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农奴制第二次倒退是什么

德国农奴制第二次倒退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8-21 21:02:46

Ⅰ 德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和方式

主要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可以得到一份土地,但必须以高出当时实际地价许多的价格出钱赎买。政治: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地方自治局)。1864...

Ⅱ 农奴制再版 名词解释

从13世纪开始,德国农奴制就已开始瓦解,但是到了三十年战争后,德国农奴制卷土重来,被恩格斯成为"农奴制的第二版"。"农奴制的第二版"在北德及东北德表现最为突出,如勃兰登堡、普鲁士、波美拉尼亚、梅克伦堡及西里西亚等地便是农奴制盛行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农奴制采取最残酷的形式,农奴每周全部时间都在地主土地上劳作,他们只能利用夜晚的时间耕种自己的份地。地主往往用监工监督农奴劳动,农奴被剥夺了大部分自由。

Ⅲ 分析德意志农奴制第二次倒退

十六世纪的经济衰落和德国农民战争被镇压之后,德意志日渐瓦解的农奴制度,又重新加强起来.三十年战争之后,伴随着封建割据的加深,农奴制度得到广泛的发展.农奴制复活最严重的地区是德意志北部某些地区,尤其是在东北部,(即易北河以东地区).劳役制成为占统治帝位的的剥削形式.一些地区,地主重新获得了领地裁判权,随意剥夺农民的财产和人身自由,恩格斯把十六世纪以来农奴制在德意志的普遍恢复,称作是"农奴制的再版".

