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德国古典文学
德国古典文学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歌德和席勒共同创造的文学。它是18世纪以来德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顶峰。古典文学的主要艺术特征是肃穆恬静,清晰明朗,优雅庄重,和谐完美。它强调艺术的教育功能,认为艺术的最高价值就是培养教育人。
2. 德国古典文学指的是哪一个时期的文学
古典时期是指古代希腊罗马世界的长期的文化史的广义称谓 偏向于文学 而 古典时代 是指古代希腊地区自希波战争后公元前五世纪到四世纪中叶 城邦繁盛于衰落的历史时期 是古希腊史的一部分 属于历史范畴
3. 德国“古典”主义文学主要反映了怎样的思想
德国“古典”主义文学虽然反映出德国资产阶级的弱点,但它的思想内容基本上是积极的、向前看的,它在艺术上有很大的成就。与此相反,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多数是消极的、向后看的,甚至是病态的。德国浪漫主义运动开始于18世纪90年代,结束于19世纪30年代。
当“古典”主义主要只能由歌德和席勒这两个名字来代表时,浪漫主义则拥有大量的作家和诗人。早期的浪漫主义者除诺瓦利斯出身贵族外,史雷格尔兄弟、蒂克等都是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对法国革命曾一度表示欢迎,随后由于对法国革命暴力的恐惧和厌恶,才否定现实,向后退却。他们缅怀过去,歌颂封建的、教会的中古时代。他们标榜要创造一种“新”的文艺,实际上这是一种反动的文艺。他们继承了狂飙突进运动崇尚情感、不受理性约束的方面。却丧失了狂飙突进文学中那种战斗的、反封建的精神。在艺术上,同启蒙时期文学相反,他们混淆文学艺术种类的界限;同“古典”主义文学相反,他们的作品形式是散漫的,语言是模糊的,甚至是怪诞的。他们写出大量作品,艺术上的成就却很有限,政治上则越来越趋向反动,标志着资产阶级向封建贵族投降。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已经是19世纪末期资产阶级颓废文学的“先驱”了。
4. 德国古典文学和法国古典文学的区别是什么
德国古典文学不同于法国古典文学,虽都以古希腊文学为楷模,但歌德和席勒对希腊的向往,更主要是面向未来,是对人类未来的一种带有“英雄幻想”的憧憬,想通过艺术使人类达到完善与和谐。基于此,歌德发出了“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到来”的宣言。这期间,他们的主要作品有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浮士德》(第一部),席勒的《华伦斯坦》和《威廉·退尔》等。
5. 德国古典文学的特点是什么
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歌德和席勒共同创造的文学。它是18世纪以来德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顶峰。古典文学的主要艺术特征是肃穆恬静,清晰明朗,优雅庄重,和谐完美。它强调艺术的教育功能,认为艺术的最高价值就是培养教育人。
6. 德国“古典”主义文学和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有什么区别
德国“古典”主义文学不同于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更不同于德国启蒙文学初期高特舍特所倡导的对法国古典文学形式的模仿。它是在德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7. 谁知道德国古典时期的文学情况啊
与1789年法国大革命同时,德国文学开始向古典文学时期过渡。古典文学把启蒙运动和70年代的文学革命提高到新的阶段。海涅说,这是德国诗人和思想家在思想上进行的一场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初期,德国几乎所有作家,甚至包括后来浪漫派的首领施莱格尔兄弟,都为之欢欣鼓舞。但是,等到雅各宾党人执政,用革命暴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即革命由不流血的阶段进入流血阶段的时候,德国作家的政治态度就出现了明显的分野。福尔斯特、索伊默等少数作家完全支持雅各宾党人的革命专政,并希望在德国也进行一场法国式的革命;相反,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的浪漫派作家则完全否定法国大革命,走上了怀古复旧的道路。
两个极端
