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从版图来看,柏林完全属于东德,但为什么还要设置柏林墙,将柏林分为两个部分呢
因为二战后德国被英、美、法、苏四国共同管理,柏林一分为四由四国分别驻军,随着二战结束美苏冷战开始,原来由英、美、法占领的地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苏联占领的部分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柏林也一分为二;到了冷战后期各国经济收到波及,民主德国的经济严重影响民众生活,而相对而言联邦德国的生活相对好些,于是一部分人从民主德国跑到联邦德国,面对人口的大量流失,民主德国决定在柏林民主与联邦之间的交界处建立一道围墙,防止人们偷偷跑到联邦去,而这道墙被称为柏林墙
Ⅱ 1945的德国是如何走向分裂的
1945年二战结束后,德国被盟军占领,分为苏占区、英占区、美占区、法占区。
1945年10月,苏联占领当局将其权力移交给德国东部各级地方政权机构。1946年,德国共产党与德国东部的社会民主党合并,正式组成德国统一社会党。统一社会党在德国东部政权机构中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1949年10月7月,德国人民委员会举行第9次会议,通过由统一社会党制定的《民主德国全国阵线宣言》,提出德国人民争取祖国统一的纲领,要求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同日,人民委员会还通过一项决议,决定成立“临时人民议院”,并组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决议委托奥托·格罗提渥组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几天之后,威廉·皮克出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统,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宣布德国东部全部行政权力正式移交给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至此,德国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即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Ⅲ 德国为什么会分裂柏林墙是怎么一回事
柏林墙(德语:Berliner Mauer;英语:Berlin Wall,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东柏林)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61年建造,1989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柏林墙的建立,是德国历史上难以抹去的一道伤疤,这个民族那时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再次分裂。
在欧洲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经有过一道修筑最为坚固但又最为短命的长城——这便是德国境内的“柏林墙”。柏林墙与朝鲜半岛上的“三八线”一样,均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产物,又都为水泥所筑,可称得上是欧亚大陆上的两条“姊妹墙”。柏林墙是东德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法令,于8月12~13日夜间修筑。目的是制止东德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西德。原为铁蒺藜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两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1970年,虽然东西德之间关系有所改善,东德政府还是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逃向西方。到1980年,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369千米。除筑墙外还严格限制西柏林与东德之间的人口流动。后根据东、西德政府 [1]1971年12月20日签署的协议,限制略有放宽。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国政局剧变。民主德国在向德国西部移民浪潮的冲击下,于同年11月9日,将存在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推倒,促进了德国的统一。
背景
柏林墙建于1961年11月20日
二次大战以后,德国和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区。1949年,苏联占领区包括东柏林在内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或民主德国),首都定在东柏林,而美英法占领区则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首都设在波恩,一直到两德统一为止。美英法苏的占领协定保证西德和西柏林之间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西德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规定是西德的领土,由于西柏林的领土完全在东德境内,苏联为迫使西德放弃西柏林,强迫西柏林断水断粮,此举让西方国家团结一致,每日有多班飞机把物资由西德运到西柏林,1949年4月更成立北约,而苏联于1949年5月解除封锁。然而,美英法三国认为规定和现状相牴触而推迟实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领土,直至冷战结束、两德统一。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区之间自由活动的,但随着冷战紧张气氛的提升,为了防止东德人逃到西德,造成东德严重缺少工人,1952年东西柏林的边界开始关闭。1949年到1961年大约有250万东德人冒着被东德边防射杀的危险逃入西柏林。