Ⅳ 简述德意志农奴制第二版出现的影响

农奴制第二版,三十年战争的破坏和德意志分裂局面的形成,进一步促成了德意志经济的落后,德意志又恢复了农奴制

Ⅳ 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事件是 急急急~~~~~~~~~~

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摄政王即位,称威廉一世。 1862年他因军事改革所需预算及税收问题与国会发生冲突,本拟退位,但在前驻法大使俾斯麦的建议下收回成命。俾斯麦表示支持军事改革,并称若任命他担任首相,他将不惜一切强行推行陆军改革和新兵役制度。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担任首相。俾斯麦上台后,即着手策划德意志统一大业。俾斯麦主张建立将奥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普鲁士在1864年和1866年先后击败丹麦和奥地利,并在1870年领导北德意志邦联及南方的德意志诸邦,在打败了法国。威廉一世于1871年1月18日,即普鲁士王国成立170周年纪念日,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廊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宣布建立以普鲁士王国为首的德意志帝国(Deutsches Reich),即所谓的德意志第二帝国 (Das Zweite Reich) 。 由于普鲁士拥有德意志帝国2/3的人口和3/5的领土,并且在军事、经济、工业等方面远远超过帝国内其他王国、公国,因此德意志帝国成为普鲁士王国的扩大版。各邦国享有内政和财政的自治,但将外交、军事 (巴伐利亚除外) 、海关等权力交给德意志帝国中央政府。普鲁士历史从此并入德意志帝国历史。
在德意志诸邦中,唯一能与奥地利相抗衡的力量是普鲁士。 普鲁士是德意志诸国中领土最广、力量最强、地位最为重要的国家之一,从17世纪起,它一直影响着整个德意志的历史。 普鲁士国家是靠不断扩张领土而发展起来的。普鲁士的统治者是霍亨索伦家族。 早在10世纪,霍亨索伦家族就统治了瑞士北方的索伦山上一个城堡。到12世纪,这个家族的代表又成为纽伦堡城的城主。1415年这个家族的代表腓特烈一世从神圣罗马皇帝那里取得了勃兰登堡领地和选侯的称号。勃兰登堡位于德意志东北边境,经常与邻近的斯拉夫人发生战争,因而它的军队取得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在16世纪宗教改革中,勃兰登堡选侯接受了路德教,并且攫取了天主教教会的土地财产,由是勃兰登堡遂成为一个重要的新教国家。到16世纪初,选侯约翰·西吉斯蒙德以他妻子的名义取得了莱茵河下游的克列夫兹公爵领地和马尔克、拉文斯堡两个侯爵领地。1618年选侯又取得了波兰的附庸国——东普鲁士,因而他就从勃兰登堡选候一跃而成为勃兰登堡一普鲁士选候。为了取得东普鲁士,他不惜向波兰国王称臣纳贡。三十年战争结束时(1648年),选候腓特烈·威廉兼并了东部波美拉尼亚及威悉河流域和易北河流域的几个小领地。同一年,他又趁波兰新王即位的机会,摆脱了对波兰的臣属关系。到1701年,选侯腓特烈一世又以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为条件,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那里取得了普鲁士国王的称号。由是,勃兰登堡一普鲁士选侯就变成普鲁士国王。在七年战争中,普鲁士又从奥地利夺取了西里西亚。1772年瓜分波兰时,又分到西普鲁士(格但斯克和托伦除外),这样就把勃兰登堡和东普鲁士连接起来。勃兰登堡原来领地的面积仅有23751平方公里,到1772年,普鲁士王国的领土就增加到194891平方公里了。 普鲁士之崛起,是有其经济前提的。正是在17世纪以后经济繁荣的基础上,这个国家才能强盛起来。普鲁士经济繁荣的原因有二: 第一,勃兰登堡的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有利。贸易航路之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虽然引起整个德意志经济衰落及停滞,但是却促进了勃兰登堡的经济繁荣。贸易航路的转移,使南德和中德的个别地区不得不向北海海岸寻找贸易出口,而勃兰登堡就成为必经之路。 第二,霍亨索伦王朝实行的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普鲁士经济的发展。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早在选侯腓特烈·威廉在位时期(1640-1688)就开始奖励工商业发展。1685年法国政府取消南特敕令后,胡格诺教徒纷纷逃往国外。腓特烈·威廉下令收容法国流亡者并给予优待。至1703年大约有2万名法国胡格诺教徒和13000名其他国家的新教徒定居到兰登堡。他们主要是手艺高强的手工业者和能干的商人,因而把资本和技术带到这里。这些新来的移民建立了毛织和棉织手工工场,对丝进行加工,并生产天鹅绒、蜡烛、绢带等物品。但是在农奴制存在的条件下,自由劳动力来源非常有限。为了解决劳动力问题,腓特烈·威廉利用刑事犯及狱囚、流浪汉以及乞丐充当新工业的劳动力。其孙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1740)继续实行这个政策,他特别奖励军事工业,如毛呢工业。 普鲁士由小而大,由弱而强,还因为它推行军国主义政策。大选侯腓特烈·威廉即位时正值三十年战争,勃兰登堡被瑞典军占领。他亲身体会到军队为立国之本,因此他决定向瑞典学习,建立一支常备军。年,他与容克贵族达成协议:允许容克对农民行使警察权和裁判权;容克则同意选侯征收“军事税”,以便创立常备军。在这个协议中,选侯也同意让容克担任常备军的军官。从此以后,容克就与普鲁士军队结成不解之缘。从腓特烈·威廉以来,普鲁士国家就变成一架强大的军事机器。到腓特烈·威廉一世在位时期,普鲁士军队的数目几乎增加了一倍,达85460人,相当于全国居民的 4%。在全欧,普鲁士在人口方面占第13位,但是其军队的数目却占第4位,国家财政收入的3/4都用在军事上。在军队中实行盲目服从,容克出身的军官可以任意鞭挞士卒,有些士卒往往因不堪军官的虐待而自杀。平时军纪甚严,但是一到战时,军官却纵容士兵烧杀掠夺。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是与容克阶级紧密相联的。容克阶级积极支持军国主义政策,这是因为这个政策给他们带来许多利益:第一,实行军国主义及侵略扩张,他们就可以获得新的地产。第二,随着国家领士的扩张,行政管理机构也就扩充起来,这就为容克的子弟提供了更多的当官机会。第三,加强军事力量,也相应地增加了军官的数目从而为容克的子弟提供了更多的军官职位。 容克阶级拥有雄厚的经济力量,他们的经济力量是建立在农奴制上面的。德意志的“农奴制第二版”在普鲁士表现得最为突出。从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期,普鲁士,特别是易北河以东地区的农民又农牧化了。他们完全被束缚在土地上,并且被迫向地主提供劳役地租及代役租。农奴每周要在领主的土地上劳动4~6天。1710年一个官员在报告中写道:“地租、劳役、租税、士兵驻扎和贡赋等经常增加,人民很难维持下去;农奴一直很穷而且越来越穷,一如既往,最后他们无可奈何只好逃跑……” 普鲁士的官僚系统也是靠军队的力量建立起来的。本来普鲁士一些地区的征税权掌握在各领地的等级会议手中,但是腓特烈,威廉却靠武力征税。他曾派军队以武力相威胁,迫使克列夫兹和马尔克接受了新税。接着,他把这种新税变成事实上的永久性税收,从而剥夺等级会议最主要的职权——收税权。最后,由于各地税款主要用于军队开支,他就把税收事务交给军方去办,为此组建军事总部,下面设军事财务处,向各地派遣军官,负责征税。这些军官用军事命令的方式进行工作,很快把工作范围扩展到整个经济领域,并把各地原有的行政机构排挤到一边,其中包括各领地等级会议和市镇自治当局。通过军事总部,腓特烈·威廉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官僚行政系统,而这个系统的灵魂是军队。1723年他设立直属国王的“财政、军事与王室领地最高总管理处”,作为管理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这位“军曹国王”用管理军队的方法管理国家,认为专制君主最懂得他的人民需要什么。他曾说:“朕乃君主,故可为所欲为。”在他的统治下普鲁士发展成高度集权的专制国家,军营式的纪律与等级制度支配整个社会生活。所谓的“普鲁士精神”到这时已完全成形了,它的公式是专制主义加上军国主义。