与上述两个极端不同,歌德、席勒以及其他一些作家则走上另一条道路。一方面,他们不赞成雅各宾党人使用革命暴力,但是他们完全拥护法国革命的目的;另一方面,法国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并没有实现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人们一直追求的人道主义理想。相反,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自由、平等、博爱等美好理想成为空洞的口号,并带来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矛盾和问题,这种事态使他们大失所望。但是他们并不怀疑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决心继续探索实现人道主义理想的途径,他们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什么条件下,感情与理智、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才能达到和谐统一。他们在古希腊的艺术中看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曙光,因为在他们的想象中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在那里人可以和谐地发展。他们向往希腊古代社会,并不是怀古思旧,而是面向未来。当时德国文学和德国哲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认为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而且这种发展是依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进行的。近代文明否定了古希腊的自然状态,而未来的理想社会就是在否定由于劳动分工而造成人的肢解的近代文明社会之后,在更高的阶段上恢复古希腊人的那种自然状态。凭藉这种历史观和“英雄幻想”,歌德和席勒在他们的文学作品和理论着作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现实社会和人类前景的深刻见解。这些思想超过了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水平,达到了资产阶级思想可能达到的高度。他们所创造的古典文学不仅是德国文学中光辉灿烂的一页,而且与黑格尔在哲学上的伟大成就一起构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文化的顶峰,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文学史
上所说的“古典文学时期”,严格地说,时间只有10年,即1794年歌德与席勒合作到1805年席勒逝世。参加的人也只有歌德和席勒两人。这个时期另外两位作家荷尔德林和让.保尔虽然都对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但他们与歌德、席勒并无多少直接关系。因此,所谓“古典文学”既不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文学运动,也称不上是一个文学流派。但是,就在这10年当中,歌德和席勒完成了奠定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重要地位的光辉作品。如席勒的剧本《华伦斯坦》(1800)、《奥尔良的姑娘》(1801)、《威廉.退尔》(1804)和美学着作《论素朴的与感伤的诗》(1796),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5~1796),长篇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和诗剧《浮士德》(第一部,1808)。此外,他们还写了大量的诗歌,特别是叙事谣曲。席勒逝世以后,歌德在生命的最后20余年又写了包括《浮士德》(第二部)在内的一批光辉巨着。 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手稿
浪漫主义
从戈特舍德到歌德,德国文学是沿着启蒙运动开辟的道路向前发展的。但到18世纪末德国文学中出现了反启蒙运动思想的潮流,这就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这一运动不是在古典文学之后出现,而是与它并行发展。1796年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来到耶拿,1798年与他的弟弟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一起在柏林出版了《雅典娜神殿》,并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一个文学中心,文学史上称为“早期浪漫派”或“耶拿浪漫派”。除了施莱格尔兄弟,重要的作家有蒂克、诺瓦利斯、瓦肯罗德等。他们的基本倾向是怀古遁世,重视童话和传奇。 1802年以后,早期浪漫派逐渐解体。拿破仑对德国的军事占领,使大部分知识分子热心于政治。象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亚当.米勒等早期浪漫派作家在政治上公开走向反动;一批青年浪漫派作家出于对民族前途的关注,想起了人民和民族传统,他们在海得尔堡形成了新的中心,文学史上称为“晚期浪漫派”,或“海得尔堡浪漫派”。他们采集民歌,发掘久已被人忽视的文化遗产。布伦坦诺和阿尔尼姆收集加工整理出民歌《男童的神奇号角》(1806~1808),格勒斯编辑了《德国民间故事书》(1807)。在这方面贡献最大的当推格林兄弟,他们不仅发现了许多德国文学中的重要文献(如《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而且整理加工了闻名世界的童话集《儿童与家庭童话集》(1812~1815)。在创作方面,成就最大的是艾兴多尔夫。