建墙
柏林围墙在1961年8月13日开始建造,一开始只是铁丝网,后来被大量换成真正的围墙。东德称此围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但多数西方国家认为建围墙的真正目的是禁止东德人逃入西柏林。
逃亡
在该墙建立后,有人采用跳楼、挖地道、游泳、自制潜水艇、热气球等方式翻越柏林围墙,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
1961年8月15日,柏林墙已修建到最后一部分,它还没有变成两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而仅仅是铁蒺藜的路障。19岁的东德士兵康拉德·舒曼头戴钢盔、肩背长枪大步跃过铁蒺藜樊篱。这个瞬间被当时在场的摄影师彼得·雷宾拍了下来,震惊了世界。1962年8月17日,18岁的东德人彼得·费查(Peter Fechter)试图攀越围墙,被东德士兵开枪射杀。当时,有西方记者在场,东西两边的人民都看到他中枪,但没有人施予援手,事件在冷战时期哄动一时。他成为第一个因试图攀墙而被射杀的人。
1979年一个夜晚,从东德一个家庭的后院升起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气球下面的吊篮里装着两个家庭——两对夫妇和他们的四个孩子。这个气球完全由这两个家庭花了数年的时间手工制成,逃亡者操纵热气球一下升高到了2800米以上的高空, 20多分钟的飞行后,他们安全落在西德领土。
1989年11月9日,新东德政府开始计划放松对东德人民的旅游限制,但由于当时东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对上级命令的误解,错误地宣布柏林围墙即将开放,导致数以万计的市民走上街头,拆毁存在了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整个德国陷入极度兴奋状态。此事件也称为“柏林围墙倒塌”,虽然围墙不是自己倒塌,而是被人为拆除。当时的柏林人爬上柏林围墙,并且在上面涂鸦,拆下建材当成纪念品。11个月后,两德终于统一,成为“柏林围墙倒塌”后的最高潮。
柏林墙在1961年8月13日开始建造,一开始只是铁丝网,后来被大量换成真正的墙。东德称此围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但多数西方国家认为建围墙的真正目的是不让东德人逃入西柏林。柏林墙有7个过境通道,其中有1个专门为盟军、外交官和外国记者所用。
柏林墙有超过155公里长,约3~4米高,主要可分为:
第零层防线:302座了望台
第一层防线:约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墙,有的地方附铁丝围拦和警报器
第二层防线:钢制拒马
第三层防线:2米高的铁丝围拦
第四层防线:音响警报缆
第五层防线:通电的铁丝网
第六层防线:共22个碉堡
第七层防线:用来引导(滑)警犬的缆线(共600只警犬)
第八层防线:6~15米宽的无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脚印,埋有地雷
第九层防线:3~5米深的反车辆壕沟
第十层防线:5米高的路灯
第十一层防线:武装警卫(共14000人)
第十二层防线:2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附警报器
第十三层防线:空地
第十四层防线:第二道水泥墙,高3.5~4.2米、厚15厘米,可以抵挡装甲车辆的撞击
第十五层防线:有些地方需要游过施普雷河(Spree)
Ⅳ 德国分裂怎么回事简略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期间德国分裂为两个德国的事件。1945 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由于四国尤其是美、苏之间对德方针分歧严重,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形同虚设,各占领区实际上形成独立的政治实体,实行不同的占领政策。苏占区逐步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西占区着重于重建资本主义。随着美、苏关系的恶化和冷战的爆发,美国为了称霸欧洲并利用德国遏制苏联,采取扶植和分裂德国的政策。1947 年1 月,美、英合并两国占领区。 1948 年2 月至6月,美、英、法、荷、比、卢六国召开伦敦会议,提出西方三个占领区合并并协调经济政策,参加马歇尔计划,进行货币改革,召开制宪会议,尽早成立西德政府。6 月21 日西占区单方面实行货币改革。苏联采取措施对美国进行反击,1947 年6 月在苏占区成立管理经济事务的德国经济委员会(后具有准政府职能),12 月召开第一届德国人民代表大会。1948 年6 月22 日,苏联亦在苏占区发行新币,从6 月24 日起“封锁柏林”。柏林危机爆发。同年11—12 月,东西柏林分别成立市政机构首先分裂。美国利用柏林危机的紧张局势,加快分裂德国的步伐。1949 年5 月12 日,西方占领当局批准西占区德国议会委员会通过的基本法即“波恩宪法”,公布占领法规。9 月20 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同年10 月7 日,在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个德国形成。
Ⅳ 德国为什么会分裂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纳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区占领。原纳粹德国首都柏林被分割为东柏林与西柏林。
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61年民主德国修建了柏林墙阻止东德居民向西流动。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德国统一: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最初是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的边防围墙,后期加固为由了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联邦德国以及西柏林,当晚柏林墙在民主德国居民的压力下被迫开放。