Ⅵ 什么是农奴第二版它出现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农奴制第二版 三十年战争的破坏和德意志分裂局面的形成,进一步促成了德意志经济的落后,德意志又恢复了农奴制。本来德意志的农奴制在13世纪就开始瓦解了。三十年战争又进一步推进了农民农奴化的过程。农奴制的恢复,史称“农奴制的第二版”。“农奴制第二版”在北德及东北德表现得最为突出,在这些地区,农奴制采取最残酷的形式。在西欧资本主义方兴未艾之际,在德意志出现“农奴制第二版”的历史倒退现象有两个原因:第一,16、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城市人口随之猛增,因之对粮食的需求猛增,世界市场上的粮价也随之猛涨,由于德国经济落后,地主不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何物,为了经营粮食生产,他们只能在古老的农奴制中找到出路。第二,德国地主贵族在地方上拥有很大的权势,他们可以任意摆布农民;同时德国的市民阶级力量薄弱,他们无力去支持农民反抗地主恢复农奴制的横霸行为。农奴制的存在,对于德意志的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抑制作用。因为农奴制不仅由于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而堵塞了劳动力的来源,而且也限制了工业品国内市场的扩大。

Ⅶ 再版农奴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十年战争不但沉重打击了哈布斯堡家族,也进一步加深了德意志的分裂。神圣罗马帝国更加分崩离析,皇帝在全德的权力只限于哈布斯堡家族的控制范围之内;各地的诸侯却乘机加强了自身的力量,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大小王国。《威斯特筏利亚条约》的签定便是这一事实在纸上的实际承认。同时,战争严重地破坏了德意志的生产和经济。加之汉萨同盟的败落和“南方商路”被“西方商路”的取代,德意志经济一片衰败,简直可以说是满目疮痍。在此背景下,德意志又走上了农奴制的老路,自由农民又下降到农奴的地位,这种情况在历史上被称为“农奴制再版”。”而原来德意志的农奴制在13世纪就开始瓦解了。从勃兰登堡到普鲁士,从波美拉尼亚到梅克伦堡、西里西亚、农奴在农奴主监工的鞭子下,像骡子一样在地主土地上劳作。农奴重新丧失了大部分自由,他们被出卖、出借和典当甚至不经地主同意不能结婚,整个北德特别是东北德地区重又陷入黑暗之中。

而与此同时,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正蓬勃兴起。那么,为什么中东欧会出现这种“第二次农奴制”的倒退?