俄国败北
1813年拿破仑在俄国败北,随之在德国掀起了反对拿破仑占领的解放战争。许多作家从不同的政治立场出发参加了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形成了所谓的“解放战争文学”。这种文学与浪漫派文学有一定的渊源,因为不少浪漫派作家(如艾兴多尔夫、阿尔尼姆等)就是这一文学的重要代表,而且它的思想倾向与浪漫派也有一定的联系。在“解放战争文学”的作品中,爱国主义和沙文主义,反对外来侵略和反对社会进步常常是混杂在一起的。真正的爱国诗人是阿恩特、克尔纳、申肯多尔夫等,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民主主义思想。
浪漫派
的另一个分支是“施瓦本诗派”,乌兰德和豪夫是这一流派的重要代表。不过,乌兰德与其他人不同,他是一个民主主义者。 霍夫曼、克莱斯特、沙米索一般也算作浪漫派作家,但他们与上述各个派别都无直接联系。霍夫曼是一位重要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有《小查克斯》(1819)、《跳蚤师傅》(1822)、《堂兄弟的屋隅之窗》(1822)等。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对神话世界的向往,他把现实与离奇荒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还发展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轻快的讽刺,对19世纪德语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克莱斯特的喜剧《破瓮记》(1808)、中篇小说《米夏埃尔.科尔哈斯》(1810)以及轶事作品都是德国文学中的佳作,但他的思想充满了矛盾,说明德国文学已处于转折的前夕。以莱辛、歌德为代表的广义上的启蒙运动作为一个历史发展阶段行将结束,即将到来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在这种形势下,要想真正把握社会矛盾,就得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从这个角度看,沙米索是浪漫派向1830年以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文学过渡的一个代表,而海涅则是完成了这一个过渡并达到新高度的伟大作家。
8. 德国古典文创始人
德国古典文学
在德国文学史上,一般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歌德
和席勒所创造的文学。“古典”一词在18世纪的德语区
曾普遍使用,意指古希腊罗马的第一流作家以及本民族
堪称楷模的作家和作品,戈特舍德、盖勒特和莱辛等人
当时都被称为“古典作家”。歌德和席勒也曾使用这个
词,并为创立德意志民族的古典文学而努力,但他们并
不认为德国已经产生了“古典文学”。在18世纪的文献
中,没有“德国古典文学”这一概念,更没有人把歌德和
席勒的作品称为“德国古典文学”。1839年德国文学史
研究的创始人盖尔维努斯第一次提出“古典文学”这个
概念,把歌德和席勒于1800年左右创造的文学称为“古
典文学”,称这一时期为“古典文学时期”,从此以后,
“德国古典文学”这一概念就正式被人沿用。
在文学史家中对这一问题有不同意见,比较一致的
看法,认为“德国古典文学”是指1794年歌德与席勒合
作到1805年席勒逝世这段时间他们两人所创造的文学。
但也还有小的分歧:第一,有人认为古典文学开始的年
代不是1794年,而是歌德到意大利旅行的1786年,这时
歌德的《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1786~1787)最后定稿,
席勒写完《唐·卡洛斯》(1787)。这两部作品从内容到
风格都不同于他们在狂飚突进时期的作品,接近于他们
古典时期的创作特征。第二,有人认为古典文学不能只
提歌德和席勒,还应包括让·保尔和荷尔德林,甚至福
尔斯特和索伊默。
歌德和席勒在一起
德国文学史上所称“古典文学”不是一个文学流派。
德国古典文学是集德国文学创作的大成,是18世纪以来
德国资产阶级文学发展的顶峰。
启蒙运动提出理性,强调理智,要求人自觉地接受道
德规范和客观规律的约束,要求艺术表现纯洁清晰,符合
规律。狂飚突进重视感情,强调自然,要求人的各种力量
能得到自由发挥,要求艺术能象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采,
变化万端。古典文学将以上两种似乎对立的观点综合起
来,要求感情与理智、理想与现实、人与自然、主观与
客观、个人与集体、自由与必然的和谐统一。在这种和
谐统一之中将产生新型的人,即理想的人。这种人既不
是只重理性而排斥感情,又不是只放纵感情而无冷静的
理智;既不要求绝对的自由,也不做规律的奴隶;既不是
孤独的个人,也不是溶化在众人之中的芸芸众生。这种
人是完整的,和谐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这就是古典文
学所追求的古典人道主义理想。
古典文学的艺术特征是肃穆恬静,清晰明朗,优雅