1990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最终统一。
Ⅵ 东西德的分界线是怎么定的为何当时和西德没有接壤的柏林却能分成两部分
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后,根据二战时盟国的有关协定,柏林被苏美英
法四国分区占领,东柏林为苏联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共同占领。1948
年,东西柏林正式分裂。1948年6月至1949年5月,苏联从水陆两路封锁
西柏林,后解除封锁。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东柏林成为民
主德国的首都。但西柏林实际上依然为美英法三国共同控制,虽然联邦
德国基本法和西柏林宪法规定西柏林隶属于联邦德国的一个州,但是,
西方三国认为该规定同柏林的现实地位不符,宣布该条款暂不生效,但
认为西柏林与联邦德国间有着“特殊关系”,同意西柏林在司法、经
济、财政、货币和社会制度方面同联邦德国一体化。1961年,为阻隔东
德人迁往西德,东德政府在东柏林自己的一侧修建了闻名的柏林墙,直
至柏林墙倒塌,东德合并到西德。1990年10月3日,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
女神又一次见证了国家命运,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这一天,被
确定为德国的国庆日。
Ⅶ 柏林墙是仅仅分隔东西柏林,还是把整个德国都一分为二了
柏林墙最初建设是为了分割东西柏林,最后延伸到整个东西德边界。柏林墙从1961年开工到1964年完工,全长170多公里,最后延伸到整个东西德边界。
这是由于虽然整个柏林市都在当时东德境内,但西柏林最早是由英美法占领,所以两德分离后,西柏林实际是由西德控制的,封死了192条街道,其中97条连接东西柏林。
开始东西柏林之间是可以自由来往的,随着冷战的加剧,大量东德人逃往西德,到1961年前有近250万人逃往西德,一直延伸到整个东西德边界:平均墙高4.2米柏林墙最初建设是为了分割东西柏林。
在柏林一分为二以后,到1961年建筑柏林墙之前,东西柏林之间和西柏林与民主德国的其他地区之间的边界,一直是开放的。西柏林边界共长154千米,其中45千米同东柏林相连。边界上既无安全设施,也没有检查站,边界线蜿蜒于街道、住宅区、树林和河道中间。
(7)德国柏林是怎么分开的扩展阅读:
柏林墙的历史意义:
柏林墙的倒塌,给联邦德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给民主德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并使民主德国的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改善。
柏林墙的倒塌,代表了一个统一的德国,作为欧洲经济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统一后德国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德国的统一,是东欧剧变的一部分,也推动了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
1989年11月9日,作为东西两大阵营对立的主要象征,柏林围墙被拆毁。
苏联东欧集团,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波兰人民共和国“团结工会”运动、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七七宪章”运动,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内战等事件,最终东欧剧变,苏联也在1991年12月25日正式解体。
Ⅷ 德国的柏林为何会分为东西两个
二战后,德国是战败国,为了制裁德国,盟军和苏联以林的某条街将德国分成了西德和东德两部分,其首都分别为东柏林和西柏林,现已统一,纯手打,望采纳
Ⅸ 二战后,德国首都柏林完全位于苏联占领区内,英美盟军并未进入柏林,为何柏林却被划成东柏林和西柏林
二次大战以后,德国和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区。(这个就是战后分赃,柏林是你苏联打下来的不错,但是没有我们盟军的牵制西线的德军回援你苏联能打下来吗?,所以,柏林我们也有功劳,要分一杯羹)
1949年,苏联占领区包括东柏林在内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或民主德国),首都定在东柏林,而美英法占领区则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首都设在波恩,一直到两德统一为止。
美英法苏的占领协定保证西德和西柏林之间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西德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规定是西德的领土,由于西柏林的领土完全在东德境内,苏联为迫使西德放弃西柏林,强迫西柏林断水断粮,此举让西方国家团结一致,每日有多班飞机把物资由西德运到西柏林,
1949年4月成立北约,而苏联于1949年5月解除封锁。然而,美英法三国认为规定和现状相牴触而推迟实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领土,直至冷战结束、两德统一。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区之间自由活动的,但随着冷战紧张气氛的提升,为了防止东德人逃到西德,造成东德严重缺少工人,1952年东西柏林的边界开始关闭。1949年到1961年大约有250万东德人冒着被东德边防射杀的危险逃入西柏林。不过还好的就是,即便如此,东德或苏联都没有武装占领西柏林。