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芬兰为什么敢跟苏联打还打得那么好。
1940年3月,两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芬兰将成为土地的10%被割让给苏联。
杰都失去了这场战争中,芬兰的损失约拉多加湖的土地,苏联列宁格勒周围获得了一块缓冲地带,但失去了国际舆论的支持,并暴露了红军作战能力的不足之处,并为后来的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战争增加了信心。
⑵ 为什么二战的时候德国会和苏联开战
对此有人是这样分析的:
打苏联不继续打英国原因如下:
1。当然是在英国空中作战不顺利,空军损失不小,战果不大.英国平民被炸死不少.可英国军队士气没怎么变.这么一来,制空权没掌握.横渡海峡进攻大不列颠是很不理智的.德国理所当然的希望击溃苏联,切断英国与外部联系,来加倍孤立英国,逼迫其就范.
2。苏联本身的存在就是对纳粹政权的威胁,双方意识形态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签定什么文件还是要翻脸的命运.况且纳粹上台前后就宣称共产主义是最大的敌人.进攻苏联也不奇怪.不去进攻也在本国大资本家甚至老百姓和西方世界面前无法自圆其说.
3。苏联当时本身也在行动了,在1940年前后,苏联红军的侦察机在罗马尼亚等国上空加强了活动力度.最近的资料又显示在20世纪20,30年代.斯大林还准备用数万辆装甲洪流吞没整个欧洲,进以孤立美国.与之决战.看来在那个时刻不只纳粹德国,红色苏联也没闲着.希特勒看见苏联已经在活动了自己当然闲不住了.总之,纳粹进攻苏联是其必然,就算1941不打,迟早是要打的.
如果德国推迟进攻苏联......
1 攻取中东,那苏联和美国都会同时向德国开战,看看地图就知道为什么了。
2 另外39年的苏芬战争后,苏联就已经决定对军队进行改革了,由于大多数 能干的的指挥官已被清洗,所以改革是迟缓的。但是德国如果拖的太久,反而对德军是不利的。
3 希特勒骨子里最恨的是共产主义,布尔什维克政权,斯拉夫人,犹太人,所以他早在法兰西战役结束以后,就打定要进攻苏联的主义了,要不是邱吉尔态度强硬,不列颠空战都不会存在。希特勒知道,打败英国,只能将其殖民地拱手让给美国和日本。
4 在占领波兰东部后,又相继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以及罗马利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可维纳地区,逼近罗马利亚境内的普洛耶什蒂和巴克乌油田,而这正是对希特勒的机械化部队赖以生存的石油来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5 1940年11月14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访问柏林,向希特勒提出:德军立即从芬兰撤退,芬兰属于苏联势力范围;德国承认苏联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利益;允许苏联在博斯鲁斯海峡范围内建立军事基地。希特勒十分恼怒,下定决心对苏开战。他对他的高级将领们说:”斯大林的胃口太大了,德国的胜利已经是俄国所不能容忍的了。因此,必须使它屈服。
终上所述,41年德军对苏一战是势在必行,不可避免。不存在任何假役。
⑶ 求芬苏战争的起因及经过到结束
希望对你有帮助:
继续战争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芬兰和苏联之间的战斗,从1941年6月25日到1944年9月4日,芬兰方面称为持续战争是为了和冬季战争联系起来,认为是冬季战争的延续,但苏联方面认为只是卫国战争的一部分,是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的战斗,芬兰只不过是德国的帮凶。英国在1941年12月6日对芬兰宣战,但事实上没有参加战斗。在1947年的巴黎和平条约签定后,这场战争才算正式结束。
战争的目的
芬兰发动这次战争的目的是要夺回冬季战争失去的土地,并进一步向卡累利阿延伸,创造大芬兰国家。苏联在这次战争中则只有防卫。
背景
东卡累利阿从来也不是芬兰的领土,但居民大部分属于芬兰族,芬兰向国联呼吁几次对东卡累利阿的要求,可是没有获得支持。在芬兰内战中,为反对社会主义者,德国对芬兰白军予以很大的支援。
1939年,芬兰和苏联之间发生冬季战争,最终以1940年签定的莫斯科协定告终,芬兰丧失了1/5的工业,11%的耕地,12%的人口被迫迁徙。
莫斯科协定对芬兰人来说是很大的打击,总统要求重整军队,1940年的军费开支相当芬兰财政收入的45%。
1940年4月9日,纳粹德国进攻丹麦和挪威。芬兰丧失了化肥进口的来源,食品供应短缺,和西方国家的贸易渠道被堵塞,只能向瑞典和苏联购买,可是经常不能按时供货,芬兰只得转向德国。
从1940年5月起,芬兰向德国靠拢,媒体停止批评德国,发表不同言论会受到审查。6月23日,苏联要求波特萨莫的采矿权,6月27日,苏联要求阿兰群岛解除武装。7月8日德国和瑞典签定允许德国武装过境的协定,苏联立即要求和芬兰签定相似的协定,允许苏联部队越境的协定在9月6日签定,10月11日阿兰群岛解除武装,采矿权的协定仍然没有达成协议,但苏联又开始干涉芬兰内政,指定某些政府成员必须辞职。
当时希特勒已经计划要进攻苏联,本来希特勒对芬兰没有兴趣,但冬季战争发生后,他看到了芬兰的地理和军事价值。和芬兰秘密签定了允许部队通过的协定。
关于波特萨莫的采矿权的协议谈判了六个月,一直没有成功。1941年1月苏联外交部要求必须尽快达成协议,同日苏联停止向芬兰出口粮食,1月18日苏联电台广播开始攻击芬兰,2月1日希特勒命令驻挪威的德国军队,一旦苏联进攻芬兰,要立即抢占波特萨莫矿。
在1941年春天,芬兰和德国已经谈论了联合作战的计划,但政府正式通知英国和瑞典,说在1942年春天以前,德国不会和苏联开战,因此战争爆发后,瑞典和英国都认为是受芬兰欺骗了。
6月7日德国军队进驻波特萨莫矿,6月20日芬兰政府要求芬苏边境的4万5千居民撤离。6月21日,德国通知芬兰战争正式开始。
战争进程
6月21日,隐藏在芬兰的德国布雷艇在芬兰湾布置了两大片雷区,阻止苏联的波罗的海舰队进入,德国的轰炸机在列宁格勒的港口和涅瓦河中投下水雷。6月22日芬兰军队进入阿兰群岛,德国军队全面通过挪威北部进入波特萨莫,但芬兰不愿意让德国直接介入芬苏战争,所以德国军队暂时没有和苏联直接交火。在芬苏边境只发生零星战斗。
6月25日苏联空军出动460架飞机空袭芬兰18个城市的机场,宣称是针对德军在芬兰的军事目标,持续战争正式爆发。
当时芬兰在前线布置16个步兵师,一个骑兵旅和两个长枪旅,另外在波特萨莫有两个德国山地师,在萨拉有一个德国步兵师,还有一个步兵师正在从挪威通过瑞典向芬兰挺进。苏联方面错误地估计芬兰只有10个师。
当时苏联在边境驻扎有10个步兵师,一个摩托化师和两个炮兵师,还有大约40个团分散在附近,列宁格勒有3个步兵师和一支机械化部队。750架空军战机以及700架海军战机,芬兰方面只有300架战机。
但苏联在其他战场上和德国作战不利,还需要抽掉部分兵力。
7月10日芬德联军攻破苏联防线,7月15日攻到拉多加湖岸,切断苏军运输线。
到9月9日,德芬联军已经占领了全部卡累利阿,直逼列宁格勒。
在1941年8月份,芬兰军队已经全部占领在冬季战争被夺去的领土,仍然和英国、瑞典保持外交关系,在5月和6月时还宣称芬兰和苏联的战争只是防御性的,芬兰决不会和德国结盟。
