑风格属青年艺术派和新罗马风格的结合。室内装修的某些样式可见拜占廷时期的痕迹。
江苏路9号总督府童子学堂,今江苏路小学,1900年12月至1901年8月建造,原建筑90年代重建。
南海路23号海滨旅馆旧址。于1903年在维多利亚湾(今汇泉湾)修建了海水浴场即今日的第一海水浴场后,配套修建了海滨旅馆,是当时中国最好的豪华假日型旅馆。日军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此处被征用为娱乐场所,后为进驻的美军征用,解放后此处曾作为海军招待所,现在则为某房地产公司的办公用楼。
鱼山路5号俾斯麦兵营旧址,位于现中国海洋大学院内,德式建筑,又名万年兵营,建于1903-1905年。风格为欧洲中世纪街市建筑。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教学楼。当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将青岛山以铁血首相俾斯麦命名,并在山上修建炮台和地下工事。后来用时6年在炮台西南建造了俾斯麦兵营。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后,此处作为日军兵营;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此处又作为北洋军队的兵营。
太平路31号是一座德国式建筑,建于20世纪初,德占期间德国亨利亲王曾两次下榻于此,因而当时俗称为“亨利王子饭店”。1912年孙中山卸任大总统职务后到青岛考察商务曾下榻于此。现栈桥宾馆。
常州路25号初名“欧人监狱”。其始建于1900年,建筑面积8297.5平方米,各种建筑20余栋,是一片以古堡式建筑为主体的建筑群,也是19世纪末德国侵占青岛的历史见证。此监狱自建成之日起,一直使用到1996年。
广西路33号医药商店旧址,德式建筑。又名橡树饭店。建于1905年,德国人库尔特.罗克格设计,砖石钢木混合结构。共4层,檐高18米,红瓦蒙莎顶。该建筑立面为红色墙体,间以清水粉墙和彩色方形墙砖,上部两个楼层及两座烟囱所采用的拱形与曲线具有青年风格派的典型特征。建筑上以花岗岩装饰檐口、滴水嘴和底部粗短的承重柱,几块暗红色曲墙砖上压入橡树叶的图案,巨大的老虎窗上方的纹章上凿有一根蛇体缠绕的圆杖(医生的标志),靠巨大的老虎窗和屋顶的一排竖窗采光的高起蒙莎顶,为这幢楼房另外开辟了第四层空间和造型,整个建筑属欧洲青年派风格。解放后,此建筑曾作为某机关办公楼。后对外出租,几经易手。现为红房子宾馆。
青岛路1号德国领事馆旧址
1897年建造,1927年设立领事馆。欧陆建筑风格。1945年闭馆。后孔子第75代孙孔祥勉(孔祥熙之弟)购下此处作私宅,命名为"南园"。孔祥勉之女、山东大学教授孔令仁将此楼捐献给政府。政府辟为"南园孔子纪念馆"。
圣保罗教堂(St. Paul's Church)
建于1938-1941年,近代中西混合式教堂建筑,建筑面积1481平方米,清水墙面,钟楼高16米,大堂可容纳300余人,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在胶州路,热河路,江苏路,上海路的交汇处。
馆陶路13号齐燕会馆旧址。1914年建成,在青山东、河北两省同乡聚会场所。1925年孙中山逝世追悼会、"五卅"青岛集会均在此举行。青岛陷落后,改为敌伪"兴亚俱乐部"。解放后为解放军驻地。
大学路7号-1 为青岛道院和世界红十字会青岛分会旧址,青岛市博物馆原址,现为青岛历史文化博物馆。
商河路2号大港火车站(1899年),德式建筑风格。胶济铁路青岛始发第一站,为胶济铁路最早的起点,是青岛老最小的火车站
福山支路5号康有为故居,始建于1899年,是一座德式建筑,德占时期是德国驻青岛总督府要员的官邸。 1917年,康有为第一次来青岛观光后赞誉青岛是“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车可舟,中国第一”。1923年,康有为再次来青,购得此楼,取名“天游园”。1927年3月31日病逝于天游园
黄县路7号杨振声故居。杨振声(1890—1956年),山东蓬莱人,现代作家、教育家。1930年至1932年任国立青岛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前身)第一任校长。期间邀请大批学有专长的着名教授、学者赴青任教,使国立青岛大学创建后进入鼎盛时期。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玉君》。
红岛路4号闻一多故居,位于中国海洋大学校园内。闻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现代学者、诗人,从事诗歌创作,出版有《红烛》、《死水》诗集,在全国有很大影响。1930年9月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时着有《奇迹》等诗。授课之外从事诗经、唐诗研究,有突破性成就。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杀害。着有《闻一多全集》等八卷四册。
福山路1号洪深故居。洪深(1894—1955年),字伯骏,号浅哉,江苏武进人,中国早期电影开拓者、剧作家。1913年考入清华大学后,开始从事戏剧创作活动,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教授、上海戏剧社排演主任、中华电影学校校长、明星电影公司编导主任、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总书记。1934年回到青岛,在青期间创作了着名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