庄重,和谐完善,美是它的一条重要艺术原则。古典文
学的艺术手法是把现实理想化,把理想现实化,使艺术
高于现实,体现人的理想。古典文学强调艺术的伦理教
育作用,但并不认为艺术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它有自
身的价值和规律。艺术的最高价值就是培养教育人,使
人成为真正的人。
古典文学以古希腊文化为楷模。在这一点上,古典
文学也是德国资产阶级进步文化的集大成者。1755年温
克尔曼发表着名的论文《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摹仿希腊
作品的一些意见》和随后出版的代表作《古代艺术史》
(1764),把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对古希腊罗马的研究
推向新阶段。从此,古希腊文化成为人们研究和效法的
主要对象。温克尔曼不仅具体地介绍了古希腊的艺术宝
藏,而且提出了关于古希腊艺术美学原则的新见解。以
后,莱辛对法国古典主义曲解古希腊艺术进行了批判。
狂飚突进作家继承了这种批判精神,认为人们所应效法
的不是古希腊艺术的形式和陈规,或它的内容和素材,而
是古希腊艺术所体现的精神。古典文学是在前人这些努
力的基础上产生的,集中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前人同
法国古典主义进行斗争的产物。因此,把德国古典文学
等同于法国古典主义是一个错误,就是把它归入广义的
古典主义范畴也是一种误解。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只在于
表面上都崇尚古希腊文化。
歌德和席勒对古希腊的向往,不是怀古思旧,而是
面向未来,它是法国大革命中那种所谓“英雄幻想”在
德国18世纪末的社会条件下的体现。法国大革命的理想
激起了他们对人类未来的憧憬,法国大革命第二阶段的
恐怖以及拿破仑帝政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的暴露,
曾一度使他们失望。可是,他们并没有因此抛弃法国大
革命的理想,而是坚信这场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
大转折,它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而转向于古希腊就有
实现这一理想的可能。他们认为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是
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生活在这种制度下的人没有受到
劳动分工的肢解,仍然保持人的自然状态。这种人是完
整统一的,他的内在美和外在美以及肉体和灵魂是和谐
平衡的。古希腊艺术表现了这样的人,因而它的内容纯
洁高尚,形式优美完善。他们凭借这样的想象描画出一
幅人类未来的图景,并满怀信心地为实现这样的远景而
斗争。
歌德和席勒具有这样的英雄幻想,同18世纪末德国
的阶级斗争形势有密切关系。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已经觉醒,并已在为资产阶级的解放而斗争。但这
一斗争主要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并不是直接的政治
斗争,而且当时的阶级界线并不十分分明,因而歌德和席
勒并不认为自己是代表特定的阶级——资产阶级,而是
代表全人类。他们所要争取的不是某个阶级的解放,而
是全人类的解放。在民族问题上,一方面他们的民族意
识已经增强,并为建立民族文学而斗争,但他们又认为
自己是“世界公民”,并提出了“世界文学”的口号。
从这一根本立场出发,歌德和席勒要为实现人类的
理想而奋斗。他们相信人类能够克服由于社会劳动分工
而造成的畸形和肢解,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人类
最终会从自然和社会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并战胜内
在的“兽性”和外在的“命运”,而达到完善与和谐。
另一方面,他们又幻想通过艺术来实现这一切,企图建
立一个“美的艺术王国”。这种观点反映了歌德和席勒
回避现实政治、害怕革命的倾向。但是,他们远离政治,
并不脱离现实;他们害怕革命,并不反对进步;他们看
重艺术,是因为他们相信人类通过艺术达到解放是正确
的途径。他们着眼于全人类,把人的解放当作他们提出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因而他们的思想就远远
超出了平庸的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水平,创作出了具有长
远意义的不朽杰作。不论是他们的理论着作,如歌德的
《文学上的平民主义》, 席勒的 《论人的审美教育书
简》、《论素朴的与感伤的诗》,以及他们在此期间的
通信,还是他们的文学作品,如歌德的《威廉·迈斯特
的学习时代》和《浮士德》(第一部),席勒的《华伦
斯坦》和《威廉·退尔》等,不仅是德国文学中的瑰宝,
而且是世界文学中的珍品。
德国古典文学不仅是德国文学史上的光辉一页,而
且与德国古典哲学和古典音乐一起构成了德国资产阶级
文化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