但是随着芬德联军的进攻,国联对芬兰实行封锁,7月31日英国和芬兰断绝外交,英国空军轰炸了波特萨莫港口。9月11日美国大使通知,既然芬兰已经收回领土,就不应该再继续参与德国围攻列宁格勒的战斗。9月22日,英国通过挪威大使,要求芬兰方面让所有德国军队撤出芬兰领土,芬兰军队应该撤回到冬季战争的边界,否则英国将向芬兰宣战,芬兰没有答应这个条件,12月6日在芬兰独立日这一天,英国正式向芬兰宣战。
芬兰和德国的结盟,使的波罗的海成为德国的内海,阻止了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活动,使得德国可以利用其作为潜艇基地。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德国战败后,芬兰组织新一届政府,力图和苏联及国联达成和平协议,但谈判始终没有成功。
1944年6月9日,苏联开始在卡累利阿反攻,第二天就攻破芬兰防线,德国在芬兰不再谋求单独媾和的条件下,为芬兰提供了武器支持。
到了7月,芬兰军队退回到冬季战争结束时的战线,苏联停止进攻芬兰,将注意力转移到波兰战线。这时同盟国军队已经在诺曼底登陆。
这时德国已经在爱沙尼亚战败,芬兰急于想和苏联以任何条件尽快媾和,9月19日,在莫斯科达成协定,芬兰交还1940年边界以外的所有领土,另外将波特萨莫区域划割苏联,帕尔卡拉半岛租借给苏联50年(1956年就已经归还)。所有德国军队必须撤离芬兰领土,但德国军队不愿意自行离开,芬兰在拉普兰战役中和自己以前的盟国德国军队进行了一场战斗。
结论
战后芬兰维持中立外交政策,尽量在东西方对立的冷战中维持中立,芬兰的中立也保证了瑞典的中立地位。
芬兰人认为和德国结盟虽然使芬兰遭受了割地的结局,但也幸运地使芬兰免遭其他波罗的海国家被苏联吞并的命运。战后芬兰的中立地位,使其在冷战的夹缝中可以同时接受东西方的援助,成为东西方之间的桥梁,苏联和美国的多位领导人都曾在芬兰举行会谈。
伤亡数字
整个战役德国、芬兰共伤亡216715人,其中阵亡或失踪58715人,受伤158000人,1500人投降。苏军共伤亡585000人,其中阵亡200000人,受伤385000人,64000人被俘。
补充:
冬季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日期:
1939年11月30日 - 1940年3月12日
地点:
芬兰
结果:
苏联皮洛士式胜利
起因:
{{{casus}}}
领土变更:
莫斯科和平协定
参战方
苏联 芬兰
指挥官
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前期)
谢苗·铁木辛哥(后期) 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
兵力
~500,000人 ~180,000人
伤亡
318,000人(48,000人阵亡、270,000人失踪) 22,830人阵亡
⑷ 芬兰曾在苏芬战争中失去大片国土,为什么却拒绝与德军共同合击苏联
芬兰主要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独立性,所以才会拒绝德国的帮助,因为德国肯定不会无缘无故的帮助它,但是为了保持独立,芬兰愿意像苏联求和。
当时的芬兰因为多次战争所以经济非常的落后,而且还是一个很贫穷的农业国家,虽然当时有很多国家表示想要向芬兰伸出援手,但是芬兰害怕他们趁机参与自己的内政,所以拒绝了所有国家的帮助与示好,而且在二战结束后,芬兰还拒绝了苏联的经济援助。
⑸ 二战中苏芬战争苏联为什么侵略芬兰
因为芬兰把大炮摆在了边境上,射程可以威胁到莫斯科。
⑹ 芬兰在二战和纳粹合作过并且与苏联开战过,为什么还公认是永久中立国
被动北苏联侵略过啊。1941年以前,苏联为了吞并芬兰,全面入侵芬兰,被芬兰猎人组成的狙击手,大量杀伤,虽然包住国土,还是和苏联签了不平等条约,德国鬼子打苏联时,芬兰也参战了,有前因后果的。苏联不侵略芬兰人,芬兰人能和法西斯德国打入苏联吗?