从表面上看,是战争的破坏摧残了生产,使德意志自由农民再次农奴化。其原因有两点。

一是因为在战争中,大量农民因不堪忍受征兵、赋税和双方士兵的直接掠杀而大量逃亡。整个德意志甚至有1/3的耕地变成荆棘丛生的荒野。于是地主们便把这些荒芜的土地收回。其次因战火毁坏的原因,大量农民破产便让地主们有机可乘。他们利用农民的困难收回份地。于是农民又变成了农奴。

但是从整个16、17世纪来看,早在三十年战争之前,就有大量的农民下降到农奴的地位。“农奴制卷土重来,有的地主乘农民缴不起地租的机会,把农民的份地收归己有。有的地主在农民流入城市时,把闲置的份地收归己有”-----吴予廑、齐世荣《世界通史》。(每一个地主都身兼地方法官或警察长,农民落到被地主任意宰割的地步。)在匈牙利,1514年多饶起义失败后不久,韦尔泊奇约法宣布对农民实行永久农奴制。

由此来看,这种“历史的倒退”的根源就值得我们去深思了。

费尔南。布罗代尔在他的《15至18世纪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谈到两点解释。一点是“外部原因”,即西欧对食物和原料的大量需求对中东欧的刺激。一点是“内部原因”,即在“国家、城市和领主(‘地主’)的竞争中,领主处于领先地位”,即地主们在政治上的强大。后一个原因是中东欧历史积淀和相对落后的产物。想想菲特烈们对容克地主们的态度就一目了然了。

而前一个原因,讲白了,就是说“二期农奴制“是商业资本主义的一种变态”。大地主虽然不是资本家,但成为了“阿姆斯特丹或别处资本家服务`的工具……是资本主义体系的组成部分。”如波希米亚的切尔尼伯爵,波兰的拉济维乌家族和查托里斯基家族,匈牙利经营葡萄酒和牲畜贸易的大贵族等等。他们把农奴纳入到对外封闭的经济实体中,但这种经济实体其实不是真正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为了奢侈品等生活花销,他们根据西欧工商业资产阶级的要求生产谷物、木材、牲畜、葡萄酒乃至烟草等商品和原料。但是他们又不懂得资本的经营,只会用重新推行野蛮的农奴制来强行增加生产以满足自己和西欧资本主义的需求。这就好比巴西和美国内战前的南方种植园经济。生产资料所有者推行最最野蛮的奴隶制,目的却是向当时最先的生产方式提供原材料。他们不懂得自己去经营庄园,雇佣廉价的农业工人`来增加资本。农奴主们只知道坐享其成。但是他们的庄园又和从前的农奴制庄元不同,而是成为了当时商品经济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德国历史学家们往往用“地主”一词(德文Gutsherrschaft)来称谓这些农奴主,以别于传统的“封建领主”(德文Grundherrshaft)一直到1820年左右,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普遍开展后,形势才出现了转折。地主们才意识到自己的生产方式跟不上形势需要了。土地作为他们的最大资本,迫切需要加以维护和改良。所以他们逐渐开始解放农奴(与其说是解放,倒不如说是“抛弃那些被认为吃口太多而劳动效能很低的农奴”),农奴无偿的劳动又被更经济划算的农业工人所代替。更为严重可妙的是在农奴“赎买”自由的过程中,地主们又得到一笔可观的原始资金。于是乎资本主义的机器在德意志,特别是奥地利、普鲁士和波西米亚轰隆隆地开动起来。

东欧“再版农奴制”庄园经济的性质问题——与美洲奴隶种植园经济的初步比较

何顺果通过与美洲奴隶种植园经济所做多角度比较,可以发现16世纪以来在东欧建立的劳役制庄园,无论从主人的本来身份还是从生产目的和生产方式等来看都与经典的“资本主义”有很大不同,在这里存在的是农奴对贵族的依附,而不是劳动对资本的从属,哪怕它是以强迫形式来实现的。因此东欧的“再版农奴制”庄园经济,不仅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甚至连“形式上”的资本主义也不是,但也不能简单地说它们是“封建的”,因为随着日益深深地卷入商品和市场的漩涡,这种封建庄园经济会逐渐商品化,并最终会不同程度地发生转化。

阅读全文

与德国农奴制第二次倒退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9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8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8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