⑺ 曾经失去很多领土的芬兰,为何拒绝和德国一起打击苏联
芬兰是一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芬兰在历史上一直处于欧洲各大国家政治漩涡的中心地方。但是最终芬兰还是凭借着其彪悍的民族性格傲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芬兰拒绝和德国一起打击苏联的原因,首先就是芬兰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国内经济不发达,没有足够的实力和德国一起对苏联发起进攻,只是收回了在苏芬战争中被苏联强行掠夺走的土地。其次就是芬兰人的独立意识非常强烈。
最后就是在1944年苏联对德国发起大反击的时候,芬兰主动和苏联进行了求和,并且割让了不冻港佩琴家港。而且还投靠了苏联,成为了亲苏国家,在这样的操作下。芬兰的主权独立性得到了保全。
⑻ 苏联和芬兰打仗是怎么会事
1938年4月纳粹德国入侵奥地利后,苏联多次以维护西北边界和列宁格勒的安全为由,要求同芬兰交换领土和租借军事基地,1939年11月9日谈判彻底破裂。11月28日,苏联单方面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次日中断了两国外交关系。11月30日,苏军以20个师(45万人)、2000辆战车和1000余架作战飞机向芬兰发起全线进攻,宣布在其占领区帖里约基成立了以O.V.库西宁(1881~1964)为首的芬兰民主政府,声称红军是应该政府要求越过边界的。芬军凭借在卡累利阿地峡修建的曼纳海姆防线的坚固工事,利用严寒和沼泽森林的有利地形,展开反击,苏军除在北冰洋的贝柴摩和萨拉地区进展较快外,在卡累利阿地峡和拉多加湖一带伤亡较大,对芬军主阵地久攻不克。1940年1月苏军重新组织攻势,总兵力增加到46个师,以密集炮火和重型坦克在地峡发动总攻,空军对芬后方城市和交通线狂轰猛炸,突破曼纳海姆防线,芬军于2月26日退守维堡一线。3月13日两国签定了和平协定,芬兰将其东南部包括维堡(芬兰第三大城市,重要工业中心和塞马运河出海口)在内的卡累利阿地峡、萨拉地区和芬兰湾的大部岛屿割让给苏联,并把汉科港租给苏30年。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德国进攻苏联后,芬兰于25日宣布全国处于战争状态,芬、苏重新开战。芬军于6月28日发动总攻,9月占领维堡等城市,12月6日芬兰宣布收复在上次战争中的一切失地。1944年苏军在德苏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后,6月9日挥师向芬军阵地猛攻,攻破新曼纳海姆防线。6月15日,芬军退出东卡累利阿,20日维堡失守。7月苏军重占萨拉地区,8月芬兰被迫求和。9月19日同苏签订停战协定和临时和约,并对德宣战。1947年2月10日,苏联等盟国与芬兰在巴黎签订和约。《巴黎和约》除确认1940年《芬苏和约》的一切规定外,芬兰又将贝柴摩省归还苏联;把波卡拉半岛租让苏联50年;赔款3亿美元。芬苏两次战争中,苏联从芬兰共割取45840平方千米的土地,
将卡累利阿地区苏芬边界线向北推移了150千米。
⑼ 二战时苏联为什么侵略芬兰
因为苏联和德国一样入侵了波兰,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后,苏联在波兰背后插了一刀,和德国瓜分了波兰,波兰的西部被德国占领,东部则划归了苏联。然后双方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波兰中部形成对峙。同样在二战时被苏联侵略的还有芬兰,二战前苏芬战争打了很多年,弱小的芬兰为了能对抗苏联最后加入了法西斯阵营(可以说是被苏联逼上梁山)。但是历史和政治不是都是那么完美,没有那么绝对,除了好就是坏,除了黑就是白,还有灰色,不能因为卡廷事件和苏芬战争就否定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